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商的結束和一個叫妲己的女人有關,那麽周的結束,大概和另一個叫褒姒的女人有關,為了博得這個在美貌上絲毫不弱於妲己的女人的一笑,一個叫周幽王的天子點燃了烽火,召來了救駕的諸侯,此後,犬戎攻破鎬京,周的時代開啟了落幕的倒計時。
周幽王的都城鎬京被犬戎攻破,之後周平王繼位,隨後遷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周天子遷都後,諸侯國看到天子的軟弱後,本來被壓抑的野心逐漸膨脹,隨即,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的時代來臨了。
在這個紛爭戰亂的時代,也造就了一個時代的契機,這個契機,後世稱為百家爭鳴,也是這個時代,各種傳說和聖人相繼而出,雖然在這個時代他們的光芒還隻是星星之火,但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裏,這些被尊為聖人的達者用看破時代的眼光和思想影響了無數的人。
諸子百家的經典,《漢書藝文誌》中有相對全的記述,但是大部分篇目至今已經亡佚,真正思想保留比較完備的,也僅儒、道、墨、法、兵、縱橫等寥寥幾家。
在所有思想中,墨家的思想在這個時代引起的爭議是最多的,但實際上墨子七十一篇隻留下五十三篇,且伴隨著秦漢的開始,墨家學派逐漸瓦解,所發展延伸的也不多,所以這裏從墨家開始講起,再逐漸延伸到儒道,希望諸君喜歡。
在先秦時期,韓非子將墨家和儒家並稱當世兩大顯學,在孟子中,把墨家和楊朱相對,認為天下不歸於墨,便歸於楊,同時孟子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
在現代,一般把儒、墨、道列為三大影響中國人哲學體係最大的本土三家,因為不算後來的佛教,以至後來其他民族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影響。
墨家創自墨子也就是墨翟,墨翟這個人在曆史上其實很神秘,史記中也沒有專門的列傳記載他,隻是在《孟子荀卿列傳》裏不重不淡的提了一下“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也因此對於墨翟的具體生卒了解不多,但是可以確定個範圍,大概是在孔子之後,到孟子之前,甚至有說其為孔子弟子的,大致這個年代。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大部分的記載和認知裏,墨子曾習儒術,對於儒家的一些仁義孝慈的思想是表示讚同的,但是對於儒家的禮以及對鬼神的態度來說,是不讚同的,所以墨子離開了儒家,自己開創了一個流派。
墨家的思想其實在我們今天還算比較好理解,因為墨子提出了一個理想化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形式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
但是說墨子理想化就在於,在那個時代,生產力完全無法保證這種社會的存在,即使墨子的技術方麵已經站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即使是我們今天的生產力,也很難做到共產主義社會所需的生產力,所以隻能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所推崇的是按需的分配,是沒有階級貴賤之分的,而我們知道物以稀為貴,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很難說做到每個人都平等的想要什麽就可以有什麽,而且按需分配的社會其實相對來說效率是較為低下的,這也造成了對科技和生產力的極高要求。
所以在那個時代,墨子的思想太過理想和超前,所以從出現的時候,就注定了很快就會消亡,但是不妨我們今天去領略墨家的超前思想。
墨家思想的和核心,根據墨子一書中所留下的篇目主要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
其中以兼愛非攻為墨家思想的核心點,以天誌、明鬼、非命為世界觀,以節用為準則。
其中有很多是從儒家思想而來,但又有別儒家思想的。
墨家認同儒家對仁義的推崇,但是墨家不認同儒家對仁義的定義,由此而提出了兼愛的思想。
儒家講仁義,但其實更貼合人性本身,在孝經裏就說,人由父母而生,父母是一個人最親近的,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孝事,那這個人實在是自私到了極點,你怎麽能指望他將來其事天下呢?但是如果一個人以孝順父母為開始,而逐漸達於天下,像是禮記裏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認為,正是因為缺少了這種父子孝慈,兄弟友愛,才導致了天下攻伐,禮崩樂壞,而墨家讚同這點,但是墨家提出的卻和儒家正相反,墨子兼愛篇中說:“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墨家認為,當你兼愛天下,愛護天下人如同愛護自己一樣的時候,那麽怎麽會不孝父母不友愛兄弟呢?
