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癡且益堅
安帝正在太後床前盡孝,得報大將軍求見。安帝看了眼在旁服侍的玉蘭,道:“宣大將軍進來。”
玉蘭見狀,起身要退下,安帝擺了擺手,道:“玉蘭,你不必走,還是在這裏照顧母後要緊。”
大將軍聽宣進得殿來,施禮完畢。安帝歎道:“太後已是一連服了三副小續命湯了,但病情還是無好轉,朕心實在是著急啊!不知大將軍將事情辦理的怎樣了?”
大將軍忙道:“陛下勿急,臣已將蘸台設會,隻待後日擇良辰為太後祈福。皇榜也已派人張貼,宣告天下,請良醫尋靈藥,為太後治病。”
安帝聽了,點了點頭,道:“如此甚好,大將軍辛苦了。”
二人正說間,中黃門李閏報:“禦史陳忠與河南尹鄧悝有事上奏。”
安帝奇道:“他們這是有什麽事呢?”
李閏迴道:“陛下,聽他們報,已將那金蟬小和尚抓獲,現關押在洛陽縣衙大牢。”
大將軍聽了也是一驚,心道:“這個鄧悝,怎麽沒先與我說,就報上朝廷呢?”
玉蘭聽金蟬被抓,心中大驚,險些將正準備喂太後的醒神湯灑了。她自聽說齊雲塔倒與金蟬有關,得知朝廷下令抓拿金蟬後,心中便為金蟬萬分焦急。
她自打與金蟬通過譯經相識以來,深為金蟬才識人品所折服,心道若是太後醒過來,必能保金蟬無事。昨日她與大將軍通報了太後發病時情況,並求大將軍保住金蟬的性命,因為太後醒來後,還打算見金蟬。今日聽說金蟬已被抓了,是以關心之色,表情盡露。
安帝眼光本就注意玉蘭,見玉蘭如此,不知那裏來的火,怒道:“既如此,請大將軍與朕同到前殿,共聽此案。”
陳忠、鄧悝二人得宣進殿,向安帝行禮完畢,由鄧悝奏道:“啟稟陛下,臣等據洛陽縣令報,已將掃塔妖僧金蟬擒獲,現關押在洛陽縣衙大牢,嚴加看守。”
安帝聽了點了點頭,道:“你二人辦事倒是不慢,案子可查清楚了嗎?”
陳忠迴道:“陛下,塔倒一事,經洛陽縣令審問,大理寺核查,那白馬塔管雜活的和尚弘土,告發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前來白馬寺掛單小和尚金蟬,在打掃齊雲塔時,褻瀆了佛塔中的聖跡,致佛祖生怒才致塔倒。那小和尚也已承認他掃塔時曾不慎手破將血染在塔中,所以微臣等認定金蟬有褻瀆佛塔之責。另據太史令張衡報八月十五晚有地震,或許塔倒與此有關。”
安帝聽了問道:“哼!難道地震就不是佛祖怪罪所致嗎?對了,那些差人是怎麽死的,可查明了?”
鄧悝忙上前稟道:“迴陛下,據小和尚講,是一黑衣道人所為。”
安帝皺眉道:“黑衣道人?哪裏來的黑衣道人。”
“這個那小和尚說他也不認識,臣等隻是派人去查了,但是到現在尚無一點消息。”
“哼!若找不到那黑衣道人,那這案子不就成了無頭案子了,怎對得起那些為國捐軀的差人們。你們不能偏聽那小和尚一人之詞!那黑衣道人所為何事?為何隻殺了那些差人,卻沒有殺這小和尚?也沒殺那兩個賣藝人?這些你們都查明了嗎?”
鄧悝迴道:“啟稟陛下,經我等與大理寺一同審理,據小和尚交代,那黑衣道人之所以擄他,應是為了他手中太後所賞的那串佛珠。正當那些差人正要抓他之際,那黑衣道人就突然出現了,因眾差人喝斥他,他便將眾差人殺死,又將小和尚和二位賣藝人用藥迷昏,等小和尚他醒來之時,已身處北邙之地,他身體雖是無事,但獨獨少了那串佛珠手串。”
安帝聽了,沉吟一陣,道:“如此說來,這案子審問的來龍去脈,不過這小和尚一人所說的罷了?”
