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遭遇什麽?當然,不再是那些兇禽……這些個紋路,連起來構成的是一個圖案,不過也可以說成是一個字,象形,大篆,不至於太過複雜,卻有它非同一般的意義,拿到現代來說就是一個“魄”字。
我對很多古體字都有一種“特殊的認識”,一來莫氏藏書什麽字寫的都有,想想我們這麽多代傳承下來也是必然,祖宗們所曆經的時代各不相同,文字自然也不會相同,而別看我和爺爺曾經這廟小得像顆芝麻,藏書雖無一架子一架子的,但那一本本也堪稱 “精品”,精到“一舊二破三塗鴉”,這程度絕對稀世罕有。其二、也就是我那“特殊的認識”了,沒人教過我,但我有記憶開始便識字,並且連那些鬼畫符般的符號,也好像曾經認得,至於我究竟有沒有認錯自己不知道,也沒跟爺爺求證過,但書這東西,自己看得懂就成了,文字隻是描述,怎麽理解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莫氏藏書”,共計二十三本,包括爺爺總藏在懷裏“嚴刑逼供”的那本。它們的名字此處我不一一列表,因為也沒有那個必要。不過十年中,它們確是成為了我成長記憶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因為基本我無聊的時候都會去找它們,至於那台“感應電視“,總要敲它一下才會有圖像,隔不了多久還要再敲,在我十五歲那年,它在我一拳之下徹底陣亡了,幸好事前是爺爺讓我敲的。
鹹蛋不多扯,話說這“魂”之一字,出自第四代祖太爺莫四親手所撰《一十二卷》,第七卷沒有了,但不是遺失,就是沒有,也就是說第四代祖太爺根本就沒寫第七卷,為什麽,無從求證,而《一十二卷》為什麽叫“一十二卷”而不直接叫“十二卷”,也無從解答。全套書籍是用竹簡刻篆而成,穿簡的線繩不知是用什麽材料製成,直至那場大水把這一切都衝散時還是韌性十足的,可是,或許莫家,注定了在我這一代將氣竭數盡了吧,如一片飛灰,飄落,被卷進曆史逝去的濁浪裏……
收斂思緒,我搖了搖頭,其實自從我摸出這個字時,我知道急也是無用的了,我不可能在一柱香的時間裏出去,而這也不是引我入甕者的真正目的,至於他究竟什麽目的,我現在也無法得知。而我之所以會有這麽敏銳的手感,緣於有一段時間我因執行爺爺的“特令”而熏傷了雙眼,摸瞎的那半個多月裏,大多數時間都是窩在小馬紮裏“看”《一十二卷》,爺爺喝過酒後偶有興致會來和我打趣,和我賭看到的是第幾卷,讀到哪處,猜對了我也有酒喝,爺爺自己會釀酒,味道真的很不錯……
迴憶縱使再過苦澀,總還有那麽一點點是值得留戀的,尤其是在一個人已經永遠的離開後……
我猛搖了搖頭,這空間裏的“東西”還真是厲害!總會影響人的情緒。
話說“魄”,它出現在《一十二卷》的第三卷第二節,這一節通篇講的都是“魄”,寥寥百來字,已將它的“邪性”盡表,原文太過晦澀,現隻將翻譯過來的意思述於大家:“魄”,攫魂之棺。形體巨大,據內中置物多少而規格不一,外表漆白漆,於棺主出生之日起即造,曆九九八十一日,必完工,而後空棺下葬,入地十八尺,斂魄攫魂,過往來客,遇請自避,萬莫貪財,否,與主並葬。
文字雖簡,包含的內容卻別有深意,一、“據內中置物……”,用咱們現代話說也就是容積,這個容積決定魄大小,那麽大家不由要問,被裝進去的東西究竟是什麽呢?
答案是,在魄裏,工匠們會按定製者的要求製作一係列臥室的“模型”,家大業大的還會加上書房,庭園……總之根據老板的財力來定,這些模型可非比尋常,那都是真金白銀,玉器寶石等真料子打造的,但是工匠們絕不會偷拿一片一薄,因為他們知道這其中的“秘密”。中間沒什麽好加注的了,字麵意思大家就能理解。我們再特別說一下這個“過往來客”,注意,這可不是指那些“陰魂野鬼”,而是真正的人,活人!
魄製好後,會留門,不過這個門,一不是給魄主人留的,因為魄主的壽木是不會停放在魄裏的,二也不是給那些工匠留的,而是給受不住裏邊的那些金銀財寶引誘的盜者貪婪者留的。結果,就會引一些人進去,豈不知從他們踏入魄開始,就已踏上了不歸路。魄不鎖人,有獨門永開,但這門就跟鬼門關似的 ,進去了,即便能再出來你也不是人了,魂魄會被攫走,然後,在魄主人過世時,所有進過“魄”的人會同一時辰同一時刻死去,死前會十分離奇地聚集到魄主人真正的墓穴去,數日後,墓會開,而棺會空,也就是說墓主人攝取了一定量的魂魄後,屍變了,說白了,魄,就是一種“養屍”之棺。
我之所以說十八支他們會兇多吉少,那就是我再次上當了,因為以我所想起來的那段殘破的記憶,如果我和桑吉、黑皮人融為一體的話,或還有可能與天空中那些兇禽一拚,而正是因為我想到了這一點,“他”才分離了我們,而他說的那些話,無非都是誤導我引誘我快些進入這裏,因為一旦我進來,就類似於四條腿的凳子缺了一條腿,十八支他們現在可能已經遭到“他”算計,也許不是致命的,但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麽現在我們誰也無法得知。
看來十八支那句話是對的——他的話,如今,不可全信!
