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迴他一笑,在袖子底下又捏了捏他手,才看向刑部尚書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亦如此!平白無故的,怎麽會有那許多婦人甘冒牢獄之災也要走上街頭,□□抗議呢?不知趙尚書可知她們因為做此驚人之舉?”
她這一問原由,那趙尚書氣得花白胡子直抖,憤然道:“正是因為她們遊街鬧事的由頭太過荒謬,老臣才懇請陛下定要將這些失心瘋的婦人統統給關到牢裏去,免得放她們在大街上口出荒唐之言,妖言惑眾。”
“這幫婦人不知從哪兒聽說朝廷要行《配婚令》,就跑到大街上鬧了起來。這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乃是人倫大道,女人到了年紀那就合該嫁人生子,為夫家開枝散葉、繁衍子嗣,這是天經地義之事,可如今這些女人倒好,仗著自已就能養活自已,竟然高喊什麽不願嫁人,與其被強行婚配,寧願自梳孤身終老。她們身為朝廷子民,不但不為朝廷分憂,反而膽敢不遵朝廷之令,公然抗命,這簡直就是想要犯上作亂啊,陛下!”
被他殷切唿喚著的“陛下”——元嘉帝,仍是一言不發,從禦座上傳來的仍是皇後娘娘的聲音。
“趙尚書怕是年歲大了,記性有些不大好罷。陛下什麽時候發下明旨,說要在全國行這《配婚令》了?”
“倒是底下有些府官,明明朝廷還未行這《配婚令》,就已經如狼似虎般的強行給女子們拉郎配,硬將好些花一般的姑娘配給些豬狗不如的男子,這才短短幾天,已經有數百名女子為了不被送入火坑,以死相抗。這才激得各地的女子們群起抗爭,若真要論罪的話,明明不遵朝廷旨意的該是那些濫用私法、強行逼婚的府官才對!”
趙尚書一呆,前一陣他們一幫朝臣天天在朝堂上熱火朝天的把這《配婚令》拎出來說道,元嘉帝可是半句反對的話都沒說,隻是讓他們再好生商議,擬個更萬全的法令出來。雖說還沒發下明旨,可在他們看來,在全國頒行這《配婚令》那是板上釘釘,早晚的事,因此下意識的就覺得這幫婦人的遊街之舉是在公然和朝廷對抗,卻不想反被皇後給啪啪打臉。
戶部尚書見狀,急忙道:“娘娘,那各地的府官也是為當地民情所逼,不得已而為之啊!不知娘娘可看過甲平蛙先生新出的大作《吉花》,正如那書中所寫,如今不少州縣所轄的村鎮裏頭,十個男子能娶到妻子的隻有一二個,更有那偏遠窮困之地,整個村子裏一個女人都沒有。長此以往,則曠男日多,不但陰陽失調,且這些男子們也無法繁衍後嗣,不但他們從此斷了祖宗香火,就是對我大秦而言,也是少了無數子民,等國中青壯年盡皆老去,卻無足夠的嬰孩誕生,到時國中人口凋零,恐有亡國滅種之災啊!”
吏部尚書也道:“是啊,娘娘,這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無不重視這國民之繁衍,此乃國之大事,生死之地,是以不少朝代都行過這配婚之令。如漢惠帝時,女子三十不嫁,罰六百錢;晉武帝時,“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梁武帝時,凡女子二十無夫,皆充洗衣房;唐明帝時,適齡女子需在一年內完婚,否則先問罪於父母,並由當地縣衙或者教署依照唐律戶婚的規定進行配婚;元定宗時,女人十六無指從者,入歸大帳,次者賜軍士。”
“畢竟這國家興亡,不但匹夫有責,匹婦亦有其責。這女媧娘娘造了女人出來,不就是為了讓她們嫁人生子的嗎?這是她們天生便當承當的身為女人的責任,如今國中大量青壯男子無有妻室,而安女堂中卻有那麽多的女子為一已私利不願嫁人,長此以往,別說再過個一二十年恐有亡國滅種之虞,就是眼下那也是民怨沸騰,事端頻生啊!”
他說完,看了刑部尚書一眼,刑部尚書會意,趕緊接口道:“李尚書所言不假,這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隻有陰陽調和,方能天下太平。可如今國中卻是孤陽遍地,而無女陰相和,這能不出事兒嗎?這兩年來官府接到的女兒被拐的案子是先前的好些倍。世人都罵拐子和人販子,可沒有需求哪來的拐賣?還是那《吉花》書中所寫,那些村子裏的女人們都跑了,男人們不找人販子買個媳婦來,那就得打一輩子的光棍啊!”
