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正在休息之中,見我突然站起身來左顧右盼,又自言自語都頗感意外。
不過三瞪著小眼哀傷道:“老哥你可要冷靜點,真要看不出那神殿入口,咱就打道迴府,你可別光著腳爬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別讓這點事把你給逼瘋了。”
何振東似乎看出了什麽端倪,忙走過來問道:“老弟莫不是揣摩出了那山水圖中的奧妙?“
我點點頭:“不錯,我確實是已經喝出形來。”
眾人一聽我已經參透了那五圖絹本中山水圖的玄機,不禁都喜出望外,圍在我身邊等我道出詳情。
我此時有心賣弄一番,並不著急詳述,就把那虎子喚來身邊,摸著它的狗頭笑嗬嗬的說:“這得多虧了咱這掉了牙的虎子。若不是它,咱們或許還得跟個沒投蒼蠅一般在這山中亂轉。”
不過三著在旁急道:“我說老哥你能不能別賣關子,這都等著你說那神殿入口呢,你擱這又扯上虎子了。”
我暗自苦笑瞪了這小子一眼,說你別先急,這劉基擺的喝形風水局,當中門道與誤導太多,容我慢慢道來。
說完站起身,看著那天斬峪說道:“喝形之術,起源於漢書藝文誌,後有黃石公洞察天地靈氣而撰出《青囊經》。之後便根據《青囊經》衍生出諸多流派,誕生出無數大家,像是郭璞與楊筠鬆等高人。不過各家有各家的喝形口訣,口訣大同小異又有所不同。
我所掌握的喝形術,則是取《青囊經》上卷‘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中卷‘因形察氣,以立人紀。’,下卷‘山川草木,柔氣下凝’等各別要訣由一古人推理而出,旨在探索天地之間龍**的生物,不可用來下墓安葬。
根據那殄文所示,劉基在此建築神殿是為了束縛奢比屍,奢比屍並非人類,其龍穴所在之處,則必須由探龍術才可斷出,這也正應了我的下懷。
但讓我沒有料到的是,這山中喝形風水局竟然存有多處誤導。這探龍喝形之術,講究‘左隨右送看其縱’。那天斬峪自上而下大開大合,讓我一度認為這兩側懸崖分別在詮釋不同的形體。所以一直以來,喝其形時,隻顧其縱,而未顧其橫。此處,是這喝形迷局的第一處誤導。
那人工設計而成的行地蜈蚣地勢,將天斬峪和臥牛山關聯起來。那臥牛山在前為案山,天斬峪在後為真形,又應了‘奇峰在前作案山,後主定形入朝班’。讓我一度又把這兩者合為一體來看。這裏,則是喝形迷局的第二處誤導。
言罷,我指向不遠處那條溪流繼續說道:“從喝形之術來說,山川既是龍脈,龍脈遇水而止,止而聚氣,配合山林之形而束氣,結合陰陽變化而化氣為穴,即成風水龍穴。眼前這條貫穿天斬峪東部山體的溪流,在五圖絹本當中隻繪製了天斬峪外的部分,而內部這條卻未出現在圖中。因此,那天斬峪外的溪流,一直讓我誤以為是從山頂而下,喝形重點便集中在了東部山體之上,以為真龍寶穴就在其中,便圍繞其喝形。這是喝形迷局的第三處誤導。”
說完,我轉身指向密林深處的那些群峰險山:“遠處群山,處在四周山脈環抱當中,各自獨立而成,彼此之間似是毫無關聯,但這密林又將其各自鏈接起來,讓人又不得不整合而看,這就與‘四山朝迎無穴扡,倒挾依法眾不同’背道而馳,這是喝形迷局的第四處誤導。”
我見眾人聽得雲裏霧裏不明所以,便直接說道:“喝形之中,龍嘴之形一律都是上下開合,也就是喝其縱不喝其橫。那天斬峪,任誰也不會想到,其實是一張橫過來貼地大張的龍嘴。
天斬峪對麵匍匐臥地的臥牛山,背影則是如同圓珠一般。而劉基所設計的行地蜈蚣連接臥牛山,又延伸到龍嘴當中,則就是那吐出的龍舌。那天斬峪東側山體由水洞貫穿而過,則為龍鼻腔。這正是‘墜地蛟龍如高山,麵有雷霆當珠看。’
我們此時落腳的位置,四麵環山,東西兩方山脈密集緊湊,如捏在一起的泥巴。而東部寬厚突起,西部狹窄扁平,則是‘下頜形薄勢較低,上關突起最為奇’。如果將此地與天斬峪連在一起,那就是側臥張嘴的蛟龍頭顱。
而北方是綿延千裏的長白山脈,如同龍身一般。加之天斬峪外如龍舌的行地蜈蚣,和如圓珠一般的臥牛山。便組成了這‘墜龍吐珠’的罕見喝形風水格局。”
“秦先生的意思是,這處山脈的喝形格局,名為墜龍吐珠?”何飛燕驚奇的問道。
“沒錯,正是‘墜龍吐珠’。那劉伯溫真乃奇人,原本這天斬峪和那臥牛山完全毫無關聯,更構不成一整個喝形格局。但他在兩地之間擺設行地蜈蚣之後,便讓這一片山脈活了過來。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竟然早早看出了這複雜難定、側臥張嘴的龍頭,而且隻用了區區一條行地蜈蚣格局,便讓這整體山脈衍生出如此多的迷局。”
何飛燕若有所思,正欲在問,那卜七爺突然插話冷冷道:“既然名為墜龍吐珠,那龍穴豈不是在那臥牛山內?我等進著天斬峪莫非是多此一舉?”
