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晨搖玉佩趨金殿
重生之不甘零落身為塵 作者:西陵小珩g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了!中了!”
杜月薔邊道喜邊疾步進了中屋,福了福身子,喜笑顏開道:“今年因是加試,故取士略少些,隻取了五十二人,咱家小爺也在內,這會子已經奉詔入宮去殿試了。”
入了殿試即使排最末等也是個進士,坐著等信兒等到心都焦了的姊妹總算鬆了口氣。
“月薔,你派人去買些禮物備著,等放了榜,好孝敬書院裏的先生。”
“還有——放了榜後趕快書信一封給明州報喜,順帶把你打算的那門婚事一並與父親說了。”
徐慕禮高興地起身在地中間兒來迴來去的踱步。
“瞧你高興的。”
徐慕歡故意說她道:“又不是你一母所生的親弟弟。”
“人家高中了,圍著他張羅盤算的人海了去了,還輪得上你麽,他有爹有娘,輪也輪不到咱們這前室所生的姊妹操心。”
“倒不如不要沾這個光,免得人家說咱們攀高枝。”
徐慕禮最知道徐慕歡,她慣會使小性子,愛做清高的姿態來。
故笑著拍她的肩膀說:“你呀,刀子嘴豆腐心,這會子知道避險了,早幹什麽去了,莫不如他上京來投奔時就拿大棒子打了他去,這三年五載倒省錢省心了。”
“是錢也賠上了,房子也給住了,幫忙請名師獻束修,這會子說這話真沒趣兒。”
徐慕歡撇了下嘴,喝了口茶說:“我做我的,他中他的,我做了是為了心安,他中了隻管高官厚祿去,與我有什麽相幹,放炮仗、寫賀信這些事兒誰愛去誰去。”
徐慕禮知道徐慕歡始終不肯原諒徐喬夫,也不願意跟他有書信往來。
“好好好,這些俗務交給我們去做,我去放炮仗,讓二姐夫修書信,誰讓當初父親托付的人是二姐夫呢,所謂‘冤有頭債有主’。”
慕歡撲哧一聲笑了。
“他跟妹夫不是去城外釣魚踏春去了麽,肯定是為了避嫌,等放了榜,他倆指定就迴來了。”
徐慕禮複又坐下,卻月來給她斟茶,她也沒心思喝,隻來迴念叨著,“這殿試幾天能完呀”
“你還是耐心等吧,殿試完還要三五日才能放榜呢。”
殿試後的這三五日最難捱,不止考生的家屬焦急,連等信兒的考生們也急,街麵上一會兒傳今兒放榜,一會兒傳明兒肯定放榜,有些人家幹脆日日去衙門前候著,省得去晚了,人山人海的擠不進去看名次。
連長寧府的太妃都好信兒的跟徐慕歡打聽她弟弟考的如何,今年應試什麽題目,少不了又把十幾年前俞珩高中的事情叨登出來。
這日,徐慕歡早上去清熹齋給太妃請安,還沒伺候完早飯,濮陽家的並著邱惠靈跑進來迴稟道:“恭喜王妃,賀喜王妃,剛才恣意園的管事快馬過來,說是一大早衙門的信使就敲鑼打鼓地上門,徐家小爺中了頭榜第三名,喜登科!”
