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三萬乞活軍,李戩亦是對其作出了安排。既然要打造成古代版的遊擊隊,那便要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反抗匈奴人的統治。
李戩有意讓他們前往匈奴占領的中原,攪亂對方的後方穩定,使其無暇西顧。
但擺在他麵前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需要立即解決,那就是乞活軍的忠誠問題。若是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他也不敢輕易調派其前往中原。
之前在關中各郡遊擊,至少還在他眼皮底下,忠誠問題還有保障。可若是前往中原,千裏山河阻隔,往來不便,也無什麽後勤補給,能夠給予他們支援。
即便是再忠誠之人,深入敵後太久,手下兵馬一旦壯大,其中收攏的各路人馬,良莠不齊。難保不會別有用心,借機離間乞活軍與征北軍的關係。
李戩也想到了前世在軍中,所熟知的政委製度,通過雙長製,對主將的權力,進行製衡。
但在當前的環境下,根本難以實施這種製度。
一來此去千裏,杳無音信,主將擁有極大的獨立性。即便派遣去所謂的副將,也很難起到製衡作用。
二來,一軍二主,一旦出現分歧,卻無從上稟,極有可能發生矛盾,出現分裂。
經過慎重考慮,李戩決定對乞活軍,進行一係列軍改。
首先,李戩正式將乞活軍納入征北軍編製,由他親自管轄,成為第六大親軍。
然後,參照在草原上運行十分成功的征訓官製度,在乞活軍中,增設訓導官一職。
主要負責將士們的思想工作,說白了,就是從軍中來,到軍中去。與將士們打成一片,樹立起為兵做主的形象,得到將士們的愛戴。
其次,便是宣傳教化,向乞活軍將士們,宣揚征北軍的各項政策,以及治下的美好生活,以激發起對征北軍的歸屬感。
最後,教導官同時還負有監察軍紀,整肅軍風的職責。
同時,教導官還是軍中,軍務會議的主持者。有權召集輜重官,軍法官,傳令官,匠作官等各級軍佐武官。
除了增設訓導官管理軍務外,乞活軍深入敵後,難免要與中原百姓打交道。收攏各地流民,作為乞活軍的根基。
李戩據此又在軍中增設護民官,全權負責民務。護民官,訓導官以及一軍主將皆為平級,是為乞活軍的三大主官。
如此一來,乞活軍軍中,主將的權職便被局限在軍事方麵,其餘軍務民務之事,全部交由新設兩大主官負責。
他們之間看似各有分工,互不幹涉。其實相互間,不僅相輔相成,還有隱性的製衡存在。
雖然增設的兩大主官,沒有兵權,但卻掌握著軍心民心。主將反,則無軍民相從;訓導官反,則無將領百姓相附;護民官反,則全軍共討之。無論是哪一方出現異心,也無法撼動乞活軍的基礎。
當然,製度永遠都不可能完美。李戩也知道,即便他設立了三大主官體係,也依然無法徹底杜絕叛變的可能。
不過,乞活軍遠在千裏外流竄作戰,舉目皆敵。唯有彼此之間,抱團取暖,方能活下去,前期會叛變的可能性很小。
至於以後,無論其中那一路乞活軍叛變,對征北軍的影響也不大。李戩也隻能等著大浪淘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絕對是對他忠誠的將領。
目前,征北軍轄下的乞活軍,擁有兵力三萬,共八個渠帥。每個渠帥的兵力各不相等,多的擁兵五千多,少的隻剩兩千多人。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苦戰,死傷頗大。軍中充斥著近半新兵,戰力可謂良莠不齊。
於是,李戩便命各渠帥,進行一番留強汰弱的整編,恢複至三千人的規模。不滿編的可從淘汰中再挑選一批,補充滿編。
此次遠赴中原,如果兵馬太多,極難潛伏前往,一旦被發覺,便是千裏追殺,能不能存活下來,很難說。
與此同時,李戩又召集眾渠帥,以及各都尉,共同商議關於乞活軍改製的事情。
眾人一聽說將被派往中原各地征戰,不由有些激動。他們都是從中原各地而來的,若是能夠返迴故地,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但一聽新製,將自己的權力限製得死死的,不由有些抵觸。他們現在未必有什麽異心,就是覺得出征在外,還有人處處製約,擔心因此出現不必要的矛盾。
畢竟,自古以來,軍無二主。戰場局勢變幻莫測,最是需要當機立斷,若是三方各有不同看法,出現分歧,極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滅。
還好,在聽到自己的軍權並未被剝奪,依然擁有臨戰決斷的權力,頓時大大的鬆了口氣。
隻是一想到,原本應該作為副官佐吏的兩個新職,竟然與主將平級,心中不由有些泛酸。
大將軍這是不信任他們啊。否則為何要設立兩大主官,來製衡自己?