“除了這拐賣案,婦人被男子□□的案子也是越來越來,甚至光天化日之下,也有人不管不顧的公然行事,可見那些漢子們實在是曠得狠了。再這樣下去,不說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人們還能不能再憋下去,會不會憋出什麽病來,就是對女人們也是極不安全的啊!”
說到後來,刑部尚書的嗓音都發顫了,聲音裏滿是對那些曠了許久,娶不到老婆的光棍們的深深悲憫與同情,似乎他們所受之苦他也曾感同深受似的。
采薇唇邊泛起一抹冷笑,看向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道:“他們四個對這《配婚令》都各抒已見,你們二位尚書可有什麽要說的嗎?”
兵部尚書上前一步,肅然道:“便是娘娘不問,臣也是有話要說的。當民間出現大量曠男時,最可怕的還不是方才刑部尚書所說的什麽拐賣、□□等罪,這些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不過是些婦人遭殃。真正可怕的是這些曠男們若是和那些災荒年間吃不飽肚子的流民一樣,也起兵造反呢?”
“原本這男子天生一股陽剛之氣,生來就比女人更好勇鬥狠,若能娶個媳婦還能以婦人之陰柔調和男子之暴烈,可如今娘娘可知民間有多少娶不到媳婦的男子嗎?足足有四百萬人之巨,一旦這些曠男們為了搶女人而聚眾造反,到時候那咱們整個大秦國都要遭受戰亂之苦啊!史書有載,因曠男之禍導致兵亂四起,以致亡國的朝代足足有五、六個之多啊,陛下!”
兵部尚書說得是憂國憂民,慷慨激昂。他話音剛落,工部尚書見帝後的四雙眼睛齊齊向他射來,忙咽一口唾沫,大聲道:“臣覺得五位尚書所言極是,還請皇後娘娘為我大秦國運著想,以江山社稷為重,勿再為了一已私利而繼續袒護女子,致我大秦於險境啊,娘娘!”
一時滿朝文武齊聲說道:“還請娘娘以江山社稷為重,女子私利為輕!”
采薇看著底下一個個群情激憤、為民請命的忠良之臣,忽然縱聲長笑。
“哈哈哈哈,原來在諸位臣工眼中,我幫女人說話,不過是為了一已私利?枉爾等整日自詡什麽才比諸葛,堪比管仲,原來個個都是有眼無珠之人,連本宮一心為國的良苦用心都看不出來。本宮固然是在為女人說話,但本宮此舉正是為了從根本上強我大秦,興我華夏!”
兵部尚書第一個跳出來道:“娘娘此言差矣,簡直是黑白顛倒,再不行《配婚令》,使男人皆有妻室,隻怕天下方才太平這幾年,又會生出內亂來。且百姓不能繁衍子孫,國中人口日益減少,又談何強我大秦,興我華夏?”
“似乎聽孫尚書所言,隻要行了《配婚令》就可保那些曠男不會造反,大秦也就無亡國之虞了是嗎?你方才說史書上共有五、六個朝代是因這曠男之禍才導致的亡國,不知都是哪幾個朝代啊,還請說出來讓本宮長長見識!”采薇好整以暇地問道。
“這——”那兵部尚書咳嗽了兩聲,卻是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
“怎麽,莫非孫尚書也是上了年紀,記性不大好使,一時想不起來了嗎?若是本宮沒記錯的話,因曠男之禍而亡國的那幾個朝代裏,好巧不巧正好就是漢、晉、梁、唐、元這五個朝代,哎呀!這不就是方才吏部尚書所說的行了配婚之令的那五個朝代嗎?怎麽他們都行了配婚之法,最後還是因曠男之禍而亡了國呢?”
“諸位都是讀遍了經史子集,集才華與學識於一身的七尺男兒,素來是極有見識的,還請諸位尚書為本宮解惑?”
“這……”吏部尚書清了清嗓子道:“娘娘有所不知,那幾個朝代都是在開始的時候行這配婚之令,到了後來幾位末代君主時,因其朝政日益荒疏,以致政馳令廢,這才使得曠男有增無減,最後仍是暴發了兵亂,可見其亡國之因不在於《配婚令》,而在於雖有此令,卻不能堅持執行之故啊!”
