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乞活軍。當頭的一千匈奴騎兵,立即認出了對麵的敵軍。二話不說,繼續縱馬前衝,意圖衝開攔截,擊潰敵軍。
率領這支乞活軍的,不是別人,正是李戩的徒弟冉瞻。此刻,他目光炯炯的盯著衝來的匈奴騎兵,當即小手一揮,陣中一支上百人的重裝騎兵,緩緩奔出,持續加速,向對方騎軍奔去。
這些裝備,都是他這段時間,四處收攏人口,斬殺敵人,從藍田礦區,換來的裝備。
仗著自己還是個孩子,又是李戩的愛徒,死纏爛打,讓工匠們給他打造了這麽一套重甲,勉強湊出了百餘人的重騎兵。
頃刻間,百餘重騎兵轟隆隆的朝敵軍騎兵衝去。匈奴騎兵早已知曉這重騎的厲害,哪裏還敢硬碰硬,當即紛紛避讓。
可狹窄的道路,哪裏有騎兵挪移的空間,無數騎兵撞在一起,亂成一團。
重騎兵可不管他們如何,沿著平坦的官道,繼續向前衝鋒。刹那間便撞入敵陣之中,頓時犁出一條血路,凡是擋在他們前麵額騎兵,盡皆成為齏粉。
還不等僥幸存活下來的騎兵喘過氣來,冉瞻早已率領三千步軍,蜂擁而上。
混亂無形且速度大減的騎兵,立時被三千步軍湧入陣中,不斷分割蠶食。
於此同時,殘存的數十重騎,在穿透了騎陣後,借著尚有餘力,繼續向前奔行,目標直指不遠處的步軍。
此時的步軍,陣型更加混亂不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力勝者跑在最前麵,力弱者隻能落後於人。
然而,力強者原本以為跑在最前麵,便是最安全的。可沒想到,跑得快卻死得快。
數十重騎轟然撞入步軍之中,不斷向陣中突進。被重騎這麽一攪,原本已經十分混亂的步軍,頓時陷入崩潰之中。
無數人四散奔逃,不知該往何處去。後麵有重騎在陣中廝殺,而在他們前方,一道黑壓壓的人潮,正向他們衝來。
剛一接觸,匈奴步軍便轟然大潰,被追殺著,一路倒卷,湧向後方的長龍。
處於陣中的殷凱急得熱汗直流,不斷聚攏後陣兵馬,想要阻止前陣的崩潰。
然而,遊走在陣中的那數十重騎,卻在不斷衝擊,將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兵馬,攪成一團亂狀。
狹窄的道路,根本無法將兵馬展開,殷凱縱然有大量的兵馬,卻無法以優勢兵力,鎮壓亂軍。
僅僅投入數十上百的兵力,麵對重騎,根本不堪一擊,隻會讓更多的兵馬,陷入亂局。
陣型太過鬆散狹長,以至於命令的下達,也變得十分困難。兵將不在一起,根本無法及時聚攏兵馬。
種種失誤和問題,導致殷凱縱然有應對之策,此時也無法施展。當前陣潰兵,蜂擁著湧向中陣之時,全軍崩潰,已經無法避免了。
當全軍被敵軍追趕著,往原路潰逃之時。便見渭汭方向,早已聚集了數千兵馬,嚴陣以待。而在西側,一支騎兵轟然而至,緩緩停留在他們麵前。
戰局已定,隨著征北軍三麵合圍,殘存匈奴兵馬,已經無路可逃,當即紛紛投降。
此戰,共殲敵兩千餘人,俘虜近三千人。而此次重創匈奴軍的冉瞻部乞活軍,亦死傷了一千多人。百餘重騎,最後隻剩不到四十人。
打掃完戰場,大軍在原地休整兩個時辰,等待蕭策,將渭北兵馬,全部運抵渭汭。
於此同時,李戩又派人命駐守華陰的駐軍,迅速將城內數萬百姓,帶到渭汭,全部送往渭北之地。
兩個時辰後,上萬渭北兵馬終於全部渡河。如今,李戩手下便有一萬七千多人,其中,騎兵兵力,一舉增至八千。
李戩當即命蕭策,匯同冉瞻部殘兵,率軍駐紮於潼關之下,準備攻城事宜。
而他則率領八千騎兵,趕往華陰,協助遷移百姓。如今京兆郡各地,到處都是匈奴騎兵。
此時應該也已經得到了,華陰被攻陷的消息。隻怕已經在迅速集結,向這裏趕來。
