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劉備和諸葛兄弟商議後續戰略路線圖的同時,袁譚的使者辛毗,這幾天正被鄂縣令向朗帶領著,參觀江夏郡各行各業的建設情況。


    既有軍工產業的最新進展,也有民用生產技術的種田成果。


    這也算是一種對袁譚陣營的肌肉展示,讓辛毗迴去後好好吹捧,加快袁譚對劉備的依賴度,最終讓他不能自拔。


    諸葛亮開發大冶鐵山的礦藏,是建安四年下半年、劉備軍消滅黃祖之後的事兒。


    當年諸葛亮就在大冶建成了使用耐火材料和新式鼓風的高爐,比原本漢朝的熔爐至少高了一倍,熔煉溫度和出鐵率也大大提升。同一年還在大冶建成了灌鋼法煉鋼工坊,實現了從生鐵到鋼材的全產業鏈。


    如今算來,這事兒轉眼也過去兩年了。兩年裏,諸葛亮本人雖然越來越少過問鐵礦和冶煉的事,但這兒的發展依然保持著一個很高的速度,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鐵礦的開采規模越來越大,收益都拿來擴大再生產,諸葛亮很快就發現原本的礦工作業方式太繁重,而且隨著礦坑越挖越廣越挖越深,同時作業麵積也越來越大,礦區的礦石運輸都出現了擁堵混亂。


    諸葛亮也不得不在跟兄長的私人書信中,偶爾抱怨這事,諸葛瑾也不吝偶爾給他支招,解決具體問題。打鐵鐵礦和鐵廠就這樣在磨合中慢慢有序擴張發展。


    如今的大冶鐵礦和冶煉工坊規模,比之前年年底,又擴張了將近一倍。


    如果說當時鄂縣就能年產大約四百多噸灌鋼、三千多噸生鐵。那麽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年產七百多噸灌鋼、八千多噸生鐵。


    對這個數字沒什麽概念的話,可以類比一下,原本漢朝全國的鋼材產量,也就每年一千多噸,生鐵一萬多噸。


    而一直到唐朝,鋼材全國年產量也才勉強接近兩千噸,生鐵產量比漢增加不大(曆史上唐灌鋼法之後,能把更多生鐵變成鋼,但煉鐵技術本身沒什麽明顯進步,所以鋼和鐵的產量比例變高了)


    北宋達到三千五百噸左右,生鐵兩萬多噸接近三萬。


    如今曹操加袁紹的地盤,每年炒鋼法能煉出的鋼材,加起來也就八九百噸左右。簡易估算,平均下來也就大漢十三州,每州每年一百噸鋼、八百到一千噸鐵。


    實際上自然是冀、豫、司這樣的大州比平均值高不少,有三百噸的,也有兩百噸的。而幽並這種小州,可能三五十噸都不到,都得從內地購買。


    在朝廷穩定的年代,司隸的鋼鐵產量很高,能占到全國的四成,因為有朝廷的武庫和官方軍工機構在那兒。不過董卓之亂後,這些產能就隨著工匠流亡逐步散到關東大州了。


    ……


    這天一早,經過一番跋涉,辛毗灰頭土臉地來到鄂縣的鐵山。


    礦區道路不暢,沒法坐車,也不便於騎馬爬山,辛毗一開始內心還有點抱怨,以為是向朗怠慢自己。


    但是看向朗本人跋山涉水健步如飛,辛毗才生出了好勝之心,覺得自己年紀也不算大,應該不辱使命才對,就咬著牙跟上。


    來到礦山頂上,眼前景象忽然開朗,看著前麵那巨大的礦坑裏,數以千計的礦工正在奮力挖掘、運輸礦石,把弄出來的石頭裝進一輛輛堅固的鐵框木殼小車,然後順著山坡上一種奇怪的滑軌,一路滑運下山,運到山腳下一個個沿河臨水的分揀坑裏破碎、初選。


    這幅熱火朝天的景象,頓時就把辛毗震撼了。


    辛毗並不是不辨五穀的書呆子,他跟隨袁家這些年,也見識過軍工生產的很多環節,袁譚也是知道他見識比較駁雜,不容易受騙,才一直讓他當使者,這進一步讓他遊曆四方,見多識廣。


    但辛毗原先還真沒見過鐵礦這樣開采的,他看著那些把礦石運到山下河邊選礦工場的礦車,便忍不住好奇追問:


    “這些運礦的車,居然能順著山坡自行滑下,不怕車毀貨翻麽為何我們上山時,不能乘坐這種車”


    向朗驕傲地迴答:“仔細看那些車底下,有兩根鑄鐵滑軌,能卡住礦車滑行的方向。而且這一路下山的坡道,坡度非常均勻,那也都是諸葛府君嚴密實驗過的。


    天然山坡過陡的地方,會讓礦工提前墊土加高,降低坡度。天然坡度過緩,就反之挖掉一些土坡,最終反複試驗,讓礦車滑下山的快慢不疾不徐,到山腳下也不至於撞毀。


    不過此物若是拿來坐人,終究是危險了些。所以那條滑軌周邊,除了驅牛拉空車上山的人以外,不許閑雜人靠近。”


