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有自知之明。
劉起祖雖說殘暴不仁,卻也不是傻瓜。
僅憑順德和廣平,對上氣勢如虹的山東兵馬,他的勝算幾乎為零。
因此,對於謀臣一張嘴便是求援的說法,劉起祖其實是讚同的。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劉起祖他並不知道該向誰求援罷了。
按說,作為中書省的行省樞密,劉起祖在此時最應該向元大都方麵求援。可既然都做到行省樞密了,對於元大都方麵的混亂局麵,劉起祖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為了爭奪權力,元帝父子在如今時候已然要徹底撕破臉了。甚至在不久前,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還親自派人招攬了他。
然後還把行省丞相的位置許給了他,以期換取他的支持。
不過劉起祖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拒絕。當然,這並不是因他忠於元帝。而是因為皇太子的實力實在太過弱小,他的許諾在劉起祖看來簡直等同放屁。
畢竟,這又不是幾十年前。如今可是一個單純看拳頭的世道,拳頭不硬,你就算控製了那如空架子般的朝堂又能如何。
但也因此,劉起祖便也就在第一時間將元大都從他的求援目標中淘汰了。
故在此時,劉起祖糾結的其實是,‘他不知是向察罕帖木兒求援好,還是向孛羅帖木兒求援好?’
隻因從地理位置上看,他所節製的順德路和廣平路,正處在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的勢力範圍間。因此,不管是孛羅帖木兒還是察罕帖木兒都是可以派兵支援他的。
但孛羅與察罕之間的矛盾,去也是眾所周知之事。所以,劉起祖向他們兩人的求援便等同於是一次站隊。
而這,也才是最讓劉起祖為之糾結的事情。
察罕帖木兒的實力如今是北國第一,如果向察罕帖木兒求援,那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引虎驅狼。畢竟,比起察罕帖木兒而來,劉起祖這點兵馬簡直就像是個沒斷奶的娃娃。根本就沒有與其抗衡的能力和資本。
可要是不想察罕帖木兒求援,而向孛羅求援。那麽就算打退山東的毛軍,也會因此與察罕交惡。到時劉起祖雖能保住一定的自主地位,可卻也會因此樹立一個無與倫比的可怕對手。
所以說,不管向察罕帖木兒求援還是向孛羅帖木兒求援,都是有利有弊的。
但劉起祖沒想到的是,在如今這個時候向他們求援,難道孛羅和察罕真的就會毫不猶豫的排除援兵嗎?
嗬,不見得。
卻是在如今時候,孛羅和察罕之間的矛盾正是愈演愈烈之時。就在上個月,為了調和兩人的矛盾,當今元帝甚至親自下了詔書,給他們在晉冀之地花了一道“三八線”。
白紙黑字的明文規定:“今後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部將,毋得互相越境,侵犯所守信地,因而仇殺,方脫脫不得出嵐、興州境界,察罕帖木兒亦不得侵其地。”
說白了就是嵐、興二州以北歸孛羅,以南歸察罕。
可這種和稀泥式的調和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雙方都不滿。
隻因從官職上講,孛羅乃是正兒八經的大同及關外諸地兵馬大都督。按照元蒙慣例,黃河之北的晉冀之地,本就應受孛羅這個大都督節製。
至於察罕帖木兒,他的實力雖大,但他的官職依舊是甘陝行省平章政事兼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這樣的官職,嚴格來說,不管是山東還是晉冀,都和察罕沒半毛錢關係。
如此一來,孛羅自然覺得不公平。因為他覺得,皇帝這是把本屬於他的地盤,劃給了察罕。
而察罕呢?作為這場衝突的被動防禦者,他的不滿自然要比孛羅還多。
雖說從官職上講,黃河之北的晉冀等地和他沒有半毛錢關係。可從事實上講,這些地方卻都是他東征西討,從紅巾軍手裏搶迴來的。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憑借自己的實力打下來的江山。
他憑什麽給孛羅,他又沒瘋。
如此一來,孛羅讓部將方脫脫主動進攻他帳下大將八不沙,並在他的地盤上大肆掠奪丁口及財富的行徑,自然就成了對他的最大挑釁。
