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價格標杆,其餘包廂拍賣順利很多,隻不過,買下者皆為官員、勳貴,並無商賈的份,沒辦法,這是社會地位決定,與錢財多寡無關。
因為時間關係,所以在馮寶接下來安排當中,話劇《茶樓》,僅僅作為展示,表演了一段“大將軍蘇定方破西突厥”後,茶樓裏各路人等得知消息後的眾生相……
雖然隻有短短一幕,但依然博得眾人讚許!
用詞嚴謹的對白,真實到位的表演,如實反應出大唐百姓對於戰爭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前方將士們的敬仰之心!
真正博得滿堂喝彩,給人驚豔之感的卻是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唱的是什麽戲?謝岩聽不出來,隻知道肯定不會是什麽京劇,越劇之類,可婉轉幽怨的唱腔,時而明快,時而緊張的配樂,加上類似於舞蹈一般的華美動作,完美詮釋了戲劇內容。
舞台上的演繹,台下觀眾們的反應,大體上並不出馮寶預料,畢竟在沒有什麽業餘文化生活的大唐時代,話劇和戲劇提前出現,注定影響巨大!
因此,馮寶從台上走下後,並沒有進入觀眾席,而是迴到那間休息室。
“大山,老黃來了沒有?”馮寶想起一件事情,坐下後開口問道。
劉大山迴道:“黃老掌櫃病重,今日並未前來,由其長子代勞。”
“唉——”馮寶輕輕歎息一聲,心想:“難怪古人死的早,一場不大的風寒,就能要了人的老命,看來,自己還是得多多注意才行。”
“校尉,某有聽聞,黃老掌櫃請了林太醫過府診治。”劉大山見自家侯爺問起,便跟著將知道的事情說了一下。
“如何?”
“不知。”劉大山微微搖了搖頭道。
“意料之中啊。”馮寶道:“大山,明日你讓小儼去一趟黃家,或許他還能有些法子。”
“喏!”
“此外,再派人去一下常遠那裏,讓他盡快完成學堂和官衙建設,最多三個月,不能再長了;還有,王鄉長即將到任,居住宅院汝去安排一下……”
馮寶一口氣說了好幾件即將需要辦的事情,劉大山全部記了下來。
堪堪說完之際,休息室外傳來另一名護衛的聲音:“拜見許公。”
“馮都督可在否?”
“吾在此,請進!”馮寶聽出說話之人乃李義府,急忙言道,且示意劉大山趕緊過去開門。
很意外,當先入內者卻是當朝宰相許敬宗,隨後才是李義府。
“二位怎不觀看戲劇?莫非入不得眼?”馮寶和他們兩個人並沒有太多客套,請入座後,隨口問道。
“哪裏哪裏,話劇者,示眾生百相;戲劇者,婉約動人,甚好!甚好!”
“許公所言極是。”李義府道:“滿堂喝彩,足以佐證大都督所辦之‘戲社’甚善也。”
“當真?二位可莫要誆吾乎?”馮寶笑而反問,其實心知肚明,一切皆在預料之中。
“話劇演繹市井百態;戲劇文雅敘事,一俗一雅,相宜得章也。”
“正是,當得雅俗共賞之!”許敬宗撫須言道。
“有二位之讚,吾安心矣。”馮寶先客氣迴了一句,繼而又道:“不知二位中途離席,尋吾可有何事?”
“確有一事。”李義府主動言道:“老夫請問大都督,‘水運司’何時出海?”
“許公可也為此而來?”馮寶看向許敬宗問。
許敬宗微微頷首以做迴應。
對於許敬宗和李義府心中的真實想法,此刻,馮寶已是一清二楚,無他,唯“利益”也!
自皇帝頒布詔令,設“水務司”,執掌天下水係後,朝中官員們皆已知曉,“大唐水師”將開啟新的變革,首當其衝便是設“水運司”,將“水師”冗兵分離而出,專職“南糧北運”。
運糧食,獲利不豐,不值得太多關注,但是,南方物資不僅僅是糧食,還包含了名貴木材等。再者,運輸從來都是雙向的,北方物資南運,那中間的利潤可就大了,這一來一迴之間產生的利益,“水運司”獨享,好像不大可能,如何參與其中分一杯羹,也就成了各世家、勳貴以及官員們的執念。
各方請托,早就讓馮寶有些不厭其煩,一直都以尚未開始為借口推辭。
可是在今日,許敬宗和李義府借著看戲的當口,中途親自過來詢問,擺明了就是想要一個態度,再糊弄過去,實在行不通了。
“二位,心急了些。”馮寶微笑道:“遼東戰事正酣,諸事以軍務為要,‘水運司’即便開設,也無船可用矣。”
“馮侯有所不知。”許敬宗緩緩言道:“賀蘭大總管揮師北進,連戰連捷,‘新羅’滅國指日可待;若老夫所料不差,此刻已攻入其‘都城’,兵發‘高句麗’。”
遼東戰況,馮寶還真不是特別清楚。但他非常明白,許敬宗絕對不可能說謊!
