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長公主在與諸人交待完後事的第二天,陷入昏睡,再也沒有醒來。
建昭帝甚是哀慟,下旨輟朝三日,榮嘉長公主的祭葬禮儀比照親王例行。
出殯當天,建昭帝身著素服,大皇子親自扶棺,文武百官和命婦盡皆致祭,可算是風光大葬。
這場葬事足足折騰了一月有餘。
文笙送上奠儀,祭拜完,估計著李承運此刻不會有工夫搭理自己,而長公主辦葬事她也幫不上什麽忙,便忙自己的事去了。
她去了趟將軍府,問問杜元樸怎麽處置的那幾個樂師。
杜元樸做事謹慎,擔心把人帶到京裏來,一旦事發不好搪塞,叫手下兵士先在奉京城外找了個隱秘的地方,將幾個樂師關押起來,樂師沒有樂器,與常人無異,到不怕會出意外,隻等文笙和江北那邊談妥了,再考慮怎麽交換人質。
文笙也和杜元樸說了下張寄北的死。
不日紀南棠就將率兵同王光濟的人馬戰場上相見,張寄北這一死,王光濟手下的樂師再難成氣候,相信杜元樸自有渠道,能將這消息盡快送到兩軍陣前。
辦完了這件大事,文笙返迴馬場,她還沒忘了鍾天政在那個無名山穀邀她一敘。
不過等見麵敘完了,文笙卻感覺太沒意思了。
鍾天政不肯告訴她,他到底是用什麽辦法把張寄北誆到了絕境,同樣的,文笙也不願告訴鍾天政,她怎麽會突然出現在那附近,而那個武藝高強的同伴又是何人。
兩個人大眼瞪小眼,互不相讓,到最後,齊齊歎一口氣。
往好處想,不肯說,是明知道對方會不高興也不願意欺騙。這未嚐不是一種進步。
文笙把這些事情拋在了腦後,同紀南棠的約定和長公主臨終的重托,壓得她有些透不過氣來,恰好經過這些天的冷卻。團戰第一名引起的軒然大波也快過去了,她決定抓緊時間,趕緊迴玄音閣學習。
這一次她將目標對準了應天塔,打算閉關一段時間,專心看書。最好能像陳老先生說的那樣,將應天塔裏的書全部都看完。
這個閉關並不是說她人呆在應天塔裏不出來,應天塔也沒有這樣的先例,而是白天應天塔,晚上樂君堂,若不是掛著師父王昔,可能十天半個月也不迴馬場一次。
雖然樂君堂條件簡陋,卻可以省去往返路途的時間,如果可以,她簡直想將吃飯睡覺的時間都省下來。
如此轉眼過去了半個多月。文笙人雖在玄音閣,卻過著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
這一天傍晚,她自應天塔拿著抄好的書迴樂君堂,剛一進門,就見卞晴川抱了個酒壇子站在院子裏,瞧見她一挑眉,笑道:“那位雲鷺雲大俠迴來了,在閣外等你半天了。”
啊?雲鷺迴來了?那麽戚老呢?
文笙顧不得說別的,將手上的書冊往卞晴川懷裏一塞,掉頭就往大門口跑。
卞晴川望著她遠去的背影。笑著搖了搖頭。
玄音閣大門外邊,果然是許久不見的雲鷺趕著車在百無聊賴地等她。
文笙離遠叫了聲“雲大哥”,跑近了,將對方由頭至腳打量一番。這才放下心,問道:“戚老呢?”
雲鷺滿麵笑容:“在馬場和王老說話呢。”
文笙二話不說,一頭鑽進車裏,連聲道:“走,走,咱們迴馬場。路上說。”
雲鷺覷著四下無人,迴頭悄聲道:“我從南邊幫你捎了封信迴來。”
“哦,信呢?”
