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會找齊亦聊他女朋友的人寥寥無幾。
齊亦一聽人問起顏灩就來勁了。
不僅聊了他和顏灩是什麽時候認識的,怎麽分手了,後來又是怎麽在墨爾本找到顏灩這樣的內容。
連顏灩在什麽學校,學的什麽,以後要去哪裏進修、什麽時候會來紐約這樣的事情,一股腦兒全都說了。
ian是那種很紳士的人,不知道是真的感興趣聽還是出於禮貌,從頭到尾都聽得饒有興致地,還時不時地表達些驚訝和理解。
也就是在這一次聊天,ian說起有自己有私人關係,可能可以介紹顏灩去菲拉格慕實習。
就這樣,ian離職的時候,齊亦和ian反而經常聯係上了。
ian第二天找自己的關係問清楚了實習的職位需要提供什麽樣的作品和作品集之後,就把郵件轉發給了齊亦。
齊亦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幫顏灩收集所需材料的。
…………………………
ian在巴克萊,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他的業績很好,為人也非常nice,以ian的資曆他怎麽都不應該到現在還隻是投行的一個vp。
實際上ian原來手底下的人,都已經有升到ed(執行總裁)的,還是ian舉薦的。
ian不是自己沒有升職的機會,而是不願意升,不然的話,兩年前,執行總裁的這個職位就已經是他的了。
ian一直都說他覺得vp的職位挺好的,再往上的話,就更多的是做管理而不會直接看項目了。
他就喜歡一線的投行工作,不願意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管理上。
ian做投資的眼光很精準也很獨到。
他到巴克萊是屬於空降,來的時候就直接是vp。
ian在巴克萊做了五年的vp,他接手的盤子的revenue(收益),除了第一年是八倍之外,之後的四年,都在十倍以上。
十倍這個數據,和國內現在經常聽說的,動輒百倍千倍的投資迴報率來說,其實根本就算不得什麽。
但不管是王剛投資滴滴的五百倍收益,還是徐小平投資聚美優品的上千倍收益,那都是屬於天使投資。
天使投資進去的時候,公司的盤子,通常都還是極其之小的,小小的幾十萬甚至能占一半的股權。
天使投資的收益率高,但失敗率更高。
巴克萊這樣的大型投資機構,是不可能做天使投資的,一個項目投個幾十上百萬,就算是美金,大投行幾百上千億的資金規模,要投到什麽時候才是個盡頭?
錢投不出去,就沒有辦法以錢生錢。大投行有的是錢,缺的是大項目。
大多數情況下,盤子越大,收益的增長就越小。這個道理解釋起來還挺容易的。
你從擁有一塊錢,到擁有一千塊,算不得什麽厲害,估計人人都能做得到。
你從擁有一萬塊,到擁有一千萬,就算比較厲害,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做到。
你從擁有一個億,到擁有一千億,那就是能常人之所不能。
ian到巴克萊的時候,接手的盤子,是三十個億美金的體量,ian走的時候他的盤子已經超過接手那會兒的三倍,達到了一百億美金的規模。
華爾街當然有比ian誇張得多的神話,但即便如此,ian也絕對應該算得上是華爾街最出類拔萃的投資人之一。
隻是,在離開巴克萊之前,ian一直都很低調。
低調裏麵還帶著一點神秘和奇葩。
神秘的是,沒有人知道ian的背景。
奇葩則是在於ian的愛好。
ian似乎很熱衷認識新員工,比如入職培訓這樣隨便一個hr都能完成的事情,ian作為vp還時不時地要親自上陣。
…………………………
ian從巴克萊出來,是要組建自己的公司。
齊亦在幫顏灩準備實習用的作品集的時候,還幫ian解決過兩次數據處理上遇到的問題。
齊亦用自己的算法幫ian做了一個可以讓那些不具隱藏性的數據在自動對比後完成歸類的可視化軟件。
在齊亦看來,除了隱藏的數據,隻要是計算機可以獨立完成的分析,就沒有必要浪費那麽多的人力物力。
齊亦的投桃報李,很快就讓ian萌生出了挖人的想法。
在他未來的團隊裏麵,如果能有一個像齊亦這樣的研究員,那肯定是如虎添翼的。