    運輸礦石便利了,才有利於大範圍調度生產,比如把礦石拉到山腳下河邊、專門的選礦廠。


    用水力的錘子破碎,再用水力的滾筒達到類似於現代球磨機的效果,讓礦石自己滾動碰撞進一步破碎,最後還可以靠浮力衝洗把輕質雜質多去掉一些。


    如果運輸礦石本身就很笨重、困難,按照傳統生產方式,很多環節就會能省則省。


    比如隨便在靠近礦石產區的地方搭建熔爐就地冶煉,這樣湊合著來,效率也就隨之低下。


    哪怕使用的技術一樣的情況下,工業生產環節的細化、社會分工的細化,本身就會帶來效率的提升。


    而辛毗此時此刻在鄂縣鐵礦,看到的最直觀衝擊,就是劉備軍軍工生產環節的分工和細化。


    哪怕他看不見山腳下那些水力選礦工坊裏的機械結構和原理具體是什麽樣的,但單看這個分工管理,就足以看出諸葛亮整治生產絕對高效。


    還有一點讓他震驚的就是:劉備軍的劣質鑄鐵已經富裕到這種程度了麽在礦區還能直接拿鑄鐵鋪設一條運礦的滑軌


    這種軌道粗如兒臂,還要鋪兩根,一丈應該就要用到百餘斤生鐵,哪怕隻是鋪設了幾裏路,那也有十幾萬斤鑄鐵了。


    如果在袁紹那兒,這十幾萬斤鑄鐵拿來多鑄幾萬把鋤頭鐵鍬,或者幾十萬個鑄鐵箭簇不好麽


    僅僅看了一圈開礦煉鋼鐵的排場,辛毗就知道劉備的軍工實力,遠比他來之前想象的要更強,他內心“歸順”的念頭也就愈發動搖了。


    “劉備雖隻兩州之地,但畢竟無後顧之憂了,而且始終占據大義名分,保持得非常好。若是其治理地方、整軍積糧也能做得比曹操好得多,這天下曹操未必搶得過……”


    辛毗心中如是暗忖。


    曆史上他之所以投曹投得那麽幹脆,說到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曹操已經穩了。這一世他來劉備這兒,始終左右搖擺,也是因為劉備地盤小。


    如今在吳會看了諸葛瑾修運河治水整頓圩田,展現了劉備軍提升糧食產量、勸農生產的潛力。


    到了江夏,又看到了諸葛亮主持下的軍工籌備能力。


    83最新地址


    辛毗的投機之骨,終於有所軟化。


    ……


    辛毗的態度逐漸軟化的同時,向朗的“導遊業務”卻才剛剛開了個頭。


    從礦山和選礦工坊離開後,向朗旋即帶了辛毗前往煉鋼廠和鍛造廠。


    在那裏,辛毗浮光掠影地見到了高大的新式高爐。光是熔爐的尺寸和出鐵時的場景,就給了他極大的震撼。但辛毗也隻能看出尺寸和規模上的變化,看不出這背後絲毫的技術原理。


    “天下竟有如此高大的熔爐每個時辰都能流淌出幾百斤生鐵水為何雒陽和其他各地的熔爐造不到那麽大、不能如此高效地出鐵水呢”辛毗雖然知道不太可能拿到答案,但還是忍不住追問。


    向朗果然也無可奉告,從頭到尾都隻是讓他看熱鬧:“這我便不得而知了,諸葛府君自有神妙異術,我雖略有機緣、聽聞過兩次,無奈才疏學淺,隻能聽懂一點皮毛。


    好像是爐子用久了,就容易堵塞爐渣,導致爐子報廢。而更大的爐子雖然產鐵高效,造價也昂貴得多,如果解決不了爐子用久了就得拆了重建的問題,出於折衷便舍不得建得太大。


    至於諸葛府君如何確保新爐子不會被爐渣堵住導致拆毀重建,我就不懂了。”


    這話很官方,辛毗也無法質疑,好歹人家還把技術難點告訴你了,讓你輸的心服口服,隻是沒提解決方案。


    看完煉鐵熔爐區後,到了鍛鋼區,灌鋼法的出鋼過程,肯定不會給辛毗看,但鋼料造好後,鍛造鐵甲的環節,卻可以大大方方參觀。


    在那裏,辛毗又看到了一件實驗形式的新武器,那是一塊弧形的巨大甲片,幾乎可以和人的軀幹主體差不多大。


    甚至還可以看出甲片整呈背心狀的形態,留出了伸展肩臂和腰部的空間。


    “這塊鋼甲,莫非是直接掛穿在身上,替代胸腹和腰背的劄甲”辛毗看了之後,試探著問。


    “佐治先生好眼力,確實是替代胸腹腰背劄甲的。不過此物如今還在試驗,無法量產,所以聽說主公給袁青州的援助軍械裏,並不包括此物。


    我荊州鋼鐵豐富,如今已經可以給軍中提供足夠劄甲。再有一兩年,連這種整片式的鋼甲也可以逐步換裝。隻是整片的鋼甲終究活動不便,不能給全身用,隻能護胸了,就當是把護心鏡放大兩三倍。”


