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伏勝。”
“奴婢在。”王伏勝趕緊應道。
李治放下手中奏疏,緩緩道:“朕有些不耐,拿去偏殿,交由皇後。”
“奴婢遵旨。”王伏勝躬身迴應,接著連忙示意一旁伺候的小宦官去收拾龍案上的奏疏,自己則小心翼翼地給皇帝遞過一杯熱茶。
王伏勝知道,皇帝最近精神很不好,絕大多數奏疏都如同前些時候一般,讓武皇後閱看,而後聖裁,這兩日剛剛好些,卻依然難以久坐,故對此早有準備,不僅安排好人手,還特意讓人從“衛崗鄉”弄來一張沙發,再鋪以軟墊,以便皇帝休憩。
李治確實很喜歡那可坐可躺的沙發,喝了兩口熱茶後,起身走到沙發前,先緩緩坐下,跟著往扶手上一靠,呈半躺狀,同時閉上眼,道:“可有新事道來?”
王伏勝彎下腰,輕輕地抬起皇帝雙腳,放於沙發上,如此可令皇帝更加舒服,且口中道:“陛下,日前,‘衛崗鄉’倒是出了一樁新鮮事。謝、馮兩位侯爺夫人,將雷郎將夫人告上公堂。”
“何事啊?”李治輕聲問。
“雷氏夫人口不擇言所致。”
“小事爾,新在何處?”李治顯然沒有興趣知道詳細。
“奴婢以為,新在案子裁定。”王伏勝稍微等了片刻,見皇帝沒有開口,方才繼續道:“據報上所載,於鄉長當堂裁定,雷氏夫人罰金百貫,限五日內登報致歉。”
“雷家那婦人,允了?”
“迴稟陛下,報上登載公堂之上所見,有雲:謝黜置使力主以‘欺民’定罪,需入牢獄;馮黜置使則以為,‘欺民’不假,然未及有惡果,當寬宥。二位黜置使當眾爭辯,不分高低,終達成一致。方有雷氏夫人登報致歉一事。”
王伏勝話是說完了,可是等了有一會兒,都沒有聽到皇帝開金口。
正當王伏勝揣測皇帝是不是睡著之際,李治忽然張口道:“去,請皇後,且將適才所言告之。”
“奴婢遵旨。”王伏勝知道,此番隻能親自去了,好在偏殿甚近,倒也無礙。
皇帝陛下身體有恙,皇後代為處置國政,此事說來不符大唐規製,且於禮不合。根源在於,婦人不得參政。
但是,李治登基之初,朝中大權盡掌於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宰相之手,作為天子,如同傀儡,因此,在他的內心裏,是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曆史重演,所以,寧可將權力暫時交給武皇後,也不讓宰相們染指。
可皇後畢竟是女子,見識、學問有限,故李治偶爾會提點一些,或就某些為難之事,答疑解惑,如此一來,本就聰慧的武皇後於政務之道,提升很快。
當王伏勝匆匆來到偏殿傳李治口諭,且如實道出“開堂問案”一事……
武皇後即刻意識到,事情恐怕沒那麽簡單。
“妾身見過陛下。”武皇後走進皇帝寢宮,來到李治近前行禮道。
“皇後免禮,賜座。”李治說著話,從沙發上坐起身,跟著道:“政事繁亂,辛苦皇後了。”
“替陛下分憂,妾身榮幸之至。”
“甚好。”李治道:“‘衛崗鄉開堂問雷氏案’,皇後以為如何?”
“不敢相瞞,妾身實是不知。”武皇後倒不是沒仔細想過,隻不過在吃不準皇帝意思前,不知道最好。
李治卻未多想,直接道:“此案,甚是誅心!”
