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朱衛所知那零陵郡的劉賢也算是一個三國遊戲係統認可的文臣,至於那個邢道榮倒是荊南四郡中一個武力還不錯的家夥,善使一柄開山大斧,被稱為荊南五勇將之首。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零陵郡的劉賢、邢道榮手下也有八千兵卒,雖然訓練、士氣一般般,可至少也是八千正規兵卒,要是能收降了他們,便又能讓朱衛的兵力增添不少。
所以朱衛必須趁著零陵郡這邊同樣內部空虛的時機,盡快去拿下泉陵縣,如此大軍在外的劉賢、邢道榮便也是沒根基的浮萍。
隻要朱衛不殺了劉度,他們十有八九也是能收降的。
不過,現在桂陽郡郴縣這邊趙範雖然是獻城投降,可朱衛也不能輕易相信他,故而朱衛讓郴縣這邊下屬官吏暫時維持桂陽郡的運轉,至於趙範就必須帶在身邊同行了。
否則趙範說不定會棄官逃去襄陽尋劉表,那豈不是白白放走一個可以行太守之事的文臣,朱衛現在可是很缺這種可以治理地方的文臣。
哪怕趙範現在也有五十六的忠誠度,按照遊戲中的忠誠度規則而言,他是不至於離去的,可這畢竟是現實的世界,隻要他對朱衛沒有真正歸心,那便不可信任。
對於朱衛的安排,趙範也是沒有任何意見。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趙範交待郴縣這邊屬吏負責管理桂陽郡的事務,讓人臨時代理了他,然後又加上了一些朱衛在豫章之時便開始推行的政務要求,其他便沒什麽需要注意的事情了。
而此時桂陽郡正是一年秋糧田賦收繳的時間,朱衛既然輕鬆拿下了桂陽郡,為了安撫桂陽郡的民心,索性就頒布了免征當季秋賦的政令,也廢除了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稅賦。
如此隨著政令四下傳送,不免讓桂陽郡百姓歡欣喜悅,對於朱衛這個桂陽郡的新主,也是頗為擁護,民忠一下子提升到了六、七十以上。
隨後朱衛又將郴縣府庫中的錢、糧收取了十之七八,隻留下兩、三成可以維續官府正常運轉,繼而也將郴縣武庫中的兵器甲械也全部收羅幹淨。
如此這般,便可以免去郴縣日後反複之患。
朱衛現在是不可能在這邊分兵駐守的,朱衛也沒有足夠的武將可以留駐在這邊,所以郴縣這邊現在就隻有幾百地方縣兵負責維護地方治安,也可算是一處不設防的空城了。
這樣收走了郴縣的錢、糧和武器儲備,哪怕是空城不守,也是不擔心被人再次奪走了。
再退一步說,哪怕日後郴縣又被什麽勢力占據了,朱衛要收複迴來也隻是覆手之間罷了,正好朱衛還能借此在桂陽郡動動手腳,搞掉一些不聽話的地方士族、豪強之類。
至於率領著桂陽郡五千左右兵馬的陳應、鮑隆兩人,反正趙範已經寫了手書過去讓他們停駐在長沙郡那邊,自然也不擔心他們會有什麽紕漏。
等朱衛拿下了零陵郡,若是順利的話,或許便可以讓他們和劉賢、邢道榮一起歸附到朱衛這邊,那他們和劉賢、邢道榮的聯軍也就免得來迴跑了。
如此朱衛大軍在郴縣修整了一日,便帶著趙範一起,沿著桂陽郡通往零陵郡的官道直撲泉陵縣而去。
從官道上行軍的速度極快,再加上朱衛軍隊幾乎不用攜帶糧草之類的輜重,少了這種拖累後,朱衛大軍的行軍速度也比一般的軍隊更要快上幾分,基本上一天行軍五、六個時辰,大致能走百裏左右的路程。
故而在三天之後,朱衛大軍已經進入零陵郡境內,在前麵開路的先鋒營距離零陵郡的郡治泉陵縣也就不到半日的路程了。
這一路上,途經的桂陽郡境內縣城,因為有趙範在跟隨著,基本上都是叩門而降,至於零陵郡境內的縣城,麵對朱衛這兩、三萬的大軍也是不敢抗拒,大多也是開門降服。
