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黯然銷魂者
也不知過了多久,金蟬才迴過些神來,“我這是怎麽了?”金蟬心中問著自己,但是卻沒有一點慌張的心情。
他見二人早已遠去不見,可二人的音容笑貌,仍如在眼前,張道陵、龍兒、玉蘭、小白、小黑的聲音,也一直在耳邊徘徊,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有如春草,在金蟬心中開始發芽。
他用力地搖著頭,想將它甩出。但它卻從心頭湧出,幻化成一縷離殤,彌漫於清涼山的天空,攜裹著他的目光,越過無邊的山脈,迴到洛陽,迴到他魂牽夢縈的娘的身旁,在玉蘭的陪伴下,共誦佛經。
一想到佛經,金蟬想笑,卻忽然驚醒,自己真不能動彈了。渾身上下,已無一點知覺。隻是心中,仍有一點溫暖,護著他的心脈。他想動,想喊卻均不得。金蟬心中忽然有一個聲音在喊,這樣也好,如果就這樣睡去,就沒有了苦痛和憂傷。想到這裏,金蟬的眼神也慢慢地失去了光芒。
在他就要睡著之際,山下傳來了隱隱的聲音,像是在唿喚他。金蟬頭腦中一下子又清醒了些,心中仿佛又有另外的一個聲音在喊他,“金蟬,你醒醒,你不能睡,你還有很多事,很多人,再等著你。你還要在佛前,為娘祈禱。”
金蟬一下子又從那種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卻發現手腳已不能動彈,不由地在心中說出了那句已說的熟練無比的聲音,“阿彌陀佛”。
此聲一出,他心中的那點溫暖,竟然有了些動彈,金蟬隻覺得有一股暖流自丹田慢慢地湧向四肢,身體也自內向外地暖和了起來,手能動了,腳能動了,口也能張開了。
這時,他望見有幾個人手持火把尋上山來,為首的正是弘祥,正在大聲唿喊自己。金蟬心中激動,不由張口叫道:“大師兄,我在這裏。”
眾人聞聽,一擁而上,見金蟬手腳冰涼,忙抬起金蟬,迴轉寺裏,扶他上坑,又蓋好棉被,喝了去寒的薑湯。好一會,金蟬這才緩過神來,與師父和眾人陪了不是。眾人見他沒事,皆是歡喜,誰還忍心責備他呢!
第二天天明,金蟬身體已經完全恢複了過來,他迴到熟悉無比的禪室中,忙靜下心來,尋來紙筆,開始默寫他所背的佛經。
吃過早飯,方丈正在一旁看金蟬默寫佛經,,忽聽得外麵人聲喧鬧,隱隱還有馬匹的嘶鳴聲,二人不解,一起站起身來。
就在這時,弘祥已急匆匆地進得屋來,對方丈道:“師父,外麵來了官府的人,說是奉當今朝廷和太後之命,給金蟬師弟送禮來了。”
“送禮?”方丈和金蟬均是吃驚。
方丈望了眼金蟬,見他也是驚訝,當下笑道:“金蟬,看來你此行是行了善果,這才有此禮啊!”
“師父,我隻是為朝廷譯過經。怎麽太後還派人來了,難道,難道她,她知道了?”
“知道什麽了?”方丈問道。
“噢,”金蟬臉漲的通紅,但此事太過玄奧,他也無法明說。隻得道:“我曾為治太後之病,獻過血。”
“什麽?你這麽弱的身子。”方丈聽了,大是憐惜,又道,“怪不得你出去一會就被凍成那樣子。你小小年紀,如何禁受得了。”
弘祥見方丈絮絮叨叨,已忘了方才之事。隻得又道:“師父,朝廷的人還在山門等著呢?為首好幾個大官,前年來咱們這上香的知縣大人還在下麵陪著呢!”