戰局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進入了對大唐最為有利的局麵。
北麵,蘇定方、契苾何力與任雅相三路大軍加上一些蠻夷仆從軍,在橫向千裏的戰線上,不停衝擊“高句麗”防線,但凡突破一點,即可破其整條防線,而這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且根據馮寶推測,唐軍並沒有全部發力,因為他們需要等待最有利戰機,那就是賀蘭敏之大軍進入“高句麗”。
南北夾擊,中段又有“水師”於“鴨綠水”畔據點策應,等於將“高句麗”切割成南北兩個戰場,以其軍力、國力而言,根本不足以同時應對。滅亡、或投降,是最終出路。
換言之,隨著賀蘭敏之領軍進入“高句麗”,整個遼東戰事,實質已步入尾聲,若不出意外,兩到三個月內,必定有好消息傳迴,屆時,“水師”返迴“登州”,“水運司”所需要的一切條件也就具備齊全了。正因為時間無多,所以許敬宗他們才會急於找上門,生怕錯過,讓別人捷足先登。
“我說二位,何必執著‘水運司’?”
馮寶一句反問,令許、李二人眼中閃現一絲疑惑。
“‘水運司’固然利厚,風險同樣很大,‘水師’靖海肅寇,大船建造,皆開銷不菲,如若出現差池,恐巨虧也!”
許敬宗、李義府那都是真正的人精,僅憑馮寶寥寥數語,即立刻反應過來——皇帝陛下設“水務司”,允許水師進行變革,那都是基於朝廷不拿出錢財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水運司”雖然獲利豐厚,但開支同樣巨大,正如馮寶所言,但凡中間出現一些偏差,別說掙錢了,搞不好真是巨虧。
想通了這個關節,許、李二人不免有些失望,心中俱以為“趁興而來,敗興而歸。”
如果換做其他人,馮寶絕對不會再多說一個字,可許敬宗和李義府不同啊,一個是當朝宰相,位高權重;另一個是未來學堂督學,有著很大可能二度入朝拜相,他們的利益,不說保證,起碼也得優先考慮。
“二位不必憂思,‘水運司’固非上佳之選,然另有一事,吾以為,善也。”
“不知大都督所言何事?”李義府眼睛一亮,跟著問道。
許敬宗同樣不解地看向馮寶。
“石漆!”馮寶緩緩吐出兩個字,而後微微一笑。
“此物何來有利圖也?”
“許公,在‘衛崗鄉’煉製,並非最佳。作坊理當設於‘石炭’產出地。”馮寶知道眼前這兩個家夥都不太懂經商上的事情,於是進一步解釋,並闡明自己的想法……
實際上,許敬宗他們哪裏知道,無論馮寶還是謝岩,都不認為在“衛崗鄉”提煉煤油和汽油是一個好的選擇。
首先,從“關中”到“洛陽”這一段路,因為道路並不好走,所以運力有限;其次,“洛陽”地區並不出產煤炭,而提煉本身消耗煤炭巨大,光是運煤一項費用,就占了成本的二成多,致使煉製利潤,極其微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大作坊區裏,除了煉油作坊,還有水泥、磚瓦窯等作坊,都是以燃燒煤炭的形式提供能源,導致汙染太大。雖說遠離居住區,但隻要南風刮起,鋪天蓋地的灰塵便會覆蓋“澗河”北岸。
唐人並不知道這種情況意味著什麽,但謝岩和馮寶都很清楚——到了這種程度,再不想辦法改善環境,早晚有一天會形成非常惡劣的結果。
所以,當謝岩有意識將一些擴產的作坊往“新安縣”轉移時,馮寶便有了一個想法,即將“煉油作坊”轉移到“長安”附近,一來可以節省運費,二來也距離煤炭產地更近些。
可是這種轉移行為,耗資不菲,且涉及地方官府,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願意接納,因為關係到“商稅”和人力,尤其是提煉工藝的保密,因此,馮寶有意采用當初謝岩外設“水泥作坊”的方法,一旦實施,必定又是一個惹人注目的事情。
馮寶今日提前告知許敬宗和李義府,目的也很簡單,希望他們各自拿下一個“煉油作坊”,免得總是抱怨自己不考慮他們的利益。
因為時間關係,所以在馮寶接下來安排當中,話劇《茶樓》,僅僅作為展示,表演了一段“大將軍蘇定方破西突厥”後,茶樓裏各路人等得知消息後的眾生相……
雖然隻有短短一幕,但依然博得眾人讚許!
