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這番話,是有什麽高見嗎?”
“吾等當如何取得大義,獲得正統之名?”
沉默了一會兒,朱武向聞煥章道。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連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除了積攢實力外,如何對外交往。
聞煥章早有盤算,頓時侃侃而談,向朱武等人道:
“當今天下之爭,實是南北爭霸。”
“遼國被滅之前,是宋國和遼國爭霸。”
“遼國被滅之後,取代遼國和宋國爭霸的是金國。”
“燕京地處宋金之間,北麵、西麵又緊挨著金國,宋金兩國相爭,必然波及這裏。”
“將軍統領如此狹小之地,處於兩個大國之間,必然要投靠一方,才能獲得支援。”
“以將軍的出身,還有宋國的富裕,除了歸順大宋外,還有第二個可能嗎?”
“唯有依靠大宋,將軍才能夠獲得支持,力抗強敵金國。”
一口氣說了這麽多,朱武聽了之後,卻是不置可否。聞煥章前麵說得雖不錯,但是按他的想法,卻把梁山泊推到了宋金對抗第一線。反而是宋國躲在後麵,坐看兩方戰事。
可以說,從這來看,聞煥章就沒有完全歸心。仍舊在念著宋國,讓梁山泊抵擋金國。
沒有打動朱武,聞煥章有些沮喪,卻仍繼續說道:
“將軍在得到宋國支援後,自然能利用宋國錢糧,繼續招兵買馬。”
“這樣將軍的實力自然能更進一步,挫敗金國襲擊。”
“待到兵強馬壯,將軍可聯合宋國北伐,一同攻打金國。”
“以將軍和宋國的實力,再加上金國剛剛從遼國奪取土地,內部必不安穩。雙方北伐之時,必然勢如破竹。”
“到時自然可消滅金國,獲得北方土地。取代遼國、金國,成為北朝正統。”
“然後攜大勝之勢南歸,以宋國背盟為由,南下攻打宋國!”
“宋國無備之下,必然措手不及,將軍可直取東京,統一整個天下!”
將自己的戰略構想提出,聞煥章覺得這個策略,可以稱得上極佳。朱武按法執行,或許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而且,有宿元景的關係在,聞煥章有信心獲得宋國支援,開始執行第一步。
思索這個策略,朱武很快想到了,耶律大石曾向自己提過的,依靠金國和金國一起南下伐宋之策。和聞煥章提出的依靠宋國北上伐金比起來,兩者可謂是截然相反,也不知哪個策略,更加可行一些。
“確有可行之處,不完全是胡謅。”
“聞煥章的這個策略,已經足以和耶律大石的策略媲美了。”
“單憑這個才能,就當得起狀元。”
再想到聞煥章這個策略執行的初期,會帶來的好處,朱武阻止想要和聞煥章辯論的耶律大石,和顏悅色地向聞煥章道:
“先生高見!”
“其實朱某和梁山泊眾兄弟,一直懷有忠義之心。”
“無奈朝廷見疑,不得已占據燕京自保。”
“若是先生有辦法解除朝廷疑慮,讓朝廷撥付錢糧,朱某自然願歸順朝廷,為朝廷抵禦金國。”
說著,朱武還感慨道:
“梁山泊當初接受招安,為的就是忠義。”
“不到萬不得已,又有誰願意重新反叛呢?”
“可惜朝廷不知道我等苦衷,一直猜疑我們!”
一番言辭懇切的話,說得聞煥章都幾乎信了。若非想起朱武在舉行名為麵試的殿試,他真的有可能會信幾分:
“殿試錄用的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
“麵試錄用的學子,會不會稱為朱武門生呢?”
“把這些人收為弟子,還有誰不知你的用心?”
對朱武的心思早已明白,聞煥章卻沒有拆穿他。因為自此以後,他也是朱武門生了。方才向朱武獻上的計策,已經是他為大宋,做的最後一件事。
所以,聞煥章向朱武道:
“此一時,彼一時!”
“相比已經造反稱王的田虎、王慶兩人,將軍在朝廷那裏,已經算是可靠了。”
“如今這個時候,朝廷絕不願將軍和田虎、王慶唿應,一同稱王建製。”
“所以將軍能乘機和朝廷交好,獲得錢糧支援!”
