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讓不冷不熱地說道:“希望這一次能徹底東北的問題。”
東征是目前最大的一件軍事。朝廷出動了十萬兵力,派出了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都統,還有包括蕭闥覽在內的一大批戰將。兩年多前耶律普寧和蕭恆德受命出征,是東征的開始,到現在這場戰爭已經經曆了錯綜複雜的發展變化。其中不僅有戰爭本身的起伏勝負,還牽扯到朝廷內部的權力爭奪。
兩年多前,新朝剛剛開基,朝廷決定發起東征,派出北府宰相耶律普寧和林牙蕭恆德率領五萬大軍出兵鴨子河。蕭恆德當年冬天就帶了部分兵力深入青嶺,抄了燕頗的老窩。但老奸巨猾的燕頗和他的手下則金蟬脫殼。朝廷收到了耶律普寧發出的捷報,派人前往軍中宣諭獎勵。第二年一開春,耶律普寧就親率全軍沿鴨子河東進繼續追剿燕頗等賊。他們連戰連勝,捷報再次傳到牙帳。朝廷即刻派人前去查驗核實,很快下詔頒賞全軍。兩位主帥都獲得加官進爵。原任宣徽使、同平章事的耶律普寧加官政事令;原任林牙的蕭恆德加授神武衛大將軍,兩人還得到大量金銀賞賜。
東京留守耶律抹隻曾在蕭恆德冬季傳捷時就奏報朝廷,說主犯燕頗成功逃脫,蕭恆德中了空城計,此戰應是有過無功。太後將他的報告留中不發。這時他再次上奏說,雖然耶律普寧打了很多仗,有所收獲,但燕頗和烏玄明這兩個朝廷的主要目標仍是沒有傷到一根毫毛。東北依然盜賊橫行,形勢並沒有見好轉,遠談不上東征大捷,二人有冒功之嫌。
接到他的報告時恩賞已經發出,對東征進展順利很有些興衝衝的太後頗感懊惱。找來耶律斜軫、韓德讓商議應該如何應對。
韓德讓說:“戰爭也和其他事情一樣,可以見仁見智。一場大仗隻要不能一戰徹底將敵人幹淨,說成勝仗敗仗都行。我看這兩次報捷都是實實在在的勝利,普寧年近六旬親臨前線,恆德也是真心報國不怕吃苦,功勞苦勞都有。朝廷統治名存實亡近五十年,東北千瘡百孔,蛇鼠橫行,加之地勢複雜,北貫冰海,南通高麗,要想把藏匿的賊匪清剿幹淨談何容易。將來要將生女真等部族全部納入契丹籍冊,建立州縣,派地方官管轄並駐紮軍隊才有可能。想要做到如此,別說五萬人,就是十萬人馬也不夠,非得再打一場渤海滅國戰爭那樣的大戰。”
燕燕聽了他的話心裏舒服了不少,點頭道:
“現在的東北雖然沒有了當年渤海國的軍隊,但是一片糜爛更難收拾。太祖皇帝打渤海國隻要拿下龍泉府,現在賊匪到處隱匿,想打都沒有個抓撓處。普寧和恆德他們確實不易。”
耶律斜軫知道太後偏袒蕭恆德,他本不想得罪太後,可是心裏卻讚同耶律抹隻,對蕭恆德一百個不服氣。認為他初出茅廬就小捷報大功,將來依仗太後權勢會更加難以抑製,必須從一開始就打下他的傲氣。見韓德讓為蕭恆德說話,更為不滿。心想之前的兩次封賞都是他的主張,不等和北院、東京認真商酌就匆匆攛掇太後下旨,才會有現在的被動。其實他不是欣賞蕭恆德,完全是為了拍太後的馬屁。忍不住道:
“耶律抹隻說的也是實情。朝廷已經頒布封賞,撤迴有傷顏麵,但是可以將抹隻的報告轉給他們,告誡他們要努力剿賊,才對得起朝廷的恩賞。”
這等於表明朝廷同意耶律抹隻的奏報,是對耶律普寧和蕭恆德的申斥,暗指他們有冒功之嫌。要不是顧慮太後的態度,斜軫一定會直接提出撤迴恩賞,命二人戴罪立功。
前朝時韓德讓和耶律斜軫相處還算融洽,但新朝以來,隨著太後的寵信日益隆盛,德讓就明顯感到耶律斜軫的嫉妒和仇視。此次東征太後堅持啟用蕭恆德,引起擔心耶律氏兵權日漸削弱的宗親貴族不滿,他現在對蕭恆德的支持這種對立。斜軫已經撕破臉皮,德讓也不想示弱,針鋒相對地迴道:
“耶律抹隻的指責並沒有什麽真憑實據,他說沒有抓住燕頗,這一點老普寧也沒有諱言。把這樣一封奏報轉下去,隻能徒亂前線軍心。北樞密幾次推薦耶律抹隻擔任東征統帥,大概認為要是換了耶律抹隻就可以一戰澄清東北了吧。在下倒以為,以耶律抹隻的軍事才能,能打出現在這樣的局麵都難。”
耶律抹隻的奏章再次沒有了下文,這一場風波沒有掀起多大浪花就過去了。普寧和恆德繼續在東北剿匪,耶律抹隻仍然在遼陽府坐堂。原以為這個局麵可以就此維持下去,靠著小火慢燉逐步改善東北局麵。隻等有一天朝廷騰出手來大舉進兵東北。或者就是南邊戰事再起,撤出這支兵馬。不想去年夏天風雲突變,東北形勢陡然緊張起來。
事情的起因頗為曲折,還是因為耶律普寧和蕭恆德的深入東征。這支大軍深入東北,在那片多年來被朝廷棄守因而盜賊蜂起的土地上雷厲風行進行剿匪。這一帶土地廣袤,部族眾多,魚龍混雜,有老實巴交的土著,更多的是對朝廷陽奉陰違的生女真和其他蠻部,還有不少渤海複國勢力和與他們勾勾搭搭狼狽為奸的牆頭草。耶律普寧和蕭恆德在一團亂麻中立定宗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主要目標是燕頗和烏玄明兩股掛了號的賊人,在追剿過程中,其他渤海人的山頭村寨一體清掃,生女真部落和其他蠻部凡是和渤海逆賊有過勾連的、公開樹過反旗的都被屠戮。其他生女真和當地土著投靠朝廷的,就要出人出糧出向導和土兵,官軍將被清剿部族的人口、牲畜作為獎賞;不幫官軍的就視為通匪,遭到剿滅。渤海人和不肯屈服的生女真奮起反抗的都敵不過數萬裝備精良的官軍,有的躲進大山,有的北逃終年冰封的北海,更多的則沿著白山逃向東南鴨綠江一帶。
南竄的渤海和生女真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與正在向外擴張的高麗發生了激烈衝突,雙方為了土地、山林和人口財物爆發大大小小無數戰爭。渤海和生女真人打不過高麗,便派使節突破驚濤駭浪來到開封求援。
使節深諳兵法,並沒有直接向宋人請求援助,而是施以離間之計,對宋國執政說高麗投靠了契丹,借道給契丹攻打自己。宋人一聽這話便中了他們的詭計。因為宋人對付契丹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利用與其為鄰的高麗、渤海、生女真,竭力拉攏這幾股力量聯合對付這個最大的敵人。高麗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者,也是開封最重視的同盟者。但高麗雖然一向對開封稱臣納貢,接受冊封,使用年號,但它同時畏懼契丹,患得患失,若即若離,並沒有結成鐵的同盟。要說此時在契丹的壓力下,轉投它抱,是非常有可能的,也是開封最擔心的事。
開封立即派了一個名叫韓國華的監察禦史充當使臣前往平壤,了解情況,施加壓力。韓使臣身上帶了一封趙光義的皇帝詔書,其中的內容是:大宋即將興兵契丹收複幽燕,你和鄰邊小兄弟應該同仇敵愾,不能內訌,要盡快歸還所虜人口財貨。使者除了調解這幾股勢力的糾紛,還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督促高麗出兵契丹,和契丹徹底翻臉,以配和宋國的軍事行動。
高麗恭敬接待了上國使臣,再三表示對開封絕無二心,對渤海生女真的誣告痛加駁斥。但對出兵的要求,明知是非智之舉,又不敢得罪開封,在使臣再三催逼之下勉強應允。宋使得到承諾後返迴開封。