采薇懶洋洋地拍了拍手,讚道:“李尚書真是好口才!隻是不知爾等可曾問過戶部尚書,如今國中娶不到媳婦的單身漢共有多少,而適婚的女子又有多少?”
戶部尚書想也不想的便道:“單身男子共有四百餘萬,至於這適婚的女子,想來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吧,隻是她們都躲在安女堂裏,不願嫁人,這才——”
“一派胡言!”采薇怒道:“敢情你們以為全天下的女人都跑到本宮的安女堂裏去了?本宮告訴你們,我倒是想在天下每一處村縣都建起一座安女堂來,可是如何能夠,我用了十幾年的功夫,至今也不過在全國一共三百六十處州府各建了一所安女堂,一共是三百六十所,每所安女堂最多容納一千名女子,加到一起才有多少人,不過三十六萬人而已。和那四百餘萬的曠男比起來,差了有多少?”
群臣哪裏肯信,“這不會吧,不是都說好些村鎮的女人們全都跑到安女堂去了嗎?”“娘娘是少報了數字了吧?”
采薇懶得再跟他們理論,直接命人搬出一堆名冊來放到大殿上,“這是這十幾年來,安女堂所收容女子的名冊,上麵白紙黑字寫算得清清楚楚,各州府的戶籍處也均有登記在冊,你們自已去看吧!我的安女堂便再是個女子的天堂,可這世上能鼓起勇氣不從父母之命,不顧禮教習俗堅決不願嫁人,又能從家裏逃出來的未婚女子又能有多少?隻怕還不如這世上的小妾二房們多?”
她看向戶部尚書,“若本宮再問你一句,這戶籍上所記的妾室全國共有多少人數,隻怕錢尚書多半是答不出來的吧!”
戶部尚書擦了擦額上的汗,縮了縮脖子。
“本宮命人統計過,單隻戶籍上有記錄的,全國上了名冊的妾室便有一十二萬人之多,至於那些沒登記在冊的妾侍那就更多了,光是你們六位尚書房裏私蓄的姬妾就有七十八位之多。幾位也別覺得不好意思,塗州定遠縣王家村有一位海大戶,別看人家是個土財主,可是房裏的侍妾足有百人之多,比你們六位尚書房裏的加起來都多呢?”
“我有一位閨中密友,用了十年的時間,大致統計出了國中妾室的數目,你們猜猜一共有多少?”
“一共有八十六萬妾室,比我安女堂裏所有的女子還要多出五十萬來。而她們的夫主一共有多少人呢?不過六萬。一邊是四百萬的曠男娶不到媳婦,一邊卻是六萬男子占了八十六萬的女人。諸位尚書既然如此擔心這些曠男娶不到媳婦,何不在《配婚令》外,再行一道《廢妾令》,每個男人都隻許娶一房妻室,再不許納妾,如此一來,除了我那安女堂的三十六萬女子,又能多出來八十多萬女人好配給那些曠男呢?”
什麽?《廢妾令》?這周皇後也太狠了吧,不但攔著不讓元嘉帝納妃,如今竟還把手伸到普天下男人頭上來了,竟然還想讓他們一個個的都跟元嘉帝一樣,一輩子隻守著一個女人,這哪兒能成啊?簡直是欺人太甚!
於是眾臣再度群情激憤起來,那幫大臣們紛紛吵嚷道:“這男人三妻四妾那是天經地義的,不多娶幾房妾室,怎好開枝散葉,多子多孫!”
“若是不許納妾,萬一正妻生不出孩子來,豈不是斷了家中香火,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更有質疑她的,“隻要行了《配婚令》,民間那些未嫁女足夠配給那四百萬曠男,何需再行這廢妾之令。”
還有人臉紅脖子粗地嚷道:“行這廢妾之令,讓那些有妾的男子將妾室休出家門重行婚配,這不等於是給自已頭上戴綠帽子嗎?這事關男人的尊嚴,茲事體大,絕不能行此荒謬至極的法令。”
采薇冷笑道:“同是為解決曠男娶不到媳婦的大事,怎麽行《配婚令》就是為國為民,利在當下、功在千秋,行《廢妾令》不再讓一男霸占多女,就反倒是荒謬至極了呢?”
“至於什麽事關男人尊嚴的鬼話就更別扯了,妾室在你們男人眼裏不過就是個擺設玩意兒,平日裏被你們送來換去甚至打死的還少嗎?拿去換馬的、換錢的、換畫的也不在少數,那個時候怎麽不在乎頭上的帽子顏色呢?”