分析了一下時局,以及朝廷的態度。聞煥章認為當前的局勢對朱武十分有利,能利用朝廷的目光轉向田虎、王慶二人時,緩和雙方關係。
對此極為欣喜,朱武又和聞煥章聊了許久,才把他送出偏殿,然後向耶律大石等人問道:
“如何?”
“聞煥章的計策,有沒有實行可能?”
知道聞煥章的計策和自己截然相反,耶律大石聽後,一直在仔細揣摩。聽到朱武詢問,耶律大石迴道:
“前期或有好處,但是和宋國一起北伐金國,實在沒有好處。”
“以宋國的孱弱軍力,麵對虎狼一般的金兵,唯有失敗一途!”
“讓他們和我們一起,我們還要分兵,救助那些宋兵。”
深知金國士兵的可怕,又指揮過幾萬遼兵打敗童貫的十五萬大軍,耶律大石對聞煥章所說的北伐金國,實在很不看好。甚至在他心中,這件事根本沒有談論必要。
同樣覺得和宋國一起北伐金國是異想天開,朱武卻沒有把這個策略完全否定。因為這計策執行的前期,給朱武會帶來許多好處。讓他有更多的錢糧,提升麾下兵馬:
“高築牆,廣積糧。”
“無論宋國有什麽打算,先爭取援助要緊。”
“金國極有可能在完全消滅遼國後攻打燕京,我們一定要高築城牆、廣積錢糧,抵禦金國進犯。”
“擋住金國之後,再商量後麵行事。”
向眾人說出自己決定,王倫、吳用等人,都是極為讚同。就連耶律大石在思考後,也放棄了原先想法,讚同按聞煥章的計策,先和宋國交好。
“想和宋國交好,就不能擅自稱王了。”
“將軍稱王的事情,還要繼續延後。”
突然提出了這個話題,柴進道。在朱武調整官製後,許多梁山泊頭領和新晉大臣,都勸說朱武稱王,讓朱武有個王號,統領麾下眾人。
如今,朱武決定用聞煥章的計策暫時歸順朝廷,他稱王的事情,自然不可行了。
隻是這樣一來,朱武就隻能以將軍身份統領眾臣,對於已占據燕京一帶,麾下也有數十個將軍的朱武來說,實在頗為不宜。
所以,在柴進提出這個問題後,有的人認為朱武應該以收複燕京的功勞向朝廷索要王號,有的人認為朱武可私下稱王,不正式造反即可。
最終,朱武道:
“收複燕京的封王功勞,我已經讓給童貫,沒必要因為這個,惹怒童貫老賊。”
“私下稱王的事情,同樣也不可行。”
說著,朱武在否決了兩個觀點,又道:
“眾兄弟是星辰下凡,日月為星辰之最。”
“所以我打算取一個明字,作為自己稱號。”
“諸位從今往後,可稱我為明公!”
將自己的想法道出,眾人議論紛紛。明公本就是對有名位者的尊稱,此時在朱武口中道來,又隱有明國公之一。以這個稱唿統領眾臣,勉強是可以了。而且還不會引來朝廷忌憚,認為朱武僭號。
簡單商議了一下,眾人沒有細談。因為這個時候,麵試已臨近結束了。朱武率耶律大石等人,重新返迴主殿。
再次見到朱武,眾考生一陣騷動。方才聞煥章被召進偏殿談話,然後又滿麵春風地出來。已經讓眾人知道,這次考試的狀元,多半被聞煥章奪得。想到他提前交卷麵見朱武,許多人也有心效仿,爭相上交試卷。
喝止眾考生的動作,耶律大石讓他們認真作答,等待考試結束。朱武則笑著安慰考生,讓他們平靜下來。
如此,考場中一陣騷動後,重新平靜下來。到了傍晚時分,紛紛交卷退場。
朱武盯著人把試卷封存起來,向耶律大石和王倫、吳用道:
“你們三人每人評閱一遍,以甲乙丙三科定級。”
“若有兩人定甲,向上提升一科。三個人都定為甲,就提升到甲科。”
把閱卷的權力交給三人,朱武讓人謄錄試卷,把試卷編號之後,由三人分別評定。
在他們定下甲乙丙三科後,朱武才評閱試卷,定下最終名次:
“狀元聞煥章,另有兩人提升到一甲,作為榜眼、探花。”
“二甲除原本之人外,把複試時各科第一,同樣加入進去。”
“複試時各科前三,至少定為乙科。”
將各種規則加入,許多人都提升了科第。最終定下一甲三人、二甲十二人,乙科一百一十九人,丙科一百八十六人。
說著對這些人的安排,朱武向王倫、吳用等人道:
