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太行雪滿山
張道陵挑著玉蘭和金蟬,一路疾行,等到了有人的集市上,方找地方吃飯休息,順便讓玉蘭暖和身子。等到了晚上,則又上路,專找沒人的地方,在空中徑直向大孚靈鷲寺的方向行進,到第二天天明,三人已到了北方新興郡境內。
張道陵挑著二人自上而下望去,但見一條山脈東西蜿蜒,上麵有四座山峰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南側又有一座高山傲然挺立,獨立為峰。山峰間溝穀縱深,狀如u形,隻有五峰之頂,有一大片平地。整條山脈山勢高峻,山上積雪皚皚,霞光初照,一片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金蟬在前仔細辨認了一番,喜道:“張大哥,我們到家了。你們看,這清涼山有五座主峰,因峰頂平緩如平台,被當地人喚作五台,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和中台翠岩峰山頂,我所出家的大孚靈鷲寺,就在這五台中間的平地中。”
玉蘭見了,想起慧智在如意上留下的詩句,不由地念道:“仲秋視霄漢,九星映五台。原來金蟬小師父所在的清涼山,竟然有五個如平台的山峰。這詩說的一點也不錯啊!”
金蟬聽了,迴道:“是啊,當地人也有管這山叫五台山的。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叫它清涼山。因為據傳說,遠古時代的這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來此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裏到東海龍王那裏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迴來。當文殊菩薩把那塊大青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穀裏時,刹那間,這裏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這個地方就叫清涼山了。”
說到這裏,金蟬看了玉蘭一眼,問道:“玉蘭姑娘,這裏冬日更冷,你現在冷不。”
玉蘭迴道:“我不冷,張大哥又把他的道袍給我穿上了,裏麵非常暖和,一點也不冷,倒是你們,都穿得那麽少,這冷的天,都是我累得你們如此。”
張道陵笑道:“玉蘭,你不必為我擔心,我在仙穀中吃了不少好東西,現在是寒暑不懼。倒是金蟬,穀中金丹他沒有吃,竟然比我還經凍。”
金蟬迴道:“張大哥,我雖然沒吃金丹,但體內總感覺有股暖流,助我禦寒。”
“咦,按你說的情景,你體內應是有內丹形成,可是你剛多大,又沒修行過,怎麽會這種狀況呢?龍兒也為你多次號脈,也從未號出你有內丹來呀!”
金蟬聽了,也是撓了撓自己的光頭,苦笑道:“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何。其實我之前,是挺怕冷的。可是自打這次到過白馬寺,經曆了種種事情後,竟然也不怕冷了。會不會是我在仙穀中吃的那朱芝起作用了呢。”
“也許是吧。那朱芝我也吃了,但我體內,從未有過你體內的這處現象,就是龍兒贈我的內丹,我還未能運用至此狀況呢。”
“那莫非是我在穀中吃的果子,有個能禦寒的果子,被我吃到了。”
“或許吧!不過不管怎麽樣,這是個好事。”張道陵高興地道。
“張大哥,我不光不怕冷,自打吃了仙穀中的果實後,我感覺身體大好,總是精力充沛,而且眼神也好了許多,我現在在空中就能望到我出家的寺廟了。喏,你們看到北麵有一個小山峰沒,那就是靈鷲峰,山腰上的那片房子便是大孚靈鷲寺。”
張道陵聽了,喜道:“好啊!正好天也亮了,咱們這就下去,找個沒人處上寺進香去。”說著他身形一轉,帶著二人直奔大孚靈鷲寺而去。
按著金蟬的指點,他們來到離大孚靈鷲寺正上方數十米高的地方,張道陵見四下無人,便落在附近的一個小山坡上,讓玉蘭和金蟬下了筐,將筐與扁擔藏在附近一草叢中,三人整理好了衣服物品,由金蟬當先帶路,順著一條由上麵已被人將積雪打掃的幹幹淨淨的青石板道,前往大孚靈鷲寺。
眾人剛到山大孚靈鷲寺山門前,便聽到一通低沉雄渾的敲鍾聲悠然傳來。
山門坐西向東,前有長方形台基,麵闊三間,進深六椽,前後設廊,朱漆大門。山門正麵高懸一麵豎匾,藍底金字,上書“佛光普照”,山門前並無和尚看守,兩扇大門正左右分開,似張臂歡迎金蟬歸來。
張道陵與龍兒站在門外,讓金蟬進去通報。他二人目光則隨著金蟬走進入山門,向裏望去,卻見兩個和尚正背對著他們,一人用一把掃帚在打掃第二殿的衛生。想來是他們先將外麵的青石道打掃好後,正收拾裏麵。
金蟬見了,顫聲叫道:“圓淨師兄、圓空師兄!”
