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五天,正是北征大軍開拔之日。
朝堂上,對北征之策抱有反對意見者不在少數。
一部分人對契丹之兇悍存有膽怯之心,認為在契丹尚算安靜之時不該主動招惹它。
另有一部分天雄軍將領則認為即便確定北征,那麽,領銜的也應該是大周國戰鬥力最強的天雄主力,而不是劉崇漢國的降軍。
但這些反對意見,在柴榮心中根本形成不了多大的漣漪。
有義弟吳馳領軍,這些事還能算作事麽?
趙匡胤也有些微詞。
他一心想著在天雄軍體係中打下堅實基礎,對那些降過來的漢軍也有些看不上,認為隻有得到了天雄軍兵將們的尊崇,才能算得上一名真正的大周國武將。
對此,柴榮隻用了一句話便將趙匡胤折服。
“你義兄說了,隨便換個誰來率領這五萬紅巾軍,都一樣能輕易取勝。”
馳哥的牛逼以及神奇,趙匡胤是看在眼中不得不信。
若是想把握住這次機會,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閉上嘴巴隻管執行。
出征當日,柴榮親自相送大軍與京城北門。
時值深秋季節,雖陽光明媚,但秋風下仍有微微寒意。忌憚契丹軍彪悍已成漢人之普遍意識,有因冬季根本不適合北征作戰,故而,出征大軍難免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情存在。
好在,皇上以及出征大軍的主帥三人卻輕鬆異常。
尤其是那吳馳,依照常規,帶上了三位老婆,一人一輛豪華馬車,絲毫沒有出征打仗的緊張,反倒像是舉家出外遊玩。
皇上有說有笑,談笑間聽不到一句親送出征大軍應有的囑咐和叮嚀,說的均是一些諸如早去早還等你迴來過春節之類的話語。
似乎,這一路北上並非是去跟契丹人開戰,而是去北方大遼國做客一般。
京城中,不乏契丹耳目。
大周國擇冬季北征已是令人驚詫,出征時的輕鬆狀態更是讓這些個契丹耳目感覺到了恥辱。
我今日大遼,雖不及當日契丹時彪悍強大,但也不至於被你們這些漢狗如此輕視。
要趕緊並盡快將情報傳遞迴去,讓祖國做好充分準備,給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漢狗們當頭一棒,讓他們尋得到北來的路找不到南歸的道。
情報很快傳迴了大遼國。
可是把大遼國南院大王耶律吼氣了個半死。
“大周漢狗實乃可憎,竟然視兩國修好契約猶如兒戲,想那大周與劉崇漢國交戰之際,我便該出兵相助劉崇才是。”
帳下軍師蕭乾更是氣惱。
相比南院大王的國仇,他蕭乾還多了一項家恨。
情報顯示,此次大周國北征大軍的主帥乃是趙匡胤,情報同時注明,隨軍出征的還有馳門掌門天上人家的老板,吳馳。
看到了吳馳這個名字,蕭乾禁不住怒火中燒。
這個強盜,無賴,騙子,無恥之徒……
即便將世上所有的貶義稱謂全都加在吳馳頭上,也難以消除蕭乾絲毫的心頭之恨。
若不是他吳馳,人家蕭乾還可以用著蕭富貴的漢名,在大周京城過著有品質有內涵的奢靡生活,就不至於被迫北去,整日飽受風沙之苦。
若不是他吳馳,人家蕭乾也不會三番五次派人前往大周討要天上人家的股利,討不來不說,還受盡了屈辱。
若不是他吳馳,那劉崇漢國保管還在,單是兩國貿易,他蕭乾便可落下不菲財富,正是那吳馳,斷了人家蕭乾財路,一個月白花花的銀子,至少損失了千餘兩。
等等這些,若不能將吳馳千刀萬剮,必然無法消除蕭乾的濃烈恨意。
“大王,以蕭某看,漢狗多不義,弱時求和,盛時逞強,已是必然。如今大周來犯,我國必須強硬反擊,傾全國之力,盡數殲滅來犯之軍,逼迫大周割地賠款,並獲得兩國間的暫時和平。”蕭乾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向耶律吼獻計獻策之時,盡量顯得平靜淡定。
耶律吼冷笑一聲,道:“來犯周軍,乃是降了大周的原劉崇漢軍,此軍首腦高行周在世之時,尚且有些戰力,但高將軍已然亡故,此軍不足為慮。”
蕭乾道:“大王不可輕敵,滅劉崇者,吳馳也。我與那吳馳多次交道,知那廝詭計多端,實難應付。”
耶律吼蔑笑道:“高行周知曉他帳下兵將實非大周天雄軍之對手,故而以堅守潼關之計來迎戰大周,這才給了那吳馳施展奸計的機會。如今對上本王,本王隻需率領大遼勇士趁大周軍立足未穩之時而猛打猛衝,想那吳馳,即便空有滿腹奸計,又哪裏尋得到施展機會?”
