十一月初三,安遠伯府三小姐趙宜蕙坐著八抬大轎,帶著一百二十八抬的嫁妝,風風光光的嫁到了興安伯府。
三日後迴門,她的夫君表哥,興安伯世子盧仕宇陪著她一道迴來拜見安遠伯府的諸位長輩,他對新婚妻子的種種溫柔體貼,叫二太太多少還是有些懸著的一顆心徹底放了下來,唇邊的笑意怎麽掩都掩不住。
采薇也極是替宜蕙歡喜,這府裏五位表姐妹,她和宜芝、宜蕙最為要好,自然也對她二人的婚嫁之事最為關心。宜芝的親事原本並不是什麽好姻緣,後來雖然和那崔公子夫妻同心,可到底頭上還有著一個居心叵測的繼婆婆壓著,如今遠遠的離開了京城,在那荒郊野外住著,也不曉得過得可還好?
還有一個宜芳,聽說她嫁到陳尚書府,姑爺寵愛妾室,婆婆又總是刁難她,過得更是極不如意。
如今府裏嫁出去的三個姐妹,就隻宜蕙不但嫁得好,且嫁過去後夫妻和美,公婆疼愛,真真是再美滿不過。讓人總算是對嫁人這件事不再那麽心存懼怕,又生出一絲希望來。
可這有人歡喜就往往有人不歡喜,被關在小佛堂的大太太聽說宜蕙出嫁之後過得極好,夫妻恩愛、公婆把她當親女兒一樣來疼,再想想她的芳姐兒過的日子,頓時氣得一晚上翻來覆去的怎麽也睡不著,咬牙切齒的罵了一夜。
先是咒宜蕙最好生不出孩子來,跟著又罵那胡姨娘母女全都是廢物,連下藥搶親這麽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盼著太夫人狠狠責罰這一對蠢貨才好!
而此時,二太太正帶著幾個嬤嬤、丫鬟到胡姨娘房裏,命丫鬟開了鎖,好進去告訴胡姨娘太夫人對她的責罰。
胡姨娘此時已是死豬不怕開水燙,見二太太進來,也不起身行禮問安,仍是斜靠在炕上,半抬著眼皮一臉挑釁地看著二太太。
二太太也不和她計較,她也不願在這胡姨娘的屋裏小坐,嫌汙了她的衣裳,就立在屋子當中說道:“如今忙完了蕙姐兒的婚事,也好發落你了。我已經請示過太夫人,依著這府裏的規矩,犯了你這等的大錯,是要被送迴老家的家廟裏悔過終生的。”
胡姨娘一聽要把她關到老家的家廟去,還要關一輩子,頓時就從炕上坐了起來,叫道:“你胡說,我再犯下天大的錯來,好歹也給先伯爺生下了鐋哥兒,給他留下了一條根,我可是趙家的大功臣,老太太斷不會這樣發落我?定是你假傳了老太太的意思,在這裏胡說?”
二太太也不和她爭辯,笑向身後一位老嬤嬤道:“既然如此,還請嬤嬤再同她講一遍老太太的意思吧!”
王嬤嬤便上前一步道:“方才太夫人同二太太商量怎麽處置姨娘時,老奴就在邊上侍候著,太夫人確是已經吩咐下去,要將姨娘送迴柳州老家的家廟裏去給先伯爺守陵,無論是什麽人,從今往後,都不許將姨娘再接迴來!”
胡姨娘早聽她兒子趙宜鐋說過,知道這王嬤嬤乃是太夫人身邊的第一心腹,她既這樣說,看來太夫人是當真要如此發落她了!可是,可是竟然要將她攆到那窮鄉僻壤關一輩子?這,這可怎麽能行呢,那她還後半輩子還怎麽享福呢?她原是指望著兒女都有個好前程,她也才能有更多的清福可享,可不是想著為了兒女反把自個給搭了進來,後半輩子給關到那破廟裏吃齋念佛,過那苦哈哈的日子。
她一下子從炕上蹦下來,撲過來抓住王嬤嬤搖晃道:“老太太當真是這麽說的嗎?那我兒子鐋哥兒知不知道,他就沒有替他親娘在老太太跟前求個情?”