這個觀點不要說古代,即使以我們今天來看,也實在是讓人很難接受,其實我們今天受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提倡自我和人格獨立更多,古代對於克己的提倡更多一些。
墨子的這種思想,其實為社會的上層階級很難認同,但是墨子本身所在意招收的對象,也並非那些貴族,相反,墨家的門徒大多是那個時代的弱勢群體。
墨翟本身是一個農民出身,少年時做過木工,根據史料記載,墨翟的先祖是殷商的王室,後來沒落,變成了平民,有點類似我們三國時期的劉皇叔一樣,但是墨翟更慘,連貴族的姓名都被剝奪,隻能簡以墨為姓。
在傳播過程中,道家的發展是相對自然的,各家都有道家的影子,但道家並無明確的收徒傳承一說,所以魯迅曾說道家為雜家,而儒家的傳承,自孔子開始,奉行有教無類,什麽人都可以來聽課,聽課還要交幾條幹肉當作學費,如果實在窮困潦倒,也可以免除學費。
但是儒家思想有一個明確的特點就是致仕,就是說儒家認為天下混亂,所以學子當挺身而出,要參與國家的治理,把混亂調迴正軌。
以我們今天來看,會認為儒家這樣是帶有功利心的,就是想當官,但是以古人的眼光來看並非如此,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很多人借著儒家的思想,打著改革的名號要當官,但以儒家思想來說,是為了人民去當官的,為了天下的和諧去做官的。
而墨家也認為要改造社會,但是墨家的弟子大多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生活不下去了,加入墨家,主要也以工農為主,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加入墨家後,就像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人人平等,互相尊重,還能有飯食。
在這個大家庭裏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社會已經沒有的溫暖,所以墨家的人有一種百家都沒有的俠義之心,如果說儒家的人是舍生而取義,那墨家的人就是為了這份溫暖而前赴後繼,死而後已。
這點很像我們今天所說的革命先輩一樣,因為出身於窮苦,而憎惡不公,所以能為了天下的公平而舍生,所以對於春秋時期的墨家,飽含俠義的精神,但又很有些悲壯。
在史記裏記載墨家一位叫孟勝的巨子,因為與陽城君有約,為其守城,後陽城君因為楚國內鬥,自己逃跑了,孟勝因與陽城君之約,拚死守城,讓三名弟子帶著命令傳巨子位給宋國的田襄子,以防墨者絕世。
後墨家一百八十名弟子追隨孟勝而死,那三個給田襄子帶去口令的人,不顧田襄子的命令,重迴孟勝身邊赴死。
如果說儒家是要改變社會,那麽墨家的思想幾乎要顛覆社會,好比改革和革命之別了,但是基於墨家非攻思想的指導,所以即使後來墨家分出很多派係,但也沒有誰振臂一唿。
不然的話,曆史大概要改寫了,第一次農民起義不再是陳勝吳廣,而是墨子,而以墨家當時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遠勝陳勝吳廣的,以及其相對領先的技術,或許真有一統天下的可能,然而曆史終究沒有給出這樣一個結果,隻留下了可能讓人們去猜想。
墨家主張的兼愛天下,和楊朱主張的為我,恰似兩個極端,但又都是超出那個時代的思想,因為這兩者都否認一個單一的統治者的作用,而是對團體作用的闡述。
也正因為如此,在古代這兩家的結果都不好,在最後都被並入了道教而存留,楊朱的思想一直被劃為道家中的一部分,利己貴生。
楊朱的思想有點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資本主義思潮,楊朱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其個體和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如果建諸於大的人類社會的話,那麽人人為己,而不損耗整體的話,那麽世間自然而安。
如果說墨家把儒家的仁義發揮到極致的大公,那麽楊朱就把道家的無為發揮到了極致,楊朱形容的社會,就好像一台大機器,這台機器裏每個零件都在發揮自己的作用,而每個零件如果都能發揮好他們的作用,那麽這部機器就會有序的運行,但如果哪個零件僭越了其他的零件該做的,那麽這個時候,這個機器不僅不會更好,反倒是效率低下的表征。
所以後世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裏不是為己謀取私利,而是責任與權利,都並重,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那所有的雪都掃好了,如果你非要去幫別人掃雪,那就會有人沒有掃雪,社會的公平就會出現問題了。
