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風卷塵沙起
重生之不甘零落身為塵 作者:西陵小珩g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撐了傘,但身上穿的披風和鬥篷還是被雨打濕了一些,迴驛館後,慕歡讓月薔將淋濕的衣物都掛起來晾晾。
阿元在迴來的馬車上就被俞珩拍睡了,奶娘抱她到隔壁時竟一點都沒醒。
天下雨,俞珩膀子難受,慕歡便拿了藥油和膏藥給他舒緩。
“我們能在邊城逗留幾日?”
出門在外,慕歡隻對鏡卸了釵環並沒有拆頭發,額前落下兩縷發,俞珩伸手去理了下。
“新任刺史大後天才到,四哥迎他前往朔州。”
劉百石是個什麽人徐慕歡心裏有數,故提起新任刺史她抬眸看了眼俞珩。
想必新來的這個也不是個好相與的。
“這次迎接,除了你還有誰?”
“封地內各處太守陸續都到了,咱們來的最早。”
這驛館內隔牆有耳,不適合聊私事,故慕歡沒再多問。
“對了,王娘子的婆家人來了,她公爹李大人。”
慕歡聽罷一愣。
她以前聽俞珩說起過,李茂時的父親李幹不是什麽大官,好像就是京城禁軍裏的一個教頭。
接替劉百石的這個賈敦肯定是太後親近的人。
李家的兒子是安王府提拔起來的,怎麽也效力不到賈家跟前去。
“李大人來看孫子,茂時這一房是單傳,就李兄這麽一個兒子,得了孫子李教頭高興的不得了,竟上疏奏請出京看孫子,陛下體恤他年老,又是人倫常情,就準了。”
“卓相邊說賈敦要來赴任,讓李教頭隨行而來。”
這麽小的官職,掀不起什麽樣的風浪來,故朝中也沒人忌諱這個李幹。
徐慕歡莫名覺得事情絕對不簡單,她黛眉輕蹙盯著俞珩看。
慕歡從沒吹過枕頭風,但此時兩人吹了燈躺下後,她翻過身,挨的俞珩極近,唇幾乎是貼在他耳上耳語。
“宗璘,我心裏亂,覺得沒那麽簡單,你一定要小心。”
‘女人的直覺真可怕’俞珩看了眼枕畔的慕歡心中暗想。
確實沒那麽簡單。
京中安王的親信有密報,說是王家因與安王府從甚過密被陛下冷落,甚至被叫去當麵訓斥。
李家這會兒還要頂風而上來西北,難道不該避嫌嗎?
俞珩與俞錚也反複私議過,要麽是李家意圖轉投賈家,覺得新任刺史派駐正是投靠的好時機,特來朔州勸說李茂時。
畢竟陛下的身體這次真的拖不下去了。
或者李家不曾‘變節’,而是代無法出京,甚至在京中都舉步維艱的王家來西北傳遞消息。
可究竟是什麽消息連密信的方法都靠不住,要如此冒險,找借口親自來。
俞珩相信,即使李幹這麽個小人物,卓相和賈太後也會在沿途設了無數眼線盯著他。
“歡歡,你留到後天,然後下午就啟程去朔州,去安王府。”
她跟王妃在一起,俞珩還能放心些。
“好”,慕歡鄭重的點了下頭。
如今,這局勢簡直就像這天氣——山雨欲來風滿樓。
……
李幹來西北的確不是為了看孫子,不過也沒有變節,他是俞錚揣測的後一種,替王家傳遞消息。
受親家王尚書所托,李幹必須將陛下立儲的密詔親手交給安王
李幹做了一輩子教頭都沒能升上去,他本以為這輩子幹的最大一件事兒就是生了兒子李翀。
李翀畢竟官至三品,還有軍功,不論成敗,將來史官都是要給他立傳的。
人物傳記裏頭沒準能有他這個老子一筆,例如‘翀父李幹,任京畿府禁軍教頭’之類的,隻沒想到臨行末晚他居然要做一番大事業了。
李幹隨行賈敦來西北,與李翀會麵後直接出發去平寧郡,不在朔州停留,時間之短幾乎沒有與安王私下接觸的時機。
且隨行人中全是眼線,他一妄動,私會安王,勢必引起懷疑。
故李幹想了個辦法,想了個能遁形在眾人眼前的辦法。
安王率封地官員在邊城迎接賈敦本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但李幹偏偏不合時宜,把迎接變成了‘軍屬見麵會’。
“我的兒子啊!我的好兒子啊!”
