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方原赤裸裸的威脅,槍杆子在方原手中,隻能玩筆杆子的內閣三人也是無可奈何。
席本楨麵帶難色的說,“方總督,我們可以和那些文人再商議商議!但總督府必須以公文形式向整個江南承諾,私人財產不可侵犯,罪歸罪,家產歸家產。今後杜絕在江南再搞類似廣東、紹興之類的大抄沒!”
方原是步步緊逼,內閣三人唯一應對的法子,就是盡量保住現有官員、鄉紳、富商、文人的既得利益。至於未來的預期收益,隻能向方原妥協。若換了左良玉、李自成等人前來,估計比方原更為心狠手辣,連銀子、女人全都保不住。
方原連田賦減半的這顆糖還沒喂,內閣三人就服了軟。那幫被捉拿的文人,甚至還沒用刑,就立刻投降、服軟,過程十分的順利,還真是出乎他的預料。
唉!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還真是高估了他們。曆史上,軍人、奴隸,甚至和尚乞丐都有修成正果的皇帝,卻單單沒有一個文人出身能修成正果的,就是這麽個理。
方原不緊不慢的說道,“三位,若一次性取消全江南文人的特權,恐怕會引起動蕩。我建議還是分批次在南直隸、浙直地區實行。”
他這個也是溫水煮青蛙的法子。若倉促動了全江南的文人利益,全起來和方原鬧騰,那江南還不亂了套?不如一個府一個府的推行,未實行的地區還報有幻想,起來反對的人會少上許多。
內閣三人互望了一眼,席本楨說道,“方總督的建議很好,南直隸乃是江南的重地。先在南直隸實行也太過倉促,還是先在浙江實行為好。”
冒辟疆也說道,“浙江乃轄內的納稅大省,我看也不宜先行實行,在福建先推行吧!”
王秉鑒也出來說道,“廣東也可以,反正廣東的官場都被清洗一空,還未重建完成。”
王秉鑒三人都是江南人士,既然分批次取消,肯定是想先取消福建、廣東的,再輪到南直隸、浙江。若在福建、廣東引發了軒然大波,浙直地區會不會繼續實行,那就再說了。
他們的小算盤,方原一聽就心知肚明,冷冷的譏諷說,“要不幹脆在台灣府實行算了!”
他猛地起身,重重的拍著桌子,厲聲說道,“王閣老、席家主、冒公子,你們的內閣可不是浙直的內閣,而是全天下的內閣。浙直的政務歸你們管,福建、廣東就不歸你們了?我們的目標是一統天下,而不是蝸居在江南,你們的目光能不能放長遠些?!”
內閣三人被他當頭一棒喝,也自知之前的話兒私心太重了些,既尷尬又慚愧。
席本楨爽快的問道,“方總督想在哪裏先試行?”
文人聚集的地方就是浙直地區,其中更是以南直隸的文人最為鼎盛,若不啃下南直隸,還不如不啃。
方原搞出這麽大的動靜,當然是要先拿下最難啃的硬骨頭,沉聲說道,“南直隸不先做表率,其他省就會有閑言閑語。若南直隸都順利推行了,其他省也沒理由再來鬧騰。”
三人一聽便知方原是想先在南直隸實行,這也在預料之中。換做是他們要實行,也會在南直隸先實行,隻是口中不說罷了。
方原知道這次的動作實在太大,幾可說得罪了整個文人特權階層,還有依附在文人階層的一群鄉紳、富商。若隻是單純的使用大棒,在極限高壓之下,那幫人表明上或許會屈服。但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背地裏是暗流湧動。
所以要收服這幫人,大棒是必要的,胡蘿卜也必可不少的。
方原坐迴了椅子,飲了一口茶水,這才說道,“今次的改革,肯定會給不少人帶來損失,所以我也會想了法子稍稍彌補損失。”
三人都是一愣,齊齊望著他,不知他還能給出什麽補償。
方原不緊不慢的說,“從明年的秋收開始,但凡取消文人特權的州府,田賦一概減半收取。江蘇每畝收八十斤田賦,今後就減為四十斤。福建廣東每畝四十斤田賦,今後就是二十斤。”
田賦減半?