而墨家不同,墨家提倡的公天下,是一個絕對的集體,在一個大的集體裏,小的個我是可以忽略的,就好像我們人身上的細胞一樣,從生物學來說,每一個細胞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而存在,但是自然界卻有無數多細胞的複雜生物,每一個多細胞的個體實際上都是無數個體忽略了自己以後所組成的。
這種絕對集體的社會性之下,是沒有小我的,就好像一個螞蟻的部族一樣,每一隻螞蟻做的事都是規劃好的,如果遇上滅族的危險,為了種群的延續,會有無數外圍的螞蟻前赴後繼的犧牲自己去成全整個集體。
實際上這個矛盾,也是我們現代所講的自由和民主的矛盾,我們現在把自由和民主放在一起說,兩者好像是同義詞,但在上個世紀,冷戰時期,以蘇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提倡民主,以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提倡自由。
自由強調自我的發揮,民主強調民主和集體性,其實和春秋時期楊朱與墨家的相對有那麽幾分相似,當然隨著時間發展,大家逐漸發現,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平等其實很難客觀存在,所以在現代社會追尋的是兩者的平衡,既要多數決,又要尊重弱勢和少數群體。
因為涉及一些問題,這裏不多說,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下《民主與民主化》和《西方哲學史》這兩本書。
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其實在當時,對於飽受戰亂之苦的底層民眾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在春秋戰國的時代,無論是貴族還是黎民,都飽受戰亂之苦,人們的生活是很艱難的。
我們現在比較習慣的是自清末列強侵略,到我們現在,大約百年的時間,稱為華夏屈辱的一段曆史,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所經曆的事,大部分是我們現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很難體會的。
而實際上,因為工業化的發展,所以雖然艱難,但總歸還能生活下去,而春秋戰國時期,從周平王東遷的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到秦始皇統一的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的五百多年的時間裏。
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紛戰,對於甚至可以說看不到出路和希望的百姓來說,那種痛苦與煎熬,其實是我們現代人甚至是自漢以後的人來說,都很難想象的。
在這些無休止的征戰中,會產生無數的孤兒和生活無依的人,而墨家所招收的學徒,大多也是這一類人,這些本就生活艱難的人對墨子提出的思想非常的認同,同時也願意為這些付出生命。
說起來樓主就想起了江南寫的一本叫《光明皇帝》的小說,裏麵提到了一個叫牟尼明尊教的宗教,聚集一些流離的人在信仰的依托下聚集在一個叫草庵的地方,為了這個他們所認同的家,一直到死也守著這裏不肯放棄。
當年的墨家便是如此,在戰亂中抱團取暖,為了一個有些渺茫的理想而付出生命,也難怪在孟子裏評價的時候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但是墨子的思想也正因為有些悲壯和慘烈,在天下恢複太平後沒多久,就煙消雲散了,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當天下混亂,人們生活在一片黑暗裏的時候,即使隻有一點點看到光明的希望,也可以為此燃燒自我而照亮天下,但如果已經是陽光普照,人們自然會沉浸於陽光的溫暖中,而忘記了依舊會到來的黑暗。
幾千年來的人類曆史,其實像極了寒號鳥的故事,但如果要選的話,樓主更希望太平的久一點。
而圍繞著兼愛的核心,墨家又提出了非攻的思想。
之所以非攻,在於如果兼愛天下的話,那麽哪裏還會有敵人呢?既然沒有了敵人,哪裏還需要攻伐呢?所以非攻圍繞兼愛而來。
其實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沒有一家提倡戰爭,包括應戰爭而生的兵家。
孫子兵法裏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告誡人們謹慎戰爭,不得已不輕易發動戰爭。
在道德經裏更是指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百家之所以都厭惡戰爭,是因為人們看慣了無休止的戰爭,在混亂中,天下沒有誰真正得利,但是百家並未完全否認戰爭,都還有不得已而用之之說。
當然在各國主君的解讀來看,就是正義的戰爭是可取的,不正義的戰爭是不可取的,那麽誰是正義的呢?大家都說我是正義的,孟子裏卻很好的說出了這一現狀:“春秋無義戰”
