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玄素的一係列政令正式頒布之後,還是掀起了一些波瀾。
或者說,明麵上沒人反對,暗地裏卻暗流湧動。
好些人暗中議論,說什麽道門要亡於八代大掌教。
這些人多半是看不慣齊玄素的某些政策,可能是反對西道門迴歸,也可能是反對重新武裝中原佛門,不過這些都是老油子,不敢惹禍上身,僅限在議論的層次。言者無罪,倒也沒什麽太大問題。
還有些人算是被戳了肺管子,因為齊玄素要鼓勵花圃道士上前線,說是鼓勵,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動員,所以相當一部分人引經據典,從古今中外的曆史中找論據,竭力論證齊玄素是窮兵黷武的暴君,強烈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說來說去,統一戰爭會死人,維持局麵就行,這便是所謂的和平。
至於先前為什麽不反對,現在卻要反對了,自然是因為這個政策嚴重傷害了花圃道士的切身利益。
其實花圃道士早就不堪用了,齊玄素還是七品道士的時候,天罡堂就開始大量啟用野道士。
隻是如今道門的兵力並不充足,防守有餘,進攻就難免捉襟見肘。
這裏有一個問題,不到萬不得已,齊玄素並不想動用駐守邊境的大軍,道門四大邊軍,鳳麟洲、婆羅洲、東婆娑洲、西域,齊玄素這邊占了西域、婆羅洲、東婆娑洲,秦李聯盟占了鳳麟洲,偏偏鳳麟洲還能起到防禦西道門的作用,可西域有佛門牽製,東婆娑洲有聖廷牽製,婆羅洲地域太廣,形勢複雜,鎮守兵力本就捉襟見肘,也不好輕動。一來一去,齊玄素肯定不占便宜。
所以他才以同意西道門迴歸為條件換取西道門出兵,同時還要拉攏張氣寒這位鳳麟洲道府掌府大真人。
現在西道門還未出兵,鳳麟洲也還未反正,那麽正麵戰場便沒有那麽大的優勢,很有可能搞成一鍋夾生飯。這次江南出兵,還要從嶺南、蜀州、昆侖等後方道府抽調客兵出戰。
在這種情況下,齊玄素連自己的大掌教親軍都要派上去,自然也要進行部分動員,就先從花圃道士開始。
進攻蘆州是機密,可提前動員肯定不是機密。
別說齊玄素這麽幹,秦權殊也在這麽幹,在如今的戰爭模式下,抓壯丁的意義不大,也不需要炮灰,更需要高質量的人才,無論是炮兵,還是騎兵,亦或是水師和飛舟部隊,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建立的。花圃道士們接受了道門體係的培養,各種技能齊全,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花圃道士們早已習慣安逸,當然不想上戰場,便將矛頭指向他們看來的始作俑者齊玄素。
其實齊玄素並不在意針對他個人的人身攻擊,最大的輕蔑便是無視,他多看一眼都算輸了。不過在戰前鼓吹所謂的“和平”,卻是不能放任不管。
自古以來,中原最大的正確不是和平,而是大一統。
齊玄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統一道門。
南北朝可以發生在過去,卻不能發生現在,沒有人能擔負起這個千秋之罪。
周夢遙是很有主觀能動性的,不必齊玄素吩咐,她就已經讓人徹查此事,援引戰時條例,從嚴從重處罰,有公職的直接開除公職,停止一切待遇,同時分別處於記過、記大過等處分,還要優先發配到前線,嚴重者直接下獄論罪。
這個不大不小的插曲之後,齊玄素正式召開了金闕議事。
因為最高層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所有提案全部得到通過,最後再由大掌教確定,形成正式法案。
西道門的迴歸已成定局。
在金闕討論的時候,張拘成提出了一個問題,西道門迴歸之後該怎麽稱唿?總不能一直叫西道門吧,正一道、全真道、太平道,然後出來一個西道門,十分突兀。
齊玄素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並且詢問過澹台震霄等人的意見。
因為西道門建立之初就是一個政治實體,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教派,他們早在中原逐鹿的時候就建立了政權,以西京為都城,類似當年的天師教,其實對教義並不看重,在這方麵也著實乏善可陳。
所以體澹台震霄等人認為,隻要是正麵的,那麽他們都能接受。
其實道門的流派很多,諸如東華、清微、上清、靈寶、天師、龍門、神霄等等,隻是從大魏到大玄,陸續整合成兩大支,即正一道和全真道,各個道派紛紛融入這兩大支派,成為兩大派係的分支,後來玄聖又在故紙堆裏複活了太平道,如此是三道由來。
