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學堂產生多大利益,皇帝太清楚了不過,一個“皇家頭銜”,每年少說是二十餘萬貫錢財進項。如今“內府”富得流油,那是朝臣們都知道的事情。如果再有一個如此“學堂”,估計皇帝做夢都能笑出來,可沒有人會嫌棄錢多!
不過,馮寶明確告訴李義府,單單隻是錢財,最多隻能令皇帝陛下心動,真正能夠促成事情的,得落在“濟幼堂”上。
想當年,武皇後開辦“濟幼堂”,所用錢財皆是來自皇親國戚以及各家勳貴。經過多年運作、發展,逐漸成為收容孤兒、以及幫助殘疾、孤寡老人的專門機構,後來,武皇後將宮裏用不上或年邁的宮人與宦官也都安置其中,一來可以令他們有事可幹,二來也是一種照顧。
雖說妥善安置年老宮人一事,是武媚尚未登上皇後寶座前收買人心之舉,但它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卻是出奇好!
因為,按照過往慣例,宮人,尤其是宦官,年紀大了以後,除了極其少數能夠得到恩典出宮外,絕大多數隻能老死在宮裏,晚景無比淒涼。
武皇後當年的決定,改變了這種現狀,不僅給自己贏得了極大聲望,而且最重要是得到宮人們一致擁護,這一無心舉動,在其登上皇後寶座之事上,助力極大。因此,武皇後對於“濟幼堂”,甚是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濟幼堂”是武皇後的政績,所以,馮寶認為,以供“濟幼堂”內健康孩子進學為名,開辦“精英學堂”,必定能夠得到皇後全力支持,李義府對此也深以為然。
或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麽不能在“皇家衛崗學堂”進學?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首先,“濟幼堂”在“長安”,距離比較遠;其次,“皇家衛崗學堂”經過多年運行,已經形成一套完善和相對穩定的招生機製,很難輕易打破;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即首批收容的年幼孤兒極少,且心智、身體健康的男孩更是鳳毛麟角,也就近幾年,“濟幼堂”發展以後,收容的孤兒多了,才有這個方麵需求。
因為馮寶跟王福來很熟,所以才能知曉,而實際上,武皇後本人都還沒有意識到。所以,馮寶相信,武皇後定然會支持!怎麽說“濟幼堂”也是皇家設置,學堂掛上“皇家頭銜”,自然順理成章。
既然李義府認可了馮寶的想法,同時又出於當下現狀,那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想法,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可光有李義府的支持還不夠,馮寶次日又去拜訪許敬宗,尋求支持的意思也很明確。
在馮寶設想中,有兩位當朝宰相支持,加上李績不會反對,單憑杜正倫和上官儀二人,很難在朝堂上形成壓倒性優勢,如此一來,皇帝聖裁就是唯一可能,換而言之,事成概率非常高。
不出意料,許敬宗應允馮寶“支持”提議。
至此,馮寶運作“新設一鄉”,又大踏步前進一些了。
“紫薇宮”內,武皇後在寢宮裏待得有些煩悶,有意去宮內花園走走。
隻是還未來得及離開,有宦官來報:“老夫人覲見。”
既然母親來了,武皇後便放棄原有想法,親自相迎。
“天氣漸冷,母親怎不在家休憩?”武皇後扶著母親邊走邊道。
“勞碌命,歇不得。”楊老夫人緩緩道:“馮都督(馮寶水師都督官職仍在)昨日來府探望老身。”
“哦,所為何事?”武皇後扶著母親緩緩落座道。
“為‘新設鄉’事爾。”
武皇後微微頷首,隨即於一旁坐下道:“馮卿家,如何說之?”
楊老夫人道:“未曾明說,僅請皇後多多美言。”
“既如此,母親何故親至?”武皇後很有些意外地問。
楊老夫人道:“馮都督有言‘昔日新安縣侯以十年之期與陛下約定,今欲效仿之’。”說完,微微一笑,似乎別有用意。
武皇後那是多聰明的一個人,僅從母親細小舉動裏忽然意識到,應該另有深意,隻是不好明說,可那會是什麽呢?
