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章 端咱的碗,砸咱的鍋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作者:卿歲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知道大明現在有多少人嗎?
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去年,大明的人口隻有六千十五萬人,這確實是少得過分了些。
“殿下。”
顧晨看出他的為難,聲音不由地更深沉了些。
“就算不做,最起碼也得趁這次多收些地迴來啊。”
“糧食,才是國之根本。”
在商業不發達的時候,任何東西都抵不過農業。
老實說,這番話,讓朱標聽得很是熱血沸騰。
“孤知道你,這是一腔為國的心思,隻不過,你真的想好了,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
讓顧晨站到與天下豪強為敵的位置,他是當真有些不忍心的。
他明白,成功了還好,要是不成,變法者就是一個死字,就算不死,日子也不好過。
“殿下,臣這隻是個想法,具體到底應該怎麽做,還有派誰去做,都得看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意思。”
他可不想自己死了以後,子孫後代會沒有好下場。
雖然有可能不會,不過他不願意,拿自己的家人去賭。
他可以不要這個為天下的名譽,誰要是喜歡這個名聲。
誰拿去就行。
他相信,想要這個名聲的人,肯定是大有人在的。
“你不自己來?”
朱標又被他驚訝了一下,雖然說真的要幹這事。
可能最後沒有好下場,但好歹是名垂青史的機會。
名垂青史,是文人士子都想要的。
光曦不想要?
“殿下知道我的,自幼家境貧寒,父母又早殤,是靠哥嫂賣包子供養讀書,才走到今日的。”
顧晨如今,越發能共情原主,說著說著便有些哽咽。
“臣招惹一身罵名,五馬分屍、不得好死都無所謂。”
“可臣不能連累臣的家人,特別是臣的哥嫂和嶽家。”
“他們一個給了臣新生,一個對臣助益良多。”
“殿下,俗話說得好,人各有誌,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就交給有大誌向的人去辦吧。”
反正他的誌向很簡單,隻出主意,然後平平安安地和家人到老,類似於顧問這種崗位就可以了。
“你啊,這話也能直說?”
朱標有些感動他的真摯,倒是也不怪他懦弱怕事。
天底下,誰不怕死,誰不怕連累家人呢?
他也怕啊!
“這事,你不必管了,以後有事先來和孤說。”
“孤再去和父皇商量,千萬不能透個一字半字的出去。”
“知道嗎?”
若是給他爹知道了,能成全顧晨那才叫有鬼了。
誰想的主意,誰來辦事兒,這是他爹一貫的行事標準。
“知道了。”
顧晨爽快地答應了下來,順道還不忘拉近一下兩人的關係。
“殿下待臣好,臣心裏有數,怎能不說實話呢?”
人的感情很複雜,不是你無私,人家就會喜歡你、信任你。
還要看平日的相處,他拿標兒當兄弟自己兄弟對待,可又保持君臣之禮,而且不逾矩。
分寸拿捏得好了,標兒自然也比對別人有了幾分真心。
“好了,孤知道,你最赤誠,快去忙你的吧。”
朱標起身送他出門,還不忘想為自家老爹分擔工作。
“近日,六部官員空置,父皇更忙,我精力也是有限,你別老想著偷懶,多幫忙批複些不緊要的奏疏也好。”
顧晨早上踩點兒上班,中午還要睡一個時辰午覺,蹲坑也是時間最長的,他在東宮都聽說了。
原本也沒什麽,隻是現在朝廷情況不一樣了嘛。
他的東宮倒是有不少屬官,可父皇卻想著事事親力親為。
這對父皇的身子,不好啊!
顧晨心裏想著累死老朱活該,隻是臉上卻沒有表現出來,也沒答話,隻是一個勁地讓標兒注意自己的身子,還說了許多養生的法子。
什麽多喝熱水,每天必須睡夠四個時辰什麽啊。
送走顧晨,朱標迴到自己書案前,看著奏疏想了許久許久。
最後一字一句地給謄了下來,然後把顧晨寫得那本燒了。
他救了娘,不過就一個簡單的要求,如何不能滿足?
奉天殿。
“想法是好的。”老朱拿著奏疏,首先對此事表達了首肯:“隻不過如今有咱在,這些人還翻不了天。”
如今國策初定,改來改去,勢必會弄得怨聲載道。
“不過,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這一條可以用。”
老朱對大明的人口,也是煩惱,北宋比大明少了一半兒土地不止,可人家卻有九千多萬百姓。
到了自己這兒……
唉,都是打仗造的孽。
至於他之前為什麽要收人頭稅,這根本沒有為什麽,因為曆朝曆代都收,所以他也收。
現在好大兒提出這個想法,老朱倒是也樂意讓兒子做這個好人。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是好事,爹會給天下和臣子們說,這是他們太子殿下提出來的。”
老朱把所有的壞名聲,全往自己的身上攬。
反正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胥吏之法嘛……”老朱沉吟了一下,便直接定下道:“這個法子,讓那些地主勢力不能傀儡地方官兒。”
“讓他們不能,正大光明地吸老百姓們的血,而且還不能多吃口官糧,到時候肯定是罵聲一片,這事就說是咱的主意。”
他聽說,範從文等人抓潘富的路上,一天之內挨了三次黑打,牙齒都被打掉了好幾顆。
真是叔叔能忍,嬸嬸不能忍。
大明的官員是他朱元璋的官員,隻有他朱元璋能打,別人要打,那就是在打他朱元璋的臉。
“爹~”朱標半蹲下身,心疼地看著自家老爹的白發:“交給兒子去做吧,您別全自己扛著。”
老爹總是這樣,什麽事情都為自己思慮周全。
“老子不幫兒子扛事兒,那還配得上當老子麽?”