按照這個劃分,西道門應該跟全真道沾點邊,又跟太平道沾點邊。
現在齊玄素讓西道門迴歸,成為獨立一級。必然也要從故紙堆裏再造一個支派出來,這就頭疼了。
為此,齊玄素找了好些飽讀經典的老道士集中討論商議,除了西道門之外,連帶北道門的名號也要定下。
十幾個須發皆白的老道士一頭埋入浩如煙海的道藏之中,經過三天的研究討論,最終給出了一個答案。
原本想要擬定西道門為閣皂道,這是一個已經滅亡的道統,叛出正一道後,自立門戶,最後的傳人應該算是徐祖。
也許有人說了,徐祖不是全真道出身嗎?徐祖的確是全真道祖師,不過就許東皇兼祧兩房,不許徐祖兼祧兩道?這並不衝突。
西道門祖師澹台雲與徐祖亦師亦友,倒也能挨得上邊。
不過在正一道內部有一個符籙三宗,分別是茅山上清一脈、閣皂山靈寶一脈、雲錦山天師一脈,這又顯得重複了。
至於北道門,倒是比較容易,他們從故紙堆裏找出一個名字,就叫“太一道”,這個名字乍聽之下,就跟太平道像是近親,而且東皇名中也有這兩個字,既然秦李聯盟,聯絡有親,便用此名倒是十分合適。就是給人一種感覺,好像從太平道和正一道裏各取一字。類似婆娑洲加婆羅洲,然後有了羅娑洲。
齊玄素看過之後,采用了太一道的稱唿,卻沒有采用閣皂道的名字,而是將西道門暫定名為靈寶道。
如此一來五大道門便算是齊了,分別是:正一道、全真道、太平道、靈寶道、太一道。
澹台震霄就不再是不倫不類的西道門之主,而是靈寶道大真人。南大陸暫時建立塔萬廷道府,由宮甫出任掌府大真人,由皇甫嵩出任掌府真人,皇甫極出任首席,澹台盈出任次席,這算是道門第一大道府了,不過都是暫時的,以後再慢慢改組細分,等到金闕全麵改組之後,根據參知真人席位的數量,再決定拆分成幾個道府。
同時齊玄素也提出將大玄皇帝從超品道士降為一品天真道士,等同副掌教大真人,是為太一道大真人。大掌教成為唯一的超品道士。
太一道暫時沒有劃分道府。同樣要等到金闕改組完畢之後,再來決定道府的重新劃分,這是一場權力洗牌,把三道變為五道,有利於削藩,加強中央集權。
這樣一來,大掌教的權力自然擴大了,原本三位副掌教大真人就可以否決大掌教的決定,現在變成了五位。所以齊玄素又提出,不必五位副掌教大真人全部同意,隻要有四位副掌教同意,就可以否決大掌教的決定。
對於齊玄素本人來說,問題不大,七娘、澹台震霄都在他這一邊,隻要保底得到兩位副掌教大真人的支持,那就足夠了。
或者說,明麵上沒人反對,暗地裏卻暗流湧動。
好些人暗中議論,說什麽道門要亡於八代大掌教。
這些人多半是看不慣齊玄素的某些政策,可能是反對西道門迴歸,也可能是反對重新武裝中原佛門,不過這些都是老油子,不敢惹禍上身,僅限在議論的層次。言者無罪,倒也沒什麽太大問題。
還有些人算是被戳了肺管子,因為齊玄素要鼓勵花圃道士上前線,說是鼓勵,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動員,所以相當一部分人引經據典,從古今中外的曆史中找論據,竭力論證齊玄素是窮兵黷武的暴君,強烈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說來說去,統一戰爭會死人,維持局麵就行,這便是所謂的和平。
至於先前為什麽不反對,現在卻要反對了,自然是因為這個政策嚴重傷害了花圃道士的切身利益。
其實花圃道士早就不堪用了,齊玄素還是七品道士的時候,天罡堂就開始大量啟用野道士。
隻是如今道門的兵力並不充足,防守有餘,進攻就難免捉襟見肘。
這裏有一個問題,不到萬不得已,齊玄素並不想動用駐守邊境的大軍,道門四大邊軍,鳳麟洲、婆羅洲、東婆娑洲、西域,齊玄素這邊占了西域、婆羅洲、東婆娑洲,秦李聯盟占了鳳麟洲,偏偏鳳麟洲還能起到防禦西道門的作用,可西域有佛門牽製,東婆娑洲有聖廷牽製,婆羅洲地域太廣,形勢複雜,鎮守兵力本就捉襟見肘,也不好輕動。一來一去,齊玄素肯定不占便宜。
所以他才以同意西道門迴歸為條件換取西道門出兵,同時還要拉攏張氣寒這位鳳麟洲道府掌府大真人。
現在西道門還未出兵,鳳麟洲也還未反正,那麽正麵戰場便沒有那麽大的優勢,很有可能搞成一鍋夾生飯。這次江南出兵,還要從嶺南、蜀州、昆侖等後方道府抽調客兵出戰。
在這種情況下,齊玄素連自己的大掌教親軍都要派上去,自然也要進行部分動員,就先從花圃道士開始。
進攻蘆州是機密,可提前動員肯定不是機密。