方丈這才迴過神來,當下穿上袈裟,帶著眾僧,一齊迎了出來。
一出寺門,隻見外麵一隊人馬已在山門前列隊排開。前麵三人身著黑色官服,上首二人寬袖束腰,腰盤玉帶,頭戴高冠,彰顯的雍容華貴。另一人站在下首笑臉相陪,他三人身後,當地的戚知縣站在三人身後,正伸長脖子焦急地望著寺內。
戚知縣一見方丈出來,忙迎上前,半是親熱,半是埋怨地喊道:“悟明方丈,還不快來迎接鄧大人、王大人和丁大人。”
“哎,不用不用。”鄧悝擺手道。反而是當先一步,來到悟明方丈身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口中則道:“本官奉朝廷之命,前來貴寺上香,有勞悟明方丈了。”
悟明忙還了禮,口中連聲請進。將眾位貴賓讓進會客禪堂。
賓主坐定,鄧悝待小沙彌奉茶後,環顧四周,不見金蟬,當下問方丈道:“悟明方丈,貴寺的金蟬小師父呢?”
悟明見朝庭來人,已心知肚明,俱是為金蟬而來。當下笑道:“我那小徒弟,在我房中默寫經書呢。他生性靦腆,我就沒讓他過來。”說完,對在身後站立的弘祥道,“弘祥,去將金蟬叫來,見過諸位大人。”
鄧悝聽了,忙擺手道:“不必,不必。莫打擾了小師父。本官此行來的匆忙,一來上貴寺為太後祈福,二來謝金蟬小師父為朝廷立的大功。現在既然金蟬小師父在忙功課,我等就先不拜訪了。我看還是先拜佛吧。”
“哦,大人,金蟬隻是寫經書,我讓他馬上過來,事後再寫就是。”
“方丈不必客氣。等中午用飯時,我再拜會金蟬小師父。”
方丈見鄧悝對金蟬竟然如此尊重,隻得應允。
當下由方丈陪著,眾人先從天王殿拜起,拜過慈壽塔,又重入二山門,將文殊殿、大佛殿全都上香拜過之後,這才重新迴到會客禪堂。
這時金蟬已得命令,來到禪堂。鄧悝見了,忙上前,拉著金蟬的手,滿麵堆笑地道:“金蟬小師父,我等奉朝廷旨意,特意前來慰問小師父,並帶來了朝廷和太後的賞賜之物,請金蟬小師父過目。說著從懷中掏出一張紙,遞與金蟬。”
金蟬忙還了禮,見鄧悝遞過來的禮單,並未接過,而是麵露不解之色,迴道:“大人,小僧何功之有,受朝廷如此禮待?”
“哈哈,小師父,你用血入藥,助太後康複,已是立了不世之功,還為救白馬寺眾僧而蒙怨入獄,受盡苦難,這點禮物,隻是我代表朝廷,聊表寸心而已。”
金蟬聽他說起太後,神情一黯,說道:“太後為國操勞乃至身染重病,我隻是皮肉受了點苦,這不算什麽。至於禮物,我乃出家人,不需要的。”
“哎,小師父就不要謙虛了。這點東西是我千裏迢迢帶來的,也算是禮輕情意重罷。先請小師父過下目再說。來人啊,將東西呈上來。”他一聲令下,手下人立刻行動。不一會,東西就擺滿了堂內,還有的放不下的,擺在了禪堂外的空地上。
隻聽鄧悝得意地念道:“黃金五百兩,白銀三千兩,白綾一百匹,棉布三百匹,袈裟一百件,白麵一百擔,大米一百擔,白紙五十箱。”
眾人聽朝廷竟然賞給這小和尚這麽多東西,無不驚得目瞪口呆。金蟬雖不想要,可是也不知如何說才好,隻得迴過頭來,望向方丈,問道:“師父?”