陳忠、鄧悝二人互望一眼,同聲迴道:“是。”
安帝怒道:“自古審案,講的是原告被告,人證物證,你們隻是聽這小和尚一麵之詞,就來上奏朝廷呢?”
陳忠猶豫了一下,迴道:“陛下所言極是,我等也因現場見證隻有那小和尚一人,別無他證,唯恐那金蟬說慌,也動用了官法,但那小和尚前後所說仍是一致,所以,臣等無能,隻得先上報陛下定奪。”
安帝聽已對金蟬動了官法,心裏莫名的一陣輕鬆,卻道:“朕素來要求你等不可亂用大刑,你們莫用冤打成招來糊弄朕啊!”
杜、鄧二人一起迴道:“臣等不敢。”
大將軍聽他們對金蟬竟然動用了官刑,心中不喜,起身向安帝道:“陛下,那小和尚金蟬曾到我府為我譯過佛經,他年紀雖小,但佛學淵博,言語謙謹、舉動得體,更難得的是淡泊名利、一心向佛。臣以為此人縱有褻瀆佛塔之錯,也是無心之過,眾官差被殺,應有他因,請陛下明查。”
安帝聽了沉呤不答,這時鄧悝見大將軍如此說,也上前附道:“陛下,這金蟬據下臣看,麵上不帶奸詐之相。”
安帝道:“自古大奸大惡之徒,有幾個未得勢前,不是被世人俱讚,聖人一個嗎?”
大將軍聽了,臉色微變,要知道以托聖人之名而被世人所知的奸詐之徒,首犯便是那致前朝覆滅的王莽。當年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奢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禮賢下士,行為嚴謹檢點,在朝野素有威名,被世人尊為聖人,但不料後來卻代漢建新朝稱帝,即新始祖,直到本朝開國皇帝劉秀起兵興漢,才將其推翻。
鄧家自鄧太後掌朝以來,並不以外戚為榮,相反一直小心謹慎,以防重蹈前朝外戚之災。今聽安帝如此說,雖未提王莽之名,但大將軍聽了,卻很是刺耳。
鄧悝在旁見大將軍臉色不善,又上前奏道:“陛下,那金蟬小和尚並非被差人所抓,而是他親自到洛陽縣衙敲鼓並為白馬寺諸僧明冤,是以下官才敢說,此人決不是妖僧。”
安帝見大將軍臉色不善,鄧悝又在旁鼓噪,心裏也打了下鼓,暗道此時不應為這小和尚和他們弄翻。於是道:“這樣吧,先令洛陽縣令嚴加看管金蟬及兩位賣藝人,明日你二人再去細審,看可有其它何線索,著有司繼續查找那黑衣道人下落。若無線索之前,決不許放了他們,一切事都待太後醒後再斷。對了,若那黑衣道人真是妖魔所化,朝中這些官差也奈何不得他,不如借蘸台設會之際,一為太後向上天祈福,二來請上天保佑我大漢江山,清除邪魔妖祟。”說到這裏,安帝才轉頭對大將軍道:“大將軍,你看這樣可行否?”
大將軍心想無論如何,金蟬也涉及到齊雲塔倒塌一事,縱是自己想保,眼下也隻能這樣保他性命無憂就是,也不必為金蟬和陛下弄的不愉快,當務之急是救醒太後,一切待太後醒後再說,於是起身迴道:“陛下決斷英明,臣尊旨去辦。”說完又轉頭對鄧悝道,“陛下已嚴令不得濫用刑法,你們再審問時必須嚴守聖命,不可傷了小和尚性命。”
此事議完,安帝剛要下令退殿,這時陳忠又奏道:“陛下,那白馬寺諸僧如何處理?”
安帝道:“白馬寺諸僧維護寺廟不力,此事就請大將軍依律辦理就是。”
大將軍忙道:“陛下,白馬寺諸僧維護寺廟不力,依律應取消皇家封號。但是為了給太後祈福,臣建議先保留皇家封號,以觀後宥,自方丈及管事諸僧,罰一年內不得出寺,待太後好轉後由她老人家再作處理,陛下你看如何?”
