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讓道:“於越這樣說,我就心裏有數了。即使不主動進攻,但亦不可不備。這與我的想法完全一致。如此一來,南京的五萬兵馬就不能動了。”
在南北開戰之前,德讓擔任南京代留守時,南京常備兵馬在二萬五千左右,現在南北處於交戰中的暫時對峙狀態,兵力自然要增加。他原來還在考慮,如果東征需要增兵,是不是還能從南京抽調部分兵力。休哥仿佛看透了丞相的心思,說道:
“對,五萬兵馬已是最低限度了。戰前南京常駐有二萬五千人馬,城內一萬,各州相加一萬五千。現在多了一倍,主要是加強了前沿各州縣的防備。不能不防宋賊再次傾國進犯。對麵宋國河北的兵力也較開戰之前增加了一倍,宋初西蜀、江南連年用兵,兵力不過三十多萬,現在全國已經增加到六十萬。河北的定州、鎮州、關南和高陽關三大鎮,各屯兵三萬,還有雄州、霸州等前線州縣堡寨少則數百多則上千,加起來最少十萬。這隻是第一道戰線,河北最大的軍鎮大名府還有數萬兵馬,整個河北相加仍是我們的兩倍。”
以朝廷掌握的情報,韓德讓知道休哥說得雖然不是非常準確,但大致不差。讚歎道:“於越真不愧國之長城。對宋軍全國和河北的兵力都了如指掌。”
蕭隗因第一次聽到這麽清晰的數字對比,摸著額頭嘖嘖道:
“敢情咱們一直是以一對三。宋賊仗著財大氣粗軍隊多,卻不是咱們的對手!”
德讓見他打岔,便接著他的話道:
“以一對三是不錯,但是別忘了,兵馬兵馬,不但要算兵,還要算馬,契丹騎兵占到軍隊總數的約四分之一,每個騎兵配三匹戰馬,你算算和宋軍是怎麽個比法。”
隗因掰著指頭算了算,卻算不清,道:“宋軍也有騎兵,但占軍隊的比例少得多,最多也就十分之一,別說一人三馬,一人兩馬就不錯。再說他們那馬也算戰馬?在咱們這兒隻能拉車。這可怎麽算得清呢?”
休哥一邊慢慢啜茶一邊沉思,這會兒放下杯子,字斟句酌地說道:
“說到這兒,我正好有一件事情要請丞相的示下。南京過去養二萬五千常備軍,現在要養五萬,足足翻了一倍。我想請朝廷減輕南京上交國庫的賦稅。我知道丞相現在主持軍事改革,正需要糧草銀兩,可是如果不減輕南京的負擔,就難以維持了。我不要求軍費翻倍,但起碼增加一半是合理的吧。這些年欠下朝廷不少租稅,現在上麵天天催,這件事還得請丞相解決。”
話說到這裏進入最實際的問題。契丹征服南京、東京、雲中等地後,實行中原的製度,百姓承擔租稅徭役,租稅除了供養當地的常備軍隊都要上交國庫。契丹和北方部族的製度則不同,按照祖製,他們是全民皆兵,所有十六歲到五十歲的男子都在兵籍,一旦需要,便要無償提供兵源和勞役。他們不繳納賦稅,從軍時富戶充當騎兵,要自備馬匹、裝備和武器,貧者充當副兵,隻出人力。他們也不需要朝廷的糧草軍餉,都是靠在戰爭中搶掠,不但能以戰養戰,還以繳獲人口財貨作為戰利帶迴家鄉。契丹和北方部族聞戰則喜,因為戰爭中的俘獲搶掠是他們財富的最大來源。現在朝廷禁止搶掠,部族軍隊必須發放糧草軍餉,而財物的來源仍然是隻有漢地和渤海等地區的賦稅。這便是進行這項改革最困難的地方。
現在南京要求減少上繳賦稅,實在是很令韓德讓頭疼。但這卻在他的意料之中,軍隊數量翻了一倍,南京人口並沒有增加,四年前的大戰還令人口銳減,民生凋敝,這幾年雖然有所複原,但最多也就剛剛恢複戰前水平,不可能讓它以原來的收入承擔翻倍的軍隊需要。剛才休哥算必須的兵力,看來也是有備而言的。不過他說的話應該是很實在的。剛想要說話,隻聽蕭隗因一本正經說道:
“於越的話千真萬確,我可以證明。於越做南京留守一年,以軍法治軍治民。五萬軍隊沒有空額,地方官不敢貪汙,單這兩項,我敢說起碼就省下一萬軍隊的開支。但是軍隊增加了一倍,再怎麽省也不夠啊。府庫官員天天叫苦,都說快要發不出軍餉,庫房也快要見底了。”
韓德讓聽了更加覺得耶律休哥剛才的話是懇切實在的話。怪不得軍隊增加一倍,休哥隻要求增加一半軍費,原來他已經盡了極大的努力。德讓做過南京留守,深知軍隊吃空額是個痼疾。不是個別人的貪婪,而是層層軍官都要靠這個得到些油水。作為武將隻吃五分之一的空額就算很少的了,要做到一點空額不吃簡直比登天還難。不光要自己廉潔,還要得罪多少手下驕兵悍將,沒有霹靂手段是絕做不到的。地方上的貪墨更是難以杜絕,從州縣官員到芝麻小吏層層利益都在賦稅的加碼中,那些額外增加的名目多得數不清,比本來的賦稅翻倍都不稀奇。不禁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好奇問道:
“於越是怎麽用軍法管製的呢?”
蕭隗因又拿出講故事的本領,清清喉嚨道:
“於越剛來時,下令清理軍隊人數,說既往不咎,但如果再有不實,必定軍法從事。你知道從前荊王那個糊塗蟲,下麵的人不糊弄他才怪。做了三年南京留守,留下一屁股爛賬,實在是有些過分。軍中都知於越威名,規矩的便如實改了過來,但總有那自作聰明的,依舊留了一手。沒想到於越玩的是真的,一個指揮一個指揮親自照冊點名。有一人不實便將指揮、營將、軍將一連串撤的撤、貶的貶。有兩個最過分的,於越命各打四十軍棍攆出軍營。一個當場打死了,一個隻剩了一口氣。嚇得沒人再敢虛報。今年秋天,收成不錯,於越讓我下鄉監查收稅。那些官吏真的是小心翼翼,不敢克扣加碼,百姓完稅也很痛快。百姓說,雖然為了備戰增加了兩成租稅,但他們心甘情願,因為實際上繳的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我有一個從小一起玩大的好兄弟,我薦他當了涿州的一個巡檢,他一見麵就罵我害他,說原本以為當官能發財,沒想到隻有幹巴巴一點俸祿,連家都養不起,還不如從前當混混來錢容易。我說他胡扯,別人怎麽當官都能發財,他說原來的確是這樣,但是於越一來,那些膽大妄為的都進了南京大牢,誰還敢再往槍口上撞,隻好都勒緊褲帶了。”
隗因一半由衷一半奉承,說得煞有介事。德讓知道這些事說說容易要做到有多難,現在也不可能一清如洗,但比從前大為清明是可信的。點頭讚道:
“於越不但是國之長城,還是朝廷棟梁。於越這樣苦心經營是對德讓的最大支持。如果全國都造此辦理,何愁改革不成契丹不強。南京的要求合情合理,我迴去就和朝臣們商量,將欠繳的賦稅免去,今後重新核定數額。”
休哥愁眉頓展雙手合十道:
“那我就先替南京的百姓多謝丞相了。丞相所為,休哥舉雙手讚成,其實誰都明白,不這樣是不行的。像從前那樣靠搶掠養兵怎麽能行,比如南京,兩邊都嚴守邊防,搶誰去呢?就是能搶到,也是鼠目寸光,要財不要土地不要民心。”
德讓感動極了,手拍桌案道:
“要是所有人都能這樣想就好了!當年太宗皇帝從中原撤兵總結教訓就說過,不該放任軍隊劫掠,這是中原得而複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認識到這點,說不定那時契丹就入主中原了,哪裏會有什麽劉知遠,更不會有郭威、趙匡胤。也就不會有今日改革之難。”