想想也是。
兩軍對壘,計策雖然重要,但關鍵還在於實力。
若是大周天雄軍來犯,其戰力雖比大遼猛士要弱一些,但相差並不太多,故而,用兵策略便顯得重要。
可是,來犯周軍乃是原來的劉崇漢軍,正如南院大王所分析,高行周在世時,尚能跟大遼勇士們遊鬥一番,說是能遊鬥一番,也不過是敗退中偶爾能組織起幾場小規模的反擊。
其戰力,跟大遼主力相比,相差的可不是那麽一點兩點。
實力上存在著巨大差距,那麽,戰術上便可以極盡簡化。
就像是一名成年人跟一名兒童幹仗,那還需要什麽武功招數,直接一巴掌扇飛了就是。
“大王所言極是,是微臣多慮了。”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這等真理,在北蠻種族中一樣受用。
耶律吼得到了蕭乾的奉承,更顯自信,吩咐道:“傳各部將領帳前等候,本王這便調兵遣將,需不等那大周來犯之軍踏入我大遼疆土,便迎頭痛擊,滅之與他大周本國境內!”
當下,耶律吼點兵五萬精銳,以悍將楊濤為先鋒,拜蕭乾為軍師,亦不分左右倚軍,浩浩蕩蕩,一路南下殺來。
從距離上講,耶律吼的大遼軍距離兩國邊境要比大周京城近了許多,而且,大遼境內多是平原,幾無山峰河流。
因而,大遼軍雖比大周軍晚了幾日開拔,卻早了兩日抵達到了兩國邊境。
朝堂上,對北征之策抱有反對意見者不在少數。
一部分人對契丹之兇悍存有膽怯之心,認為在契丹尚算安靜之時不該主動招惹它。
另有一部分天雄軍將領則認為即便確定北征,那麽,領銜的也應該是大周國戰鬥力最強的天雄主力,而不是劉崇漢國的降軍。
但這些反對意見,在柴榮心中根本形成不了多大的漣漪。
有義弟吳馳領軍,這些事還能算作事麽?
趙匡胤也有些微詞。
他一心想著在天雄軍體係中打下堅實基礎,對那些降過來的漢軍也有些看不上,認為隻有得到了天雄軍兵將們的尊崇,才能算得上一名真正的大周國武將。
對此,柴榮隻用了一句話便將趙匡胤折服。
“你義兄說了,隨便換個誰來率領這五萬紅巾軍,都一樣能輕易取勝。”
馳哥的牛逼以及神奇,趙匡胤是看在眼中不得不信。
若是想把握住這次機會,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閉上嘴巴隻管執行。
出征當日,柴榮親自相送大軍與京城北門。
時值深秋季節,雖陽光明媚,但秋風下仍有微微寒意。忌憚契丹軍彪悍已成漢人之普遍意識,有因冬季根本不適合北征作戰,故而,出征大軍難免有些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情存在。
好在,皇上以及出征大軍的主帥三人卻輕鬆異常。
尤其是那吳馳,依照常規,帶上了三位老婆,一人一輛豪華馬車,絲毫沒有出征打仗的緊張,反倒像是舉家出外遊玩。
皇上有說有笑,談笑間聽不到一句親送出征大軍應有的囑咐和叮嚀,說的均是一些諸如早去早還等你迴來過春節之類的話語。
似乎,這一路北上並非是去跟契丹人開戰,而是去北方大遼國做客一般。
京城中,不乏契丹耳目。
大周國擇冬季北征已是令人驚詫,出征時的輕鬆狀態更是讓這些個契丹耳目感覺到了恥辱。
我今日大遼,雖不及當日契丹時彪悍強大,但也不至於被你們這些漢狗如此輕視。
要趕緊並盡快將情報傳遞迴去,讓祖國做好充分準備,給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漢狗們當頭一棒,讓他們尋得到北來的路找不到南歸的道。