悟明與金蟬師徒多年,與自己這個小徒弟早已心意相通,當下合什謝道:“阿彌陀佛!出家人唯有清靜,這些貴重物品,還請大人帶迴去,送給更需要的人吧。”
鄧悝笑道:“哎,方丈不必客氣。天底下那裏還有比金蟬小師父更配得上擁有這些東西的人。再說了,貴寺上下,能培養出金蟬小師父這麽佛法高深的人來,也是都辛苦了。此仍是金蟬小師父一心行善,種的善果,請貴寺代小師父收下,至於是用是舍,那全憑金蟬小師父和方丈的意思就是了。貴寺若是再推辭,那本官可是迴去交不了差,我們這些人也就隻能在此落發為僧了。”
方丈聽鄧悝說的頭頭是道,心知這些東西是隻能收下,否則違了朝廷的意思,反而不美。當下合什謝道:“阿彌陀佛!居然大人這樣說,那麽敝寺不才,就先替小徒收下了,用朝廷恩賜,一來濟世度人,二來重塑佛祖金身。”
鄧悝聽了笑道:“多謝方丈。不過這些東西,由貴寺濟世度人就是了,至於重塑佛祖金身,還是由朝廷來吧。我適才觀了,貴寺廟堂甚小,我得朝廷旨意,要為貴寺重建與白馬寺一樣規模。為了不擾金蟬小師父和眾位清修,先自周圍選一址,明年來春動工蓋上寺廟,等大師父們搬進去後,再重建此寺。”
方丈聽了,忙道:“大人,我寺雖小,但也夠用了,不敢煩朝廷為此操心了。”
鄧悝搖了搖頭道:“方丈有所不知,等寺蓋好後,太後和當今萬歲,等有空了,還要來此上香還願呢,若是廟小寺微,朝廷又該罰我等辦事不周了。這事就這樣了,方丈就不要推辭了。”
金蟬聽了,心中茫然,頭中又想起母親容貌,一時將周圍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了。方丈因此寺為二位祖師所建,心中本不想拆了重蓋,隻得望向金蟬,心想這些都是賞賜他的,隻有借他口迴絕。那知卻見金蟬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對自己的暗示如同不見,心想我這弟子畢竟年幼,必是因為朝廷給了這麽大的賞賜,驚傻了。他見金蟬無語,也隻得點頭默認了。
鄧悝見了,麵露喜色,笑道:“這就對了,貴寺有朝廷相助,不但能重塑佛祖金身,還能借傳廣傳佛法,一舉二得,何樂而不為也。”說完他又轉頭對太守和知府道,“王大人,丁大人,這建寺一事就得仰仗二位多到寺中來,聽取方丈和金蟬小師父的意見,製定好方案後報與我知,一切開支,均由朝廷承擔。”
當地太守和本地知府聽了大喜,心想若是在清涼山上大興土木,廣建寺廟一事,不但可為自己增加政績,這麽大的工程,從中揩的油也少不了。當下是拍著胸口地賭咒發誓,以性命擔保,不負朝廷之托。後麵跟著的戚知縣,更是歡喜的頭如雞啄米般點個不停。
鄧悝聽了,連連點頭,他見一切進展順利,心下也是高興,又與方丈閑聊了一會,探討了佛法。最後想起一事,問金蟬道:“金蟬小師父,我那侄女玉蘭,和張道陵道長一同出行了,她說過也要到這裏來,不知她什麽時候來。”
“迴稟大人,玉蘭姑娘和張道長已經來過此地了,昨天走的,估計應是迴洛陽了。”
“唔。是這樣子。可惜一路上並未相遇,無緣與張道長昨見。既然如此,這裏的事情本官已安排好了,本官現在就迴去,盼能趕上與張道長見上一麵。”說完,他便起身告辭,要迴洛陽。方丈苦苦相留吃過齋飯,卻被鄧悝笑著婉拒。
方丈無奈,隻得率眾僧送到山下,目送一隊人馬,唿嘯而去。隻留下當地戚知縣處理相關事宜。
戚知縣等鄧悝等人一走,官威又迴到了身上,當下一副父母官的樣子,巡視了全寺,又安排了主薄留下負責此事,這才帶著方丈送的用於過年時發放救濟本縣窮人的金銀迴轉府中去了。
金蟬對鄧悝所送的諸物,一概不理,唯獨對這五十箱白紙甚為喜愛。方丈見了,吩咐將這些紙送到藏經殿中,任由金蟬使用,又吩咐金蟬將朝廷所賜的白綾用來抄寫佛經。
金蟬從此,便在寺中一邊伺侯師父,一邊認真默寫自己所記的佛經。
就這樣,金蟬重新又過起了以前的生活。如今寺中得到朝廷賞賜,生活大大改善。看眾僧更是開始準備有生以來第一個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新年,無不是歡容滿麵,處處笑聲。方丈看在眼裏,內心不由地多了幾聲歎息。他見金蟬不以物喜,仍是一副平安心態,心中暗讚自己這個小徒弟果然是佛門中人。當下命令金蟬此時不必幹其它雜務,隻要一心在藏經閣中寫經譯經。
