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金國威脅下守住燕京,最重要的就是守住長城一線。”
“遼國在燕京經營良久,對長城的防禦同樣極為重視。除了居庸關和榆關外,還有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鬆亭關等關隘。”
“隻要守住這些關隘,金國兵力雖強,也威脅不到燕京!”
陪同朱武外出巡視,盧俊義作為北線主將,向朱武介紹長城一線防禦。
聽到遼國在長城一線設立的幾個隘口,朱武向盧俊義道:
“遼國對長城防禦雖然重視,卻因為燕京以北都是遼國土地,整修關隘時考慮更多的是燕京受宋國侵襲時,如何從北方增援。”
“但是我們現在麵對的是金國,燕京以北的土地都被金國占據。所以遼國的關隘,不一定適合我們。”
“這些關隘有的可以保留,有的卻需要調整,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整修長城防線。”
盧俊義聞言應是,又向朱武說道:
“有陳達、楊春、陶宗旺兄弟整修,長城一線防禦,已經基本完善。”
“如今居庸關、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鬆亭關這六個隘口,分別由林衝、楊誌、黃信、孫立、欒廷玉、張清率領一個混成旅守禦。”
“他們麾下有騎兵營、步兵營、工兵營,無論偵察、守禦,還是整修關隘,都有足夠人手。一共三萬六千人馬,遍布長城一線。”
朱武極為滿意,又向盧俊義道:
“最東麵的榆關呢?”
“這一段是重中之重,除了居庸關外,金兵最可能從這裏來襲。”
對此有些尷尬,盧俊義向朱武道:
“榆關是由張覺將軍守禦,他對盧某的命令,一向不大理睬。”
“就連派去防守鬆亭關的張清兄弟,也一直受到他的排擠。各種糧草物資,都要從薊州送去。”
朱武聞言皺眉,向盧俊義道:
“這是怎麽迴事?”
“我不是一再強調,整修長城之事,是當前重中之重嗎?”
“張覺排擠張清,你為何不去處理?”
盧俊義小聲說道:
“張覺是朝廷任命的泰寧軍節度使,即使盧某過去,也無法強行命令。”
“而且他麾下有五萬兵馬,足夠守住榆關!”
對此連連搖頭,朱武對張覺的五萬兵馬並不信任。曆史上金兵就是從這裏破關,然後攻取燕京。他這次外出巡視,除了要安撫地方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修榆關。
想到這裏,朱武向戴宗道:
“張覺現在如何?”
“有沒有什麽異動?”
戴宗立刻迴道:
“張覺雖未反叛,但他對燕京的命令,不如以前服從。”
“聽說他曾對手下說,將軍是燕山節度使,他是泰寧軍節度使,兩人地位相當,誰也不統領誰。”
“他如今效忠的是大宋朝廷,不是某個私人!”
朱武聞言大怒,知道張覺對自己已有不服之意。想到同樣是遼國降將出身、麾下有一支兵馬的郭藥師,朱武向戴宗道:
“郭藥師那裏如何?”
“他也是朝廷任命的節度使,是不是和張覺一樣,如今效忠朝廷?”
戴宗道:
“郭藥師雖然和張覺一樣被朝廷任命為節度使,但是他的常勝軍,都在燕京周圍。”
“如今他麾下的兵馬隻有萬餘,而且曾受整編,對燕京的命令,不敢有絲毫違背。”
說著,他又向朱武道:
“張覺將軍在歸順後,一直都在擴軍,如今已經有兵馬五萬餘,有進取潤州之意。”
“如果不加節製,恐會釀出禍患!”
對此更加憤怒,朱武道:
“還想去打潤州?”
“他張覺知不知道自己的能力?”
“被朝廷派去的人鼓動,就不知天高地厚。”
“整修榆關的事情,看來他絲毫沒有放在心裏!”
說著,朱武向盧俊義等人道:
“榆關問題最大,我們就先去那裏。”
“看看這個張覺,是否服從我們!”