那二個和尚聞聽有人唿喊,而且是久未聽到,又是熟悉無比的聲音,不由地同時迴頭望去,見了金蟬,先是一怔,均是齊聲歡叫:“金蟬,金蟬小師叔,你迴來了。大師伯,金蟬小師叔迴來了。”說著均是上前和金蟬摟抱在一起,神情透著無限歡喜。
這時隻聽得裏麵有一人說道:“大清早的,在外吵什麽?別打擾了方丈清修。”說著一個有四十歲左右,體形微胖,長相淳厚的和尚走出第二殿,一眼望見金蟬,也不由地喜叫道:“金蟬,金蟬,你可迴來了。你長高了,也瘦了。”
他一邊拉著金蟬的手,親熱地搖著,又一眼看見站在山門外的張道陵和龍兒,不由奇道:“咦,這兩位是?”
金蟬忙介紹道:“弘祥大師兄,這位是張道陵張道長,這位是玉蘭姑娘,是他們二位送我迴來的。”說完又與二人介紹道,“這是我弘祥大師兄。”
眾人聽了,相互敬禮,弘祥打量二人,見張道陵年紀雖輕,但眉宇間神彩飛揚,英氣蓬勃,一看就不是俗人之相。而後麵那位女子,衣著華貴,雖然頭上帽子和麵紗遮住麵容,看不清真麵相,但此人氣質非凡,自己可是從未看過如此神仙般的女子。
他也不敢多看玉蘭,滿麵笑容,熱情地對張道陵道:“哦,哦,原來是兩位貴客,多謝多謝!圓淨圓真,快請二位到香房喝茶,容我去稟報方丈。金蟬,你與我同去,方丈一直在掛念你,現在有病臥床不起,不過你來了,他一高興,或許病就好了。”
金蟬聞聽,雙眼垂淚道:“弟子不孝,致師父掛念。對了,弘祥大師兄,這位張道長,醫術通神,可否讓他為恩師看看病。”
“是啊!”弘祥聞聽,也是大喜,笑道:“好啊!寺裏在附近請了好幾位大夫,都沒將師父的病治好。想不到你一迴來,就帶來了名醫。那就請張道長一同入內。”說完他又麵帶謙意,對玉蘭道:“這位姑娘,本寺未得方丈之命,不得請女子入內,還請姑娘恕罪,先在山門的香房喝茶稍候。”
玉蘭聽了微微一笑,道:“金蟬小師父於我等有大恩,此番前來,仍是向貴寺致謝的,小女子聽命便是。”
這三位和尚聽玉蘭發聲,有如空穀鸝鳴,說不出的婉轉好聽,心想這金蟬是從那裏結識的這兩位神仙般人物,怪不得這麽久才歸來。
當下玉蘭隨圓淨等人去香房休息,金蟬和張道陵隨著弘祥,一路穿過三座大殿,來到後麵的禪房。
弘祥來到房前,輕輕地敲了敲門,門被打開,一個小沙彌將弘祥迎了進去,他一眼瞥見金蟬,先是一怔,隨後大喜,險些失聲叫了出來。
聽弘祥進去後輕聲與裏麵人說了幾句,便出來,恭恭敬敬地對張道陵道:“張道長,您請這邊喝茶稍候,方丈傳金蟬進去。”
張道陵笑道:“好。金蟬,你與方丈見麵,可不要太過激動。”
金蟬已是淚流滿麵,輕聲應了聲是。便在小沙彌地陪伴下,進了禪房。
禪房中掛著窗簾,光線不是很亮。金蟬拭出淚水,抬眼望去,隻見師父躺在床上,須發皆白,蓋著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轉過頭來,睜開渾濁老眼,伸出瘦骨嶙峋的左手,伸向金蟬,那手臂猶自有些顫抖,猶如風中殘燭。
金蟬一下子跪倒在地,匍匐著來到老人身邊,雙手握住師父的手,強忍住悲聲,流著淚笑道:“師父,我迴來了,我迴來了。”
方丈睜大眼睛,慈祥地望著金蟬,一隻手摸著金蟬的光頭,為他拭去淚,笑道:“我佛保佑,我們的金蟬迴來了。迴來就好,我一直後悔,讓你一個人出去。我讓你二師兄三師兄去延古寺找你,卻說你早就走了,迴來報我後,我就病倒了,隻能在佛前日夜祈禱,求佛祖保佑你平安啊。”說到這裏,他又是一陣咳嗽,隻震得自己從床上坐了起來。
金蟬見了,忙用被子將方丈蓋好,又取來痰盂,一手接痰,一手在方丈背後輕輕捶打,助他吐痰。
方丈咳嗽了好一陣,才止住咳嗽,重新躺下。金蟬輕輕地將師父放下,用手巾細心地將他嘴角的痰淡拭去。方丈又從被窩中伸出手來,輕輕地撫摸著金蟬的臉龐。金蟬望著這雙自打他生出來,就抱著自己的手,這雙無數次疼愛地撫摸過自己的雙手,如今瘦得隻剩下皮包骨頭了。
他心中又是一陣難過,卻強忍著,臉上擠出笑容,急切地道:“師父,我這次迴來,帶來了張道長和玉蘭姑娘,他們都是好人。張道長把太後的病都治好了。他就在外麵呢,我現在就去請他,來給您治病。”
方丈聞聽,也不知從那裏來的力氣,一把握住金蟬的手,又咳嗽了一陣,這才問道:“他們是幹什麽的?怎麽還有個姑娘?你這麽時間都去那裏了。太後?是怎麽迴事?”