然而這一切過程都被北樞密院偵知,耶律斜軫手中也許沒有很多具體細節,但大致情況盡皆掌握。得知高麗即將出兵進犯,北樞密院提出了一個對應的方略,就是搶在南北大戰之前,大舉東征高麗一舉解決高麗的歸附問題。表麵理由是,一旦高麗和開封聯手出兵,宋軍從河北進攻,高麗從山海關夾擊,南京便危乎殆哉。實際上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即是上一次爭奪東征兵權失敗後,耶律斜軫在耶律氏皇族的支持下企圖借東征高麗將兵權抓到手裏。他提出的用兵方略是,抽調各地可調兵力,加上新征集的兵馬,一共集合十萬大軍東出鴨綠江,攻打平壤。
太後、皇帝覽閱奏章,深感事關重大,召集朝臣商議。斜軫提出由東京留守耶律抹隻為東征高麗的都統。朝會上兩位老親王都支持耶律斜軫。吳王耶律稍現在是上京留守,可是他從不親自坐衙理事,一應日常政務全都交給副留守,自己常年追隨鈉缽行營遊山玩水,幾乎次次朝會不落。寧王耶律隻沒身體不好,無官一身輕,也終日扈擁鈉缽。有這兩位耶律皇族老親王的支持,斜軫的主張自然占了上風。燕燕知道耶律皇族不甘軍權旁落想要爭奪東路統兵權,但一是蕭恆德統領十萬大軍資望不夠,蕭闥覽與耶律抹隻相比顯然不具熟悉當地情勢的優勢;二是為了朝廷利益,不能坐視高麗和宋軍聯合,大敵當前顧不得自己的小算盤,所以便同意了樞密院的意見。但是,燕燕也不會輕易被耶律斜軫所左右,她說:
“耶律抹隻從前率兵出戰多是敗績,這次戰爭事關重大,由他統領難以孚眾和令朝廷放心。這樣吧,你,耶律斜軫做東征都統,蕭闥覽、耶律抹隻任副都統。你們要立下軍令狀,此一役務必要讓高麗脫離宋朝歸附契丹。”
耶律斜軫弄了個大窩脖,沒想到為耶律抹隻爭了半天的差事落到自己頭上,心裏再一次服了太後的手段。他不是不想親領東征大軍,隻是這樣一來自己在北樞密院的權力勢必旁落,落到誰的手裏?自然是韓德讓。現在太後就是事事對姓韓的言聽計從,對自己已經沒有過去那麽信任,而是成了多餘的聾子耳朵。太後四兩撥千斤,順水推舟就將自己擠出了北院,給姓韓的掃清了道路。這才真是治一經損一經,得不償失。可以反對的話說已經說不出口,難道能說北院離不開自己?怪隻怪耶律抹隻的確沒有打過什麽勝仗,怪自己想事情顧前不顧後。
去年七月大軍征調完畢,十萬人馬齊集土河,隻等一聲令下出發東征高麗。這時情況卻又起了變化。樞密院得到高麗秘密渠道的情報,高麗聽說契丹要大舉來討,國內政局震蕩,反對親宋得罪契丹的一派占了上風,說服國王不出兵配合開封攻打契丹。這時的高麗國王名叫王治,是個懦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原本答應宋使出兵就是迫不得已的表麵應酬,實際上他雖在感情上親近宋朝,卻又懼怕契丹的武力。這時聽說契丹要興兵來討,嚇得魂飛魄散。那些主張中立的大臣一陣鼓噪,他就同意降黜聯宋的官員,派人暗地聯絡契丹保證絕不犯邊。
這個消息傳到契丹,朝庭陷入了進退兩難。
在朝會上商議這件事的時候,斜軫前思後想,硬著頭皮說道:
“現在出兵等於向高麗宣戰,原來決定打這一仗是因為它和宋國結盟,準備進攻契丹。現在它既已明確不會出兵幫助宋國,就要重新評估風險。宋人見咱們和高麗開戰,說不定就會乘勢發動進攻,那時契丹就會兩麵用兵,前後受敵。到時候渤海生女真乘勢而起,局麵將難以收拾。”
“北樞密院認為這一仗不能打了?”太後追問。
“是的。”
耶律斜軫聲音僵澀地答道,他很不情願這樣說,可是戰爭不是兒戲,他不能不顧慮後果。這話即使他不說別人也會說出來。
“但大軍已經集結,為了征兵上上下下雷厲風行,才能在這麽短時間內就集齊兵力。現在就地遣散白白折騰一番,勞民傷財事小,下麵要是因此有了玩忽懈怠之心事情就大了。現在的情況隨時有可能爆發戰爭,最怕就是軍心渙散。”韓德讓道。
斜軫覺得他是有意和自己過不去,問道:
“照韓輔政這麽說,高麗還是要打了?”
