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戰國六年,吳國和魏國,兩大霸主息戰,東部安然,然而在中原西部卻打的火熱。
六月如火,西部的戰事烈烈,並州,關中,漢中,西蜀,整個中原的西部地域,無論是明麵上還是暗地裏,皆然是一片烽火連天。
並州魏國和吳國虎視眈眈,黃忠和曹洪都已經列兵陣前,等待著瓜分並州。
關中,涼國和金國戰役慘烈,長安城。
漢中,曹仁已經打響戰役,他身邊駐守的呂布也在蠢蠢欲動。
蜀國,劉璋兩耳不聞窗外事,在深宮自樂自娛,然而劉備和諸葛亮卻在謀略成都,黃雀在後的錦衣衛也在虎視眈眈。
西部的形勢劇變,對於吳國來說,卻並沒有過於緊張,吳國都城的金陵城,卻依舊的喧囂熱鬧。
一年一度的蹴鞠大賽開始了,這是金陵城之中一個最熱鬧的時分。
吳國對於蹴鞠這一項運動看的比較看重,自從第一屆蹴鞠開始,王族參戰,天下共舉,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即使當初孫權剛剛登基的時候,吳國明顯還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也沒有停止舉辦。
這是吳國如今的一個熱點,也是金陵城了一個繁華時節。
不過今年的蹴鞠大賽卻舉辦的有些遜色,本來聚集全國視線的活動,卻被即將舉行的科舉的風頭給掩蓋了。
自從教育司把天下科舉的消息給散播出來,吳國上下皆然是一片震蕩。
讀書人始終是如今這個時代的主流階層,這一點即使吳國如今明顯改革了不少事情,都是變不了了事實。
舉孝廉這個已經維持的數百年的官吏選拔製度,其實對於不少讀書人來說,都是不公平的,有才而不得人舉薦,碌碌無為一生的,比比皆是。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那麽多智近乎妖的恐怕也絕對不止一個諸葛孔明。
然而諸葛孔明很幸運。他得人三顧茅廬,請其出山。
可是若是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他這個多智近乎妖的謀者是不是應該老死山林呢?
不是所有的千裏馬都能遇上伯樂。
所以吳國朝堂的科舉的消息一頒布出來,整個吳國讀書人都開始興奮起來。一個個磨拳搽掌,興致勃勃,嗷嗷直叫。
隨著科舉的消息通過官方邸報明發公文,一層層傳達下去,還有江東日報這些報紙的大肆宣揚。吳國上下已經沸騰起來。
孫權提出了科舉製度其實是一個過渡期,是以舉孝廉代替鄉試和會試,最後選拔頂尖才子,與金陵城舉行殿試。
當然,他除了舉薦製度之外,後來還另外在金陵城下了一道聖旨,隻要願意參加科舉的學子,即使沒有人願意舉薦,皆然可以在八月之前報名參加。
八月將會舉行一次這些報名者的獨立初試,初試之後。成績出眾者,在九月份會和那些被各地舉薦來的尖子一起進行大考。
這就是今年真正的科舉大考。
“朝廷科舉,乃是寒門讀書人的一個大好機會,吾等寒窗十年,當一舉成名!”
“蔡祭酒親自主持科舉,必然公平公正,吾當一展所長!”
“老師門下弟子眾多,舉薦的名額肯定沒有某,某當去京城一走,科舉豈能錯過!”
“這一個和天下讀書人較量的機會。吾當參與!”
“……”
很多讀書已經讀了一輩子的人,都心動起來了,不少讀書人趕赴京城,參加初試。
讀書是為了入仕。天下讀書人誰不想要獨占鼇頭,誰不想一舉成名天下知,誰不想入朝為官高居廟堂。
所以踴躍的人幾乎超出了朝堂的意料之中。
恐怕即使孫權蔡邕等人也想不到居然會是這麽一個浪潮,科舉之策會引發這麽多讀書人的共鳴,在朝堂之上也引發的一陣唏噓。
孫權接到的消息之後,才感覺。看來他之前想了有些多了,就如今這個趨勢,別說寥寥幾個幾個德高望重的大儒來反對,就算所有大儒反對,恐怕都阻止不了這個科舉的趨勢。
科舉不僅僅在民間引發的躁動,在朝堂之上也引發的不少人的心思。
在讀書人心中,這是一次出人頭地的機會,然而在朝堂之下的一方勢力眼中,這是一次較量,人才的較量。
特別是如今吳國境內幾大書院,卯足勁頭,想要名下的學子在科舉之上表現出眾。
——————————————
鹿門山書院。
祭酒司馬微和龐德公召來目前書院最出色的學子。
“公琰,吳國此次科舉,關係重大,誰能獨占鼇頭,隨便能一飛中天,汝可有信心!”司馬微沉聲的問道。
鹿門山書院出過不少人才,諸葛亮,龐統,石韜,孟建……都是人才,然而對於吳國來說,江東書院,金陵書院的分量始終比他們高那麽一點。
如今荊州乃是吳國的天下,鹿門山書院也在這屋簷下,若是不能在吳國取得成績,必然會榮譽不保,甚至讓兩大書院比較下去。
大儒也不是無欲無求的,不好利益,但是名望卻不能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讓鄭玄蔡邕等人壓一頭,司馬微龐德公自然也不願意。
“稟告祭酒大人,學生當全力以赴!”
