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案、斷案,是主政地方事務官員手中最為重要的權力之一。
隻不過,當初謝岩考慮到不熟律法和流程,所以將此項權力行使改成由“巡邏隊”和衙門兩個方麵搜集證物、給出定論或建議,自己最後決斷的做法,並一直沿用至今。
這個法子最大好處在於,主政者不用花費大量時間當堂問案,多數案件都可以正常判決。
當然,為了防止腐敗和權力被濫用,謝岩分別從官吏、巡邏隊中各選出五個人,組成“定案處”,每一件案子從這十個人中隨機選擇三人審理,自己隻負責最後簽發文書。
原隻是一項方便自己的措施,卻被於辰照搬使用,經過數年不斷完善和改進,“衛崗鄉”官民皆認可此種方式。通常而言,除了人命案或很複雜、爭議很大的案子外,於辰根本不需要開堂問案。
而在富足的鄉裏,大多數百姓知禮、守法,再加上“巡邏隊”日夜不停地出沒在街麵上,有效震懾宵小,故惡性及重大案子很少,所以,於辰自己都記不清上次問案是什麽時候事了。
大唐並不限製百姓旁聽官府問案,因此,來官衙辦事的部分百姓們,偶爾會去“定案處”那兒聽案,甚至連有些官吏閑暇時也去聽一下。
今日,忽聞鄉長“開堂問案”,且僅是一樁看起來不起眼小案子,那麽,其中定有別情。
在有心人打聽和傳播下,很快,整個官衙裏麵的人都知道了事情原委。
“馮侯以為,謝侯此舉何意?”
官衙食堂一個包間裏,馮寶宴請數位官員及學堂先生,席間,聊到“開堂問案”,李義府看似很隨意的一句,惹來眾人側目。
“能有何意?無外警示勳貴,莫欺百姓爾。”馮寶一邊示意隨從給眾人斟酒,一邊繼續道:“諸位或許不知,據‘定審會’呈報,鄉裏近兩年各類小案層出不窮,其中超過六成與皆為官、民之爭,換其他州縣,百姓大都忍讓做罷,然鄉裏‘巡邏隊’出動迅捷,‘誌願者’主動攬事報官,致百姓有心隱忍亦無可能,加之‘定案處’秉公處置,依律而決,令人信服,致使百姓報官更加積極,勳貴倚仗權勢行不法事,再難隱瞞。謝警官今日促於鄉長‘開堂’,依我之見,恐為震懾各家勳貴,管好自家人,免得他日同樣被送上公堂。”
“謝侯所想不難度測,然雷郎將在外出征,問案於其妻,恐非良策也。”
馮寶識得說話之人,乃“吏部”委派鄉裏任職官員,其與房元昭頗多來往,得舉薦,故調往“寶莊鄉”,升“鄉丞”,日後掌鄉官衙內瑣事。當下迴應道:“有案必究,此為律法,何需顧忌?雷郎將位高權重,然深明大義,必定無異議。”
“嗬嗬,那是自然。”李義府喝一口酒,夾一口菜,細嚼慢咽後,道:“雷將軍秉性暴烈,甚得聖眷,本朝之中,少有無需顧忌者!其妻程氏,乃結發元配,縱有些許不是,亦非州縣可問,謝侯此舉,看似有欠思量,實則用心良苦矣!”
“有何欠思量?”馮寶不以為然地道:“朝廷律法明文,觸之者問責,何必費心思慮?他老雷難不成質問警官?無此可能矣!”
“馮侯所言極是,老夫多慮也。”李義府微笑而道。
“來來來,諸君舉杯共飲。”馮寶舉杯環敬在座眾人。
所有人皆舉杯,而後同飲。
李義府喝了一杯酒,再放下手中杯,看了一眼平常如斯的馮寶,心中很是納悶,他就不明白了,謝岩授意“動”雷程氏,難道真就不擔心雷火迴來以後大動幹戈嗎?
而且更加奇怪的是,馮寶似乎也不在意,撇開他如今與謝岩的關係不談,好像也不認為雷火會如何?那又會是什麽原因呢?