“不遣散不一定去打高麗,可以加入東征。”韓德讓突然說道。
東征是目前最大的一件軍事。朝廷出動了十萬兵力,派出了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都統,還有包括蕭闥覽在內的一大批戰將。兩年多前耶律普寧和蕭恆德受命出征,是東征的開始,到現在這場戰爭已經經曆了錯綜複雜的發展變化。其中不僅有戰爭本身的起伏勝負,還牽扯到朝廷內部的權力爭奪。
兩年多前,新朝剛剛開基,朝廷決定發起東征,派出北府宰相耶律普寧和林牙蕭恆德率領五萬大軍出兵鴨子河。蕭恆德當年冬天就帶了部分兵力深入青嶺,抄了燕頗的老窩。但老奸巨猾的燕頗和他的手下則金蟬脫殼。朝廷收到了耶律普寧發出的捷報,派人前往軍中宣諭獎勵。第二年一開春,耶律普寧就親率全軍沿鴨子河東進繼續追剿燕頗等賊。他們連戰連勝,捷報再次傳到牙帳。朝廷即刻派人前去查驗核實,很快下詔頒賞全軍。兩位主帥都獲得加官進爵。原任宣徽使、同平章事的耶律普寧加官政事令;原任林牙的蕭恆德加授神武衛大將軍,兩人還得到大量金銀賞賜。
東京留守耶律抹隻曾在蕭恆德冬季傳捷時就奏報朝廷,說主犯燕頗成功逃脫,蕭恆德中了空城計,此戰應是有過無功。太後將他的報告留中不發。這時他再次上奏說,雖然耶律普寧打了很多仗,有所收獲,但燕頗和烏玄明這兩個朝廷的主要目標仍是沒有傷到一根毫毛。東北依然盜賊橫行,形勢並沒有見好轉,遠談不上東征大捷,二人有冒功之嫌。
接到他的報告時恩賞已經發出,對東征進展順利很有些興衝衝的太後頗感懊惱。找來耶律斜軫、韓德讓商議應該如何應對。
韓德讓說:“戰爭也和其他事情一樣,可以見仁見智。一場大仗隻要不能一戰徹底將敵人幹淨,說成勝仗敗仗都行。我看這兩次報捷都是實實在在的勝利,普寧年近六旬親臨前線,恆德也是真心報國不怕吃苦,功勞苦勞都有。朝廷統治名存實亡近五十年,東北千瘡百孔,蛇鼠橫行,加之地勢複雜,北貫冰海,南通高麗,要想把藏匿的賊匪清剿幹淨談何容易。將來要將生女真等部族全部納入契丹籍冊,建立州縣,派地方官管轄並駐紮軍隊才有可能。想要做到如此,別說五萬人,就是十萬人馬也不夠,非得再打一場渤海滅國戰爭那樣的大戰。”
燕燕聽了他的話心裏舒服了不少,點頭道:
“現在的東北雖然沒有了當年渤海國的軍隊,但是一片糜爛更難收拾。太祖皇帝打渤海國隻要拿下龍泉府,現在賊匪到處隱匿,想打都沒有個抓撓處。普寧和恆德他們確實不易。”
耶律斜軫知道太後偏袒蕭恆德,他本不想得罪太後,可是心裏卻讚同耶律抹隻,對蕭恆德一百個不服氣。認為他初出茅廬就小捷報大功,將來依仗太後權勢會更加難以抑製,必須從一開始就打下他的傲氣。見韓德讓為蕭恆德說話,更為不滿。心想之前的兩次封賞都是他的主張,不等和北院、東京認真商酌就匆匆攛掇太後下旨,才會有現在的被動。其實他不是欣賞蕭恆德,完全是為了拍太後的馬屁。忍不住道:
“耶律抹隻說的也是實情。朝廷已經頒布封賞,撤迴有傷顏麵,但是可以將抹隻的報告轉給他們,告誡他們要努力剿賊,才對得起朝廷的恩賞。”
這等於表明朝廷同意耶律抹隻的奏報,是對耶律普寧和蕭恆德的申斥,暗指他們有冒功之嫌。要不是顧慮太後的態度,斜軫一定會直接提出撤迴恩賞,命二人戴罪立功。
前朝時韓德讓和耶律斜軫相處還算融洽,但新朝以來,隨著太後的寵信日益隆盛,德讓就明顯感到耶律斜軫的嫉妒和仇視。此次東征太後堅持啟用蕭恆德,引起擔心耶律氏兵權日漸削弱的宗親貴族不滿,他現在對蕭恆德的支持這種對立。斜軫已經撕破臉皮,德讓也不想示弱,針鋒相對地迴道:
“耶律抹隻的指責並沒有什麽真憑實據,他說沒有抓住燕頗,這一點老普寧也沒有諱言。把這樣一封奏報轉下去,隻能徒亂前線軍心。北樞密幾次推薦耶律抹隻擔任東征統帥,大概認為要是換了耶律抹隻就可以一戰澄清東北了吧。在下倒以為,以耶律抹隻的軍事才能,能打出現在這樣的局麵都難。”