安帝聽了點頭道:“這樣極好,就按大將軍所說辦理就是了。好了,時候不短了,朕要去陪母後了,卿等退殿吧!”
眾人聽了,一起告退。
洛陽縣令下午先後接到兩道命令,一是朝廷派陳忠前來,先是表揚了他辦事得力,陛下很是滿意,隨後命他嚴加看管金蟬,一切找到那黑衣道人下落再說,這其間要務必小心,防再生亂事。一是大將軍派鄧悝前來,親自看了金蟬狀況,並暗中叮囑洛陽縣令看護好金蟬,不得讓他有性命之憂。
洛陽縣令乃是深諳官道之人,心道如此一來,對金蟬處理必有兩種意見,這事關朝中黨派之爭,自已需得萬分小心行事。於是命人負責照看金蟬,保住他的性命,一切等此案朝廷有了定論再說。
為了嚴防妖邪,他又命師爺派人將金蟬所在牢房四周和房頂,每日均由黑狗血和屎尿撒上一遍。
這下可苦了四周的牢差們,被熏得捂著鼻子連聲叫苦不迭。眾牢差於是私下裏將兩位賣藝人關在金蟬隔壁,並由他二人負責照顧金蟬飲食起居。至於白馬寺的弘土,被杖責了十下,就放迴白馬寺去了。
這晚,牢差又派讓王、趙二人給金蟬喂食飯水,金蟬雖是能勉強吃點,身上的傷也好了大半。金蟬心中明白,他身體能恢複到這樣,還是拜了黑衣道人之賜。
吃飯中,聽王趙二人與他說,朝廷已下命放了弘土,白馬寺應是沒什麽事了。但是他三人卻得等著朝廷抓住金蟬所說的那個黑衣道人,經官府審定確有其事後,才有可能活著出去了。
金蟬聽了,心下雖為白馬寺諸僧沒事歡喜,又為這二位賣藝大哥受自己的牽連而難過。金蟬吃過了飯,牢差就又將王趙二人帶走,隻留金蟬一人,倒在草墊子上,任他自生自滅。
自從那黑衣道人來過之後,金蟬身上外傷雖重,但隻及皮肉,筋骨內髒均已無恙。他吃了點粥,精神也好了些,又將自他到白馬寺來這些事情細細地迴想起來。
金蟬細思自打開掃齊雲塔以來發生的一一幕幕經曆,心想一定是因為自己念了小白用血擦出的那些“七佛滅罪”真言,這才誤打誤撞地解了佛門在此塔中設下的用來降伏那怪道人的封印。哎!,也怪自己太魯莽了。那天當自己和小白、小黑們在擦到七佛滅罪真言下麵時,先看到了牆上所刻的“七佛滅罪、千年一解、金蟾之厄、自念自消、有緣者見,不可妄傳、你知佛知、再傳天變”一行十六個字,看來在此設封印之人已經設下了警示,提醒後人。
可是自已一見到被血擦出來的真言時,大喜之下,不假思索就當著小白、小黑念了出來,全將那警告忘在了腦後,此時再迴想,已是明白了那十六個字的含意,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都因為自己想學真言的貪念,才在不知不覺中解開了那金蟾之厄。想到這裏,金蟬心中懊悔萬分,暗道自己身遭此罪,也是罪有應得啊!