“都退下吧。”武皇後淡淡吩咐了一句。
等周圍宮人們全部離開之後,楊老夫人主動開口道:“馮都督所言,實乃與皇後之約期,亦為與太子殿下之約定。”
武皇後立刻明白了,馮寶真正意思實際並不是什麽“效仿”,而是帶有很強烈的“投靠”或“投效”的意味,且對象直指“儲君”皇太子李弘。
李弘雖年輕,然行事穩重,深得帝心,又得朝臣認可,地位十分穩固。
在今日之前,實有不少勳貴有過類似作為,隻是李弘本人無此意。
而武皇後認為,勳貴一舉一動目標太大,容易引起皇帝猜疑,故也不支持。可她心裏也知道,自己在朝並無根基,很難相助兒子李弘,所以也有心尋得力之人輔佐。
今天,馮寶突然“主動送上門”,武皇後都有些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馮寶之才,如今朝堂上下已有公認,雖強不過謝岩,也差不了多少。
隻是,武皇後有一點非常不明白,那就是明明可以直接找皇帝的事,何必拐彎抹角呢?
因為武皇後永遠也不會知道,馮寶能夠提前預知自己他日將登上皇帝寶座,禦極天下!
用這個辦法,馮寶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馮寶非常清楚,在世人眼裏,謝岩是皇帝一手提拔的能臣,且極為看重。然而,再有個二十年,當今皇帝李治龍馭賓天後,這天下可就得姓“武”了。
在武則天沒有掌握權力之前,投靠其效果遠遠好過以後。然之所以現在不能明確提出,根本原因在於李治身體尚好,武皇後還沒有從幕後走出台前,隻能借用太子李弘名義,反正他知道,這位皇太子殿下,注定英年早逝。
應該說,馮寶這一次,完全是利用了知曉未來發生的一切,提前布局。
武皇後最後怎樣決定?馮寶並不是太關心,在拜訪過楊老夫人後,他命人送了一張拜貼至王德儉府上。因為他從李義府那裏已經得知,“穀州刺史”上書背後,很有可能是其推動。
“馮都督明日前來?”王德儉看著手裏的拜貼,心裏默念,嘴角卻禁不住微微上揚,情知自己的謀劃,終於要到了收獲的時候了。
王德儉此番攛掇“穀州刺史”上書皇帝,嚴格來說還真的不是為了對付李義府與許敬宗,他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讓馮寶主動找上門,從而可以得到一次利益交換的機會。結果哪知道,事情走了樣,被其他人利用了。幸好,大體方向並沒有發生變化,馮寶讓人送來的拜貼,就是最好例證。
次日,王德儉早早迴到家中,恭候馮寶光臨。
“午時”過後,馮寶依約準時而到。
“馮侯大駕光臨,下官有失遠迎,恕罪,恕罪!”王德儉臉上堆滿歉意,連連拱手言道。
“員外郎言重了!應當是本官冒昧打攪才是。”馮寶笑而還禮。
“哪裏哪裏,請——”
“請——”
雙方客套之後,緩步進入府內正廳。
“想不到員外郎府中依然使用案幾,著實令本官有些意外。”馮寶還真是沒想到,王德儉家裏竟然還在使用老式案幾。
“下官薪俸微薄,勉力持家矣。”王德儉如此所言,還真不是瞎說,他為了晉升和調動官職,花費甚大,這兩年的確入不敷出。
“唉,員外郎如此清廉,實不易也!”馮寶說完,扭頭側首道:“長河,迴鄉以後,讓木器作坊送些家具過來。”
“喏!”
“這可如何使得?”王德儉心中大喜,口中道:“無功不受祿,況下官……”
“使得!使得!”馮寶擺擺手,阻止王德儉繼續說下去,而後於案幾後坐下,再道:“為官者,乃朝廷臉麵,豈能如此?本官略有薄財,區區些許家具,不足掛齒。”
不等王德儉言謝,馮寶緊跟著又道:“本官奏請陛下,設‘新鄉’以富民,奈何朝中反對者眾,尤以‘穀州’為甚,不知員外郎可有良策否?”