ian適時地表達了想要挖齊亦去自己的新公司的想法。
齊亦並沒有直接答應,而是說要先搞清楚ian具體要做什麽,再看看有沒有進一步的打算。
神秘這件事情,從來都是對關係比較遠的人來說的。
ian想要挖人,沒有可能不把自己的“底細”告訴齊亦。
ian是一個富三代。
雖然他的祖父已經去世六年了,但ian就是在幾個月錢,才從家族的trust fund(信托基金)裏麵拿到了屬於自己的遺產。
trust fund可以決定受益人在什麽樣的時間、什麽樣的地點,滿足什麽樣的條件,用什麽樣的方式來得到自己的財產。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資本家們,除了擔心富不過三代,也擔心子孫敗家敗到沒有辦法生活。
解決這個擔憂的方式,就是設立信托基金。
trust fund可以設定一次性支付給受益人,也可以每年甚至每個月給一個固定的金額,就和領工資或者零花錢差不多。
領固定工資的如果叫鐵飯碗的話,領信托基金的就算得上是金飯碗了。
齊亦不知道ian的家族信托基金設置了什麽樣的遺產繼承條件,總之,ian是在四個月前滿足了所有的設定,拿到了他名下的一個多億美金。
ian在離開巴克萊之後,一改往日的低調風格。
毫不避諱自己的家世。並且用自己的姓氏成立了一支私募基金。
一個多億美金,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那是天文數字,但是對於一隻好的私募基金來說,體量還是有點小。
即便是像ian這麽有錢的,完全拿自己的錢在美國做私募也是有點不夠看。
ian並不想從一支很大的私募基金開始做,他希望在年底的時候,自己的私募基金的起始規模可以達到三億美金,然後就進入封閉期,不再接受新的資金。
齊亦一聽人問起顏灩就來勁了。
不僅聊了他和顏灩是什麽時候認識的,怎麽分手了,後來又是怎麽在墨爾本找到顏灩這樣的內容。
連顏灩在什麽學校,學的什麽,以後要去哪裏進修、什麽時候會來紐約這樣的事情,一股腦兒全都說了。
ian是那種很紳士的人,不知道是真的感興趣聽還是出於禮貌,從頭到尾都聽得饒有興致地,還時不時地表達些驚訝和理解。
也就是在這一次聊天,ian說起有自己有私人關係,可能可以介紹顏灩去菲拉格慕實習。
就這樣,ian離職的時候,齊亦和ian反而經常聯係上了。
ian第二天找自己的關係問清楚了實習的職位需要提供什麽樣的作品和作品集之後,就把郵件轉發給了齊亦。
齊亦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幫顏灩收集所需材料的。
…………………………
ian在巴克萊,一直都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他的業績很好,為人也非常nice,以ian的資曆他怎麽都不應該到現在還隻是投行的一個vp。
實際上ian原來手底下的人,都已經有升到ed(執行總裁)的,還是ian舉薦的。
ian不是自己沒有升職的機會,而是不願意升,不然的話,兩年前,執行總裁的這個職位就已經是他的了。
ian一直都說他覺得vp的職位挺好的,再往上的話,就更多的是做管理而不會直接看項目了。
他就喜歡一線的投行工作,不願意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管理上。
ian做投資的眼光很精準也很獨到。
他到巴克萊是屬於空降,來的時候就直接是vp。
ian在巴克萊做了五年的vp,他接手的盤子的revenue(收益),除了第一年是八倍之外,之後的四年,都在十倍以上。
十倍這個數據,和國內現在經常聽說的,動輒百倍千倍的投資迴報率來說,其實根本就算不得什麽。
但不管是王剛投資滴滴的五百倍收益,還是徐小平投資聚美優品的上千倍收益,那都是屬於天使投資。
天使投資進去的時候,公司的盤子,通常都還是極其之小的,小小的幾十萬甚至能占一半的股權。
天使投資的收益率高,但失敗率更高。
巴克萊這樣的大型投資機構,是不可能做天使投資的,一個項目投個幾十上百萬,就算是美金,大投行幾百上千億的資金規模,要投到什麽時候才是個盡頭?