大唐朝廷裏的高官都知道,雷火起於微末,憑“安勝關大捷”進入軍方高級將領之列,因練兵有方,得簡在帝心,掌“羽林左衛”。
此人發跡而不忘本,娶妻程氏,乃老家農婦,隻因年少有約定爾,此事傳出,成為美談,是為佳話,皇帝據此而冊封“五品誥命”。
程氏誕育三子一女,對於人丁單薄的雷氏來說,堪有大功,故,雷火有心納妾,不得程氏應允,亦徒喚奈何,此事人所皆知,以為其“懼內”也。
所以,在李義府及其他人看來,雷火領軍歸來,又怎會不為程氏討個說法呢?而一旦果真如此,必定驚動皇帝陛下,為了一件區區小事,並不明智。
應當說,包括李義府在內的大多數人想得都沒錯,以雷火的性格而言,不會善罷甘休。雖然說,雷火與謝岩私交甚厚,然此事為謝岩授意,頗有些不顧及情麵,既然如此,雷火也用不著顧忌太多。但是,馮寶比別人多知道一件事,所以他斷定,雷火保證隱忍下來,不會發作。
因為,雷火盡管沒有納妾,但卻養了一房外宅在“長安”,更加重要的是,那個女人幾年前生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與程氏生養的三個兒子大為不同,不僅長得像其母親,且非常聰明,隨雷火來“洛陽”後,由謝岩安排進“學堂初級班”,連續三年,每次考試皆為第一,令人驚奇!
雷火怎麽都想不到,世代不識字的雷家,居然能夠出個讀書人,所以對那孩子寄予厚望,在“百濟”時,多數央求謝岩收其子為徒。
謝岩不清楚那孩子到底如何,一直沒有正麵迴應。
迴到鄉裏後,馮寶卻從別人那裏聽說,今年“皇家學堂中級班”入學學子中,除去明崇儼、王勃這類不在統一考試範圍的人以外,有個叫“雷震”的孩子,考了第一,且成績比第二名高出二十分,震驚了整個學堂。
隻是,在報名的時候,僅有一介美婦陪同雷震,且無法提供孩子生父姓名,以及相對應的官府出具籍貫等證明文書,難以進入學堂。
那美婦苦苦哀求,甚至拉著孩子一同跪於當場,奈何主持招錄者無有此權力,始終不肯鬆口。
說來也巧,那日,李涵石陪同明崇儼、王勃、葉非報名後,沒有陪他們去住宿地,而是留在原地看熱鬧,當看到美婦帶孩子跪地苦求,雖心有不忍,卻也沒多事,畢竟他也知道,學堂自有規矩,不可隨意更改。
可是,當那美婦自稱其子“才學過人”,在近千學子中考試第一,學堂自詡“納英才而育之”,豈可因孩子出身而不招錄時,李涵石終於忍不住,先是確定其考試成績真偽,後隨口出了幾道算學題目,雷震不僅能夠答出,且用時極短,沒有使用紙筆,完全依靠心算。
李涵石大驚,再出兩道“中級班”教授算學題。
雷震雖明顯未曾學過,但卻用紙筆推演,進而得出正確答案。
至此,李涵石確信此子才智過人,於是親引母子二人來到官衙找謝岩。
謝岩一聽孩子姓名,知其即為雷火之子,再加上李涵石佐證其才學,情知雷火當初所說無誤。
於公於私,都不可能放任雷震不理。
所以,謝岩親自命人開具官府文書,以證明雷震籍貫“長安”,從而得以令雷震如期進入“皇家學堂”。
這件事情,知道的人很少,而馮寶卻是其中一個。
正因為如此,馮寶確信,謝岩礙不過雷火情麵,一定會收雷震為弟子,而為了兒子前程和雷家日後,雷火絕對不可能因為老婆上公堂而和謝岩過不去,最大可能一定就是“認了”!反正程氏有錯在先,真鬧大了,也沒好處。
大多數人都這樣,事不關己,不大關心。
馮寶、李義府他們聊了幾句“開堂問案”事後,即放於一旁,開懷暢飲起來。
正當有官員提議“行酒令”,惹來眾人附和之時,一名衙門胥吏忽然被劉長河引領入內。
“有事?”馮寶隨口一問。
“稟侯爺,謝侯夫人、尊夫人及諸位夫人,已進入官衙,此刻前往正堂,轉瞬即至。”
“什麽這夫人那夫人,說清楚點。”馮寶感覺沒聽清。
“校尉,謝侯夫人和‘佩兮閣’三位夫人都來了。”劉長河說著話上前一步,靠近馮寶,再低聲道:“咱家夫人也來了。”
“來此做甚?”馮寶非常意外地道。
“夫人是人證。”劉長河壓低聲音道。
“活見鬼了,怎麽扯到我家夫人頭上?”馮寶驚道,跟著立刻站起身,再對眾人拱手道:“對不住各位,某家夫人亦被請來公堂,吾得過去給夫人站台才是。諸位請慢飲。”說完對那胥吏道:“還不頭前帶路?”
胥吏二話不說,趕緊轉首。
望著馮寶匆匆離去的背影,李義府輕輕捋了捋胡須,片刻後,起身道:“老夫素聞‘衛崗鄉’審案頗有不同,今日遇上,當去一觀,不知諸位可有興致同去?”