我搖頭一笑:“這,就是那第五處誤導。無論是雙龍戲珠還是黃龍戲珠等喝形格局,大多數龍穴都在那珠形當中。此處也有口訣‘龍形戲珠珠在前,珠內結穴仕群扡。若將明珠應山水,必有真龍藏金鑾。’為證。但是,這那臥牛山本就與天斬峪毫無關聯,是被強行連接而成,因此,那臥牛山則不成最大龍穴。”
“既然如此,那龍穴應該就在七寸之處吧?老夫雖然不懂你這等探龍之術,但傳統喝形之術倒是也略知一二。”
“如果這麽想,那麽就中了這最後一處誤導。龍形與蛇形,可以說點穴位置相差不多。也有‘矗矗田卷皆拱揖,須尋七寸穴為佳’這類說法。不過,墜龍本為死物,其七寸之處,依然沒了靈氣。因此,這墜龍吐珠的龍穴位置,也不會在七寸之處。”
卜七爺連說兩句話全部被我推翻,氣得陰沉了臉,瞪了我一眼便不在言語。
我淡淡一笑不再理他,抬手指向密林深處最高的一座孤峰,說道:“蛟龍墜地,其靈氣依然消散殆盡,而唯一能凝氣聚氣之所,則隻能是龍頭位置。從喝形格局來講,無論山脈組成什麽樣的死物,其咽喉處必然會藏有一口靈氣。而這靈氣之所,就是那龍穴所在。
這孤峰位置則正處在咽喉要地,結合五圖絹本中第三幅圖裏的黑暗空間來分析。那神殿的位置,就在這座孤峰的底層。”
不過三瞪著小眼哀傷道:“老哥你可要冷靜點,真要看不出那神殿入口,咱就打道迴府,你可別光著腳爬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別讓這點事把你給逼瘋了。”
何振東似乎看出了什麽端倪,忙走過來問道:“老弟莫不是揣摩出了那山水圖中的奧妙?“
我點點頭:“不錯,我確實是已經喝出形來。”
眾人一聽我已經參透了那五圖絹本中山水圖的玄機,不禁都喜出望外,圍在我身邊等我道出詳情。
我此時有心賣弄一番,並不著急詳述,就把那虎子喚來身邊,摸著它的狗頭笑嗬嗬的說:“這得多虧了咱這掉了牙的虎子。若不是它,咱們或許還得跟個沒投蒼蠅一般在這山中亂轉。”
不過三著在旁急道:“我說老哥你能不能別賣關子,這都等著你說那神殿入口呢,你擱這又扯上虎子了。”
我暗自苦笑瞪了這小子一眼,說你別先急,這劉基擺的喝形風水局,當中門道與誤導太多,容我慢慢道來。
說完站起身,看著那天斬峪說道:“喝形之術,起源於漢書藝文誌,後有黃石公洞察天地靈氣而撰出《青囊經》。之後便根據《青囊經》衍生出諸多流派,誕生出無數大家,像是郭璞與楊筠鬆等高人。不過各家有各家的喝形口訣,口訣大同小異又有所不同。
我所掌握的喝形術,則是取《青囊經》上卷‘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中卷‘因形察氣,以立人紀。’,下卷‘山川草木,柔氣下凝’等各別要訣由一古人推理而出,旨在探索天地之間龍**的生物,不可用來下墓安葬。
根據那殄文所示,劉基在此建築神殿是為了束縛奢比屍,奢比屍並非人類,其龍穴所在之處,則必須由探龍術才可斷出,這也正應了我的下懷。
但讓我沒有料到的是,這山中喝形風水局竟然存有多處誤導。這探龍喝形之術,講究‘左隨右送看其縱’。那天斬峪自上而下大開大合,讓我一度認為這兩側懸崖分別在詮釋不同的形體。所以一直以來,喝其形時,隻顧其縱,而未顧其橫。此處,是這喝形迷局的第一處誤導。
那人工設計而成的行地蜈蚣地勢,將天斬峪和臥牛山關聯起來。那臥牛山在前為案山,天斬峪在後為真形,又應了‘奇峰在前作案山,後主定形入朝班’。讓我一度又把這兩者合為一體來看。這裏,則是喝形迷局的第二處誤導。