“還有那個說民間適婚女子足夠配給那些曠男的,你知道國中適婚而未嫁的女子一共有多少嗎?就算把那些寡婦棄婦算上,一共也隻有二百八十四萬。”
立時有人嘀咕道:“這再加安女堂的幾十萬人,不也差不了多少了嗎?”
采薇冷冷一笑,“錢尚書,你來跟他們解釋一下這四百萬曠男的真正含義。”
戶部尚書想不到皇後娘娘竟對這些男女戶籍數字了如指掌,再也不敢含糊其辭,隻得苦著一張臉道:“國中適婚未娶之青壯男子共有七百一十七萬,適婚無夫之女子共有二百八十四萬,兩者相減,共有四百三十三萬男子……是為曠男。”
“都聽清楚了吧?本宮再提醒你們一下,本宮安女堂收容的那三十六萬女子也在這二百八十四萬人之中。也就是說,目前國中所餘的女子,除了那八十六萬妾室之外,已再無一女可堪婚配了。就算如此,也還有三百多萬曠男是注定討不到老婆的,因為他們根本就無婦可娶!”
群臣大驚道:“這如何可能?”“怎會是這樣?”“不是一向是女多男少嗎?先前打仗死了多少男人,怎麽國中竟會是女兒反倒稀罕起來了?”
采薇不理他們,又問起了戶部尚書,“如今我國中一共有多少人口,其中男子多少,女子又是多少?近十年來一直是男多女少還是女少男多?”
錢尚書皺著眉頭,勉強答道:“迴娘娘,現今我國共有兩萬萬人,其中男子為一萬萬又二千八百萬人,女子為七千二百萬人。近十年來一直是女少男多,其實這兩年比起前些年,女子人數還有所上升,十年前的時候男子要比女人多出來七八千萬。”
“尚書既然執掌戶部多年,想來應該知道為何這男子的人數竟比女子多了五千多萬,幾乎都快多出一半兒來了,這是何故?”
“這——,”錢尚書想了想,謹慎地答道:“一是我朝送子觀音極為靈驗,故而新生之男嬰人數遠多於女嬰,二則是男子生來身強體健,往往能活到四十以上,而婦人則稟賦柔弱,往往不到三十便即病亡。這生得比男人少,死得又比男人快,是以……”
采薇唇邊再無一絲笑意,點點頭道:“這第二條說得倒是不錯,可是這第一條說女嬰生得比男嬰少,可就是在睜眼說瞎話了。”
“我另一位友人也是花了十年的時間,發現其實若無外力幹擾,每生出一百個女嬰來,則相應的會生出一百零五個男嬰,因為男嬰的存活率比起女嬰要低許多,所以才得多生出幾個來,抵消掉他們的夭折率。這樣算下來,其實是一男一女,一個蘿卜一個坑,剛剛好。可是為何如今反多出來這麽多男人?不是因為送子觀音顯靈,讓婦人們懷的都是男胎,而是那些數以萬計的女嬰一生出來,因其不是男孩,立時便被溺死,丟了性命,壓根就活不到長大成人!”
“在這片國土的每一處村鎮,你們都可以在溝渠邊看到隨意丟棄的女嬰的骸骨,甚至有的地方還專門建有一處女嬰塔,好讓人們將不要的女嬰置於其中,任其自生自滅。”
“你們動不動就把《吉花》拎出來說那些娶不到媳婦的男人有多慘,那你們又可曾聽過詩人陳偕燦曾作的一首詩——《溺女哀》?
“生男勿歡喜,生女胡悲傷。貧家溺女間亦有,富家溺女歲為常。今日女初生,他時議婚係。貧家納聘類多金,富家嫁女傾箱笥。傾箱笥,爺先愁,可憐骨肉已浮漚,阿爺不顧先迴頭。籲嗟阿爺阿爺忍為此,但願人間都生子。生子行須娶婦歸,請爺娶向東流水!”
“不獨窮苦人家要溺女,就連富貴人家也一樣不要女兒,所以你們明白了吧,為什麽國中那四百萬曠男娶不上媳婦,因為上天配給他們的媳婦早在剛出生時就給埋到土裏了,丟到水裏了,或是葬身野狗腹中……”
“現在你們來告訴我,造成這四百萬曠男無婦可娶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一出生就沒了命的女嬰,還是安女堂裏那些不願嫁人的自梳女?”