    這兩年裏,諸葛亮也跟諸葛瑾請教聊過甲胄軍工的後續發展,隨著劉備陣營灌鋼材料的富裕,諸葛亮也想過搞更好的甲,比如比如今的兩當鎧更好用的筒袖鎧,增加除了軀幹以外,其他部位的鋼鐵防護,把肩臂也保護起來。


    曆史上,筒袖鎧也是諸葛亮改良的,所以這並不算開掛。


    但諸葛瑾覺得,與其急於搞筒袖鎧,還不如先把此前的兩當鎧劄甲進一步優化,把胸腹變成一整塊胸甲,降低加工難度,還提升了防禦力。同時胸腹背這些大塊的麵積,本來就不用考慮活動方不方便的問題。


    反正諸葛瑾也沒指望讓普通士兵靠鋼甲保護全身,隻要重點防護就好了。用鋼鐵保護四肢,那是將領和中高層軍官才有的待遇,繼續指望老式的魚鱗玄甲就好,每片甲葉多費點工時、材料損耗,也是沒辦法的。


    對於負責攻堅的精銳士兵,四肢還是隻能指望厚實的布料或皮革來確保防護。於是就產生了今天辛毗看到這種試驗品。


    辛毗聽說此物還在試驗,一兩年之內都未必能裝備部隊,更不可能增援袁譚,不由有些失望。


    但他很快也意識到,這多半是劉備對袁譚聽話程度的一種考驗。這才眼巴巴趕著把剛剛試驗階段的好東西,拿來顯擺一下,吊人胃口。


    而且袁譚缺乏鋼鐵工業,也沒有高效加工灌鋼的生產工藝,就算把概念告訴他他也模仿不了,沒這個工業產能。


    以袁譚自己的鋼鐵產量,有這材料,多造點老式的兩當鎧比什麽都實在。


    辛毗也隻有在羨慕的眼光中,結束了對兵工廠的參觀。


    後續還有些用“卷筆刀”量產槍杆和箭杆的展示,還有一體成型長戟刃部的工藝展示,辛毗看了也都嘖嘖稱奇,但衝擊力已經沒有一開始那麽大了,他都習慣了。


    其中也就新式的長戟稍微值得一提——漢朝原本的戟,絕大多數都是一個長矛的矛頭,加上一個戈的橫刃小枝,矛頭直接插在錨杆上,然後在杆子頂端再開個槽,把橫的戈刃插進去固定好。


    這樣既能橫著鉤啄,又能直捅刺殺,就是一柄合格的戟了。(注:不上圖了,直接百度百科都能看到圖,很常見)


    演義裏呂布用的“方天畫戟”,其實是很晚近、很小眾的一種戟。


    給士兵們使用的戟,就是單純的“矛+戈”模式,包括袁紹身邊親衛的“大戟衛士”,用的也是這種。所以戟兵的戰鬥力肯定是高於槍矛兵的,畢竟槍矛的殺傷效果戟都有,戟還憑白多出一個橫掃斬啄的功能。缺點就隻是貴,用鋼鐵更多,無法大量裝備。


    當然漢朝的鐵戟裏,還有些做工精良的,會嚐試把矛頭做得長一些,後麵多加一段鐵質的柄,然後延伸跟橫刃小枝連成一體,也就是把“矛頭”和“戈頭”鍛造成一個合體部件。


    這樣的鋼鐵戟頭在後世出土也有偶見,但加工成本更高,往往是高級軍官或武將用的,比如典韋的雙鐵戟據考就是這種。


    袁紹那些“大戟衛士”肯定是用不起的,普通當兵的用的還是矛頭戈頭分體式。


    但今天辛毗在向朗的帶領下,視察兵工廠看到的,卻是批量下線的“矛戈合體”式戟頭。


    這種戟頭長度至少有兩尺多,前麵一尺是矛頭開刃的部分,後麵一尺多就是一根扁扁的鐵杆,鐵杆側麵伸出一根戈刃橫枝。


    辛毗估計了一下,此物所耗費的鋼鐵材料重量,估計會是分體式的兩到三倍,但提升也是非常顯著的。


    一來槍頭的開刃長度更長了,刺殺效果更好。


    二來耐久度也大大提升,不至於在捅刺時橫枝直接崩落,而且這種戟的橫枝也可以前後開刃,而不僅限於尖端開刃,往前捅刺的時候,橫枝的外刃也可以切割到敵人。


    說到底,“讓士兵們也用像典韋那樣的一體式鍛造戟頭”,在戰鬥力方麵沒有任何缺點,唯一的缺點就是貴,用料多。


    但這不能怪武器,要怪也怪袁譚窮。


    也就劉備用得起了。


    袁譚如果好好抱劉叔的大腿,也能先稍微拿一批嚐嚐鮮。以後要是大腿抱得不好,那就斷供吧。


    83最新地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舍弟諸葛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浙東匹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浙東匹夫並收藏舍弟諸葛亮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