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山重水複疑無路
張道陵一路急奔,雖然挑著金龍二人,可他一點也不覺得累。他借著躡空術,在天色未亮之際,已到了王屋山。王屋山峰巒起伏多變,山勢恢宏險峻,張道陵初次來時,走了有半個月,那時隻覺這裏山高陡,溝深湖靜,眼看路就在前方不遠,可走起來卻要順山勢而行,走上半天才到對麵。如今自己雖是挑了兩個人,但行進間如履平地,不一會,就來到了天壇山。
張道陵依龍兒之言,一路上專門尋水而行。等過了天壇山,便聞有水流之聲,自上麵望去,遠處一道瀑布順流而下,隻是此時已是初冬,水勢大減,不見夏日裏的磅薄之氣。
張道陵挑著二人,來到瀑布處遠處的一塊大石上,將他們二人放下,又讓二鼠與金蟬在石上等著。他抱起龍兒,縱身來到瀑布前,他口持避水訣,伸手將龍兒放入瀑布當中。龍兒此時已一夜未得水了,此時入水,精神不由一振,當下運氣,引精歸神,過了一時辰,方才結束打坐,示意張道陵出來。
等他們迴到石上,眾人見龍兒神色有了些好轉,都是高興。龍兒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水雖有助我恢複,但要想治好此傷,還得找到濟水之源。”
“那好,咱們這就找去。”
龍兒和金蟬均是怕張道陵累住,執意讓他休息一會。可張道陵心情大好,一點也不覺得累,執意要趕路。二人無奈,便上了筐,由他挑起,繼續前行。
他們直向瀑布上流處奔去,來到水源之處,見那水並不是山頂處流來,而是自半山腰一山縫中流出。龍兒來此一試,仍然感覺並非是濟水之源。
眾人便又順著山巒而行,此時天色大亮,遠遠望去,隻見千峰排戟,萬仞開屏。腳下雖是秋草衰黃,枯藤纏樹,但近處數個蒨崖,越是危險之處,越有那萬節修篁、迎客蒼鬆,迎風而立。
張道陵走了片刻,見前麵有座高山,山腳下一條河流細如小溪,蜿蜒消失在山巒中。忽然想起那山叫作爛桃山,他初次來時,正是經過此山才與愚公相遇。當下與眾人講了愚公移山的神跡。眾人聽了,無不為愚公的事跡而感動。金蟬更是道:“張大哥,等咱們此番事過,一起去想法子,助愚公他老人家完成心願,可好。”
張道陵聽了,高興地道:“我也有此意,好,到時咱們兄弟二人一同來幹。”
龍兒和小白、小黑聽了,均不滿意,道:“你們這是看不起我們呀,不帶著我們一起幹。”
說話間,已過了爛桃山,來到當初張道陵差點被淹的那條河流,現在雖是水量小了很多,可仍川流不息地是自北向南流去,眾人見這河左右岸分別有山林立,隻爛桃山的東側相對有座高山相夾之間,有個峽穀,兩岸山石壁立,嶙峋巍峨,是以水流到此處,山勢陡峭。
張道陵指著山與眾人道:“若是能將這爛桃山截去半截,放在這裏攔住這河,河水便能折而向西流雍州,則一可解水患之災,二可解雍州缺水之苦。龍兒,等你當了濟水神,便可助我們一臂之力了。”
龍兒聽了,撅著嘴道:“我才不想當什麽濟水神呢,到時侯那也去不了,隻能守在這裏。不過,要是你們都陪著我嗎,我倒是可以考慮。”
說著張道陵已來到河邊,再一次將龍兒放入水中,龍兒打坐了片刻,便出了水,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河是濟水幹流,我們可以順此水尋源了。”
眾人聞聽,更是高興,當下順河而行,見河水越向上行,水勢越小,漸而成溪,張道陵快步而上,不一會來到一顆大樹之下,眾人見這大樹高可參天,樹幹粗大,差不多要五六個人才能合圍。
仰首望去,隻見樹葉全無,剩下的枝條有如無數條臂膀,伸向天空。再看四周,隻見樹旁百米處,自己順著而來的小河已至盡頭,變成一眼泉水,被許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巨石環繞其間。泉水在冬日裏仍是泊泊而流,散發出來的水氣如煙如霧,將四周打扮成有如神仙境界。
小白小黑見了,齊聲歡唿,均道找到濟水水源了。張道陵見眼前情景,有如昨日重現,心中也不勝感慨,他猛然間想起愚公曾對自己說過,銀杏樹下所見之泉,並不是濟水之源,濟水之源甚多,且多出於地下,再集山水匯流成河後,經黃河而不入,獨自入海。不由地低聲對龍兒道:“我想起來了,愚公曾說過這濟水之源甚多,且多出於地下,銀杏樹下所見之泉,是不是濟水之源,你來試試吧。”
龍兒點點頭,出了筐,來到泉水邊,潛身下去,過了一會才說道:“張大哥,愚公說得不錯,這裏雖是泉眼,水也是濟水,但仍不是濟水之源。”
張道陵想起在玄天洞經曆,又問道:“用不用潛入水中看看,是否有向下的水道呢?”
