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番外)宮女如花滿春殿
重生之不甘零落身為塵 作者:西陵小珩g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院子裏的牡丹石、十幾盞三獅燭台、魚鱗紋的虎子、海獸葡萄紋的葵花鏡,力士熏爐……如今這些奢華精致的物件都蒙上厚厚的塵土。
它們暗淡、髒汙且頹敗的被棄置在長門宮裏,隨著馮貴妃爭寵爭儲的失敗一同被一代代人遺忘。
卓溫嬌雖被廢,挪到此處禁足,但並沒有受到苛待,俞錚還是遣了三五個婢女和內監來伺候,也順帶監視。
“收拾出來還真是個好地方。”
汪嬤嬤是想寬寬卓溫嬌的心,故意這麽說。
長門宮裏珍貴的東西都在馮貴妃被廢時搜走,封箱入庫,隻餘下常見常用的。
卓溫嬌畢竟是金尊玉貴的人,這裏對於她來說還是太簡陋些。
婢女柊兒將一尊白玉佛像供奉在原有的佛龕裏,案上原有的香爐擦洗幹淨後上了幾炷香。
這尊佛像還是卓溫嬌自己請賜的。
“姑娘,相爺說了,您在這靜養一段日子,他再請奏陛下讓您出宮到福祿庵清修,過一兩年以身體為由接您迴府住,有太後在陛下不會不準。”
賈夫人生性冷淡,對丈夫子女也如此。
汪嬤嬤身為奶母,與卓溫嬌竟比親母女還親。
此時,卓溫嬌比剛入宮時話更少。
她如同沒聽到一般,拿起木魚錘子開始閉目念經。
經文冗長且單調,卓溫嬌又要念上好幾遍,天黑後汪嬤嬤和柊兒操勞了一日實在挨不住,先去休息,隻剩下兩個小丫頭陪侍。
兩人在空蕩蕩、黑黢黢的外殿倚門坐著,內殿是點著一盞孤燈禮佛誦經的卓氏,和她毫無生氣的木魚聲。
“聽說這裏鬧鬼。”
“誰說的?你別嚇唬人!”
兩個小丫頭都是剛入宮的,不過十三、四歲,因沒有門路,被那些看人下菜碟的女官和太監發配到這裏來充數。
櫟兒說:“我聽老嬤嬤們講的,說長門宮到了深夜,馮貴妃的魂就飄出來哭,哭她一個被削爵、一個被處死的兒子。”
另一個戰戰兢兢的望了眼烏漆墨黑、伸手不見五指的大殿。
櫟兒又說:“你看見正殿門外牆角有個井沒有?”
“嬤嬤說,馮貴妃的魂挨著井那兒哭,原來井都枯了,後來被她哭的又有了水,有水也沒人敢喝,說那是鬼魂的淚,喝了會得邪病。”
小林子已經嚇得上牙打下牙的抖起來。
“那她不敢進來吧。”
小林子斜了眼內殿,“咱們這有開了光的佛像,鬼肯定怕。”
“她是冤魂”
櫟兒說罷自己都怕了,抱著手臂邊搓邊說:“被賜毒酒死的,不得超生,什麽都不怕。”
“之前掖廷裏一個苦役夜裏想到這來偷東西,看見井邊有個宮女在哭,就過去搭話想占便宜,結果看到一張青紫且嘴角流血的鬼臉,有人說那就是馮貴妃不得安生的魂。”
冬日多風,長門宮又年久失修,夜風一起便有嗚鳴聲,嚇得兩人立刻抱做一團抖起來。
“你們兩個也迴去吧。”
卓溫嬌不知何時出來的。
櫟兒跟小林子以為衝撞了她,嚇的忙跪下。
櫟兒磕磕絆絆的問“姑娘一個人在這不怕嗎?”
