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原要與翁家在絲綢行業全線開戰,戰場一共有三處,一是北方貿易;二是海外貿易;三是江南本地的貿易。
單是斷絕翁家北方貿易、海外貿易的商路,還不足以徹底玩死翁家,必須要在江南市場也給予翁家致命一擊。
方原找來了桃花園園主徐華,告訴了要在江南市場與翁家開戰的想法,並拿出準備再市場上大傾銷的化纖絲綢供徐華判斷。
徐華時常與青樓女子打交道,對絲綢質地的好壞,銷路還是獨具眼光的。他仔細端詳、體驗了方原給的化纖絲綢,做出與布魯斯相同的判斷,這種物美價廉的絲綢在市場絕對是有廣闊市場。
方原軍政事務繁瑣,千般事務都壓在身上,根本沒心思親自去與翁家商戰。
桃花園是蘇州府有名的妓院,徐華認識的本地絲綢商人必定不少,便決定由徐華當這種絲綢的總承銷商,具體分銷到哪些絲綢商人,一概由徐華本人去做主。
徐華見方原竟願意要自己做這種絲綢的總承銷商,這就是送了塊肥肉給自己,頓時笑得喜笑顏開,連聲應諾。
方原在淘寶上購買這種絲綢的價格是2兩銀子/匹,承銷給徐華的價格是3兩銀子/匹。至於徐華再分銷出去的價格,方原原則上不幹涉,隻給出了個價格限製,就是不超過5兩銀子/匹。
這個價格低於如今6-8兩銀子/匹的市價,算是方原給蘇州府百姓讓利了一點實惠,現代工業品的引入,當然該由全社會的人來享受這種福利,而不是商人賺取中間的暴利,交由百姓去買單。
一匹化纖絲綢中間有2兩銀子的利潤空間,徐華稍一盤算,便心知這門生意完全有得做,當即便與方原敲定了第一批五千匹的訂單。
在江南市場的傾銷戰已開打,預示著方原與翁家的商戰正式開戰!
一連一個月,各方都向方原傳來了捷報。
負責征收東林黨人欠繳田賦的秦展,因為有名單的便利,東林黨人一共欠繳的二百八十七萬兩銀子,在經過討價還價,還有方原特許減免四成後,已順利的征收了近一百一十萬兩。
尚未追繳成功的,就是一些仗勢著在京城有背景關係,頑抗到底的死硬份子,欠繳額度大約為二十八萬兩。
對這些東林黨死硬派,方原自然也沒什麽需要客氣的,直接學著滿清收拾欠繳田賦的法子,讓蘇州府衙下令剝奪了這些東林黨人身上的功名。再和秦展的錦衣衛約定,欠繳的二、三十萬兩銀子,錦衣衛無論用什麽法子追繳,隻要不鬧出大麵積傷亡,隻需要上繳一半,餘下的交由錦衣衛自行分配。
這個命令一下,無異於給了如狼似虎的錦衣衛一柄尚方寶劍。
錦衣衛收拾人的法子是應有盡有,何況還事關切身利益,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收拾得這幫自以為京城後台很硬的東林黨人哭爹喊娘。
因方原對東林黨人的高壓政策,大批的東林黨人都學著錢謙益一樣逃去浙江避難,但凡欠繳田賦,又外逃避禍的東林黨人,方原一律將土地充公,用作公田。
這麽一來,抄沒的公田達到了三萬畝。這些公田,方原暫時劃作軍戶的土地,十畝地養一個軍人,三萬畝地至少能招募三千個軍戶,養三千軍士。
但方原暫時不準備在南京四府招募軍戶,因為蘇州府本地曆史上就沒有能出強兵的傳統。再加上本地兵源會與各方勢力牽扯不清,不利於控製。
方原的計劃是招募外地的流民遷徙到本地作軍戶。
而洞庭商幫那方,因為有席家、沈家出麵調停,方原順利的追繳迴六十三萬兩銀子。
這麽一來,第一批次欠繳的田賦四百八十六萬兩銀子,方原已大部分追繳了迴來,共計征收了銀子二百二十三萬兩銀子。
第一批次的催收大獲成功,方原便令小苑,還有錦衣衛,開始第二批次非東林黨的士紳,尋常富商欠繳田賦的統計工作。
這部分數額更細,幾千、幾百、幾十兩銀子不等;涉及人更多,至少數萬人。工程量是相當的巨大,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估計是出不來結果。
為了分擔小苑的擔子,方原令她再次迴之前的牙行,一次性買了三十個腦子靈活、會計數、算賬、記賬的小瘦馬迴府,成立了一個由方原直管的獨立核算部門。專門負責包括田賦清算、軍事基地修建、府衙各項收入、支出賬目,還有方原私人小金庫的賬務管理。