金蟬得師父之命,當下盡心盡力地寫經譯經,他先將自己這些日子來所記的諸部佛經,一一認真寫在紙上。等將佛經全部寫完。他再一打量,見殿中除了原先的那部無字經書和《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外,還多了兩部自已在未到延古寺前學記的《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然後就是自白馬寺所得的《四十二章經》和自大將軍府中由玉蘭所贈的《金剛經》、《大悲咒》和《楞嚴經》共十一部。這些後得來的經書,自己讀起來,卻與之前的大不一樣,金蟬常常為經中之意而大感迷惑。
為此金蟬多次與師父探討,也是難以悟得其中之秘。最後還是師父道,咱們對這些經太有些操之過急了。不要急,要靜下心來,慢慢去悟。
金蟬於是依師父之法,每天功課做完,便到藏經殿中來,慢慢地讀經。他對之前的四部經書早已就接觸,對經文內意都是十分熟悉。算來也是對佛經甚有心得了。他遇到這些磨難前,鑽研起來佛法來,常常是心無旁騖地沉浸在佛法當中。可是,自打遇到種種磨難後,尤其是明白自己身世後,他將靜不下心來讀經,經常是怔怔地出神。縱是在吃飯睡覺之際,他的內心,也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母親,想起張道陵、想起小白小黑,玉蘭龍兒和王趙二人,想起這一年來自己所經曆的點點滴滴。為了讓自己不想這些,他強迫自己全心投入到佛經之中,但是當自己入睡時,卻又經常做夢,迴到過去,夢到與母親抱頭相認,夢到和張道陵、玉蘭一起探討佛法,夢到小白陪著自己,躺在那個陰冷汙濁的地牢之中,當然,也夢到無當聖母的怪笑,每次夢到她,金蟬就從夢中驚醒。醒後,金蟬拭去淚水,一個人坐在床上,怔怔地坐著,直至天明。
就在金蟬癡癡地坐著發呆時,房門外輕輕地敲了兩聲,門一開,方丈悟明已走了進來。金蟬聽到門響,才迴過神來,一看是師父來了,慌忙站起,悟明一笑,用手按下他道:“怎麽,一夜沒睡嗎?”
“嗯。”金蟬低頭應了一聲。
悟明長歎一聲,道:“金蟬,你自知道身世之後,這心思執念太重,有礙修行啊!”
金蟬聽了,忙跪倒道:“師父,弟子心中雜念叢生,有時連佛經都看不下去,求師父指點迷津。”
悟明道:“佛曰,‘世人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依我看,你原本無塵的佛心,如今已染了‘愛離別’之苦了。”
金蟬聽了泣道:“弟子也知這樣子不好,想要放下不想,但是弟子卻做不到啊!”
悟明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你既經曆了此劫,就得度過此苦,方能證菩提。”
“弟子謝師父教誨,一定靜心戒念,不著諸相,以求得見如來。”
悟明聽了,搖了搖頭,笑道:“癡兒,你有此心,又著相了。你所抄定的《金剛經》中,有這麽一句‘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可記得嗎?”
“弟子記得呢!”
“你是怎麽悟得?”
“弟子以為,經上說‘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隻要不著相,就可以見佛了。”
“嗬嗬,你想通過勤修佛法,不去想“愛別離”,想如可以大徹大悟的話,那你不就是著相了嗎?要想去此苦,須得入此苦,於苦中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是降汝心,方證菩提。”
金蟬聽了,有如醍醐灌頂,對著悟明拜道:“弟子雖不明白,但卻懂了。”
悟明笑著將金蟬扶起,師徒相視而笑,一起合什誦道:“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卷到此結束了,我在書敘述了金蟬、張道陵、玉蘭、龍兒、小白、小黑相識相知相助的經曆,悲歡離合,盡在其中。人生不如意之事,是日子不能再次重來,但在金禪九轉輪迴中,有多少事,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呢?
?接下來,我將雲何為讀者演說,取眾生相,我有些茫然,我相難解,又如何如如不動呢?
?正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矣!
?
????