讓盧俊義和董平各帶一旅騎兵,又命負責整修長城的陳達、楊春、陶宗旺,帶領工程部隊前去。
一行人浩浩蕩蕩前往榆關,張覺聽說之後,立刻驚慌不已。他是平州守將,在朱武攻破燕京招降地方之時,率軍投靠過來。
可以說,他對連戰連勝、把二十萬遼國兵馬殺得幹幹淨淨的梁山泊大軍,心中懼怕之極。即使如今麾下人馬已擴充到五萬,仍舊有些不安。
見他如此模樣,朝廷派來招撫張覺的使者,心中鄙視不已,道:
“將軍麾下也有五萬人馬?何必害怕梁山?”
“再說將軍和朱武同樣是節度使,難道將軍還擔心,朱武會派兵打過來?”
“一旦兩軍交兵,朝廷也會阻止。隻要朱武還想占據燕京,就不得不聽從朝廷命令,否則惹惱了朝廷,必有大軍過來。”
勸張覺放下心來,聽從朝廷命令。
作為進士出身,張覺更看重朝廷名分,聽到朝廷使者如此說,頓時放下心來。認為朱武雖然有些跋扈,卻不可能在沒有朝廷命令的情況下,擅自攻伐自己。隻要朝廷下令,朱武必不敢有違。
對這些並不知情,朱武率軍來到薊州,都沒有聽說張覺起兵防備後,心中納悶不已。不過他絲毫沒有因此留手,一麵讓盧俊義、董平進軍,一麵讓張清從鬆亭關南下,一同包圍平州。
沒料到朱武來攻,更沒有絲毫防備。張覺在朱武抵達平州城下時,方才聚集起一支兵馬,出城前去迎敵。
隻是,他這種匆匆聚集起來的兵馬,如何能夠與梁山泊精銳相比?在盧俊義和董平兩個猛將的衝殺之下,這些烏合之眾,很快潰散開來。張覺逃入城中,急忙讓朝廷使者出麵,勸說朱武退兵。
朱武哪裏會顧忌朝廷使者麵子,在見到朝廷使者出麵之後,不但沒有退兵,反而還向使者說張覺聯絡金國圖謀反叛,故而兼程趕來,破壞金國圖謀。
甚至,他還威脅朝廷使者若想保住性命,必須拿下張覺,獻上他的首級。
被朱武一陣恐嚇,朝廷使者懼怕之下,竟然真的把張覺拿下,把首級獻了過去。整個平州上下,落入朱武掌控。
對朝廷使者的懦弱鄙視不已,朱武讓他和自己聯名上奏張覺反叛,又派人把張覺的首級送給郭藥師等人觀看。這些曾經接受朝廷官職的遼國降將在見到張覺的下場後,一個個對大宋朝廷沒了幻想,紛紛前來平州,向朱武表示效忠。
對這些人沒有多少信任,朱武乘著剿滅張覺之威,把他們的兵馬盡數整編。至此,燕京府路除了梁山泊兵馬外,再無第二支人馬。梁山泊割據燕京的態勢,完全確定下來。
深知長城防線的重要性,朱武命陳達、楊春,整修此地防線。陳達、楊春在經過仔細考察後,決定在榆關東部,建立一座雄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被命名為山海關。
對山海關和榆關的守將極為重視,朱武一麵命令陳達、楊春帶領平州降卒整修關隘,一麵考察諸將,看看誰適合守關。
最終,朱武決定以解珍、解寶兄弟鎮守山海關和榆關,率領步兵第六師,守衛這條防線。同時讓董平率領騎兵第六師,在後方隨時支援。
如此一來,山海關一帶的兵馬,已經超過三萬。為了協調這幾支兵馬,朱武必須要任命主將,統領這條防線:
“統領山海關防線的人不但要有能力,還要穩妥可靠,並且能夠服眾。”
“擁有這些能力的將領,實在有些罕見!”
三者單論一條,朱武麾下的將領並不少,但是三者齊備,卻是極為罕見:
“盧俊義三者齊備,性子卻有些軟,而且他的騎兵第一師要負責支援居庸關一帶防線,對於東麵防線,實在難以顧及。”
“晁蓋和魯智深能夠服眾,能力卻有些不足,而且太注重義氣,做事不夠穩重。”
“耶律大石的能力足夠,但他是遼國降將,讓他統領梁山泊的將領,隻怕難以服眾。”
“吳用、公孫勝、許貫忠更適合做謀臣,難為一方主帥。”
“關勝有能力做主帥,但是他的性子卻有一些傲慢,適合進攻而非守禦。”
“這些人各有缺點,都不適合統領東麵防線!”
