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鄭氏前的準備,除了軍事上的,還有政治、經濟上的。
經濟上,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種大戰一開,軍備、錢糧、運輸民夫,犒軍的開銷接踵而至,花錢必然如同流水一樣。
方原才剛剛花了三百萬兩銀子打造火炮母艦編隊,還有支付一百萬兩銀子,供麻林、甘輝二人在浙江府募兵、練兵,打造三萬副盔甲,用來裝備山地戰軍團。
戰爭開始前,還必須購買充足的火炮、火藥、鉛彈,這一筆又需要五十萬兩。
各項大的開銷一扣去,方原庫存的銀子花了個幹幹淨淨,連餘額寶上的銀子也調用了三百萬兩,賬戶上隻能剩下八十五萬兩。區區八十五萬兩銀子,顯然不足以支撐一場十萬兵團以上,千裏南征的大戰。
根據獨立核算團的計算,八萬軍團的千裏遠征,單是軍糧、戰略物資的運送,按照四個民夫一個軍人的配比,就需要雇傭三十萬民夫,十五萬頭騾子。
若戰爭拖上了半年,單是這一筆開銷就在兩百萬兩銀子左右,其他零散的開銷加一起,至少需要四百萬兩銀子。
戰爭資金的缺口有三百餘萬兩銀子,這麽大的缺口,方原隻能打起了應急儲備糧的主意。
自從一百萬畝官田開始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收獲了兩季。他清點了獨立核算團的賬目,軍田官倉裏還有一百二十萬石糧食,至少可以動用七十萬石糧食,按照1.5兩銀子/石的市價,就是一百萬兩銀子。
但這隻是賬麵上的數據,這麽大一筆糧食若一下砸在市場上,變現困難不說,肯定會將糧價砸下一兩銀子。
方原的想法是改變薪水的支付方式,以糧代餉。
明朝初期,官員的薪水構成,是硬通貨的糧食加上印製的寶鈔。到了明朝中期,糧食不足,寶鈔早就貶值得無人問津,官員的薪水就五花八門起來,有以鹽,茶,甚至香料來抵薪水的。到了明朝後期,因白銀的大量流入,則全部改用糧食加銀子進行薪水支付。
明末時期,戰亂頻繁,米價飛漲,作為硬通貨的糧食顯然比銀子更珍貴。方原初到江南時,江南官員的薪水支付已是以銀子為主。
方原決定,從即日開始,玄甲軍、錦衣衛、常熟兵工廠、江南大學堂支出的月餉,一改之前全發銀子的法子,而是采用一半銀子、一半稻米的方式。
這種操作法子,既能將糧食變向兌現成銀子,還不至於一下在市場投進大量的糧食,影響糧食的價格。而且,糧食作為硬通貨,眾人也不會有太大的怨言。
方原令獨立核算團計算了一下,八個月時間,在征討鄭氏前,至少可以節約一百萬兩銀子用作軍費。
這麽一來,戰爭資金的缺口就隻有兩百餘萬兩。
這兩百萬兩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方原唯一能想到的法子,就是麵向南直隸、浙江的富商、中產人戶發行兩百萬兩銀子的戰爭債券。
發行戰爭債券也是穿越前一、二戰國際通行的法子,以戰後溢價兌付的方式,湊集戰爭資金。
戰爭債券按照性質,還可以分成長期戰爭債券和短期戰爭債券。
所謂長期戰爭債券,和國債也沒什麽區別,就是規定一個兌付期限,隻要方原政權不垮台,到期就會兌付發行的戰爭債券。這種債券通常年限較長,至少在十年以上,年利息不會超過10%。
所謂短期戰爭債券是為了針對某一短期內的戰爭發行的債券,期限在一、兩年內,為了迅速湊集軍費,短期戰爭債券的利息通常非常高,溢價至少在30%以上。
方原長期來看並不缺銀子,隻是在這個關頭,集中花去了大量的銀子,一時手頭太緊,所以他傾向發行短期戰爭債券,以一年為限,討伐鄭氏的戰爭過後直接兌付銀子。
他叫來了商業協會所有富商會員,包括洞庭商幫、蘇州商幫、山陝商幫、徽州商幫、金陵商幫、浙商商幫。
他開門見山的告訴眾人,要發行兩百萬兩銀子戰爭債券的消息,並規定了這次戰爭債券的期限是兩年,利息是50%。
戰爭債券雖然是個新鮮事務,但概念並不難理解,方原稍作解釋,眾富商便明白其中的盈虧之道,主要就是判斷方原在戰爭債券到期後,有沒有連本帶利三百萬兩銀子的償還能力。
靠收取田賦、商稅這些正常財政收入,一年內肯定是還不上的。這些人精一樣的富商聞著味兒就知道,方原隻能通過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掠奪,才有可能短期內籌集三百萬兩銀子。
席本楨雖然身在內閣,但也沒得到半點戰爭的消息,何況借款兩百萬兩銀子,這場戰爭的規模必然不小,開口問道,“方總督,一年之內會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既然是伸手找這些富商籌錢,當然也不必瞞著他們,方原如實的說道,“是,不然我也無須賣這個戰爭債券。”
吳大山仔細的問道,“方總督是和誰開戰啊?”