饒是徐慕歡也鬆了口氣,噯了一聲。
太妃也跟著高興,忙吩咐青蔓取一包金銀餜子出來,讓徐慕歡一並帶了去。
又吩咐她說:“你也別在我這伺候了,我這有你大嫂子呢,這麽大的喜事兒有得忙,二郎還沒迴城,且去操持吧。”
程尋意望了眼疾步出去的徐慕歡,心裏挺不是滋味的。
她也不是嫉妒,隻覺心酸,畢竟她與自己是一樣的,娘家沒什麽助力,可如今徐家出了個探花,長了臉,而程家結得全是歪瓜。
再說徐慕歡從清熹齋迴西府去換衣裳,怕一會兒有人登門來道喜,又吩咐月薔道:“告訴濮陽吩咐下頭的門子小廝,誰的賀禮都不許收,全都迴絕了,這本不是王府的喜事兒,二爺又不在家,難免有人借機鑽營。”
“你派個人趕緊去五官街那邊把喜訊告訴給三姑娘,也免得勞動她再差人去看榜。”
“從我私房錢裏取出二百兩銀子來,並著太妃賞的金銀餜子,送到恣意園去,交給小爺和管家,這會子少不了打賞應酬,他手裏的銀子夠打點幾處的。”
“——還有,派小廝去哨探著點二爺,怕是也快迴府了。”
月薔忙不迭應了幾聲才走出門,結香、垂珠伺候徐慕歡換了身喜慶些的裙裳。
……
放榜後,皇帝傳旨召兩榜及第的進士候在奉天殿外禦街下,另傳一甲上殿。
按例,最後這一輪殿試,皇帝會當麵問頭榜的三人幾個問題,答得好說不定會當殿派官。
見登殿的三人分別是三十一歲的狀元,二十二歲的榜眼,一十八歲的探花郎,俞錚不禁感慨道:“今年的一甲都很年輕啊。”
“徐聞(字文嗣),朕讀了你的文章,本來要點你做狀元的,可一看你的履曆,才虛年十八啊,竟敢在文章中闊談遼東,頓時甚覺狂妄,故做主將你從第一名拿到第三名,你可有不服?”
徐文嗣跪拜道:“學生的文章能上達天聽已是榮幸之至,不敢有不服。”
俞錚讓他起來迴話,問道:“你去過遼東嗎?”
“臣未嚐去過。”
“那你就敢妄談遼東?”
徐文嗣心中如起驚雷,但丈夫胸中有驚雷,麵如常色,故他盡量調節自己的緊張情緒。
“你在文章裏還說遼東如散沙耳,說新羅是國小而不處卑,百濟是力少而不畏強,高句麗更是無禮而辱大鄰,皆貪愎兒拙交者。”
因俞錚語氣嚴肅,且高句麗已成九翎新患,故這一問,連殿上諸位大人都捏了把汗,也替這個還未及弱冠的孩子捏了把汗。
卓威更是瞥了眼徐文嗣,心想‘他是俞珩的小舅子,若當殿失態或是答不出來,他定要借機參一本,落井下石才好。’
徐文嗣平息了幾秒心身,拜答道:“學生的父親酷愛藏書,家中關於遼東的書籍頗豐,且認識一個常年往來遼東經商的鄰人,所學所聞也算是知曉些。”
這會子,徐文嗣緊張的心情已消了一大半了,故更加沉得住氣道:“遼東雖有新羅、百濟、渤海等國,但用諸部來形容更貼切,如有莫佛之稱的安氏八部也不過是靺鞨部族的首領,更不提契丹、肅慎、室韋、扶餘之流。”
“安氏八部?”