耶律抹隻的奏章再次沒有了下文,這一場風波沒有掀起多大浪花就過去了。普寧和恆德繼續在東北剿匪,耶律抹隻仍然在遼陽府坐堂。原以為這個局麵可以就此維持下去,靠著小火慢燉逐步改善東北局麵。隻等有一天朝廷騰出手來大舉進兵東北。或者就是南邊戰事再起,撤出這支兵馬。不想去年夏天風雲突變,東北形勢陡然緊張起來。
事情的起因頗為曲折,還是因為耶律普寧和蕭恆德的深入東征。這支大軍深入東北,在那片多年來被朝廷棄守因而盜賊蜂起的土地上雷厲風行進行剿匪。這一帶土地廣袤,部族眾多,魚龍混雜,有老實巴交的土著,更多的是對朝廷陽奉陰違的生女真和其他蠻部,還有不少渤海複國勢力和與他們勾勾搭搭狼狽為奸的牆頭草。耶律普寧和蕭恆德在一團亂麻中立定宗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主要目標是燕頗和烏玄明兩股掛了號的賊人,在追剿過程中,其他渤海人的山頭村寨一體清掃,生女真部落和其他蠻部凡是和渤海逆賊有過勾連的、公開樹過反旗的都被屠戮。其他生女真和當地土著投靠朝廷的,就要出人出糧出向導和土兵,官軍將被清剿部族的人口、牲畜作為獎賞;不幫官軍的就視為通匪,遭到剿滅。渤海人和不肯屈服的生女真奮起反抗的都敵不過數萬裝備精良的官軍,有的躲進大山,有的北逃終年冰封的北海,更多的則沿著白山逃向東南鴨綠江一帶。
南竄的渤海和生女真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與正在向外擴張的高麗發生了激烈衝突,雙方為了土地、山林和人口財物爆發大大小小無數戰爭。渤海和生女真人打不過高麗,便派使節突破驚濤駭浪來到開封求援。
使節深諳兵法,並沒有直接向宋人請求援助,而是施以離間之計,對宋國執政說高麗投靠了契丹,借道給契丹攻打自己。宋人一聽這話便中了他們的詭計。因為宋人對付契丹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利用與其為鄰的高麗、渤海、生女真,竭力拉攏這幾股力量聯合對付這個最大的敵人。高麗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者,也是開封最重視的同盟者。但高麗雖然一向對開封稱臣納貢,接受冊封,使用年號,但它同時畏懼契丹,患得患失,若即若離,並沒有結成鐵的同盟。要說此時在契丹的壓力下,轉投它抱,是非常有可能的,也是開封最擔心的事。
開封立即派了一個名叫韓國華的監察禦史充當使臣前往平壤,了解情況,施加壓力。韓使臣身上帶了一封趙光義的皇帝詔書,其中的內容是:大宋即將興兵契丹收複幽燕,你和鄰邊小兄弟應該同仇敵愾,不能內訌,要盡快歸還所虜人口財貨。使者除了調解這幾股勢力的糾紛,還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督促高麗出兵契丹,和契丹徹底翻臉,以配和宋國的軍事行動。
高麗恭敬接待了上國使臣,再三表示對開封絕無二心,對渤海生女真的誣告痛加駁斥。但對出兵的要求,明知是非智之舉,又不敢得罪開封,在使臣再三催逼之下勉強應允。宋使得到承諾後返迴開封。
然而這一切過程都被北樞密院偵知,耶律斜軫手中也許沒有很多具體細節,但大致情況盡皆掌握。得知高麗即將出兵進犯,北樞密院提出了一個對應的方略,就是搶在南北大戰之前,大舉東征高麗一舉解決高麗的歸附問題。表麵理由是,一旦高麗和開封聯手出兵,宋軍從河北進攻,高麗從山海關夾擊,南京便危乎殆哉。實際上還有一層更深的原因,即是上一次爭奪東征兵權失敗後,耶律斜軫在耶律氏皇族的支持下企圖借東征高麗將兵權抓到手裏。他提出的用兵方略是,抽調各地可調兵力,加上新征集的兵馬,一共集合十萬大軍東出鴨綠江,攻打平壤。
