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吏治,有誰比四阿哥用起來更順手的嗎?
(⊙o⊙)…
嗷嗚,你的任務對象是八阿哥,又不是四阿哥的腦殘粉,為何為冒出這樣的想法來?
所以說,有個四爺腦殘粉的作者,所以王俊生似乎下意識也覺得四阿哥是最好的人選!
不過目前的看來,並不是這樣。
如今的四阿哥,就是太子身邊的得力助手身份出現的,這位的處境,其實似乎,也許,並不是太好。
當然,相對而言,八阿哥的處境更加地糟糕。同樣是被養母照顧長大的,這位並沒有跟親生母親產生隔閡,反而是更加地親密。
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當然,問題是雙方麵的,四阿哥不受德妃待見,顯然並不單方麵是德妃或者是四阿哥誰一個人的問題。
這些不過是小節。
似乎是發現了皇帝這次氣的狠了,要對吏治動手了,不過朝臣們似乎並不害怕著急就是了。
蓋因這位就是個仁善之主,並不會因為貪腐就大開殺戒,這是共識。
當然了,也是因為當時的大局所決定的,本身經曆過了三藩之亂之後,皇帝一直很擔憂發生這種大規模的民變,兵變,所以采取的輕徭薄賦的政策,對於臣子們,更是寬和以待。
現在誰也不會覺得這是皇帝會大動幹戈,不過殺上幾個人,給天下人一個交代,這是肯定的。
剛之前,皇上不才下詔了嗎?
所以大家更加不擔心了!
當然,第一個發現皇父心思的自然是作為最為親密之人的太子殿下,這位能穩坐太子之位,除了皇帝的心思之外,剩下的就是下麵官員的支持了,現在,皇父竟然要大動幹戈。
胤礽第一時間就覺得不妙了,此刻的太子並沒有和皇帝有太大的隔閡,可是他仍舊是下意識地去找了索額圖來商量此事,而不是將自己的心思對著皇父全盤脫出。
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瞞不過王俊生的,他心中忍不住地有些失望,可能更多的是原主的情緒在作祟,畢竟,他對於太子,是真的算是掏心掏肺了。
胤礽從巴掌大的小孩子長成到現在,康熙傾注了多少的心力,也唯有他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艱辛,也讓康熙對於胤礽抱有更大的期待。
父子之間從親密無間到現在產生隔閡,康熙並不覺得是自己父子的問題,那麽是誰的問題?
自然是他身邊的官員,引誘壞了自己的好兒子。
一批接著一批地處置太子身邊的宮人,不僅沒有挽迴父子之間的關係,卻是越發地讓胤礽和索額圖之間的聯係過密了。
太子心中也有危機感啊,自己這邊兒有那麽點風吹草動,皇父哪裏就知道了,他一點兒*,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怎麽能沒有危機意識?
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太子自然是要尋找外援的,偌大的朝堂上,還有誰比權傾朝野的索額圖更加地適合的人選呢?
這位不僅是皇父的左膀右臂,也是胤礽的母家之人,當然是要找他商量了啊。
至於索額圖,和太子簡直一拍即合,兩人算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所以聯合起來,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這對於皇帝來說,算是雙重的背叛,他要是心情能好受,不能生太子的氣,還不能遷怒索額圖嗎?
這不,三五日之後,借著小事情,皇帝就將索相給罵了個狗血淋頭,甚至還有些誅心之言。
盡管雙方是身處密室,不過這樣的事情,想要做到完全地保密,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朝野議論紛紛,這位索相是不是要失勢了?這才是大家所關注的。
明珠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難道大家就不能引以為鑒嗎
明珠失勢,起因不就是因為這麽幾句責罵麽?
索額圖在朝經營了數十年,盡管也籠絡了一大批的勢力,可是難道這位就沒有敵人了嗎?
恰恰相反,這位的敵人遍布朝野。
最大的威脅是兩個人,一個自然是如今已經被拔牙的明珠,另一個麽,便是高士奇了。
這位可算是個奇人,出身低賤,可是架不住運氣好,有才學啊,得到了皇帝的看重。
可是索額圖呢,並不認可高士奇的這種際遇或者說是才學,對於高士奇,半點兒同僚的尊重也無,唿來喝去,也算是平常之事。
而且,更讓高士奇惱恨的是,索額圖將他歸為了佞、幸、之臣,這對於高士奇這種有文人風骨之人來說,著實是一種極大的侮辱,自己數十年的寒窗苦讀,盡數被佞、幸二字遮住,高士奇心中能高興了?