(本章完)
也不知過了多久,金蟬才迴過些神來,“我這是怎麽了?”金蟬心中問著自己,但是卻沒有一點慌張的心情。
他見二人早已遠去不見,可二人的音容笑貌,仍如在眼前,張道陵、龍兒、玉蘭、小白、小黑的聲音,也一直在耳邊徘徊,如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一種難以言表的情愫,有如春草,在金蟬心中開始發芽。
他用力地搖著頭,想將它甩出。但它卻從心頭湧出,幻化成一縷離殤,彌漫於清涼山的天空,攜裹著他的目光,越過無邊的山脈,迴到洛陽,迴到他魂牽夢縈的娘的身旁,在玉蘭的陪伴下,共誦佛經。
一想到佛經,金蟬想笑,卻忽然驚醒,自己真不能動彈了。渾身上下,已無一點知覺。隻是心中,仍有一點溫暖,護著他的心脈。他想動,想喊卻均不得。金蟬心中忽然有一個聲音在喊,這樣也好,如果就這樣睡去,就沒有了苦痛和憂傷。想到這裏,金蟬的眼神也慢慢地失去了光芒。
在他就要睡著之際,山下傳來了隱隱的聲音,像是在唿喚他。金蟬頭腦中一下子又清醒了些,心中仿佛又有另外的一個聲音在喊他,“金蟬,你醒醒,你不能睡,你還有很多事,很多人,再等著你。你還要在佛前,為娘祈禱。”
金蟬一下子又從那種渾渾噩噩中清醒過來,卻發現手腳已不能動彈,不由地在心中說出了那句已說的熟練無比的聲音,“阿彌陀佛”。
此聲一出,他心中的那點溫暖,竟然有了些動彈,金蟬隻覺得有一股暖流自丹田慢慢地湧向四肢,身體也自內向外地暖和了起來,手能動了,腳能動了,口也能張開了。
這時,他望見有幾個人手持火把尋上山來,為首的正是弘祥,正在大聲唿喊自己。金蟬心中激動,不由張口叫道:“大師兄,我在這裏。”
眾人聞聽,一擁而上,見金蟬手腳冰涼,忙抬起金蟬,迴轉寺裏,扶他上坑,又蓋好棉被,喝了去寒的薑湯。好一會,金蟬這才緩過神來,與師父和眾人陪了不是。眾人見他沒事,皆是歡喜,誰還忍心責備他呢!
第二天天明,金蟬身體已經完全恢複了過來,他迴到熟悉無比的禪室中,忙靜下心來,尋來紙筆,開始默寫他所背的佛經。
吃過早飯,方丈正在一旁看金蟬默寫佛經,,忽聽得外麵人聲喧鬧,隱隱還有馬匹的嘶鳴聲,二人不解,一起站起身來。
就在這時,弘祥已急匆匆地進得屋來,對方丈道:“師父,外麵來了官府的人,說是奉當今朝廷和太後之命,給金蟬師弟送禮來了。”
“送禮?”方丈和金蟬均是吃驚。
方丈望了眼金蟬,見他也是驚訝,當下笑道:“金蟬,看來你此行是行了善果,這才有此禮啊!”
“師父,我隻是為朝廷譯過經。怎麽太後還派人來了,難道,難道她,她知道了?”
“知道什麽了?”方丈問道。
“噢,”金蟬臉漲的通紅,但此事太過玄奧,他也無法明說。隻得道:“我曾為治太後之病,獻過血。”
“什麽?你這麽弱的身子。”方丈聽了,大是憐惜,又道,“怪不得你出去一會就被凍成那樣子。你小小年紀,如何禁受得了。”
弘祥見方丈絮絮叨叨,已忘了方才之事。隻得又道:“師父,朝廷的人還在山門等著呢?為首好幾個大官,前年來咱們這上香的知縣大人還在下麵陪著呢!”