事實上沒有誰是正義的發動戰爭,都是為了利益和霸主的地位而發動戰爭,大家都隻是五十步笑百步。
周幽王的都城鎬京被犬戎攻破,之後周平王繼位,隨後遷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周天子遷都後,諸侯國看到天子的軟弱後,本來被壓抑的野心逐漸膨脹,隨即,周天子大權旁落,諸侯的時代來臨了。
在這個紛爭戰亂的時代,也造就了一個時代的契機,這個契機,後世稱為百家爭鳴,也是這個時代,各種傳說和聖人相繼而出,雖然在這個時代他們的光芒還隻是星星之火,但在之後的兩千多年裏,這些被尊為聖人的達者用看破時代的眼光和思想影響了無數的人。
諸子百家的經典,《漢書藝文誌》中有相對全的記述,但是大部分篇目至今已經亡佚,真正思想保留比較完備的,也僅儒、道、墨、法、兵、縱橫等寥寥幾家。
在所有思想中,墨家的思想在這個時代引起的爭議是最多的,但實際上墨子七十一篇隻留下五十三篇,且伴隨著秦漢的開始,墨家學派逐漸瓦解,所發展延伸的也不多,所以這裏從墨家開始講起,再逐漸延伸到儒道,希望諸君喜歡。
在先秦時期,韓非子將墨家和儒家並稱當世兩大顯學,在孟子中,把墨家和楊朱相對,認為天下不歸於墨,便歸於楊,同時孟子認為這兩者都是極端。
在現代,一般把儒、墨、道列為三大影響中國人哲學體係最大的本土三家,因為不算後來的佛教,以至後來其他民族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影響。
墨家創自墨子也就是墨翟,墨翟這個人在曆史上其實很神秘,史記中也沒有專門的列傳記載他,隻是在《孟子荀卿列傳》裏不重不淡的提了一下“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也因此對於墨翟的具體生卒了解不多,但是可以確定個範圍,大概是在孔子之後,到孟子之前,甚至有說其為孔子弟子的,大致這個年代。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大部分的記載和認知裏,墨子曾習儒術,對於儒家的一些仁義孝慈的思想是表示讚同的,但是對於儒家的禮以及對鬼神的態度來說,是不讚同的,所以墨子離開了儒家,自己開創了一個流派。
墨家的思想其實在我們今天還算比較好理解,因為墨子提出了一個理想化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形式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
但是說墨子理想化就在於,在那個時代,生產力完全無法保證這種社會的存在,即使墨子的技術方麵已經站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即使是我們今天的生產力,也很難做到共產主義社會所需的生產力,所以隻能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
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共產主義社會所推崇的是按需的分配,是沒有階級貴賤之分的,而我們知道物以稀為貴,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很難說做到每個人都平等的想要什麽就可以有什麽,而且按需分配的社會其實相對來說效率是較為低下的,這也造成了對科技和生產力的極高要求。
所以在那個時代,墨子的思想太過理想和超前,所以從出現的時候,就注定了很快就會消亡,但是不妨我們今天去領略墨家的超前思想。
墨家思想的和核心,根據墨子一書中所留下的篇目主要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
其中以兼愛非攻為墨家思想的核心點,以天誌、明鬼、非命為世界觀,以節用為準則。
其中有很多是從儒家思想而來,但又有別儒家思想的。
墨家認同儒家對仁義的推崇,但是墨家不認同儒家對仁義的定義,由此而提出了兼愛的思想。
儒家講仁義,但其實更貼合人性本身,在孝經裏就說,人由父母而生,父母是一個人最親近的,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能孝事,那這個人實在是自私到了極點,你怎麽能指望他將來其事天下呢?但是如果一個人以孝順父母為開始,而逐漸達於天下,像是禮記裏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儒家認為,正是因為缺少了這種父子孝慈,兄弟友愛,才導致了天下攻伐,禮崩樂壞,而墨家讚同這點,但是墨家提出的卻和儒家正相反,墨子兼愛篇中說:“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墨家認為,當你兼愛天下,愛護天下人如同愛護自己一樣的時候,那麽怎麽會不孝父母不友愛兄弟呢?