情報很快傳迴了大遼國。
可是把大遼國南院大王耶律吼氣了個半死。
“大周漢狗實乃可憎,竟然視兩國修好契約猶如兒戲,想那大周與劉崇漢國交戰之際,我便該出兵相助劉崇才是。”
帳下軍師蕭乾更是氣惱。
相比南院大王的國仇,他蕭乾還多了一項家恨。
情報顯示,此次大周國北征大軍的主帥乃是趙匡胤,情報同時注明,隨軍出征的還有馳門掌門天上人家的老板,吳馳。
看到了吳馳這個名字,蕭乾禁不住怒火中燒。
這個強盜,無賴,騙子,無恥之徒……
即便將世上所有的貶義稱謂全都加在吳馳頭上,也難以消除蕭乾絲毫的心頭之恨。
若不是他吳馳,人家蕭乾還可以用著蕭富貴的漢名,在大周京城過著有品質有內涵的奢靡生活,就不至於被迫北去,整日飽受風沙之苦。
若不是他吳馳,人家蕭乾也不會三番五次派人前往大周討要天上人家的股利,討不來不說,還受盡了屈辱。
若不是他吳馳,那劉崇漢國保管還在,單是兩國貿易,他蕭乾便可落下不菲財富,正是那吳馳,斷了人家蕭乾財路,一個月白花花的銀子,至少損失了千餘兩。
等等這些,若不能將吳馳千刀萬剮,必然無法消除蕭乾的濃烈恨意。
“大王,以蕭某看,漢狗多不義,弱時求和,盛時逞強,已是必然。如今大周來犯,我國必須強硬反擊,傾全國之力,盡數殲滅來犯之軍,逼迫大周割地賠款,並獲得兩國間的暫時和平。”蕭乾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向耶律吼獻計獻策之時,盡量顯得平靜淡定。
耶律吼冷笑一聲,道:“來犯周軍,乃是降了大周的原劉崇漢軍,此軍首腦高行周在世之時,尚且有些戰力,但高將軍已然亡故,此軍不足為慮。”
蕭乾道:“大王不可輕敵,滅劉崇者,吳馳也。我與那吳馳多次交道,知那廝詭計多端,實難應付。”
耶律吼蔑笑道:“高行周知曉他帳下兵將實非大周天雄軍之對手,故而以堅守潼關之計來迎戰大周,這才給了那吳馳施展奸計的機會。如今對上本王,本王隻需率領大遼勇士趁大周軍立足未穩之時而猛打猛衝,想那吳馳,即便空有滿腹奸計,又哪裏尋得到施展機會?”
想想也是。
兩軍對壘,計策雖然重要,但關鍵還在於實力。
若是大周天雄軍來犯,其戰力雖比大遼猛士要弱一些,但相差並不太多,故而,用兵策略便顯得重要。
可是,來犯周軍乃是原來的劉崇漢軍,正如南院大王所分析,高行周在世時,尚能跟大遼勇士們遊鬥一番,說是能遊鬥一番,也不過是敗退中偶爾能組織起幾場小規模的反擊。
其戰力,跟大遼主力相比,相差的可不是那麽一點兩點。
實力上存在著巨大差距,那麽,戰術上便可以極盡簡化。
就像是一名成年人跟一名兒童幹仗,那還需要什麽武功招數,直接一巴掌扇飛了就是。
“大王所言極是,是微臣多慮了。”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這等真理,在北蠻種族中一樣受用。
耶律吼得到了蕭乾的奉承,更顯自信,吩咐道:“傳各部將領帳前等候,本王這便調兵遣將,需不等那大周來犯之軍踏入我大遼疆土,便迎頭痛擊,滅之與他大周本國境內!”
當下,耶律吼點兵五萬精銳,以悍將楊濤為先鋒,拜蕭乾為軍師,亦不分左右倚軍,浩浩蕩蕩,一路南下殺來。
從距離上講,耶律吼的大遼軍距離兩國邊境要比大周京城近了許多,而且,大遼境內多是平原,幾無山峰河流。
因而,大遼軍雖比大周軍晚了幾日開拔,卻早了兩日抵達到了兩國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