言罷,我指向不遠處那條溪流繼續說道:“從喝形之術來說,山川既是龍脈,龍脈遇水而止,止而聚氣,配合山林之形而束氣,結合陰陽變化而化氣為穴,即成風水龍穴。眼前這條貫穿天斬峪東部山體的溪流,在五圖絹本當中隻繪製了天斬峪外的部分,而內部這條卻未出現在圖中。因此,那天斬峪外的溪流,一直讓我誤以為是從山頂而下,喝形重點便集中在了東部山體之上,以為真龍寶穴就在其中,便圍繞其喝形。這是喝形迷局的第三處誤導。”
說完,我轉身指向密林深處的那些群峰險山:“遠處群山,處在四周山脈環抱當中,各自獨立而成,彼此之間似是毫無關聯,但這密林又將其各自鏈接起來,讓人又不得不整合而看,這就與‘四山朝迎無穴扡,倒挾依法眾不同’背道而馳,這是喝形迷局的第四處誤導。”
我見眾人聽得雲裏霧裏不明所以,便直接說道:“喝形之中,龍嘴之形一律都是上下開合,也就是喝其縱不喝其橫。那天斬峪,任誰也不會想到,其實是一張橫過來貼地大張的龍嘴。
天斬峪對麵匍匐臥地的臥牛山,背影則是如同圓珠一般。而劉基所設計的行地蜈蚣連接臥牛山,又延伸到龍嘴當中,則就是那吐出的龍舌。那天斬峪東側山體由水洞貫穿而過,則為龍鼻腔。這正是‘墜地蛟龍如高山,麵有雷霆當珠看。’
我們此時落腳的位置,四麵環山,東西兩方山脈密集緊湊,如捏在一起的泥巴。而東部寬厚突起,西部狹窄扁平,則是‘下頜形薄勢較低,上關突起最為奇’。如果將此地與天斬峪連在一起,那就是側臥張嘴的蛟龍頭顱。
而北方是綿延千裏的長白山脈,如同龍身一般。加之天斬峪外如龍舌的行地蜈蚣,和如圓珠一般的臥牛山。便組成了這‘墜龍吐珠’的罕見喝形風水格局。”
“秦先生的意思是,這處山脈的喝形格局,名為墜龍吐珠?”何飛燕驚奇的問道。
“沒錯,正是‘墜龍吐珠’。那劉伯溫真乃奇人,原本這天斬峪和那臥牛山完全毫無關聯,更構不成一整個喝形格局。但他在兩地之間擺設行地蜈蚣之後,便讓這一片山脈活了過來。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竟然早早看出了這複雜難定、側臥張嘴的龍頭,而且隻用了區區一條行地蜈蚣格局,便讓這整體山脈衍生出如此多的迷局。”
何飛燕若有所思,正欲在問,那卜七爺突然插話冷冷道:“既然名為墜龍吐珠,那龍穴豈不是在那臥牛山內?我等進著天斬峪莫非是多此一舉?”
我搖頭一笑:“這,就是那第五處誤導。無論是雙龍戲珠還是黃龍戲珠等喝形格局,大多數龍穴都在那珠形當中。此處也有口訣‘龍形戲珠珠在前,珠內結穴仕群扡。若將明珠應山水,必有真龍藏金鑾。’為證。但是,這那臥牛山本就與天斬峪毫無關聯,是被強行連接而成,因此,那臥牛山則不成最大龍穴。”
“既然如此,那龍穴應該就在七寸之處吧?老夫雖然不懂你這等探龍之術,但傳統喝形之術倒是也略知一二。”
“如果這麽想,那麽就中了這最後一處誤導。龍形與蛇形,可以說點穴位置相差不多。也有‘矗矗田卷皆拱揖,須尋七寸穴為佳’這類說法。不過,墜龍本為死物,其七寸之處,依然沒了靈氣。因此,這墜龍吐珠的龍穴位置,也不會在七寸之處。”
卜七爺連說兩句話全部被我推翻,氣得陰沉了臉,瞪了我一眼便不在言語。
我淡淡一笑不再理他,抬手指向密林深處最高的一座孤峰,說道:“蛟龍墜地,其靈氣依然消散殆盡,而唯一能凝氣聚氣之所,則隻能是龍頭位置。從喝形格局來講,無論山脈組成什麽樣的死物,其咽喉處必然會藏有一口靈氣。而這靈氣之所,就是那龍穴所在。
這孤峰位置則正處在咽喉要地,結合五圖絹本中第三幅圖裏的黑暗空間來分析。那神殿的位置,就在這座孤峰的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