少年蔣琬,年僅十七,一襲青衣,頭戴綸巾,筆直的身軀站在兩大祭酒麵前,目光堅毅灼熱,神情自信凜然。
石韜等人離開鹿門山之後,他算是如今鹿門山之中最出色的一個學子。
……
金陵書院。
作為吳國天子腳下的大書院,也是吳國如今規模最大,科目最多的一個書院,書院的祭酒是鄭玄,不過鄭玄已經在半隱退的狀態,書院大部分的事務交給了他得意門生程秉。
程秉是汝南,早年隨鄭玄讀書,後來戰亂,流落交州,最是士燮,士燮投降江東之後,返迴江東,在江東書院度日。
鄭玄建立金陵書院,他追隨老師,盡心盡力,管理書院,略有心得。
祭酒書齋。
程秉手握著朝堂頒布的科舉條文,目光深沉,半響之後才抬頭,看著自己的老師鄭玄,低聲的道:“老師,大王舉行的這一次科舉,我們可要好好表現一下。”
“汝想要奪冠?”
鄭玄微微眯眼。
“季常足可獨占鼇頭!”程秉目光湛然而亮,點點頭,傲然的道。
“馬良?”
鄭玄輕輕的撫摸頜下白髯,淡淡的道:“此子年方十五,倒是一個可以造就的良才,可會拔苗助長乎!”
“老師,當今書院,才子不少,但是能和天下讀書人一較高低者,非他不可!”
程秉已經開始接手書院了,相比鄭玄,他朝氣多了,好勝心也搶多了,一心一意想要把書院發展超過江東書院的影響力,這一次科舉,倒是一次機會。
馬良,荊州人,在荊州沒有被拿下之前,已經東來金陵,以十二歲之身,進入金陵書院就讀。
“好吧,汝讓季常來侍奉某一段時間,此子有才,然而過於桀驁,老夫當壓一壓他的心性,不然如何麵對天下文采斐然之子!”
鄭玄沉吟半響,點點頭,這些年,金陵書院人才不少,但是領頭的卻沒有幾個,的確要樹立一些的領頭羊了。
江東書院在吳國朝堂有大影響,是因為江東書院有獨占鼇頭的三駕馬車,陸遜,步騭,蘇門。
“謝謝老師!”程秉聞言,神色大喜。
……
江東書院。
蔡邕離開書院之後,新任祭酒乃是盛憲,兩個祭酒之間的過渡期並不難,畢竟要說起來江東書院第一任的祭酒就是盛憲。
當年江東書院最先是盛憲建立的,後來蔡邕來了,盛憲才心甘情願的讓出祭酒之位。
如今複位,自然也理所當然。
盛憲麵對吳國科舉,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次計劃,他召來的卻不是在列學子,而是一個已經從江東書院出師,留在書院當教習的青年。
嚴畯,字曼才。
他曾經是江東書院第二屆比較出色的學子,當年是他可是仰慕著步騭蘇門等人名氣而讀,然而如今步騭等人跨入朝堂,步步高升,他卻一直默默無聞,最後選擇留守江東書院,當一個教習。
“曼才,江東書院的名譽不能丟!”盛憲目光看著這個沉穩的青年,沉聲的道:“此次,汝需奪冠!”
“祭酒,某明白!”