龍兒搖了搖頭,道:“我已看過了,與玄天洞裏的水泉不一樣,水下麵全是堅硬的山石,水都是從石縫中滲出來的,並沒有下潛的通道,難道真正的濟水之源,還是在仙穀中不成?”
小黑在一旁想了想,迴想起當初自己找張道陵的情景,不由地感慨道:“哎!上次我找張大哥時,張大哥正在仙穀裏,他有一條臭襪子被水衝了出來,被我聞道,我順著臭味在山洞縫裏亂鑽,終於找到他的。我們出來時,應讓張大哥在裏麵多放些臭襪子是的好了,這樣好找仙穀了。”
眾人聽了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小白嗔道:“你亂說啥,張大哥那有那麽那麽不香,再說多大味,這麽長時間也被水衝沒了。”
張道陵也有些不好意思,當下道:“這樣吧,龍兒你在水中先調養一下,金蟬和小白陪著你,小黑鼻子好使,和我同去找些吃的,順便看看有沒有進仙穀的路。”
“好啊!好啊!”小黑這兩天被關起來,早就憋悶壞了。當下就要從金蟬懷中跳下去,慌得張道陵忙用手接住,嗔道:“你腿還沒完全好呢,注意著點。”
小黑吐了吐舌頭,道:“好的,張大哥,知道啦。咱們走吧。”
張道陵抱起小黑,踏空而去,他記得自己當初就是從這裏出發,行了一程,遇到一座高山,路也分了兩岔,兩條均向北去,一條直上山去,淹沒在雜草之中,另一條則順山勢而下,道路寬闊,看來是有人常走。
張道陵按照愚公所說“上善若水”,選了上坡之路,過了山頂,便是一道如被刀劈懸崖,而且對麵山也是如此一樣的峭壁,一條瀑布從山頂直流而下,流下去仍是一條河流,不見碧綠的深湖。
張道陵記得自己出穀時,濟水神曾道隻要自己一出此穀,就無緣再入。除非來了新的濟水神。可龍兒就是新上任的濟水神啊。對了,龍兒道她不願意當,這才出了穀,難道我們此番前來,又要白跑一迴嗎?對了,我記得仙穀中那道瀑布注入湖水中,湖水卻不滿不溢,想來必有從地下泄處,所以才有了各處的泉水,最後又匯流成濟水。如此說來,仙穀中的瀑布之源,方是真正的濟水水源啊!
他腦中想著,腳步也一路前行,可是走了一刻,也沒有發現那座高山。小黑在他懷中露出小腦袋,問道:“張大哥,咱們不是找吃的去嗎?你想上那找去呀?”
張道陵迴過神來,笑道:“小黑,你還記得咱們出仙穀後,先上了一座高山嗎?我想若是能找到那裏,就成找到濟水之源了。可是我記得當初也走的是這條路啊,怎麽看不到那座山了呢?”
小黑聽了,讓張道陵把她捧在手心,四下張望,道:“應該是這裏,我記得前麵就是一座高山,山下有湖。可眼前卻全是山,沒有水呢?不過,張大哥,我第二次進那山穀,裏麵的情景一點也沒變啊!龍兒姐也是帶著我從穀上出來的,也過了那座高山啊!”
他們四下觀望,但見這裏除了山,就是石頭,空空如也。張道陵歎道:“看來仙穀仍在,但隻有有緣人方能得見。也罷,你聞聞那裏有榛果鬆子,咱們去采些,帶迴去給他們吃。”
小黑憑空聞了聞,便聞到南麵傳來鬆子的清香,當下指點著張道陵,來到前麵一座山的半山腰處,果然見有一片鬆樹林。這裏人跡罕至,鬆樹上長開的鬆果裏,俱是顆顆飽滿的鬆子。張道陵忙采了有七八斤了,這才攜小黑迴到銀杏樹下的水泉邊。
他們迴來後,見龍兒猶在水中療傷,金蟬和小白在一旁守護。當下輕聲招唿他們過來吃鬆子。小白小黑牙口甚好,兩個小耗子你一個我一個地將鬆子咬開,送與張道陵和金蟬吃。這鬆子在樹上掛到如今,被陽光曬了個透,吃起來滿口生香。他們二人二鼠,吃了個飽,又給龍兒剝了不少,等龍兒一會來吃。
龍兒在水中又打坐了一柱香地功夫,這才從水中緩緩站起。張道陵迎上去,關切地問:“好點沒?”