俞錚稍有疑慮,宋衡便解釋道:“安氏八部是阿史答部名字的另一種譯法。”
俞錚點了點頭,讓他繼續說下去。
“這些部族或是新羅百濟等小國都依照眼色行事,如牆頭亂倒之草,我朝皇帝以仁愛治世,政令寬仁,然遼東諸部蠻而不通、智昏少識、不解聖意,傲慢地試探著倒向高句麗妄圖抗衡,正應韓非子所言。”
“如此烏合之眾,應如吳起獵敵,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諸部貪利或因恩怨叛離高句麗,趁其勢寡,精兵良草伏擊之,必勝。”
俞錚聽罷甚遂心意,大笑起來,說:“雖紙上談兵,但也有些章法道理。”
徐文嗣不知這笑是好是壞,嚇得忙跪下不再再言。
“英雄出少年,果然少年者,心勇敢,才思敏捷。”
稱讚後,俞錚下旨道:“你對遼東的所學所聞還算多,但朕想讓你繼續學,去禮部吧,鴻臚寺丞有個空缺,專應對遼東諸國、諸部。”
徐文嗣此時已是大汗淋漓,嚇得是腿軟身顫,好在沒忘一大拜,叩謝天恩。
杜月薔邊道喜邊疾步進了中屋,福了福身子,喜笑顏開道:“今年因是加試,故取士略少些,隻取了五十二人,咱家小爺也在內,這會子已經奉詔入宮去殿試了。”
入了殿試即使排最末等也是個進士,坐著等信兒等到心都焦了的姊妹總算鬆了口氣。
“月薔,你派人去買些禮物備著,等放了榜,好孝敬書院裏的先生。”
“還有——放了榜後趕快書信一封給明州報喜,順帶把你打算的那門婚事一並與父親說了。”
徐慕禮高興地起身在地中間兒來迴來去的踱步。
“瞧你高興的。”
徐慕歡故意說她道:“又不是你一母所生的親弟弟。”
“人家高中了,圍著他張羅盤算的人海了去了,還輪得上你麽,他有爹有娘,輪也輪不到咱們這前室所生的姊妹操心。”
“倒不如不要沾這個光,免得人家說咱們攀高枝。”
徐慕禮最知道徐慕歡,她慣會使小性子,愛做清高的姿態來。
故笑著拍她的肩膀說:“你呀,刀子嘴豆腐心,這會子知道避險了,早幹什麽去了,莫不如他上京來投奔時就拿大棒子打了他去,這三年五載倒省錢省心了。”
“是錢也賠上了,房子也給住了,幫忙請名師獻束修,這會子說這話真沒趣兒。”
徐慕歡撇了下嘴,喝了口茶說:“我做我的,他中他的,我做了是為了心安,他中了隻管高官厚祿去,與我有什麽相幹,放炮仗、寫賀信這些事兒誰愛去誰去。”
徐慕禮知道徐慕歡始終不肯原諒徐喬夫,也不願意跟他有書信往來。
“好好好,這些俗務交給我們去做,我去放炮仗,讓二姐夫修書信,誰讓當初父親托付的人是二姐夫呢,所謂‘冤有頭債有主’。”
慕歡撲哧一聲笑了。
“他跟妹夫不是去城外釣魚踏春去了麽,肯定是為了避嫌,等放了榜,他倆指定就迴來了。”
徐慕禮複又坐下,卻月來給她斟茶,她也沒心思喝,隻來迴念叨著,“這殿試幾天能完呀”
“你還是耐心等吧,殿試完還要三五日才能放榜呢。”
殿試後的這三五日最難捱,不止考生的家屬焦急,連等信兒的考生們也急,街麵上一會兒傳今兒放榜,一會兒傳明兒肯定放榜,有些人家幹脆日日去衙門前候著,省得去晚了,人山人海的擠不進去看名次。
連長寧府的太妃都好信兒的跟徐慕歡打聽她弟弟考的如何,今年應試什麽題目,少不了又把十幾年前俞珩高中的事情叨登出來。
這日,徐慕歡早上去清熹齋給太妃請安,還沒伺候完早飯,濮陽家的並著邱惠靈跑進來迴稟道:“恭喜王妃,賀喜王妃,剛才恣意園的管事快馬過來,說是一大早衙門的信使就敲鑼打鼓地上門,徐家小爺中了頭榜第三名,喜登科!”