嚴畯年方二十出頭而已,他在書院足足待了五年,他並非是一個名利淡薄之輩,隻是之前感覺自己始終不如步騭幾人。
性格有些大器晚成,顯得穩重而不急躁,所以一直在書院充實自己。
他看著步騭蘇門等人步步高升,心中多少有些低沉,然而桀驁的他,落後一步,並不願意舉薦出仕。
如今機會來了,他自然要把握。
……
交州書院。
……
遼東書院。
……
吳國的書院都開始沸騰起來,一個個心高氣傲的學子都在為這一次的科舉而做準備。
不僅僅是書院,昔日讀書人專利的世家門閥也開始有些蠢蠢欲動。
江東世家,荊州世家,自然也要發揮餘熱,作為世家龍頭,蒯家,顧家,陸家……他們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世家揚名的機會。
科舉尚未開始,就已經引發了吳國一撥接著一撥的浪潮。(未完待續。)
戰國六年,吳國和魏國,兩大霸主息戰,東部安然,然而在中原西部卻打的火熱。
六月如火,西部的戰事烈烈,並州,關中,漢中,西蜀,整個中原的西部地域,無論是明麵上還是暗地裏,皆然是一片烽火連天。
並州魏國和吳國虎視眈眈,黃忠和曹洪都已經列兵陣前,等待著瓜分並州。
關中,涼國和金國戰役慘烈,長安城。
漢中,曹仁已經打響戰役,他身邊駐守的呂布也在蠢蠢欲動。
蜀國,劉璋兩耳不聞窗外事,在深宮自樂自娛,然而劉備和諸葛亮卻在謀略成都,黃雀在後的錦衣衛也在虎視眈眈。
西部的形勢劇變,對於吳國來說,卻並沒有過於緊張,吳國都城的金陵城,卻依舊的喧囂熱鬧。
一年一度的蹴鞠大賽開始了,這是金陵城之中一個最熱鬧的時分。
吳國對於蹴鞠這一項運動看的比較看重,自從第一屆蹴鞠開始,王族參戰,天下共舉,就一直沒有停息過。
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即使當初孫權剛剛登基的時候,吳國明顯還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也沒有停止舉辦。
這是吳國如今的一個熱點,也是金陵城了一個繁華時節。
不過今年的蹴鞠大賽卻舉辦的有些遜色,本來聚集全國視線的活動,卻被即將舉行的科舉的風頭給掩蓋了。
自從教育司把天下科舉的消息給散播出來,吳國上下皆然是一片震蕩。
讀書人始終是如今這個時代的主流階層,這一點即使吳國如今明顯改革了不少事情,都是變不了了事實。
舉孝廉這個已經維持的數百年的官吏選拔製度,其實對於不少讀書人來說,都是不公平的,有才而不得人舉薦,碌碌無為一生的,比比皆是。
天下讀書人何其多,那麽多智近乎妖的恐怕也絕對不止一個諸葛孔明。
然而諸葛孔明很幸運。他得人三顧茅廬,請其出山。
可是若是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他這個多智近乎妖的謀者是不是應該老死山林呢?
不是所有的千裏馬都能遇上伯樂。
所以吳國朝堂的科舉的消息一頒布出來,整個吳國讀書人都開始興奮起來。一個個磨拳搽掌,興致勃勃,嗷嗷直叫。
隨著科舉的消息通過官方邸報明發公文,一層層傳達下去,還有江東日報這些報紙的大肆宣揚。吳國上下已經沸騰起來。
孫權提出了科舉製度其實是一個過渡期,是以舉孝廉代替鄉試和會試,最後選拔頂尖才子,與金陵城舉行殿試。
當然,他除了舉薦製度之外,後來還另外在金陵城下了一道聖旨,隻要願意參加科舉的學子,即使沒有人願意舉薦,皆然可以在八月之前報名參加。
八月將會舉行一次這些報名者的獨立初試,初試之後。成績出眾者,在九月份會和那些被各地舉薦來的尖子一起進行大考。
這就是今年真正的科舉大考。
“朝廷科舉,乃是寒門讀書人的一個大好機會,吾等寒窗十年,當一舉成名!”
“蔡祭酒親自主持科舉,必然公平公正,吾當一展所長!”
“老師門下弟子眾多,舉薦的名額肯定沒有某,某當去京城一走,科舉豈能錯過!”
“這一個和天下讀書人較量的機會。吾當參與!”
“……”
很多讀書已經讀了一輩子的人,都心動起來了,不少讀書人趕赴京城,參加初試。
讀書是為了入仕。天下讀書人誰不想要獨占鼇頭,誰不想一舉成名天下知,誰不想入朝為官高居廟堂。
所以踴躍的人幾乎超出了朝堂的意料之中。
恐怕即使孫權蔡邕等人也想不到居然會是這麽一個浪潮,科舉之策會引發這麽多讀書人的共鳴,在朝堂之上也引發的一陣唏噓。
孫權接到的消息之後,才感覺。看來他之前想了有些多了,就如今這個趨勢,別說寥寥幾個幾個德高望重的大儒來反對,就算所有大儒反對,恐怕都阻止不了這個科舉的趨勢。
科舉不僅僅在民間引發的躁動,在朝堂之上也引發的不少人的心思。
在讀書人心中,這是一次出人頭地的機會,然而在朝堂之下的一方勢力眼中,這是一次較量,人才的較量。
特別是如今吳國境內幾大書院,卯足勁頭,想要名下的學子在科舉之上表現出眾。
——————————————
鹿門山書院。
祭酒司馬微和龐德公召來目前書院最出色的學子。
“公琰,吳國此次科舉,關係重大,誰能獨占鼇頭,隨便能一飛中天,汝可有信心!”司馬微沉聲的問道。
鹿門山書院出過不少人才,諸葛亮,龐統,石韜,孟建……都是人才,然而對於吳國來說,江東書院,金陵書院的分量始終比他們高那麽一點。
如今荊州乃是吳國的天下,鹿門山書院也在這屋簷下,若是不能在吳國取得成績,必然會榮譽不保,甚至讓兩大書院比較下去。
大儒也不是無欲無求的,不好利益,但是名望卻不能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讓鄭玄蔡邕等人壓一頭,司馬微龐德公自然也不願意。
“稟告祭酒大人,學生當全力以赴!”