用詞嚴謹的對白,真實到位的表演,如實反應出大唐百姓對於戰爭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前方將士們的敬仰之心!
真正博得滿堂喝彩,給人驚豔之感的卻是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唱的是什麽戲?謝岩聽不出來,隻知道肯定不會是什麽京劇,越劇之類,可婉轉幽怨的唱腔,時而明快,時而緊張的配樂,加上類似於舞蹈一般的華美動作,完美詮釋了戲劇內容。
舞台上的演繹,台下觀眾們的反應,大體上並不出馮寶預料,畢竟在沒有什麽業餘文化生活的大唐時代,話劇和戲劇提前出現,注定影響巨大!
因此,馮寶從台上走下後,並沒有進入觀眾席,而是迴到那間休息室。
“大山,老黃來了沒有?”馮寶想起一件事情,坐下後開口問道。
劉大山迴道:“黃老掌櫃病重,今日並未前來,由其長子代勞。”
“唉——”馮寶輕輕歎息一聲,心想:“難怪古人死的早,一場不大的風寒,就能要了人的老命,看來,自己還是得多多注意才行。”
“校尉,某有聽聞,黃老掌櫃請了林太醫過府診治。”劉大山見自家侯爺問起,便跟著將知道的事情說了一下。
“如何?”
“不知。”劉大山微微搖了搖頭道。
“意料之中啊。”馮寶道:“大山,明日你讓小儼去一趟黃家,或許他還能有些法子。”
“喏!”
“此外,再派人去一下常遠那裏,讓他盡快完成學堂和官衙建設,最多三個月,不能再長了;還有,王鄉長即將到任,居住宅院汝去安排一下……”
馮寶一口氣說了好幾件即將需要辦的事情,劉大山全部記了下來。
堪堪說完之際,休息室外傳來另一名護衛的聲音:“拜見許公。”
“馮都督可在否?”
“吾在此,請進!”馮寶聽出說話之人乃李義府,急忙言道,且示意劉大山趕緊過去開門。
很意外,當先入內者卻是當朝宰相許敬宗,隨後才是李義府。
“二位怎不觀看戲劇?莫非入不得眼?”馮寶和他們兩個人並沒有太多客套,請入座後,隨口問道。
“哪裏哪裏,話劇者,示眾生百相;戲劇者,婉約動人,甚好!甚好!”
“許公所言極是。”李義府道:“滿堂喝彩,足以佐證大都督所辦之‘戲社’甚善也。”
“當真?二位可莫要誆吾乎?”馮寶笑而反問,其實心知肚明,一切皆在預料之中。
“話劇演繹市井百態;戲劇文雅敘事,一俗一雅,相宜得章也。”
“正是,當得雅俗共賞之!”許敬宗撫須言道。
“有二位之讚,吾安心矣。”馮寶先客氣迴了一句,繼而又道:“不知二位中途離席,尋吾可有何事?”
“確有一事。”李義府主動言道:“老夫請問大都督,‘水運司’何時出海?”
“許公可也為此而來?”馮寶看向許敬宗問。
許敬宗微微頷首以做迴應。
對於許敬宗和李義府心中的真實想法,此刻,馮寶已是一清二楚,無他,唯“利益”也!
自皇帝頒布詔令,設“水務司”,執掌天下水係後,朝中官員們皆已知曉,“大唐水師”將開啟新的變革,首當其衝便是設“水運司”,將“水師”冗兵分離而出,專職“南糧北運”。
運糧食,獲利不豐,不值得太多關注,但是,南方物資不僅僅是糧食,還包含了名貴木材等。再者,運輸從來都是雙向的,北方物資南運,那中間的利潤可就大了,這一來一迴之間產生的利益,“水運司”獨享,好像不大可能,如何參與其中分一杯羹,也就成了各世家、勳貴以及官員們的執念。
各方請托,早就讓馮寶有些不厭其煩,一直都以尚未開始為借口推辭。
可是在今日,許敬宗和李義府借著看戲的當口,中途親自過來詢問,擺明了就是想要一個態度,再糊弄過去,實在行不通了。
“二位,心急了些。”馮寶微笑道:“遼東戰事正酣,諸事以軍務為要,‘水運司’即便開設,也無船可用矣。”
“馮侯有所不知。”許敬宗緩緩言道:“賀蘭大總管揮師北進,連戰連捷,‘新羅’滅國指日可待;若老夫所料不差,此刻已攻入其‘都城’,兵發‘高句麗’。”
遼東戰況,馮寶還真不是特別清楚。但他非常明白,許敬宗絕對不可能說謊!