高士奇極得皇帝信重,可見並不是木訥之人。
索額圖有了這般的政敵,也不知道是福還是禍了
很快,太子殿下就知道了,壞菜了。
這位緊張兮兮下的反應麽,讓王俊生覺得有些失望,進退失儀,還是不成熟嗎?
或者說,太子經曆的挫折太少,似乎天生這一切就該是他的,所以遇上了變故,便有些失措了。
皇帝對於太子的態度有些微妙,這可是高興壞了大阿哥,不過可惜的是,盡管如此,他也沒得了什麽好果子就是了。
明珠一黨,或者說是大阿哥一黨,也是在打擊的行列之中。
都說這大清啊,什麽都缺,可是啊,就是不缺官員,每年滯留京中,想要補官的,何止數千?數萬都是有的。
而且每三年一次科考,候補人那就更多了。
所以,即便是大規模地輪換,可是皇帝也不怕沒人手用。
盡管如今有明相黨,有索相黨,可好歹也有一大批忠於皇帝的官員,這些人就是王俊生所要倚重的了。
當然,很多時候,也不能單單這麽區分,隻是大致上,打擊一下他們的中堅力量,很多的牆頭草瞧著風向不對,很快地就改頭換麵了。
不過這些人,仍舊是無法影響或者說是左右局勢的一部分。
王俊生明升暗降,左右調派,外放京城,百般手段過去,康熙三十六年就結束了。
太子和大阿哥乖巧的跟小鵪鶉一樣,盡管兩人都嘲笑對方是失敗者,可是誰都知道。
這次,兩人都是失敗者,獲勝者,隻有一個人,高高在上的皇父!
隻有兩個人,通過了觀察,揣摩朝堂上的這一係列的變化,盡管大多數都是霧裏看花,自覺自己學習到了很多。
這兩位,一個是未來的冷麵王,走高冷路線的四阿哥,另外一個麽,就是八麵玲瓏,走親民路線的八阿哥!
相同的出身,卻是截然相反的路線,人生真奇妙!
康熙三十六年冬,朝鮮國王李焞上奏康熙帝:比歲薦餓,廩庾(linyu:糧倉)告匱(kui),公私困窮,八路流殍相續於道,籲懇中江開市,貿穀以蘇溝瘠,俾無殄國祀。
王俊生瞧著朝鮮國王的折子,冷哼一聲,這種養不熟的白眼狼,妄想讓自己救助,倒也不是不行!
隻是,這個救助,也是要區分的。
盡管如此,可是在朝議時,朝臣們仍舊是“天、朝、上、國”的態度,認為就該無償地提供援助,至少九成的官員是這麽個想法。
王俊生心中有些不滿,倒也沒有表現出來,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個做派,若是反著來,大家不適應倒也可以理解。
不過理解歸理解,可是不能這麽幹啊,好在在這個事情上麵,能很好地找到借口,如今的朝鮮仍舊保持著前明的官職,前明的製度,所以,想要找茬兒,簡直不要太容易。
而且朝鮮對於清廷的態度,也很曖昧,所以,略微地查了一下史實,王俊生就找到了一大堆的借口出來。
朝鮮李朝視大明為正統,清朝自然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曆代朝鮮國王《實錄》,隻書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明朝滅亡後,李朝王室一直進行各種追思活動。仁祖不忘宮中焚香望闕之禮。1704年甲申,明朝滅亡六十周年,李朝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大報”出於《禮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進行,直到李朝末年。
皇帝不高興,可是大家也不能不幹活啊,這朝鮮,自然還是要救助的,不過該如何救助,就要改變一下方式方法了。
雖然朝鮮遭災了,缺糧,可是其他的呢?
礦產啊,人參,棉麻這些東西,總不會也遭災了吧?