那王嬤嬤也是六十多的老人了,給她猛力一搖,搖得頭都昏了,哪還顧得上答她的話。
二太太忙讓兩個婆子把胡姨娘給拉開,說道:“鐋哥兒自然是知道的,他也確在老太太跟前替你求了情,想讓你仍是留在這府裏,換個法子來責罰你。隻不過,老太太沒有答應。”
胡姨娘被兩個婆子摁在椅子上,叫道:“老太太為什麽不肯答應?她一向最疼我們鐋哥兒,無論鐋哥兒跟她求什麽,她都答應的!”
“不錯,老太太是極疼鐋哥兒,要不然也不會放在她身邊親自教養了,可正因為老太太是真心疼愛鐋哥兒,才不能答應他這一迴所請。有你這樣一個娼妓出身的親娘,已是對他極為不利,偏你又心腸歹毒,一肚子的陰毒主意。若是讓你這樣一個心術不正的親娘在他身邊,保不齊不帶累壞了他。”
“難道你就不曾發現自打鐋哥兒搬到老太太院子裏後,老太太並不常讓你見到兒子嗎?如今你又鬧了這一出,老太太如何能讓你再留在鐋哥兒身邊?你已經帶壞了老太太一個親孫女,難不成還要再讓你毀了她極看重的親孫子不成?”二太太冷聲道。
胡姨娘身子一頓,她之前機關算盡、費盡心思的謀劃了那麽多,還不都是為了她兒子能有個好前程,全都是為了她的鐋哥兒好,可是這些人竟然說,竟然說她才是攔在她兒子前頭的一塊跘腳石!這讓她如何能答應?
她立刻狂叫道:“我怎麽帶累壞他們了,我是他的親娘,我就是害了我自已我也不會害了他們啊!”
二太太看著她,目中微露憐憫,這世上最可怕的就是這樣的親娘,自以為是為了兒女好,卻因自己的愚蠢見識反倒斷送了兒女的終身幸福。
“原本我是一心想給芬姐兒說一門好親,讓她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鬆快日子,可是就因受了你的教唆,她竟然對她嫡姐下藥,你覺得她還能再有個更好的前程嗎?”
胡姨娘惡狠狠的瞪著二太太道:“你少在這裏裝模作樣的假惺惺,本來你就沒想著要給我們芬姐兒說下什麽好親,這會子,先把我發落到那破廟裏去,還不知要怎麽擺布我的芬姐兒,把她嫁到那等豬狗不如的人家去好搓磨她來泄恨!”
跟著她就破口大罵起來,其言語之粗俗,讓王嬤嬤這積年的老嬤嬤都聽不下去,喝止道:“姨娘嘴巴放幹淨些,快別胡說了,二太太才不是那等睚眥必報的人,方才二太太跟太夫人商量四姑娘的親事,提的兩戶人家都是極好的人家,而且二太太也說了,她原先答應給四姑娘的三千兩嫁妝銀子一分不少!”
胡姨娘聽到三千兩銀子,看了看二太太,有些將信將疑的道:“我不信,太太能有這樣兒的好心,竟還會以德報怨不成?”
王嬤嬤便把懷裏抱著的一個小匣子打開給胡姨娘看,“這裏頭一共是三千兩銀子的銀票,二太太已經交給了老太太收著,好給四姑娘到時候備嫁妝,姨娘若是不放心,不妨再清點一遍,看看可少了你一兩半錢不成?”
胡姨娘才不理會她話裏的揶揄,掙開兩個婆子的手,接過匣子就一張一張的清點起來,好容易清點完了,將匣子還給王嬤嬤道:“怎麽給四姑娘挑了兩戶人家?到底是哪兩戶?”
二太太便對王嬤嬤道:“勞煩嬤嬤講給她聽吧,免得我說了她又不相信!”