太後、皇帝覽閱奏章,深感事關重大,召集朝臣商議。斜軫提出由東京留守耶律抹隻為東征高麗的都統。朝會上兩位老親王都支持耶律斜軫。吳王耶律稍現在是上京留守,可是他從不親自坐衙理事,一應日常政務全都交給副留守,自己常年追隨鈉缽行營遊山玩水,幾乎次次朝會不落。寧王耶律隻沒身體不好,無官一身輕,也終日扈擁鈉缽。有這兩位耶律皇族老親王的支持,斜軫的主張自然占了上風。燕燕知道耶律皇族不甘軍權旁落想要爭奪東路統兵權,但一是蕭恆德統領十萬大軍資望不夠,蕭闥覽與耶律抹隻相比顯然不具熟悉當地情勢的優勢;二是為了朝廷利益,不能坐視高麗和宋軍聯合,大敵當前顧不得自己的小算盤,所以便同意了樞密院的意見。但是,燕燕也不會輕易被耶律斜軫所左右,她說:
“耶律抹隻從前率兵出戰多是敗績,這次戰爭事關重大,由他統領難以孚眾和令朝廷放心。這樣吧,你,耶律斜軫做東征都統,蕭闥覽、耶律抹隻任副都統。你們要立下軍令狀,此一役務必要讓高麗脫離宋朝歸附契丹。”
耶律斜軫弄了個大窩脖,沒想到為耶律抹隻爭了半天的差事落到自己頭上,心裏再一次服了太後的手段。他不是不想親領東征大軍,隻是這樣一來自己在北樞密院的權力勢必旁落,落到誰的手裏?自然是韓德讓。現在太後就是事事對姓韓的言聽計從,對自己已經沒有過去那麽信任,而是成了多餘的聾子耳朵。太後四兩撥千斤,順水推舟就將自己擠出了北院,給姓韓的掃清了道路。這才真是治一經損一經,得不償失。可以反對的話說已經說不出口,難道能說北院離不開自己?怪隻怪耶律抹隻的確沒有打過什麽勝仗,怪自己想事情顧前不顧後。
去年七月大軍征調完畢,十萬人馬齊集土河,隻等一聲令下出發東征高麗。這時情況卻又起了變化。樞密院得到高麗秘密渠道的情報,高麗聽說契丹要大舉來討,國內政局震蕩,反對親宋得罪契丹的一派占了上風,說服國王不出兵配合開封攻打契丹。這時的高麗國王名叫王治,是個懦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原本答應宋使出兵就是迫不得已的表麵應酬,實際上他雖在感情上親近宋朝,卻又懼怕契丹的武力。這時聽說契丹要興兵來討,嚇得魂飛魄散。那些主張中立的大臣一陣鼓噪,他就同意降黜聯宋的官員,派人暗地聯絡契丹保證絕不犯邊。
這個消息傳到契丹,朝庭陷入了進退兩難。
在朝會上商議這件事的時候,斜軫前思後想,硬著頭皮說道:
“現在出兵等於向高麗宣戰,原來決定打這一仗是因為它和宋國結盟,準備進攻契丹。現在它既已明確不會出兵幫助宋國,就要重新評估風險。宋人見咱們和高麗開戰,說不定就會乘勢發動進攻,那時契丹就會兩麵用兵,前後受敵。到時候渤海生女真乘勢而起,局麵將難以收拾。”
“北樞密院認為這一仗不能打了?”太後追問。
“是的。”
耶律斜軫聲音僵澀地答道,他很不情願這樣說,可是戰爭不是兒戲,他不能不顧慮後果。這話即使他不說別人也會說出來。
“但大軍已經集結,為了征兵上上下下雷厲風行,才能在這麽短時間內就集齊兵力。現在就地遣散白白折騰一番,勞民傷財事小,下麵要是因此有了玩忽懈怠之心事情就大了。現在的情況隨時有可能爆發戰爭,最怕就是軍心渙散。”韓德讓道。
斜軫覺得他是有意和自己過不去,問道:
“照韓輔政這麽說,高麗還是要打了?”
“不遣散不一定去打高麗,可以加入東征。”韓德讓突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