龍兒點點頭,麵色卻仍是蒼白。張道陵觀看她背後的傷,見上麵黑色雖是有些淡了,但仍是觀之觸目驚心。龍兒不願眾人擔心,一邊接過來金蟬送過來的鬆子仁,邊吃邊問張道陵道:“張大哥,別處那裏還有水源啊,一會咱們再去別的地方,用這珠子試試,我就不信,找不到濟水之源。”
張道陵道:“我適才順便到四下看了看,除近就這裏的泉水最大,別的地方也就幾處了。想來是到了冬天,水量減少了。”
龍兒聽了,有些灰心地道:“哎,不行的話我就這水中療傷,隻是怕我傷未好,不能助你們對付天公真人他們。”
張道陵安慰道:“你先別急,當初我尋這仙穀也是費了不少勁呢。不過這樣也好,隻要是我們自己找進來的,你就不用負有看門之責,估計天庭也沒法子咱們。”
龍兒聽了,忽想起一事,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次我在眾人前現身救小黑,卻沒有那些破神仙們來找咱們麻煩,可不知是什麽原因?”
張道陵一想,確實如此,想了想道:“或許是有神仙在暗中保護咱們吧。比如說那個三太子。”
“你提他幹什麽?”龍兒聽張道陵說起西海三太子,當時就不高興了。
張道陵不成想龍兒一聽到三太子,立馬就不高興了,忙解釋道:“我是奇怪那日那日遊神的舉止。大家都吃好了吧,那咱們再去找水泉去。請二位入筐。”
龍兒被張道陵的舉止又逗得一笑,白了他一眼,便坐到筐中。金蟬抱了二鼠也上了筐,張道陵挑起他們,又開始尋找起水源來。
他們找了半天,見所找水源沒有一個比之前銀杏樹下的水泉大,龍兒放下濟水之珠測驗,也均沒發出更亮的光來,不由地有些泄氣。她見張道陵挑著她們二人到處尋找,額頭上已滲出了汗珠,心下感激,便說什麽也不肯找了。
張道陵情知龍兒所受之傷甚重,不及早醫治,必有後患。但也知這親樣子如沒頭蒼蠅地尋找,事倍功半,當下思忖起來。他跳在半空中,邊思邊向遠方望去,見眾山群立,白雲飄浮,竟無一處是自己落腳之處。
張道陵想了一會,忽然想起,自己當時得以入仙穀,是得了山神愚公和龍兒嫂子濟水神之助,如今要想再入仙穀,恐怕是還得有神仙幫忙。可是這二位均已仙去,龍兒還未得濟水神之位,此地山神,聽愚公說是一位前朝大臣楊震。不過話說迴來,人家受天規所限,求人家幫自己會害了人家,此事自己是決不會辦的。若是愚公老人家還在的話,自己倒是可以與他請教。隻可惜他老人家已放棄神位,轉世投胎去了。
張道陵感慨一番,忽想起愚公臨別前曾說過“他日有緣,可到刻我字的那塊大石坐坐”,自己眼下也不知到何處去尋這濟水之源,何不到那裏去看看。想到這裏,當下挑著眾人,向河北岸的那座大山行去。
未到中午,便爬到了目地之處。龍兒見張道陵將她們挑到此地,迎麵是一塊高三丈、寬五丈的黑色大石座落在山坳之中,大石四周草木不生,下麵也是黑漆漆的岩石,四下沒有泉眼水流,不解地問道:“張大哥,你怎麽帶我們來這裏了?”
張道陵輕輕放下擔子,對眾人道:“我記得愚公臨別是,讓是我若有緣,可來此坐坐,今日既然來了,就到這裏看看。”
眾人圍著大石左右觀看了一番,張道陵想起上麵有字,又帶眾人上了大石,指著上麵刻的字跡,讓眾人觀看。金蟬上前仔細念道:“王屋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當年吾已年滿九十,舉家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遂率子孫荷,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至挖此石,舉三秋隻動一毫,河曲智叟曾笑而止吾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吾則對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上天被吾之誠心感動,移走此山於雍州之南部。吾死之後,上天感我心誠,命我作王屋山神。然則吾獻力最少,得奉最多,獨居神位,愧哉憾哉!”
等金蟬讀完,眾人均對愚公事跡無比讚歎,他們下了大石,對著大石眾人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然後在石頭旁坐著閑聊,隻聽龍兒歎道:“可惜愚公他老人家已經仙去了,我嫂子也不在了,否則有他們這些好神仙,也不會見我們在此不管。”
小黑也附和道:“是啊,是啊!也不知道救我的那位神仙師父到那去了,若是有他在,收張大哥、金蟬大哥為徒,學得他的本事,就不用怕這些壞道人了。張大哥,你說這神仙,會不會就這麽幾個好的呢,剩下的都不是好的,否則為何他們不出來管管呢。”
張道陵道:“此仍天規所限,天庭製定了六道輪迴,按其意,此生行善,來生得福報,此生行惡,來生得惡報。所以上天是不幹涉人間的。眼前一切,還得靠咱們自己。”
“哼,什麽輪迴,我是耗子,那麽前生必定是作惡了。”
“那倒未必,我聽說世間生靈一共可轉世九迴,共有十世。沒準咱們都是第一世。”
小黑仍是不平道:“哼,我是不相信什麽來世今生的,我隻想現在大夥都好好的,隻要龍姐姐病好了,太後病也好了,我們能在一起到處遊玩,該多好啊!”