內閣三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浙直地區的田賦之重,自古便是如此。其他地區承擔的是畝產10%左右的田賦,而浙直地區承擔的是畝產20%左右的田賦。浙直雖是天下糧倉,卻成了朝廷第一個盯上的肥羊。無論是唐宋,還是元明,賦稅之重,絕對冠絕全天下。
浙直的大小地主、富商早就不滿曆朝曆代的這條苛政,所以才會想盡法子的偷稅漏稅。
其中最主要的法子,就是忽悠朝廷實行了文人階層限定畝數的田地不納田賦的特權,然後憑借浙直稱霸科舉考場大半天下的優勢,培養出大量不用納稅的進士、舉人,然後將自家田地全轉移到這些進士、舉人的名下,便能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光明正大的避稅。
若方原願意讓出一半的田賦,就是徹底鬆了壓在浙直地區長達數百年的緊箍,這種天大的恩賜,已足以抵消因取消文人特權而帶來的損失。
席本楨家有良田至少十萬畝以上,對這條減賦的政策更為關心,深噓口氣,再次問道,“方總督,你不是在說笑?真的要將天下的田賦減半?是一時減半,還是永久減半?”
方原緩緩的說道,“既然永久的取消文人特權,田賦自然是永久減半!我征收商稅、市舶稅,並不是要斂財,而是要進行財政收入的改革,將田賦的重擔轉移到市舶稅、商稅之上。這麽一來,老百姓有飯吃,才會安守本分,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
眾人才知方原取消文人特權,並不是想征收重稅,反而是想減稅,乃是名副其實的仁政。
席本楨長歎一聲,衝方原深深的鞠躬,拱手作揖,“方總督,之前多有得罪,我向你賠罪!”
方原扶起了他,正容說道,“但減賦卻有個附加條件,每畝地的畝產扣去了田賦,田租最高隻能五成。這是一條紅線,絕不能逾越。誰若逾越了紅線,那我就隻能派人上門抄沒田產。”
方原嚴格的將田租比例定在了五成,既能保證這幫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財產不受侵犯,也嚴格控製了鄉紳、地主仗勢著掌握了土地,對佃戶收取七成、八成田賦,進行殘酷剝削的情況。
王秉鑒、席本楨聽了是齊齊點頭。
五成田租確實在地主、佃戶都能承受的合理範圍,佃戶在養家敷口之餘,還有些餘錢可以存下來。若田租比例再高,到了六成,佃戶就可能麵臨有一,兩個月糧食短缺的情況,隻能多種土地來彌補口糧不足。若到了七成,單靠種田絕不能再維持生計,隻能靠著借債度日。
冒辟疆突然問道,“若文人沒了特權,那出身寒門的文人誰人還願去考科舉?阻塞了下層通往上層的通路,仍會不穩定啊!”
方原淡淡的說道,“既然科舉沒好處,那就不考科舉,去江南大學堂學習吧!學成畢業,同樣能出人頭地。之前,脫離階層隻有科舉一條路;今後,條條大道通成功!”
這也是方原借機整改天下的讀書人一門心思去讀經書,拽詩文的大弊端。既然考了舉人沒特權了,若做不了官,還真不如踏踏實實的去學一門手藝,更能發財致富。
拽詩文,讀經書是推動不了生產力發展的。唯有分流一大批人去學理科,去搞科研,才能真正建成一個工業化的大明帝國。
冒辟疆無言以對,方原再次向三人確認,“還有沒有疑問?”
見三人都沒有提出異議,方原繼續說道,“那六百文人先押迴去關押,內閣立刻票擬,總督府批紅,擇日向天下宣布吧!”
