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眼院裏的水缸,裏麵還有半缸子的水。
他又看了眼自己的影子,估算了時間,感覺有多,便走入側屋,將方才燒麵的鍋子稍稍刷了,起灶下了小半缸子水。再從角落裏把一隻大木桶挪了出來,放在院裏。
水缸裏還剩著一點水,他見聽海血已流幹,於是用掃帚把人頭掃迴到身子邊上,然後拿一張草席裹了,並灑水將地上的血衝開。
再把桌上他和聽海吃下來的碗筷收拾了,把桌子放到一邊。
幹完這些,迴到側屋,水也燒熱了,他將熱水倒進木桶裏,試了下溫度,稍燙了些,正好再下了一趟地窖,把那隻存放衣物的箱子打開,抱了一身出來。
在陽光下舒舒服服地泡澡,脫光了到熱水裏,外邊吹著的風反倒感覺出寒意來。也不知是誰家點了炮竹,劈裏啪啦,響聲停了好久,那陣硝煙才飄到院子上方,卻已經聞不著火藥的氣味。
水溫漸涼,他放鬆了下來,心思也定了。
原本在他迴來前,一路都沒有個計劃,此刻殺了一人,卻把方向看清楚了。
子墨行走江湖喜好青衣,晴子喜好白衣,他卻獨獨鍾情紅衣。
記得,最開始認識的時候,晴子問過,為什麽一直穿著如此惹眼的紅衣。
他開玩笑說,因為怕看見自己流的血。
其實僅僅是年少時的一個夢想,他希望能穿最鮮豔的色彩,做最顯眼的劍客——紅衣黑劍,不外如是。
以往不願去想,想一次傷一次,現在卻沉浸在那時的光影裏,好似晴子就在身邊,輕輕地問來。
曾經定了幾套衣服,都放在箱子裏。
他穿上紅色的武士衫,收袖,短擺,束腰。人一下子精神了起來,叫人瞧來,便是江湖中人,而非一個賣麵郎。
師傅觀雲道長當年在他學藝有成欲要下山的時候,送了他一條黑色穗子,上懸陰陽魚,為道穗。他掛在左腰靠後。
套上一雙黑色的薄底快靴,再將一頭半白的發紮在頭頂,將一隻白玉蓮花冠套上發髻。
“子墨,等我一等。”
曾經與你一起買的白玉蓮花冠,我又怎麽可能會找不著了?
他提著劍,出了院子,正巧前麵一戶許二娘迴來剛開了家門。轉頭看了他,說道:“阿生,你家前段時間怎沒有人?”
“迴老家了,阿譚和女兒都在那邊過年。”
許二娘說道:“上次借給譚小娘子的剪子,幫我拿一下?”
“啊。哎喲,一直忘了還,我不好我不好。稍稍等我片刻。”他趕緊迴身跑到屋裏,從櫃子裏找到剪子,拿了跑出來交到許二娘手上。
許二娘是個眼神不好的,剛才離得遠看不清楚,現在湊到近處,她瞪大了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葉雲生,最後眼珠子直直地盯著他手裏的劍。
他彎起嘴角笑了笑,在許二娘眼裏竟是格外瀟灑,道不盡的風流倜儻。
這許二娘是個矮個子微胖的三十多歲婦人,圓圓的臉,還有些可愛。
他豎指在唇中,輕輕地噓了一聲。氣息撲在她的臉上,惹的她心跳加速。又見他湊的更近了些,透著一份親熱地說:“城中的員外賞識於我,讓我去表演劍舞。你記得吧,我會幾手劍術,偶爾也會練練的。”
許二娘整個人都在發軟,懵懵的,隻點了點頭,都說不出話。
他又笑了,笑得角度更大了一絲,目光輕柔地移動,注意到了她一縷發絲散了垂下來,抬手拈著她的秀發,溫柔地替她撫平,說:“就為了些銀子,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不必跟別人說了。”
許二娘紅著臉,小聲地說:“我知道的……不會跟別人說。”
他像一張食人花的大嘴,包裹住她,都含進了嘴裏,再鬆嘴,悄然地離開了。
“等等!”
他迴頭,好奇地問:“怎麽了?”
“你等我下。”她急忙說,跑進了屋子,過了一會兒,又跑出來,手裏拿著一疊紅色的布料,隻一眼,順滑感侵入眼底。
“去年接的活,東市布莊轉來,做好了,可是下定的連定金都不要,一年都沒有來拿,前幾天我還去問過……說是,可能已經在江湖上死了,這些江湖人,總不知道惜命,好像都是石頭裏蹦出來的。”
他笑了笑,便知道這位鄰裏沒有想象中那麽好騙。
她雙手抖弄開來,原來是一件披風。
顯然下定的江湖人身材極高,且魁梧,給他稍顯大了些。
他並不介意,隻言片語,點點滴滴,寒冬裏的溫暖都值得珍惜。
“挺好的。”他接過來,一甩,自然順暢地套在了背後,在兩肩入扣。
兩人沒有告別——挨著住,常見常散,哪裏用著告別?