金蟬道:“師父,我一年多經曆了太多的事情,等您病好了,細細與您說。請您同意張道長為您看病,另外請玉蘭姑娘進寺看您。她是代表當今太後,來咱們寺裏的。”
“什麽?”方丈聽了,張大了口,呆呆地望了金蟬。他見金蟬一臉真誠而又著急的樣子,歎了口氣,道:“我相信你。既然是貴客到了,讓弘祥他們好生接待。我這病,我是不指望了,我盼你迴來,是想將方丈之位傳給你。”
金蟬聽了,撲通跪倒在地,求道:“師父,您放心,張道長一定能妙手迴春的。您這話可不要再提了。”
方丈聽了,閉上眼笑了起來,笑道:“好,好,有你迴來了,一切都好辦了,這些事,都由你安排就是了。”
“好。師父,弟子這就去請張道長。”
金蟬說完,輕輕地退了出去,門口的小沙彌告訴了張道陵在弘祥的房中。金蟬忙快步進去,打開門就對裏麵二人說道:“弘祥師兄,方丈有請張道長。”
弘祥與張道陵正在房間敘話,聽了張道陵關於金蟬最近的一些介紹,張道陵隻是簡單地說了金蟬掃塔,被朝廷冤枉,後來太後病好後,又放了金蟬迴來這幾件事,已將弘祥驚得目瞪口呆,不知說什麽才好。這時聽得金蟬說方丈有請,二人便起身出屋,隨著金蟬,來到方丈床前。
方丈見張道陵來了,便要在小沙彌的攙扶下,與張道陵見禮。
張道陵見狀,忙上前止住,笑道:“老師父,不要客氣。貧道與金蟬兄弟結交,也是您的晚輩。”
“哎呀!承蒙張道長不遠萬裏,來送小徒,老衲卻不能以禮相待,道長莫怪啊!”
張道陵笑道:“貧道從金蟬兄弟口中得知,方丈是菩薩一樣的人物,今日才來拜訪,已是不敬。來,請老師父伸出手來,讓貧道看看脈相。”
方丈依言,伸出手來,張道陵右手輕搭脈博,又望聞問切了一番,這才笑道:“方丈放心,你這病仍是悲傷過度,憂思累及肺脾所至。”
方丈迴道:“道長果然高明,我一時粗心大意,竟然答應讓金蟬獨自出行。自他走後,我日夜掛懷,後來派人去尋,卻沒找到金蟬,自此以後,就有些不舒服了。”
張道陵道:“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主氣,司唿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大師父正是為此,導致氣血淤結;上通喉嚨,開竅於鼻,在誌為憂,在液為涕,故有此症也。如今金蟬已歸來,方丈您心中鬱結已消,我隻需開些莪術、半夏、杏仁等藥來潤肺、補肺、平喘,再用桂枝來溫經通絡、通陽、散寒,保證讓您一個月內病就好了。”
方丈和弘祥等人聽張道陵說的頭頭是道,不禁心中都是歡喜。張道陵說了方子,金蟬已記在心中,弘祥還要安排別人去買藥,可金蟬那裏肯。
張道陵問明最近的藥店還在山下數十裏的鎮上,當下笑道:“這藥不用你們去了,不如我快去快歸。金蟬,玉蘭姑娘那裏你先好生接待就是了,。我這去買藥。”
弘祥等人聽了,怎肯讓張道陵去跑腿。忙道:“寺中已準備好了齋飯,請道長和玉蘭姑娘一同入席,這些事,還是讓圓祥他們去吧。”
張道陵笑道:“我走的快,還是我去吧,否則我這金蟬兄弟焦急,飯都吃不下去。”他話一說完,便出了屋門,等弘祥等人出來,卻不見了張道陵的蹤跡。
弘祥出了院門,仍是沒看到張道陵,奇道:“咦,張道長到那裏去了。”