武皇後聞言一驚,她怎麽也想不到皇帝會有如此說法,是以默而不言。
“雷家起於寒門,本無聲望,登報致歉於家無損。雷氏婦人亦無見地,豈知如此等同告知天下,其家德行有虧。”
“陛下,據妾身所知,雷氏夫人本為農婦,雷家亦是寒門,況雷郎將乃武人,聲望高低,似無益也?”武皇後有些費解地道。
“雷家無用,倘若郡望之家當如何?若為皇家,又當如何?”李治淡淡言道:“朕沒有料到,謝、馮二位卿家爭論出如此之法,更未曾想及,報紙一物,亦有此大用。”
雖然說,報紙在大唐誕生了有些年頭,但是,謝岩和馮寶都沒有主動過問,基本任由其隨意發展。
然而,文人的清高以及並不愁銷路,致使報紙一物本身的發展,十分緩慢,每日刊載內容,大半是與百姓生活無關的詩詞歌賦,其餘才是官府政策以及少量社會內容,真正吸引百姓的,反而是各類廣告,尤其是“便宜坊”、“馬場”兩大塊,連篇累牘,前者大有發展出後世各類優惠券的意思,而後者,也有了“馬經”的意味。
但不論報紙如何發展,其巨大影響力都是不容忽視,隻是唐人中極少有人意識到,即便意識到,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謝岩、馮寶卻懂得,在很多時候,輿論力量,勝過千軍萬馬,尤其是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名聲來說,那更是容易摧毀。
一個謠言或一句猜測,通過報紙廣而告之形成的影響,往往事後想要徹底消除都難,更不用說真實發生的事了。
所以,當時在公堂之上,謝岩主張“嚴辦”,理由是“不如此,不足以消除影響”。
當此話一出,馮寶馬上想到了後世最為常用的方法——公開道歉!
繼而,馮寶更意識到了謝岩真正用意,那就是用“輿論”來約束權貴們的行為。既然想到了,那默契的配合一下,自然而然產生。於是,在他們兩個人看似激辯的情形下,公堂之上所有人當時都被“帶到溝裏”去了。
雷程氏更是覺得,不過在報紙上登一篇“道歉”文章,既可以少罰錢,又能夠不用暫時被收押,簡直好的不要!反正雷家也沒有什麽所謂“名望”,登便登唄,故而極力應允,最終促成於辰當堂裁決,以此結案。
隻是每個人都想不到,謝岩在最後宣布,基於此事當眾審結,即表明官民士紳皆無異議,故,凡“衛崗鄉”境內,日後遇此類似事情,皆照此案審定。
在當時,除極個別的人隱約覺得“不妥”外,多數人都讚同。
然,時過境遷,待案子審結完畢,公文張貼,報上刊載以後,“衛崗鄉”乃至“洛陽”城裏,很多人都反應過來了,隻是木已成舟,要想改變,已無可能。
當李治想通個中關節,且大致向武皇後說了一番後,最後道:“朕以為,此事雖有誅心之意,然本意為民,民乃國本,故而無妨。”
“陛下聖明!”武皇後道:“隻是妾身不解,謝、馮二位卿家何不上書陳情,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皇後莫忘《姓氏錄》乎?”
李治這一句反問,頓時令武皇後茅塞頓開!
顯慶四年,由許敬宗、李義府等推動編纂《姓氏錄》譜成,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帝李治親自撰寫書序,說明類例。以現任官職高低為劃分等級的標準。不僅當時五品以上職事官得以錄入,就是兵卒中以軍功獲五品以上勳官者也譜中有名,而舊士族未在當朝任五品以上官的均被摒棄於外。
然,《姓氏錄》頒布後,朝野嘩然,許多士人將其貶稱為“勳格”,以被錄入為恥。
而以“五姓七望”為首的世家大族,依然自矜高貴,不把皇權放在眼裏,究其根源,是他們在百姓之間的巨大聲望,以至於朝廷對此有些投鼠忌器。
李治秉承先帝太宗遺誌,修《姓氏錄》以期壓製門閥世家影響,效果並不好,是為一塊心病,卻未曾料想,謝岩和馮寶忽然搞出“登報致歉”這麽個奇怪的主意,但卻正中世家門閥要害。致令李治意識到,“報紙”真正的作用,在於如何使用。
作為皇帝枕邊人,武皇後很清楚李治想法,況且,其“武氏”乃小姓,其父本為商賈,因而備受豪族以此說項,哪怕位上帝後,亦無多少改變。故武皇後同樣認為,那些所謂“世家”,可惱可恨!卻也沒什麽實際好辦法。
但今日聽皇帝夫君那麽一番詳說後,武皇後也認識到了“報紙”的獨特作用,並且建言道:“陛下,‘報紙’此物應有大用,理當朝廷開辦,妾身奏請收迴。”
李治緩緩搖了搖頭,道:“不可防民之口。”
“倘有不軌之臣、別有異心者,借‘報紙’行不法事,當如何?”武皇後道出心中憂慮。
李治並非沒有想過,可對於這種“新事物”,實在有些不知如何是好,現在武皇後當麵問及,若言“不知”,未免有損“天子顏麵”。
沉吟片刻,李治當機立斷道:“解鈴尚需係鈴人,王伏勝,傳旨‘衛崗鄉’,限三日內,謝、馮二位卿家拿出章程。”
“奴婢遵旨。”王伏勝即刻應下,毫無片刻耽擱。
“奴婢在。”王伏勝趕緊應道。
李治放下手中奏疏,緩緩道:“朕有些不耐,拿去偏殿,交由皇後。”
“奴婢遵旨。”王伏勝躬身迴應,接著連忙示意一旁伺候的小宦官去收拾龍案上的奏疏,自己則小心翼翼地給皇帝遞過一杯熱茶。
王伏勝知道,皇帝最近精神很不好,絕大多數奏疏都如同前些時候一般,讓武皇後閱看,而後聖裁,這兩日剛剛好些,卻依然難以久坐,故對此早有準備,不僅安排好人手,還特意讓人從“衛崗鄉”弄來一張沙發,再鋪以軟墊,以便皇帝休憩。
李治確實很喜歡那可坐可躺的沙發,喝了兩口熱茶後,起身走到沙發前,先緩緩坐下,跟著往扶手上一靠,呈半躺狀,同時閉上眼,道:“可有新事道來?”