龍兒聽了,高興地抱過小黑,笑著說:“小家夥,我也是這麽想的啊!”
小白望了望沉默不語的金蟬,歎道:“可是,要是沒這麽多事,咱們能到一起嗎?”
小白此言一出,眾人都覺得很有道理,心想若是沒有金蟬被冤一事,恐怕張道陵還在仙穀中修行,龍兒還在黃河中,金蟬估計現在已迴到五台山寺中,一心向佛了。
眾人各想著自己的心事,張道陵見眾人麵色俱是有些沉重,不由地一聲長笑道:“天生我材,一定有用。無論咱們是修道也好,參佛也罷,人身龍身獸身都一樣,隻要我們有一顆純真之心,此心光明,所作所為無愧於心,縱是一生未成一果,此世未完,便魂飛魄散,又有何妨。”
“阿彌陀佛。”金蟬聽張道陵如此說,正合他意,不由地讚道:“張大哥此言極是,我今日得觀愚公老人家言行,又聞張大哥之言,這些天來的困惑,頓感開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說完對著張道陵合什作禮。
“嘻嘻,金蟬大哥,你就誇張大哥吧!等上天那天發現了張大哥這樣的好人,讓他在這當山神,龍姐姐當水神,那就好了,你就在這蓋個寺廟,咱們就能都在一起了。”
“當山神可不是那麽容易的,愚公他老人家不用說了,我聽愚公老人家說,接替他神位的,正是前些日子去世的太傅楊震。據愚公老人家說,當年楊震調任東萊太守,在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他從前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令,王密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於白天謁見後,又乘更深夜靜無人之機,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係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麽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後,王密十分慚愧,隻好作罷。楊震生前有德有才,死後才被天庭封為王屋山神。我這百十年,在沒遇到金蟬兄弟前,隻知道自己一心求道,沒想過世人憂患,等遇到金蟬兄弟後,才知道修道不能獨善己身,悟得了些道理,所以說起來還得感謝金蟬小兄弟。”說到這,他又起身,恭恭敬敬地對金蟬拜了下去,慌得金蟬忙上前扶起。二人雙手相持,望向對方,均感到與對方互為知己,心意相通。
小黑見二人一會你拜他,一會他謝你的,不禁又好笑又好氣,在旁叫道:“好了,我說你們謝完了沒有,要是沒事了咱們得去找濟水之源了。我看龍姐姐臉色又有些白了。”
張、金二人聽了,忙望向龍兒,果見她正勉強笑著說自己沒事,可臉色不如之前了。張道陵忙上眾人上了竹筐中,挑起竹筐,下山尋水而去。
可是此山亂石甚多,並無泉眼。張道陵心想不行還是先迴當初的銀杏樹下吧,剛要走,卻聽身後的竹筐中的小白叫道:“張大哥,那邊山腳下有個發光的地方,會不會是有水呢?”
張道陵聞聽,掉轉過身,向小白說的方向望去,果然在冬日的陽光照耀下,有個地方閃爍著一線光亮。當下喜道:“好,咱們去看看。”當下運步如飛,來到發光的地方。
等他們走了百二十步,卻沒有聽到水聲,原來此處被一片鬱鬱蔥蔥的鬆柏樹林包圍著,這些樹林長得異常茂盛,雖是身處冬日,仍然是青樹翠枝,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張道自空中勉強下來,在潭邊找了塊大圓石落下。但見潭裏潭外到處是亂石,潭水表麵雖已結冰,但冰麵不厚,張道陵撿了個石頭用力衝了下去,冰破石落,露出一大片水來。但見潭水清冽,片片碎冰在上麵閃著寒光。龍兒從筐中出來,便要下水。金蟬見了,忙阻道:“這水有冰,不冷嗎?”