金蟬忙解釋道:“大師兄,這張道長,雖不是神仙,可卻會神仙之術,他已走遠了。”
弘祥聽了嘖嘖稱奇,這裏寺中其餘眾僧聽聞金蟬迴來,齊到了外院,因怕影響方丈,沒敢進來,俱在院門外等候,他們見金蟬出來,一起圍住,七嘴八舌地問寒問暖。
要知道寺中人年紀以金蟬最小,年紀第二小的也比金蟬大著十歲,個個都是見著他長大的,雖然金蟬的輩份高,可他自幼就乖巧聽話,寺中沒有人不喜歡他的。金蟬為全方丈心願,小小年紀,獨自外出尋經,全寺上下,無不關心,今日見他無恙歸來,俱是大喜過望。
弘祥因見張道陵如此本事,心中有諸多疑問待解,當下讓眾僧先迴去念經。他則帶著金蟬,來見玉蘭。
玉蘭獨坐在香房之中,思緒不由地浮想聯翩起來。她心中暗想,這裏就是金蟬所住之地。我這次來,特意帶來了最好的紙墨,我要將金蟬小師父在這裏的一切一切,都畫出來,迴去呈給太後看。金蟬小師父,今後就要在此一直住下去嗎?看他的心思,在太後在世的日子裏,是不肯再前住洛陽了。哎,聽張道長說,太後的陽壽隻有三年了。我迴去後,如何才能將這些事告訴太後呢。張道長給太後治好病後,我看太後隻是將最近幾個月的事情忘了,但她已經對有些事隱隱生疑,我看肯定是瞞不了她太久的。哎,我看金蟬小師父也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在我們麵前,雖然強顏歡笑,可他心中,何嚐不是傷心欲絕啊!他雖然不是孤兒,但眼下這種情景,卻還不如蒙在鼓裏呢。我也是個孤兒,與父母雙親失散。但我卻有大將軍夫婦可以倚靠,有太後垂憐,比起金蟬來,我實在是有福多了。
玉蘭正浮想聯翩之間,忽然聽得外麵有人敲門,忙起身開門。
門打開,金蟬與弘祥走了進來。金蟬又鄭重地將玉蘭與弘祥介紹了一遍。玉蘭見此情景,除去了麵紗,再次與弘祥見禮。
弘祥聞聽眼前這個女子竟然是當今太後的侄女,無比震驚。他見玉蘭長得天香國色,自己都不敢直視,不由地連連點頭,口中直念阿彌陀佛。最後道:“玉蘭姑娘,我已經請示了方丈,他老人家同意讓玉蘭姑娘入寺還願,並且安排出玉蘭姑娘住的地方。”
玉蘭聽了大喜,忙又謝過。
弘祥心想我們這佛門寺院,連女子入寺都不許,如今竟然為這女子破了例,還允許她住在這裏,當真是頭一遭。不過話也說了迴來,這女子長得如天仙一般,又中太後的代表,能來我寺,也是我寺之幸。當下笑道:“玉蘭姑娘能來我寺,當真讓我寺蓬壁生輝啊!不過小僧有一小小要求,還請姑娘將麵紗帶上。”
玉蘭聽了,不由地臉紅一笑,依言將麵紗帶好。
弘祥這才敢正視玉蘭,他對金蟬道:“金蟬,玉蘭姑娘是與你同來的,玉蘭姑娘的一切飲食應用,都由你來親自過目安排吧。”
“是。大師兄。”金蟬尊敬地迴道。
“那好,金蟬,你先帶玉蘭姑娘去吃早飯。我先在這裏等著張道長。”
“大師兄,我們還是等張道長一同吃飯吧,以他的腳力,估計這時也該迴來了。”
“是啊!”弘祥雖是將信將疑,但也什麽都沒說。隻是道,“那好,我先去後院看看,收拾出兩間幹淨房子,留給玉蘭姑娘和張道長。”
他走後不久,金蟬和玉蘭獨處一屋,二人一時都感到拘束,玉蘭看金蟬手足無措的樣子,不由地撲哧一笑,問道:“金蟬小師父,剛才進寺時,我聽見你叫他們師兄,可他們卻叫你師叔,這是何故?”