她這一問原由,那趙尚書氣得花白胡子直抖,憤然道:“正是因為她們遊街鬧事的由頭太過荒謬,老臣才懇請陛下定要將這些失心瘋的婦人統統給關到牢裏去,免得放她們在大街上口出荒唐之言,妖言惑眾。”
“這幫婦人不知從哪兒聽說朝廷要行《配婚令》,就跑到大街上鬧了起來。這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乃是人倫大道,女人到了年紀那就合該嫁人生子,為夫家開枝散葉、繁衍子嗣,這是天經地義之事,可如今這些女人倒好,仗著自已就能養活自已,竟然高喊什麽不願嫁人,與其被強行婚配,寧願自梳孤身終老。她們身為朝廷子民,不但不為朝廷分憂,反而膽敢不遵朝廷之令,公然抗命,這簡直就是想要犯上作亂啊,陛下!”
被他殷切唿喚著的“陛下”——元嘉帝,仍是一言不發,從禦座上傳來的仍是皇後娘娘的聲音。
“趙尚書怕是年歲大了,記性有些不大好罷。陛下什麽時候發下明旨,說要在全國行這《配婚令》了?”
“倒是底下有些府官,明明朝廷還未行這《配婚令》,就已經如狼似虎般的強行給女子們拉郎配,硬將好些花一般的姑娘配給些豬狗不如的男子,這才短短幾天,已經有數百名女子為了不被送入火坑,以死相抗。這才激得各地的女子們群起抗爭,若真要論罪的話,明明不遵朝廷旨意的該是那些濫用私法、強行逼婚的府官才對!”
趙尚書一呆,前一陣他們一幫朝臣天天在朝堂上熱火朝天的把這《配婚令》拎出來說道,元嘉帝可是半句反對的話都沒說,隻是讓他們再好生商議,擬個更萬全的法令出來。雖說還沒發下明旨,可在他們看來,在全國頒行這《配婚令》那是板上釘釘,早晚的事,因此下意識的就覺得這幫婦人的遊街之舉是在公然和朝廷對抗,卻不想反被皇後給啪啪打臉。
戶部尚書見狀,急忙道:“娘娘,那各地的府官也是為當地民情所逼,不得已而為之啊!不知娘娘可看過甲平蛙先生新出的大作《吉花》,正如那書中所寫,如今不少州縣所轄的村鎮裏頭,十個男子能娶到妻子的隻有一二個,更有那偏遠窮困之地,整個村子裏一個女人都沒有。長此以往,則曠男日多,不但陰陽失調,且這些男子們也無法繁衍後嗣,不但他們從此斷了祖宗香火,就是對我大秦而言,也是少了無數子民,等國中青壯年盡皆老去,卻無足夠的嬰孩誕生,到時國中人口凋零,恐有亡國滅種之災啊!”
吏部尚書也道:“是啊,娘娘,這自古以來,曆朝曆代無不重視這國民之繁衍,此乃國之大事,生死之地,是以不少朝代都行過這配婚之令。如漢惠帝時,女子三十不嫁,罰六百錢;晉武帝時,“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梁武帝時,凡女子二十無夫,皆充洗衣房;唐明帝時,適齡女子需在一年內完婚,否則先問罪於父母,並由當地縣衙或者教署依照唐律戶婚的規定進行配婚;元定宗時,女人十六無指從者,入歸大帳,次者賜軍士。”
“畢竟這國家興亡,不但匹夫有責,匹婦亦有其責。這女媧娘娘造了女人出來,不就是為了讓她們嫁人生子的嗎?這是她們天生便當承當的身為女人的責任,如今國中大量青壯男子無有妻室,而安女堂中卻有那麽多的女子為一已私利不願嫁人,長此以往,別說再過個一二十年恐有亡國滅種之虞,就是眼下那也是民怨沸騰,事端頻生啊!”
他說完,看了刑部尚書一眼,刑部尚書會意,趕緊接口道:“李尚書所言不假,這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隻有陰陽調和,方能天下太平。可如今國中卻是孤陽遍地,而無女陰相和,這能不出事兒嗎?這兩年來官府接到的女兒被拐的案子是先前的好些倍。世人都罵拐子和人販子,可沒有需求哪來的拐賣?還是那《吉花》書中所寫,那些村子裏的女人們都跑了,男人們不找人販子買個媳婦來,那就得打一輩子的光棍啊!”