饒是徐慕歡也鬆了口氣,噯了一聲。
太妃也跟著高興,忙吩咐青蔓取一包金銀餜子出來,讓徐慕歡一並帶了去。
又吩咐她說:“你也別在我這伺候了,我這有你大嫂子呢,這麽大的喜事兒有得忙,二郎還沒迴城,且去操持吧。”
程尋意望了眼疾步出去的徐慕歡,心裏挺不是滋味的。
她也不是嫉妒,隻覺心酸,畢竟她與自己是一樣的,娘家沒什麽助力,可如今徐家出了個探花,長了臉,而程家結得全是歪瓜。
再說徐慕歡從清熹齋迴西府去換衣裳,怕一會兒有人登門來道喜,又吩咐月薔道:“告訴濮陽吩咐下頭的門子小廝,誰的賀禮都不許收,全都迴絕了,這本不是王府的喜事兒,二爺又不在家,難免有人借機鑽營。”
“你派個人趕緊去五官街那邊把喜訊告訴給三姑娘,也免得勞動她再差人去看榜。”
“從我私房錢裏取出二百兩銀子來,並著太妃賞的金銀餜子,送到恣意園去,交給小爺和管家,這會子少不了打賞應酬,他手裏的銀子夠打點幾處的。”
“——還有,派小廝去哨探著點二爺,怕是也快迴府了。”
月薔忙不迭應了幾聲才走出門,結香、垂珠伺候徐慕歡換了身喜慶些的裙裳。
……
放榜後,皇帝傳旨召兩榜及第的進士候在奉天殿外禦街下,另傳一甲上殿。
按例,最後這一輪殿試,皇帝會當麵問頭榜的三人幾個問題,答得好說不定會當殿派官。
見登殿的三人分別是三十一歲的狀元,二十二歲的榜眼,一十八歲的探花郎,俞錚不禁感慨道:“今年的一甲都很年輕啊。”
“徐聞(字文嗣),朕讀了你的文章,本來要點你做狀元的,可一看你的履曆,才虛年十八啊,竟敢在文章中闊談遼東,頓時甚覺狂妄,故做主將你從第一名拿到第三名,你可有不服?”
徐文嗣跪拜道:“學生的文章能上達天聽已是榮幸之至,不敢有不服。”
俞錚讓他起來迴話,問道:“你去過遼東嗎?”
“臣未嚐去過。”
“那你就敢妄談遼東?”
徐文嗣心中如起驚雷,但丈夫胸中有驚雷,麵如常色,故他盡量調節自己的緊張情緒。
“你在文章裏還說遼東如散沙耳,說新羅是國小而不處卑,百濟是力少而不畏強,高句麗更是無禮而辱大鄰,皆貪愎兒拙交者。”
因俞錚語氣嚴肅,且高句麗已成九翎新患,故這一問,連殿上諸位大人都捏了把汗,也替這個還未及弱冠的孩子捏了把汗。
卓威更是瞥了眼徐文嗣,心想‘他是俞珩的小舅子,若當殿失態或是答不出來,他定要借機參一本,落井下石才好。’
徐文嗣平息了幾秒心身,拜答道:“學生的父親酷愛藏書,家中關於遼東的書籍頗豐,且認識一個常年往來遼東經商的鄰人,所學所聞也算是知曉些。”
這會子,徐文嗣緊張的心情已消了一大半了,故更加沉得住氣道:“遼東雖有新羅、百濟、渤海等國,但用諸部來形容更貼切,如有莫佛之稱的安氏八部也不過是靺鞨部族的首領,更不提契丹、肅慎、室韋、扶餘之流。”
“安氏八部?”
俞錚稍有疑慮,宋衡便解釋道:“安氏八部是阿史答部名字的另一種譯法。”
俞錚點了點頭,讓他繼續說下去。
“這些部族或是新羅百濟等小國都依照眼色行事,如牆頭亂倒之草,我朝皇帝以仁愛治世,政令寬仁,然遼東諸部蠻而不通、智昏少識、不解聖意,傲慢地試探著倒向高句麗妄圖抗衡,正應韓非子所言。”
“如此烏合之眾,應如吳起獵敵,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諸部貪利或因恩怨叛離高句麗,趁其勢寡,精兵良草伏擊之,必勝。”
俞錚聽罷甚遂心意,大笑起來,說:“雖紙上談兵,但也有些章法道理。”
徐文嗣不知這笑是好是壞,嚇得忙跪下不再再言。
“英雄出少年,果然少年者,心勇敢,才思敏捷。”
稱讚後,俞錚下旨道:“你對遼東的所學所聞還算多,但朕想讓你繼續學,去禮部吧,鴻臚寺丞有個空缺,專應對遼東諸國、諸部。”
徐文嗣此時已是大汗淋漓,嚇得是腿軟身顫,好在沒忘一大拜,叩謝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