他指的是太宗會同九年(947年)太宗曾率軍攻入石重貴的首都東京汴梁,滅了晉國。第二年正月初一,太宗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皇宮,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他下詔將國號由“大契丹國”改為“大遼”,將會同十年改為大同元年,便是打算做中原皇帝了。後來就是因為遼軍大肆搶掠導致人民反抗,太宗被迫放棄東京,率軍北返,並死在半路。他臨死總結了三條失敗教訓,第一條就是不該放任軍隊打草穀。劉知遠是晉國的河東節度使。晉國滅亡後,他也曾派人奉表於遼太宗,耶律德光唿其為兒。等到契丹軍隊無法在中原立足而北撤時,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漢。而郭威是劉知遠手下大將,後來滅漢立周。趙匡胤又是郭威父子手下大將,後來滅周立宋。
休哥也跟著感歎一番,道:“我算過一筆賬,契丹雖然沒有宋國富有,但是正像丞相剛才所說,我們有的是一流戰馬一流騎兵,我們的士兵可以以少勝多,靠國庫完全養得起一隻天下最強的軍隊。”
德讓擊掌道:“對。宋國人多兵多,以它目前大約四百萬戶計算,差不多六戶出一兵。我們人少兵也少,以現在局部開戰的情形,養兵二十萬,全國約百萬戶,大約五戶一兵,相差並不大。”
休哥又道:“丞相放心,你的其它政策,包括擴大教育科舉,丹漢同罪同罰的律法改革等等都是於國於民有利的事,南京都會帶頭實行。”
德讓高興地站起來,高舉茶杯,道:“太好了!別的話不說了,於越和德讓誌同道合,何愁大遼不興,何愁國家不強。”
不甘寂寞的蕭隗因也站起來,騷騷後腦勺咧嘴笑道:“還有我呢,我也和四哥、於越誌同道合哩。”
三人都一起哈哈大笑。
韓德讓計劃第二天就走,已經命隨從們都準備好。一大清早剛剛起床,還沒有洗漱早飯,蕭隗因就來了。德讓奇怪道:
“咦?你怎麽這麽早就來了?說了不要你送。”
隗因憨笑道:“不是來送人是來留人。奉了夫人的命,要請四哥去府上做客。”
德讓詫異,這可不是小妹的作風,道:“昨天不是讓你帶話了嗎?讓你告訴她這次忙不過來,不去看她了,下次再去。她有什麽事嗎?該不是生病了吧?”
隗因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模樣,道:“病到沒病,隻是想四哥想得厲害。她要不是在月子裏,就自己來了。你要是不去,我迴去可要跪搓板了。再說四哥你還沒見過小外甥不是?人人都說他長得像舅舅呢。”
“你就胡扯吧,才多大就看出像我。”德讓被他纏得哭笑不得,轉念一想,看看妹妹也是應該,順便也看看剛剛出生的小外甥。便道:
“也好,我去看看她,今天的住宿的驛站不算遠,緊趕一趕天黑之前還能趕到。”
隗因佯作不快道:“那可不行,最少也要吃了午飯。吃完午飯今天就走不了了,索性再吃了晚飯。在我那敝舍輕鬆歇上一天明天再走。千裏迢迢來一趟,幹嘛匆匆忙忙。”
德讓拗不過,想不過晚迴去一天罷了,苦笑著點了頭。
剛出了驛站大門,正要上自己的駟馬高車,就見耶律休哥騎著馬,帶著一隊親兵來了,見了麵笑道:
“想不到國舅爺也這麽早來給丞相送行。”
德讓連連拱手道:“他哪裏是送行,是來劫持的。於越怎麽來了。”
休哥笑道:“不早了,我已經練了一陣子武藝了。每天這個時間該要巡城,順便來送丞相。丞相本也應該去國舅府轉轉。既然如此,丞相就多住一天,我明天再來送行。”