若是之前,僅憑四千騎兵,李戩還不敢與之相抗。但如今麾下八千騎兵,即便是直麵匈奴萬騎,亦可與之一戰了。
根據情報,劉曜率領的大軍,因為裹挾了太多的人口和物資,速度十分緩慢。行進多日,也才抵達新豐縣附近,距此尚有兩百多裏。預計抵達潼關,至少也要十日。
而這便是李戩可操作的空間,以空間換取時間,迅速清理周邊殘餘敵軍,全力削弱匈奴的有生力量。
八千騎兵兵分數路,在鄭縣到華陰縣,這方圓五十裏的範圍內,四處出擊,掃蕩尚未來得及與主力匯合的兵馬。
此時的匈奴騎兵,早已將騎兵分散至京兆郡各處,劫掠地方。想要在短時間內,將其集合起來,根本不可能。
當李戩率軍橫掃鄭縣周邊之時,匈奴騎兵能夠集結作戰的,不過三四千人。麵對征北騎兵,根本奈何不了對方。
兩日後,當唿延平從各地聚攏的騎兵,超過六七千人,趕來與東麵騎兵匯合後,兵力終於暴漲至萬餘。
而此時,鄭縣到華陰的匈奴步軍,除了逃入鄭縣的三千步軍,其餘駐守各地的兵馬,卻已是十不存一。
麵對來勢洶洶的上萬匈騎,李戩當即率領七千多騎,撤往潼關附近。即便他有信心與對方一戰,可自己這支騎兵,畢竟是臨時拚湊而成,論戰力自然比不得匈奴騎兵。一旦正麵交戰,絕對是死傷慘重。
但讓李戩更加擔憂,卻不是眼前這支騎兵,而是後麵聞訊趕來的大軍。一旦敵軍主力抵達潼關,單憑蕭策這點兵馬,根本無力阻擋。
為今之計,隻能繼續牽製敵軍兵力,迫使其不斷分兵,無法整合全軍的力量。
當李戩趕到潼關之時,潼關之下,已經聚集了超過一萬八千多人的兵力。除了蕭策萬餘兵馬外,其餘都是從各地趕來的乞活軍。
同時,渭汭渡口的木筏,依然往來不絕,不斷輸送來自馮翊郡的兵馬,以及能工巧匠。
在潼關之下,除了在加緊搭建營寨外,還在趕製各種攻城器械。
李戩此時也沒有時間,巡查營地了。當即將七千騎兵,交由蕭策率領,牽製來敵。而他則率領數十親衛,北渡渭水,日夜兼程,繞道前往長安。
率領這支乞活軍的,不是別人,正是李戩的徒弟冉瞻。此刻,他目光炯炯的盯著衝來的匈奴騎兵,當即小手一揮,陣中一支上百人的重裝騎兵,緩緩奔出,持續加速,向對方騎軍奔去。
這些裝備,都是他這段時間,四處收攏人口,斬殺敵人,從藍田礦區,換來的裝備。
仗著自己還是個孩子,又是李戩的愛徒,死纏爛打,讓工匠們給他打造了這麽一套重甲,勉強湊出了百餘人的重騎兵。
頃刻間,百餘重騎兵轟隆隆的朝敵軍騎兵衝去。匈奴騎兵早已知曉這重騎的厲害,哪裏還敢硬碰硬,當即紛紛避讓。
可狹窄的道路,哪裏有騎兵挪移的空間,無數騎兵撞在一起,亂成一團。
重騎兵可不管他們如何,沿著平坦的官道,繼續向前衝鋒。刹那間便撞入敵陣之中,頓時犁出一條血路,凡是擋在他們前麵額騎兵,盡皆成為齏粉。
還不等僥幸存活下來的騎兵喘過氣來,冉瞻早已率領三千步軍,蜂擁而上。
混亂無形且速度大減的騎兵,立時被三千步軍湧入陣中,不斷分割蠶食。
於此同時,殘存的數十重騎,在穿透了騎陣後,借著尚有餘力,繼續向前奔行,目標直指不遠處的步軍。
此時的步軍,陣型更加混亂不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力勝者跑在最前麵,力弱者隻能落後於人。
然而,力強者原本以為跑在最前麵,便是最安全的。可沒想到,跑得快卻死得快。
數十重騎轟然撞入步軍之中,不斷向陣中突進。被重騎這麽一攪,原本已經十分混亂的步軍,頓時陷入崩潰之中。
無數人四散奔逃,不知該往何處去。後麵有重騎在陣中廝殺,而在他們前方,一道黑壓壓的人潮,正向他們衝來。
剛一接觸,匈奴步軍便轟然大潰,被追殺著,一路倒卷,湧向後方的長龍。