席本楨麵帶難色的說,“方總督,我們可以和那些文人再商議商議!但總督府必須以公文形式向整個江南承諾,私人財產不可侵犯,罪歸罪,家產歸家產。今後杜絕在江南再搞類似廣東、紹興之類的大抄沒!”
方原是步步緊逼,內閣三人唯一應對的法子,就是盡量保住現有官員、鄉紳、富商、文人的既得利益。至於未來的預期收益,隻能向方原妥協。若換了左良玉、李自成等人前來,估計比方原更為心狠手辣,連銀子、女人全都保不住。
方原連田賦減半的這顆糖還沒喂,內閣三人就服了軟。那幫被捉拿的文人,甚至還沒用刑,就立刻投降、服軟,過程十分的順利,還真是出乎他的預料。
唉!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還真是高估了他們。曆史上,軍人、奴隸,甚至和尚乞丐都有修成正果的皇帝,卻單單沒有一個文人出身能修成正果的,就是這麽個理。
方原不緊不慢的說道,“三位,若一次性取消全江南文人的特權,恐怕會引起動蕩。我建議還是分批次在南直隸、浙直地區實行。”
他這個也是溫水煮青蛙的法子。若倉促動了全江南的文人利益,全起來和方原鬧騰,那江南還不亂了套?不如一個府一個府的推行,未實行的地區還報有幻想,起來反對的人會少上許多。
內閣三人互望了一眼,席本楨說道,“方總督的建議很好,南直隸乃是江南的重地。先在南直隸實行也太過倉促,還是先在浙江實行為好。”
冒辟疆也說道,“浙江乃轄內的納稅大省,我看也不宜先行實行,在福建先推行吧!”
王秉鑒也出來說道,“廣東也可以,反正廣東的官場都被清洗一空,還未重建完成。”
王秉鑒三人都是江南人士,既然分批次取消,肯定是想先取消福建、廣東的,再輪到南直隸、浙江。若在福建、廣東引發了軒然大波,浙直地區會不會繼續實行,那就再說了。
他們的小算盤,方原一聽就心知肚明,冷冷的譏諷說,“要不幹脆在台灣府實行算了!”
他猛地起身,重重的拍著桌子,厲聲說道,“王閣老、席家主、冒公子,你們的內閣可不是浙直的內閣,而是全天下的內閣。浙直的政務歸你們管,福建、廣東就不歸你們了?我們的目標是一統天下,而不是蝸居在江南,你們的目光能不能放長遠些?!”
內閣三人被他當頭一棒喝,也自知之前的話兒私心太重了些,既尷尬又慚愧。
席本楨爽快的問道,“方總督想在哪裏先試行?”
文人聚集的地方就是浙直地區,其中更是以南直隸的文人最為鼎盛,若不啃下南直隸,還不如不啃。
方原搞出這麽大的動靜,當然是要先拿下最難啃的硬骨頭,沉聲說道,“南直隸不先做表率,其他省就會有閑言閑語。若南直隸都順利推行了,其他省也沒理由再來鬧騰。”
三人一聽便知方原是想先在南直隸實行,這也在預料之中。換做是他們要實行,也會在南直隸先實行,隻是口中不說罷了。
方原知道這次的動作實在太大,幾可說得罪了整個文人特權階層,還有依附在文人階層的一群鄉紳、富商。若隻是單純的使用大棒,在極限高壓之下,那幫人表明上或許會屈服。但看似風平浪靜,其實背地裏是暗流湧動。
所以要收服這幫人,大棒是必要的,胡蘿卜也必可不少的。
方原坐迴了椅子,飲了一口茶水,這才說道,“今次的改革,肯定會給不少人帶來損失,所以我也會想了法子稍稍彌補損失。”
三人都是一愣,齊齊望著他,不知他還能給出什麽補償。
方原不緊不慢的說,“從明年的秋收開始,但凡取消文人特權的州府,田賦一概減半收取。江蘇每畝收八十斤田賦,今後就減為四十斤。福建廣東每畝四十斤田賦,今後就是二十斤。”
田賦減半?