王嬤嬤便道:“要依我說,姨娘和四姑娘也太過份了些,竟然生出那樣齷齪的心思來,也虧得二太太大人有大量,不跟四姑娘計較,還費心費力的替她挑了兩戶人家。之所以選了兩戶,是因為二太太說了,這其中一戶是她覺得好,可怕姨娘看不上,便特意按著姨娘的心意又選中了一家,請老太太過目。老太太也是知道姨娘有多眼高心大的,便讓我們來告訴姨娘一聲,就讓姨娘給四姑娘做主定下選哪家,橫豎姨娘是四姑娘的親娘,這親事最終由姨娘選定,也省得姨娘說我們虧待了四姑娘!”
胡姨娘眼珠子一瞪,“我選就我選,姨奶奶我還求之不得呢,到底是哪兩家?”
王嬤嬤便說道:“二太太看中的是一戶姓陶的人家,世代都是書香之家,家中在城北有一所三進的宅子,十頃田地,他父親曾任過翰林院的五經博士,如今父母雙亡,十月裏剛出了孝。他家中就他一個獨子,現身上已有了舉人的功名,因著守孝沒能參加今年的春闈,但聽說書讀得是極好了,等到三年之後必然是金榜題名。這四姑娘若是嫁過去,上沒有公公婆婆要侍候,下又沒有妯娌小姑要操心,一嫁過去就是當家少奶奶,關起來門過日子,可有多舒服!”
要王嬤嬤說,這實是門打著燈籠也難找下的好親事,可胡姨娘卻聽得眉頭一皺,說道:“這姓陶的家底也太薄了,十頃地,才一千畝田產,如今這田裏頭可沒什麽出息,一年下來能入帳二百兩就是好的了,難不成還要靠我們芬姐兒的嫁妝來養活他不成?那另一家呢?”
王嬤嬤微搖了搖頭,繼續道:“那另一個姓萬,不是京城人士,他老家在江西贛州府,祖上是做藥材生意的,家資巨萬,便給他捐了個官,他在京中呆了幾年,又使些錢,謀了一個他老家贛州府的同知,還想再從京城的高門大戶裏再討一位貴女為妻,好衣錦還鄉、榮歸故裏!”
胡姨娘一聽,一拍大腿道:“這萬同知就很好,有財有勢的,比頭一個窮書生不知好了多少!”
王嬤嬤怕她一時沒拎清,忙提醒她道:“這萬同知雖說比那陶舉人家財多了些,又有個官職,可他家不在京城啊,芬姐兒若是嫁了他,可是要跟著他一道迴江西贛州府的啊,到時候可就離京城有千裏之遙了!還如嫁給那陶舉人,俗語說‘莫欺少年窮’,人家現在是舉人,說不得將來能金榜高中當大官呢!這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做人可別隻圖眼下!”
胡姨娘冷哼一聲,對王嬤嬤這一番苦口婆心嗤之以鼻道:“這金榜題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嗎?說高中就高中呀,那怎麽二姑太太她兒子上迴沒中個進士迴來瞧瞧呢?這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讀書人一輩子考到老,頭發都白了,還是個窮秀才、酸舉人,死活中不了進士!”
“遠嫁怎麽了?出京又怎麽了?橫豎她親娘都被關到那破廟裏了,就是她嫁到京城,我也見不到她,倒不如讓她嫁得遠些,免得留在京城被某些太太奶奶尋機報複!”
其實這胡氏是看中了那萬同知的身份地位,還有他家那萬貫家財,有這樣一個妹婿肯定是比那光杆子一個,無親無故的陶舉人要更能給鐋哥兒添些助力。她百般謀劃想為女兒找個好人家,歸根結底卻還是在為了她兒子打算。
她這輩子最大的指望全在她兒子身上,便是知道鐋哥兒得了太夫人的喜歡,有太夫人替他操心,卻還是盼著能把女兒嫁得好些,好再多給兒子添一份助力。
王嬤嬤見胡姨娘鐵了心要選那姓萬的同知,也懶得再白費唇舌去勸她,隻是在心裏暗罵她糊塗。
二太太見已辦完了正事,便對王嬤嬤道:“既然胡氏已選好了人家,咱們就去跟老太太迴話吧,那萬同知要趕在年前迴鄉,芬姐兒的婚事也得趕緊操辦起來了。”
王嬤嬤答應了一聲,正要讓二太太先行,就聽那胡姨娘又叫道:“太太還請再站一站,我有幾句話還想再跟太太說一說!嬤嬤不妨也留下來聽聽?”