這個觀點不要說古代,即使以我們今天來看,也實在是讓人很難接受,其實我們今天受古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所以提倡自我和人格獨立更多,古代對於克己的提倡更多一些。
墨子的這種思想,其實為社會的上層階級很難認同,但是墨子本身所在意招收的對象,也並非那些貴族,相反,墨家的門徒大多是那個時代的弱勢群體。
墨翟本身是一個農民出身,少年時做過木工,根據史料記載,墨翟的先祖是殷商的王室,後來沒落,變成了平民,有點類似我們三國時期的劉皇叔一樣,但是墨翟更慘,連貴族的姓名都被剝奪,隻能簡以墨為姓。
在傳播過程中,道家的發展是相對自然的,各家都有道家的影子,但道家並無明確的收徒傳承一說,所以魯迅曾說道家為雜家,而儒家的傳承,自孔子開始,奉行有教無類,什麽人都可以來聽課,聽課還要交幾條幹肉當作學費,如果實在窮困潦倒,也可以免除學費。
但是儒家思想有一個明確的特點就是致仕,就是說儒家認為天下混亂,所以學子當挺身而出,要參與國家的治理,把混亂調迴正軌。
以我們今天來看,會認為儒家這樣是帶有功利心的,就是想當官,但是以古人的眼光來看並非如此,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很多人借著儒家的思想,打著改革的名號要當官,但以儒家思想來說,是為了人民去當官的,為了天下的和諧去做官的。
而墨家也認為要改造社會,但是墨家的弟子大多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生活不下去了,加入墨家,主要也以工農為主,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加入墨家後,就像進入一個新的大家庭,人人平等,互相尊重,還能有飯食。
在這個大家庭裏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社會已經沒有的溫暖,所以墨家的人有一種百家都沒有的俠義之心,如果說儒家的人是舍生而取義,那墨家的人就是為了這份溫暖而前赴後繼,死而後已。
這點很像我們今天所說的革命先輩一樣,因為出身於窮苦,而憎惡不公,所以能為了天下的公平而舍生,所以對於春秋時期的墨家,飽含俠義的精神,但又很有些悲壯。
在史記裏記載墨家一位叫孟勝的巨子,因為與陽城君有約,為其守城,後陽城君因為楚國內鬥,自己逃跑了,孟勝因與陽城君之約,拚死守城,讓三名弟子帶著命令傳巨子位給宋國的田襄子,以防墨者絕世。
後墨家一百八十名弟子追隨孟勝而死,那三個給田襄子帶去口令的人,不顧田襄子的命令,重迴孟勝身邊赴死。
如果說儒家是要改變社會,那麽墨家的思想幾乎要顛覆社會,好比改革和革命之別了,但是基於墨家非攻思想的指導,所以即使後來墨家分出很多派係,但也沒有誰振臂一唿。
不然的話,曆史大概要改寫了,第一次農民起義不再是陳勝吳廣,而是墨子,而以墨家當時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是遠勝陳勝吳廣的,以及其相對領先的技術,或許真有一統天下的可能,然而曆史終究沒有給出這樣一個結果,隻留下了可能讓人們去猜想。
墨家主張的兼愛天下,和楊朱主張的為我,恰似兩個極端,但又都是超出那個時代的思想,因為這兩者都否認一個單一的統治者的作用,而是對團體作用的闡述。
也正因為如此,在古代這兩家的結果都不好,在最後都被並入了道教而存留,楊朱的思想一直被劃為道家中的一部分,利己貴生。
楊朱的思想有點類似我們今天所說的資本主義思潮,楊朱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其個體和獨立性,而這種獨立性如果建諸於大的人類社會的話,那麽人人為己,而不損耗整體的話,那麽世間自然而安。
如果說墨家把儒家的仁義發揮到極致的大公,那麽楊朱就把道家的無為發揮到了極致,楊朱形容的社會,就好像一台大機器,這台機器裏每個零件都在發揮自己的作用,而每個零件如果都能發揮好他們的作用,那麽這部機器就會有序的運行,但如果哪個零件僭越了其他的零件該做的,那麽這個時候,這個機器不僅不會更好,反倒是效率低下的表征。
所以後世有句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裏不是為己謀取私利,而是責任與權利,都並重,每個人都自掃門前雪,那所有的雪都掃好了,如果你非要去幫別人掃雪,那就會有人沒有掃雪,社會的公平就會出現問題了。
而墨家不同,墨家提倡的公天下,是一個絕對的集體,在一個大的集體裏,小的個我是可以忽略的,就好像我們人身上的細胞一樣,從生物學來說,每一個細胞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而存在,但是自然界卻有無數多細胞的複雜生物,每一個多細胞的個體實際上都是無數個體忽略了自己以後所組成的。