“除了這拐賣案,婦人被男子□□的案子也是越來越來,甚至光天化日之下,也有人不管不顧的公然行事,可見那些漢子們實在是曠得狠了。再這樣下去,不說那些娶不到老婆的男人們還能不能再憋下去,會不會憋出什麽病來,就是對女人們也是極不安全的啊!”
說到後來,刑部尚書的嗓音都發顫了,聲音裏滿是對那些曠了許久,娶不到老婆的光棍們的深深悲憫與同情,似乎他們所受之苦他也曾感同深受似的。
采薇唇邊泛起一抹冷笑,看向兵部尚書和工部尚書道:“他們四個對這《配婚令》都各抒已見,你們二位尚書可有什麽要說的嗎?”
兵部尚書上前一步,肅然道:“便是娘娘不問,臣也是有話要說的。當民間出現大量曠男時,最可怕的還不是方才刑部尚書所說的什麽拐賣、□□等罪,這些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不過是些婦人遭殃。真正可怕的是這些曠男們若是和那些災荒年間吃不飽肚子的流民一樣,也起兵造反呢?”
“原本這男子天生一股陽剛之氣,生來就比女人更好勇鬥狠,若能娶個媳婦還能以婦人之陰柔調和男子之暴烈,可如今娘娘可知民間有多少娶不到媳婦的男子嗎?足足有四百萬人之巨,一旦這些曠男們為了搶女人而聚眾造反,到時候那咱們整個大秦國都要遭受戰亂之苦啊!史書有載,因曠男之禍導致兵亂四起,以致亡國的朝代足足有五、六個之多啊,陛下!”
兵部尚書說得是憂國憂民,慷慨激昂。他話音剛落,工部尚書見帝後的四雙眼睛齊齊向他射來,忙咽一口唾沫,大聲道:“臣覺得五位尚書所言極是,還請皇後娘娘為我大秦國運著想,以江山社稷為重,勿再為了一已私利而繼續袒護女子,致我大秦於險境啊,娘娘!”
一時滿朝文武齊聲說道:“還請娘娘以江山社稷為重,女子私利為輕!”
采薇看著底下一個個群情激憤、為民請命的忠良之臣,忽然縱聲長笑。
“哈哈哈哈,原來在諸位臣工眼中,我幫女人說話,不過是為了一已私利?枉爾等整日自詡什麽才比諸葛,堪比管仲,原來個個都是有眼無珠之人,連本宮一心為國的良苦用心都看不出來。本宮固然是在為女人說話,但本宮此舉正是為了從根本上強我大秦,興我華夏!”
兵部尚書第一個跳出來道:“娘娘此言差矣,簡直是黑白顛倒,再不行《配婚令》,使男人皆有妻室,隻怕天下方才太平這幾年,又會生出內亂來。且百姓不能繁衍子孫,國中人口日益減少,又談何強我大秦,興我華夏?”
“似乎聽孫尚書所言,隻要行了《配婚令》就可保那些曠男不會造反,大秦也就無亡國之虞了是嗎?你方才說史書上共有五、六個朝代是因這曠男之禍才導致的亡國,不知都是哪幾個朝代啊,還請說出來讓本宮長長見識!”采薇好整以暇地問道。
“這——”那兵部尚書咳嗽了兩聲,卻是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
“怎麽,莫非孫尚書也是上了年紀,記性不大好使,一時想不起來了嗎?若是本宮沒記錯的話,因曠男之禍而亡國的那幾個朝代裏,好巧不巧正好就是漢、晉、梁、唐、元這五個朝代,哎呀!這不就是方才吏部尚書所說的行了配婚之令的那五個朝代嗎?怎麽他們都行了配婚之法,最後還是因曠男之禍而亡了國呢?”
“諸位都是讀遍了經史子集,集才華與學識於一身的七尺男兒,素來是極有見識的,還請諸位尚書為本宮解惑?”
“這……”吏部尚書清了清嗓子道:“娘娘有所不知,那幾個朝代都是在開始的時候行這配婚之令,到了後來幾位末代君主時,因其朝政日益荒疏,以致政馳令廢,這才使得曠男有增無減,最後仍是暴發了兵亂,可見其亡國之因不在於《配婚令》,而在於雖有此令,卻不能堅持執行之故啊!”