金蟬聽了,麵色通紅地道:“哦,是這樣子。我剛會走時,就被方丈收為入室弟子,是以輩份上高了諸位師兄一輩。但我自小就是諸位師兄看著長大的,所以經恩師準許,讓我管比我年齡大的,在私下裏,也可叫他們師兄。”
“哦,是這樣子啊。”玉蘭聽了,想起一群大和尚管眼前這個小和尚叫師叔,不由地掩口而笑。
金蟬被笑得更是不好意思,當下借口要到山門處望望張大哥,玉蘭聽了,也要一同出來看看。金蟬隻得引著她來到山門處,向山下遙望。
(本章完)
張道陵挑著玉蘭和金蟬,一路疾行,等到了有人的集市上,方找地方吃飯休息,順便讓玉蘭暖和身子。等到了晚上,則又上路,專找沒人的地方,在空中徑直向大孚靈鷲寺的方向行進,到第二天天明,三人已到了北方新興郡境內。
張道陵挑著二人自上而下望去,但見一條山脈東西蜿蜒,上麵有四座山峰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南側又有一座高山傲然挺立,獨立為峰。山峰間溝穀縱深,狀如u形,隻有五峰之頂,有一大片平地。整條山脈山勢高峻,山上積雪皚皚,霞光初照,一片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金蟬在前仔細辨認了一番,喜道:“張大哥,我們到家了。你們看,這清涼山有五座主峰,因峰頂平緩如平台,被當地人喚作五台,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和中台翠岩峰山頂,我所出家的大孚靈鷲寺,就在這五台中間的平地中。”
玉蘭見了,想起慧智在如意上留下的詩句,不由地念道:“仲秋視霄漢,九星映五台。原來金蟬小師父所在的清涼山,竟然有五個如平台的山峰。這詩說的一點也不錯啊!”
金蟬聽了,迴道:“是啊,當地人也有管這山叫五台山的。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叫它清涼山。因為據傳說,遠古時代的這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來此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裏到東海龍王那裏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迴來。當文殊菩薩把那塊大青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穀裏時,刹那間,這裏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這個地方就叫清涼山了。”
說到這裏,金蟬看了玉蘭一眼,問道:“玉蘭姑娘,這裏冬日更冷,你現在冷不。”
玉蘭迴道:“我不冷,張大哥又把他的道袍給我穿上了,裏麵非常暖和,一點也不冷,倒是你們,都穿得那麽少,這冷的天,都是我累得你們如此。”
張道陵笑道:“玉蘭,你不必為我擔心,我在仙穀中吃了不少好東西,現在是寒暑不懼。倒是金蟬,穀中金丹他沒有吃,竟然比我還經凍。”
金蟬迴道:“張大哥,我雖然沒吃金丹,但體內總感覺有股暖流,助我禦寒。”
“咦,按你說的情景,你體內應是有內丹形成,可是你剛多大,又沒修行過,怎麽會這種狀況呢?龍兒也為你多次號脈,也從未號出你有內丹來呀!”
金蟬聽了,也是撓了撓自己的光頭,苦笑道:“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何。其實我之前,是挺怕冷的。可是自打這次到過白馬寺,經曆了種種事情後,竟然也不怕冷了。會不會是我在仙穀中吃的那朱芝起作用了呢。”
“也許是吧。那朱芝我也吃了,但我體內,從未有過你體內的這處現象,就是龍兒贈我的內丹,我還未能運用至此狀況呢。”
“那莫非是我在穀中吃的果子,有個能禦寒的果子,被我吃到了。”
“或許吧!不過不管怎麽樣,這是個好事。”張道陵高興地道。
“張大哥,我不光不怕冷,自打吃了仙穀中的果實後,我感覺身體大好,總是精力充沛,而且眼神也好了許多,我現在在空中就能望到我出家的寺廟了。喏,你們看到北麵有一個小山峰沒,那就是靈鷲峰,山腰上的那片房子便是大孚靈鷲寺。”
張道陵聽了,喜道:“好啊!正好天也亮了,咱們這就下去,找個沒人處上寺進香去。”說著他身形一轉,帶著二人直奔大孚靈鷲寺而去。
按著金蟬的指點,他們來到離大孚靈鷲寺正上方數十米高的地方,張道陵見四下無人,便落在附近的一個小山坡上,讓玉蘭和金蟬下了筐,將筐與扁擔藏在附近一草叢中,三人整理好了衣服物品,由金蟬當先帶路,順著一條由上麵已被人將積雪打掃的幹幹淨淨的青石板道,前往大孚靈鷲寺。
眾人剛到山大孚靈鷲寺山門前,便聽到一通低沉雄渾的敲鍾聲悠然傳來。
山門坐西向東,前有長方形台基,麵闊三間,進深六椽,前後設廊,朱漆大門。山門正麵高懸一麵豎匾,藍底金字,上書“佛光普照”,山門前並無和尚看守,兩扇大門正左右分開,似張臂歡迎金蟬歸來。
張道陵與龍兒站在門外,讓金蟬進去通報。他二人目光則隨著金蟬走進入山門,向裏望去,卻見兩個和尚正背對著他們,一人用一把掃帚在打掃第二殿的衛生。想來是他們先將外麵的青石道打掃好後,正收拾裏麵。
金蟬見了,顫聲叫道:“圓淨師兄、圓空師兄!”