少數不肯降服的,朱衛一開始並不管他們,直接帶著大軍在縣城前遊行而過,反正這縣城中最多幾百縣兵和征召的幾千青壯,根本不敢出城來打朱衛的精銳大軍。
然後在朱衛主力大軍走的差不多了,再派人去威脅一番,若是再不降便要襲破縣城,為大軍填補糧草給養之地,結果這些縣城中的人看到朱衛大軍的精銳姿態,害怕朱衛大軍強行攻城屠城,十之八九也降了。
當然,這些開城降服的縣城,朱衛基本上也沒做什麽,隻是收取了縣城庫房中的錢糧便馬上走了,對於縣城中現有的官吏編製也是完全不動的保留下來。
隻是朱衛大軍這一路的動靜自然也已經被零陵郡之人發現,隨後消息便往泉陵縣那邊傳了過去。
如今在通往泉陵縣的官道之上,已經看不到什麽行商旅徒了,即便是路上一些途經的百姓村莊也都變得空蕩蕩,顯然都是害怕大軍所過,劫掠地方。
其實朱衛對自己這邊的軍隊早就有過軍令,不許軍卒劫掠地方,不許軍卒隨意入村擾民。
此前朱衛大軍一路過來,除了為了掩護大軍的消息,才會對途經的村落百姓做些手段外,正常行軍之時就幾乎沒有對途經的村莊百姓有什麽影響的。
即便是路上途經過地方百姓的田地,也是不許兵卒輕易踩踏的,大軍需要在田間通行,也要保護麥田不會損壞,類似於扶麥而行的意思。
當然朱衛自然沒有發生曹操征討宛城時候,因為馬踏麥田而割發代首的故事,可朱衛軍陣中軍紀卻是在豫章之時便加以嚴律的,所以祖郎的越山軍和朱衛的四千弩兵都已經習慣了嚴加遵守。
至於其他的五千輔兵同樣也是受到軍令約束的,而布努狸牙和拉伽卡麥所帶的蠻夷青壯雖然還有些亂哄哄,可在朱衛大軍的整體氛圍影響下,自然也有樣學樣的跟著小心翼翼,
當然了,朱衛這次行軍走的大多也是官道,故而隻要大軍不散亂到四周田地中,倒也不至於毀損了田地中的熟麥。
所以朱衛大軍這一路行走,表現的可真算是對地方秋毫不犯了。
可地方上的百姓卻不知道朱衛大軍的紀律,故而還是畏懼大軍劫掠,事先便逃入了山嶺躲避戰禍……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零陵郡的劉賢、邢道榮手下也有八千兵卒,雖然訓練、士氣一般般,可至少也是八千正規兵卒,要是能收降了他們,便又能讓朱衛的兵力增添不少。
所以朱衛必須趁著零陵郡這邊同樣內部空虛的時機,盡快去拿下泉陵縣,如此大軍在外的劉賢、邢道榮便也是沒根基的浮萍。
隻要朱衛不殺了劉度,他們十有八九也是能收降的。
不過,現在桂陽郡郴縣這邊趙範雖然是獻城投降,可朱衛也不能輕易相信他,故而朱衛讓郴縣這邊下屬官吏暫時維持桂陽郡的運轉,至於趙範就必須帶在身邊同行了。
否則趙範說不定會棄官逃去襄陽尋劉表,那豈不是白白放走一個可以行太守之事的文臣,朱衛現在可是很缺這種可以治理地方的文臣。
哪怕趙範現在也有五十六的忠誠度,按照遊戲中的忠誠度規則而言,他是不至於離去的,可這畢竟是現實的世界,隻要他對朱衛沒有真正歸心,那便不可信任。
對於朱衛的安排,趙範也是沒有任何意見。
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趙範交待郴縣這邊屬吏負責管理桂陽郡的事務,讓人臨時代理了他,然後又加上了一些朱衛在豫章之時便開始推行的政務要求,其他便沒什麽需要注意的事情了。
而此時桂陽郡正是一年秋糧田賦收繳的時間,朱衛既然輕鬆拿下了桂陽郡,為了安撫桂陽郡的民心,索性就頒布了免征當季秋賦的政令,也廢除了其他各種亂七八糟的稅賦。
如此隨著政令四下傳送,不免讓桂陽郡百姓歡欣喜悅,對於朱衛這個桂陽郡的新主,也是頗為擁護,民忠一下子提升到了六、七十以上。