“我不怕,你們迴西苑去吧。”
櫟兒和小林子得了吩咐一刻不耽擱地提燈跑迴西苑去,離馮貴妃生前的寢殿越遠越安全似的。
卓溫嬌坐迴蒲團上,看著那尊神色安嫻且慈悲的佛像,心想‘若這世間真有魂魄該多好。’
她想跟難以安息的馮貴妃聊聊,聊聊自己無人能解的愁悶;
她還想見見內個孩子,想知道它死後是否還會像人間的孩子一樣長大。
若能長大,她想看看那孩子的模樣,是像她,還是像俞鐸。
……
佛說往生咒可以消除四重罪、五逆罪、十種惡業,哪怕毀謗過佛法亦可原諒。
卓溫嬌日夜不停地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念完了三千遍往生咒。
那天晚上,木魚住了。
這幾個月以來,侍奉她的人都習慣了夜裏留她一人誦經,故整個殿內靜悄悄、空蕩蕩的。
卓溫嬌隻身去正殿外,內個傳說馮貴妃夜哭的井邊,打了一桶水上來。
她並未見什麽鬼和魂,隻一口窄窄的井,存著淺但清澈的水,水麵無波,月亮映在上頭也不晃蕩。
在內殿,卓溫嬌簡單的梳洗整理,心下寧靜非常,那三千遍往生咒仿佛既超度了她未出生的孩子,也消除了她的業障心魔。
她用一片曾經戴過的鳳冠上取下來的鋒利金片紮進手腕,浸在了冷且滑膩的水中。
她伏在案上,心下不覺得自己將死,反而欲墜夢鄉般放鬆。
——想起母親,想起她對待丈夫、子女亦冷漠的美麗麵容;
想起父親,想他太愛麵子,接受不了女兒從高貴的皇後跌落為庶人廢妃的愁悶;
想起太後,想她明明富貴已極卻還要為榮華謀劃;
想起汪嬤嬤,想她比自己還不甘這一敗塗地的結果。
最後,卓溫嬌想起多年前在長寧王府的花園裏辦菊花會,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她拉著汪崇華笑鬧,灌她酒,她們無憂無慮。
她死了
死在了極普通又毫無意義的一個夜,陋室空堂中,身邊沒一個人陪著,一身緇衣。
……
是櫟兒第一個發現卓溫嬌死了的。
本來她以為卓溫嬌是誦經累了,伏案睡著還沒起,她試探著輕喚,想讓她起來去床上睡,觸碰時發現原是死了。
那一盆清澈的水因混和了血,又放置的太久,變得發黑,令人看一眼就想作嘔。
櫟兒受驚後深信不疑地四處跟別人說:“卓氏是撞邪了,她用了那口井裏的水,鬼魂的淚去洗漱,所以才被附身自盡。”
現在他們不止說長門宮裏有馮貴妃的哭聲,還說能聽得到若有似無的木魚和念經聲。
沒有人去在意馮貴妃和卓溫嬌這兩個淒慘的女人死去的真正原因。
旁人把長門宮裏的故事當做鬼故事來講,那裏鬧鬼的傳聞反倒越來越真。
隻有那些不怕鬼的人知道,深宮中本無鬼,隻有敗了的人。
敗了的人即使還沒死,在冷宮和掖廷這樣的地方,也人不人鬼不鬼的令旁人覺得晦氣罷了。
它們暗淡、髒汙且頹敗的被棄置在長門宮裏,隨著馮貴妃爭寵爭儲的失敗一同被一代代人遺忘。
卓溫嬌雖被廢,挪到此處禁足,但並沒有受到苛待,俞錚還是遣了三五個婢女和內監來伺候,也順帶監視。
“收拾出來還真是個好地方。”
汪嬤嬤是想寬寬卓溫嬌的心,故意這麽說。
長門宮裏珍貴的東西都在馮貴妃被廢時搜走,封箱入庫,隻餘下常見常用的。
卓溫嬌畢竟是金尊玉貴的人,這裏對於她來說還是太簡陋些。
婢女柊兒將一尊白玉佛像供奉在原有的佛龕裏,案上原有的香爐擦洗幹淨後上了幾炷香。
這尊佛像還是卓溫嬌自己請賜的。
“姑娘,相爺說了,您在這靜養一段日子,他再請奏陛下讓您出宮到福祿庵清修,過一兩年以身體為由接您迴府住,有太後在陛下不會不準。”
賈夫人生性冷淡,對丈夫子女也如此。
汪嬤嬤身為奶母,與卓溫嬌竟比親母女還親。
此時,卓溫嬌比剛入宮時話更少。
她如同沒聽到一般,拿起木魚錘子開始閉目念經。
經文冗長且單調,卓溫嬌又要念上好幾遍,天黑後汪嬤嬤和柊兒操勞了一日實在挨不住,先去休息,隻剩下兩個小丫頭陪侍。
兩人在空蕩蕩、黑黢黢的外殿倚門坐著,內殿是點著一盞孤燈禮佛誦經的卓氏,和她毫無生氣的木魚聲。
“聽說這裏鬧鬼。”
“誰說的?你別嚇唬人!”
兩個小丫頭都是剛入宮的,不過十三、四歲,因沒有門路,被那些看人下菜碟的女官和太監發配到這裏來充數。
櫟兒說:“我聽老嬤嬤們講的,說長門宮到了深夜,馮貴妃的魂就飄出來哭,哭她一個被削爵、一個被處死的兒子。”
另一個戰戰兢兢的望了眼烏漆墨黑、伸手不見五指的大殿。
櫟兒又說:“你看見正殿門外牆角有個井沒有?”