李幹下了馬連哭帶抱的從賈敦的隊伍中衝了出來,一把抱住身著官服的李翀。
“爹聽說你受了重傷了,腿腳好沒好,走兩步讓爹看看。”
官員們先是麵麵相覷的尷尬,然後便是想笑。
李幹在這些人裏雖然官階低微,但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在這樣的場合不成體統地抱著兒子痛哭流涕,還滑稽的一口一個爹。
李幹的表演沒有結束,又問“信裏說你媳婦生孩子了,我大孫子怎麽樣?”
李茂時隻覺得他爹跟中邪了一般,平素絕不會這樣,挺威嚴莊重的。
“李將軍,你先帶李教頭去歇歇,理解你父子分別多年,想念至極。”
眾官員不能都站在這看熱鬧,安王吩咐李翀帶李幹先去驛館,有什麽父子之情到那裏去敘。
李幹就這樣順理成章的退出了眾人視線,得到跟李翀獨自行動的時間。
當然李幹的最終目的可不是私會兒子,而是私會安王。
他利用與李翀在驛館獨處的時間,欲將此行的真正目的告訴李翀。
安王接到賈敦後,會先去邊城太守的衙門稍坐,不會太久,就是說幾句場麵話,認認封地諸官員。
然後就是眾人去驛館更衣,換常服去接風宴。
明天一早啟程,前往朔州。
但李幹不在隨行官員名單裏,不能去宴上,他在驛館稍作歇息後就啟程去平寧郡。
所以李幹唯一接觸安王的時機就是他迴驛館來換常服。
眾人以為李幹這會子與李翀在房內父子敘情,可實際上李幹在安王房裏,隻李翀一人在房內打掩護。
即使旁人從門前過,聽到裏頭的哭聲,說話聲,也以為是在敘舊,不好進去打攪。
俞錚迴來更衣,發覺屏風後站個人,劍已出鞘落在對方脖子上,才發現是李幹。
俞錚示意身邊的隨從在門口守著。
他一瞬就反應過來剛才眾官麵前失儀是李幹在做戲。
“殿下,時間緊迫,微臣是受陛下和王尚書之托來送密詔的。”
李幹一邊幫俞錚更衣,一邊說:“陛下知身體不康健,欲立殿下為儲君,然京中全是榮王的勢力,隻能宣王尚書入宮托付重任。”
李幹跪下,從懷中取出織錦密詔,是陛下的親筆,且蓋著璽印。
俞錚震驚的看著跪在麵前的李幹。
“殿下可以不信微臣,可這詔書無假,難道還不信陛下的字跡?”
俞錚不是不信,避免偽造一說,陛下甚至禦筆親書。
俞錚隻是沒想過大哥會將皇位傳給他。
“安王殿下,陛下還有一句口諭。”
李幹抬頭,目含老淚道:“社稷交付錚弟,勿辜負兄之心意。”
俞鎧知道自己活著是見不到四弟俞錚了,隻能給他留一句遺言。
遺言沒有以皇帝的身份提醒他該去怎樣做,隻是兄弟間的托付,將祖宗基業托付給他。
俞錚聽罷心裏大慟,拿著密詔落下兩滴淚來。
這兩滴淚不是為了九翎的帝王而落,而是為良苦用心的兄長。
俞鎧雖體弱難自持,在位期間因外戚飄搖無所依,卻仍未改振朝綱的初衷。
……
如此局麵,俞錚得到密詔並不是得到一顆定心丸,而是懷璧於市,危機四伏。
“你二人有何良策?”
安王府內俞錚看著李翀和俞珩,密詔的事情除了他二人外就隻有舒綰知道。
俞珩前所未有的冷靜。
既已決定舉大事,就不要縮頭縮尾。
拿著密詔入京,擺在七王爺麵前,他就能臣服?