他由此想去,又想起那怪道人曾逼自己告訴他“七佛滅罪”真言,是不是這真言還能夠將他降伏呢?他想到此,心中砰砰直跳,情不自禁地掙紮起身,雙手合什,默默地念誦起真言來。
然而他一連默念了三遍真言,也未見有任何情況發生。金蟬失望之餘,再加上體力不支,又頹然倒在草褥上,心中暗想這七佛滅罪真言,是由包括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內的過去七佛所傳真言,必有神奇之處,但可惜我佛法所學不深,悟不到真言所蘊含的真諦。
他心中愧悔不已,在胡思亂想中,隻覺得那十六個字個個變得如同磨盤一般,一個個向他壓來,金蟬本能地向外躲去,卻被身上的鐵鏈一拽,牽扯到肩膀上的傷口,隻痛得金蟬眼冒金星,大叫一聲,暈了過去。
隔壁二賣藝人聽得金蟬叫喚,心怕金蟬出事,連聲招唿。這時牢差們早躲在外麵避臭,根本不理會裏麵的情況。過了好一會,金蟬才緩緩醒來,聽得二人招喚,勉強應了聲,二賣藝人這才放心。
此時仲秋已過,今夜月已虧了一小半,卻仍是很亮。淡淡的月光,透過石牢北麵那狹小的洞口,映射進來,讓牢房裏一切,看起來不再如白天那般猙獰。兩行清淚,悄然自金蟬臉龐滑過。在此夜深人靜之際,金蟬心中驀然生出一股悲意,他自小長在佛門,更是抱定了苦修苦行的決心,並一直來以此自勉,雖遇挫折無數,但初心不改,恆誌更堅。然後自那夜被黑衣道人掠走之後,所遭所遇,全是非人之待,饒是他堅韌過人,到了現在,也為他求天天不應、念佛佛不語而心生悲意,甚至有了不如就此頭一撞牆,拋去此臭皮囊的輕生念頭。
就在他慢慢地開始絕望之際,他腦海裏如電光火閃一般,晃過了一幅畫,正是他在齊雲塔所見的,那幅是座在蓮花座上,手持玉淨瓶的觀音像和與坐在獅子像上的文殊菩薩和騎在白象上的普賢菩薩三人,看似三人各伸手作訣,作伏魔狀,指向下方,但下麵有一物倒在地上,形似蛤蟆,頭上方卻有一個“*”形圖案,想來那所畫之物就是所說的金蟾,也就是在陵中所遇的那個女道人無當聖母了!自己曾聽她說過觀音、文殊、普賢諸菩薩和她對戰,莫不是隻要找到三位菩薩,就能製得住她?
想到這裏,金蟬心中悲意稍去,疑慮漸生,心道佛法無邊,為何這怪道人出世,佛祖和菩薩們卻沒管,就連天上的神仙,也不聞不問呢?難道是人世間應有此劫,上天神仙和我佛才不管嗎?還是世上本就無神佛呢?若說世上沒有神仙,那自己在山上所遇的那個仙長,不就是活神仙嗎?
他想到這裏,不禁想起去求仙問道的張道陵,心想也不知道這張道陵身處何方,小白小黑她們找到他否。不過金蟬對張道陵一見如故,知他古道熱腸,知自己有難,必來相助。轉眼他又為小白小黑兩個小耗子擔起憂來,心想她們這一路奔波,路上可不要出事。
金蟬想起這兩隻精靈可愛的小耗子,臉上不禁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因為在他心中,除了師父師兄們,這兩隻小耗子,已不知不覺的成了他在世上最親最近的依靠。
想到這裏,他又在心中默默地誦起自己這段時間所記的經文,為太後祈福,又求菩薩保佑二鼠,他從金剛經到大悲咒,再到欏嚴經,七佛滅罪真言逐一而念,直到睡著猶自不知。
這一睡,金蟬隻覺迷迷糊糊中,做了個夢,夢到自己正在河邊走,發現太後已沉入水中,他奔上前伸手去拉,但隻覺人重如千斤,怎麽也拉不上來,反而連自己都陷進去了。這時玉蘭來了,卻不伸手相援,隻是嘿嘿冷笑了兩聲,說太後中了毒,救不活了。說完竟不管太後,自顧自地走遠了,金蟬大急,用力招唿玉蘭,卻隻見玉蘭越走越遠,而自己卻和太後一起,漸漸地沉入水中。臉也被水草纏住,掙脫不開。
夢做到此處,金蟬一驚而醒,隻覺臉上有物磨蹭,睜眼一看,借著鐵欄外的月光一看,卻是小白。
??此章借用了《鏡花緣》中的故事情節。不才學淺,竊經典而為之,隻圖博讀者一笑。
?特向鬆石道人致敬!
?
????