王伏勝彎下腰,輕輕地抬起皇帝雙腳,放於沙發上,如此可令皇帝更加舒服,且口中道:“陛下,日前,‘衛崗鄉’倒是出了一樁新鮮事。謝、馮兩位侯爺夫人,將雷郎將夫人告上公堂。”
“何事啊?”李治輕聲問。
“雷氏夫人口不擇言所致。”
“小事爾,新在何處?”李治顯然沒有興趣知道詳細。
“奴婢以為,新在案子裁定。”王伏勝稍微等了片刻,見皇帝沒有開口,方才繼續道:“據報上所載,於鄉長當堂裁定,雷氏夫人罰金百貫,限五日內登報致歉。”
“雷家那婦人,允了?”
“迴稟陛下,報上登載公堂之上所見,有雲:謝黜置使力主以‘欺民’定罪,需入牢獄;馮黜置使則以為,‘欺民’不假,然未及有惡果,當寬宥。二位黜置使當眾爭辯,不分高低,終達成一致。方有雷氏夫人登報致歉一事。”
王伏勝話是說完了,可是等了有一會兒,都沒有聽到皇帝開金口。
正當王伏勝揣測皇帝是不是睡著之際,李治忽然張口道:“去,請皇後,且將適才所言告之。”
“奴婢遵旨。”王伏勝知道,此番隻能親自去了,好在偏殿甚近,倒也無礙。
皇帝陛下身體有恙,皇後代為處置國政,此事說來不符大唐規製,且於禮不合。根源在於,婦人不得參政。
但是,李治登基之初,朝中大權盡掌於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宰相之手,作為天子,如同傀儡,因此,在他的內心裏,是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曆史重演,所以,寧可將權力暫時交給武皇後,也不讓宰相們染指。
可皇後畢竟是女子,見識、學問有限,故李治偶爾會提點一些,或就某些為難之事,答疑解惑,如此一來,本就聰慧的武皇後於政務之道,提升很快。
當王伏勝匆匆來到偏殿傳李治口諭,且如實道出“開堂問案”一事……
武皇後即刻意識到,事情恐怕沒那麽簡單。
“妾身見過陛下。”武皇後走進皇帝寢宮,來到李治近前行禮道。
“皇後免禮,賜座。”李治說著話,從沙發上坐起身,跟著道:“政事繁亂,辛苦皇後了。”
“替陛下分憂,妾身榮幸之至。”
“甚好。”李治道:“‘衛崗鄉開堂問雷氏案’,皇後以為如何?”
“不敢相瞞,妾身實是不知。”武皇後倒不是沒仔細想過,隻不過在吃不準皇帝意思前,不知道最好。
李治卻未多想,直接道:“此案,甚是誅心!”