“在這裏。”因為是要緊的東西,雲鷺覺著自己拿著很燙手,也怕夜長夢多,一見文笙,便趕緊將信交給她,這才鬆了口氣。
文笙接過來,她以為又是楊蘭逸那小子寫的,沒當一迴事,就在車上隨手拆開。
咦?雖然也是一筆慘不忍睹的狗爬字,但這並不是楊蘭逸的筆跡呀。
文笙腦袋裏疑惑一閃,先看內容。
信裏說,元愷迴到江北以後,跟大夥解釋是張寄北不聽他勸阻,非要去同卜雲公平決鬥,怕大家反對,才悄悄離隊。張寄北本來打算連他也不帶,還是他苦苦哀求,保證絕不插手,才獲準同行。誰知道卜雲狡詐,帶了那麽多人同去。
這是一段。
接下來又說,他大哥對元愷不像對張寄北那麽信任,兩下換人的事就算元愷應承下來,一時半會兒也辦不成,不如等等再說。
最後問她,卜雲背後那人好像和她還挺熟的,不妨透露透露此君是何方神聖,也方便他查查張寄北怎麽會跑去那荒山野嶺,等查出內情來,一定會寫信告訴文笙。
通篇看下來,文笙哪還不知道,寫信的人是王十三。
她皺了皺眉,這信看著太費勁了,字寫得醜不說,裏頭還有好多錯別字,著實是礙眼。
更不用說,信的後頭還明晃晃地向她套話,這小子知不知道,他們現在可是敵人!
迴到馬場,文笙和戚琴見麵,自然又是好一番親近。
細問二人這段時間在江北的經曆,還真沒什麽值得說的,自從得了自由之後,兩人就在積極地想辦法奔走救人,但張寄北雖然放了他倆,卻始終盯得很緊,想走隨意,想攪事不行!
就算張寄北帶人北上,離開了蘭城,依舊留了人監視著他們。
直到王十三等人迴去,得知張寄北已死,羽音社帶頭的換成了元愷,這才有了好轉,可跟著王十三就找上門,叫二人立刻迴京,幫他送信。
“迴來了就好好歇一歇。厲大家他們雖然不得自由,卻也沒有生命危險,慢慢想辦法吧。”文笙安慰二人。
等到獨處的時候,文笙又拿了王十三的信出來,掂量著怎麽迴信。
首先,她拿了筆,蘸上墨,把那些礙眼的錯別字挑了出來。
元愷的愷,解釋、勸阻,就連卜雲這兩個字也全都不對。
看來王十三是真沒讀過什麽書,而這信又不方便找旁人代寫,所以隻要是筆劃一多,就必然錯漏。
圈完了,文笙在旁邊以蠅頭小楷一一改過來。(未完待續。)
ps:多冒泡,多發言啊。好多好多精華在等著大家。
另給大家推薦古言《醫逍遙》,作者逍遙彤。書號:3453610。重笙書下有直通車。
長公主在與諸人交待完後事的第二天,陷入昏睡,再也沒有醒來。
建昭帝甚是哀慟,下旨輟朝三日,榮嘉長公主的祭葬禮儀比照親王例行。
出殯當天,建昭帝身著素服,大皇子親自扶棺,文武百官和命婦盡皆致祭,可算是風光大葬。
這場葬事足足折騰了一月有餘。
文笙送上奠儀,祭拜完,估計著李承運此刻不會有工夫搭理自己,而長公主辦葬事她也幫不上什麽忙,便忙自己的事去了。
她去了趟將軍府,問問杜元樸怎麽處置的那幾個樂師。
杜元樸做事謹慎,擔心把人帶到京裏來,一旦事發不好搪塞,叫手下兵士先在奉京城外找了個隱秘的地方,將幾個樂師關押起來,樂師沒有樂器,與常人無異,到不怕會出意外,隻等文笙和江北那邊談妥了,再考慮怎麽交換人質。
文笙也和杜元樸說了下張寄北的死。
不日紀南棠就將率兵同王光濟的人馬戰場上相見,張寄北這一死,王光濟手下的樂師再難成氣候,相信杜元樸自有渠道,能將這消息盡快送到兩軍陣前。
辦完了這件大事,文笙返迴馬場,她還沒忘了鍾天政在那個無名山穀邀她一敘。
不過等見麵敘完了,文笙卻感覺太沒意思了。
鍾天政不肯告訴她,他到底是用什麽辦法把張寄北誆到了絕境,同樣的,文笙也不願告訴鍾天政,她怎麽會突然出現在那附近,而那個武藝高強的同伴又是何人。
兩個人大眼瞪小眼,互不相讓,到最後,齊齊歎一口氣。
往好處想,不肯說,是明知道對方會不高興也不願意欺騙。這未嚐不是一種進步。
文笙把這些事情拋在了腦後,同紀南棠的約定和長公主臨終的重托,壓得她有些透不過氣來,恰好經過這些天的冷卻。團戰第一名引起的軒然大波也快過去了,她決定抓緊時間,趕緊迴玄音閣學習。
這一次她將目標對準了應天塔,打算閉關一段時間,專心看書。最好能像陳老先生說的那樣,將應天塔裏的書全部都看完。
這個閉關並不是說她人呆在應天塔裏不出來,應天塔也沒有這樣的先例,而是白天應天塔,晚上樂君堂,若不是掛著師父王昔,可能十天半個月也不迴馬場一次。
雖然樂君堂條件簡陋,卻可以省去往返路途的時間,如果可以,她簡直想將吃飯睡覺的時間都省下來。
如此轉眼過去了半個多月。文笙人雖在玄音閣,卻過著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
這一天傍晚,她自應天塔拿著抄好的書迴樂君堂,剛一進門,就見卞晴川抱了個酒壇子站在院子裏,瞧見她一挑眉,笑道:“那位雲鷺雲大俠迴來了,在閣外等你半天了。”
啊?雲鷺迴來了?那麽戚老呢?