(本章完)
安帝正在太後床前盡孝,得報大將軍求見。安帝看了眼在旁服侍的玉蘭,道:“宣大將軍進來。”
玉蘭見狀,起身要退下,安帝擺了擺手,道:“玉蘭,你不必走,還是在這裏照顧母後要緊。”
大將軍聽宣進得殿來,施禮完畢。安帝歎道:“太後已是一連服了三副小續命湯了,但病情還是無好轉,朕心實在是著急啊!不知大將軍將事情辦理的怎樣了?”
大將軍忙道:“陛下勿急,臣已將蘸台設會,隻待後日擇良辰為太後祈福。皇榜也已派人張貼,宣告天下,請良醫尋靈藥,為太後治病。”
安帝聽了,點了點頭,道:“如此甚好,大將軍辛苦了。”
二人正說間,中黃門李閏報:“禦史陳忠與河南尹鄧悝有事上奏。”
安帝奇道:“他們這是有什麽事呢?”
李閏迴道:“陛下,聽他們報,已將那金蟬小和尚抓獲,現關押在洛陽縣衙大牢。”
大將軍聽了也是一驚,心道:“這個鄧悝,怎麽沒先與我說,就報上朝廷呢?”
玉蘭聽金蟬被抓,心中大驚,險些將正準備喂太後的醒神湯灑了。她自聽說齊雲塔倒與金蟬有關,得知朝廷下令抓拿金蟬後,心中便為金蟬萬分焦急。
她自打與金蟬通過譯經相識以來,深為金蟬才識人品所折服,心道若是太後醒過來,必能保金蟬無事。昨日她與大將軍通報了太後發病時情況,並求大將軍保住金蟬的性命,因為太後醒來後,還打算見金蟬。今日聽說金蟬已被抓了,是以關心之色,表情盡露。
安帝眼光本就注意玉蘭,見玉蘭如此,不知那裏來的火,怒道:“既如此,請大將軍與朕同到前殿,共聽此案。”
陳忠、鄧悝二人得宣進殿,向安帝行禮完畢,由鄧悝奏道:“啟稟陛下,臣等據洛陽縣令報,已將掃塔妖僧金蟬擒獲,現關押在洛陽縣衙大牢,嚴加看守。”
安帝聽了點了點頭,道:“你二人辦事倒是不慢,案子可查清楚了嗎?”
陳忠迴道:“陛下,塔倒一事,經洛陽縣令審問,大理寺核查,那白馬塔管雜活的和尚弘土,告發清涼山大孚靈鷲寺前來白馬寺掛單小和尚金蟬,在打掃齊雲塔時,褻瀆了佛塔中的聖跡,致佛祖生怒才致塔倒。那小和尚也已承認他掃塔時曾不慎手破將血染在塔中,所以微臣等認定金蟬有褻瀆佛塔之責。另據太史令張衡報八月十五晚有地震,或許塔倒與此有關。”
安帝聽了問道:“哼!難道地震就不是佛祖怪罪所致嗎?對了,那些差人是怎麽死的,可查明了?”
鄧悝忙上前稟道:“迴陛下,據小和尚講,是一黑衣道人所為。”
安帝皺眉道:“黑衣道人?哪裏來的黑衣道人。”
“這個那小和尚說他也不認識,臣等隻是派人去查了,但是到現在尚無一點消息。”
“哼!若找不到那黑衣道人,那這案子不就成了無頭案子了,怎對得起那些為國捐軀的差人們。你們不能偏聽那小和尚一人之詞!那黑衣道人所為何事?為何隻殺了那些差人,卻沒有殺這小和尚?也沒殺那兩個賣藝人?這些你們都查明了嗎?”
鄧悝迴道:“啟稟陛下,經我等與大理寺一同審理,據小和尚交代,那黑衣道人之所以擄他,應是為了他手中太後所賞的那串佛珠。正當那些差人正要抓他之際,那黑衣道人就突然出現了,因眾差人喝斥他,他便將眾差人殺死,又將小和尚和二位賣藝人用藥迷昏,等小和尚他醒來之時,已身處北邙之地,他身體雖是無事,但獨獨少了那串佛珠手串。”
安帝聽了,沉吟一陣,道:“如此說來,這案子審問的來龍去脈,不過這小和尚一人所說的罷了?”