采薇懶洋洋地拍了拍手,讚道:“李尚書真是好口才!隻是不知爾等可曾問過戶部尚書,如今國中娶不到媳婦的單身漢共有多少,而適婚的女子又有多少?”
戶部尚書想也不想的便道:“單身男子共有四百餘萬,至於這適婚的女子,想來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吧,隻是她們都躲在安女堂裏,不願嫁人,這才——”
“一派胡言!”采薇怒道:“敢情你們以為全天下的女人都跑到本宮的安女堂裏去了?本宮告訴你們,我倒是想在天下每一處村縣都建起一座安女堂來,可是如何能夠,我用了十幾年的功夫,至今也不過在全國一共三百六十處州府各建了一所安女堂,一共是三百六十所,每所安女堂最多容納一千名女子,加到一起才有多少人,不過三十六萬人而已。和那四百餘萬的曠男比起來,差了有多少?”
群臣哪裏肯信,“這不會吧,不是都說好些村鎮的女人們全都跑到安女堂去了嗎?”“娘娘是少報了數字了吧?”
采薇懶得再跟他們理論,直接命人搬出一堆名冊來放到大殿上,“這是這十幾年來,安女堂所收容女子的名冊,上麵白紙黑字寫算得清清楚楚,各州府的戶籍處也均有登記在冊,你們自已去看吧!我的安女堂便再是個女子的天堂,可這世上能鼓起勇氣不從父母之命,不顧禮教習俗堅決不願嫁人,又能從家裏逃出來的未婚女子又能有多少?隻怕還不如這世上的小妾二房們多?”
她看向戶部尚書,“若本宮再問你一句,這戶籍上所記的妾室全國共有多少人數,隻怕錢尚書多半是答不出來的吧!”
戶部尚書擦了擦額上的汗,縮了縮脖子。
“本宮命人統計過,單隻戶籍上有記錄的,全國上了名冊的妾室便有一十二萬人之多,至於那些沒登記在冊的妾侍那就更多了,光是你們六位尚書房裏私蓄的姬妾就有七十八位之多。幾位也別覺得不好意思,塗州定遠縣王家村有一位海大戶,別看人家是個土財主,可是房裏的侍妾足有百人之多,比你們六位尚書房裏的加起來都多呢?”
“我有一位閨中密友,用了十年的時間,大致統計出了國中妾室的數目,你們猜猜一共有多少?”
“一共有八十六萬妾室,比我安女堂裏所有的女子還要多出五十萬來。而她們的夫主一共有多少人呢?不過六萬。一邊是四百萬的曠男娶不到媳婦,一邊卻是六萬男子占了八十六萬的女人。諸位尚書既然如此擔心這些曠男娶不到媳婦,何不在《配婚令》外,再行一道《廢妾令》,每個男人都隻許娶一房妻室,再不許納妾,如此一來,除了我那安女堂的三十六萬女子,又能多出來八十多萬女人好配給那些曠男呢?”
什麽?《廢妾令》?這周皇後也太狠了吧,不但攔著不讓元嘉帝納妃,如今竟還把手伸到普天下男人頭上來了,竟然還想讓他們一個個的都跟元嘉帝一樣,一輩子隻守著一個女人,這哪兒能成啊?簡直是欺人太甚!
於是眾臣再度群情激憤起來,那幫大臣們紛紛吵嚷道:“這男人三妻四妾那是天經地義的,不多娶幾房妾室,怎好開枝散葉,多子多孫!”
“若是不許納妾,萬一正妻生不出孩子來,豈不是斷了家中香火,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更有質疑她的,“隻要行了《配婚令》,民間那些未嫁女足夠配給那四百萬曠男,何需再行這廢妾之令。”
還有人臉紅脖子粗地嚷道:“行這廢妾之令,讓那些有妾的男子將妾室休出家門重行婚配,這不等於是給自已頭上戴綠帽子嗎?這事關男人的尊嚴,茲事體大,絕不能行此荒謬至極的法令。”
采薇冷笑道:“同是為解決曠男娶不到媳婦的大事,怎麽行《配婚令》就是為國為民,利在當下、功在千秋,行《廢妾令》不再讓一男霸占多女,就反倒是荒謬至極了呢?”
“至於什麽事關男人尊嚴的鬼話就更別扯了,妾室在你們男人眼裏不過就是個擺設玩意兒,平日裏被你們送來換去甚至打死的還少嗎?拿去換馬的、換錢的、換畫的也不在少數,那個時候怎麽不在乎頭上的帽子顏色呢?”