李戩自然也看出眾人臉上的不忿,當即笑道:“大家聽完這新的軍改後,心中是不是很不舒服?”
眾人聞言,連忙收斂起不滿的神色,趕緊搖頭否認。
李戩望著他們,收起笑臉,正色道:“在這裏,本官不否認,設置兩大主官,就是為了限製諸位的權力的。”
眾人沒想到大將軍竟然如此直白,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是好。
“諸位應該明白,爾等此次遠赴千裏,便與我征北軍徹底斷絕了消息。”李戩掃視著眾人,緩緩說道,“古語有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將在外,自然擁有臨機決斷之權。是以,自古以來,沒有哪幾個君王或者統帥,敢將軍權完全托付給主將。必然明裏暗裏,安插心腹,以製衡主將之權。”
眾人聞言,不由默然,雖是如此,他們心中亦是滿腹委屈。我等忠誠可鑒,何以防我?
李戩淡淡的看著眾人,沉聲道:“本官亦知道諸位的忠誠,但難保底下的兵將,或者新加入的兵馬,有爾等的忠心。一旦出現變故,底下的人,或掀起兵變,或擁兵叛變,亦未可知。”
“故而,本官需得防範於未然,先從製度上,堵住各種可能。而且,此新製將率先在乞活軍中推行,若是效果斐然,便可推行全軍。本官希望諸位,能夠全力配合,莫要互生嫌隙,以至於全軍遭殃。“
“末將等豈敢?定不負大將軍所望。“眾將還能說什麽,隻得勉強接受。更何況,一聽說此製有可能推行全軍,心中也就平衡了許多。
李戩有意讓他們前往匈奴占領的中原,攪亂對方的後方穩定,使其無暇西顧。
但擺在他麵前的,還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需要立即解決,那就是乞活軍的忠誠問題。若是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他也不敢輕易調派其前往中原。
之前在關中各郡遊擊,至少還在他眼皮底下,忠誠問題還有保障。可若是前往中原,千裏山河阻隔,往來不便,也無什麽後勤補給,能夠給予他們支援。
即便是再忠誠之人,深入敵後太久,手下兵馬一旦壯大,其中收攏的各路人馬,良莠不齊。難保不會別有用心,借機離間乞活軍與征北軍的關係。
李戩也想到了前世在軍中,所熟知的政委製度,通過雙長製,對主將的權力,進行製衡。
但在當前的環境下,根本難以實施這種製度。
一來此去千裏,杳無音信,主將擁有極大的獨立性。即便派遣去所謂的副將,也很難起到製衡作用。
二來,一軍二主,一旦出現分歧,卻無從上稟,極有可能發生矛盾,出現分裂。
經過慎重考慮,李戩決定對乞活軍,進行一係列軍改。
首先,李戩正式將乞活軍納入征北軍編製,由他親自管轄,成為第六大親軍。
然後,參照在草原上運行十分成功的征訓官製度,在乞活軍中,增設訓導官一職。
主要負責將士們的思想工作,說白了,就是從軍中來,到軍中去。與將士們打成一片,樹立起為兵做主的形象,得到將士們的愛戴。
其次,便是宣傳教化,向乞活軍將士們,宣揚征北軍的各項政策,以及治下的美好生活,以激發起對征北軍的歸屬感。
最後,教導官同時還負有監察軍紀,整肅軍風的職責。
同時,教導官還是軍中,軍務會議的主持者。有權召集輜重官,軍法官,傳令官,匠作官等各級軍佐武官。
除了增設訓導官管理軍務外,乞活軍深入敵後,難免要與中原百姓打交道。收攏各地流民,作為乞活軍的根基。
李戩據此又在軍中增設護民官,全權負責民務。護民官,訓導官以及一軍主將皆為平級,是為乞活軍的三大主官。
如此一來,乞活軍軍中,主將的權職便被局限在軍事方麵,其餘軍務民務之事,全部交由新設兩大主官負責。
他們之間看似各有分工,互不幹涉。其實相互間,不僅相輔相成,還有隱性的製衡存在。