因為他什麽都沒做,而孛羅上來就給了他一巴掌。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手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元帝也應該站在他這邊,嚴懲孛羅才是。
可現在,元帝卻想憑借自己的天子大義,讓二人強行擱置矛盾,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元帝雖說做了調解,可二人在晉冀之地的衝突反卻是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起祖向他們求援?他們支援的可能,實在是寥寥無幾。
畢竟在明麵上,順德和廣平依舊歸中樞管轄,是元帝的地盤。而孛羅和察罕又正出在迫切需要元帝大義支持,以此打擊對手的關鍵時刻。
處在這樣的一個時刻,他們又怎麽會為順德和廣平這塊雞肋,去冒險得罪元帝。這不劃算。
除此外,現在也正是臨近秋收的重要時刻。
察罕和孛羅相互間糾纏了好幾個月了,故對他們而言,秋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受到影響的重要事情。
所以,毛正梁方才會選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因他看清楚了這兩點。
因此,毛正梁敢保證,不管是察罕還是孛羅,他們都不會在此時趟這個渾水。相反,他們兩個還巴不得毛正梁鬧的。
隻要毛正梁不侵犯到他們的切身利益,那毛正梁鬧的越兇,元帝對他們也就越發依重。
不過在如今時候,劉起祖顯然沒能看清楚這點。因他們單是‘向誰求援’的問題,便就商議了一天。
然後,一直拖到第二天的中午,劉起祖方才下了決心,“向大同的孛羅求援。李察罕太強勢了,如果向他求援,最後怕隻是引虎驅狼。
我們隻有向孛羅求援,方才能保全自己的自主性。”對於軍閥劉起祖而言,保住自己的權勢,這無疑比什麽都重要。
故而在七月初八的下午,幾匹快馬也就離開了任城,去往了大同方向。
劉起祖雖說殘暴不仁,卻也不是傻瓜。
僅憑順德和廣平,對上氣勢如虹的山東兵馬,他的勝算幾乎為零。
因此,對於謀臣一張嘴便是求援的說法,劉起祖其實是讚同的。隻不過在這個時候,劉起祖他並不知道該向誰求援罷了。
按說,作為中書省的行省樞密,劉起祖在此時最應該向元大都方麵求援。可既然都做到行省樞密了,對於元大都方麵的混亂局麵,劉起祖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為了爭奪權力,元帝父子在如今時候已然要徹底撕破臉了。甚至在不久前,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還親自派人招攬了他。
然後還把行省丞相的位置許給了他,以期換取他的支持。
不過劉起祖還是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拒絕。當然,這並不是因他忠於元帝。而是因為皇太子的實力實在太過弱小,他的許諾在劉起祖看來簡直等同放屁。
畢竟,這又不是幾十年前。如今可是一個單純看拳頭的世道,拳頭不硬,你就算控製了那如空架子般的朝堂又能如何。
但也因此,劉起祖便也就在第一時間將元大都從他的求援目標中淘汰了。
故在此時,劉起祖糾結的其實是,‘他不知是向察罕帖木兒求援好,還是向孛羅帖木兒求援好?’
隻因從地理位置上看,他所節製的順德路和廣平路,正處在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的勢力範圍間。因此,不管是孛羅帖木兒還是察罕帖木兒都是可以派兵支援他的。
但孛羅與察罕之間的矛盾,去也是眾所周知之事。所以,劉起祖向他們兩人的求援便等同於是一次站隊。
而這,也才是最讓劉起祖為之糾結的事情。
察罕帖木兒的實力如今是北國第一,如果向察罕帖木兒求援,那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引虎驅狼。畢竟,比起察罕帖木兒而來,劉起祖這點兵馬簡直就像是個沒斷奶的娃娃。根本就沒有與其抗衡的能力和資本。
可要是不想察罕帖木兒求援,而向孛羅求援。那麽就算打退山東的毛軍,也會因此與察罕交惡。到時劉起祖雖能保住一定的自主地位,可卻也會因此樹立一個無與倫比的可怕對手。
所以說,不管向察罕帖木兒求援還是向孛羅帖木兒求援,都是有利有弊的。
但劉起祖沒想到的是,在如今這個時候向他們求援,難道孛羅和察罕真的就會毫不猶豫的排除援兵嗎?