內閣三人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浙直地區的田賦之重,自古便是如此。其他地區承擔的是畝產10%左右的田賦,而浙直地區承擔的是畝產20%左右的田賦。浙直雖是天下糧倉,卻成了朝廷第一個盯上的肥羊。無論是唐宋,還是元明,賦稅之重,絕對冠絕全天下。
浙直的大小地主、富商早就不滿曆朝曆代的這條苛政,所以才會想盡法子的偷稅漏稅。
其中最主要的法子,就是忽悠朝廷實行了文人階層限定畝數的田地不納田賦的特權,然後憑借浙直稱霸科舉考場大半天下的優勢,培養出大量不用納稅的進士、舉人,然後將自家田地全轉移到這些進士、舉人的名下,便能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光明正大的避稅。
若方原願意讓出一半的田賦,就是徹底鬆了壓在浙直地區長達數百年的緊箍,這種天大的恩賜,已足以抵消因取消文人特權而帶來的損失。
席本楨家有良田至少十萬畝以上,對這條減賦的政策更為關心,深噓口氣,再次問道,“方總督,你不是在說笑?真的要將天下的田賦減半?是一時減半,還是永久減半?”
方原緩緩的說道,“既然永久的取消文人特權,田賦自然是永久減半!我征收商稅、市舶稅,並不是要斂財,而是要進行財政收入的改革,將田賦的重擔轉移到市舶稅、商稅之上。這麽一來,老百姓有飯吃,才會安守本分,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
眾人才知方原取消文人特權,並不是想征收重稅,反而是想減稅,乃是名副其實的仁政。
席本楨長歎一聲,衝方原深深的鞠躬,拱手作揖,“方總督,之前多有得罪,我向你賠罪!”
方原扶起了他,正容說道,“但減賦卻有個附加條件,每畝地的畝產扣去了田賦,田租最高隻能五成。這是一條紅線,絕不能逾越。誰若逾越了紅線,那我就隻能派人上門抄沒田產。”
方原嚴格的將田租比例定在了五成,既能保證這幫既得利益者的私人財產不受侵犯,也嚴格控製了鄉紳、地主仗勢著掌握了土地,對佃戶收取七成、八成田賦,進行殘酷剝削的情況。
王秉鑒、席本楨聽了是齊齊點頭。
五成田租確實在地主、佃戶都能承受的合理範圍,佃戶在養家敷口之餘,還有些餘錢可以存下來。若田租比例再高,到了六成,佃戶就可能麵臨有一,兩個月糧食短缺的情況,隻能多種土地來彌補口糧不足。若到了七成,單靠種田絕不能再維持生計,隻能靠著借債度日。
冒辟疆突然問道,“若文人沒了特權,那出身寒門的文人誰人還願去考科舉?阻塞了下層通往上層的通路,仍會不穩定啊!”
方原淡淡的說道,“既然科舉沒好處,那就不考科舉,去江南大學堂學習吧!學成畢業,同樣能出人頭地。之前,脫離階層隻有科舉一條路;今後,條條大道通成功!”
這也是方原借機整改天下的讀書人一門心思去讀經書,拽詩文的大弊端。既然考了舉人沒特權了,若做不了官,還真不如踏踏實實的去學一門手藝,更能發財致富。
拽詩文,讀經書是推動不了生產力發展的。唯有分流一大批人去學理科,去搞科研,才能真正建成一個工業化的大明帝國。
冒辟疆無言以對,方原再次向三人確認,“還有沒有疑問?”
見三人都沒有提出異議,方原繼續說道,“那六百文人先押迴去關押,內閣立刻票擬,總督府批紅,擇日向天下宣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