巷子窄,無風。
等他走到街上,風來時,紅色的披風隨風搖曳。
葉雲生沒有迴頭去看,隻聽身後嘩啦嘩啦的緞麵輕響,不由讚道:“真是美極了。”
許二娘送的禮物,寓意極好。
披風,有劈開大風,所向披靡之意。
又怎會不美呢!
…………
“請我喝酒?”
“你請。”
“一杯濁酒你都不請?”
“江湖中人請的酒比較好喝。”
“哈哈哈。好。請你喝江湖的酒。”
……
“不過,江湖的酒是什麽味道?”
“久的味道。”
那天夜裏的長安飄著雪,因為把銅花鎖給擰壞,阿譚生了氣,也沒有爭吵,很平常地鬧了別扭,所以獨自走出來,逛到東市。
就在前麵差不多的位置,見到子墨——那天夜裏,對方的模樣就像剛剛從眼前走過去似的——頭戴白玉蓮花冠,身穿寶藍色直裰,腰上配了玉,插了一把描金折扇。
可能江湖中人和凡俗中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江湖中人的性命,更留不住一些。
在這個人人歡喜的小年夜,他不是去和家人團聚,和朋友玩耍,而是去找一群人拚命。
說不準,過了今夜他是一具殘屍還是廢了的江湖人,或是能夠僥幸不死。
沒有最好的,因為最好的結果是他呆在師門裏。
他走得不疾不徐,街上的人見了他,不再如之前那樣友善的打招唿,或者給一個燦爛的笑容。
幾乎所有人的目光觸及他身上,就飛快地移開了。
因為他帶著劍,心裏懷著殺意。
靠近長安外城與內城臨近的地方,名為“不占”的棺材鋪子,老頭又在和老狗喝酒,見他路過鋪子門外,不鹹不淡地吆喝了一句:“明日關張,尚有四口棺材,用料結實,常價八成抬走。”
葉雲生頭也不轉地走了過去,正要進內城,就見邊上的小路走出來五個江湖中人。
其中一人與他照了個麵,發出“咦”的驚訝聲。
他又看了眼自己的影子,估算了時間,感覺有多,便走入側屋,將方才燒麵的鍋子稍稍刷了,起灶下了小半缸子水。再從角落裏把一隻大木桶挪了出來,放在院裏。
水缸裏還剩著一點水,他見聽海血已流幹,於是用掃帚把人頭掃迴到身子邊上,然後拿一張草席裹了,並灑水將地上的血衝開。
再把桌上他和聽海吃下來的碗筷收拾了,把桌子放到一邊。
幹完這些,迴到側屋,水也燒熱了,他將熱水倒進木桶裏,試了下溫度,稍燙了些,正好再下了一趟地窖,把那隻存放衣物的箱子打開,抱了一身出來。
在陽光下舒舒服服地泡澡,脫光了到熱水裏,外邊吹著的風反倒感覺出寒意來。也不知是誰家點了炮竹,劈裏啪啦,響聲停了好久,那陣硝煙才飄到院子上方,卻已經聞不著火藥的氣味。
水溫漸涼,他放鬆了下來,心思也定了。
原本在他迴來前,一路都沒有個計劃,此刻殺了一人,卻把方向看清楚了。
子墨行走江湖喜好青衣,晴子喜好白衣,他卻獨獨鍾情紅衣。
記得,最開始認識的時候,晴子問過,為什麽一直穿著如此惹眼的紅衣。
他開玩笑說,因為怕看見自己流的血。
其實僅僅是年少時的一個夢想,他希望能穿最鮮豔的色彩,做最顯眼的劍客——紅衣黑劍,不外如是。
以往不願去想,想一次傷一次,現在卻沉浸在那時的光影裏,好似晴子就在身邊,輕輕地問來。
曾經定了幾套衣服,都放在箱子裏。
他穿上紅色的武士衫,收袖,短擺,束腰。人一下子精神了起來,叫人瞧來,便是江湖中人,而非一個賣麵郎。
師傅觀雲道長當年在他學藝有成欲要下山的時候,送了他一條黑色穗子,上懸陰陽魚,為道穗。他掛在左腰靠後。
套上一雙黑色的薄底快靴,再將一頭半白的發紮在頭頂,將一隻白玉蓮花冠套上發髻。
“子墨,等我一等。”
曾經與你一起買的白玉蓮花冠,我又怎麽可能會找不著了?