方丈這才迴過神來,當下穿上袈裟,帶著眾僧,一齊迎了出來。
一出寺門,隻見外麵一隊人馬已在山門前列隊排開。前麵三人身著黑色官服,上首二人寬袖束腰,腰盤玉帶,頭戴高冠,彰顯的雍容華貴。另一人站在下首笑臉相陪,他三人身後,當地的戚知縣站在三人身後,正伸長脖子焦急地望著寺內。
戚知縣一見方丈出來,忙迎上前,半是親熱,半是埋怨地喊道:“悟明方丈,還不快來迎接鄧大人、王大人和丁大人。”
“哎,不用不用。”鄧悝擺手道。反而是當先一步,來到悟明方丈身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口中則道:“本官奉朝廷之命,前來貴寺上香,有勞悟明方丈了。”
悟明忙還了禮,口中連聲請進。將眾位貴賓讓進會客禪堂。
賓主坐定,鄧悝待小沙彌奉茶後,環顧四周,不見金蟬,當下問方丈道:“悟明方丈,貴寺的金蟬小師父呢?”
悟明見朝庭來人,已心知肚明,俱是為金蟬而來。當下笑道:“我那小徒弟,在我房中默寫經書呢。他生性靦腆,我就沒讓他過來。”說完,對在身後站立的弘祥道,“弘祥,去將金蟬叫來,見過諸位大人。”
鄧悝聽了,忙擺手道:“不必,不必。莫打擾了小師父。本官此行來的匆忙,一來上貴寺為太後祈福,二來謝金蟬小師父為朝廷立的大功。現在既然金蟬小師父在忙功課,我等就先不拜訪了。我看還是先拜佛吧。”
“哦,大人,金蟬隻是寫經書,我讓他馬上過來,事後再寫就是。”
“方丈不必客氣。等中午用飯時,我再拜會金蟬小師父。”
方丈見鄧悝對金蟬竟然如此尊重,隻得應允。
當下由方丈陪著,眾人先從天王殿拜起,拜過慈壽塔,又重入二山門,將文殊殿、大佛殿全都上香拜過之後,這才重新迴到會客禪堂。
這時金蟬已得命令,來到禪堂。鄧悝見了,忙上前,拉著金蟬的手,滿麵堆笑地道:“金蟬小師父,我等奉朝廷旨意,特意前來慰問小師父,並帶來了朝廷和太後的賞賜之物,請金蟬小師父過目。說著從懷中掏出一張紙,遞與金蟬。”
金蟬忙還了禮,見鄧悝遞過來的禮單,並未接過,而是麵露不解之色,迴道:“大人,小僧何功之有,受朝廷如此禮待?”
“哈哈,小師父,你用血入藥,助太後康複,已是立了不世之功,還為救白馬寺眾僧而蒙怨入獄,受盡苦難,這點禮物,隻是我代表朝廷,聊表寸心而已。”
金蟬聽他說起太後,神情一黯,說道:“太後為國操勞乃至身染重病,我隻是皮肉受了點苦,這不算什麽。至於禮物,我乃出家人,不需要的。”
“哎,小師父就不要謙虛了。這點東西是我千裏迢迢帶來的,也算是禮輕情意重罷。先請小師父過下目再說。來人啊,將東西呈上來。”他一聲令下,手下人立刻行動。不一會,東西就擺滿了堂內,還有的放不下的,擺在了禪堂外的空地上。
隻聽鄧悝得意地念道:“黃金五百兩,白銀三千兩,白綾一百匹,棉布三百匹,袈裟一百件,白麵一百擔,大米一百擔,白紙五十箱。”
眾人聽朝廷竟然賞給這小和尚這麽多東西,無不驚得目瞪口呆。金蟬雖不想要,可是也不知如何說才好,隻得迴過頭來,望向方丈,問道:“師父?”