三人分路而行。韓德讓隨蕭隗因走了幾條街,就到了一座門麵軒敞的大宅前,隻見高大的門上掛一塊黑底金字額匾,上寫“國舅府”幾個大字。
在南北開戰之前,德讓擔任南京代留守時,南京常備兵馬在二萬五千左右,現在南北處於交戰中的暫時對峙狀態,兵力自然要增加。他原來還在考慮,如果東征需要增兵,是不是還能從南京抽調部分兵力。休哥仿佛看透了丞相的心思,說道:
“對,五萬兵馬已是最低限度了。戰前南京常駐有二萬五千人馬,城內一萬,各州相加一萬五千。現在多了一倍,主要是加強了前沿各州縣的防備。不能不防宋賊再次傾國進犯。對麵宋國河北的兵力也較開戰之前增加了一倍,宋初西蜀、江南連年用兵,兵力不過三十多萬,現在全國已經增加到六十萬。河北的定州、鎮州、關南和高陽關三大鎮,各屯兵三萬,還有雄州、霸州等前線州縣堡寨少則數百多則上千,加起來最少十萬。這隻是第一道戰線,河北最大的軍鎮大名府還有數萬兵馬,整個河北相加仍是我們的兩倍。”
以朝廷掌握的情報,韓德讓知道休哥說得雖然不是非常準確,但大致不差。讚歎道:“於越真不愧國之長城。對宋軍全國和河北的兵力都了如指掌。”
蕭隗因第一次聽到這麽清晰的數字對比,摸著額頭嘖嘖道:
“敢情咱們一直是以一對三。宋賊仗著財大氣粗軍隊多,卻不是咱們的對手!”
德讓見他打岔,便接著他的話道:
“以一對三是不錯,但是別忘了,兵馬兵馬,不但要算兵,還要算馬,契丹騎兵占到軍隊總數的約四分之一,每個騎兵配三匹戰馬,你算算和宋軍是怎麽個比法。”
隗因掰著指頭算了算,卻算不清,道:“宋軍也有騎兵,但占軍隊的比例少得多,最多也就十分之一,別說一人三馬,一人兩馬就不錯。再說他們那馬也算戰馬?在咱們這兒隻能拉車。這可怎麽算得清呢?”
休哥一邊慢慢啜茶一邊沉思,這會兒放下杯子,字斟句酌地說道:
“說到這兒,我正好有一件事情要請丞相的示下。南京過去養二萬五千常備軍,現在要養五萬,足足翻了一倍。我想請朝廷減輕南京上交國庫的賦稅。我知道丞相現在主持軍事改革,正需要糧草銀兩,可是如果不減輕南京的負擔,就難以維持了。我不要求軍費翻倍,但起碼增加一半是合理的吧。這些年欠下朝廷不少租稅,現在上麵天天催,這件事還得請丞相解決。”
話說到這裏進入最實際的問題。契丹征服南京、東京、雲中等地後,實行中原的製度,百姓承擔租稅徭役,租稅除了供養當地的常備軍隊都要上交國庫。契丹和北方部族的製度則不同,按照祖製,他們是全民皆兵,所有十六歲到五十歲的男子都在兵籍,一旦需要,便要無償提供兵源和勞役。他們不繳納賦稅,從軍時富戶充當騎兵,要自備馬匹、裝備和武器,貧者充當副兵,隻出人力。他們也不需要朝廷的糧草軍餉,都是靠在戰爭中搶掠,不但能以戰養戰,還以繳獲人口財貨作為戰利帶迴家鄉。契丹和北方部族聞戰則喜,因為戰爭中的俘獲搶掠是他們財富的最大來源。現在朝廷禁止搶掠,部族軍隊必須發放糧草軍餉,而財物的來源仍然是隻有漢地和渤海等地區的賦稅。這便是進行這項改革最困難的地方。
現在南京要求減少上繳賦稅,實在是很令韓德讓頭疼。但這卻在他的意料之中,軍隊數量翻了一倍,南京人口並沒有增加,四年前的大戰還令人口銳減,民生凋敝,這幾年雖然有所複原,但最多也就剛剛恢複戰前水平,不可能讓它以原來的收入承擔翻倍的軍隊需要。剛才休哥算必須的兵力,看來也是有備而言的。不過他說的話應該是很實在的。剛想要說話,隻聽蕭隗因一本正經說道:
“於越的話千真萬確,我可以證明。於越做南京留守一年,以軍法治軍治民。五萬軍隊沒有空額,地方官不敢貪汙,單這兩項,我敢說起碼就省下一萬軍隊的開支。但是軍隊增加了一倍,再怎麽省也不夠啊。府庫官員天天叫苦,都說快要發不出軍餉,庫房也快要見底了。”