把這些人一一排除,一個讓朱武有所顧忌,一直未獨立統兵的名字,終於浮現出來:
“宋江雖然從未獨立統兵,但是從這次伐遼的表現來看,他的能力是足夠的。”
“而且以他的威望、地位,完全能壓服董平、解珍、解寶這些人。”
“就連可靠方麵,他也是梁山泊核心之一,對於割據燕雲,從未明確反對。”
“看來,這次要啟用宋江,讓他負責防線!”
仔細思索下來,朱武發現自己除了對宋江是否可靠有些擔心外,對於其它方麵,並無絲毫疑問。
在梁山泊各路將領或有任務、或不適合的情況下,最適合負責東麵防線的人選,唯有宋江一人。
甚至對宋江是否可靠,這麽多年下來,朱武也該放心:
“罷了!”
“天罡地煞已定,何必還擔心宋江呢?”
“而且他是以忠義自居,絕不會投降金國,有他負責防線,應該能夠放心。”
“更何況,還有陳達、楊春帶著平州五萬降卒整修長城,即使宋江有二心,又能做什麽呢?”
心中下了決定,朱武私下裏把平州、灤州、營州這三個臨近的州合並為永平府,以宋江為知府兼鎮守使,陳達為副鎮守使,楊春為同知,負責永平府軍政事務,以及鬆亭關、榆關、山海關一帶防線。
同時,朱武還命令關勝、劉唐屯兵薊州,負責薊州境內的長城防禦,並建立第二道防線。
沒料到自己有獨當一麵的機會,更沒有料到朱武讓自己負責東麵防線。宋江雖然覺得朱武私下裏合並州府任命官員有些不妥,卻仍是毫不遲疑地接受命令。帶著從都察院抽調的一批小吏,前往永平府赴任。
到了地方,宋江才知道自己身上任務之巨。三萬多梁山泊兵馬和五萬多降卒轉化的守備軍,總數加起來已經超過八萬。單是將這些人的糧草後勤負責起來,都不是一件易事。憑借永平府一地,絕難供養他們。
“梁山泊兵馬也就罷了,這五萬由降卒轉化的守備軍,絕不能完全脫產。”
“永平府還有不少荒地,可以讓他們軍屯,自己養活自己!”
聽到宋江的建議,朱武深受觸動。自從占據燕京以來,梁山泊人馬一直都在膨脹,短短時間下來,就由北伐帶來的十萬多,達到二十餘萬。
然而這些兵馬,除了一部分直接編入各師外,其它軍隊大多是各地降將帶來。甚至有許多人像張覺一樣,乘著梁山泊無暇幹涉時肆意擴充,雖然人數較多,戰力卻下降得厲害。
如果把這些兵馬按梁山泊兵馬一樣供養,對於梁山泊來說,絕對是一大負擔。
“軍屯是好辦法,當初受招安後糧草不足,不就是依靠軍屯嗎?”
“不過燕京這邊軍事壓力太大,單單軍屯還不行,必須更注重軍事,提高軍隊戰力。”
“或許,使用朱元璋的衛所製,是解決眼前問題的好辦法!”
衛所製下養兵耗費極小,朱元璋曾自豪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種製度對於此時的朱武來說,實在是一個好辦法:
“梁山泊北伐之時,朝廷還曾經出過錢糧。”
“但是占據燕京後,錢糧是越來越少了。”
“想要靠燕京一地養活二十萬大軍,幾乎毫無可能。”
“現在靠繳獲和抄家支撐,將來可怎麽辦?”
對此極為憂慮,朱武在想到衛所製後,立刻決定以這種製度,在各地建立守備軍:
“衛所製最大的缺點,就是土地會被軍官豪強侵占,軍戶貧苦逃亡。”
“但是這個缺點,是衛所製中後期暴露出來的,前期衛所製度,並無這個缺陷。”
“現在用衛所製度應急,來日及時轉變,應該能避免這個缺陷。”
“遼國在燕京經營良久,對長城的防禦同樣極為重視。除了居庸關和榆關外,還有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鬆亭關等關隘。”
“隻要守住這些關隘,金國兵力雖強,也威脅不到燕京!”