三日後迴門,她的夫君表哥,興安伯世子盧仕宇陪著她一道迴來拜見安遠伯府的諸位長輩,他對新婚妻子的種種溫柔體貼,叫二太太多少還是有些懸著的一顆心徹底放了下來,唇邊的笑意怎麽掩都掩不住。
采薇也極是替宜蕙歡喜,這府裏五位表姐妹,她和宜芝、宜蕙最為要好,自然也對她二人的婚嫁之事最為關心。宜芝的親事原本並不是什麽好姻緣,後來雖然和那崔公子夫妻同心,可到底頭上還有著一個居心叵測的繼婆婆壓著,如今遠遠的離開了京城,在那荒郊野外住著,也不曉得過得可還好?
還有一個宜芳,聽說她嫁到陳尚書府,姑爺寵愛妾室,婆婆又總是刁難她,過得更是極不如意。
如今府裏嫁出去的三個姐妹,就隻宜蕙不但嫁得好,且嫁過去後夫妻和美,公婆疼愛,真真是再美滿不過。讓人總算是對嫁人這件事不再那麽心存懼怕,又生出一絲希望來。
可這有人歡喜就往往有人不歡喜,被關在小佛堂的大太太聽說宜蕙出嫁之後過得極好,夫妻恩愛、公婆把她當親女兒一樣來疼,再想想她的芳姐兒過的日子,頓時氣得一晚上翻來覆去的怎麽也睡不著,咬牙切齒的罵了一夜。
先是咒宜蕙最好生不出孩子來,跟著又罵那胡姨娘母女全都是廢物,連下藥搶親這麽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盼著太夫人狠狠責罰這一對蠢貨才好!
而此時,二太太正帶著幾個嬤嬤、丫鬟到胡姨娘房裏,命丫鬟開了鎖,好進去告訴胡姨娘太夫人對她的責罰。
胡姨娘此時已是死豬不怕開水燙,見二太太進來,也不起身行禮問安,仍是斜靠在炕上,半抬著眼皮一臉挑釁地看著二太太。
二太太也不和她計較,她也不願在這胡姨娘的屋裏小坐,嫌汙了她的衣裳,就立在屋子當中說道:“如今忙完了蕙姐兒的婚事,也好發落你了。我已經請示過太夫人,依著這府裏的規矩,犯了你這等的大錯,是要被送迴老家的家廟裏悔過終生的。”
胡姨娘一聽要把她關到老家的家廟去,還要關一輩子,頓時就從炕上坐了起來,叫道:“你胡說,我再犯下天大的錯來,好歹也給先伯爺生下了鐋哥兒,給他留下了一條根,我可是趙家的大功臣,老太太斷不會這樣發落我?定是你假傳了老太太的意思,在這裏胡說?”
二太太也不和她爭辯,笑向身後一位老嬤嬤道:“既然如此,還請嬤嬤再同她講一遍老太太的意思吧!”
王嬤嬤便上前一步道:“方才太夫人同二太太商量怎麽處置姨娘時,老奴就在邊上侍候著,太夫人確是已經吩咐下去,要將姨娘送迴柳州老家的家廟裏去給先伯爺守陵,無論是什麽人,從今往後,都不許將姨娘再接迴來!”
胡姨娘早聽她兒子趙宜鐋說過,知道這王嬤嬤乃是太夫人身邊的第一心腹,她既這樣說,看來太夫人是當真要如此發落她了!可是,可是竟然要將她攆到那窮鄉僻壤關一輩子?這,這可怎麽能行呢,那她還後半輩子還怎麽享福呢?她原是指望著兒女都有個好前程,她也才能有更多的清福可享,可不是想著為了兒女反把自個給搭了進來,後半輩子給關到那破廟裏吃齋念佛,過那苦哈哈的日子。
她一下子從炕上蹦下來,撲過來抓住王嬤嬤搖晃道:“老太太當真是這麽說的嗎?那我兒子鐋哥兒知不知道,他就沒有替他親娘在老太太跟前求個情?”