雖然增設的兩大主官,沒有兵權,但卻掌握著軍心民心。主將反,則無軍民相從;訓導官反,則無將領百姓相附;護民官反,則全軍共討之。無論是哪一方出現異心,也無法撼動乞活軍的基礎。
當然,製度永遠都不可能完美。李戩也知道,即便他設立了三大主官體係,也依然無法徹底杜絕叛變的可能。
不過,乞活軍遠在千裏外流竄作戰,舉目皆敵。唯有彼此之間,抱團取暖,方能活下去,前期會叛變的可能性很小。
至於以後,無論其中那一路乞活軍叛變,對征北軍的影響也不大。李戩也隻能等著大浪淘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絕對是對他忠誠的將領。
目前,征北軍轄下的乞活軍,擁有兵力三萬,共八個渠帥。每個渠帥的兵力各不相等,多的擁兵五千多,少的隻剩兩千多人。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苦戰,死傷頗大。軍中充斥著近半新兵,戰力可謂良莠不齊。
於是,李戩便命各渠帥,進行一番留強汰弱的整編,恢複至三千人的規模。不滿編的可從淘汰中再挑選一批,補充滿編。
此次遠赴中原,如果兵馬太多,極難潛伏前往,一旦被發覺,便是千裏追殺,能不能存活下來,很難說。
與此同時,李戩又召集眾渠帥,以及各都尉,共同商議關於乞活軍改製的事情。
眾人一聽說將被派往中原各地征戰,不由有些激動。他們都是從中原各地而來的,若是能夠返迴故地,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但一聽新製,將自己的權力限製得死死的,不由有些抵觸。他們現在未必有什麽異心,就是覺得出征在外,還有人處處製約,擔心因此出現不必要的矛盾。
畢竟,自古以來,軍無二主。戰場局勢變幻莫測,最是需要當機立斷,若是三方各有不同看法,出現分歧,極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滅。
還好,在聽到自己的軍權並未被剝奪,依然擁有臨戰決斷的權力,頓時大大的鬆了口氣。
隻是一想到,原本應該作為副官佐吏的兩個新職,竟然與主將平級,心中不由有些泛酸。
大將軍這是不信任他們啊。否則為何要設立兩大主官,來製衡自己?
李戩自然也看出眾人臉上的不忿,當即笑道:“大家聽完這新的軍改後,心中是不是很不舒服?”
眾人聞言,連忙收斂起不滿的神色,趕緊搖頭否認。
李戩望著他們,收起笑臉,正色道:“在這裏,本官不否認,設置兩大主官,就是為了限製諸位的權力的。”
眾人沒想到大將軍竟然如此直白,一時間,竟不知該如何是好。
“諸位應該明白,爾等此次遠赴千裏,便與我征北軍徹底斷絕了消息。”李戩掃視著眾人,緩緩說道,“古語有雲,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將在外,自然擁有臨機決斷之權。是以,自古以來,沒有哪幾個君王或者統帥,敢將軍權完全托付給主將。必然明裏暗裏,安插心腹,以製衡主將之權。”
眾人聞言,不由默然,雖是如此,他們心中亦是滿腹委屈。我等忠誠可鑒,何以防我?
李戩淡淡的看著眾人,沉聲道:“本官亦知道諸位的忠誠,但難保底下的兵將,或者新加入的兵馬,有爾等的忠心。一旦出現變故,底下的人,或掀起兵變,或擁兵叛變,亦未可知。”
“故而,本官需得防範於未然,先從製度上,堵住各種可能。而且,此新製將率先在乞活軍中推行,若是效果斐然,便可推行全軍。本官希望諸位,能夠全力配合,莫要互生嫌隙,以至於全軍遭殃。“
“末將等豈敢?定不負大將軍所望。“眾將還能說什麽,隻得勉強接受。更何況,一聽說此製有可能推行全軍,心中也就平衡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