陳忠、鄧悝二人互望一眼,同聲迴道:“是。”
安帝怒道:“自古審案,講的是原告被告,人證物證,你們隻是聽這小和尚一麵之詞,就來上奏朝廷呢?”
陳忠猶豫了一下,迴道:“陛下所言極是,我等也因現場見證隻有那小和尚一人,別無他證,唯恐那金蟬說慌,也動用了官法,但那小和尚前後所說仍是一致,所以,臣等無能,隻得先上報陛下定奪。”
安帝聽已對金蟬動了官法,心裏莫名的一陣輕鬆,卻道:“朕素來要求你等不可亂用大刑,你們莫用冤打成招來糊弄朕啊!”
杜、鄧二人一起迴道:“臣等不敢。”
大將軍聽他們對金蟬竟然動用了官刑,心中不喜,起身向安帝道:“陛下,那小和尚金蟬曾到我府為我譯過佛經,他年紀雖小,但佛學淵博,言語謙謹、舉動得體,更難得的是淡泊名利、一心向佛。臣以為此人縱有褻瀆佛塔之錯,也是無心之過,眾官差被殺,應有他因,請陛下明查。”
安帝聽了沉呤不答,這時鄧悝見大將軍如此說,也上前附道:“陛下,這金蟬據下臣看,麵上不帶奸詐之相。”
安帝道:“自古大奸大惡之徒,有幾個未得勢前,不是被世人俱讚,聖人一個嗎?”
大將軍聽了,臉色微變,要知道以托聖人之名而被世人所知的奸詐之徒,首犯便是那致前朝覆滅的王莽。當年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奢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禮賢下士,行為嚴謹檢點,在朝野素有威名,被世人尊為聖人,但不料後來卻代漢建新朝稱帝,即新始祖,直到本朝開國皇帝劉秀起兵興漢,才將其推翻。
鄧家自鄧太後掌朝以來,並不以外戚為榮,相反一直小心謹慎,以防重蹈前朝外戚之災。今聽安帝如此說,雖未提王莽之名,但大將軍聽了,卻很是刺耳。
鄧悝在旁見大將軍臉色不善,又上前奏道:“陛下,那金蟬小和尚並非被差人所抓,而是他親自到洛陽縣衙敲鼓並為白馬寺諸僧明冤,是以下官才敢說,此人決不是妖僧。”
安帝見大將軍臉色不善,鄧悝又在旁鼓噪,心裏也打了下鼓,暗道此時不應為這小和尚和他們弄翻。於是道:“這樣吧,先令洛陽縣令嚴加看管金蟬及兩位賣藝人,明日你二人再去細審,看可有其它何線索,著有司繼續查找那黑衣道人下落。若無線索之前,決不許放了他們,一切事都待太後醒後再斷。對了,若那黑衣道人真是妖魔所化,朝中這些官差也奈何不得他,不如借蘸台設會之際,一為太後向上天祈福,二來請上天保佑我大漢江山,清除邪魔妖祟。”說到這裏,安帝才轉頭對大將軍道:“大將軍,你看這樣可行否?”
大將軍心想無論如何,金蟬也涉及到齊雲塔倒塌一事,縱是自己想保,眼下也隻能這樣保他性命無憂就是,也不必為金蟬和陛下弄的不愉快,當務之急是救醒太後,一切待太後醒後再說,於是起身迴道:“陛下決斷英明,臣尊旨去辦。”說完又轉頭對鄧悝道,“陛下已嚴令不得濫用刑法,你們再審問時必須嚴守聖命,不可傷了小和尚性命。”
此事議完,安帝剛要下令退殿,這時陳忠又奏道:“陛下,那白馬寺諸僧如何處理?”
安帝道:“白馬寺諸僧維護寺廟不力,此事就請大將軍依律辦理就是。”
大將軍忙道:“陛下,白馬寺諸僧維護寺廟不力,依律應取消皇家封號。但是為了給太後祈福,臣建議先保留皇家封號,以觀後宥,自方丈及管事諸僧,罰一年內不得出寺,待太後好轉後由她老人家再作處理,陛下你看如何?”