陪同朱武外出巡視,盧俊義作為北線主將,向朱武介紹長城一線防禦。
聽到遼國在長城一線設立的幾個隘口,朱武向盧俊義道:
“遼國對長城防禦雖然重視,卻因為燕京以北都是遼國土地,整修關隘時考慮更多的是燕京受宋國侵襲時,如何從北方增援。”
“但是我們現在麵對的是金國,燕京以北的土地都被金國占據。所以遼國的關隘,不一定適合我們。”
“這些關隘有的可以保留,有的卻需要調整,一定要根據實際需要,整修長城防線。”
盧俊義聞言應是,又向朱武說道:
“有陳達、楊春、陶宗旺兄弟整修,長城一線防禦,已經基本完善。”
“如今居庸關、曹王峪、白馬口、古北口、安達馬口、鬆亭關這六個隘口,分別由林衝、楊誌、黃信、孫立、欒廷玉、張清率領一個混成旅守禦。”
“他們麾下有騎兵營、步兵營、工兵營,無論偵察、守禦,還是整修關隘,都有足夠人手。一共三萬六千人馬,遍布長城一線。”
朱武極為滿意,又向盧俊義道:
“最東麵的榆關呢?”
“這一段是重中之重,除了居庸關外,金兵最可能從這裏來襲。”
對此有些尷尬,盧俊義向朱武道:
“榆關是由張覺將軍守禦,他對盧某的命令,一向不大理睬。”
“就連派去防守鬆亭關的張清兄弟,也一直受到他的排擠。各種糧草物資,都要從薊州送去。”
朱武聞言皺眉,向盧俊義道:
“這是怎麽迴事?”
“我不是一再強調,整修長城之事,是當前重中之重嗎?”
“張覺排擠張清,你為何不去處理?”
盧俊義小聲說道:
“張覺是朝廷任命的泰寧軍節度使,即使盧某過去,也無法強行命令。”
“而且他麾下有五萬兵馬,足夠守住榆關!”
對此連連搖頭,朱武對張覺的五萬兵馬並不信任。曆史上金兵就是從這裏破關,然後攻取燕京。他這次外出巡視,除了要安撫地方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修榆關。
想到這裏,朱武向戴宗道:
“張覺現在如何?”
“有沒有什麽異動?”
戴宗立刻迴道:
“張覺雖未反叛,但他對燕京的命令,不如以前服從。”
“聽說他曾對手下說,將軍是燕山節度使,他是泰寧軍節度使,兩人地位相當,誰也不統領誰。”
“他如今效忠的是大宋朝廷,不是某個私人!”
朱武聞言大怒,知道張覺對自己已有不服之意。想到同樣是遼國降將出身、麾下有一支兵馬的郭藥師,朱武向戴宗道:
“郭藥師那裏如何?”
“他也是朝廷任命的節度使,是不是和張覺一樣,如今效忠朝廷?”
戴宗道:
“郭藥師雖然和張覺一樣被朝廷任命為節度使,但是他的常勝軍,都在燕京周圍。”
“如今他麾下的兵馬隻有萬餘,而且曾受整編,對燕京的命令,不敢有絲毫違背。”
說著,他又向朱武道:
“張覺將軍在歸順後,一直都在擴軍,如今已經有兵馬五萬餘,有進取潤州之意。”
“如果不加節製,恐會釀出禍患!”
對此更加憤怒,朱武道:
“還想去打潤州?”
“他張覺知不知道自己的能力?”
“被朝廷派去的人鼓動,就不知天高地厚。”
“整修榆關的事情,看來他絲毫沒有放在心裏!”
說著,朱武向盧俊義等人道:
“榆關問題最大,我們就先去那裏。”
“看看這個張覺,是否服從我們!”