錢投不出去,就沒有辦法以錢生錢。大投行有的是錢,缺的是大項目。
大多數情況下,盤子越大,收益的增長就越小。這個道理解釋起來還挺容易的。
你從擁有一塊錢,到擁有一千塊,算不得什麽厲害,估計人人都能做得到。
你從擁有一萬塊,到擁有一千萬,就算比較厲害,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做到。
你從擁有一個億,到擁有一千億,那就是能常人之所不能。
ian到巴克萊的時候,接手的盤子,是三十個億美金的體量,ian走的時候他的盤子已經超過接手那會兒的三倍,達到了一百億美金的規模。
華爾街當然有比ian誇張得多的神話,但即便如此,ian也絕對應該算得上是華爾街最出類拔萃的投資人之一。
隻是,在離開巴克萊之前,ian一直都很低調。
低調裏麵還帶著一點神秘和奇葩。
神秘的是,沒有人知道ian的背景。
奇葩則是在於ian的愛好。
ian似乎很熱衷認識新員工,比如入職培訓這樣隨便一個hr都能完成的事情,ian作為vp還時不時地要親自上陣。
…………………………
ian從巴克萊出來,是要組建自己的公司。
齊亦在幫顏灩準備實習用的作品集的時候,還幫ian解決過兩次數據處理上遇到的問題。
齊亦用自己的算法幫ian做了一個可以讓那些不具隱藏性的數據在自動對比後完成歸類的可視化軟件。
在齊亦看來,除了隱藏的數據,隻要是計算機可以獨立完成的分析,就沒有必要浪費那麽多的人力物力。
齊亦的投桃報李,很快就讓ian萌生出了挖人的想法。
在他未來的團隊裏麵,如果能有一個像齊亦這樣的研究員,那肯定是如虎添翼的。
ian適時地表達了想要挖齊亦去自己的新公司的想法。
齊亦並沒有直接答應,而是說要先搞清楚ian具體要做什麽,再看看有沒有進一步的打算。
神秘這件事情,從來都是對關係比較遠的人來說的。
ian想要挖人,沒有可能不把自己的“底細”告訴齊亦。
ian是一個富三代。
雖然他的祖父已經去世六年了,但ian就是在幾個月錢,才從家族的trust fund(信托基金)裏麵拿到了屬於自己的遺產。
trust fund可以決定受益人在什麽樣的時間、什麽樣的地點,滿足什麽樣的條件,用什麽樣的方式來得到自己的財產。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資本家們,除了擔心富不過三代,也擔心子孫敗家敗到沒有辦法生活。
解決這個擔憂的方式,就是設立信托基金。
trust fund可以設定一次性支付給受益人,也可以每年甚至每個月給一個固定的金額,就和領工資或者零花錢差不多。
領固定工資的如果叫鐵飯碗的話,領信托基金的就算得上是金飯碗了。
齊亦不知道ian的家族信托基金設置了什麽樣的遺產繼承條件,總之,ian是在四個月前滿足了所有的設定,拿到了他名下的一個多億美金。
ian在離開巴克萊之後,一改往日的低調風格。
毫不避諱自己的家世。並且用自己的姓氏成立了一支私募基金。
一個多億美金,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那是天文數字,但是對於一隻好的私募基金來說,體量還是有點小。
即便是像ian這麽有錢的,完全拿自己的錢在美國做私募也是有點不夠看。
ian並不想從一支很大的私募基金開始做,他希望在年底的時候,自己的私募基金的起始規模可以達到三億美金,然後就進入封閉期,不再接受新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