安帝聽了點頭道:“這樣極好,就按大將軍所說辦理就是了。好了,時候不短了,朕要去陪母後了,卿等退殿吧!”
眾人聽了,一起告退。
洛陽縣令下午先後接到兩道命令,一是朝廷派陳忠前來,先是表揚了他辦事得力,陛下很是滿意,隨後命他嚴加看管金蟬,一切找到那黑衣道人下落再說,這其間要務必小心,防再生亂事。一是大將軍派鄧悝前來,親自看了金蟬狀況,並暗中叮囑洛陽縣令看護好金蟬,不得讓他有性命之憂。
洛陽縣令乃是深諳官道之人,心道如此一來,對金蟬處理必有兩種意見,這事關朝中黨派之爭,自已需得萬分小心行事。於是命人負責照看金蟬,保住他的性命,一切等此案朝廷有了定論再說。
為了嚴防妖邪,他又命師爺派人將金蟬所在牢房四周和房頂,每日均由黑狗血和屎尿撒上一遍。
這下可苦了四周的牢差們,被熏得捂著鼻子連聲叫苦不迭。眾牢差於是私下裏將兩位賣藝人關在金蟬隔壁,並由他二人負責照顧金蟬飲食起居。至於白馬寺的弘土,被杖責了十下,就放迴白馬寺去了。
這晚,牢差又派讓王、趙二人給金蟬喂食飯水,金蟬雖是能勉強吃點,身上的傷也好了大半。金蟬心中明白,他身體能恢複到這樣,還是拜了黑衣道人之賜。
吃飯中,聽王趙二人與他說,朝廷已下命放了弘土,白馬寺應是沒什麽事了。但是他三人卻得等著朝廷抓住金蟬所說的那個黑衣道人,經官府審定確有其事後,才有可能活著出去了。
金蟬聽了,心下雖為白馬寺諸僧沒事歡喜,又為這二位賣藝大哥受自己的牽連而難過。金蟬吃過了飯,牢差就又將王趙二人帶走,隻留金蟬一人,倒在草墊子上,任他自生自滅。
自從那黑衣道人來過之後,金蟬身上外傷雖重,但隻及皮肉,筋骨內髒均已無恙。他吃了點粥,精神也好了些,又將自他到白馬寺來這些事情細細地迴想起來。
金蟬細思自打開掃齊雲塔以來發生的一一幕幕經曆,心想一定是因為自己念了小白用血擦出的那些“七佛滅罪”真言,這才誤打誤撞地解了佛門在此塔中設下的用來降伏那怪道人的封印。哎!,也怪自己太魯莽了。那天當自己和小白、小黑們在擦到七佛滅罪真言下麵時,先看到了牆上所刻的“七佛滅罪、千年一解、金蟾之厄、自念自消、有緣者見,不可妄傳、你知佛知、再傳天變”一行十六個字,看來在此設封印之人已經設下了警示,提醒後人。
可是自已一見到被血擦出來的真言時,大喜之下,不假思索就當著小白、小黑念了出來,全將那警告忘在了腦後,此時再迴想,已是明白了那十六個字的含意,可是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都因為自己想學真言的貪念,才在不知不覺中解開了那金蟾之厄。想到這裏,金蟬心中懊悔萬分,暗道自己身遭此罪,也是罪有應得啊!