“近來事務繁多,我打算設中書堂,擬定票簽,參預機務。”
“中書堂不設主官,以王倫先生、吳用先生、耶律先生,還有在外的宋江兄弟和晁蓋兄弟,作為中書參讚。”
“中書堂下設中書處,處理日常事務。處長由王倫先生兼任,其它職位從這次的文士中選取。”
“其中,狀元授從六品中書從事,榜眼、探花授正七品中書知事,二甲授從七品中書舍人,作為中書堂官員。”
將中書堂的設置道出,王倫、吳用等人,心中俱是大喜。從中書堂的設置看,他們就看出這個中書堂,擁有插手一切事務的權力。相比隻負責一方麵的軍務院、政務院、都察院、大理院,明顯更加權重。他們先前在梁山泊的參讚軍政頭領一職,此時也找到了對應位置。
至於耶律大石,在知道自己和王倫、吳用、宋江、晁蓋一起成為中書參讚後,同樣欣喜不已。這代表著在朱武心中,他已經和四人處於同一地位,真正進入核心,成為朱武心腹。
隻是,幾人歡喜的時候,絲毫沒有注意到,朱武除了在中書堂設立中書處外,並沒有設立其它機構。中書參讚的權力,也隻有在看到奏章時擬定票簽,為朱武製定處理意見一種。
可以說,中書堂是朱武仿明朝的內閣設立,中書參讚的權力,遠不如前朝宰相。他們沒有中書處之外的僚屬,想要插手事情,隻能仰仗朱武。
不過即便如此,中書堂成立以後,朱武麾下也有了一個核心,這些人能夠在朱武不在時,統領一切事務。
壓下心中激動,王倫道:
“甲科進中書處,乙科、丙科又該如何安排?”
“這次錄用的文士有三百多,若是安排不當,恐會惹起爭議。”
朱武聞言點頭,道:
“考試結束之後,所有學子進大學堂,經過學堂培訓,授予相應官職。”
“如果乙科、丙科文士考核結果優秀,可以在中書舍人不足時,授予中書舍人。”
“其餘乙科文士可在軍務院、政務院、都察院、大理院各處擔任從七品職務,或者外放地方,擔任從七品縣丞。”
“丙科文士可授予正八品職務,根據複試時考取的科目,分配各個部門。”
“例如明經科出身,可授予文教職務。明法科出身,可授予三法司職務。明算科出身,可授予錢糧職務。”
“如今各部門人員短缺,各縣官員也配不齊,三百多名文士,都有位置安置。”
將這些安排道出,朱武又喚來蕭讓,讓這個職官處處長,對他們具體安排。
蕭讓正苦於各部門人員不足,得到這些文士後,自然欣喜不已。有了這些人加入,各院處再也不是空架子,有足夠的人員,將它們運轉起來。這對於增加中樞權威,可謂大有好處。
將這些事確定下來,朱武在四月三日,舉辦傳臚大典。按照名次唱名,確定各人科第。
唱名賜第之後,這些人以狀元為首,在城中跨馬遊街,接受眾人歡唿。
被眾人如眾星拱月簇擁,接受百姓膜拜,即使聞煥章年歲不小,此時也不由有些飄飄然,明白了為何有人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複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這種一輩子隻有一次的榮耀,實在令人沉醉。”
“但是對我來說,隻是一個開始!”
對朱武的實力滿懷信心,聞煥章在完成對朝廷盡忠的心願後,已站在朱武的立場上,為他謀劃起來。他相信,憑朱武的實力,絕不僅僅被局限在燕京一地,未來混一天下,都未嚐沒有可能。
所以,聞煥章在暫時的迷醉後,對今後的功業,更加熱忱起來。
接受眾人賀喜,又參加了朱武為新科文士舉行的宴會,聞煥章依仗一身才學,很快折服了眾位同年,成為這一科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同時,他的大名在燕山時報的宣傳下,很快衝出燕京,傳遍燕山府路。甚至隨宋國的學子和商隊,傳入宋國境內。
“吾等當如何取得大義,獲得正統之名?”