龍兒一笑,道:“沒事的,我這傷,水冷點更好。”說完從張道陵砸的冰窟窿中入水,直潛水底,卻見潭水也就一人來深,下麵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但仍找不到水流的源頭。隻得出來對眾人搖了搖頭,又道:“你們先在外麵待會,我先入水打坐會。”
眾人不敢出聲,怕打擾龍兒,隻得在石上四下觀望,但見冰下麵竟然有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還有幾塊大石,也如腳下的這塊,從潭水中露了出來,張道陵索性帶著金蟬和小黑小白,在這幾塊大石上跳來跳去,察看地形,但見石頭一如尋常,並無異樣。再看四周,除了冰水,別無他物。隻是這潭水岸勢犬牙差互,讓人不由地感到淒神寒骨,心生淒涼之感。
眾人在潭邊待的久了,隻覺四麵鬆柏環合,寂寥無人,悄愴幽邃,讓人感覺此地不可久居,正在這時在,龍兒打坐完畢,出水,將身一抖,身上頓幹。她對張道陵道:“張大哥,我好多了,這裏太安靜了,讓人心生淒涼,咱們還是去別處找找吧。”
張道陵點點頭,挑起眾人,躍上空中。
(本章完)
張道陵一路急奔,雖然挑著金龍二人,可他一點也不覺得累。他借著躡空術,在天色未亮之際,已到了王屋山。王屋山峰巒起伏多變,山勢恢宏險峻,張道陵初次來時,走了有半個月,那時隻覺這裏山高陡,溝深湖靜,眼看路就在前方不遠,可走起來卻要順山勢而行,走上半天才到對麵。如今自己雖是挑了兩個人,但行進間如履平地,不一會,就來到了天壇山。
張道陵依龍兒之言,一路上專門尋水而行。等過了天壇山,便聞有水流之聲,自上麵望去,遠處一道瀑布順流而下,隻是此時已是初冬,水勢大減,不見夏日裏的磅薄之氣。
張道陵挑著二人,來到瀑布處遠處的一塊大石上,將他們二人放下,又讓二鼠與金蟬在石上等著。他抱起龍兒,縱身來到瀑布前,他口持避水訣,伸手將龍兒放入瀑布當中。龍兒此時已一夜未得水了,此時入水,精神不由一振,當下運氣,引精歸神,過了一時辰,方才結束打坐,示意張道陵出來。
等他們迴到石上,眾人見龍兒神色有了些好轉,都是高興。龍兒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水雖有助我恢複,但要想治好此傷,還得找到濟水之源。”
“那好,咱們這就找去。”
龍兒和金蟬均是怕張道陵累住,執意讓他休息一會。可張道陵心情大好,一點也不覺得累,執意要趕路。二人無奈,便上了筐,由他挑起,繼續前行。
他們直向瀑布上流處奔去,來到水源之處,見那水並不是山頂處流來,而是自半山腰一山縫中流出。龍兒來此一試,仍然感覺並非是濟水之源。
眾人便又順著山巒而行,此時天色大亮,遠遠望去,隻見千峰排戟,萬仞開屏。腳下雖是秋草衰黃,枯藤纏樹,但近處數個蒨崖,越是危險之處,越有那萬節修篁、迎客蒼鬆,迎風而立。
張道陵走了片刻,見前麵有座高山,山腳下一條河流細如小溪,蜿蜒消失在山巒中。忽然想起那山叫作爛桃山,他初次來時,正是經過此山才與愚公相遇。當下與眾人講了愚公移山的神跡。眾人聽了,無不為愚公的事跡而感動。金蟬更是道:“張大哥,等咱們此番事過,一起去想法子,助愚公他老人家完成心願,可好。”
張道陵聽了,高興地道:“我也有此意,好,到時咱們兄弟二人一同來幹。”
龍兒和小白、小黑聽了,均不滿意,道:“你們這是看不起我們呀,不帶著我們一起幹。”
說話間,已過了爛桃山,來到當初張道陵差點被淹的那條河流,現在雖是水量小了很多,可仍川流不息地是自北向南流去,眾人見這河左右岸分別有山林立,隻爛桃山的東側相對有座高山相夾之間,有個峽穀,兩岸山石壁立,嶙峋巍峨,是以水流到此處,山勢陡峭。
張道陵指著山與眾人道:“若是能將這爛桃山截去半截,放在這裏攔住這河,河水便能折而向西流雍州,則一可解水患之災,二可解雍州缺水之苦。龍兒,等你當了濟水神,便可助我們一臂之力了。”
龍兒聽了,撅著嘴道:“我才不想當什麽濟水神呢,到時侯那也去不了,隻能守在這裏。不過,要是你們都陪著我嗎,我倒是可以考慮。”
說著張道陵已來到河邊,再一次將龍兒放入水中,龍兒打坐了片刻,便出了水,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河是濟水幹流,我們可以順此水尋源了。”
眾人聞聽,更是高興,當下順河而行,見河水越向上行,水勢越小,漸而成溪,張道陵快步而上,不一會來到一顆大樹之下,眾人見這大樹高可參天,樹幹粗大,差不多要五六個人才能合圍。
仰首望去,隻見樹葉全無,剩下的枝條有如無數條臂膀,伸向天空。再看四周,隻見樹旁百米處,自己順著而來的小河已至盡頭,變成一眼泉水,被許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巨石環繞其間。泉水在冬日裏仍是泊泊而流,散發出來的水氣如煙如霧,將四周打扮成有如神仙境界。
小白小黑見了,齊聲歡唿,均道找到濟水水源了。張道陵見眼前情景,有如昨日重現,心中也不勝感慨,他猛然間想起愚公曾對自己說過,銀杏樹下所見之泉,並不是濟水之源,濟水之源甚多,且多出於地下,再集山水匯流成河後,經黃河而不入,獨自入海。不由地低聲對龍兒道:“我想起來了,愚公曾說過這濟水之源甚多,且多出於地下,銀杏樹下所見之泉,是不是濟水之源,你來試試吧。”
龍兒點點頭,出了筐,來到泉水邊,潛身下去,過了一會才說道:“張大哥,愚公說得不錯,這裏雖是泉眼,水也是濟水,但仍不是濟水之源。”
張道陵想起在玄天洞經曆,又問道:“用不用潛入水中看看,是否有向下的水道呢?”
