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故弄玄虛
眾人來到平洪殿,玉蘭正守在太後身旁,雖然安帝和大將軍均勸她適當休息,不過她還是堅持的一直守在這裏。
人公真人來到太後身前,玉蘭給他搬了個椅子,請他坐下。人公真人也不客氣,坐定後,便示意玉蘭將太後右臂抬出,由他號脈。
安帝來到屋門口處,就立步站定,並不向裏再走,意思是好不打擾人公真人。他既不前行,大將軍、馬英、陳忠、蔡倫等人也不好再往裏走,隻好一個個站在安帝的身旁,伸長脖子,大氣也不敢出地向裏麵張望。
人公真人將手一把太後之脈,麵色就是一變。他閉目號了半晌,這才睜開眼睛,望著太後臉色發呆。過了一會,才又讓玉蘭將太後頭抬起,由玉蘭將太後嘴掰開,看了看太後的舌苔,人公真人的眸光閃過一絲異色,竟親自上前,用手分別掰開太後的左右眼,各看了一會,這才坐迴到座位上,仍是一句話也不出,隻是閉目沉思。
安帝等人見人公真人如此,也個個不敢出聲相擾,隻是各懷心思,想著接下來會怎麽辦。整個殿上都籠罩著一層壓抑的氛圍,眾位太監宮女也都小心翼翼,生怕觸怒龍威,尋自己做替罪羊。
過了半晌,人公真人霍地站起,自太後床前直走到書案前,繞著書案走了三圈,口中還念念有詞。然後雙手一揮,轉身對安帝問道:“陛下,太後發病之時,可有人在場?”
安帝聞言一怔,轉頭對蔡倫,道:“蔡倫,你與國師說明當時情況。”
蔡倫聞聽忙上前來,安帝上前讓了一步,讓他進來說話,隻聽蔡倫輕聲道:“國師,那夜太後興致頗高,先是詢問了老奴如何製得寫字之物,聽玉蘭姑娘講,賞完月後,又讓玉蘭姑娘陪著念了會佛經,到了亥時才伺候太後休息。隻是後來太後自己起床,竟未吩咐下人,等外麵宮女聽到太後一聲驚唿,進來時隻見太後已昏迷不醒,倒在床上了。”
人公真人聽了點點頭,眸中精光一閃而過,隨後目光落在了在床陪侍太的玉蘭的身上,半響沒有出聲。
安帝見狀,眉頭輕輕的蹙了一下,上前踱到人公真人跟前,指著玉蘭對人公真人道:“國師,這位就是玉蘭姑娘。”
玉蘭聽安帝向人公真人介紹自己,慌忙起身向人公真人行禮,道:“玉蘭拜見國師。”
人公真人點點頭道:“姑娘免禮,不知那晚姑娘可發覺什麽異樣?”
玉蘭揉揉布滿血絲的雙眼,迴想道:“那晚上的事我都與陛下稟報過了,隻記得我進得宮來,便聽說太後忽移駕平洪殿。這殿仍是當年先帝念讀佛經之處,想來太後也是因最近愛讀佛經,睹物思人之故,竟決定夜晚在這裏就寢。而且那晚太後可能是因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見景生情之故,執意要在外麵賞月。太後迴到殿中,興致仍高,要我讀了佛經,直到亥時,才肯睡去。那知我才迴去了半個時辰,太後就昏倒了。”
說到這裏,玉蘭又想起什麽,對人公真人道,“國師,太後雖是一直昏迷不醒,但飲食上還可,尤其是每當我為她念誦佛經時,她還睜開眼睛聽。可是,今天,今天,不知何故,為她念佛經也不管有用。”說到這裏,她滿眼淚水地望向國師,其神態,讓人望而生憐。
安帝的視線一直盯著玉蘭,見她如此,心也如針紮般痛了下,急忙轉頭看向人公真人,語氣有些焦急的開口道:“國師!太後這病到底如何調治?朕心中實在是難受!”