沉默了一會兒,朱武向聞煥章道。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連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除了積攢實力外,如何對外交往。
聞煥章早有盤算,頓時侃侃而談,向朱武等人道:
“當今天下之爭,實是南北爭霸。”
“遼國被滅之前,是宋國和遼國爭霸。”
“遼國被滅之後,取代遼國和宋國爭霸的是金國。”
“燕京地處宋金之間,北麵、西麵又緊挨著金國,宋金兩國相爭,必然波及這裏。”
“將軍統領如此狹小之地,處於兩個大國之間,必然要投靠一方,才能獲得支援。”
“以將軍的出身,還有宋國的富裕,除了歸順大宋外,還有第二個可能嗎?”
“唯有依靠大宋,將軍才能夠獲得支持,力抗強敵金國。”
一口氣說了這麽多,朱武聽了之後,卻是不置可否。聞煥章前麵說得雖不錯,但是按他的想法,卻把梁山泊推到了宋金對抗第一線。反而是宋國躲在後麵,坐看兩方戰事。
可以說,從這來看,聞煥章就沒有完全歸心。仍舊在念著宋國,讓梁山泊抵擋金國。
沒有打動朱武,聞煥章有些沮喪,卻仍繼續說道:
“將軍在得到宋國支援後,自然能利用宋國錢糧,繼續招兵買馬。”
“這樣將軍的實力自然能更進一步,挫敗金國襲擊。”
“待到兵強馬壯,將軍可聯合宋國北伐,一同攻打金國。”
“以將軍和宋國的實力,再加上金國剛剛從遼國奪取土地,內部必不安穩。雙方北伐之時,必然勢如破竹。”
“到時自然可消滅金國,獲得北方土地。取代遼國、金國,成為北朝正統。”
“然後攜大勝之勢南歸,以宋國背盟為由,南下攻打宋國!”
“宋國無備之下,必然措手不及,將軍可直取東京,統一整個天下!”
將自己的戰略構想提出,聞煥章覺得這個策略,可以稱得上極佳。朱武按法執行,或許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而且,有宿元景的關係在,聞煥章有信心獲得宋國支援,開始執行第一步。
思索這個策略,朱武很快想到了,耶律大石曾向自己提過的,依靠金國和金國一起南下伐宋之策。和聞煥章提出的依靠宋國北上伐金比起來,兩者可謂是截然相反,也不知哪個策略,更加可行一些。
“確有可行之處,不完全是胡謅。”
“聞煥章的這個策略,已經足以和耶律大石的策略媲美了。”
“單憑這個才能,就當得起狀元。”
再想到聞煥章這個策略執行的初期,會帶來的好處,朱武阻止想要和聞煥章辯論的耶律大石,和顏悅色地向聞煥章道:
“先生高見!”
“其實朱某和梁山泊眾兄弟,一直懷有忠義之心。”
“無奈朝廷見疑,不得已占據燕京自保。”
“若是先生有辦法解除朝廷疑慮,讓朝廷撥付錢糧,朱某自然願歸順朝廷,為朝廷抵禦金國。”
說著,朱武還感慨道:
“梁山泊當初接受招安,為的就是忠義。”
“不到萬不得已,又有誰願意重新反叛呢?”
“可惜朝廷不知道我等苦衷,一直猜疑我們!”
一番言辭懇切的話,說得聞煥章都幾乎信了。若非想起朱武在舉行名為麵試的殿試,他真的有可能會信幾分:
“殿試錄用的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
“麵試錄用的學子,會不會稱為朱武門生呢?”
“把這些人收為弟子,還有誰不知你的用心?”
對朱武的心思早已明白,聞煥章卻沒有拆穿他。因為自此以後,他也是朱武門生了。方才向朱武獻上的計策,已經是他為大宋,做的最後一件事。
所以,聞煥章向朱武道:
“此一時,彼一時!”
“相比已經造反稱王的田虎、王慶兩人,將軍在朝廷那裏,已經算是可靠了。”
“如今這個時候,朝廷絕不願將軍和田虎、王慶唿應,一同稱王建製。”
“所以將軍能乘機和朝廷交好,獲得錢糧支援!”