韓德讓聽了更加覺得耶律休哥剛才的話是懇切實在的話。怪不得軍隊增加一倍,休哥隻要求增加一半軍費,原來他已經盡了極大的努力。德讓做過南京留守,深知軍隊吃空額是個痼疾。不是個別人的貪婪,而是層層軍官都要靠這個得到些油水。作為武將隻吃五分之一的空額就算很少的了,要做到一點空額不吃簡直比登天還難。不光要自己廉潔,還要得罪多少手下驕兵悍將,沒有霹靂手段是絕做不到的。地方上的貪墨更是難以杜絕,從州縣官員到芝麻小吏層層利益都在賦稅的加碼中,那些額外增加的名目多得數不清,比本來的賦稅翻倍都不稀奇。不禁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好奇問道:
“於越是怎麽用軍法管製的呢?”
蕭隗因又拿出講故事的本領,清清喉嚨道:
“於越剛來時,下令清理軍隊人數,說既往不咎,但如果再有不實,必定軍法從事。你知道從前荊王那個糊塗蟲,下麵的人不糊弄他才怪。做了三年南京留守,留下一屁股爛賬,實在是有些過分。軍中都知於越威名,規矩的便如實改了過來,但總有那自作聰明的,依舊留了一手。沒想到於越玩的是真的,一個指揮一個指揮親自照冊點名。有一人不實便將指揮、營將、軍將一連串撤的撤、貶的貶。有兩個最過分的,於越命各打四十軍棍攆出軍營。一個當場打死了,一個隻剩了一口氣。嚇得沒人再敢虛報。今年秋天,收成不錯,於越讓我下鄉監查收稅。那些官吏真的是小心翼翼,不敢克扣加碼,百姓完稅也很痛快。百姓說,雖然為了備戰增加了兩成租稅,但他們心甘情願,因為實際上繳的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我有一個從小一起玩大的好兄弟,我薦他當了涿州的一個巡檢,他一見麵就罵我害他,說原本以為當官能發財,沒想到隻有幹巴巴一點俸祿,連家都養不起,還不如從前當混混來錢容易。我說他胡扯,別人怎麽當官都能發財,他說原來的確是這樣,但是於越一來,那些膽大妄為的都進了南京大牢,誰還敢再往槍口上撞,隻好都勒緊褲帶了。”
隗因一半由衷一半奉承,說得煞有介事。德讓知道這些事說說容易要做到有多難,現在也不可能一清如洗,但比從前大為清明是可信的。點頭讚道:
“於越不但是國之長城,還是朝廷棟梁。於越這樣苦心經營是對德讓的最大支持。如果全國都造此辦理,何愁改革不成契丹不強。南京的要求合情合理,我迴去就和朝臣們商量,將欠繳的賦稅免去,今後重新核定數額。”
休哥愁眉頓展雙手合十道:
“那我就先替南京的百姓多謝丞相了。丞相所為,休哥舉雙手讚成,其實誰都明白,不這樣是不行的。像從前那樣靠搶掠養兵怎麽能行,比如南京,兩邊都嚴守邊防,搶誰去呢?就是能搶到,也是鼠目寸光,要財不要土地不要民心。”
德讓感動極了,手拍桌案道:
“要是所有人都能這樣想就好了!當年太宗皇帝從中原撤兵總結教訓就說過,不該放任軍隊劫掠,這是中原得而複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認識到這點,說不定那時契丹就入主中原了,哪裏會有什麽劉知遠,更不會有郭威、趙匡胤。也就不會有今日改革之難。”