房內沉靜了半響,人公真人才輕輕的開口道:“陛下勿急,此間還有些蹊蹺,貧道還一時難以定論!”
人公真人的話音一落,安帝的身子不由震了一下,他暗中找人放法一事,雖是經黃巾真人再三保證,除了他之外,別人絕不會看出來。但安帝仍是心懷忐忑,今日聽人公真人一說,更是膽怯,不由地偷眼看了大將軍一眼,見他麵情焦急,也正望著人公真人,當下說道:“國師此話怎講?”
人公真人又道:“大內皇宮仍天子居住之地,陽氣之盛,天下無二。這北宮雖是太後居住,居內者多是太監宮女,所以有陰盛陽衰之態,但太後也是一國之母,上天必佑之。所以說此宮受天子正氣之護,也是邪不壓正,尋常鬼崇自是難來。但貧道感覺此殿之中,存有一股淒怨之氣,不知太後之病是否與此有關。”
眾人聽他這樣說,個個也覺得此殿有些陰森,安帝聞聽,轉頭問向蔡倫,問道:“蔡倫,你這些天來,可發現些異常?”
蔡倫聽了忙道:“陛下,臣愚鈍,未覺出什麽異常。臣近日才擔任中常侍,之前臣一直負責尚方監,……。”
蔡倫話未說完,安帝已知其意,擺手道:“召鄭眾來。”
那鄭眾自被免了中常侍後,一直在太後身邊行走,負責太後飯食。現聽安帝召見,急忙從殿外進來,施禮完畢,大氣也不敢出,跪聽安帝訓示。
安帝見他如此,眉頭一皺,道:“起來罷。”
鄭眾這才謝旨起身。這時隻聽安帝問道:“鄭眾,我來問你,這些天來,你可發覺這殿中有何異常?”
鄭眾忙迴道:“陛下,老奴這些天在此日夜服侍太後,並未發現異常。”
安帝聽了,轉頭對人公真人笑道:“國師,這些人老眼昏花,但對太後、對朕一向忠心,按說他們在此,有什麽妖邪,必能有所察覺呀!”
鄭眾聽眾人說起此殿或有許妖邪,不由地想起什麽,又向安帝躬身奏道:“陛下,不過這殿,當年先帝和帝,喜愛在此讀書閱經,記得當年和帝曾生了一場大病,也請服一僧一道來此施法除邪。莫不成,是當年那妖邪未除淨不成。”
眾人聽他說起當年之事,全是一驚。
安帝聽了更是疑懼,問道:“還有此事?朕怎麽從未聽過?”他又轉頭看向大將軍,大將軍見安帝眼中有詢問之意,當下也搖頭道:“老臣也從未聽過,鄭眾,到底是怎麽迴事,你說清楚。”
鄭眾道:“陛下,此事老奴也是剛剛想起。那年漢和帝病重,太後又有孕待產,宮中一切,均是由當時陰皇後負責。老奴當時也隻是外邊一名小太監,負責先帝飲食。老奴所知,就是在先帝病重時,曾請了白馬寺高僧慧智和尚為先帝在此殿譯經,後來先帝病越來越重,不知是那裏來了一名道士,在當時的三公陪同下,為先帝驅邪治病,但如何進行,老奴實在不知。”
“噢,那道人驅邪成功了嗎?”安帝問道。
“成功了。”鄭眾答道,“老奴記得當時先帝之病,已經是滴水不沾。眼看不行了,可就當太後產下皇子後,不多時,先帝病就好了起來。隻可惜,那皇子卻夭折了。”
安帝聽了,臉色一暗,問道:“那道人呢?”