這個獨立核算部門的管理工作,就交由小苑來負責。
蘇州府的秋糧征收工作也是進展順利,因為今年蘇州府風調雨順,再加上陳洪謐等蘇州府官吏為了討好方原,賣力的催收,非常順利的就征收了四百一十五萬石糧食,其中需要上繳朝廷的是兩百一十五萬石糧食。
餘下的兩百萬石糧食,就依照之前與方原的商議,通過糧食,還有折換成銀子的方式,一共上交給方原相當於兩百萬兩銀子的保護費。
方原將這部分四百餘萬兩銀子的追繳田賦,劃撥一百五十萬銀子秘密上交給崇禎,餘下兩百五十萬兩銀子,就進了方原自個兒的腰包。
他的餘額寶賬戶上的銀子數量已達到六、七百萬兩,單是餘額寶支付的每日利息就有七百兩,可說是財大氣粗,終於可以放手的進行大型軍事基地的建設,還有火器研究局的經費投入。
方原直接撥給了湯若望、畢懋康二人主持的火器研究局,總共五萬兩銀子的研究經費,令二人務必在三個月內,見到研究成果。
而景傑那方關於建設大型軍事基地的方案也已出台。
總共預計要征收太湖洞庭山附近的耕地八萬畝,林地十九萬畝,其中有屬於翁家、席家、沈家的耕地五萬畝,林地十五萬畝;屬於自耕農民、漁民的耕地三萬畝,林地四萬畝需要轉移自耕農民五千戶,漁民一萬人。
征收自耕農民、漁民的這部分土地的費用,按照官方征地的標準,至多就是5兩銀子/畝耕地,2兩銀子/畝林地。但市價卻是10兩/畝耕地,4兩/畝林地。
方原不想克扣這些農民、漁民的土地,按照官方征收價,市價折中的價格,7.5兩銀子/畝耕地,3兩銀子/畝林地進行征收。
單是這部分需要支出的銀子,就是35萬兩左右。
除了必須要支付足額的土地收購費用之外,還要想法子安置這些以耕地、打獵賴以生存的農民、漁民,至少也要給他們一條生計。否則,這些失去了生計的農民、漁民,也是流寇、劫匪的高發人群。
不過這倒難不倒方原,因為修建大型軍事基地,打造戰艦擴建水師,缺的就是大量的勞力。隻要提供吃住,再按月發放餉銀,便能安撫好這些人。而且修建軍事基地,打造艦隊也是持續數年的大工程,至少在數年時間內,這些農民、漁民還是衣食無憂的。
若水師建成之後,更缺擅長水上作戰的軍士,而那些常年在漁船上生活,熟悉水性的漁民,就是現成的水兵兵源。而不習水性的農民則可以留在軍事基地裏當雜役謀生。
至於洞庭商幫席家、沈家土地征收的費用,方原會親自去找席、沈二家協商;翁家的土地,等搞死了翁家後,可以如數充公。
興建一個大型軍事基地的費用也是不菲,據方原和蘇州府府衙官員經過連日測算,一個二、三十萬畝的大型軍事基地,各項建設費用合計,至少在200萬兩銀子以上。
200萬兩銀子的修建費用,方原的金庫也可以承受,但這個數字隻是個初步估算的金額,方原卻不會輕易的信了這個數字。
蘇州府官衙的做派,不從中撈取迴扣才是奇了怪了。以明朝官場的尿性,若由官府來承建,修到一半再要求追加費用,或是拖延個幾年修不成,也是再尋常不過,那這個軍事基地就和寧遠防線一樣,是坑銀子的無底洞。
修建軍事基地到底要多少銀子,方原眼下也是估算不出的,他麾下暫時也沒有這種精通基建方麵的人才。
方原能想到唯一得出較為準確費用的法子,就是公開招標。
公開招標,令當地富商來承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找到具體責任人。交給官府來修,超出預算,或是建築質量出了問題,府衙的官員肯定會互相推諉扯皮給有關部門負責,而這個有關部門通常是找不到的,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若承包給本地富商來修建,無論出了任何紕漏,責任人相當的明確,方原可以直接拿承建富商來問罪,而損失的費用,可以直接充公富商的家產來彌補。
公開招標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做到費用相對透明化,隻要各個修建項目的承包方將標的金額一報上來,修建這個軍事基地需要的大概費用,方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眼前兩眼一抹黑的,聽憑府衙官員忽悠。