“賈敦還在跟劉百石交接,估計半月後上任,會將河西四郡及玉陽關的掾史召到朔州述職,控製住他們,這是集結兵馬的最佳時機。”
“玉陽關的三萬守軍不能動。”
西域都護府剛立,柔然剛被打跑兩次,若無戍邊的軍隊,河西和西域恐再亂。
“京兆府的禁軍也不過兩萬餘眾,從朔州到京兆府,必經過五郡,這五郡中隻有江陽太守不是七王爺的人。”
安王府的作戰圖上還是第一次往東謀劃。
“朔州、四郡及玉陽關的守軍加起來有十萬餘眾,殿下隻帶一半兵馬也能踏過去。”
“兵夠了,沒有足夠的錢糧。”
為鼓勵百姓來河西、西域等地屯田戍邊,朝廷免了遷民三年的賦稅,今年正是最後一年。
倉內無餘糧支撐五萬大軍開拔,而且王府也沒有那麽多錢去跟百姓買糧。
“我去借。”
俞錚突然抬眸看了眼俞珩,他以為是用程仁虎的辦法,搖了下頭。
“恐打草驚蛇。”
“殿下,金玉商號的少東家身在朔州,幾百萬銀子也隻他拿得出來,而且金玉商號遍布九翎,我們走到哪裏都能補充錢糧。”
俞錚眼睛一亮,李繼嗣跟徐娘子家有來往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殿下,是不是要轉移家眷?”
李翀擔心一旦眾將雖安王入京,在後方的家眷恐成留給敵人的弱點。
“家眷不能隨軍而行,你二人覺得轉移何處是好?”
“轉移去西川如何?”
俞珩也算是將慕歡的娘家‘物盡其用’了。
“這個地方偏僻貧瘠,與世無爭,我夫人的姐姐徐娘子在西川有鋪麵,家眷們假扮成和興源的繡娘,由鏢局護送可以掩人耳目。”
桎梏一個個除掉,俞錚按著密詔平靜地說:“隻等時機成熟召眾將軍入府謀大事。”
阿元在迴來的馬車上就被俞珩拍睡了,奶娘抱她到隔壁時竟一點都沒醒。
天下雨,俞珩膀子難受,慕歡便拿了藥油和膏藥給他舒緩。
“我們能在邊城逗留幾日?”
出門在外,慕歡隻對鏡卸了釵環並沒有拆頭發,額前落下兩縷發,俞珩伸手去理了下。
“新任刺史大後天才到,四哥迎他前往朔州。”
劉百石是個什麽人徐慕歡心裏有數,故提起新任刺史她抬眸看了眼俞珩。
想必新來的這個也不是個好相與的。
“這次迎接,除了你還有誰?”
“封地內各處太守陸續都到了,咱們來的最早。”
這驛館內隔牆有耳,不適合聊私事,故慕歡沒再多問。
“對了,王娘子的婆家人來了,她公爹李大人。”
慕歡聽罷一愣。
她以前聽俞珩說起過,李茂時的父親李幹不是什麽大官,好像就是京城禁軍裏的一個教頭。
接替劉百石的這個賈敦肯定是太後親近的人。
李家的兒子是安王府提拔起來的,怎麽也效力不到賈家跟前去。
“李大人來看孫子,茂時這一房是單傳,就李兄這麽一個兒子,得了孫子李教頭高興的不得了,竟上疏奏請出京看孫子,陛下體恤他年老,又是人倫常情,就準了。”
“卓相邊說賈敦要來赴任,讓李教頭隨行而來。”
這麽小的官職,掀不起什麽樣的風浪來,故朝中也沒人忌諱這個李幹。
徐慕歡莫名覺得事情絕對不簡單,她黛眉輕蹙盯著俞珩看。
慕歡從沒吹過枕頭風,但此時兩人吹了燈躺下後,她翻過身,挨的俞珩極近,唇幾乎是貼在他耳上耳語。
“宗璘,我心裏亂,覺得沒那麽簡單,你一定要小心。”
‘女人的直覺真可怕’俞珩看了眼枕畔的慕歡心中暗想。
確實沒那麽簡單。
京中安王的親信有密報,說是王家因與安王府從甚過密被陛下冷落,甚至被叫去當麵訓斥。
李家這會兒還要頂風而上來西北,難道不該避嫌嗎?