“迴稟陛下,說來也怪,當先帝病一好,那道人就不知所蹤,就連那慧智和尚也走了。先帝心痛因自己之病,無暇照顧好太後,竟害得皇子夭折,於是命宮中人嚴禁說論此事,是以此事,現在也就是老奴知道點,但所知道的也就是這些了。”
安帝本來他也知道太後所生一子夭折之事,今日再聽,心中還是有些煩燥,現聽鄭眾說那皇子夭折,心中才有了些高興。他不想再議此事,當下不再理會鄭眾,轉過頭來,問人公真人道:“國師,你看太後這病與當年先帝所受之邪可有關係?”
人公真人道:“這個嘛,貧道不好斷定。”說完又問那鄭眾道,“請問,那道人是何模樣?”
鄭眾搖了搖頭,道:“那道人來的甚是神秘,來了就與陛下待在一起,我記得當時隻有三公作陪,其它人等,一概不許進入。我等也都被命到南宮去,所以直到那道人走,我也未曾見過一麵。”
“當年三公都是誰?”安帝問道。
“啟奏陛下,當年三公分別是大司徒陳寵、大司馬呂蓋,大司空巢堪,其中大司馬呂蓋和大司空巢堪在永元年間就去世了,隻有大司馬陳寵是上個月去世的。”
安帝聽到這裏,不由地起了疑心,他心中暗想,我據報上月中秋節,太後曾找過大司馬陳寵,然後第二天先是得報太後得病,然後又是陳寵去世,難道這裏麵,還有什麽關係不成?
正當安帝沉思之際,人公真人的目光又落在玉蘭的身上,問道:“玉蘭姑娘,你這些日子可一直在這裏陪伴太後?”
安帝聽了忙道:“她一直在,玉蘭姑娘自太後病倒後,一直在此陪伴,甚是用心。”安帝聽了忍不住替玉蘭迴道。玉蘭見安帝先替她答了,隻得微點臻首,輕聲應是。
人公真人又問道:“那你這些日子來,你可有這種感覺,離太後一近,心中就有一種悲傷自責的情緒。”
玉蘭想起自太後病倒後,自己一方麵為太後之病著急,一方麵也為自己那晚沒有陪伴在太後身邊而自責,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常常是珠淚長流,泣不成聲。如今聽人公真人如此一問,身子一顫,當下兩行清淚,便從美眸中流出,點頭道:“正是。”
人公真人犀利的目光並沒有錯過她剛剛微顫抖的身子。心想自己的猜測果然不錯!轉頭對安帝道:“陛下,貧道診治完畢,需找一肅靜之地,向陛下單獨稟報。”
安帝卻見玉蘭一哭,佳人如梨花帶雨般的絕代風姿,一時癡了。人公真人之言,恍如未聽。大將軍這時也進得屋來,見人公真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心下也是著急,當下咳了一聲,對人公真人說道:“國師,可是要換個地方嗎?”
安帝這才迴過神來,道:“好,那移駕德明殿。”說完,他緩了緩又道,“大將軍仍國之重臣,與朕一起同聽國師之言。”
眾人聽了一起稱是。
此時太陽西落,天色欲黑。待到了德明殿,眾大臣均在殿外恭候,隻有大將軍隨安帝、人公真人進入殿內。安帝坐定,又賜了二人坐下,這才問道:“國師,你適才講,太後之病有些蹊蹺,不知怪在那裏,如何才能救得太後?”
人公真人道:“太後之病,從脈相上看,勞累為因,憂思為引,此症一般來看是中風所致。但中風絕不會致人長時間昏迷不醒。是以我觀其麵相,看其舌苔,再加上玉蘭姑娘所說,每當她聽佛經時能有反應,又不像腦死之症。如此來判定,太後之病,實為平洪殿中妖邪入侵所致,謂之虛症。”
安帝與大將軍聞聽,均是大吃一驚,安帝心中有鬼,一時不知如何說起,大將軍則急道:“既然如此,請陛下速命將太後移駕至她常住的德陽殿。”
人公真人聽了忙阻道:“移不得。如今太後病入膏肓,與此氣共生共存,若是促然動之,反而加其病情。”
安帝迴過神來,問道:“國師既說那殿中有妖邪,不知是何妖邪,何不速為朕施法除去。”
人公真人歎道:“陛下,貧道來晚了,現在這妖邪之物已去了,適才貧道看了一遍,如今宮中並沒有妖氣了。”
安帝聽了,心中踏實了一些,可還是有些不安地問道:“可是太後身上呢,會不會還有?國師,你能不能找到那妖邪之物,將它徹底滅掉,以防它再來。”
人公真人搖了搖頭,道:“貧道現能能斷定太後所得病的來由,是由那妖邪侵害所致,但那妖邪為何而來,所去何處,貧道法力太淺,既看不出是何等妖邪之物,又斷不出它去向何方,想找到它,怕是如大海撈針啊!”