“李公所言,下官甚是有感,自當同去。”立刻有人站起身附和。
很快,其他人也都站了起來,表示“同去”。
不管是好奇,或是其他原因,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跟在李義府後麵,依次而出。
隻不過,當初謝岩考慮到不熟律法和流程,所以將此項權力行使改成由“巡邏隊”和衙門兩個方麵搜集證物、給出定論或建議,自己最後決斷的做法,並一直沿用至今。
這個法子最大好處在於,主政者不用花費大量時間當堂問案,多數案件都可以正常判決。
當然,為了防止腐敗和權力被濫用,謝岩分別從官吏、巡邏隊中各選出五個人,組成“定案處”,每一件案子從這十個人中隨機選擇三人審理,自己隻負責最後簽發文書。
原隻是一項方便自己的措施,卻被於辰照搬使用,經過數年不斷完善和改進,“衛崗鄉”官民皆認可此種方式。通常而言,除了人命案或很複雜、爭議很大的案子外,於辰根本不需要開堂問案。
而在富足的鄉裏,大多數百姓知禮、守法,再加上“巡邏隊”日夜不停地出沒在街麵上,有效震懾宵小,故惡性及重大案子很少,所以,於辰自己都記不清上次問案是什麽時候事了。
大唐並不限製百姓旁聽官府問案,因此,來官衙辦事的部分百姓們,偶爾會去“定案處”那兒聽案,甚至連有些官吏閑暇時也去聽一下。
今日,忽聞鄉長“開堂問案”,且僅是一樁看起來不起眼小案子,那麽,其中定有別情。
在有心人打聽和傳播下,很快,整個官衙裏麵的人都知道了事情原委。
“馮侯以為,謝侯此舉何意?”
官衙食堂一個包間裏,馮寶宴請數位官員及學堂先生,席間,聊到“開堂問案”,李義府看似很隨意的一句,惹來眾人側目。
“能有何意?無外警示勳貴,莫欺百姓爾。”馮寶一邊示意隨從給眾人斟酒,一邊繼續道:“諸位或許不知,據‘定審會’呈報,鄉裏近兩年各類小案層出不窮,其中超過六成與皆為官、民之爭,換其他州縣,百姓大都忍讓做罷,然鄉裏‘巡邏隊’出動迅捷,‘誌願者’主動攬事報官,致百姓有心隱忍亦無可能,加之‘定案處’秉公處置,依律而決,令人信服,致使百姓報官更加積極,勳貴倚仗權勢行不法事,再難隱瞞。謝警官今日促於鄉長‘開堂’,依我之見,恐為震懾各家勳貴,管好自家人,免得他日同樣被送上公堂。”
“謝侯所想不難度測,然雷郎將在外出征,問案於其妻,恐非良策也。”
馮寶識得說話之人,乃“吏部”委派鄉裏任職官員,其與房元昭頗多來往,得舉薦,故調往“寶莊鄉”,升“鄉丞”,日後掌鄉官衙內瑣事。當下迴應道:“有案必究,此為律法,何需顧忌?雷郎將位高權重,然深明大義,必定無異議。”
“嗬嗬,那是自然。”李義府喝一口酒,夾一口菜,細嚼慢咽後,道:“雷將軍秉性暴烈,甚得聖眷,本朝之中,少有無需顧忌者!其妻程氏,乃結發元配,縱有些許不是,亦非州縣可問,謝侯此舉,看似有欠思量,實則用心良苦矣!”
“有何欠思量?”馮寶不以為然地道:“朝廷律法明文,觸之者問責,何必費心思慮?他老雷難不成質問警官?無此可能矣!”
“馮侯所言極是,老夫多慮也。”李義府微笑而道。
“來來來,諸君舉杯共飲。”馮寶舉杯環敬在座眾人。
所有人皆舉杯,而後同飲。
李義府喝了一杯酒,再放下手中杯,看了一眼平常如斯的馮寶,心中很是納悶,他就不明白了,謝岩授意“動”雷程氏,難道真就不擔心雷火迴來以後大動幹戈嗎?
而且更加奇怪的是,馮寶似乎也不在意,撇開他如今與謝岩的關係不談,好像也不認為雷火會如何?那又會是什麽原因呢?
大唐朝廷裏的高官都知道,雷火起於微末,憑“安勝關大捷”進入軍方高級將領之列,因練兵有方,得簡在帝心,掌“羽林左衛”。
此人發跡而不忘本,娶妻程氏,乃老家農婦,隻因年少有約定爾,此事傳出,成為美談,是為佳話,皇帝據此而冊封“五品誥命”。
程氏誕育三子一女,對於人丁單薄的雷氏來說,堪有大功,故,雷火有心納妾,不得程氏應允,亦徒喚奈何,此事人所皆知,以為其“懼內”也。
所以,在李義府及其他人看來,雷火領軍歸來,又怎會不為程氏討個說法呢?而一旦果真如此,必定驚動皇帝陛下,為了一件區區小事,並不明智。
應當說,包括李義府在內的大多數人想得都沒錯,以雷火的性格而言,不會善罷甘休。雖然說,雷火與謝岩私交甚厚,然此事為謝岩授意,頗有些不顧及情麵,既然如此,雷火也用不著顧忌太多。但是,馮寶比別人多知道一件事,所以他斷定,雷火保證隱忍下來,不會發作。
因為,雷火盡管沒有納妾,但卻養了一房外宅在“長安”,更加重要的是,那個女人幾年前生了一個兒子,而這個孩子與程氏生養的三個兒子大為不同,不僅長得像其母親,且非常聰明,隨雷火來“洛陽”後,由謝岩安排進“學堂初級班”,連續三年,每次考試皆為第一,令人驚奇!