那王嬤嬤也是六十多的老人了,給她猛力一搖,搖得頭都昏了,哪還顧得上答她的話。
二太太忙讓兩個婆子把胡姨娘給拉開,說道:“鐋哥兒自然是知道的,他也確在老太太跟前替你求了情,想讓你仍是留在這府裏,換個法子來責罰你。隻不過,老太太沒有答應。”
胡姨娘被兩個婆子摁在椅子上,叫道:“老太太為什麽不肯答應?她一向最疼我們鐋哥兒,無論鐋哥兒跟她求什麽,她都答應的!”
“不錯,老太太是極疼鐋哥兒,要不然也不會放在她身邊親自教養了,可正因為老太太是真心疼愛鐋哥兒,才不能答應他這一迴所請。有你這樣一個娼妓出身的親娘,已是對他極為不利,偏你又心腸歹毒,一肚子的陰毒主意。若是讓你這樣一個心術不正的親娘在他身邊,保不齊不帶累壞了他。”
“難道你就不曾發現自打鐋哥兒搬到老太太院子裏後,老太太並不常讓你見到兒子嗎?如今你又鬧了這一出,老太太如何能讓你再留在鐋哥兒身邊?你已經帶壞了老太太一個親孫女,難不成還要再讓你毀了她極看重的親孫子不成?”二太太冷聲道。
胡姨娘身子一頓,她之前機關算盡、費盡心思的謀劃了那麽多,還不都是為了她兒子能有個好前程,全都是為了她的鐋哥兒好,可是這些人竟然說,竟然說她才是攔在她兒子前頭的一塊跘腳石!這讓她如何能答應?
她立刻狂叫道:“我怎麽帶累壞他們了,我是他的親娘,我就是害了我自已我也不會害了他們啊!”
二太太看著她,目中微露憐憫,這世上最可怕的就是這樣的親娘,自以為是為了兒女好,卻因自己的愚蠢見識反倒斷送了兒女的終身幸福。
“原本我是一心想給芬姐兒說一門好親,讓她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鬆快日子,可是就因受了你的教唆,她竟然對她嫡姐下藥,你覺得她還能再有個更好的前程嗎?”
胡姨娘惡狠狠的瞪著二太太道:“你少在這裏裝模作樣的假惺惺,本來你就沒想著要給我們芬姐兒說下什麽好親,這會子,先把我發落到那破廟裏去,還不知要怎麽擺布我的芬姐兒,把她嫁到那等豬狗不如的人家去好搓磨她來泄恨!”
跟著她就破口大罵起來,其言語之粗俗,讓王嬤嬤這積年的老嬤嬤都聽不下去,喝止道:“姨娘嘴巴放幹淨些,快別胡說了,二太太才不是那等睚眥必報的人,方才二太太跟太夫人商量四姑娘的親事,提的兩戶人家都是極好的人家,而且二太太也說了,她原先答應給四姑娘的三千兩嫁妝銀子一分不少!”
胡姨娘聽到三千兩銀子,看了看二太太,有些將信將疑的道:“我不信,太太能有這樣兒的好心,竟還會以德報怨不成?”
王嬤嬤便把懷裏抱著的一個小匣子打開給胡姨娘看,“這裏頭一共是三千兩銀子的銀票,二太太已經交給了老太太收著,好給四姑娘到時候備嫁妝,姨娘若是不放心,不妨再清點一遍,看看可少了你一兩半錢不成?”
胡姨娘才不理會她話裏的揶揄,掙開兩個婆子的手,接過匣子就一張一張的清點起來,好容易清點完了,將匣子還給王嬤嬤道:“怎麽給四姑娘挑了兩戶人家?到底是哪兩戶?”
二太太便對王嬤嬤道:“勞煩嬤嬤講給她聽吧,免得我說了她又不相信!”
王嬤嬤便道:“要依我說,姨娘和四姑娘也太過份了些,竟然生出那樣齷齪的心思來,也虧得二太太大人有大量,不跟四姑娘計較,還費心費力的替她挑了兩戶人家。之所以選了兩戶,是因為二太太說了,這其中一戶是她覺得好,可怕姨娘看不上,便特意按著姨娘的心意又選中了一家,請老太太過目。老太太也是知道姨娘有多眼高心大的,便讓我們來告訴姨娘一聲,就讓姨娘給四姑娘做主定下選哪家,橫豎姨娘是四姑娘的親娘,這親事最終由姨娘選定,也省得姨娘說我們虧待了四姑娘!”