安帝與大將軍聞聽,麵麵相覷,一時間將信將疑,均從對方麵上看到了驚恐之色。
“不過,陛下請放心,貧道既然來了,必施法保陛下皇宮從此幹淨,不再讓妖邪潛進宮中藏身。”
大將軍定了定神,問道:“國師,那有何良方,治得太後虛症之病?”
人公真人歎道:“我看太後之病,仍是被妖邪所侵,病入膏肓,幾成絕症。我雖有金丹,但隻能是為太後續命,但要想將虛症徹底治好,卻是無能為力了!”
安帝聽了,極力壓製心中的喜悅,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問道:“國師,縱是舉全國之力,朕也要將母後救活,請國師無論如何,也要為太後治好這病。”
“啟奏陛下,有些事雖說是事在人為,可若天意如此,也非是人力所為的。若不是太後早些日子服過貧道煉的金丹,體力精血尚足,這才得以續命至今,恐怕……”
大將軍聽了,心中絕望之極,但仍不甘心地問道:“國師,你可帶金丹了,能不能先給太後服些,延緩病情,然後咱們再想辦法呢?”
安帝聽大將軍之說後,心又沉了一下,但也裝出焦急樣子,聽人公真人答話。
人公真人歎道:“大將軍,若不是今日貧道正好趕到,太後身體如此狀況,七日內恐有危險。如今太後體質甚虛,而我那金丹藥力甚猛,還需重新調製,估計需半月方可製成,不過大將軍放心,貧道先調些湯藥,給太後服用,助太後緩解病情,再用金丹衝一衝,至於結果如何,也隻能聽天命了。”
人公真人說完此話,又轉身對安帝道:“陛下,貧道水平有限,雖能煉製金丹,但也隻能是盡全力保太後不至於不治,如若……”未等他話未說完,安帝已知其意,當下打斷說道:“國師隻需盡力施救,得國師如此神仙人物,朕心甚喜,隻要求得太後平安就好,國師放心施術便是。”
人公真人聽了,躬身道:“貧道遵旨,自當盡心盡力為太後治病。”
安帝點點頭,又想什麽,問道:“國師,你剛才所說的那妖邪,如何能防止再生,保宮中從此幹淨?”