無論王德儉事先怎樣設想過,他都沒有料到馮寶會如此直截了當地將事情挑明。
要知道,盡管馮寶看似征詢意見,但以兩人之間的官職高低以及幾乎不存在的交情而言,實則等同於質問。
按照官場慣例而言,幾乎沒有人會當麵如此說話,官員嘛,你來我往講究個體麵和婉轉,根本無人會直言所想。
可馮寶的就這麽幹了,雖說也有點隱晦,但那更顯欲蓋彌彰,畢竟朝中知曉“穀州刺史”與王德儉姻親關係的,大有人在,完全瞞不住。
王德儉瞬間臉色精彩極了!陰晴變化不定,欲言又止,似乎不知道如何應對。
不過,馮寶明確告訴李義府,單單隻是錢財,最多隻能令皇帝陛下心動,真正能夠促成事情的,得落在“濟幼堂”上。
想當年,武皇後開辦“濟幼堂”,所用錢財皆是來自皇親國戚以及各家勳貴。經過多年運作、發展,逐漸成為收容孤兒、以及幫助殘疾、孤寡老人的專門機構,後來,武皇後將宮裏用不上或年邁的宮人與宦官也都安置其中,一來可以令他們有事可幹,二來也是一種照顧。
雖說妥善安置年老宮人一事,是武媚尚未登上皇後寶座前收買人心之舉,但它的實際效果和影響,卻是出奇好!
因為,按照過往慣例,宮人,尤其是宦官,年紀大了以後,除了極其少數能夠得到恩典出宮外,絕大多數隻能老死在宮裏,晚景無比淒涼。
武皇後當年的決定,改變了這種現狀,不僅給自己贏得了極大聲望,而且最重要是得到宮人們一致擁護,這一無心舉動,在其登上皇後寶座之事上,助力極大。因此,武皇後對於“濟幼堂”,甚是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濟幼堂”是武皇後的政績,所以,馮寶認為,以供“濟幼堂”內健康孩子進學為名,開辦“精英學堂”,必定能夠得到皇後全力支持,李義府對此也深以為然。
或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麽不能在“皇家衛崗學堂”進學?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首先,“濟幼堂”在“長安”,距離比較遠;其次,“皇家衛崗學堂”經過多年運行,已經形成一套完善和相對穩定的招生機製,很難輕易打破;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即首批收容的年幼孤兒極少,且心智、身體健康的男孩更是鳳毛麟角,也就近幾年,“濟幼堂”發展以後,收容的孤兒多了,才有這個方麵需求。
因為馮寶跟王福來很熟,所以才能知曉,而實際上,武皇後本人都還沒有意識到。所以,馮寶相信,武皇後定然會支持!怎麽說“濟幼堂”也是皇家設置,學堂掛上“皇家頭銜”,自然順理成章。
既然李義府認可了馮寶的想法,同時又出於當下現狀,那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想法,也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了。
可光有李義府的支持還不夠,馮寶次日又去拜訪許敬宗,尋求支持的意思也很明確。
在馮寶設想中,有兩位當朝宰相支持,加上李績不會反對,單憑杜正倫和上官儀二人,很難在朝堂上形成壓倒性優勢,如此一來,皇帝聖裁就是唯一可能,換而言之,事成概率非常高。
不出意料,許敬宗應允馮寶“支持”提議。
至此,馮寶運作“新設一鄉”,又大踏步前進一些了。
“紫薇宮”內,武皇後在寢宮裏待得有些煩悶,有意去宮內花園走走。
隻是還未來得及離開,有宦官來報:“老夫人覲見。”
既然母親來了,武皇後便放棄原有想法,親自相迎。
“天氣漸冷,母親怎不在家休憩?”武皇後扶著母親邊走邊道。
“勞碌命,歇不得。”楊老夫人緩緩道:“馮都督(馮寶水師都督官職仍在)昨日來府探望老身。”
“哦,所為何事?”武皇後扶著母親緩緩落座道。
“為‘新設鄉’事爾。”
武皇後微微頷首,隨即於一旁坐下道:“馮卿家,如何說之?”
楊老夫人道:“未曾明說,僅請皇後多多美言。”
“既如此,母親何故親至?”武皇後很有些意外地問。
楊老夫人道:“馮都督有言‘昔日新安縣侯以十年之期與陛下約定,今欲效仿之’。”說完,微微一笑,似乎別有用意。
武皇後那是多聰明的一個人,僅從母親細小舉動裏忽然意識到,應該另有深意,隻是不好明說,可那會是什麽呢?