單是斷絕翁家北方貿易、海外貿易的商路,還不足以徹底玩死翁家,必須要在江南市場也給予翁家致命一擊。
方原找來了桃花園園主徐華,告訴了要在江南市場與翁家開戰的想法,並拿出準備再市場上大傾銷的化纖絲綢供徐華判斷。
徐華時常與青樓女子打交道,對絲綢質地的好壞,銷路還是獨具眼光的。他仔細端詳、體驗了方原給的化纖絲綢,做出與布魯斯相同的判斷,這種物美價廉的絲綢在市場絕對是有廣闊市場。
方原軍政事務繁瑣,千般事務都壓在身上,根本沒心思親自去與翁家商戰。
桃花園是蘇州府有名的妓院,徐華認識的本地絲綢商人必定不少,便決定由徐華當這種絲綢的總承銷商,具體分銷到哪些絲綢商人,一概由徐華本人去做主。
徐華見方原竟願意要自己做這種絲綢的總承銷商,這就是送了塊肥肉給自己,頓時笑得喜笑顏開,連聲應諾。
方原在淘寶上購買這種絲綢的價格是2兩銀子/匹,承銷給徐華的價格是3兩銀子/匹。至於徐華再分銷出去的價格,方原原則上不幹涉,隻給出了個價格限製,就是不超過5兩銀子/匹。
這個價格低於如今6-8兩銀子/匹的市價,算是方原給蘇州府百姓讓利了一點實惠,現代工業品的引入,當然該由全社會的人來享受這種福利,而不是商人賺取中間的暴利,交由百姓去買單。
一匹化纖絲綢中間有2兩銀子的利潤空間,徐華稍一盤算,便心知這門生意完全有得做,當即便與方原敲定了第一批五千匹的訂單。
在江南市場的傾銷戰已開打,預示著方原與翁家的商戰正式開戰!
一連一個月,各方都向方原傳來了捷報。
負責征收東林黨人欠繳田賦的秦展,因為有名單的便利,東林黨人一共欠繳的二百八十七萬兩銀子,在經過討價還價,還有方原特許減免四成後,已順利的征收了近一百一十萬兩。
尚未追繳成功的,就是一些仗勢著在京城有背景關係,頑抗到底的死硬份子,欠繳額度大約為二十八萬兩。
對這些東林黨死硬派,方原自然也沒什麽需要客氣的,直接學著滿清收拾欠繳田賦的法子,讓蘇州府衙下令剝奪了這些東林黨人身上的功名。再和秦展的錦衣衛約定,欠繳的二、三十萬兩銀子,錦衣衛無論用什麽法子追繳,隻要不鬧出大麵積傷亡,隻需要上繳一半,餘下的交由錦衣衛自行分配。
這個命令一下,無異於給了如狼似虎的錦衣衛一柄尚方寶劍。
錦衣衛收拾人的法子是應有盡有,何況還事關切身利益,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收拾得這幫自以為京城後台很硬的東林黨人哭爹喊娘。
因方原對東林黨人的高壓政策,大批的東林黨人都學著錢謙益一樣逃去浙江避難,但凡欠繳田賦,又外逃避禍的東林黨人,方原一律將土地充公,用作公田。
這麽一來,抄沒的公田達到了三萬畝。這些公田,方原暫時劃作軍戶的土地,十畝地養一個軍人,三萬畝地至少能招募三千個軍戶,養三千軍士。
但方原暫時不準備在南京四府招募軍戶,因為蘇州府本地曆史上就沒有能出強兵的傳統。再加上本地兵源會與各方勢力牽扯不清,不利於控製。
方原的計劃是招募外地的流民遷徙到本地作軍戶。
而洞庭商幫那方,因為有席家、沈家出麵調停,方原順利的追繳迴六十三萬兩銀子。
這麽一來,第一批次欠繳的田賦四百八十六萬兩銀子,方原已大部分追繳了迴來,共計征收了銀子二百二十三萬兩銀子。
第一批次的催收大獲成功,方原便令小苑,還有錦衣衛,開始第二批次非東林黨的士紳,尋常富商欠繳田賦的統計工作。
這部分數額更細,幾千、幾百、幾十兩銀子不等;涉及人更多,至少數萬人。工程量是相當的巨大,沒有幾個月的時間,估計是出不來結果。
為了分擔小苑的擔子,方原令她再次迴之前的牙行,一次性買了三十個腦子靈活、會計數、算賬、記賬的小瘦馬迴府,成立了一個由方原直管的獨立核算部門。專門負責包括田賦清算、軍事基地修建、府衙各項收入、支出賬目,還有方原私人小金庫的賬務管理。
這個獨立核算部門的管理工作,就交由小苑來負責。