人公真人道:“陛下放心,這妖邪之故,應是這後宮曆來為女人之地,免不了有幽怨之氣集存,貧道需尋找一番,找到源頭後,依法布些藥物,便可將妖氣鎮住,至於除根,還需蓋一道觀,以我道家先天之氣,驅除妖邪,保宮內幹淨。”
安帝聽了,點頭道:“國師所說不假,前朝竇太後,自掌權後,恣意妄為,這後宮難免少不了幽靈怨鬼。隻要能驅除妖邪,保宮內幹淨,國師有何所需,大將軍全力支持。”說完轉身對大將軍道,“大將軍,眼近中午,你與朕一起,在養心殿設宴,好好謝下國師。膳後,就由大將軍負責,按國師所說辦理。唉!朕心甚憂,隻求上天保佑,國師金丹早日製成。協助國師蓋煉丹一事,就由大將軍受累了。”
眾人聽了,又是一番安慰之話,然後便按安帝吩咐行事去了。
(本章完)
眾人來到平洪殿,玉蘭正守在太後身旁,雖然安帝和大將軍均勸她適當休息,不過她還是堅持的一直守在這裏。
人公真人來到太後身前,玉蘭給他搬了個椅子,請他坐下。人公真人也不客氣,坐定後,便示意玉蘭將太後右臂抬出,由他號脈。
安帝來到屋門口處,就立步站定,並不向裏再走,意思是好不打擾人公真人。他既不前行,大將軍、馬英、陳忠、蔡倫等人也不好再往裏走,隻好一個個站在安帝的身旁,伸長脖子,大氣也不敢出地向裏麵張望。
人公真人將手一把太後之脈,麵色就是一變。他閉目號了半晌,這才睜開眼睛,望著太後臉色發呆。過了一會,才又讓玉蘭將太後頭抬起,由玉蘭將太後嘴掰開,看了看太後的舌苔,人公真人的眸光閃過一絲異色,竟親自上前,用手分別掰開太後的左右眼,各看了一會,這才坐迴到座位上,仍是一句話也不出,隻是閉目沉思。
安帝等人見人公真人如此,也個個不敢出聲相擾,隻是各懷心思,想著接下來會怎麽辦。整個殿上都籠罩著一層壓抑的氛圍,眾位太監宮女也都小心翼翼,生怕觸怒龍威,尋自己做替罪羊。
過了半晌,人公真人霍地站起,自太後床前直走到書案前,繞著書案走了三圈,口中還念念有詞。然後雙手一揮,轉身對安帝問道:“陛下,太後發病之時,可有人在場?”
安帝聞言一怔,轉頭對蔡倫,道:“蔡倫,你與國師說明當時情況。”
蔡倫聞聽忙上前來,安帝上前讓了一步,讓他進來說話,隻聽蔡倫輕聲道:“國師,那夜太後興致頗高,先是詢問了老奴如何製得寫字之物,聽玉蘭姑娘講,賞完月後,又讓玉蘭姑娘陪著念了會佛經,到了亥時才伺候太後休息。隻是後來太後自己起床,竟未吩咐下人,等外麵宮女聽到太後一聲驚唿,進來時隻見太後已昏迷不醒,倒在床上了。”
人公真人聽了點點頭,眸中精光一閃而過,隨後目光落在了在床陪侍太的玉蘭的身上,半響沒有出聲。
安帝見狀,眉頭輕輕的蹙了一下,上前踱到人公真人跟前,指著玉蘭對人公真人道:“國師,這位就是玉蘭姑娘。”
玉蘭聽安帝向人公真人介紹自己,慌忙起身向人公真人行禮,道:“玉蘭拜見國師。”
人公真人點點頭道:“姑娘免禮,不知那晚姑娘可發覺什麽異樣?”
玉蘭揉揉布滿血絲的雙眼,迴想道:“那晚上的事我都與陛下稟報過了,隻記得我進得宮來,便聽說太後忽移駕平洪殿。這殿仍是當年先帝念讀佛經之處,想來太後也是因最近愛讀佛經,睹物思人之故,竟決定夜晚在這裏就寢。而且那晚太後可能是因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見景生情之故,執意要在外麵賞月。太後迴到殿中,興致仍高,要我讀了佛經,直到亥時,才肯睡去。那知我才迴去了半個時辰,太後就昏倒了。”
說到這裏,玉蘭又想起什麽,對人公真人道,“國師,太後雖是一直昏迷不醒,但飲食上還可,尤其是每當我為她念誦佛經時,她還睜開眼睛聽。可是,今天,今天,不知何故,為她念佛經也不管有用。”說到這裏,她滿眼淚水地望向國師,其神態,讓人望而生憐。
安帝的視線一直盯著玉蘭,見她如此,心也如針紮般痛了下,急忙轉頭看向人公真人,語氣有些焦急的開口道:“國師!太後這病到底如何調治?朕心中實在是難受!”