“都退下吧。”武皇後淡淡吩咐了一句。
等周圍宮人們全部離開之後,楊老夫人主動開口道:“馮都督所言,實乃與皇後之約期,亦為與太子殿下之約定。”
武皇後立刻明白了,馮寶真正意思實際並不是什麽“效仿”,而是帶有很強烈的“投靠”或“投效”的意味,且對象直指“儲君”皇太子李弘。
李弘雖年輕,然行事穩重,深得帝心,又得朝臣認可,地位十分穩固。
在今日之前,實有不少勳貴有過類似作為,隻是李弘本人無此意。
而武皇後認為,勳貴一舉一動目標太大,容易引起皇帝猜疑,故也不支持。可她心裏也知道,自己在朝並無根基,很難相助兒子李弘,所以也有心尋得力之人輔佐。
今天,馮寶突然“主動送上門”,武皇後都有些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了”。
馮寶之才,如今朝堂上下已有公認,雖強不過謝岩,也差不了多少。
隻是,武皇後有一點非常不明白,那就是明明可以直接找皇帝的事,何必拐彎抹角呢?
因為武皇後永遠也不會知道,馮寶能夠提前預知自己他日將登上皇帝寶座,禦極天下!
用這個辦法,馮寶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
馮寶非常清楚,在世人眼裏,謝岩是皇帝一手提拔的能臣,且極為看重。然而,再有個二十年,當今皇帝李治龍馭賓天後,這天下可就得姓“武”了。
在武則天沒有掌握權力之前,投靠其效果遠遠好過以後。然之所以現在不能明確提出,根本原因在於李治身體尚好,武皇後還沒有從幕後走出台前,隻能借用太子李弘名義,反正他知道,這位皇太子殿下,注定英年早逝。
應該說,馮寶這一次,完全是利用了知曉未來發生的一切,提前布局。
武皇後最後怎樣決定?馮寶並不是太關心,在拜訪過楊老夫人後,他命人送了一張拜貼至王德儉府上。因為他從李義府那裏已經得知,“穀州刺史”上書背後,很有可能是其推動。
“馮都督明日前來?”王德儉看著手裏的拜貼,心裏默念,嘴角卻禁不住微微上揚,情知自己的謀劃,終於要到了收獲的時候了。
王德儉此番攛掇“穀州刺史”上書皇帝,嚴格來說還真的不是為了對付李義府與許敬宗,他的本意是通過這件事,讓馮寶主動找上門,從而可以得到一次利益交換的機會。結果哪知道,事情走了樣,被其他人利用了。幸好,大體方向並沒有發生變化,馮寶讓人送來的拜貼,就是最好例證。
次日,王德儉早早迴到家中,恭候馮寶光臨。
“午時”過後,馮寶依約準時而到。
“馮侯大駕光臨,下官有失遠迎,恕罪,恕罪!”王德儉臉上堆滿歉意,連連拱手言道。
“員外郎言重了!應當是本官冒昧打攪才是。”馮寶笑而還禮。
“哪裏哪裏,請——”
“請——”
雙方客套之後,緩步進入府內正廳。
“想不到員外郎府中依然使用案幾,著實令本官有些意外。”馮寶還真是沒想到,王德儉家裏竟然還在使用老式案幾。
“下官薪俸微薄,勉力持家矣。”王德儉如此所言,還真不是瞎說,他為了晉升和調動官職,花費甚大,這兩年的確入不敷出。
“唉,員外郎如此清廉,實不易也!”馮寶說完,扭頭側首道:“長河,迴鄉以後,讓木器作坊送些家具過來。”
“喏!”
“這可如何使得?”王德儉心中大喜,口中道:“無功不受祿,況下官……”
“使得!使得!”馮寶擺擺手,阻止王德儉繼續說下去,而後於案幾後坐下,再道:“為官者,乃朝廷臉麵,豈能如此?本官略有薄財,區區些許家具,不足掛齒。”
不等王德儉言謝,馮寶緊跟著又道:“本官奏請陛下,設‘新鄉’以富民,奈何朝中反對者眾,尤以‘穀州’為甚,不知員外郎可有良策否?”
無論王德儉事先怎樣設想過,他都沒有料到馮寶會如此直截了當地將事情挑明。
要知道,盡管馮寶看似征詢意見,但以兩人之間的官職高低以及幾乎不存在的交情而言,實則等同於質問。
按照官場慣例而言,幾乎沒有人會當麵如此說話,官員嘛,你來我往講究個體麵和婉轉,根本無人會直言所想。
可馮寶的就這麽幹了,雖說也有點隱晦,但那更顯欲蓋彌彰,畢竟朝中知曉“穀州刺史”與王德儉姻親關係的,大有人在,完全瞞不住。
王德儉瞬間臉色精彩極了!陰晴變化不定,欲言又止,似乎不知道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