胡姨娘眼珠子一瞪,“我選就我選,姨奶奶我還求之不得呢,到底是哪兩家?”
王嬤嬤便說道:“二太太看中的是一戶姓陶的人家,世代都是書香之家,家中在城北有一所三進的宅子,十頃田地,他父親曾任過翰林院的五經博士,如今父母雙亡,十月裏剛出了孝。他家中就他一個獨子,現身上已有了舉人的功名,因著守孝沒能參加今年的春闈,但聽說書讀得是極好了,等到三年之後必然是金榜題名。這四姑娘若是嫁過去,上沒有公公婆婆要侍候,下又沒有妯娌小姑要操心,一嫁過去就是當家少奶奶,關起來門過日子,可有多舒服!”
要王嬤嬤說,這實是門打著燈籠也難找下的好親事,可胡姨娘卻聽得眉頭一皺,說道:“這姓陶的家底也太薄了,十頃地,才一千畝田產,如今這田裏頭可沒什麽出息,一年下來能入帳二百兩就是好的了,難不成還要靠我們芬姐兒的嫁妝來養活他不成?那另一家呢?”
王嬤嬤微搖了搖頭,繼續道:“那另一個姓萬,不是京城人士,他老家在江西贛州府,祖上是做藥材生意的,家資巨萬,便給他捐了個官,他在京中呆了幾年,又使些錢,謀了一個他老家贛州府的同知,還想再從京城的高門大戶裏再討一位貴女為妻,好衣錦還鄉、榮歸故裏!”
胡姨娘一聽,一拍大腿道:“這萬同知就很好,有財有勢的,比頭一個窮書生不知好了多少!”
王嬤嬤怕她一時沒拎清,忙提醒她道:“這萬同知雖說比那陶舉人家財多了些,又有個官職,可他家不在京城啊,芬姐兒若是嫁了他,可是要跟著他一道迴江西贛州府的啊,到時候可就離京城有千裏之遙了!還如嫁給那陶舉人,俗語說‘莫欺少年窮’,人家現在是舉人,說不得將來能金榜高中當大官呢!這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做人可別隻圖眼下!”
胡姨娘冷哼一聲,對王嬤嬤這一番苦口婆心嗤之以鼻道:“這金榜題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嗎?說高中就高中呀,那怎麽二姑太太她兒子上迴沒中個進士迴來瞧瞧呢?這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讀書人一輩子考到老,頭發都白了,還是個窮秀才、酸舉人,死活中不了進士!”
“遠嫁怎麽了?出京又怎麽了?橫豎她親娘都被關到那破廟裏了,就是她嫁到京城,我也見不到她,倒不如讓她嫁得遠些,免得留在京城被某些太太奶奶尋機報複!”
其實這胡氏是看中了那萬同知的身份地位,還有他家那萬貫家財,有這樣一個妹婿肯定是比那光杆子一個,無親無故的陶舉人要更能給鐋哥兒添些助力。她百般謀劃想為女兒找個好人家,歸根結底卻還是在為了她兒子打算。
她這輩子最大的指望全在她兒子身上,便是知道鐋哥兒得了太夫人的喜歡,有太夫人替他操心,卻還是盼著能把女兒嫁得好些,好再多給兒子添一份助力。
王嬤嬤見胡姨娘鐵了心要選那姓萬的同知,也懶得再白費唇舌去勸她,隻是在心裏暗罵她糊塗。
二太太見已辦完了正事,便對王嬤嬤道:“既然胡氏已選好了人家,咱們就去跟老太太迴話吧,那萬同知要趕在年前迴鄉,芬姐兒的婚事也得趕緊操辦起來了。”
王嬤嬤答應了一聲,正要讓二太太先行,就聽那胡姨娘又叫道:“太太還請再站一站,我有幾句話還想再跟太太說一說!嬤嬤不妨也留下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