龍兒搖了搖頭,道:“我已看過了,與玄天洞裏的水泉不一樣,水下麵全是堅硬的山石,水都是從石縫中滲出來的,並沒有下潛的通道,難道真正的濟水之源,還是在仙穀中不成?”
小黑在一旁想了想,迴想起當初自己找張道陵的情景,不由地感慨道:“哎!上次我找張大哥時,張大哥正在仙穀裏,他有一條臭襪子被水衝了出來,被我聞道,我順著臭味在山洞縫裏亂鑽,終於找到他的。我們出來時,應讓張大哥在裏麵多放些臭襪子是的好了,這樣好找仙穀了。”
眾人聽了都忍不住笑了出來。小白嗔道:“你亂說啥,張大哥那有那麽那麽不香,再說多大味,這麽長時間也被水衝沒了。”
張道陵也有些不好意思,當下道:“這樣吧,龍兒你在水中先調養一下,金蟬和小白陪著你,小黑鼻子好使,和我同去找些吃的,順便看看有沒有進仙穀的路。”
“好啊!好啊!”小黑這兩天被關起來,早就憋悶壞了。當下就要從金蟬懷中跳下去,慌得張道陵忙用手接住,嗔道:“你腿還沒完全好呢,注意著點。”
小黑吐了吐舌頭,道:“好的,張大哥,知道啦。咱們走吧。”
張道陵抱起小黑,踏空而去,他記得自己當初就是從這裏出發,行了一程,遇到一座高山,路也分了兩岔,兩條均向北去,一條直上山去,淹沒在雜草之中,另一條則順山勢而下,道路寬闊,看來是有人常走。
張道陵按照愚公所說“上善若水”,選了上坡之路,過了山頂,便是一道如被刀劈懸崖,而且對麵山也是如此一樣的峭壁,一條瀑布從山頂直流而下,流下去仍是一條河流,不見碧綠的深湖。
張道陵記得自己出穀時,濟水神曾道隻要自己一出此穀,就無緣再入。除非來了新的濟水神。可龍兒就是新上任的濟水神啊。對了,龍兒道她不願意當,這才出了穀,難道我們此番前來,又要白跑一迴嗎?對了,我記得仙穀中那道瀑布注入湖水中,湖水卻不滿不溢,想來必有從地下泄處,所以才有了各處的泉水,最後又匯流成濟水。如此說來,仙穀中的瀑布之源,方是真正的濟水水源啊!
他腦中想著,腳步也一路前行,可是走了一刻,也沒有發現那座高山。小黑在他懷中露出小腦袋,問道:“張大哥,咱們不是找吃的去嗎?你想上那找去呀?”
張道陵迴過神來,笑道:“小黑,你還記得咱們出仙穀後,先上了一座高山嗎?我想若是能找到那裏,就成找到濟水之源了。可是我記得當初也走的是這條路啊,怎麽看不到那座山了呢?”
小黑聽了,讓張道陵把她捧在手心,四下張望,道:“應該是這裏,我記得前麵就是一座高山,山下有湖。可眼前卻全是山,沒有水呢?不過,張大哥,我第二次進那山穀,裏麵的情景一點也沒變啊!龍兒姐也是帶著我從穀上出來的,也過了那座高山啊!”
他們四下觀望,但見這裏除了山,就是石頭,空空如也。張道陵歎道:“看來仙穀仍在,但隻有有緣人方能得見。也罷,你聞聞那裏有榛果鬆子,咱們去采些,帶迴去給他們吃。”
小黑憑空聞了聞,便聞到南麵傳來鬆子的清香,當下指點著張道陵,來到前麵一座山的半山腰處,果然見有一片鬆樹林。這裏人跡罕至,鬆樹上長開的鬆果裏,俱是顆顆飽滿的鬆子。張道陵忙采了有七八斤了,這才攜小黑迴到銀杏樹下的水泉邊。
他們迴來後,見龍兒猶在水中療傷,金蟬和小白在一旁守護。當下輕聲招唿他們過來吃鬆子。小白小黑牙口甚好,兩個小耗子你一個我一個地將鬆子咬開,送與張道陵和金蟬吃。這鬆子在樹上掛到如今,被陽光曬了個透,吃起來滿口生香。他們二人二鼠,吃了個飽,又給龍兒剝了不少,等龍兒一會來吃。
龍兒在水中又打坐了一柱香地功夫,這才從水中緩緩站起。張道陵迎上去,關切地問:“好點沒?”
龍兒點點頭,麵色卻仍是蒼白。張道陵觀看她背後的傷,見上麵黑色雖是有些淡了,但仍是觀之觸目驚心。龍兒不願眾人擔心,一邊接過來金蟬送過來的鬆子仁,邊吃邊問張道陵道:“張大哥,別處那裏還有水源啊,一會咱們再去別的地方,用這珠子試試,我就不信,找不到濟水之源。”
張道陵道:“我適才順便到四下看了看,除近就這裏的泉水最大,別的地方也就幾處了。想來是到了冬天,水量減少了。”
龍兒聽了,有些灰心地道:“哎,不行的話我就這水中療傷,隻是怕我傷未好,不能助你們對付天公真人他們。”
張道陵安慰道:“你先別急,當初我尋這仙穀也是費了不少勁呢。不過這樣也好,隻要是我們自己找進來的,你就不用負有看門之責,估計天庭也沒法子咱們。”
龍兒聽了,忽想起一事,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次我在眾人前現身救小黑,卻沒有那些破神仙們來找咱們麻煩,可不知是什麽原因?”