處於陣中的殷凱急得熱汗直流,不斷聚攏後陣兵馬,想要阻止前陣的崩潰。
然而,遊走在陣中的那數十重騎,卻在不斷衝擊,將好不容易集結起來的兵馬,攪成一團亂狀。
狹窄的道路,根本無法將兵馬展開,殷凱縱然有大量的兵馬,卻無法以優勢兵力,鎮壓亂軍。
僅僅投入數十上百的兵力,麵對重騎,根本不堪一擊,隻會讓更多的兵馬,陷入亂局。
陣型太過鬆散狹長,以至於命令的下達,也變得十分困難。兵將不在一起,根本無法及時聚攏兵馬。
種種失誤和問題,導致殷凱縱然有應對之策,此時也無法施展。當前陣潰兵,蜂擁著湧向中陣之時,全軍崩潰,已經無法避免了。
當全軍被敵軍追趕著,往原路潰逃之時。便見渭汭方向,早已聚集了數千兵馬,嚴陣以待。而在西側,一支騎兵轟然而至,緩緩停留在他們麵前。
戰局已定,隨著征北軍三麵合圍,殘存匈奴兵馬,已經無路可逃,當即紛紛投降。
此戰,共殲敵兩千餘人,俘虜近三千人。而此次重創匈奴軍的冉瞻部乞活軍,亦死傷了一千多人。百餘重騎,最後隻剩不到四十人。
打掃完戰場,大軍在原地休整兩個時辰,等待蕭策,將渭北兵馬,全部運抵渭汭。
於此同時,李戩又派人命駐守華陰的駐軍,迅速將城內數萬百姓,帶到渭汭,全部送往渭北之地。
兩個時辰後,上萬渭北兵馬終於全部渡河。如今,李戩手下便有一萬七千多人,其中,騎兵兵力,一舉增至八千。
李戩當即命蕭策,匯同冉瞻部殘兵,率軍駐紮於潼關之下,準備攻城事宜。
而他則率領八千騎兵,趕往華陰,協助遷移百姓。如今京兆郡各地,到處都是匈奴騎兵。
此時應該也已經得到了,華陰被攻陷的消息。隻怕已經在迅速集結,向這裏趕來。
若是之前,僅憑四千騎兵,李戩還不敢與之相抗。但如今麾下八千騎兵,即便是直麵匈奴萬騎,亦可與之一戰了。
根據情報,劉曜率領的大軍,因為裹挾了太多的人口和物資,速度十分緩慢。行進多日,也才抵達新豐縣附近,距此尚有兩百多裏。預計抵達潼關,至少也要十日。
而這便是李戩可操作的空間,以空間換取時間,迅速清理周邊殘餘敵軍,全力削弱匈奴的有生力量。
八千騎兵兵分數路,在鄭縣到華陰縣,這方圓五十裏的範圍內,四處出擊,掃蕩尚未來得及與主力匯合的兵馬。
此時的匈奴騎兵,早已將騎兵分散至京兆郡各處,劫掠地方。想要在短時間內,將其集合起來,根本不可能。
當李戩率軍橫掃鄭縣周邊之時,匈奴騎兵能夠集結作戰的,不過三四千人。麵對征北騎兵,根本奈何不了對方。
兩日後,當唿延平從各地聚攏的騎兵,超過六七千人,趕來與東麵騎兵匯合後,兵力終於暴漲至萬餘。
而此時,鄭縣到華陰的匈奴步軍,除了逃入鄭縣的三千步軍,其餘駐守各地的兵馬,卻已是十不存一。
麵對來勢洶洶的上萬匈騎,李戩當即率領七千多騎,撤往潼關附近。即便他有信心與對方一戰,可自己這支騎兵,畢竟是臨時拚湊而成,論戰力自然比不得匈奴騎兵。一旦正麵交戰,絕對是死傷慘重。
但讓李戩更加擔憂,卻不是眼前這支騎兵,而是後麵聞訊趕來的大軍。一旦敵軍主力抵達潼關,單憑蕭策這點兵馬,根本無力阻擋。
為今之計,隻能繼續牽製敵軍兵力,迫使其不斷分兵,無法整合全軍的力量。
當李戩趕到潼關之時,潼關之下,已經聚集了超過一萬八千多人的兵力。除了蕭策萬餘兵馬外,其餘都是從各地趕來的乞活軍。
同時,渭汭渡口的木筏,依然往來不絕,不斷輸送來自馮翊郡的兵馬,以及能工巧匠。
在潼關之下,除了在加緊搭建營寨外,還在趕製各種攻城器械。
李戩此時也沒有時間,巡查營地了。當即將七千騎兵,交由蕭策率領,牽製來敵。而他則率領數十親衛,北渡渭水,日夜兼程,繞道前往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