嗬,不見得。
卻是在如今時候,孛羅和察罕之間的矛盾正是愈演愈烈之時。就在上個月,為了調和兩人的矛盾,當今元帝甚至親自下了詔書,給他們在晉冀之地花了一道“三八線”。
白紙黑字的明文規定:“今後察罕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部將,毋得互相越境,侵犯所守信地,因而仇殺,方脫脫不得出嵐、興州境界,察罕帖木兒亦不得侵其地。”
說白了就是嵐、興二州以北歸孛羅,以南歸察罕。
可這種和稀泥式的調和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雙方都不滿。
隻因從官職上講,孛羅乃是正兒八經的大同及關外諸地兵馬大都督。按照元蒙慣例,黃河之北的晉冀之地,本就應受孛羅這個大都督節製。
至於察罕帖木兒,他的實力雖大,但他的官職依舊是甘陝行省平章政事兼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這樣的官職,嚴格來說,不管是山東還是晉冀,都和察罕沒半毛錢關係。
如此一來,孛羅自然覺得不公平。因為他覺得,皇帝這是把本屬於他的地盤,劃給了察罕。
而察罕呢?作為這場衝突的被動防禦者,他的不滿自然要比孛羅還多。
雖說從官職上講,黃河之北的晉冀等地和他沒有半毛錢關係。可從事實上講,這些地方卻都是他東征西討,從紅巾軍手裏搶迴來的。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憑借自己的實力打下來的江山。
他憑什麽給孛羅,他又沒瘋。
如此一來,孛羅讓部將方脫脫主動進攻他帳下大將八不沙,並在他的地盤上大肆掠奪丁口及財富的行徑,自然就成了對他的最大挑釁。
因為他什麽都沒做,而孛羅上來就給了他一巴掌。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手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元帝也應該站在他這邊,嚴懲孛羅才是。
可現在,元帝卻想憑借自己的天子大義,讓二人強行擱置矛盾,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元帝雖說做了調解,可二人在晉冀之地的衝突反卻是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起祖向他們求援?他們支援的可能,實在是寥寥無幾。
畢竟在明麵上,順德和廣平依舊歸中樞管轄,是元帝的地盤。而孛羅和察罕又正出在迫切需要元帝大義支持,以此打擊對手的關鍵時刻。
處在這樣的一個時刻,他們又怎麽會為順德和廣平這塊雞肋,去冒險得罪元帝。這不劃算。
除此外,現在也正是臨近秋收的重要時刻。
察罕和孛羅相互間糾纏了好幾個月了,故對他們而言,秋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受到影響的重要事情。
所以,毛正梁方才會選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因他看清楚了這兩點。
因此,毛正梁敢保證,不管是察罕還是孛羅,他們都不會在此時趟這個渾水。相反,他們兩個還巴不得毛正梁鬧的。
隻要毛正梁不侵犯到他們的切身利益,那毛正梁鬧的越兇,元帝對他們也就越發依重。
不過在如今時候,劉起祖顯然沒能看清楚這點。因他們單是‘向誰求援’的問題,便就商議了一天。
然後,一直拖到第二天的中午,劉起祖方才下了決心,“向大同的孛羅求援。李察罕太強勢了,如果向他求援,最後怕隻是引虎驅狼。
我們隻有向孛羅求援,方才能保全自己的自主性。”對於軍閥劉起祖而言,保住自己的權勢,這無疑比什麽都重要。
故而在七月初八的下午,幾匹快馬也就離開了任城,去往了大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