想要糧食可以,拿東西來換。
不過此事麽,倒是要找一個合適的一點的人選來執行。
四阿哥,八阿哥,第一次接手了皇父交待下來的差事,有些緊張的同時,自然也是欣喜的。
許是潛意識中知道太子總會被廢的,所以王俊生如今對於太子的態度越發地讓人覺得難拿了。
太子緊張之下,越是昏招頻出,越發地讓人覺得失望……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康熙下旨,命部臣往天津截留河南漕米,用商船出大沽海口,至山東登州,更用雞頭船(似乎是帆船)撥運引路。朝廷還頒發帑金,廣給運值,緩征鹽課,以鼓勵商人,將盛京所存海運米,“平價”貿易。共水陸運米二萬石,內加賞者一萬石。
據《清史稿》記載:朝鮮災民收到救濟糧後,無不歡快鼓舞。朝鮮國王也具表文上奏康熙帝,陳謝感激殊恩,備言民命續於既絕,邦祚延於垂亡,周圍運糧米之快,賑貸之周密,是古所未有。康熙帝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救濟糧運至朝鮮,朝鮮右議政崔錫鼎到邊境迎接。七月初十日,清政府吏部右侍郎陶岱從朝鮮返迴,疏言遵旨賑濟朝鮮事,其中寫道:‘臣等遵旨賑濟朝鮮,於四月十九日進中江,隨將賞米一萬石,率各司官監視,給該國王分賑,其商人貿易米二萬石,交與戶部侍郎見和諾監視貿易。’據朝鮮國王李焞奏,皇上創開海道,運米拯救東國,以生海筮之民,饑者以飽,流者以還。目前二麥熟稔可以接濟,八路生靈全活無算。康熙帝聞奏後,作“海運賑濟朝鮮記”
正史記載和朝鮮人的描述截然相反,考據朝鮮朝野的記載,都是汙蔑朝廷趁火打劫之言。這讓後世很多人更加不恥朝鮮人的做法了,潑汙水也不是這樣潑的吧?
好歹那麽多的糧食,花費了那麽多的人力物力,難道都是喂狗了嗎?養不熟的白眼狼!
後世華夏之人如是評價道,而且這是眾生的普遍認知!
也不知道被清廷坑慘了的李氏王朝會不會氣的吐血,那就不得而知了!
坑了一把朝鮮人,頓時覺得自己萌萌噠!_(:3ゝ∠)_
當然,四阿哥和八阿哥也得了王俊生的好一番嘉獎,言語和物質並重,一時風頭無二,更讓太子殿下覺得心情沉重了。
要說這四弟麽,算是自己的一方的話,那麽八弟可就隻能算是大阿哥一係了。
要知道,八阿哥小時候是經由惠妃養大的,這生恩養恩的,不好說啊!所以說,八阿哥被歸為大阿哥一黨,是理所應當之事。
這位對於惠妃也是一直恭敬有加,孝順非常,加重了大家的這種認知。
盡管尚且稚嫩,不過胤禩顯然已經開始摸索謀劃了……
(⊙o⊙)…
嗷嗚,你的任務對象是八阿哥,又不是四阿哥的腦殘粉,為何為冒出這樣的想法來?
所以說,有個四爺腦殘粉的作者,所以王俊生似乎下意識也覺得四阿哥是最好的人選!
不過目前的看來,並不是這樣。
如今的四阿哥,就是太子身邊的得力助手身份出現的,這位的處境,其實似乎,也許,並不是太好。
當然,相對而言,八阿哥的處境更加地糟糕。同樣是被養母照顧長大的,這位並沒有跟親生母親產生隔閡,反而是更加地親密。
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當然,問題是雙方麵的,四阿哥不受德妃待見,顯然並不單方麵是德妃或者是四阿哥誰一個人的問題。
這些不過是小節。
似乎是發現了皇帝這次氣的狠了,要對吏治動手了,不過朝臣們似乎並不害怕著急就是了。
蓋因這位就是個仁善之主,並不會因為貪腐就大開殺戒,這是共識。
當然了,也是因為當時的大局所決定的,本身經曆過了三藩之亂之後,皇帝一直很擔憂發生這種大規模的民變,兵變,所以采取的輕徭薄賦的政策,對於臣子們,更是寬和以待。
現在誰也不會覺得這是皇帝會大動幹戈,不過殺上幾個人,給天下人一個交代,這是肯定的。
剛之前,皇上不才下詔了嗎?
所以大家更加不擔心了!
當然,第一個發現皇父心思的自然是作為最為親密之人的太子殿下,這位能穩坐太子之位,除了皇帝的心思之外,剩下的就是下麵官員的支持了,現在,皇父竟然要大動幹戈。
胤礽第一時間就覺得不妙了,此刻的太子並沒有和皇帝有太大的隔閡,可是他仍舊是下意識地去找了索額圖來商量此事,而不是將自己的心思對著皇父全盤脫出。
這樣的事情自然是瞞不過王俊生的,他心中忍不住地有些失望,可能更多的是原主的情緒在作祟,畢竟,他對於太子,是真的算是掏心掏肺了。
胤礽從巴掌大的小孩子長成到現在,康熙傾注了多少的心力,也唯有他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艱辛,也讓康熙對於胤礽抱有更大的期待。
父子之間從親密無間到現在產生隔閡,康熙並不覺得是自己父子的問題,那麽是誰的問題?
