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一章 給老朱家上經濟學課
大明:開局辭官退隱,老朱人麻了 作者:楚國隱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九百五十一章給老朱家上經濟學課
胡大老爺看著目瞪口呆的朱家三兄弟,還有沉默著的朱元璋,心中默默歎了口氣。
經濟學啊!
這門在後世被不少人詬病甚至被不少人妖魔化的學科。
可胡大老爺卻知道,他初中的時候就學到的政治經濟學,實際上在後世的地球上,隻有他的祖國才會在中學階段就掰碎了教給每一個孩子。
而等到他們到了社會以後,他們若是真的能把這些知識運用起來,那麽他們至少要避免八成以上的坑。
不僅如此,這些知識到了大明這時代,那就顯得愈發的正確和高深了。
這不,由於壓根沒有任何經濟學方麵的概念,所以胡大老爺真就隻能用最最直白的語言,想盡辦法來讓眼前這幾個人弄明白,到底什麽是經濟,尤其是國家經濟。
“唉,我總說,你們得思路、眼光跟普通人差不多,那便是因為,你們把銀錢這東西看得太重,甚至把這東西直接當做了財富,卻沒有真正意識到,什麽才是真正的財富。”
“就好比現在,糧食算不算財富?”
“當然算!”
“無論什麽時候,人可以不住豪宅、不騎駿馬、不喝美酒,但他卻離不開糧食。”
“隻要有足夠的糧食,那麽人至少能活著。”
“可銀錢呢?”
“那一坨坨死硬死硬的銀子,他是財富麽?”
“不一定!”
“為什麽說不一定?”
“因為若是這銀子能換來衣食住行等各類物資,那麽這銀錢就是財富。”
“可若是換不來呢?”
“或者說,你哪怕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銀子了,可你卻買不到糧食了,你咋辦?”
“這時候,銀子是能當吃還是當喝?”
胡大老爺這番直白的話,直接讓幾個朱家人皺著眉頭開始思考了起來。
這時候的他們,也終於明白,為何胡大老爺之前會問出那些問題,問他們假設有一百萬兩怎麽辦了!
如今看來,他們對於銀錢、財富這些東西,認識的確實有些淺薄啊。
“好,講明白財富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迴過頭來看看,藩國的發展當中,為何我說要用物資衝抵欠賬?”
“說白了,就是兩點!”
“其一,糧食賣給商賈,那自然價格高些,可沒有哪個商賈能吃下一國的貿易糧。”
“那麽,抵扣給大明,固然價格會低上一些,但終究還是有利可圖的,最重要的,還是節省了時間以及一應開支!”
“如果算總賬的話,這麽處理至少不能算虧!”
“我這樣說,你們想想是否認同?”
一眾朱家人想了想後,不分前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沒錯!
如果按這樣說的話,說賺錢可能不合適,但絕對不虧是真的。
省時省力倒是確認了。
胡大老爺這時候豎起了第二根指頭。
“那麽,第二個好處來了,也是我最看重,同時按理來說,也應該是你們最看重的一個好處!”
“那便是對於國內產業的促進!”
眾人臉上一片疑竇,顯然壓根沒跟胡大老爺共鳴。
胡大老爺這時候已經不存在失望這種情緒了。
因為沒意義!
他總不能要求這時候的朱家人就已經熟練掌握‘宏觀調控’這種高度專業化的經濟手段了吧?
索性,他直接把事情攤開了講。
“我們還是以方才假設的那個南方一年三熟的藩國為例子。”
“我們作為藩王,最希望見到的場景,那自然是國內百姓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
|“那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自然是國家的財稅越多越好,百姓兜裏的錢也越多越好。”
“國家有錢,那麽就能加強軍備、修橋鋪路、興修水利;”
“而百姓兜裏有錢,那不僅能自己安居樂業,還能有餘錢撫育後代的同時購買更多的商品。”
“而買商品的人多了,那做生意、辦工坊的人也就越多!”
“而這做生意、辦工坊的人,可都是要繳稅的!”