戰局在這種情況下,已經進入了對大唐最為有利的局麵。
北麵,蘇定方、契苾何力與任雅相三路大軍加上一些蠻夷仆從軍,在橫向千裏的戰線上,不停衝擊“高句麗”防線,但凡突破一點,即可破其整條防線,而這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且根據馮寶推測,唐軍並沒有全部發力,因為他們需要等待最有利戰機,那就是賀蘭敏之大軍進入“高句麗”。
南北夾擊,中段又有“水師”於“鴨綠水”畔據點策應,等於將“高句麗”切割成南北兩個戰場,以其軍力、國力而言,根本不足以同時應對。滅亡、或投降,是最終出路。
換言之,隨著賀蘭敏之領軍進入“高句麗”,整個遼東戰事,實質已步入尾聲,若不出意外,兩到三個月內,必定有好消息傳迴,屆時,“水師”返迴“登州”,“水運司”所需要的一切條件也就具備齊全了。正因為時間無多,所以許敬宗他們才會急於找上門,生怕錯過,讓別人捷足先登。
“我說二位,何必執著‘水運司’?”
馮寶一句反問,令許、李二人眼中閃現一絲疑惑。
“‘水運司’固然利厚,風險同樣很大,‘水師’靖海肅寇,大船建造,皆開銷不菲,如若出現差池,恐巨虧也!”
許敬宗、李義府那都是真正的人精,僅憑馮寶寥寥數語,即立刻反應過來——皇帝陛下設“水務司”,允許水師進行變革,那都是基於朝廷不拿出錢財的前提下。
也就是說,“水運司”雖然獲利豐厚,但開支同樣巨大,正如馮寶所言,但凡中間出現一些偏差,別說掙錢了,搞不好真是巨虧。
想通了這個關節,許、李二人不免有些失望,心中俱以為“趁興而來,敗興而歸。”
如果換做其他人,馮寶絕對不會再多說一個字,可許敬宗和李義府不同啊,一個是當朝宰相,位高權重;另一個是未來學堂督學,有著很大可能二度入朝拜相,他們的利益,不說保證,起碼也得優先考慮。
“二位不必憂思,‘水運司’固非上佳之選,然另有一事,吾以為,善也。”
“不知大都督所言何事?”李義府眼睛一亮,跟著問道。
許敬宗同樣不解地看向馮寶。
“石漆!”馮寶緩緩吐出兩個字,而後微微一笑。
“此物何來有利圖也?”
“許公,在‘衛崗鄉’煉製,並非最佳。作坊理當設於‘石炭’產出地。”馮寶知道眼前這兩個家夥都不太懂經商上的事情,於是進一步解釋,並闡明自己的想法……
實際上,許敬宗他們哪裏知道,無論馮寶還是謝岩,都不認為在“衛崗鄉”提煉煤油和汽油是一個好的選擇。
首先,從“關中”到“洛陽”這一段路,因為道路並不好走,所以運力有限;其次,“洛陽”地區並不出產煤炭,而提煉本身消耗煤炭巨大,光是運煤一項費用,就占了成本的二成多,致使煉製利潤,極其微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是,大作坊區裏,除了煉油作坊,還有水泥、磚瓦窯等作坊,都是以燃燒煤炭的形式提供能源,導致汙染太大。雖說遠離居住區,但隻要南風刮起,鋪天蓋地的灰塵便會覆蓋“澗河”北岸。
唐人並不知道這種情況意味著什麽,但謝岩和馮寶都很清楚——到了這種程度,再不想辦法改善環境,早晚有一天會形成非常惡劣的結果。
所以,當謝岩有意識將一些擴產的作坊往“新安縣”轉移時,馮寶便有了一個想法,即將“煉油作坊”轉移到“長安”附近,一來可以節省運費,二來也距離煤炭產地更近些。
可是這種轉移行為,耗資不菲,且涉及地方官府,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願意接納,因為關係到“商稅”和人力,尤其是提煉工藝的保密,因此,馮寶有意采用當初謝岩外設“水泥作坊”的方法,一旦實施,必定又是一個惹人注目的事情。
馮寶今日提前告知許敬宗和李義府,目的也很簡單,希望他們各自拿下一個“煉油作坊”,免得總是抱怨自己不考慮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