就這時,手上忽然有了種觸感,等等,那些刻痕,它們!
我對很多古體字都有一種“特殊的認識”,一來莫氏藏書什麽字寫的都有,想想我們這麽多代傳承下來也是必然,祖宗們所曆經的時代各不相同,文字自然也不會相同,而別看我和爺爺曾經這廟小得像顆芝麻,藏書雖無一架子一架子的,但那一本本也堪稱 “精品”,精到“一舊二破三塗鴉”,這程度絕對稀世罕有。其二、也就是我那“特殊的認識”了,沒人教過我,但我有記憶開始便識字,並且連那些鬼畫符般的符號,也好像曾經認得,至於我究竟有沒有認錯自己不知道,也沒跟爺爺求證過,但書這東西,自己看得懂就成了,文字隻是描述,怎麽理解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莫氏藏書”,共計二十三本,包括爺爺總藏在懷裏“嚴刑逼供”的那本。它們的名字此處我不一一列表,因為也沒有那個必要。不過十年中,它們確是成為了我成長記憶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因為基本我無聊的時候都會去找它們,至於那台“感應電視“,總要敲它一下才會有圖像,隔不了多久還要再敲,在我十五歲那年,它在我一拳之下徹底陣亡了,幸好事前是爺爺讓我敲的。
鹹蛋不多扯,話說這“魂”之一字,出自第四代祖太爺莫四親手所撰《一十二卷》,第七卷沒有了,但不是遺失,就是沒有,也就是說第四代祖太爺根本就沒寫第七卷,為什麽,無從求證,而《一十二卷》為什麽叫“一十二卷”而不直接叫“十二卷”,也無從解答。全套書籍是用竹簡刻篆而成,穿簡的線繩不知是用什麽材料製成,直至那場大水把這一切都衝散時還是韌性十足的,可是,或許莫家,注定了在我這一代將氣竭數盡了吧,如一片飛灰,飄落,被卷進曆史逝去的濁浪裏……
收斂思緒,我搖了搖頭,其實自從我摸出這個字時,我知道急也是無用的了,我不可能在一柱香的時間裏出去,而這也不是引我入甕者的真正目的,至於他究竟什麽目的,我現在也無法得知。而我之所以會有這麽敏銳的手感,緣於有一段時間我因執行爺爺的“特令”而熏傷了雙眼,摸瞎的那半個多月裏,大多數時間都是窩在小馬紮裏“看”《一十二卷》,爺爺喝過酒後偶有興致會來和我打趣,和我賭看到的是第幾卷,讀到哪處,猜對了我也有酒喝,爺爺自己會釀酒,味道真的很不錯……
迴憶縱使再過苦澀,總還有那麽一點點是值得留戀的,尤其是在一個人已經永遠的離開後……
我猛搖了搖頭,這空間裏的“東西”還真是厲害!總會影響人的情緒。
話說“魄”,它出現在《一十二卷》的第三卷第二節,這一節通篇講的都是“魄”,寥寥百來字,已將它的“邪性”盡表,原文太過晦澀,現隻將翻譯過來的意思述於大家:“魄”,攫魂之棺。形體巨大,據內中置物多少而規格不一,外表漆白漆,於棺主出生之日起即造,曆九九八十一日,必完工,而後空棺下葬,入地十八尺,斂魄攫魂,過往來客,遇請自避,萬莫貪財,否,與主並葬。
文字雖簡,包含的內容卻別有深意,一、“據內中置物……”,用咱們現代話說也就是容積,這個容積決定魄大小,那麽大家不由要問,被裝進去的東西究竟是什麽呢?
答案是,在魄裏,工匠們會按定製者的要求製作一係列臥室的“模型”,家大業大的還會加上書房,庭園……總之根據老板的財力來定,這些模型可非比尋常,那都是真金白銀,玉器寶石等真料子打造的,但是工匠們絕不會偷拿一片一薄,因為他們知道這其中的“秘密”。中間沒什麽好加注的了,字麵意思大家就能理解。我們再特別說一下這個“過往來客”,注意,這可不是指那些“陰魂野鬼”,而是真正的人,活人!
魄製好後,會留門,不過這個門,一不是給魄主人留的,因為魄主的壽木是不會停放在魄裏的,二也不是給那些工匠留的,而是給受不住裏邊的那些金銀財寶引誘的盜者貪婪者留的。結果,就會引一些人進去,豈不知從他們踏入魄開始,就已踏上了不歸路。魄不鎖人,有獨門永開,但這門就跟鬼門關似的 ,進去了,即便能再出來你也不是人了,魂魄會被攫走,然後,在魄主人過世時,所有進過“魄”的人會同一時辰同一時刻死去,死前會十分離奇地聚集到魄主人真正的墓穴去,數日後,墓會開,而棺會空,也就是說墓主人攝取了一定量的魂魄後,屍變了,說白了,魄,就是一種“養屍”之棺。
我之所以說十八支他們會兇多吉少,那就是我再次上當了,因為以我所想起來的那段殘破的記憶,如果我和桑吉、黑皮人融為一體的話,或還有可能與天空中那些兇禽一拚,而正是因為我想到了這一點,“他”才分離了我們,而他說的那些話,無非都是誤導我引誘我快些進入這裏,因為一旦我進來,就類似於四條腿的凳子缺了一條腿,十八支他們現在可能已經遭到“他”算計,也許不是致命的,但他的目的究竟是什麽現在我們誰也無法得知。
看來十八支那句話是對的——他的話,如今,不可全信!
就這時,手上忽然有了種觸感,等等,那些刻痕,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