俞珩與俞錚也反複私議過,要麽是李家意圖轉投賈家,覺得新任刺史派駐正是投靠的好時機,特來朔州勸說李茂時。
畢竟陛下的身體這次真的拖不下去了。
或者李家不曾‘變節’,而是代無法出京,甚至在京中都舉步維艱的王家來西北傳遞消息。
可究竟是什麽消息連密信的方法都靠不住,要如此冒險,找借口親自來。
俞珩相信,即使李幹這麽個小人物,卓相和賈太後也會在沿途設了無數眼線盯著他。
“歡歡,你留到後天,然後下午就啟程去朔州,去安王府。”
她跟王妃在一起,俞珩還能放心些。
“好”,慕歡鄭重的點了下頭。
如今,這局勢簡直就像這天氣——山雨欲來風滿樓。
……
李幹來西北的確不是為了看孫子,不過也沒有變節,他是俞錚揣測的後一種,替王家傳遞消息。
受親家王尚書所托,李幹必須將陛下立儲的密詔親手交給安王
李幹做了一輩子教頭都沒能升上去,他本以為這輩子幹的最大一件事兒就是生了兒子李翀。
李翀畢竟官至三品,還有軍功,不論成敗,將來史官都是要給他立傳的。
人物傳記裏頭沒準能有他這個老子一筆,例如‘翀父李幹,任京畿府禁軍教頭’之類的,隻沒想到臨行末晚他居然要做一番大事業了。
李幹隨行賈敦來西北,與李翀會麵後直接出發去平寧郡,不在朔州停留,時間之短幾乎沒有與安王私下接觸的時機。
且隨行人中全是眼線,他一妄動,私會安王,勢必引起懷疑。
故李幹想了個辦法,想了個能遁形在眾人眼前的辦法。
安王率封地官員在邊城迎接賈敦本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但李幹偏偏不合時宜,把迎接變成了‘軍屬見麵會’。
“我的兒子啊!我的好兒子啊!”
李幹下了馬連哭帶抱的從賈敦的隊伍中衝了出來,一把抱住身著官服的李翀。
“爹聽說你受了重傷了,腿腳好沒好,走兩步讓爹看看。”
官員們先是麵麵相覷的尷尬,然後便是想笑。
李幹在這些人裏雖然官階低微,但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在這樣的場合不成體統地抱著兒子痛哭流涕,還滑稽的一口一個爹。
李幹的表演沒有結束,又問“信裏說你媳婦生孩子了,我大孫子怎麽樣?”
李茂時隻覺得他爹跟中邪了一般,平素絕不會這樣,挺威嚴莊重的。
“李將軍,你先帶李教頭去歇歇,理解你父子分別多年,想念至極。”
眾官員不能都站在這看熱鬧,安王吩咐李翀帶李幹先去驛館,有什麽父子之情到那裏去敘。
李幹就這樣順理成章的退出了眾人視線,得到跟李翀獨自行動的時間。
當然李幹的最終目的可不是私會兒子,而是私會安王。
他利用與李翀在驛館獨處的時間,欲將此行的真正目的告訴李翀。
安王接到賈敦後,會先去邊城太守的衙門稍坐,不會太久,就是說幾句場麵話,認認封地諸官員。
然後就是眾人去驛館更衣,換常服去接風宴。
明天一早啟程,前往朔州。
但李幹不在隨行官員名單裏,不能去宴上,他在驛館稍作歇息後就啟程去平寧郡。
所以李幹唯一接觸安王的時機就是他迴驛館來換常服。
眾人以為李幹這會子與李翀在房內父子敘情,可實際上李幹在安王房裏,隻李翀一人在房內打掩護。
即使旁人從門前過,聽到裏頭的哭聲,說話聲,也以為是在敘舊,不好進去打攪。
俞錚迴來更衣,發覺屏風後站個人,劍已出鞘落在對方脖子上,才發現是李幹。
俞錚示意身邊的隨從在門口守著。
他一瞬就反應過來剛才眾官麵前失儀是李幹在做戲。
“殿下,時間緊迫,微臣是受陛下和王尚書之托來送密詔的。”
李幹一邊幫俞錚更衣,一邊說:“陛下知身體不康健,欲立殿下為儲君,然京中全是榮王的勢力,隻能宣王尚書入宮托付重任。”
李幹跪下,從懷中取出織錦密詔,是陛下的親筆,且蓋著璽印。
俞錚震驚的看著跪在麵前的李幹。
“殿下可以不信微臣,可這詔書無假,難道還不信陛下的字跡?”