分析了一下時局,以及朝廷的態度。聞煥章認為當前的局勢對朱武十分有利,能利用朝廷的目光轉向田虎、王慶二人時,緩和雙方關係。
對此極為欣喜,朱武又和聞煥章聊了許久,才把他送出偏殿,然後向耶律大石等人問道:
“如何?”
“聞煥章的計策,有沒有實行可能?”
知道聞煥章的計策和自己截然相反,耶律大石聽後,一直在仔細揣摩。聽到朱武詢問,耶律大石迴道:
“前期或有好處,但是和宋國一起北伐金國,實在沒有好處。”
“以宋國的孱弱軍力,麵對虎狼一般的金兵,唯有失敗一途!”
“讓他們和我們一起,我們還要分兵,救助那些宋兵。”
深知金國士兵的可怕,又指揮過幾萬遼兵打敗童貫的十五萬大軍,耶律大石對聞煥章所說的北伐金國,實在很不看好。甚至在他心中,這件事根本沒有談論必要。
同樣覺得和宋國一起北伐金國是異想天開,朱武卻沒有把這個策略完全否定。因為這計策執行的前期,給朱武會帶來許多好處。讓他有更多的錢糧,提升麾下兵馬:
“高築牆,廣積糧。”
“無論宋國有什麽打算,先爭取援助要緊。”
“金國極有可能在完全消滅遼國後攻打燕京,我們一定要高築城牆、廣積錢糧,抵禦金國進犯。”
“擋住金國之後,再商量後麵行事。”
向眾人說出自己決定,王倫、吳用等人,都是極為讚同。就連耶律大石在思考後,也放棄了原先想法,讚同按聞煥章的計策,先和宋國交好。
“想和宋國交好,就不能擅自稱王了。”
“將軍稱王的事情,還要繼續延後。”
突然提出了這個話題,柴進道。在朱武調整官製後,許多梁山泊頭領和新晉大臣,都勸說朱武稱王,讓朱武有個王號,統領麾下眾人。
如今,朱武決定用聞煥章的計策暫時歸順朝廷,他稱王的事情,自然不可行了。
隻是這樣一來,朱武就隻能以將軍身份統領眾臣,對於已占據燕京一帶,麾下也有數十個將軍的朱武來說,實在頗為不宜。
所以,在柴進提出這個問題後,有的人認為朱武應該以收複燕京的功勞向朝廷索要王號,有的人認為朱武可私下稱王,不正式造反即可。
最終,朱武道:
“收複燕京的封王功勞,我已經讓給童貫,沒必要因為這個,惹怒童貫老賊。”
“私下稱王的事情,同樣也不可行。”
說著,朱武在否決了兩個觀點,又道:
“眾兄弟是星辰下凡,日月為星辰之最。”
“所以我打算取一個明字,作為自己稱號。”
“諸位從今往後,可稱我為明公!”
將自己的想法道出,眾人議論紛紛。明公本就是對有名位者的尊稱,此時在朱武口中道來,又隱有明國公之一。以這個稱唿統領眾臣,勉強是可以了。而且還不會引來朝廷忌憚,認為朱武僭號。
簡單商議了一下,眾人沒有細談。因為這個時候,麵試已臨近結束了。朱武率耶律大石等人,重新返迴主殿。
再次見到朱武,眾考生一陣騷動。方才聞煥章被召進偏殿談話,然後又滿麵春風地出來。已經讓眾人知道,這次考試的狀元,多半被聞煥章奪得。想到他提前交卷麵見朱武,許多人也有心效仿,爭相上交試卷。
喝止眾考生的動作,耶律大石讓他們認真作答,等待考試結束。朱武則笑著安慰考生,讓他們平靜下來。
如此,考場中一陣騷動後,重新平靜下來。到了傍晚時分,紛紛交卷退場。
朱武盯著人把試卷封存起來,向耶律大石和王倫、吳用道:
“你們三人每人評閱一遍,以甲乙丙三科定級。”
“若有兩人定甲,向上提升一科。三個人都定為甲,就提升到甲科。”
把閱卷的權力交給三人,朱武讓人謄錄試卷,把試卷編號之後,由三人分別評定。
在他們定下甲乙丙三科後,朱武才評閱試卷,定下最終名次:
“狀元聞煥章,另有兩人提升到一甲,作為榜眼、探花。”
“二甲除原本之人外,把複試時各科第一,同樣加入進去。”
“複試時各科前三,至少定為乙科。”
將各種規則加入,許多人都提升了科第。最終定下一甲三人、二甲十二人,乙科一百一十九人,丙科一百八十六人。
說著對這些人的安排,朱武向王倫、吳用等人道:
“近來事務繁多,我打算設中書堂,擬定票簽,參預機務。”
“中書堂不設主官,以王倫先生、吳用先生、耶律先生,還有在外的宋江兄弟和晁蓋兄弟,作為中書參讚。”
“中書堂下設中書處,處理日常事務。處長由王倫先生兼任,其它職位從這次的文士中選取。”
“其中,狀元授從六品中書從事,榜眼、探花授正七品中書知事,二甲授從七品中書舍人,作為中書堂官員。”
將中書堂的設置道出,王倫、吳用等人,心中俱是大喜。從中書堂的設置看,他們就看出這個中書堂,擁有插手一切事務的權力。相比隻負責一方麵的軍務院、政務院、都察院、大理院,明顯更加權重。他們先前在梁山泊的參讚軍政頭領一職,此時也找到了對應位置。
至於耶律大石,在知道自己和王倫、吳用、宋江、晁蓋一起成為中書參讚後,同樣欣喜不已。這代表著在朱武心中,他已經和四人處於同一地位,真正進入核心,成為朱武心腹。
隻是,幾人歡喜的時候,絲毫沒有注意到,朱武除了在中書堂設立中書處外,並沒有設立其它機構。中書參讚的權力,也隻有在看到奏章時擬定票簽,為朱武製定處理意見一種。
可以說,中書堂是朱武仿明朝的內閣設立,中書參讚的權力,遠不如前朝宰相。他們沒有中書處之外的僚屬,想要插手事情,隻能仰仗朱武。
不過即便如此,中書堂成立以後,朱武麾下也有了一個核心,這些人能夠在朱武不在時,統領一切事務。
壓下心中激動,王倫道:
“甲科進中書處,乙科、丙科又該如何安排?”
“這次錄用的文士有三百多,若是安排不當,恐會惹起爭議。”
朱武聞言點頭,道:
“考試結束之後,所有學子進大學堂,經過學堂培訓,授予相應官職。”
“如果乙科、丙科文士考核結果優秀,可以在中書舍人不足時,授予中書舍人。”
“其餘乙科文士可在軍務院、政務院、都察院、大理院各處擔任從七品職務,或者外放地方,擔任從七品縣丞。”
“丙科文士可授予正八品職務,根據複試時考取的科目,分配各個部門。”
“例如明經科出身,可授予文教職務。明法科出身,可授予三法司職務。明算科出身,可授予錢糧職務。”
“如今各部門人員短缺,各縣官員也配不齊,三百多名文士,都有位置安置。”
將這些安排道出,朱武又喚來蕭讓,讓這個職官處處長,對他們具體安排。
蕭讓正苦於各部門人員不足,得到這些文士後,自然欣喜不已。有了這些人加入,各院處再也不是空架子,有足夠的人員,將它們運轉起來。這對於增加中樞權威,可謂大有好處。
將這些事確定下來,朱武在四月三日,舉辦傳臚大典。按照名次唱名,確定各人科第。
唱名賜第之後,這些人以狀元為首,在城中跨馬遊街,接受眾人歡唿。
被眾人如眾星拱月簇擁,接受百姓膜拜,即使聞煥章年歲不小,此時也不由有些飄飄然,明白了為何有人說“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複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這種一輩子隻有一次的榮耀,實在令人沉醉。”
“但是對我來說,隻是一個開始!”
對朱武的實力滿懷信心,聞煥章在完成對朝廷盡忠的心願後,已站在朱武的立場上,為他謀劃起來。他相信,憑朱武的實力,絕不僅僅被局限在燕京一地,未來混一天下,都未嚐沒有可能。
所以,聞煥章在暫時的迷醉後,對今後的功業,更加熱忱起來。
接受眾人賀喜,又參加了朱武為新科文士舉行的宴會,聞煥章依仗一身才學,很快折服了眾位同年,成為這一科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同時,他的大名在燕山時報的宣傳下,很快衝出燕京,傳遍燕山府路。甚至隨宋國的學子和商隊,傳入宋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