那二個和尚聞聽有人唿喊,而且是久未聽到,又是熟悉無比的聲音,不由地同時迴頭望去,見了金蟬,先是一怔,均是齊聲歡叫:“金蟬,金蟬小師叔,你迴來了。大師伯,金蟬小師叔迴來了。”說著均是上前和金蟬摟抱在一起,神情透著無限歡喜。
這時隻聽得裏麵有一人說道:“大清早的,在外吵什麽?別打擾了方丈清修。”說著一個有四十歲左右,體形微胖,長相淳厚的和尚走出第二殿,一眼望見金蟬,也不由地喜叫道:“金蟬,金蟬,你可迴來了。你長高了,也瘦了。”
他一邊拉著金蟬的手,親熱地搖著,又一眼看見站在山門外的張道陵和龍兒,不由奇道:“咦,這兩位是?”
金蟬忙介紹道:“弘祥大師兄,這位是張道陵張道長,這位是玉蘭姑娘,是他們二位送我迴來的。”說完又與二人介紹道,“這是我弘祥大師兄。”
眾人聽了,相互敬禮,弘祥打量二人,見張道陵年紀雖輕,但眉宇間神彩飛揚,英氣蓬勃,一看就不是俗人之相。而後麵那位女子,衣著華貴,雖然頭上帽子和麵紗遮住麵容,看不清真麵相,但此人氣質非凡,自己可是從未看過如此神仙般的女子。
他也不敢多看玉蘭,滿麵笑容,熱情地對張道陵道:“哦,哦,原來是兩位貴客,多謝多謝!圓淨圓真,快請二位到香房喝茶,容我去稟報方丈。金蟬,你與我同去,方丈一直在掛念你,現在有病臥床不起,不過你來了,他一高興,或許病就好了。”
金蟬聞聽,雙眼垂淚道:“弟子不孝,致師父掛念。對了,弘祥大師兄,這位張道長,醫術通神,可否讓他為恩師看看病。”
“是啊!”弘祥聞聽,也是大喜,笑道:“好啊!寺裏在附近請了好幾位大夫,都沒將師父的病治好。想不到你一迴來,就帶來了名醫。那就請張道長一同入內。”說完他又麵帶謙意,對玉蘭道:“這位姑娘,本寺未得方丈之命,不得請女子入內,還請姑娘恕罪,先在山門的香房喝茶稍候。”
玉蘭聽了微微一笑,道:“金蟬小師父於我等有大恩,此番前來,仍是向貴寺致謝的,小女子聽命便是。”
這三位和尚聽玉蘭發聲,有如空穀鸝鳴,說不出的婉轉好聽,心想這金蟬是從那裏結識的這兩位神仙般人物,怪不得這麽久才歸來。
當下玉蘭隨圓淨等人去香房休息,金蟬和張道陵隨著弘祥,一路穿過三座大殿,來到後麵的禪房。
弘祥來到房前,輕輕地敲了敲門,門被打開,一個小沙彌將弘祥迎了進去,他一眼瞥見金蟬,先是一怔,隨後大喜,險些失聲叫了出來。
聽弘祥進去後輕聲與裏麵人說了幾句,便出來,恭恭敬敬地對張道陵道:“張道長,您請這邊喝茶稍候,方丈傳金蟬進去。”
張道陵笑道:“好。金蟬,你與方丈見麵,可不要太過激動。”
金蟬已是淚流滿麵,輕聲應了聲是。便在小沙彌地陪伴下,進了禪房。
禪房中掛著窗簾,光線不是很亮。金蟬拭出淚水,抬眼望去,隻見師父躺在床上,須發皆白,蓋著厚厚的棉被,躺在床上,轉過頭來,睜開渾濁老眼,伸出瘦骨嶙峋的左手,伸向金蟬,那手臂猶自有些顫抖,猶如風中殘燭。
金蟬一下子跪倒在地,匍匐著來到老人身邊,雙手握住師父的手,強忍住悲聲,流著淚笑道:“師父,我迴來了,我迴來了。”
方丈睜大眼睛,慈祥地望著金蟬,一隻手摸著金蟬的光頭,為他拭去淚,笑道:“我佛保佑,我們的金蟬迴來了。迴來就好,我一直後悔,讓你一個人出去。我讓你二師兄三師兄去延古寺找你,卻說你早就走了,迴來報我後,我就病倒了,隻能在佛前日夜祈禱,求佛祖保佑你平安啊。”說到這裏,他又是一陣咳嗽,隻震得自己從床上坐了起來。
金蟬見了,忙用被子將方丈蓋好,又取來痰盂,一手接痰,一手在方丈背後輕輕捶打,助他吐痰。
方丈咳嗽了好一陣,才止住咳嗽,重新躺下。金蟬輕輕地將師父放下,用手巾細心地將他嘴角的痰淡拭去。方丈又從被窩中伸出手來,輕輕地撫摸著金蟬的臉龐。金蟬望著這雙自打他生出來,就抱著自己的手,這雙無數次疼愛地撫摸過自己的雙手,如今瘦得隻剩下皮包骨頭了。
他心中又是一陣難過,卻強忍著,臉上擠出笑容,急切地道:“師父,我這次迴來,帶來了張道長和玉蘭姑娘,他們都是好人。張道長把太後的病都治好了。他就在外麵呢,我現在就去請他,來給您治病。”
方丈聞聽,也不知從那裏來的力氣,一把握住金蟬的手,又咳嗽了一陣,這才問道:“他們是幹什麽的?怎麽還有個姑娘?你這麽時間都去那裏了。太後?是怎麽迴事?”