“這麽看的話,隻要百姓兜裏的變多了,通過商稅、農稅等各種手段,這些錢還是會有一部份會流入到國庫裏頭來!”
“我這樣說,你們可能理解?”
不怪胡大老爺囉嗦,因為他如今是在用舉例,同時還得是掰碎了的方式,在給眼前這幾個老朱家的爺們上經濟學的課呢。
所以時不時的,他就得等一等。
看對方是否明白這些知識了,他才能繼續說下去。
好在也許是胡大老爺說得確實夠細,又或許是對麵父子幾個礙於麵子有些自欺欺人。
反正對方都點頭了。
既然都點頭了,那胡大老爺可就繼續往下說了。
“好!”
“那麽問題迴到前邊你們最疑惑的問題了。”
“為何我說用糧食抵扣錢款大批大批的送到大明來,反而是好的?”
“那是因為,這樣不僅國家能掙上一筆差價,同時還能把一部分錢送到百姓手裏去。”
“我們順著方才的思路想,若是這個南方藩國,不僅把自己收糧稅收上來的糧食送到大明去了。”
“同時,為了避免穀賤傷農的情況出現,還直接用國庫裏的銀錢來收購農戶手裏的糧食呢?”
“當然,這個價格或許會比商戶們的收購價低那麽一點點,但絕對不會讓農戶無利可圖。”
“因為國家之所以收購糧食,一是為了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另一個則是因為國家多餘的糧食在售賣的時候,是大批大批的賣。”
“那麽哪怕一斤隻掙半文錢,隻要量大,那麽國家不僅保護了農戶的利益,同樣也保護了國家財稅的收入。”
“那麽,這時候我們再來看,這時候的農戶會怎麽想?”
“糧稅十稅一,直接交糧食就是了,一點都不高。”
“土地極度肥沃、氣候更是宜人,地裏的糧食一年三熟。”
“哪怕今年豐收了好幾遍,也不用擔心穀賤傷農,因為有國家兜底,到時候多餘的糧食都可以賣到衙門裏去。”
“如此一來,他們是不是種地的熱情愈發的高漲了?”
“開荒、置業、購物是不是都不是問題了?”
胡大老爺看著目瞪口呆的朱家三兄弟,還有沉默著的朱元璋,心中默默歎了口氣。
經濟學啊!
這門在後世被不少人詬病甚至被不少人妖魔化的學科。
可胡大老爺卻知道,他初中的時候就學到的政治經濟學,實際上在後世的地球上,隻有他的祖國才會在中學階段就掰碎了教給每一個孩子。
而等到他們到了社會以後,他們若是真的能把這些知識運用起來,那麽他們至少要避免八成以上的坑。
不僅如此,這些知識到了大明這時代,那就顯得愈發的正確和高深了。
這不,由於壓根沒有任何經濟學方麵的概念,所以胡大老爺真就隻能用最最直白的語言,想盡辦法來讓眼前這幾個人弄明白,到底什麽是經濟,尤其是國家經濟。
“唉,我總說,你們得思路、眼光跟普通人差不多,那便是因為,你們把銀錢這東西看得太重,甚至把這東西直接當做了財富,卻沒有真正意識到,什麽才是真正的財富。”
“就好比現在,糧食算不算財富?”
“當然算!”
“無論什麽時候,人可以不住豪宅、不騎駿馬、不喝美酒,但他卻離不開糧食。”
“隻要有足夠的糧食,那麽人至少能活著。”
“可銀錢呢?”
“那一坨坨死硬死硬的銀子,他是財富麽?”
“不一定!”
“為什麽說不一定?”
“因為若是這銀子能換來衣食住行等各類物資,那麽這銀錢就是財富。”
“可若是換不來呢?”
“或者說,你哪怕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銀子了,可你卻買不到糧食了,你咋辦?”
“這時候,銀子是能當吃還是當喝?”
胡大老爺這番直白的話,直接讓幾個朱家人皺著眉頭開始思考了起來。
這時候的他們,也終於明白,為何胡大老爺之前會問出那些問題,問他們假設有一百萬兩怎麽辦了!