“嬤嬤說,馮貴妃的魂挨著井那兒哭,原來井都枯了,後來被她哭的又有了水,有水也沒人敢喝,說那是鬼魂的淚,喝了會得邪病。”
小林子已經嚇得上牙打下牙的抖起來。
“那她不敢進來吧。”
小林子斜了眼內殿,“咱們這有開了光的佛像,鬼肯定怕。”
“她是冤魂”
櫟兒說罷自己都怕了,抱著手臂邊搓邊說:“被賜毒酒死的,不得超生,什麽都不怕。”
“之前掖廷裏一個苦役夜裏想到這來偷東西,看見井邊有個宮女在哭,就過去搭話想占便宜,結果看到一張青紫且嘴角流血的鬼臉,有人說那就是馮貴妃不得安生的魂。”
冬日多風,長門宮又年久失修,夜風一起便有嗚鳴聲,嚇得兩人立刻抱做一團抖起來。
“你們兩個也迴去吧。”
卓溫嬌不知何時出來的。
櫟兒跟小林子以為衝撞了她,嚇的忙跪下。
櫟兒磕磕絆絆的問“姑娘一個人在這不怕嗎?”
“我不怕,你們迴西苑去吧。”
櫟兒和小林子得了吩咐一刻不耽擱地提燈跑迴西苑去,離馮貴妃生前的寢殿越遠越安全似的。
卓溫嬌坐迴蒲團上,看著那尊神色安嫻且慈悲的佛像,心想‘若這世間真有魂魄該多好。’
她想跟難以安息的馮貴妃聊聊,聊聊自己無人能解的愁悶;
她還想見見內個孩子,想知道它死後是否還會像人間的孩子一樣長大。
若能長大,她想看看那孩子的模樣,是像她,還是像俞鐸。
……
佛說往生咒可以消除四重罪、五逆罪、十種惡業,哪怕毀謗過佛法亦可原諒。
卓溫嬌日夜不停地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終於念完了三千遍往生咒。
那天晚上,木魚住了。
這幾個月以來,侍奉她的人都習慣了夜裏留她一人誦經,故整個殿內靜悄悄、空蕩蕩的。
卓溫嬌隻身去正殿外,內個傳說馮貴妃夜哭的井邊,打了一桶水上來。
她並未見什麽鬼和魂,隻一口窄窄的井,存著淺但清澈的水,水麵無波,月亮映在上頭也不晃蕩。
在內殿,卓溫嬌簡單的梳洗整理,心下寧靜非常,那三千遍往生咒仿佛既超度了她未出生的孩子,也消除了她的業障心魔。
她用一片曾經戴過的鳳冠上取下來的鋒利金片紮進手腕,浸在了冷且滑膩的水中。
她伏在案上,心下不覺得自己將死,反而欲墜夢鄉般放鬆。
——想起母親,想起她對待丈夫、子女亦冷漠的美麗麵容;
想起父親,想他太愛麵子,接受不了女兒從高貴的皇後跌落為庶人廢妃的愁悶;
想起太後,想她明明富貴已極卻還要為榮華謀劃;
想起汪嬤嬤,想她比自己還不甘這一敗塗地的結果。
最後,卓溫嬌想起多年前在長寧王府的花園裏辦菊花會,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她拉著汪崇華笑鬧,灌她酒,她們無憂無慮。
她死了
死在了極普通又毫無意義的一個夜,陋室空堂中,身邊沒一個人陪著,一身緇衣。
……
是櫟兒第一個發現卓溫嬌死了的。
本來她以為卓溫嬌是誦經累了,伏案睡著還沒起,她試探著輕喚,想讓她起來去床上睡,觸碰時發現原是死了。
那一盆清澈的水因混和了血,又放置的太久,變得發黑,令人看一眼就想作嘔。
櫟兒受驚後深信不疑地四處跟別人說:“卓氏是撞邪了,她用了那口井裏的水,鬼魂的淚去洗漱,所以才被附身自盡。”
現在他們不止說長門宮裏有馮貴妃的哭聲,還說能聽得到若有似無的木魚和念經聲。
沒有人去在意馮貴妃和卓溫嬌這兩個淒慘的女人死去的真正原因。
旁人把長門宮裏的故事當做鬼故事來講,那裏鬧鬼的傳聞反倒越來越真。
隻有那些不怕鬼的人知道,深宮中本無鬼,隻有敗了的人。
敗了的人即使還沒死,在冷宮和掖廷這樣的地方,也人不人鬼不鬼的令旁人覺得晦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