悟明與金蟬師徒多年,與自己這個小徒弟早已心意相通,當下合什謝道:“阿彌陀佛!出家人唯有清靜,這些貴重物品,還請大人帶迴去,送給更需要的人吧。”
鄧悝笑道:“哎,方丈不必客氣。天底下那裏還有比金蟬小師父更配得上擁有這些東西的人。再說了,貴寺上下,能培養出金蟬小師父這麽佛法高深的人來,也是都辛苦了。此仍是金蟬小師父一心行善,種的善果,請貴寺代小師父收下,至於是用是舍,那全憑金蟬小師父和方丈的意思就是了。貴寺若是再推辭,那本官可是迴去交不了差,我們這些人也就隻能在此落發為僧了。”
方丈聽鄧悝說的頭頭是道,心知這些東西是隻能收下,否則違了朝廷的意思,反而不美。當下合什謝道:“阿彌陀佛!居然大人這樣說,那麽敝寺不才,就先替小徒收下了,用朝廷恩賜,一來濟世度人,二來重塑佛祖金身。”
鄧悝聽了笑道:“多謝方丈。不過這些東西,由貴寺濟世度人就是了,至於重塑佛祖金身,還是由朝廷來吧。我適才觀了,貴寺廟堂甚小,我得朝廷旨意,要為貴寺重建與白馬寺一樣規模。為了不擾金蟬小師父和眾位清修,先自周圍選一址,明年來春動工蓋上寺廟,等大師父們搬進去後,再重建此寺。”
方丈聽了,忙道:“大人,我寺雖小,但也夠用了,不敢煩朝廷為此操心了。”
鄧悝搖了搖頭道:“方丈有所不知,等寺蓋好後,太後和當今萬歲,等有空了,還要來此上香還願呢,若是廟小寺微,朝廷又該罰我等辦事不周了。這事就這樣了,方丈就不要推辭了。”
金蟬聽了,心中茫然,頭中又想起母親容貌,一時將周圍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了。方丈因此寺為二位祖師所建,心中本不想拆了重蓋,隻得望向金蟬,心想這些都是賞賜他的,隻有借他口迴絕。那知卻見金蟬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對自己的暗示如同不見,心想我這弟子畢竟年幼,必是因為朝廷給了這麽大的賞賜,驚傻了。他見金蟬無語,也隻得點頭默認了。
鄧悝見了,麵露喜色,笑道:“這就對了,貴寺有朝廷相助,不但能重塑佛祖金身,還能借傳廣傳佛法,一舉二得,何樂而不為也。”說完他又轉頭對太守和知府道,“王大人,丁大人,這建寺一事就得仰仗二位多到寺中來,聽取方丈和金蟬小師父的意見,製定好方案後報與我知,一切開支,均由朝廷承擔。”
當地太守和本地知府聽了大喜,心想若是在清涼山上大興土木,廣建寺廟一事,不但可為自己增加政績,這麽大的工程,從中揩的油也少不了。當下是拍著胸口地賭咒發誓,以性命擔保,不負朝廷之托。後麵跟著的戚知縣,更是歡喜的頭如雞啄米般點個不停。
鄧悝聽了,連連點頭,他見一切進展順利,心下也是高興,又與方丈閑聊了一會,探討了佛法。最後想起一事,問金蟬道:“金蟬小師父,我那侄女玉蘭,和張道陵道長一同出行了,她說過也要到這裏來,不知她什麽時候來。”
“迴稟大人,玉蘭姑娘和張道長已經來過此地了,昨天走的,估計應是迴洛陽了。”
“唔。是這樣子。可惜一路上並未相遇,無緣與張道長昨見。既然如此,這裏的事情本官已安排好了,本官現在就迴去,盼能趕上與張道長見上一麵。”說完,他便起身告辭,要迴洛陽。方丈苦苦相留吃過齋飯,卻被鄧悝笑著婉拒。
方丈無奈,隻得率眾僧送到山下,目送一隊人馬,唿嘯而去。隻留下當地戚知縣處理相關事宜。
戚知縣等鄧悝等人一走,官威又迴到了身上,當下一副父母官的樣子,巡視了全寺,又安排了主薄留下負責此事,這才帶著方丈送的用於過年時發放救濟本縣窮人的金銀迴轉府中去了。
金蟬對鄧悝所送的諸物,一概不理,唯獨對這五十箱白紙甚為喜愛。方丈見了,吩咐將這些紙送到藏經殿中,任由金蟬使用,又吩咐金蟬將朝廷所賜的白綾用來抄寫佛經。
金蟬從此,便在寺中一邊伺侯師父,一邊認真默寫自己所記的佛經。
就這樣,金蟬重新又過起了以前的生活。如今寺中得到朝廷賞賜,生活大大改善。看眾僧更是開始準備有生以來第一個物質生活如此豐富的新年,無不是歡容滿麵,處處笑聲。方丈看在眼裏,內心不由地多了幾聲歎息。他見金蟬不以物喜,仍是一副平安心態,心中暗讚自己這個小徒弟果然是佛門中人。當下命令金蟬此時不必幹其它雜務,隻要一心在藏經閣中寫經譯經。