張道陵一想,確實如此,想了想道:“或許是有神仙在暗中保護咱們吧。比如說那個三太子。”
“你提他幹什麽?”龍兒聽張道陵說起西海三太子,當時就不高興了。
張道陵不成想龍兒一聽到三太子,立馬就不高興了,忙解釋道:“我是奇怪那日那日遊神的舉止。大家都吃好了吧,那咱們再去找水泉去。請二位入筐。”
龍兒被張道陵的舉止又逗得一笑,白了他一眼,便坐到筐中。金蟬抱了二鼠也上了筐,張道陵挑起他們,又開始尋找起水源來。
他們找了半天,見所找水源沒有一個比之前銀杏樹下的水泉大,龍兒放下濟水之珠測驗,也均沒發出更亮的光來,不由地有些泄氣。她見張道陵挑著她們二人到處尋找,額頭上已滲出了汗珠,心下感激,便說什麽也不肯找了。
張道陵情知龍兒所受之傷甚重,不及早醫治,必有後患。但也知這親樣子如沒頭蒼蠅地尋找,事倍功半,當下思忖起來。他跳在半空中,邊思邊向遠方望去,見眾山群立,白雲飄浮,竟無一處是自己落腳之處。
張道陵想了一會,忽然想起,自己當時得以入仙穀,是得了山神愚公和龍兒嫂子濟水神之助,如今要想再入仙穀,恐怕是還得有神仙幫忙。可是這二位均已仙去,龍兒還未得濟水神之位,此地山神,聽愚公說是一位前朝大臣楊震。不過話說迴來,人家受天規所限,求人家幫自己會害了人家,此事自己是決不會辦的。若是愚公老人家還在的話,自己倒是可以與他請教。隻可惜他老人家已放棄神位,轉世投胎去了。
張道陵感慨一番,忽想起愚公臨別前曾說過“他日有緣,可到刻我字的那塊大石坐坐”,自己眼下也不知到何處去尋這濟水之源,何不到那裏去看看。想到這裏,當下挑著眾人,向河北岸的那座大山行去。
未到中午,便爬到了目地之處。龍兒見張道陵將她們挑到此地,迎麵是一塊高三丈、寬五丈的黑色大石座落在山坳之中,大石四周草木不生,下麵也是黑漆漆的岩石,四下沒有泉眼水流,不解地問道:“張大哥,你怎麽帶我們來這裏了?”
張道陵輕輕放下擔子,對眾人道:“我記得愚公臨別是,讓是我若有緣,可來此坐坐,今日既然來了,就到這裏看看。”
眾人圍著大石左右觀看了一番,張道陵想起上麵有字,又帶眾人上了大石,指著上麵刻的字跡,讓眾人觀看。金蟬上前仔細念道:“王屋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當年吾已年滿九十,舉家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遂率子孫荷,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至挖此石,舉三秋隻動一毫,河曲智叟曾笑而止吾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吾則對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上天被吾之誠心感動,移走此山於雍州之南部。吾死之後,上天感我心誠,命我作王屋山神。然則吾獻力最少,得奉最多,獨居神位,愧哉憾哉!”
等金蟬讀完,眾人均對愚公事跡無比讚歎,他們下了大石,對著大石眾人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然後在石頭旁坐著閑聊,隻聽龍兒歎道:“可惜愚公他老人家已經仙去了,我嫂子也不在了,否則有他們這些好神仙,也不會見我們在此不管。”
小黑也附和道:“是啊,是啊!也不知道救我的那位神仙師父到那去了,若是有他在,收張大哥、金蟬大哥為徒,學得他的本事,就不用怕這些壞道人了。張大哥,你說這神仙,會不會就這麽幾個好的呢,剩下的都不是好的,否則為何他們不出來管管呢。”
張道陵道:“此仍天規所限,天庭製定了六道輪迴,按其意,此生行善,來生得福報,此生行惡,來生得惡報。所以上天是不幹涉人間的。眼前一切,還得靠咱們自己。”
“哼,什麽輪迴,我是耗子,那麽前生必定是作惡了。”
“那倒未必,我聽說世間生靈一共可轉世九迴,共有十世。沒準咱們都是第一世。”
小黑仍是不平道:“哼,我是不相信什麽來世今生的,我隻想現在大夥都好好的,隻要龍姐姐病好了,太後病也好了,我們能在一起到處遊玩,該多好啊!”
龍兒聽了,高興地抱過小黑,笑著說:“小家夥,我也是這麽想的啊!”