方原嗬嗬一笑,他既然問得這麽清楚,自然是感興趣了。他們這些生意人拿銀子出來,必須全麵評估戰爭的勝負,才能決定方原有沒有償債的能力。隻有戰場贏了,方原才可能通過戰爭掠奪來償債,若戰場輸了,方原哪裏來的銀子償債?
方原知道若不告知他們實情,便解釋說,“福建鄭家。”
眾富商開始竊竊私語,既然是短期風險性投資,他們自然要算計這場戰爭的勝負概率。
他們無論鹽、茶、還是絲綢,都與福建有巨大的生意往來,一眼就看出了,這次千裏遠征福建,關鍵點就是能否攻破仙霞古道。而在仙霞古道,鄭軍至少駐紮了五萬大軍。
江演試探的問道,“方總督這次什麽時候出兵?出兵多少?是水陸並進?”
何時出兵,出兵多少,走什麽路線屬於軍事機密,方原當然不會告知這些富商,淡淡的說,“這就與你們無關,你們隻需要決定買還是不買。”
大官商徐華又問道,“方總督,這次的戰爭債券,我們能不能攤銷呢?”
方原是不得不佩服這些商人的頭腦機靈,事先他並未與徐華商量,徐華也是第一次聽到戰爭債券,卻一眼就找出了個敗不擔風險,勝則有利可圖的法子,那就是承銷。
方原給他們50%的溢價,他們可以在市場上進行30%溢價發行,輸了不擔任何風險,全轉嫁給百姓,贏了則可以吃了中間的溢價差。
他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有著八九成的把握,徐華這些願意給百姓送錢,那就送吧!
方原笑了笑說道,“可以,我隻要銀子,不管銀子從何而來。”
徐華試探的問,“方總督能不能發行一百兩銀子一紙的官鈔?”
這種官鈔其實就是官府發行的債券,一年到期後,可以憑著這種官鈔找官府兌付成銀子。
方原暗中在淘寶上買了一大箱子百元麵額的點鈔紙,足足有兩萬張,一共兩百萬兩銀子。
古代發行鈔票,最擔心的就是偽造假鈔,根本不容易鑒別。使用現代印刷工藝的點鈔紙,則不必擔心假鈔的問題。因為這個時代的工藝,絕不可能製造出紋路這麽精細的假鈔。
方原指著一大箱子點鈔紙說道,“這次戰爭債券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到期憑著這些來找官府官府兌換銀子,一紙一百兩銀子,千萬妥善保管。”
眾富商裏大部分對方原的前景是相當看好的,何況這次的戰爭債券還能承銷,穩賺不賠的買賣,誰不願去做?
各大商幫的富商們紛紛開始上前認購,你三十萬兩,我五十萬兩,兩百萬兩銀子的戰爭債券不到半個時辰就銷售一空。
席本楨並未去爭搶這個額度,待眾人離去後,私下問道,“方總督,軍事行動應該秘密進行,你提前數月就鬧得沸沸揚揚,鄭氏會不會先下手為強?”
方原笑了笑說,“我公開劃定了攻打福建的日期,鄭芝龍,福建的官紳、富商得到這個消息會嚇得一日三驚,鄭森再想主動出擊,這幫人也會阻撓,集結兵力固守福建,哪裏還敢主動進攻?”