老爺子伸手拍了拍好大兒的臉,語氣溫柔又慈祥。
“再說了,你以後要辦的事,說不上還有多少,咱多挨幾句罵,咱的兒子就少挨幾句罵。”
“史官文人的筆,可以把咱踩到泥地裏頭兒去,可咱的兒子,必須要做個世人敬仰的好皇帝。”
“別難過。”見兒子難過,老朱倒是欣慰地笑了:“等將來,你當了皇帝,也會如此對雄英的。”
“雄英將來,也會這般對他的兒子,大明的江山,最好最好,就這麽平平穩穩地傳下來,一代又一代,代代平穩,天下才能太平。”
這也是他定下職業世襲的原因,他不僅希望自己的老朱家代代安穩,他還希望老百姓也能代代安穩。
不管什麽事,既然要實施,領導都是要找員工開會的。
這不,朝中為數不多的六部重臣,茹太素、詹徽、唐鐸、韓宜可,外加一個官職最小的顧晨都被叫來了。
“詹徽,潘富捉到了嗎?”
範從文是詹徽的屬下,所以老朱首先對詹徽發問。
“迴陛下,未曾,臣等無能,還望陛下責罰。”
詹徽心裏那個恨啊,那個潘富就像個泥鰍般滑得捉不住,讓他手底下人,鬧盡了笑話。
這也就讓自己丟了大臉,也不知陛下會不會真的責罰自己?
“行了。”誰知,老朱這迴卻是異於以往的好說話:“太子給咱說了,這事也不能全怪你們。”
“都怪當地那些地方上的王八羔子,這些人沒一個好東西,平時偷點漏點,咱也沒和他們計較。”
“如今好了,連我大明朝的官兒,也不放在眼裏,這分明是端咱的碗,卻要砸咱的鍋嘛。”
“行行行,他們既然不想咱好過,那就都別過,他們要砸咱的鍋,那咱就掀他們的灶。”
洪武十七年,也就是去年,大明的人口隻有六千十五萬人,這確實是少得過分了些。
“殿下。”
顧晨看出他的為難,聲音不由地更深沉了些。
“就算不做,最起碼也得趁這次多收些地迴來啊。”
“糧食,才是國之根本。”
在商業不發達的時候,任何東西都抵不過農業。
老實說,這番話,讓朱標聽得很是熱血沸騰。
“孤知道你,這是一腔為國的心思,隻不過,你真的想好了,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
讓顧晨站到與天下豪強為敵的位置,他是當真有些不忍心的。
他明白,成功了還好,要是不成,變法者就是一個死字,就算不死,日子也不好過。
“殿下,臣這隻是個想法,具體到底應該怎麽做,還有派誰去做,都得看陛下和太子殿下的意思。”
他可不想自己死了以後,子孫後代會沒有好下場。
雖然有可能不會,不過他不願意,拿自己的家人去賭。
他可以不要這個為天下的名譽,誰要是喜歡這個名聲。
誰拿去就行。
他相信,想要這個名聲的人,肯定是大有人在的。
“你不自己來?”
朱標又被他驚訝了一下,雖然說真的要幹這事。
可能最後沒有好下場,但好歹是名垂青史的機會。
名垂青史,是文人士子都想要的。
光曦不想要?
“殿下知道我的,自幼家境貧寒,父母又早殤,是靠哥嫂賣包子供養讀書,才走到今日的。”
顧晨如今,越發能共情原主,說著說著便有些哽咽。
“臣招惹一身罵名,五馬分屍、不得好死都無所謂。”
“可臣不能連累臣的家人,特別是臣的哥嫂和嶽家。”
“他們一個給了臣新生,一個對臣助益良多。”
“殿下,俗話說得好,人各有誌,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就交給有大誌向的人去辦吧。”
反正他的誌向很簡單,隻出主意,然後平平安安地和家人到老,類似於顧問這種崗位就可以了。
“你啊,這話也能直說?”
朱標有些感動他的真摯,倒是也不怪他懦弱怕事。
天底下,誰不怕死,誰不怕連累家人呢?
他也怕啊!
“這事,你不必管了,以後有事先來和孤說。”
“孤再去和父皇商量,千萬不能透個一字半字的出去。”
“知道嗎?”
若是給他爹知道了,能成全顧晨那才叫有鬼了。
誰想的主意,誰來辦事兒,這是他爹一貫的行事標準。
“知道了。”
顧晨爽快地答應了下來,順道還不忘拉近一下兩人的關係。
“殿下待臣好,臣心裏有數,怎能不說實話呢?”