自然是他身邊的官員,引誘壞了自己的好兒子。
一批接著一批地處置太子身邊的宮人,不僅沒有挽迴父子之間的關係,卻是越發地讓胤礽和索額圖之間的聯係過密了。
太子心中也有危機感啊,自己這邊兒有那麽點風吹草動,皇父哪裏就知道了,他一點兒*,一點安全感都沒有,怎麽能沒有危機意識?
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太子自然是要尋找外援的,偌大的朝堂上,還有誰比權傾朝野的索額圖更加地適合的人選呢?
這位不僅是皇父的左膀右臂,也是胤礽的母家之人,當然是要找他商量了啊。
至於索額圖,和太子簡直一拍即合,兩人算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所以聯合起來,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這對於皇帝來說,算是雙重的背叛,他要是心情能好受,不能生太子的氣,還不能遷怒索額圖嗎?
這不,三五日之後,借著小事情,皇帝就將索相給罵了個狗血淋頭,甚至還有些誅心之言。
盡管雙方是身處密室,不過這樣的事情,想要做到完全地保密,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朝野議論紛紛,這位索相是不是要失勢了?這才是大家所關注的。
明珠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難道大家就不能引以為鑒嗎
明珠失勢,起因不就是因為這麽幾句責罵麽?
索額圖在朝經營了數十年,盡管也籠絡了一大批的勢力,可是難道這位就沒有敵人了嗎?
恰恰相反,這位的敵人遍布朝野。
最大的威脅是兩個人,一個自然是如今已經被拔牙的明珠,另一個麽,便是高士奇了。
這位可算是個奇人,出身低賤,可是架不住運氣好,有才學啊,得到了皇帝的看重。
可是索額圖呢,並不認可高士奇的這種際遇或者說是才學,對於高士奇,半點兒同僚的尊重也無,唿來喝去,也算是平常之事。
而且,更讓高士奇惱恨的是,索額圖將他歸為了佞、幸、之臣,這對於高士奇這種有文人風骨之人來說,著實是一種極大的侮辱,自己數十年的寒窗苦讀,盡數被佞、幸二字遮住,高士奇心中能高興了?
高士奇極得皇帝信重,可見並不是木訥之人。
索額圖有了這般的政敵,也不知道是福還是禍了
很快,太子殿下就知道了,壞菜了。
這位緊張兮兮下的反應麽,讓王俊生覺得有些失望,進退失儀,還是不成熟嗎?
或者說,太子經曆的挫折太少,似乎天生這一切就該是他的,所以遇上了變故,便有些失措了。
皇帝對於太子的態度有些微妙,這可是高興壞了大阿哥,不過可惜的是,盡管如此,他也沒得了什麽好果子就是了。
明珠一黨,或者說是大阿哥一黨,也是在打擊的行列之中。
都說這大清啊,什麽都缺,可是啊,就是不缺官員,每年滯留京中,想要補官的,何止數千?數萬都是有的。
而且每三年一次科考,候補人那就更多了。
所以,即便是大規模地輪換,可是皇帝也不怕沒人手用。
盡管如今有明相黨,有索相黨,可好歹也有一大批忠於皇帝的官員,這些人就是王俊生所要倚重的了。
當然,很多時候,也不能單單這麽區分,隻是大致上,打擊一下他們的中堅力量,很多的牆頭草瞧著風向不對,很快地就改頭換麵了。
不過這些人,仍舊是無法影響或者說是左右局勢的一部分。
王俊生明升暗降,左右調派,外放京城,百般手段過去,康熙三十六年就結束了。
太子和大阿哥乖巧的跟小鵪鶉一樣,盡管兩人都嘲笑對方是失敗者,可是誰都知道。
這次,兩人都是失敗者,獲勝者,隻有一個人,高高在上的皇父!
隻有兩個人,通過了觀察,揣摩朝堂上的這一係列的變化,盡管大多數都是霧裏看花,自覺自己學習到了很多。
這兩位,一個是未來的冷麵王,走高冷路線的四阿哥,另外一個麽,就是八麵玲瓏,走親民路線的八阿哥!
相同的出身,卻是截然相反的路線,人生真奇妙!
康熙三十六年冬,朝鮮國王李焞上奏康熙帝:比歲薦餓,廩庾(linyu:糧倉)告匱(kui),公私困窮,八路流殍相續於道,籲懇中江開市,貿穀以蘇溝瘠,俾無殄國祀。
王俊生瞧著朝鮮國王的折子,冷哼一聲,這種養不熟的白眼狼,妄想讓自己救助,倒也不是不行!