“還有那個說民間適婚女子足夠配給那些曠男的,你知道國中適婚而未嫁的女子一共有多少嗎?就算把那些寡婦棄婦算上,一共也隻有二百八十四萬。”
立時有人嘀咕道:“這再加安女堂的幾十萬人,不也差不了多少了嗎?”
采薇冷冷一笑,“錢尚書,你來跟他們解釋一下這四百萬曠男的真正含義。”
戶部尚書想不到皇後娘娘竟對這些男女戶籍數字了如指掌,再也不敢含糊其辭,隻得苦著一張臉道:“國中適婚未娶之青壯男子共有七百一十七萬,適婚無夫之女子共有二百八十四萬,兩者相減,共有四百三十三萬男子……是為曠男。”
“都聽清楚了吧?本宮再提醒你們一下,本宮安女堂收容的那三十六萬女子也在這二百八十四萬人之中。也就是說,目前國中所餘的女子,除了那八十六萬妾室之外,已再無一女可堪婚配了。就算如此,也還有三百多萬曠男是注定討不到老婆的,因為他們根本就無婦可娶!”
群臣大驚道:“這如何可能?”“怎會是這樣?”“不是一向是女多男少嗎?先前打仗死了多少男人,怎麽國中竟會是女兒反倒稀罕起來了?”
采薇不理他們,又問起了戶部尚書,“如今我國中一共有多少人口,其中男子多少,女子又是多少?近十年來一直是男多女少還是女少男多?”
錢尚書皺著眉頭,勉強答道:“迴娘娘,現今我國共有兩萬萬人,其中男子為一萬萬又二千八百萬人,女子為七千二百萬人。近十年來一直是女少男多,其實這兩年比起前些年,女子人數還有所上升,十年前的時候男子要比女人多出來七八千萬。”
“尚書既然執掌戶部多年,想來應該知道為何這男子的人數竟比女子多了五千多萬,幾乎都快多出一半兒來了,這是何故?”
“這——,”錢尚書想了想,謹慎地答道:“一是我朝送子觀音極為靈驗,故而新生之男嬰人數遠多於女嬰,二則是男子生來身強體健,往往能活到四十以上,而婦人則稟賦柔弱,往往不到三十便即病亡。這生得比男人少,死得又比男人快,是以……”
采薇唇邊再無一絲笑意,點點頭道:“這第二條說得倒是不錯,可是這第一條說女嬰生得比男嬰少,可就是在睜眼說瞎話了。”
“我另一位友人也是花了十年的時間,發現其實若無外力幹擾,每生出一百個女嬰來,則相應的會生出一百零五個男嬰,因為男嬰的存活率比起女嬰要低許多,所以才得多生出幾個來,抵消掉他們的夭折率。這樣算下來,其實是一男一女,一個蘿卜一個坑,剛剛好。可是為何如今反多出來這麽多男人?不是因為送子觀音顯靈,讓婦人們懷的都是男胎,而是那些數以萬計的女嬰一生出來,因其不是男孩,立時便被溺死,丟了性命,壓根就活不到長大成人!”
“在這片國土的每一處村鎮,你們都可以在溝渠邊看到隨意丟棄的女嬰的骸骨,甚至有的地方還專門建有一處女嬰塔,好讓人們將不要的女嬰置於其中,任其自生自滅。”
“你們動不動就把《吉花》拎出來說那些娶不到媳婦的男人有多慘,那你們又可曾聽過詩人陳偕燦曾作的一首詩——《溺女哀》?
“生男勿歡喜,生女胡悲傷。貧家溺女間亦有,富家溺女歲為常。今日女初生,他時議婚係。貧家納聘類多金,富家嫁女傾箱笥。傾箱笥,爺先愁,可憐骨肉已浮漚,阿爺不顧先迴頭。籲嗟阿爺阿爺忍為此,但願人間都生子。生子行須娶婦歸,請爺娶向東流水!”
“不獨窮苦人家要溺女,就連富貴人家也一樣不要女兒,所以你們明白了吧,為什麽國中那四百萬曠男娶不上媳婦,因為上天配給他們的媳婦早在剛出生時就給埋到土裏了,丟到水裏了,或是葬身野狗腹中……”
“現在你們來告訴我,造成這四百萬曠男無婦可娶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一出生就沒了命的女嬰,還是安女堂裏那些不願嫁人的自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