房內沉靜了半響,人公真人才輕輕的開口道:“陛下勿急,此間還有些蹊蹺,貧道還一時難以定論!”
人公真人的話音一落,安帝的身子不由震了一下,他暗中找人放法一事,雖是經黃巾真人再三保證,除了他之外,別人絕不會看出來。但安帝仍是心懷忐忑,今日聽人公真人一說,更是膽怯,不由地偷眼看了大將軍一眼,見他麵情焦急,也正望著人公真人,當下說道:“國師此話怎講?”
人公真人又道:“大內皇宮仍天子居住之地,陽氣之盛,天下無二。這北宮雖是太後居住,居內者多是太監宮女,所以有陰盛陽衰之態,但太後也是一國之母,上天必佑之。所以說此宮受天子正氣之護,也是邪不壓正,尋常鬼崇自是難來。但貧道感覺此殿之中,存有一股淒怨之氣,不知太後之病是否與此有關。”
眾人聽他這樣說,個個也覺得此殿有些陰森,安帝聞聽,轉頭問向蔡倫,問道:“蔡倫,你這些天來,可發現些異常?”
蔡倫聽了忙道:“陛下,臣愚鈍,未覺出什麽異常。臣近日才擔任中常侍,之前臣一直負責尚方監,……。”
蔡倫話未說完,安帝已知其意,擺手道:“召鄭眾來。”
那鄭眾自被免了中常侍後,一直在太後身邊行走,負責太後飯食。現聽安帝召見,急忙從殿外進來,施禮完畢,大氣也不敢出,跪聽安帝訓示。
安帝見他如此,眉頭一皺,道:“起來罷。”
鄭眾這才謝旨起身。這時隻聽安帝問道:“鄭眾,我來問你,這些天來,你可發覺這殿中有何異常?”
鄭眾忙迴道:“陛下,老奴這些天在此日夜服侍太後,並未發現異常。”
安帝聽了,轉頭對人公真人笑道:“國師,這些人老眼昏花,但對太後、對朕一向忠心,按說他們在此,有什麽妖邪,必能有所察覺呀!”
鄭眾聽眾人說起此殿或有許妖邪,不由地想起什麽,又向安帝躬身奏道:“陛下,不過這殿,當年先帝和帝,喜愛在此讀書閱經,記得當年和帝曾生了一場大病,也請服一僧一道來此施法除邪。莫不成,是當年那妖邪未除淨不成。”
眾人聽他說起當年之事,全是一驚。
安帝聽了更是疑懼,問道:“還有此事?朕怎麽從未聽過?”他又轉頭看向大將軍,大將軍見安帝眼中有詢問之意,當下也搖頭道:“老臣也從未聽過,鄭眾,到底是怎麽迴事,你說清楚。”
鄭眾道:“陛下,此事老奴也是剛剛想起。那年漢和帝病重,太後又有孕待產,宮中一切,均是由當時陰皇後負責。老奴當時也隻是外邊一名小太監,負責先帝飲食。老奴所知,就是在先帝病重時,曾請了白馬寺高僧慧智和尚為先帝在此殿譯經,後來先帝病越來越重,不知是那裏來了一名道士,在當時的三公陪同下,為先帝驅邪治病,但如何進行,老奴實在不知。”
“噢,那道人驅邪成功了嗎?”安帝問道。
“成功了。”鄭眾答道,“老奴記得當時先帝之病,已經是滴水不沾。眼看不行了,可就當太後產下皇子後,不多時,先帝病就好了起來。隻可惜,那皇子卻夭折了。”
安帝聽了,臉色一暗,問道:“那道人呢?”