讓盧俊義和董平各帶一旅騎兵,又命負責整修長城的陳達、楊春、陶宗旺,帶領工程部隊前去。
一行人浩浩蕩蕩前往榆關,張覺聽說之後,立刻驚慌不已。他是平州守將,在朱武攻破燕京招降地方之時,率軍投靠過來。
可以說,他對連戰連勝、把二十萬遼國兵馬殺得幹幹淨淨的梁山泊大軍,心中懼怕之極。即使如今麾下人馬已擴充到五萬,仍舊有些不安。
見他如此模樣,朝廷派來招撫張覺的使者,心中鄙視不已,道:
“將軍麾下也有五萬人馬?何必害怕梁山?”
“再說將軍和朱武同樣是節度使,難道將軍還擔心,朱武會派兵打過來?”
“一旦兩軍交兵,朝廷也會阻止。隻要朱武還想占據燕京,就不得不聽從朝廷命令,否則惹惱了朝廷,必有大軍過來。”
勸張覺放下心來,聽從朝廷命令。
作為進士出身,張覺更看重朝廷名分,聽到朝廷使者如此說,頓時放下心來。認為朱武雖然有些跋扈,卻不可能在沒有朝廷命令的情況下,擅自攻伐自己。隻要朝廷下令,朱武必不敢有違。
對這些並不知情,朱武率軍來到薊州,都沒有聽說張覺起兵防備後,心中納悶不已。不過他絲毫沒有因此留手,一麵讓盧俊義、董平進軍,一麵讓張清從鬆亭關南下,一同包圍平州。
沒料到朱武來攻,更沒有絲毫防備。張覺在朱武抵達平州城下時,方才聚集起一支兵馬,出城前去迎敵。
隻是,他這種匆匆聚集起來的兵馬,如何能夠與梁山泊精銳相比?在盧俊義和董平兩個猛將的衝殺之下,這些烏合之眾,很快潰散開來。張覺逃入城中,急忙讓朝廷使者出麵,勸說朱武退兵。
朱武哪裏會顧忌朝廷使者麵子,在見到朝廷使者出麵之後,不但沒有退兵,反而還向使者說張覺聯絡金國圖謀反叛,故而兼程趕來,破壞金國圖謀。
甚至,他還威脅朝廷使者若想保住性命,必須拿下張覺,獻上他的首級。
被朱武一陣恐嚇,朝廷使者懼怕之下,竟然真的把張覺拿下,把首級獻了過去。整個平州上下,落入朱武掌控。
對朝廷使者的懦弱鄙視不已,朱武讓他和自己聯名上奏張覺反叛,又派人把張覺的首級送給郭藥師等人觀看。這些曾經接受朝廷官職的遼國降將在見到張覺的下場後,一個個對大宋朝廷沒了幻想,紛紛前來平州,向朱武表示效忠。
對這些人沒有多少信任,朱武乘著剿滅張覺之威,把他們的兵馬盡數整編。至此,燕京府路除了梁山泊兵馬外,再無第二支人馬。梁山泊割據燕京的態勢,完全確定下來。
深知長城防線的重要性,朱武命陳達、楊春,整修此地防線。陳達、楊春在經過仔細考察後,決定在榆關東部,建立一座雄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被命名為山海關。
對山海關和榆關的守將極為重視,朱武一麵命令陳達、楊春帶領平州降卒整修關隘,一麵考察諸將,看看誰適合守關。
最終,朱武決定以解珍、解寶兄弟鎮守山海關和榆關,率領步兵第六師,守衛這條防線。同時讓董平率領騎兵第六師,在後方隨時支援。
如此一來,山海關一帶的兵馬,已經超過三萬。為了協調這幾支兵馬,朱武必須要任命主將,統領這條防線:
“統領山海關防線的人不但要有能力,還要穩妥可靠,並且能夠服眾。”
“擁有這些能力的將領,實在有些罕見!”
三者單論一條,朱武麾下的將領並不少,但是三者齊備,卻是極為罕見:
“盧俊義三者齊備,性子卻有些軟,而且他的騎兵第一師要負責支援居庸關一帶防線,對於東麵防線,實在難以顧及。”
“晁蓋和魯智深能夠服眾,能力卻有些不足,而且太注重義氣,做事不夠穩重。”
“耶律大石的能力足夠,但他是遼國降將,讓他統領梁山泊的將領,隻怕難以服眾。”
“吳用、公孫勝、許貫忠更適合做謀臣,難為一方主帥。”
“關勝有能力做主帥,但是他的性子卻有一些傲慢,適合進攻而非守禦。”
“這些人各有缺點,都不適合統領東麵防線!”