金蟬道:“師父,我一年多經曆了太多的事情,等您病好了,細細與您說。請您同意張道長為您看病,另外請玉蘭姑娘進寺看您。她是代表當今太後,來咱們寺裏的。”
“什麽?”方丈聽了,張大了口,呆呆地望了金蟬。他見金蟬一臉真誠而又著急的樣子,歎了口氣,道:“我相信你。既然是貴客到了,讓弘祥他們好生接待。我這病,我是不指望了,我盼你迴來,是想將方丈之位傳給你。”
金蟬聽了,撲通跪倒在地,求道:“師父,您放心,張道長一定能妙手迴春的。您這話可不要再提了。”
方丈聽了,閉上眼笑了起來,笑道:“好,好,有你迴來了,一切都好辦了,這些事,都由你安排就是了。”
“好。師父,弟子這就去請張道長。”
金蟬說完,輕輕地退了出去,門口的小沙彌告訴了張道陵在弘祥的房中。金蟬忙快步進去,打開門就對裏麵二人說道:“弘祥師兄,方丈有請張道長。”
弘祥與張道陵正在房間敘話,聽了張道陵關於金蟬最近的一些介紹,張道陵隻是簡單地說了金蟬掃塔,被朝廷冤枉,後來太後病好後,又放了金蟬迴來這幾件事,已將弘祥驚得目瞪口呆,不知說什麽才好。這時聽得金蟬說方丈有請,二人便起身出屋,隨著金蟬,來到方丈床前。
方丈見張道陵來了,便要在小沙彌的攙扶下,與張道陵見禮。
張道陵見狀,忙上前止住,笑道:“老師父,不要客氣。貧道與金蟬兄弟結交,也是您的晚輩。”
“哎呀!承蒙張道長不遠萬裏,來送小徒,老衲卻不能以禮相待,道長莫怪啊!”
張道陵笑道:“貧道從金蟬兄弟口中得知,方丈是菩薩一樣的人物,今日才來拜訪,已是不敬。來,請老師父伸出手來,讓貧道看看脈相。”
方丈依言,伸出手來,張道陵右手輕搭脈博,又望聞問切了一番,這才笑道:“方丈放心,你這病仍是悲傷過度,憂思累及肺脾所至。”
方丈迴道:“道長果然高明,我一時粗心大意,竟然答應讓金蟬獨自出行。自他走後,我日夜掛懷,後來派人去尋,卻沒找到金蟬,自此以後,就有些不舒服了。”
張道陵道:“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主氣,司唿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大師父正是為此,導致氣血淤結;上通喉嚨,開竅於鼻,在誌為憂,在液為涕,故有此症也。如今金蟬已歸來,方丈您心中鬱結已消,我隻需開些莪術、半夏、杏仁等藥來潤肺、補肺、平喘,再用桂枝來溫經通絡、通陽、散寒,保證讓您一個月內病就好了。”
方丈和弘祥等人聽張道陵說的頭頭是道,不禁心中都是歡喜。張道陵說了方子,金蟬已記在心中,弘祥還要安排別人去買藥,可金蟬那裏肯。
張道陵問明最近的藥店還在山下數十裏的鎮上,當下笑道:“這藥不用你們去了,不如我快去快歸。金蟬,玉蘭姑娘那裏你先好生接待就是了,。我這去買藥。”
弘祥等人聽了,怎肯讓張道陵去跑腿。忙道:“寺中已準備好了齋飯,請道長和玉蘭姑娘一同入席,這些事,還是讓圓祥他們去吧。”
張道陵笑道:“我走的快,還是我去吧,否則我這金蟬兄弟焦急,飯都吃不下去。”他話一說完,便出了屋門,等弘祥等人出來,卻不見了張道陵的蹤跡。
弘祥出了院門,仍是沒看到張道陵,奇道:“咦,張道長到那裏去了。”
金蟬忙解釋道:“大師兄,這張道長,雖不是神仙,可卻會神仙之術,他已走遠了。”
弘祥聽了嘖嘖稱奇,這裏寺中其餘眾僧聽聞金蟬迴來,齊到了外院,因怕影響方丈,沒敢進來,俱在院門外等候,他們見金蟬出來,一起圍住,七嘴八舌地問寒問暖。