俞錚不是不信,避免偽造一說,陛下甚至禦筆親書。
俞錚隻是沒想過大哥會將皇位傳給他。
“安王殿下,陛下還有一句口諭。”
李幹抬頭,目含老淚道:“社稷交付錚弟,勿辜負兄之心意。”
俞鎧知道自己活著是見不到四弟俞錚了,隻能給他留一句遺言。
遺言沒有以皇帝的身份提醒他該去怎樣做,隻是兄弟間的托付,將祖宗基業托付給他。
俞錚聽罷心裏大慟,拿著密詔落下兩滴淚來。
這兩滴淚不是為了九翎的帝王而落,而是為良苦用心的兄長。
俞鎧雖體弱難自持,在位期間因外戚飄搖無所依,卻仍未改振朝綱的初衷。
……
如此局麵,俞錚得到密詔並不是得到一顆定心丸,而是懷璧於市,危機四伏。
“你二人有何良策?”
安王府內俞錚看著李翀和俞珩,密詔的事情除了他二人外就隻有舒綰知道。
俞珩前所未有的冷靜。
既已決定舉大事,就不要縮頭縮尾。
拿著密詔入京,擺在七王爺麵前,他就能臣服?
“賈敦還在跟劉百石交接,估計半月後上任,會將河西四郡及玉陽關的掾史召到朔州述職,控製住他們,這是集結兵馬的最佳時機。”
“玉陽關的三萬守軍不能動。”
西域都護府剛立,柔然剛被打跑兩次,若無戍邊的軍隊,河西和西域恐再亂。
“京兆府的禁軍也不過兩萬餘眾,從朔州到京兆府,必經過五郡,這五郡中隻有江陽太守不是七王爺的人。”
安王府的作戰圖上還是第一次往東謀劃。
“朔州、四郡及玉陽關的守軍加起來有十萬餘眾,殿下隻帶一半兵馬也能踏過去。”
“兵夠了,沒有足夠的錢糧。”
為鼓勵百姓來河西、西域等地屯田戍邊,朝廷免了遷民三年的賦稅,今年正是最後一年。
倉內無餘糧支撐五萬大軍開拔,而且王府也沒有那麽多錢去跟百姓買糧。
“我去借。”
俞錚突然抬眸看了眼俞珩,他以為是用程仁虎的辦法,搖了下頭。
“恐打草驚蛇。”
“殿下,金玉商號的少東家身在朔州,幾百萬銀子也隻他拿得出來,而且金玉商號遍布九翎,我們走到哪裏都能補充錢糧。”
俞錚眼睛一亮,李繼嗣跟徐娘子家有來往的事情他是知道的。
“殿下,是不是要轉移家眷?”
李翀擔心一旦眾將雖安王入京,在後方的家眷恐成留給敵人的弱點。
“家眷不能隨軍而行,你二人覺得轉移何處是好?”
“轉移去西川如何?”
俞珩也算是將慕歡的娘家‘物盡其用’了。
“這個地方偏僻貧瘠,與世無爭,我夫人的姐姐徐娘子在西川有鋪麵,家眷們假扮成和興源的繡娘,由鏢局護送可以掩人耳目。”
桎梏一個個除掉,俞錚按著密詔平靜地說:“隻等時機成熟召眾將軍入府謀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