少年蔣琬,年僅十七,一襲青衣,頭戴綸巾,筆直的身軀站在兩大祭酒麵前,目光堅毅灼熱,神情自信凜然。
石韜等人離開鹿門山之後,他算是如今鹿門山之中最出色的一個學子。
……
金陵書院。
作為吳國天子腳下的大書院,也是吳國如今規模最大,科目最多的一個書院,書院的祭酒是鄭玄,不過鄭玄已經在半隱退的狀態,書院大部分的事務交給了他得意門生程秉。
程秉是汝南,早年隨鄭玄讀書,後來戰亂,流落交州,最是士燮,士燮投降江東之後,返迴江東,在江東書院度日。
鄭玄建立金陵書院,他追隨老師,盡心盡力,管理書院,略有心得。
祭酒書齋。
程秉手握著朝堂頒布的科舉條文,目光深沉,半響之後才抬頭,看著自己的老師鄭玄,低聲的道:“老師,大王舉行的這一次科舉,我們可要好好表現一下。”
“汝想要奪冠?”
鄭玄微微眯眼。
“季常足可獨占鼇頭!”程秉目光湛然而亮,點點頭,傲然的道。
“馬良?”
鄭玄輕輕的撫摸頜下白髯,淡淡的道:“此子年方十五,倒是一個可以造就的良才,可會拔苗助長乎!”
“老師,當今書院,才子不少,但是能和天下讀書人一較高低者,非他不可!”
程秉已經開始接手書院了,相比鄭玄,他朝氣多了,好勝心也搶多了,一心一意想要把書院發展超過江東書院的影響力,這一次科舉,倒是一次機會。
馬良,荊州人,在荊州沒有被拿下之前,已經東來金陵,以十二歲之身,進入金陵書院就讀。
“好吧,汝讓季常來侍奉某一段時間,此子有才,然而過於桀驁,老夫當壓一壓他的心性,不然如何麵對天下文采斐然之子!”
鄭玄沉吟半響,點點頭,這些年,金陵書院人才不少,但是領頭的卻沒有幾個,的確要樹立一些的領頭羊了。
江東書院在吳國朝堂有大影響,是因為江東書院有獨占鼇頭的三駕馬車,陸遜,步騭,蘇門。
“謝謝老師!”程秉聞言,神色大喜。
……
江東書院。
蔡邕離開書院之後,新任祭酒乃是盛憲,兩個祭酒之間的過渡期並不難,畢竟要說起來江東書院第一任的祭酒就是盛憲。
當年江東書院最先是盛憲建立的,後來蔡邕來了,盛憲才心甘情願的讓出祭酒之位。
如今複位,自然也理所當然。
盛憲麵對吳國科舉,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次計劃,他召來的卻不是在列學子,而是一個已經從江東書院出師,留在書院當教習的青年。
嚴畯,字曼才。
他曾經是江東書院第二屆比較出色的學子,當年是他可是仰慕著步騭蘇門等人名氣而讀,然而如今步騭等人跨入朝堂,步步高升,他卻一直默默無聞,最後選擇留守江東書院,當一個教習。
“曼才,江東書院的名譽不能丟!”盛憲目光看著這個沉穩的青年,沉聲的道:“此次,汝需奪冠!”
“祭酒,某明白!”
嚴畯年方二十出頭而已,他在書院足足待了五年,他並非是一個名利淡薄之輩,隻是之前感覺自己始終不如步騭幾人。
性格有些大器晚成,顯得穩重而不急躁,所以一直在書院充實自己。
他看著步騭蘇門等人步步高升,心中多少有些低沉,然而桀驁的他,落後一步,並不願意舉薦出仕。
如今機會來了,他自然要把握。
……
交州書院。
……
遼東書院。
……
吳國的書院都開始沸騰起來,一個個心高氣傲的學子都在為這一次的科舉而做準備。
不僅僅是書院,昔日讀書人專利的世家門閥也開始有些蠢蠢欲動。
江東世家,荊州世家,自然也要發揮餘熱,作為世家龍頭,蒯家,顧家,陸家……他們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次世家揚名的機會。
科舉尚未開始,就已經引發了吳國一撥接著一撥的浪潮。(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