這種絕對集體的社會性之下,是沒有小我的,就好像一個螞蟻的部族一樣,每一隻螞蟻做的事都是規劃好的,如果遇上滅族的危險,為了種群的延續,會有無數外圍的螞蟻前赴後繼的犧牲自己去成全整個集體。
實際上這個矛盾,也是我們現代所講的自由和民主的矛盾,我們現在把自由和民主放在一起說,兩者好像是同義詞,但在上個世紀,冷戰時期,以蘇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提倡民主,以美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提倡自由。
自由強調自我的發揮,民主強調民主和集體性,其實和春秋時期楊朱與墨家的相對有那麽幾分相似,當然隨著時間發展,大家逐漸發現,絕對的自由和絕對的平等其實很難客觀存在,所以在現代社會追尋的是兩者的平衡,既要多數決,又要尊重弱勢和少數群體。
因為涉及一些問題,這裏不多說,有興趣的可以去讀一下《民主與民主化》和《西方哲學史》這兩本書。
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其實在當時,對於飽受戰亂之苦的底層民眾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在春秋戰國的時代,無論是貴族還是黎民,都飽受戰亂之苦,人們的生活是很艱難的。
我們現在比較習慣的是自清末列強侵略,到我們現在,大約百年的時間,稱為華夏屈辱的一段曆史,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所經曆的事,大部分是我們現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很難體會的。
而實際上,因為工業化的發展,所以雖然艱難,但總歸還能生活下去,而春秋戰國時期,從周平王東遷的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到秦始皇統一的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的五百多年的時間裏。
上百個大大小小的國家紛戰,對於甚至可以說看不到出路和希望的百姓來說,那種痛苦與煎熬,其實是我們現代人甚至是自漢以後的人來說,都很難想象的。
在這些無休止的征戰中,會產生無數的孤兒和生活無依的人,而墨家所招收的學徒,大多也是這一類人,這些本就生活艱難的人對墨子提出的思想非常的認同,同時也願意為這些付出生命。
說起來樓主就想起了江南寫的一本叫《光明皇帝》的小說,裏麵提到了一個叫牟尼明尊教的宗教,聚集一些流離的人在信仰的依托下聚集在一個叫草庵的地方,為了這個他們所認同的家,一直到死也守著這裏不肯放棄。
當年的墨家便是如此,在戰亂中抱團取暖,為了一個有些渺茫的理想而付出生命,也難怪在孟子裏評價的時候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但是墨子的思想也正因為有些悲壯和慘烈,在天下恢複太平後沒多久,就煙消雲散了,老子說,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當天下混亂,人們生活在一片黑暗裏的時候,即使隻有一點點看到光明的希望,也可以為此燃燒自我而照亮天下,但如果已經是陽光普照,人們自然會沉浸於陽光的溫暖中,而忘記了依舊會到來的黑暗。
幾千年來的人類曆史,其實像極了寒號鳥的故事,但如果要選的話,樓主更希望太平的久一點。
而圍繞著兼愛的核心,墨家又提出了非攻的思想。
之所以非攻,在於如果兼愛天下的話,那麽哪裏還會有敵人呢?既然沒有了敵人,哪裏還需要攻伐呢?所以非攻圍繞兼愛而來。
其實春秋時期諸子百家,沒有一家提倡戰爭,包括應戰爭而生的兵家。
孫子兵法裏說:“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告誡人們謹慎戰爭,不得已不輕易發動戰爭。
在道德經裏更是指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百家之所以都厭惡戰爭,是因為人們看慣了無休止的戰爭,在混亂中,天下沒有誰真正得利,但是百家並未完全否認戰爭,都還有不得已而用之之說。
當然在各國主君的解讀來看,就是正義的戰爭是可取的,不正義的戰爭是不可取的,那麽誰是正義的呢?大家都說我是正義的,孟子裏卻很好的說出了這一現狀:“春秋無義戰”
事實上沒有誰是正義的發動戰爭,都是為了利益和霸主的地位而發動戰爭,大家都隻是五十步笑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