別說齊玄素這麽幹,秦權殊也在這麽幹,在如今的戰爭模式下,抓壯丁的意義不大,也不需要炮灰,更需要高質量的人才,無論是炮兵,還是騎兵,亦或是水師和飛舟部隊,都不是一朝一夕之間建立的。花圃道士們接受了道門體係的培養,各種技能齊全,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花圃道士們早已習慣安逸,當然不想上戰場,便將矛頭指向他們看來的始作俑者齊玄素。
其實齊玄素並不在意針對他個人的人身攻擊,最大的輕蔑便是無視,他多看一眼都算輸了。不過在戰前鼓吹所謂的“和平”,卻是不能放任不管。
自古以來,中原最大的正確不是和平,而是大一統。
齊玄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統一道門。
南北朝可以發生在過去,卻不能發生現在,沒有人能擔負起這個千秋之罪。
周夢遙是很有主觀能動性的,不必齊玄素吩咐,她就已經讓人徹查此事,援引戰時條例,從嚴從重處罰,有公職的直接開除公職,停止一切待遇,同時分別處於記過、記大過等處分,還要優先發配到前線,嚴重者直接下獄論罪。
這個不大不小的插曲之後,齊玄素正式召開了金闕議事。
因為最高層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所有提案全部得到通過,最後再由大掌教確定,形成正式法案。
西道門的迴歸已成定局。
在金闕討論的時候,張拘成提出了一個問題,西道門迴歸之後該怎麽稱唿?總不能一直叫西道門吧,正一道、全真道、太平道,然後出來一個西道門,十分突兀。
齊玄素也考慮過這個問題,並且詢問過澹台震霄等人的意見。
因為西道門建立之初就是一個政治實體,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教派,他們早在中原逐鹿的時候就建立了政權,以西京為都城,類似當年的天師教,其實對教義並不看重,在這方麵也著實乏善可陳。
所以體澹台震霄等人認為,隻要是正麵的,那麽他們都能接受。
其實道門的流派很多,諸如東華、清微、上清、靈寶、天師、龍門、神霄等等,隻是從大魏到大玄,陸續整合成兩大支,即正一道和全真道,各個道派紛紛融入這兩大支派,成為兩大派係的分支,後來玄聖又在故紙堆裏複活了太平道,如此是三道由來。
按照這個劃分,西道門應該跟全真道沾點邊,又跟太平道沾點邊。
現在齊玄素讓西道門迴歸,成為獨立一級。必然也要從故紙堆裏再造一個支派出來,這就頭疼了。
為此,齊玄素找了好些飽讀經典的老道士集中討論商議,除了西道門之外,連帶北道門的名號也要定下。
十幾個須發皆白的老道士一頭埋入浩如煙海的道藏之中,經過三天的研究討論,最終給出了一個答案。
原本想要擬定西道門為閣皂道,這是一個已經滅亡的道統,叛出正一道後,自立門戶,最後的傳人應該算是徐祖。
也許有人說了,徐祖不是全真道出身嗎?徐祖的確是全真道祖師,不過就許東皇兼祧兩房,不許徐祖兼祧兩道?這並不衝突。
西道門祖師澹台雲與徐祖亦師亦友,倒也能挨得上邊。
不過在正一道內部有一個符籙三宗,分別是茅山上清一脈、閣皂山靈寶一脈、雲錦山天師一脈,這又顯得重複了。
至於北道門,倒是比較容易,他們從故紙堆裏找出一個名字,就叫“太一道”,這個名字乍聽之下,就跟太平道像是近親,而且東皇名中也有這兩個字,既然秦李聯盟,聯絡有親,便用此名倒是十分合適。就是給人一種感覺,好像從太平道和正一道裏各取一字。類似婆娑洲加婆羅洲,然後有了羅娑洲。
齊玄素看過之後,采用了太一道的稱唿,卻沒有采用閣皂道的名字,而是將西道門暫定名為靈寶道。
如此一來五大道門便算是齊了,分別是:正一道、全真道、太平道、靈寶道、太一道。
澹台震霄就不再是不倫不類的西道門之主,而是靈寶道大真人。南大陸暫時建立塔萬廷道府,由宮甫出任掌府大真人,由皇甫嵩出任掌府真人,皇甫極出任首席,澹台盈出任次席,這算是道門第一大道府了,不過都是暫時的,以後再慢慢改組細分,等到金闕全麵改組之後,根據參知真人席位的數量,再決定拆分成幾個道府。
同時齊玄素也提出將大玄皇帝從超品道士降為一品天真道士,等同副掌教大真人,是為太一道大真人。大掌教成為唯一的超品道士。
太一道暫時沒有劃分道府。同樣要等到金闕改組完畢之後,再來決定道府的重新劃分,這是一場權力洗牌,把三道變為五道,有利於削藩,加強中央集權。
這樣一來,大掌教的權力自然擴大了,原本三位副掌教大真人就可以否決大掌教的決定,現在變成了五位。所以齊玄素又提出,不必五位副掌教大真人全部同意,隻要有四位副掌教同意,就可以否決大掌教的決定。
對於齊玄素本人來說,問題不大,七娘、澹台震霄都在他這一邊,隻要保底得到兩位副掌教大真人的支持,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