他提著劍,出了院子,正巧前麵一戶許二娘迴來剛開了家門。轉頭看了他,說道:“阿生,你家前段時間怎沒有人?”
“迴老家了,阿譚和女兒都在那邊過年。”
許二娘說道:“上次借給譚小娘子的剪子,幫我拿一下?”
“啊。哎喲,一直忘了還,我不好我不好。稍稍等我片刻。”他趕緊迴身跑到屋裏,從櫃子裏找到剪子,拿了跑出來交到許二娘手上。
許二娘是個眼神不好的,剛才離得遠看不清楚,現在湊到近處,她瞪大了眼睛,上上下下地打量葉雲生,最後眼珠子直直地盯著他手裏的劍。
他彎起嘴角笑了笑,在許二娘眼裏竟是格外瀟灑,道不盡的風流倜儻。
這許二娘是個矮個子微胖的三十多歲婦人,圓圓的臉,還有些可愛。
他豎指在唇中,輕輕地噓了一聲。氣息撲在她的臉上,惹的她心跳加速。又見他湊的更近了些,透著一份親熱地說:“城中的員外賞識於我,讓我去表演劍舞。你記得吧,我會幾手劍術,偶爾也會練練的。”
許二娘整個人都在發軟,懵懵的,隻點了點頭,都說不出話。
他又笑了,笑得角度更大了一絲,目光輕柔地移動,注意到了她一縷發絲散了垂下來,抬手拈著她的秀發,溫柔地替她撫平,說:“就為了些銀子,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不必跟別人說了。”
許二娘紅著臉,小聲地說:“我知道的……不會跟別人說。”
他像一張食人花的大嘴,包裹住她,都含進了嘴裏,再鬆嘴,悄然地離開了。
“等等!”
他迴頭,好奇地問:“怎麽了?”
“你等我下。”她急忙說,跑進了屋子,過了一會兒,又跑出來,手裏拿著一疊紅色的布料,隻一眼,順滑感侵入眼底。
“去年接的活,東市布莊轉來,做好了,可是下定的連定金都不要,一年都沒有來拿,前幾天我還去問過……說是,可能已經在江湖上死了,這些江湖人,總不知道惜命,好像都是石頭裏蹦出來的。”
他笑了笑,便知道這位鄰裏沒有想象中那麽好騙。
她雙手抖弄開來,原來是一件披風。
顯然下定的江湖人身材極高,且魁梧,給他稍顯大了些。
他並不介意,隻言片語,點點滴滴,寒冬裏的溫暖都值得珍惜。
“挺好的。”他接過來,一甩,自然順暢地套在了背後,在兩肩入扣。
兩人沒有告別——挨著住,常見常散,哪裏用著告別?
巷子窄,無風。
等他走到街上,風來時,紅色的披風隨風搖曳。
葉雲生沒有迴頭去看,隻聽身後嘩啦嘩啦的緞麵輕響,不由讚道:“真是美極了。”
許二娘送的禮物,寓意極好。
披風,有劈開大風,所向披靡之意。
又怎會不美呢!
…………
“請我喝酒?”
“你請。”
“一杯濁酒你都不請?”
“江湖中人請的酒比較好喝。”
“哈哈哈。好。請你喝江湖的酒。”
……
“不過,江湖的酒是什麽味道?”
“久的味道。”
那天夜裏的長安飄著雪,因為把銅花鎖給擰壞,阿譚生了氣,也沒有爭吵,很平常地鬧了別扭,所以獨自走出來,逛到東市。
就在前麵差不多的位置,見到子墨——那天夜裏,對方的模樣就像剛剛從眼前走過去似的——頭戴白玉蓮花冠,身穿寶藍色直裰,腰上配了玉,插了一把描金折扇。
可能江湖中人和凡俗中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江湖中人的性命,更留不住一些。
在這個人人歡喜的小年夜,他不是去和家人團聚,和朋友玩耍,而是去找一群人拚命。
說不準,過了今夜他是一具殘屍還是廢了的江湖人,或是能夠僥幸不死。
沒有最好的,因為最好的結果是他呆在師門裏。
他走得不疾不徐,街上的人見了他,不再如之前那樣友善的打招唿,或者給一個燦爛的笑容。
幾乎所有人的目光觸及他身上,就飛快地移開了。
因為他帶著劍,心裏懷著殺意。
靠近長安外城與內城臨近的地方,名為“不占”的棺材鋪子,老頭又在和老狗喝酒,見他路過鋪子門外,不鹹不淡地吆喝了一句:“明日關張,尚有四口棺材,用料結實,常價八成抬走。”
葉雲生頭也不轉地走了過去,正要進內城,就見邊上的小路走出來五個江湖中人。
其中一人與他照了個麵,發出“咦”的驚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