席本楨這才恍然,方原果然是深謀遠慮,主動以攻打福建的消息來震懾福建,令鄭氏忙著防禦,而不敢主動進攻,反而是一招妙棋。
經濟的問題迎刃而解,接下來就是占領政治的製高點,隻要能取得朝廷討伐鄭芝龍的詔書,那就出師有名。
經濟上,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種大戰一開,軍備、錢糧、運輸民夫,犒軍的開銷接踵而至,花錢必然如同流水一樣。
方原才剛剛花了三百萬兩銀子打造火炮母艦編隊,還有支付一百萬兩銀子,供麻林、甘輝二人在浙江府募兵、練兵,打造三萬副盔甲,用來裝備山地戰軍團。
戰爭開始前,還必須購買充足的火炮、火藥、鉛彈,這一筆又需要五十萬兩。
各項大的開銷一扣去,方原庫存的銀子花了個幹幹淨淨,連餘額寶上的銀子也調用了三百萬兩,賬戶上隻能剩下八十五萬兩。區區八十五萬兩銀子,顯然不足以支撐一場十萬兵團以上,千裏南征的大戰。
根據獨立核算團的計算,八萬軍團的千裏遠征,單是軍糧、戰略物資的運送,按照四個民夫一個軍人的配比,就需要雇傭三十萬民夫,十五萬頭騾子。
若戰爭拖上了半年,單是這一筆開銷就在兩百萬兩銀子左右,其他零散的開銷加一起,至少需要四百萬兩銀子。
戰爭資金的缺口有三百餘萬兩銀子,這麽大的缺口,方原隻能打起了應急儲備糧的主意。
自從一百萬畝官田開始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收獲了兩季。他清點了獨立核算團的賬目,軍田官倉裏還有一百二十萬石糧食,至少可以動用七十萬石糧食,按照1.5兩銀子/石的市價,就是一百萬兩銀子。
但這隻是賬麵上的數據,這麽大一筆糧食若一下砸在市場上,變現困難不說,肯定會將糧價砸下一兩銀子。
方原的想法是改變薪水的支付方式,以糧代餉。
明朝初期,官員的薪水構成,是硬通貨的糧食加上印製的寶鈔。到了明朝中期,糧食不足,寶鈔早就貶值得無人問津,官員的薪水就五花八門起來,有以鹽,茶,甚至香料來抵薪水的。到了明朝後期,因白銀的大量流入,則全部改用糧食加銀子進行薪水支付。
明末時期,戰亂頻繁,米價飛漲,作為硬通貨的糧食顯然比銀子更珍貴。方原初到江南時,江南官員的薪水支付已是以銀子為主。
方原決定,從即日開始,玄甲軍、錦衣衛、常熟兵工廠、江南大學堂支出的月餉,一改之前全發銀子的法子,而是采用一半銀子、一半稻米的方式。
這種操作法子,既能將糧食變向兌現成銀子,還不至於一下在市場投進大量的糧食,影響糧食的價格。而且,糧食作為硬通貨,眾人也不會有太大的怨言。
方原令獨立核算團計算了一下,八個月時間,在征討鄭氏前,至少可以節約一百萬兩銀子用作軍費。
這麽一來,戰爭資金的缺口就隻有兩百餘萬兩。
這兩百萬兩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方原唯一能想到的法子,就是麵向南直隸、浙江的富商、中產人戶發行兩百萬兩銀子的戰爭債券。
發行戰爭債券也是穿越前一、二戰國際通行的法子,以戰後溢價兌付的方式,湊集戰爭資金。
戰爭債券按照性質,還可以分成長期戰爭債券和短期戰爭債券。
所謂長期戰爭債券,和國債也沒什麽區別,就是規定一個兌付期限,隻要方原政權不垮台,到期就會兌付發行的戰爭債券。這種債券通常年限較長,至少在十年以上,年利息不會超過10%。
所謂短期戰爭債券是為了針對某一短期內的戰爭發行的債券,期限在一、兩年內,為了迅速湊集軍費,短期戰爭債券的利息通常非常高,溢價至少在30%以上。
方原長期來看並不缺銀子,隻是在這個關頭,集中花去了大量的銀子,一時手頭太緊,所以他傾向發行短期戰爭債券,以一年為限,討伐鄭氏的戰爭過後直接兌付銀子。
他叫來了商業協會所有富商會員,包括洞庭商幫、蘇州商幫、山陝商幫、徽州商幫、金陵商幫、浙商商幫。
他開門見山的告訴眾人,要發行兩百萬兩銀子戰爭債券的消息,並規定了這次戰爭債券的期限是兩年,利息是50%。
戰爭債券雖然是個新鮮事務,但概念並不難理解,方原稍作解釋,眾富商便明白其中的盈虧之道,主要就是判斷方原在戰爭債券到期後,有沒有連本帶利三百萬兩銀子的償還能力。
靠收取田賦、商稅這些正常財政收入,一年內肯定是還不上的。這些人精一樣的富商聞著味兒就知道,方原隻能通過對外發動戰爭,進行掠奪,才有可能短期內籌集三百萬兩銀子。
席本楨雖然身在內閣,但也沒得到半點戰爭的消息,何況借款兩百萬兩銀子,這場戰爭的規模必然不小,開口問道,“方總督,一年之內會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既然是伸手找這些富商籌錢,當然也不必瞞著他們,方原如實的說道,“是,不然我也無須賣這個戰爭債券。”
吳大山仔細的問道,“方總督是和誰開戰啊?”