他由此想去,又想起那怪道人曾逼自己告訴他“七佛滅罪”真言,是不是這真言還能夠將他降伏呢?他想到此,心中砰砰直跳,情不自禁地掙紮起身,雙手合什,默默地念誦起真言來。
然而他一連默念了三遍真言,也未見有任何情況發生。金蟬失望之餘,再加上體力不支,又頹然倒在草褥上,心中暗想這七佛滅罪真言,是由包括佛祖釋迦牟尼佛在內的過去七佛所傳真言,必有神奇之處,但可惜我佛法所學不深,悟不到真言所蘊含的真諦。
他心中愧悔不已,在胡思亂想中,隻覺得那十六個字個個變得如同磨盤一般,一個個向他壓來,金蟬本能地向外躲去,卻被身上的鐵鏈一拽,牽扯到肩膀上的傷口,隻痛得金蟬眼冒金星,大叫一聲,暈了過去。
隔壁二賣藝人聽得金蟬叫喚,心怕金蟬出事,連聲招唿。這時牢差們早躲在外麵避臭,根本不理會裏麵的情況。過了好一會,金蟬才緩緩醒來,聽得二人招喚,勉強應了聲,二賣藝人這才放心。
此時仲秋已過,今夜月已虧了一小半,卻仍是很亮。淡淡的月光,透過石牢北麵那狹小的洞口,映射進來,讓牢房裏一切,看起來不再如白天那般猙獰。兩行清淚,悄然自金蟬臉龐滑過。在此夜深人靜之際,金蟬心中驀然生出一股悲意,他自小長在佛門,更是抱定了苦修苦行的決心,並一直來以此自勉,雖遇挫折無數,但初心不改,恆誌更堅。然後自那夜被黑衣道人掠走之後,所遭所遇,全是非人之待,饒是他堅韌過人,到了現在,也為他求天天不應、念佛佛不語而心生悲意,甚至有了不如就此頭一撞牆,拋去此臭皮囊的輕生念頭。
就在他慢慢地開始絕望之際,他腦海裏如電光火閃一般,晃過了一幅畫,正是他在齊雲塔所見的,那幅是座在蓮花座上,手持玉淨瓶的觀音像和與坐在獅子像上的文殊菩薩和騎在白象上的普賢菩薩三人,看似三人各伸手作訣,作伏魔狀,指向下方,但下麵有一物倒在地上,形似蛤蟆,頭上方卻有一個“*”形圖案,想來那所畫之物就是所說的金蟾,也就是在陵中所遇的那個女道人無當聖母了!自己曾聽她說過觀音、文殊、普賢諸菩薩和她對戰,莫不是隻要找到三位菩薩,就能製得住她?
想到這裏,金蟬心中悲意稍去,疑慮漸生,心道佛法無邊,為何這怪道人出世,佛祖和菩薩們卻沒管,就連天上的神仙,也不聞不問呢?難道是人世間應有此劫,上天神仙和我佛才不管嗎?還是世上本就無神佛呢?若說世上沒有神仙,那自己在山上所遇的那個仙長,不就是活神仙嗎?
他想到這裏,不禁想起去求仙問道的張道陵,心想也不知道這張道陵身處何方,小白小黑她們找到他否。不過金蟬對張道陵一見如故,知他古道熱腸,知自己有難,必來相助。轉眼他又為小白小黑兩個小耗子擔起憂來,心想她們這一路奔波,路上可不要出事。
金蟬想起這兩隻精靈可愛的小耗子,臉上不禁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因為在他心中,除了師父師兄們,這兩隻小耗子,已不知不覺的成了他在世上最親最近的依靠。
想到這裏,他又在心中默默地誦起自己這段時間所記的經文,為太後祈福,又求菩薩保佑二鼠,他從金剛經到大悲咒,再到欏嚴經,七佛滅罪真言逐一而念,直到睡著猶自不知。
這一睡,金蟬隻覺迷迷糊糊中,做了個夢,夢到自己正在河邊走,發現太後已沉入水中,他奔上前伸手去拉,但隻覺人重如千斤,怎麽也拉不上來,反而連自己都陷進去了。這時玉蘭來了,卻不伸手相援,隻是嘿嘿冷笑了兩聲,說太後中了毒,救不活了。說完竟不管太後,自顧自地走遠了,金蟬大急,用力招唿玉蘭,卻隻見玉蘭越走越遠,而自己卻和太後一起,漸漸地沉入水中。臉也被水草纏住,掙脫不開。
夢做到此處,金蟬一驚而醒,隻覺臉上有物磨蹭,睜眼一看,借著鐵欄外的月光一看,卻是小白。
??此章借用了《鏡花緣》中的故事情節。不才學淺,竊經典而為之,隻圖博讀者一笑。
?特向鬆石道人致敬!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