文笙顧不得說別的,將手上的書冊往卞晴川懷裏一塞,掉頭就往大門口跑。
卞晴川望著她遠去的背影。笑著搖了搖頭。
玄音閣大門外邊,果然是許久不見的雲鷺趕著車在百無聊賴地等她。
文笙離遠叫了聲“雲大哥”,跑近了,將對方由頭至腳打量一番。這才放下心,問道:“戚老呢?”
雲鷺滿麵笑容:“在馬場和王老說話呢。”
文笙二話不說,一頭鑽進車裏,連聲道:“走,走,咱們迴馬場。路上說。”
雲鷺覷著四下無人,迴頭悄聲道:“我從南邊幫你捎了封信迴來。”
“哦,信呢?”
“在這裏。”因為是要緊的東西,雲鷺覺著自己拿著很燙手,也怕夜長夢多,一見文笙,便趕緊將信交給她,這才鬆了口氣。
文笙接過來,她以為又是楊蘭逸那小子寫的,沒當一迴事,就在車上隨手拆開。
咦?雖然也是一筆慘不忍睹的狗爬字,但這並不是楊蘭逸的筆跡呀。
文笙腦袋裏疑惑一閃,先看內容。
信裏說,元愷迴到江北以後,跟大夥解釋是張寄北不聽他勸阻,非要去同卜雲公平決鬥,怕大家反對,才悄悄離隊。張寄北本來打算連他也不帶,還是他苦苦哀求,保證絕不插手,才獲準同行。誰知道卜雲狡詐,帶了那麽多人同去。
這是一段。
接下來又說,他大哥對元愷不像對張寄北那麽信任,兩下換人的事就算元愷應承下來,一時半會兒也辦不成,不如等等再說。
最後問她,卜雲背後那人好像和她還挺熟的,不妨透露透露此君是何方神聖,也方便他查查張寄北怎麽會跑去那荒山野嶺,等查出內情來,一定會寫信告訴文笙。
通篇看下來,文笙哪還不知道,寫信的人是王十三。
她皺了皺眉,這信看著太費勁了,字寫得醜不說,裏頭還有好多錯別字,著實是礙眼。
更不用說,信的後頭還明晃晃地向她套話,這小子知不知道,他們現在可是敵人!
迴到馬場,文笙和戚琴見麵,自然又是好一番親近。
細問二人這段時間在江北的經曆,還真沒什麽值得說的,自從得了自由之後,兩人就在積極地想辦法奔走救人,但張寄北雖然放了他倆,卻始終盯得很緊,想走隨意,想攪事不行!
就算張寄北帶人北上,離開了蘭城,依舊留了人監視著他們。
直到王十三等人迴去,得知張寄北已死,羽音社帶頭的換成了元愷,這才有了好轉,可跟著王十三就找上門,叫二人立刻迴京,幫他送信。
“迴來了就好好歇一歇。厲大家他們雖然不得自由,卻也沒有生命危險,慢慢想辦法吧。”文笙安慰二人。
等到獨處的時候,文笙又拿了王十三的信出來,掂量著怎麽迴信。
首先,她拿了筆,蘸上墨,把那些礙眼的錯別字挑了出來。
元愷的愷,解釋、勸阻,就連卜雲這兩個字也全都不對。
看來王十三是真沒讀過什麽書,而這信又不方便找旁人代寫,所以隻要是筆劃一多,就必然錯漏。
圈完了,文笙在旁邊以蠅頭小楷一一改過來。(未完待續。)
ps:多冒泡,多發言啊。好多好多精華在等著大家。
另給大家推薦古言《醫逍遙》,作者逍遙彤。書號:3453610。重笙書下有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