雷火怎麽都想不到,世代不識字的雷家,居然能夠出個讀書人,所以對那孩子寄予厚望,在“百濟”時,多數央求謝岩收其子為徒。
謝岩不清楚那孩子到底如何,一直沒有正麵迴應。
迴到鄉裏後,馮寶卻從別人那裏聽說,今年“皇家學堂中級班”入學學子中,除去明崇儼、王勃這類不在統一考試範圍的人以外,有個叫“雷震”的孩子,考了第一,且成績比第二名高出二十分,震驚了整個學堂。
隻是,在報名的時候,僅有一介美婦陪同雷震,且無法提供孩子生父姓名,以及相對應的官府出具籍貫等證明文書,難以進入學堂。
那美婦苦苦哀求,甚至拉著孩子一同跪於當場,奈何主持招錄者無有此權力,始終不肯鬆口。
說來也巧,那日,李涵石陪同明崇儼、王勃、葉非報名後,沒有陪他們去住宿地,而是留在原地看熱鬧,當看到美婦帶孩子跪地苦求,雖心有不忍,卻也沒多事,畢竟他也知道,學堂自有規矩,不可隨意更改。
可是,當那美婦自稱其子“才學過人”,在近千學子中考試第一,學堂自詡“納英才而育之”,豈可因孩子出身而不招錄時,李涵石終於忍不住,先是確定其考試成績真偽,後隨口出了幾道算學題目,雷震不僅能夠答出,且用時極短,沒有使用紙筆,完全依靠心算。
李涵石大驚,再出兩道“中級班”教授算學題。
雷震雖明顯未曾學過,但卻用紙筆推演,進而得出正確答案。
至此,李涵石確信此子才智過人,於是親引母子二人來到官衙找謝岩。
謝岩一聽孩子姓名,知其即為雷火之子,再加上李涵石佐證其才學,情知雷火當初所說無誤。
於公於私,都不可能放任雷震不理。
所以,謝岩親自命人開具官府文書,以證明雷震籍貫“長安”,從而得以令雷震如期進入“皇家學堂”。
這件事情,知道的人很少,而馮寶卻是其中一個。
正因為如此,馮寶確信,謝岩礙不過雷火情麵,一定會收雷震為弟子,而為了兒子前程和雷家日後,雷火絕對不可能因為老婆上公堂而和謝岩過不去,最大可能一定就是“認了”!反正程氏有錯在先,真鬧大了,也沒好處。
大多數人都這樣,事不關己,不大關心。
馮寶、李義府他們聊了幾句“開堂問案”事後,即放於一旁,開懷暢飲起來。
正當有官員提議“行酒令”,惹來眾人附和之時,一名衙門胥吏忽然被劉長河引領入內。
“有事?”馮寶隨口一問。
“稟侯爺,謝侯夫人、尊夫人及諸位夫人,已進入官衙,此刻前往正堂,轉瞬即至。”
“什麽這夫人那夫人,說清楚點。”馮寶感覺沒聽清。
“校尉,謝侯夫人和‘佩兮閣’三位夫人都來了。”劉長河說著話上前一步,靠近馮寶,再低聲道:“咱家夫人也來了。”
“來此做甚?”馮寶非常意外地道。
“夫人是人證。”劉長河壓低聲音道。
“活見鬼了,怎麽扯到我家夫人頭上?”馮寶驚道,跟著立刻站起身,再對眾人拱手道:“對不住各位,某家夫人亦被請來公堂,吾得過去給夫人站台才是。諸位請慢飲。”說完對那胥吏道:“還不頭前帶路?”
胥吏二話不說,趕緊轉首。
望著馮寶匆匆離去的背影,李義府輕輕捋了捋胡須,片刻後,起身道:“老夫素聞‘衛崗鄉’審案頗有不同,今日遇上,當去一觀,不知諸位可有興致同去?”
“李公所言,下官甚是有感,自當同去。”立刻有人站起身附和。
很快,其他人也都站了起來,表示“同去”。
不管是好奇,或是其他原因,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跟在李義府後麵,依次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