方原嗬嗬一笑,他既然問得這麽清楚,自然是感興趣了。他們這些生意人拿銀子出來,必須全麵評估戰爭的勝負,才能決定方原有沒有償債的能力。隻有戰場贏了,方原才可能通過戰爭掠奪來償債,若戰場輸了,方原哪裏來的銀子償債?
方原知道若不告知他們實情,便解釋說,“福建鄭家。”
眾富商開始竊竊私語,既然是短期風險性投資,他們自然要算計這場戰爭的勝負概率。
他們無論鹽、茶、還是絲綢,都與福建有巨大的生意往來,一眼就看出了,這次千裏遠征福建,關鍵點就是能否攻破仙霞古道。而在仙霞古道,鄭軍至少駐紮了五萬大軍。
江演試探的問道,“方總督這次什麽時候出兵?出兵多少?是水陸並進?”
何時出兵,出兵多少,走什麽路線屬於軍事機密,方原當然不會告知這些富商,淡淡的說,“這就與你們無關,你們隻需要決定買還是不買。”
大官商徐華又問道,“方總督,這次的戰爭債券,我們能不能攤銷呢?”
方原是不得不佩服這些商人的頭腦機靈,事先他並未與徐華商量,徐華也是第一次聽到戰爭債券,卻一眼就找出了個敗不擔風險,勝則有利可圖的法子,那就是承銷。
方原給他們50%的溢價,他們可以在市場上進行30%溢價發行,輸了不擔任何風險,全轉嫁給百姓,贏了則可以吃了中間的溢價差。
他對這場戰爭的勝負有著八九成的把握,徐華這些願意給百姓送錢,那就送吧!
方原笑了笑說道,“可以,我隻要銀子,不管銀子從何而來。”
徐華試探的問,“方總督能不能發行一百兩銀子一紙的官鈔?”
這種官鈔其實就是官府發行的債券,一年到期後,可以憑著這種官鈔找官府兌付成銀子。
方原暗中在淘寶上買了一大箱子百元麵額的點鈔紙,足足有兩萬張,一共兩百萬兩銀子。
古代發行鈔票,最擔心的就是偽造假鈔,根本不容易鑒別。使用現代印刷工藝的點鈔紙,則不必擔心假鈔的問題。因為這個時代的工藝,絕不可能製造出紋路這麽精細的假鈔。
方原指著一大箱子點鈔紙說道,“這次戰爭債券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到期憑著這些來找官府官府兌換銀子,一紙一百兩銀子,千萬妥善保管。”
眾富商裏大部分對方原的前景是相當看好的,何況這次的戰爭債券還能承銷,穩賺不賠的買賣,誰不願去做?
各大商幫的富商們紛紛開始上前認購,你三十萬兩,我五十萬兩,兩百萬兩銀子的戰爭債券不到半個時辰就銷售一空。
席本楨並未去爭搶這個額度,待眾人離去後,私下問道,“方總督,軍事行動應該秘密進行,你提前數月就鬧得沸沸揚揚,鄭氏會不會先下手為強?”
方原笑了笑說,“我公開劃定了攻打福建的日期,鄭芝龍,福建的官紳、富商得到這個消息會嚇得一日三驚,鄭森再想主動出擊,這幫人也會阻撓,集結兵力固守福建,哪裏還敢主動進攻?”
席本楨這才恍然,方原果然是深謀遠慮,主動以攻打福建的消息來震懾福建,令鄭氏忙著防禦,而不敢主動進攻,反而是一招妙棋。
經濟的問題迎刃而解,接下來就是占領政治的製高點,隻要能取得朝廷討伐鄭芝龍的詔書,那就出師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