“迴稟陛下,說來也怪,當先帝病一好,那道人就不知所蹤,就連那慧智和尚也走了。先帝心痛因自己之病,無暇照顧好太後,竟害得皇子夭折,於是命宮中人嚴禁說論此事,是以此事,現在也就是老奴知道點,但所知道的也就是這些了。”
安帝本來他也知道太後所生一子夭折之事,今日再聽,心中還是有些煩燥,現聽鄭眾說那皇子夭折,心中才有了些高興。他不想再議此事,當下不再理會鄭眾,轉過頭來,問人公真人道:“國師,你看太後這病與當年先帝所受之邪可有關係?”
人公真人道:“這個嘛,貧道不好斷定。”說完又問那鄭眾道,“請問,那道人是何模樣?”
鄭眾搖了搖頭,道:“那道人來的甚是神秘,來了就與陛下待在一起,我記得當時隻有三公作陪,其它人等,一概不許進入。我等也都被命到南宮去,所以直到那道人走,我也未曾見過一麵。”
“當年三公都是誰?”安帝問道。
“啟奏陛下,當年三公分別是大司徒陳寵、大司馬呂蓋,大司空巢堪,其中大司馬呂蓋和大司空巢堪在永元年間就去世了,隻有大司馬陳寵是上個月去世的。”
安帝聽到這裏,不由地起了疑心,他心中暗想,我據報上月中秋節,太後曾找過大司馬陳寵,然後第二天先是得報太後得病,然後又是陳寵去世,難道這裏麵,還有什麽關係不成?
正當安帝沉思之際,人公真人的目光又落在玉蘭的身上,問道:“玉蘭姑娘,你這些日子可一直在這裏陪伴太後?”
安帝聽了忙道:“她一直在,玉蘭姑娘自太後病倒後,一直在此陪伴,甚是用心。”安帝聽了忍不住替玉蘭迴道。玉蘭見安帝先替她答了,隻得微點臻首,輕聲應是。
人公真人又問道:“那你這些日子來,你可有這種感覺,離太後一近,心中就有一種悲傷自責的情緒。”
玉蘭想起自太後病倒後,自己一方麵為太後之病著急,一方麵也為自己那晚沒有陪伴在太後身邊而自責,每當夜深人靜之時,常常是珠淚長流,泣不成聲。如今聽人公真人如此一問,身子一顫,當下兩行清淚,便從美眸中流出,點頭道:“正是。”
人公真人犀利的目光並沒有錯過她剛剛微顫抖的身子。心想自己的猜測果然不錯!轉頭對安帝道:“陛下,貧道診治完畢,需找一肅靜之地,向陛下單獨稟報。”
安帝卻見玉蘭一哭,佳人如梨花帶雨般的絕代風姿,一時癡了。人公真人之言,恍如未聽。大將軍這時也進得屋來,見人公真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心下也是著急,當下咳了一聲,對人公真人說道:“國師,可是要換個地方嗎?”
安帝這才迴過神來,道:“好,那移駕德明殿。”說完,他緩了緩又道,“大將軍仍國之重臣,與朕一起同聽國師之言。”
眾人聽了一起稱是。
此時太陽西落,天色欲黑。待到了德明殿,眾大臣均在殿外恭候,隻有大將軍隨安帝、人公真人進入殿內。安帝坐定,又賜了二人坐下,這才問道:“國師,你適才講,太後之病有些蹊蹺,不知怪在那裏,如何才能救得太後?”
人公真人道:“太後之病,從脈相上看,勞累為因,憂思為引,此症一般來看是中風所致。但中風絕不會致人長時間昏迷不醒。是以我觀其麵相,看其舌苔,再加上玉蘭姑娘所說,每當她聽佛經時能有反應,又不像腦死之症。如此來判定,太後之病,實為平洪殿中妖邪入侵所致,謂之虛症。”
安帝與大將軍聞聽,均是大吃一驚,安帝心中有鬼,一時不知如何說起,大將軍則急道:“既然如此,請陛下速命將太後移駕至她常住的德陽殿。”
人公真人聽了忙阻道:“移不得。如今太後病入膏肓,與此氣共生共存,若是促然動之,反而加其病情。”
安帝迴過神來,問道:“國師既說那殿中有妖邪,不知是何妖邪,何不速為朕施法除去。”
人公真人歎道:“陛下,貧道來晚了,現在這妖邪之物已去了,適才貧道看了一遍,如今宮中並沒有妖氣了。”
安帝聽了,心中踏實了一些,可還是有些不安地問道:“可是太後身上呢,會不會還有?國師,你能不能找到那妖邪之物,將它徹底滅掉,以防它再來。”
人公真人搖了搖頭,道:“貧道現能能斷定太後所得病的來由,是由那妖邪侵害所致,但那妖邪為何而來,所去何處,貧道法力太淺,既看不出是何等妖邪之物,又斷不出它去向何方,想找到它,怕是如大海撈針啊!”