隻是,這個救助,也是要區分的。
盡管如此,可是在朝議時,朝臣們仍舊是“天、朝、上、國”的態度,認為就該無償地提供援助,至少九成的官員是這麽個想法。
王俊生心中有些不滿,倒也沒有表現出來,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是這麽個做派,若是反著來,大家不適應倒也可以理解。
不過理解歸理解,可是不能這麽幹啊,好在在這個事情上麵,能很好地找到借口,如今的朝鮮仍舊保持著前明的官職,前明的製度,所以,想要找茬兒,簡直不要太容易。
而且朝鮮對於清廷的態度,也很曖昧,所以,略微地查了一下史實,王俊生就找到了一大堆的借口出來。
朝鮮李朝視大明為正統,清朝自然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朝鮮《仁祖莊穆大王實錄》,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曆代朝鮮國王《實錄》,隻書幹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明朝滅亡後,李朝王室一直進行各種追思活動。仁祖不忘宮中焚香望闕之禮。1704年甲申,明朝滅亡六十周年,李朝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大報”出於《禮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1749年(乾隆十四年)又以明朝□□、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進行,直到李朝末年。
皇帝不高興,可是大家也不能不幹活啊,這朝鮮,自然還是要救助的,不過該如何救助,就要改變一下方式方法了。
雖然朝鮮遭災了,缺糧,可是其他的呢?
礦產啊,人參,棉麻這些東西,總不會也遭災了吧?
想要糧食可以,拿東西來換。
不過此事麽,倒是要找一個合適的一點的人選來執行。
四阿哥,八阿哥,第一次接手了皇父交待下來的差事,有些緊張的同時,自然也是欣喜的。
許是潛意識中知道太子總會被廢的,所以王俊生如今對於太子的態度越發地讓人覺得難拿了。
太子緊張之下,越是昏招頻出,越發地讓人覺得失望……
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康熙下旨,命部臣往天津截留河南漕米,用商船出大沽海口,至山東登州,更用雞頭船(似乎是帆船)撥運引路。朝廷還頒發帑金,廣給運值,緩征鹽課,以鼓勵商人,將盛京所存海運米,“平價”貿易。共水陸運米二萬石,內加賞者一萬石。
據《清史稿》記載:朝鮮災民收到救濟糧後,無不歡快鼓舞。朝鮮國王也具表文上奏康熙帝,陳謝感激殊恩,備言民命續於既絕,邦祚延於垂亡,周圍運糧米之快,賑貸之周密,是古所未有。康熙帝三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政府救濟糧運至朝鮮,朝鮮右議政崔錫鼎到邊境迎接。七月初十日,清政府吏部右侍郎陶岱從朝鮮返迴,疏言遵旨賑濟朝鮮事,其中寫道:‘臣等遵旨賑濟朝鮮,於四月十九日進中江,隨將賞米一萬石,率各司官監視,給該國王分賑,其商人貿易米二萬石,交與戶部侍郎見和諾監視貿易。’據朝鮮國王李焞奏,皇上創開海道,運米拯救東國,以生海筮之民,饑者以飽,流者以還。目前二麥熟稔可以接濟,八路生靈全活無算。康熙帝聞奏後,作“海運賑濟朝鮮記”
正史記載和朝鮮人的描述截然相反,考據朝鮮朝野的記載,都是汙蔑朝廷趁火打劫之言。這讓後世很多人更加不恥朝鮮人的做法了,潑汙水也不是這樣潑的吧?
好歹那麽多的糧食,花費了那麽多的人力物力,難道都是喂狗了嗎?養不熟的白眼狼!
後世華夏之人如是評價道,而且這是眾生的普遍認知!
也不知道被清廷坑慘了的李氏王朝會不會氣的吐血,那就不得而知了!
坑了一把朝鮮人,頓時覺得自己萌萌噠!_(:3ゝ∠)_
當然,四阿哥和八阿哥也得了王俊生的好一番嘉獎,言語和物質並重,一時風頭無二,更讓太子殿下覺得心情沉重了。
要說這四弟麽,算是自己的一方的話,那麽八弟可就隻能算是大阿哥一係了。
要知道,八阿哥小時候是經由惠妃養大的,這生恩養恩的,不好說啊!所以說,八阿哥被歸為大阿哥一黨,是理所應當之事。
這位對於惠妃也是一直恭敬有加,孝順非常,加重了大家的這種認知。
盡管尚且稚嫩,不過胤禩顯然已經開始摸索謀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