武皇後聞言一驚,她怎麽也想不到皇帝會有如此說法,是以默而不言。
“雷家起於寒門,本無聲望,登報致歉於家無損。雷氏婦人亦無見地,豈知如此等同告知天下,其家德行有虧。”
“陛下,據妾身所知,雷氏夫人本為農婦,雷家亦是寒門,況雷郎將乃武人,聲望高低,似無益也?”武皇後有些費解地道。
“雷家無用,倘若郡望之家當如何?若為皇家,又當如何?”李治淡淡言道:“朕沒有料到,謝、馮二位卿家爭論出如此之法,更未曾想及,報紙一物,亦有此大用。”
雖然說,報紙在大唐誕生了有些年頭,但是,謝岩和馮寶都沒有主動過問,基本任由其隨意發展。
然而,文人的清高以及並不愁銷路,致使報紙一物本身的發展,十分緩慢,每日刊載內容,大半是與百姓生活無關的詩詞歌賦,其餘才是官府政策以及少量社會內容,真正吸引百姓的,反而是各類廣告,尤其是“便宜坊”、“馬場”兩大塊,連篇累牘,前者大有發展出後世各類優惠券的意思,而後者,也有了“馬經”的意味。
但不論報紙如何發展,其巨大影響力都是不容忽視,隻是唐人中極少有人意識到,即便意識到,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謝岩、馮寶卻懂得,在很多時候,輿論力量,勝過千軍萬馬,尤其是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名聲來說,那更是容易摧毀。
一個謠言或一句猜測,通過報紙廣而告之形成的影響,往往事後想要徹底消除都難,更不用說真實發生的事了。
所以,當時在公堂之上,謝岩主張“嚴辦”,理由是“不如此,不足以消除影響”。
當此話一出,馮寶馬上想到了後世最為常用的方法——公開道歉!
繼而,馮寶更意識到了謝岩真正用意,那就是用“輿論”來約束權貴們的行為。既然想到了,那默契的配合一下,自然而然產生。於是,在他們兩個人看似激辯的情形下,公堂之上所有人當時都被“帶到溝裏”去了。
雷程氏更是覺得,不過在報紙上登一篇“道歉”文章,既可以少罰錢,又能夠不用暫時被收押,簡直好的不要!反正雷家也沒有什麽所謂“名望”,登便登唄,故而極力應允,最終促成於辰當堂裁決,以此結案。
隻是每個人都想不到,謝岩在最後宣布,基於此事當眾審結,即表明官民士紳皆無異議,故,凡“衛崗鄉”境內,日後遇此類似事情,皆照此案審定。
在當時,除極個別的人隱約覺得“不妥”外,多數人都讚同。
然,時過境遷,待案子審結完畢,公文張貼,報上刊載以後,“衛崗鄉”乃至“洛陽”城裏,很多人都反應過來了,隻是木已成舟,要想改變,已無可能。
當李治想通個中關節,且大致向武皇後說了一番後,最後道:“朕以為,此事雖有誅心之意,然本意為民,民乃國本,故而無妨。”
“陛下聖明!”武皇後道:“隻是妾身不解,謝、馮二位卿家何不上書陳情,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皇後莫忘《姓氏錄》乎?”
李治這一句反問,頓時令武皇後茅塞頓開!
顯慶四年,由許敬宗、李義府等推動編纂《姓氏錄》譜成,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帝李治親自撰寫書序,說明類例。以現任官職高低為劃分等級的標準。不僅當時五品以上職事官得以錄入,就是兵卒中以軍功獲五品以上勳官者也譜中有名,而舊士族未在當朝任五品以上官的均被摒棄於外。
然,《姓氏錄》頒布後,朝野嘩然,許多士人將其貶稱為“勳格”,以被錄入為恥。
而以“五姓七望”為首的世家大族,依然自矜高貴,不把皇權放在眼裏,究其根源,是他們在百姓之間的巨大聲望,以至於朝廷對此有些投鼠忌器。
李治秉承先帝太宗遺誌,修《姓氏錄》以期壓製門閥世家影響,效果並不好,是為一塊心病,卻未曾料想,謝岩和馮寶忽然搞出“登報致歉”這麽個奇怪的主意,但卻正中世家門閥要害。致令李治意識到,“報紙”真正的作用,在於如何使用。
作為皇帝枕邊人,武皇後很清楚李治想法,況且,其“武氏”乃小姓,其父本為商賈,因而備受豪族以此說項,哪怕位上帝後,亦無多少改變。故武皇後同樣認為,那些所謂“世家”,可惱可恨!卻也沒什麽實際好辦法。
但今日聽皇帝夫君那麽一番詳說後,武皇後也認識到了“報紙”的獨特作用,並且建言道:“陛下,‘報紙’此物應有大用,理當朝廷開辦,妾身奏請收迴。”
李治緩緩搖了搖頭,道:“不可防民之口。”
“倘有不軌之臣、別有異心者,借‘報紙’行不法事,當如何?”武皇後道出心中憂慮。
李治並非沒有想過,可對於這種“新事物”,實在有些不知如何是好,現在武皇後當麵問及,若言“不知”,未免有損“天子顏麵”。
沉吟片刻,李治當機立斷道:“解鈴尚需係鈴人,王伏勝,傳旨‘衛崗鄉’,限三日內,謝、馮二位卿家拿出章程。”
“奴婢遵旨。”王伏勝即刻應下,毫無片刻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