他指的是太宗會同九年(947年)太宗曾率軍攻入石重貴的首都東京汴梁,滅了晉國。第二年正月初一,太宗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皇宮,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他下詔將國號由“大契丹國”改為“大遼”,將會同十年改為大同元年,便是打算做中原皇帝了。後來就是因為遼軍大肆搶掠導致人民反抗,太宗被迫放棄東京,率軍北返,並死在半路。他臨死總結了三條失敗教訓,第一條就是不該放任軍隊打草穀。劉知遠是晉國的河東節度使。晉國滅亡後,他也曾派人奉表於遼太宗,耶律德光唿其為兒。等到契丹軍隊無法在中原立足而北撤時,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漢。而郭威是劉知遠手下大將,後來滅漢立周。趙匡胤又是郭威父子手下大將,後來滅周立宋。
休哥也跟著感歎一番,道:“我算過一筆賬,契丹雖然沒有宋國富有,但是正像丞相剛才所說,我們有的是一流戰馬一流騎兵,我們的士兵可以以少勝多,靠國庫完全養得起一隻天下最強的軍隊。”
德讓擊掌道:“對。宋國人多兵多,以它目前大約四百萬戶計算,差不多六戶出一兵。我們人少兵也少,以現在局部開戰的情形,養兵二十萬,全國約百萬戶,大約五戶一兵,相差並不大。”
休哥又道:“丞相放心,你的其它政策,包括擴大教育科舉,丹漢同罪同罰的律法改革等等都是於國於民有利的事,南京都會帶頭實行。”
德讓高興地站起來,高舉茶杯,道:“太好了!別的話不說了,於越和德讓誌同道合,何愁大遼不興,何愁國家不強。”
不甘寂寞的蕭隗因也站起來,騷騷後腦勺咧嘴笑道:“還有我呢,我也和四哥、於越誌同道合哩。”
三人都一起哈哈大笑。
韓德讓計劃第二天就走,已經命隨從們都準備好。一大清早剛剛起床,還沒有洗漱早飯,蕭隗因就來了。德讓奇怪道:
“咦?你怎麽這麽早就來了?說了不要你送。”
隗因憨笑道:“不是來送人是來留人。奉了夫人的命,要請四哥去府上做客。”
德讓詫異,這可不是小妹的作風,道:“昨天不是讓你帶話了嗎?讓你告訴她這次忙不過來,不去看她了,下次再去。她有什麽事嗎?該不是生病了吧?”
隗因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模樣,道:“病到沒病,隻是想四哥想得厲害。她要不是在月子裏,就自己來了。你要是不去,我迴去可要跪搓板了。再說四哥你還沒見過小外甥不是?人人都說他長得像舅舅呢。”
“你就胡扯吧,才多大就看出像我。”德讓被他纏得哭笑不得,轉念一想,看看妹妹也是應該,順便也看看剛剛出生的小外甥。便道:
“也好,我去看看她,今天的住宿的驛站不算遠,緊趕一趕天黑之前還能趕到。”
隗因佯作不快道:“那可不行,最少也要吃了午飯。吃完午飯今天就走不了了,索性再吃了晚飯。在我那敝舍輕鬆歇上一天明天再走。千裏迢迢來一趟,幹嘛匆匆忙忙。”
德讓拗不過,想不過晚迴去一天罷了,苦笑著點了頭。
剛出了驛站大門,正要上自己的駟馬高車,就見耶律休哥騎著馬,帶著一隊親兵來了,見了麵笑道:
“想不到國舅爺也這麽早來給丞相送行。”
德讓連連拱手道:“他哪裏是送行,是來劫持的。於越怎麽來了。”
休哥笑道:“不早了,我已經練了一陣子武藝了。每天這個時間該要巡城,順便來送丞相。丞相本也應該去國舅府轉轉。既然如此,丞相就多住一天,我明天再來送行。”
三人分路而行。韓德讓隨蕭隗因走了幾條街,就到了一座門麵軒敞的大宅前,隻見高大的門上掛一塊黑底金字額匾,上寫“國舅府”幾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