蘇州府的秋糧征收工作也是進展順利,因為今年蘇州府風調雨順,再加上陳洪謐等蘇州府官吏為了討好方原,賣力的催收,非常順利的就征收了四百一十五萬石糧食,其中需要上繳朝廷的是兩百一十五萬石糧食。
餘下的兩百萬石糧食,就依照之前與方原的商議,通過糧食,還有折換成銀子的方式,一共上交給方原相當於兩百萬兩銀子的保護費。
方原將這部分四百餘萬兩銀子的追繳田賦,劃撥一百五十萬銀子秘密上交給崇禎,餘下兩百五十萬兩銀子,就進了方原自個兒的腰包。
他的餘額寶賬戶上的銀子數量已達到六、七百萬兩,單是餘額寶支付的每日利息就有七百兩,可說是財大氣粗,終於可以放手的進行大型軍事基地的建設,還有火器研究局的經費投入。
方原直接撥給了湯若望、畢懋康二人主持的火器研究局,總共五萬兩銀子的研究經費,令二人務必在三個月內,見到研究成果。
而景傑那方關於建設大型軍事基地的方案也已出台。
總共預計要征收太湖洞庭山附近的耕地八萬畝,林地十九萬畝,其中有屬於翁家、席家、沈家的耕地五萬畝,林地十五萬畝;屬於自耕農民、漁民的耕地三萬畝,林地四萬畝需要轉移自耕農民五千戶,漁民一萬人。
征收自耕農民、漁民的這部分土地的費用,按照官方征地的標準,至多就是5兩銀子/畝耕地,2兩銀子/畝林地。但市價卻是10兩/畝耕地,4兩/畝林地。
方原不想克扣這些農民、漁民的土地,按照官方征收價,市價折中的價格,7.5兩銀子/畝耕地,3兩銀子/畝林地進行征收。
單是這部分需要支出的銀子,就是35萬兩左右。
除了必須要支付足額的土地收購費用之外,還要想法子安置這些以耕地、打獵賴以生存的農民、漁民,至少也要給他們一條生計。否則,這些失去了生計的農民、漁民,也是流寇、劫匪的高發人群。
不過這倒難不倒方原,因為修建大型軍事基地,打造戰艦擴建水師,缺的就是大量的勞力。隻要提供吃住,再按月發放餉銀,便能安撫好這些人。而且修建軍事基地,打造艦隊也是持續數年的大工程,至少在數年時間內,這些農民、漁民還是衣食無憂的。
若水師建成之後,更缺擅長水上作戰的軍士,而那些常年在漁船上生活,熟悉水性的漁民,就是現成的水兵兵源。而不習水性的農民則可以留在軍事基地裏當雜役謀生。
至於洞庭商幫席家、沈家土地征收的費用,方原會親自去找席、沈二家協商;翁家的土地,等搞死了翁家後,可以如數充公。
興建一個大型軍事基地的費用也是不菲,據方原和蘇州府府衙官員經過連日測算,一個二、三十萬畝的大型軍事基地,各項建設費用合計,至少在200萬兩銀子以上。
200萬兩銀子的修建費用,方原的金庫也可以承受,但這個數字隻是個初步估算的金額,方原卻不會輕易的信了這個數字。
蘇州府官衙的做派,不從中撈取迴扣才是奇了怪了。以明朝官場的尿性,若由官府來承建,修到一半再要求追加費用,或是拖延個幾年修不成,也是再尋常不過,那這個軍事基地就和寧遠防線一樣,是坑銀子的無底洞。
修建軍事基地到底要多少銀子,方原眼下也是估算不出的,他麾下暫時也沒有這種精通基建方麵的人才。
方原能想到唯一得出較為準確費用的法子,就是公開招標。
公開招標,令當地富商來承建,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找到具體責任人。交給官府來修,超出預算,或是建築質量出了問題,府衙的官員肯定會互相推諉扯皮給有關部門負責,而這個有關部門通常是找不到的,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若承包給本地富商來修建,無論出了任何紕漏,責任人相當的明確,方原可以直接拿承建富商來問罪,而損失的費用,可以直接充公富商的家產來彌補。
公開招標還有個好處就是,能做到費用相對透明化,隻要各個修建項目的承包方將標的金額一報上來,修建這個軍事基地需要的大概費用,方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不是眼前兩眼一抹黑的,聽憑府衙官員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