安帝與大將軍聞聽,麵麵相覷,一時間將信將疑,均從對方麵上看到了驚恐之色。
“不過,陛下請放心,貧道既然來了,必施法保陛下皇宮從此幹淨,不再讓妖邪潛進宮中藏身。”
大將軍定了定神,問道:“國師,那有何良方,治得太後虛症之病?”
人公真人歎道:“我看太後之病,仍是被妖邪所侵,病入膏肓,幾成絕症。我雖有金丹,但隻能是為太後續命,但要想將虛症徹底治好,卻是無能為力了!”
安帝聽了,極力壓製心中的喜悅,裝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問道:“國師,縱是舉全國之力,朕也要將母後救活,請國師無論如何,也要為太後治好這病。”
“啟奏陛下,有些事雖說是事在人為,可若天意如此,也非是人力所為的。若不是太後早些日子服過貧道煉的金丹,體力精血尚足,這才得以續命至今,恐怕……”
大將軍聽了,心中絕望之極,但仍不甘心地問道:“國師,你可帶金丹了,能不能先給太後服些,延緩病情,然後咱們再想辦法呢?”
安帝聽大將軍之說後,心又沉了一下,但也裝出焦急樣子,聽人公真人答話。
人公真人歎道:“大將軍,若不是今日貧道正好趕到,太後身體如此狀況,七日內恐有危險。如今太後體質甚虛,而我那金丹藥力甚猛,還需重新調製,估計需半月方可製成,不過大將軍放心,貧道先調些湯藥,給太後服用,助太後緩解病情,再用金丹衝一衝,至於結果如何,也隻能聽天命了。”
人公真人說完此話,又轉身對安帝道:“陛下,貧道水平有限,雖能煉製金丹,但也隻能是盡全力保太後不至於不治,如若……”未等他話未說完,安帝已知其意,當下打斷說道:“國師隻需盡力施救,得國師如此神仙人物,朕心甚喜,隻要求得太後平安就好,國師放心施術便是。”
人公真人聽了,躬身道:“貧道遵旨,自當盡心盡力為太後治病。”
安帝點點頭,又想什麽,問道:“國師,你剛才所說的那妖邪,如何能防止再生,保宮中從此幹淨?”
人公真人道:“陛下放心,這妖邪之故,應是這後宮曆來為女人之地,免不了有幽怨之氣集存,貧道需尋找一番,找到源頭後,依法布些藥物,便可將妖氣鎮住,至於除根,還需蓋一道觀,以我道家先天之氣,驅除妖邪,保宮內幹淨。”
安帝聽了,點頭道:“國師所說不假,前朝竇太後,自掌權後,恣意妄為,這後宮難免少不了幽靈怨鬼。隻要能驅除妖邪,保宮內幹淨,國師有何所需,大將軍全力支持。”說完轉身對大將軍道,“大將軍,眼近中午,你與朕一起,在養心殿設宴,好好謝下國師。膳後,就由大將軍負責,按國師所說辦理。唉!朕心甚憂,隻求上天保佑,國師金丹早日製成。協助國師蓋煉丹一事,就由大將軍受累了。”
眾人聽了,又是一番安慰之話,然後便按安帝吩咐行事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