要知道寺中人年紀以金蟬最小,年紀第二小的也比金蟬大著十歲,個個都是見著他長大的,雖然金蟬的輩份高,可他自幼就乖巧聽話,寺中沒有人不喜歡他的。金蟬為全方丈心願,小小年紀,獨自外出尋經,全寺上下,無不關心,今日見他無恙歸來,俱是大喜過望。
弘祥因見張道陵如此本事,心中有諸多疑問待解,當下讓眾僧先迴去念經。他則帶著金蟬,來見玉蘭。
玉蘭獨坐在香房之中,思緒不由地浮想聯翩起來。她心中暗想,這裏就是金蟬所住之地。我這次來,特意帶來了最好的紙墨,我要將金蟬小師父在這裏的一切一切,都畫出來,迴去呈給太後看。金蟬小師父,今後就要在此一直住下去嗎?看他的心思,在太後在世的日子裏,是不肯再前住洛陽了。哎,聽張道長說,太後的陽壽隻有三年了。我迴去後,如何才能將這些事告訴太後呢。張道長給太後治好病後,我看太後隻是將最近幾個月的事情忘了,但她已經對有些事隱隱生疑,我看肯定是瞞不了她太久的。哎,我看金蟬小師父也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在我們麵前,雖然強顏歡笑,可他心中,何嚐不是傷心欲絕啊!他雖然不是孤兒,但眼下這種情景,卻還不如蒙在鼓裏呢。我也是個孤兒,與父母雙親失散。但我卻有大將軍夫婦可以倚靠,有太後垂憐,比起金蟬來,我實在是有福多了。
玉蘭正浮想聯翩之間,忽然聽得外麵有人敲門,忙起身開門。
門打開,金蟬與弘祥走了進來。金蟬又鄭重地將玉蘭與弘祥介紹了一遍。玉蘭見此情景,除去了麵紗,再次與弘祥見禮。
弘祥聞聽眼前這個女子竟然是當今太後的侄女,無比震驚。他見玉蘭長得天香國色,自己都不敢直視,不由地連連點頭,口中直念阿彌陀佛。最後道:“玉蘭姑娘,我已經請示了方丈,他老人家同意讓玉蘭姑娘入寺還願,並且安排出玉蘭姑娘住的地方。”
玉蘭聽了大喜,忙又謝過。
弘祥心想我們這佛門寺院,連女子入寺都不許,如今竟然為這女子破了例,還允許她住在這裏,當真是頭一遭。不過話也說了迴來,這女子長得如天仙一般,又中太後的代表,能來我寺,也是我寺之幸。當下笑道:“玉蘭姑娘能來我寺,當真讓我寺蓬壁生輝啊!不過小僧有一小小要求,還請姑娘將麵紗帶上。”
玉蘭聽了,不由地臉紅一笑,依言將麵紗帶好。
弘祥這才敢正視玉蘭,他對金蟬道:“金蟬,玉蘭姑娘是與你同來的,玉蘭姑娘的一切飲食應用,都由你來親自過目安排吧。”
“是。大師兄。”金蟬尊敬地迴道。
“那好,金蟬,你先帶玉蘭姑娘去吃早飯。我先在這裏等著張道長。”
“大師兄,我們還是等張道長一同吃飯吧,以他的腳力,估計這時也該迴來了。”
“是啊!”弘祥雖是將信將疑,但也什麽都沒說。隻是道,“那好,我先去後院看看,收拾出兩間幹淨房子,留給玉蘭姑娘和張道長。”
他走後不久,金蟬和玉蘭獨處一屋,二人一時都感到拘束,玉蘭看金蟬手足無措的樣子,不由地撲哧一笑,問道:“金蟬小師父,剛才進寺時,我聽見你叫他們師兄,可他們卻叫你師叔,這是何故?”
金蟬聽了,麵色通紅地道:“哦,是這樣子。我剛會走時,就被方丈收為入室弟子,是以輩份上高了諸位師兄一輩。但我自小就是諸位師兄看著長大的,所以經恩師準許,讓我管比我年齡大的,在私下裏,也可叫他們師兄。”
“哦,是這樣子啊。”玉蘭聽了,想起一群大和尚管眼前這個小和尚叫師叔,不由地掩口而笑。
金蟬被笑得更是不好意思,當下借口要到山門處望望張大哥,玉蘭聽了,也要一同出來看看。金蟬隻得引著她來到山門處,向山下遙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