小白望了望沉默不語的金蟬,歎道:“可是,要是沒這麽多事,咱們能到一起嗎?”
小白此言一出,眾人都覺得很有道理,心想若是沒有金蟬被冤一事,恐怕張道陵還在仙穀中修行,龍兒還在黃河中,金蟬估計現在已迴到五台山寺中,一心向佛了。
眾人各想著自己的心事,張道陵見眾人麵色俱是有些沉重,不由地一聲長笑道:“天生我材,一定有用。無論咱們是修道也好,參佛也罷,人身龍身獸身都一樣,隻要我們有一顆純真之心,此心光明,所作所為無愧於心,縱是一生未成一果,此世未完,便魂飛魄散,又有何妨。”
“阿彌陀佛。”金蟬聽張道陵如此說,正合他意,不由地讚道:“張大哥此言極是,我今日得觀愚公老人家言行,又聞張大哥之言,這些天來的困惑,頓感開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說完對著張道陵合什作禮。
“嘻嘻,金蟬大哥,你就誇張大哥吧!等上天那天發現了張大哥這樣的好人,讓他在這當山神,龍姐姐當水神,那就好了,你就在這蓋個寺廟,咱們就能都在一起了。”
“當山神可不是那麽容易的,愚公他老人家不用說了,我聽愚公老人家說,接替他神位的,正是前些日子去世的太傅楊震。據愚公老人家說,當年楊震調任東萊太守,在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他從前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令,王密為了報答楊震的恩情,特備黃金十斤,於白天謁見後,又乘更深夜靜無人之機,將黃金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批評說:‘我和你是故交,關係比較密切,我很了解你的為人,而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麽呢?’王密說:‘現在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道呢!’受到譴責後,王密十分慚愧,隻好作罷。楊震生前有德有才,死後才被天庭封為王屋山神。我這百十年,在沒遇到金蟬兄弟前,隻知道自己一心求道,沒想過世人憂患,等遇到金蟬兄弟後,才知道修道不能獨善己身,悟得了些道理,所以說起來還得感謝金蟬小兄弟。”說到這,他又起身,恭恭敬敬地對金蟬拜了下去,慌得金蟬忙上前扶起。二人雙手相持,望向對方,均感到與對方互為知己,心意相通。
小黑見二人一會你拜他,一會他謝你的,不禁又好笑又好氣,在旁叫道:“好了,我說你們謝完了沒有,要是沒事了咱們得去找濟水之源了。我看龍姐姐臉色又有些白了。”
張、金二人聽了,忙望向龍兒,果見她正勉強笑著說自己沒事,可臉色不如之前了。張道陵忙上眾人上了竹筐中,挑起竹筐,下山尋水而去。
可是此山亂石甚多,並無泉眼。張道陵心想不行還是先迴當初的銀杏樹下吧,剛要走,卻聽身後的竹筐中的小白叫道:“張大哥,那邊山腳下有個發光的地方,會不會是有水呢?”
張道陵聞聽,掉轉過身,向小白說的方向望去,果然在冬日的陽光照耀下,有個地方閃爍著一線光亮。當下喜道:“好,咱們去看看。”當下運步如飛,來到發光的地方。
等他們走了百二十步,卻沒有聽到水聲,原來此處被一片鬱鬱蔥蔥的鬆柏樹林包圍著,這些樹林長得異常茂盛,雖是身處冬日,仍然是青樹翠枝,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張道自空中勉強下來,在潭邊找了塊大圓石落下。但見潭裏潭外到處是亂石,潭水表麵雖已結冰,但冰麵不厚,張道陵撿了個石頭用力衝了下去,冰破石落,露出一大片水來。但見潭水清冽,片片碎冰在上麵閃著寒光。龍兒從筐中出來,便要下水。金蟬見了,忙阻道:“這水有冰,不冷嗎?”
龍兒一笑,道:“沒事的,我這傷,水冷點更好。”說完從張道陵砸的冰窟窿中入水,直潛水底,卻見潭水也就一人來深,下麵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但仍找不到水流的源頭。隻得出來對眾人搖了搖頭,又道:“你們先在外麵待會,我先入水打坐會。”
眾人不敢出聲,怕打擾龍兒,隻得在石上四下觀望,但見冰下麵竟然有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還有幾塊大石,也如腳下的這塊,從潭水中露了出來,張道陵索性帶著金蟬和小黑小白,在這幾塊大石上跳來跳去,察看地形,但見石頭一如尋常,並無異樣。再看四周,除了冰水,別無他物。隻是這潭水岸勢犬牙差互,讓人不由地感到淒神寒骨,心生淒涼之感。
眾人在潭邊待的久了,隻覺四麵鬆柏環合,寂寥無人,悄愴幽邃,讓人感覺此地不可久居,正在這時在,龍兒打坐完畢,出水,將身一抖,身上頓幹。她對張道陵道:“張大哥,我好多了,這裏太安靜了,讓人心生淒涼,咱們還是去別處找找吧。”
張道陵點點頭,挑起眾人,躍上空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