人的感情很複雜,不是你無私,人家就會喜歡你、信任你。
還要看平日的相處,他拿標兒當兄弟自己兄弟對待,可又保持君臣之禮,而且不逾矩。
分寸拿捏得好了,標兒自然也比對別人有了幾分真心。
“好了,孤知道,你最赤誠,快去忙你的吧。”
朱標起身送他出門,還不忘想為自家老爹分擔工作。
“近日,六部官員空置,父皇更忙,我精力也是有限,你別老想著偷懶,多幫忙批複些不緊要的奏疏也好。”
顧晨早上踩點兒上班,中午還要睡一個時辰午覺,蹲坑也是時間最長的,他在東宮都聽說了。
原本也沒什麽,隻是現在朝廷情況不一樣了嘛。
他的東宮倒是有不少屬官,可父皇卻想著事事親力親為。
這對父皇的身子,不好啊!
顧晨心裏想著累死老朱活該,隻是臉上卻沒有表現出來,也沒答話,隻是一個勁地讓標兒注意自己的身子,還說了許多養生的法子。
什麽多喝熱水,每天必須睡夠四個時辰什麽啊。
送走顧晨,朱標迴到自己書案前,看著奏疏想了許久許久。
最後一字一句地給謄了下來,然後把顧晨寫得那本燒了。
他救了娘,不過就一個簡單的要求,如何不能滿足?
奉天殿。
“想法是好的。”老朱拿著奏疏,首先對此事表達了首肯:“隻不過如今有咱在,這些人還翻不了天。”
如今國策初定,改來改去,勢必會弄得怨聲載道。
“不過,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這一條可以用。”
老朱對大明的人口,也是煩惱,北宋比大明少了一半兒土地不止,可人家卻有九千多萬百姓。
到了自己這兒……
唉,都是打仗造的孽。
至於他之前為什麽要收人頭稅,這根本沒有為什麽,因為曆朝曆代都收,所以他也收。
現在好大兒提出這個想法,老朱倒是也樂意讓兒子做這個好人。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是好事,爹會給天下和臣子們說,這是他們太子殿下提出來的。”
老朱把所有的壞名聲,全往自己的身上攬。
反正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胥吏之法嘛……”老朱沉吟了一下,便直接定下道:“這個法子,讓那些地主勢力不能傀儡地方官兒。”
“讓他們不能,正大光明地吸老百姓們的血,而且還不能多吃口官糧,到時候肯定是罵聲一片,這事就說是咱的主意。”
他聽說,範從文等人抓潘富的路上,一天之內挨了三次黑打,牙齒都被打掉了好幾顆。
真是叔叔能忍,嬸嬸不能忍。
大明的官員是他朱元璋的官員,隻有他朱元璋能打,別人要打,那就是在打他朱元璋的臉。
“爹~”朱標半蹲下身,心疼地看著自家老爹的白發:“交給兒子去做吧,您別全自己扛著。”
老爹總是這樣,什麽事情都為自己思慮周全。
“老子不幫兒子扛事兒,那還配得上當老子麽?”
老爺子伸手拍了拍好大兒的臉,語氣溫柔又慈祥。
“再說了,你以後要辦的事,說不上還有多少,咱多挨幾句罵,咱的兒子就少挨幾句罵。”
“史官文人的筆,可以把咱踩到泥地裏頭兒去,可咱的兒子,必須要做個世人敬仰的好皇帝。”
“別難過。”見兒子難過,老朱倒是欣慰地笑了:“等將來,你當了皇帝,也會如此對雄英的。”
“雄英將來,也會這般對他的兒子,大明的江山,最好最好,就這麽平平穩穩地傳下來,一代又一代,代代平穩,天下才能太平。”
這也是他定下職業世襲的原因,他不僅希望自己的老朱家代代安穩,他還希望老百姓也能代代安穩。
不管什麽事,既然要實施,領導都是要找員工開會的。
這不,朝中為數不多的六部重臣,茹太素、詹徽、唐鐸、韓宜可,外加一個官職最小的顧晨都被叫來了。
“詹徽,潘富捉到了嗎?”
範從文是詹徽的屬下,所以老朱首先對詹徽發問。
“迴陛下,未曾,臣等無能,還望陛下責罰。”
詹徽心裏那個恨啊,那個潘富就像個泥鰍般滑得捉不住,讓他手底下人,鬧盡了笑話。
這也就讓自己丟了大臉,也不知陛下會不會真的責罰自己?
“行了。”誰知,老朱這迴卻是異於以往的好說話:“太子給咱說了,這事也不能全怪你們。”
“都怪當地那些地方上的王八羔子,這些人沒一個好東西,平時偷點漏點,咱也沒和他們計較。”
“如今好了,連我大明朝的官兒,也不放在眼裏,這分明是端咱的碗,卻要砸咱的鍋嘛。”
“行行行,他們既然不想咱好過,那就都別過,他們要砸咱的鍋,那咱就掀他們的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