隨後朱衛又將郴縣府庫中的錢、糧收取了十之七八,隻留下兩、三成可以維續官府正常運轉,繼而也將郴縣武庫中的兵器甲械也全部收羅幹淨。
如此這般,便可以免去郴縣日後反複之患。
朱衛現在是不可能在這邊分兵駐守的,朱衛也沒有足夠的武將可以留駐在這邊,所以郴縣這邊現在就隻有幾百地方縣兵負責維護地方治安,也可算是一處不設防的空城了。
這樣收走了郴縣的錢、糧和武器儲備,哪怕是空城不守,也是不擔心被人再次奪走了。
再退一步說,哪怕日後郴縣又被什麽勢力占據了,朱衛要收複迴來也隻是覆手之間罷了,正好朱衛還能借此在桂陽郡動動手腳,搞掉一些不聽話的地方士族、豪強之類。
至於率領著桂陽郡五千左右兵馬的陳應、鮑隆兩人,反正趙範已經寫了手書過去讓他們停駐在長沙郡那邊,自然也不擔心他們會有什麽紕漏。
等朱衛拿下了零陵郡,若是順利的話,或許便可以讓他們和劉賢、邢道榮一起歸附到朱衛這邊,那他們和劉賢、邢道榮的聯軍也就免得來迴跑了。
如此朱衛大軍在郴縣修整了一日,便帶著趙範一起,沿著桂陽郡通往零陵郡的官道直撲泉陵縣而去。
從官道上行軍的速度極快,再加上朱衛軍隊幾乎不用攜帶糧草之類的輜重,少了這種拖累後,朱衛大軍的行軍速度也比一般的軍隊更要快上幾分,基本上一天行軍五、六個時辰,大致能走百裏左右的路程。
故而在三天之後,朱衛大軍已經進入零陵郡境內,在前麵開路的先鋒營距離零陵郡的郡治泉陵縣也就不到半日的路程了。
這一路上,途經的桂陽郡境內縣城,因為有趙範在跟隨著,基本上都是叩門而降,至於零陵郡境內的縣城,麵對朱衛這兩、三萬的大軍也是不敢抗拒,大多也是開門降服。
少數不肯降服的,朱衛一開始並不管他們,直接帶著大軍在縣城前遊行而過,反正這縣城中最多幾百縣兵和征召的幾千青壯,根本不敢出城來打朱衛的精銳大軍。
然後在朱衛主力大軍走的差不多了,再派人去威脅一番,若是再不降便要襲破縣城,為大軍填補糧草給養之地,結果這些縣城中的人看到朱衛大軍的精銳姿態,害怕朱衛大軍強行攻城屠城,十之八九也降了。
當然,這些開城降服的縣城,朱衛基本上也沒做什麽,隻是收取了縣城庫房中的錢糧便馬上走了,對於縣城中現有的官吏編製也是完全不動的保留下來。
隻是朱衛大軍這一路的動靜自然也已經被零陵郡之人發現,隨後消息便往泉陵縣那邊傳了過去。
如今在通往泉陵縣的官道之上,已經看不到什麽行商旅徒了,即便是路上一些途經的百姓村莊也都變得空蕩蕩,顯然都是害怕大軍所過,劫掠地方。
其實朱衛對自己這邊的軍隊早就有過軍令,不許軍卒劫掠地方,不許軍卒隨意入村擾民。
此前朱衛大軍一路過來,除了為了掩護大軍的消息,才會對途經的村落百姓做些手段外,正常行軍之時就幾乎沒有對途經的村莊百姓有什麽影響的。
即便是路上途經過地方百姓的田地,也是不許兵卒輕易踩踏的,大軍需要在田間通行,也要保護麥田不會損壞,類似於扶麥而行的意思。
當然朱衛自然沒有發生曹操征討宛城時候,因為馬踏麥田而割發代首的故事,可朱衛軍陣中軍紀卻是在豫章之時便加以嚴律的,所以祖郎的越山軍和朱衛的四千弩兵都已經習慣了嚴加遵守。
至於其他的五千輔兵同樣也是受到軍令約束的,而布努狸牙和拉伽卡麥所帶的蠻夷青壯雖然還有些亂哄哄,可在朱衛大軍的整體氛圍影響下,自然也有樣學樣的跟著小心翼翼,
當然了,朱衛這次行軍走的大多也是官道,故而隻要大軍不散亂到四周田地中,倒也不至於毀損了田地中的熟麥。
所以朱衛大軍這一路行走,表現的可真算是對地方秋毫不犯了。
可地方上的百姓卻不知道朱衛大軍的紀律,故而還是畏懼大軍劫掠,事先便逃入了山嶺躲避戰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