把這些人一一排除,一個讓朱武有所顧忌,一直未獨立統兵的名字,終於浮現出來:
“宋江雖然從未獨立統兵,但是從這次伐遼的表現來看,他的能力是足夠的。”
“而且以他的威望、地位,完全能壓服董平、解珍、解寶這些人。”
“就連可靠方麵,他也是梁山泊核心之一,對於割據燕雲,從未明確反對。”
“看來,這次要啟用宋江,讓他負責防線!”
仔細思索下來,朱武發現自己除了對宋江是否可靠有些擔心外,對於其它方麵,並無絲毫疑問。
在梁山泊各路將領或有任務、或不適合的情況下,最適合負責東麵防線的人選,唯有宋江一人。
甚至對宋江是否可靠,這麽多年下來,朱武也該放心:
“罷了!”
“天罡地煞已定,何必還擔心宋江呢?”
“而且他是以忠義自居,絕不會投降金國,有他負責防線,應該能夠放心。”
“更何況,還有陳達、楊春帶著平州五萬降卒整修長城,即使宋江有二心,又能做什麽呢?”
心中下了決定,朱武私下裏把平州、灤州、營州這三個臨近的州合並為永平府,以宋江為知府兼鎮守使,陳達為副鎮守使,楊春為同知,負責永平府軍政事務,以及鬆亭關、榆關、山海關一帶防線。
同時,朱武還命令關勝、劉唐屯兵薊州,負責薊州境內的長城防禦,並建立第二道防線。
沒料到自己有獨當一麵的機會,更沒有料到朱武讓自己負責東麵防線。宋江雖然覺得朱武私下裏合並州府任命官員有些不妥,卻仍是毫不遲疑地接受命令。帶著從都察院抽調的一批小吏,前往永平府赴任。
到了地方,宋江才知道自己身上任務之巨。三萬多梁山泊兵馬和五萬多降卒轉化的守備軍,總數加起來已經超過八萬。單是將這些人的糧草後勤負責起來,都不是一件易事。憑借永平府一地,絕難供養他們。
“梁山泊兵馬也就罷了,這五萬由降卒轉化的守備軍,絕不能完全脫產。”
“永平府還有不少荒地,可以讓他們軍屯,自己養活自己!”
聽到宋江的建議,朱武深受觸動。自從占據燕京以來,梁山泊人馬一直都在膨脹,短短時間下來,就由北伐帶來的十萬多,達到二十餘萬。
然而這些兵馬,除了一部分直接編入各師外,其它軍隊大多是各地降將帶來。甚至有許多人像張覺一樣,乘著梁山泊無暇幹涉時肆意擴充,雖然人數較多,戰力卻下降得厲害。
如果把這些兵馬按梁山泊兵馬一樣供養,對於梁山泊來說,絕對是一大負擔。
“軍屯是好辦法,當初受招安後糧草不足,不就是依靠軍屯嗎?”
“不過燕京這邊軍事壓力太大,單單軍屯還不行,必須更注重軍事,提高軍隊戰力。”
“或許,使用朱元璋的衛所製,是解決眼前問題的好辦法!”
衛所製下養兵耗費極小,朱元璋曾自豪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種製度對於此時的朱武來說,實在是一個好辦法:
“梁山泊北伐之時,朝廷還曾經出過錢糧。”
“但是占據燕京後,錢糧是越來越少了。”
“想要靠燕京一地養活二十萬大軍,幾乎毫無可能。”
“現在靠繳獲和抄家支撐,將來可怎麽辦?”
對此極為憂慮,朱武在想到衛所製後,立刻決定以這種製度,在各地建立守備軍:
“衛所製最大的缺點,就是土地會被軍官豪強侵占,軍戶貧苦逃亡。”
“但是這個缺點,是衛所製中後期暴露出來的,前期衛所製度,並無這個缺陷。”
“現在用衛所製度應急,來日及時轉變,應該能避免這個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