金蟬得師父之命,當下盡心盡力地寫經譯經,他先將自己這些日子來所記的諸部佛經,一一認真寫在紙上。等將佛經全部寫完。他再一打量,見殿中除了原先的那部無字經書和《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和《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外,還多了兩部自已在未到延古寺前學記的《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然後就是自白馬寺所得的《四十二章經》和自大將軍府中由玉蘭所贈的《金剛經》、《大悲咒》和《楞嚴經》共十一部。這些後得來的經書,自己讀起來,卻與之前的大不一樣,金蟬常常為經中之意而大感迷惑。
為此金蟬多次與師父探討,也是難以悟得其中之秘。最後還是師父道,咱們對這些經太有些操之過急了。不要急,要靜下心來,慢慢去悟。
金蟬於是依師父之法,每天功課做完,便到藏經殿中來,慢慢地讀經。他對之前的四部經書早已就接觸,對經文內意都是十分熟悉。算來也是對佛經甚有心得了。他遇到這些磨難前,鑽研起來佛法來,常常是心無旁騖地沉浸在佛法當中。可是,自打遇到種種磨難後,尤其是明白自己身世後,他將靜不下心來讀經,經常是怔怔地出神。縱是在吃飯睡覺之際,他的內心,也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母親,想起張道陵、想起小白小黑,玉蘭龍兒和王趙二人,想起這一年來自己所經曆的點點滴滴。為了讓自己不想這些,他強迫自己全心投入到佛經之中,但是當自己入睡時,卻又經常做夢,迴到過去,夢到與母親抱頭相認,夢到和張道陵、玉蘭一起探討佛法,夢到小白陪著自己,躺在那個陰冷汙濁的地牢之中,當然,也夢到無當聖母的怪笑,每次夢到她,金蟬就從夢中驚醒。醒後,金蟬拭去淚水,一個人坐在床上,怔怔地坐著,直至天明。
就在金蟬癡癡地坐著發呆時,房門外輕輕地敲了兩聲,門一開,方丈悟明已走了進來。金蟬聽到門響,才迴過神來,一看是師父來了,慌忙站起,悟明一笑,用手按下他道:“怎麽,一夜沒睡嗎?”
“嗯。”金蟬低頭應了一聲。
悟明長歎一聲,道:“金蟬,你自知道身世之後,這心思執念太重,有礙修行啊!”
金蟬聽了,忙跪倒道:“師父,弟子心中雜念叢生,有時連佛經都看不下去,求師父指點迷津。”
悟明道:“佛曰,‘世人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依我看,你原本無塵的佛心,如今已染了‘愛離別’之苦了。”
金蟬聽了泣道:“弟子也知這樣子不好,想要放下不想,但是弟子卻做不到啊!”
悟明道:“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你既經曆了此劫,就得度過此苦,方能證菩提。”
“弟子謝師父教誨,一定靜心戒念,不著諸相,以求得見如來。”
悟明聽了,搖了搖頭,笑道:“癡兒,你有此心,又著相了。你所抄定的《金剛經》中,有這麽一句‘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可記得嗎?”
“弟子記得呢!”
“你是怎麽悟得?”
“弟子以為,經上說‘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隻要不著相,就可以見佛了。”
“嗬嗬,你想通過勤修佛法,不去想“愛別離”,想如可以大徹大悟的話,那你不就是著相了嗎?要想去此苦,須得入此苦,於苦中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是降汝心,方證菩提。”
金蟬聽了,有如醍醐灌頂,對著悟明拜道:“弟子雖不明白,但卻懂了。”
悟明笑著將金蟬扶起,師徒相視而笑,一起合什誦道:“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卷到此結束了,我在書敘述了金蟬、張道陵、玉蘭、龍兒、小白、小黑相識相知相助的經曆,悲歡離合,盡在其中。人生不如意之事,是日子不能再次重來,但在金禪九轉輪迴中,有多少事,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呢?
?接下來,我將雲何為讀者演說,取眾生相,我有些茫然,我相難解,又如何如如不動呢?
?正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矣!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