如今看來,他們對於銀錢、財富這些東西,認識的確實有些淺薄啊。
“好,講明白財富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迴過頭來看看,藩國的發展當中,為何我說要用物資衝抵欠賬?”
“說白了,就是兩點!”
“其一,糧食賣給商賈,那自然價格高些,可沒有哪個商賈能吃下一國的貿易糧。”
“那麽,抵扣給大明,固然價格會低上一些,但終究還是有利可圖的,最重要的,還是節省了時間以及一應開支!”
“如果算總賬的話,這麽處理至少不能算虧!”
“我這樣說,你們想想是否認同?”
一眾朱家人想了想後,不分前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沒錯!
如果按這樣說的話,說賺錢可能不合適,但絕對不虧是真的。
省時省力倒是確認了。
胡大老爺這時候豎起了第二根指頭。
“那麽,第二個好處來了,也是我最看重,同時按理來說,也應該是你們最看重的一個好處!”
“那便是對於國內產業的促進!”
眾人臉上一片疑竇,顯然壓根沒跟胡大老爺共鳴。
胡大老爺這時候已經不存在失望這種情緒了。
因為沒意義!
他總不能要求這時候的朱家人就已經熟練掌握‘宏觀調控’這種高度專業化的經濟手段了吧?
索性,他直接把事情攤開了講。
“我們還是以方才假設的那個南方一年三熟的藩國為例子。”
“我們作為藩王,最希望見到的場景,那自然是國內百姓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
|“那麽,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自然是國家的財稅越多越好,百姓兜裏的錢也越多越好。”
“國家有錢,那麽就能加強軍備、修橋鋪路、興修水利;”
“而百姓兜裏有錢,那不僅能自己安居樂業,還能有餘錢撫育後代的同時購買更多的商品。”
“而買商品的人多了,那做生意、辦工坊的人也就越多!”
“而這做生意、辦工坊的人,可都是要繳稅的!”
“這麽看的話,隻要百姓兜裏的變多了,通過商稅、農稅等各種手段,這些錢還是會有一部份會流入到國庫裏頭來!”
“我這樣說,你們可能理解?”
不怪胡大老爺囉嗦,因為他如今是在用舉例,同時還得是掰碎了的方式,在給眼前這幾個老朱家的爺們上經濟學的課呢。
所以時不時的,他就得等一等。
看對方是否明白這些知識了,他才能繼續說下去。
好在也許是胡大老爺說得確實夠細,又或許是對麵父子幾個礙於麵子有些自欺欺人。
反正對方都點頭了。
既然都點頭了,那胡大老爺可就繼續往下說了。
“好!”
“那麽問題迴到前邊你們最疑惑的問題了。”
“為何我說用糧食抵扣錢款大批大批的送到大明來,反而是好的?”
“那是因為,這樣不僅國家能掙上一筆差價,同時還能把一部分錢送到百姓手裏去。”
“我們順著方才的思路想,若是這個南方藩國,不僅把自己收糧稅收上來的糧食送到大明去了。”
“同時,為了避免穀賤傷農的情況出現,還直接用國庫裏的銀錢來收購農戶手裏的糧食呢?”
“當然,這個價格或許會比商戶們的收購價低那麽一點點,但絕對不會讓農戶無利可圖。”
“因為國家之所以收購糧食,一是為了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另一個則是因為國家多餘的糧食在售賣的時候,是大批大批的賣。”
“那麽哪怕一斤隻掙半文錢,隻要量大,那麽國家不僅保護了農戶的利益,同樣也保護了國家財稅的收入。”
“那麽,這時候我們再來看,這時候的農戶會怎麽想?”
“糧稅十稅一,直接交糧食就是了,一點都不高。”
“土地極度肥沃、氣候更是宜人,地裏的糧食一年三熟。”
“哪怕今年豐收了好幾遍,也不用擔心穀賤傷農,因為有國家兜底,到時候多餘的糧食都可以賣到衙門裏去。”
“如此一來,他們是不是種地的熱情愈發的高漲了?”
“開荒、置業、購物是不是都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