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看圖聽往事
呂常領著張道陵,進了縣衙後的住宅,便連聲喚道:“夫人,夫人,張道長來了。”
呂夫人聞聽,忙出來,見到張道陵,便倒身下拜。
張道陵忙將她拉起,說道:“夫人不必客氣,且容貧道看看令千金狀況。”
呂夫人聽了,一臉憂鬱的臉上,閃過一絲喜色。忙帶著張道陵,進了女兒的閨房當中。
張道陵見呂常家中物品簡樸,一看此人為官清廉,心中更添好感。
他和龍兒進了小姐閨房,隻見一張木床上,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女正擁被躺在床上,閉目而睡。隻見她容貌消瘦,臉上顴骨高突,兩頰深陷,一雙大大的眼睛也深陷到眼窩當中,一看就是因病導致的。
夫人這時上前,輕聲喚道:“女兒,女兒。今來了位仙長,給你看病來了。你醒醒,仙長看了,你的病就好了。”
那女孩子聽了,慢慢地張開了眼睛。望了她娘一眼,嘴角微微開啟了一下,卻沒有發出聲音,唿吸卻一下子急促地來。看樣子是她想說話,卻又沒有一絲力氣,最後,隻是又動了一下嘴唇,從喉嚨發出一聲咳嗽似的聲音,便又閉上了眼睛,再不理會眾人。
張道陵見了,問道:“令愛病了多少天了。”
一旁的呂常答道:“應該是在二年前開始就有些不舒服了。一開始的時候隻是茶飯不思,精神不振,話也不愛與我們說。我們以為是中了風寒,也沒在意,找了先生看過,吃過了藥,也就有所好轉。但自此以後,她神情卻是變了,不是胡言亂語,就是唿唿大睡,對我們也全不理睬。我多次請名醫看過,也都是說身子骨弱,體虛陰虧,但吃了多少藥,也不見好。今年以來,病情更加重了,話也不說了,經常是夜間不睡,渾身抽搐,到了白天,卻又昏昏沉沉的。到這幾天,是連一口飯都吃不進去了,都是我們用米湯給她硬灌下去的。”
張道陵聽了,點點頭,由龍兒上來,抬出女孩子的瘦骨嶙峋的右手,由張道陵在上麵號起脈來。等他號完脈後,又查看了女孩子的舌苔,這才對呂常點點頭,示意要到外麵說話。
呂常忙將張道陵讓到自己的書房,請張道陵上座後,這才顫聲問道:“張道長,小女的病,是什麽病,用什麽方子?下官這就準備去。”
張道陵搖了搖頭道:“不急。”說著從懷中取出一個小瓷瓶,對龍兒笑道:“這是上次我用千年老虎參,為太後調製的丸藥。但是多做了些,我考慮太後之病,已經全好,這丸藥吃的太多,反而讓她對此藥產生依賴,便沒有都給玉蘭了,剩下了這些。沒想到今日竟然用上派場了。來,借你的體氣,取些溫水,助小姑娘服下去。記住,她身子太弱,你隻給她服一粒就行。”
“嗯。”龍兒聽了,取了小瓷瓶,按張道陵說的行事去了。
呂常夫婦聽了,雖然不敢出聲,但心中已是大喜若狂。等龍兒一出去,夫婦二人便上前給張道陵跪倒。張道陵忙上前扶起,說道:“二位莫急,這藥隻是先助小姐穩住心神,這病因還未查明,我還要再診斷一下。”
呂常夫婦聽了,臉上又現出緊張神色,隻聽呂常問道:“張道長,小女的病,當真是難症不成?”
“這個。”張道陵沉吟一下,才繼續道,“從表麵上看,令愛是消化不良啦,體虛上火。細推則可能是因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這才導致心神失養、心血不足、心陰虧虛。”
夫人聽了,忍不住道:“張道長,有位都城來的名醫,也是這樣子說的,說我女兒是肝鬱氣滯,開的方子為逍遙散,裏麵有柴胡、茯苓、薄荷、生薑、當歸、白芍、白術、和甘草等,可是吃了後,也並未見效。”
張道陵聽了點點頭道:“此為外症,不可由此斷定。我問你們,令愛初得病時,可有一聽到關門、敲桌子得聲音就嚇一跳的樣子。”
“有啊!有啊!”呂常夫婦聽了同時應道。
“那麽,到了後來病情嚴重的時候,她是不是在白天也要關窗,掛窗簾,鎖門,害怕光、討厭跟別人接觸。”
“是啊!張道長,你是神仙吧,怎麽這些事情,就如你親眼所見呢。”呂常夫人見張道陵分析一點錯都沒有,大為折服,心中更是充滿了希望。
張道陵迴想自己在仙穀中所習的《黃帝內經》裏,說到“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就是脾胃已經大傷,而怕光獨處,則叫“獨閉戶塞牖而處”病因為腎病精不足。如此可見,這女孩子體內五髒已是全部失調,才會起不同情緒反應。而尋常大夫隻關注肝、脾、心三個髒腑,則難以調治好。想到這裏,他對呂常夫婦道:“二位放心,令愛之病我雖是初次遇到這種病情,但應能找出治療之法。”
呂常夫婦聽了,個個喜形於色,不住地連聲感謝。這時龍兒進來,報告說小女孩吃了丸藥後,精神大好,吵著要吃飯。
呂夫人聽了大喜,忙按張道陵的吩咐,準備小米粥去了。張道陵又去探視了一番,見小女孩除了眼光渙散,不愛看人外,別的狀況基本上正常。
他當下按醫書上寫了個方子,讓呂常派人去按方抓藥。並與呂常道:“若是三日內,服了這方子人沒別的異狀,則再按方子連服十天,病就可愈了。”
呂常聽了大喜,連聲道謝。張道陵見事情辦好,便婉辭了呂常的謝禮,與龍兒一同迴傳舍。
呂常過意不去,但他見張道陵不愛財物,便親自追到傳舍,著意侍奉眾人。張道陵多次勸他迴府看自己女兒,可他執意不肯,命人做了一桌上等素席,由他親自陪著眾人用餐。
到了中午,呂常陪著眾人邊吃邊談。當張道陵問起當地有關嵩山的曲故,呂常不無得意地道:“張道長,不是下官誇口,我自到這裏就任五年來,無事之餘,便到處走走,一來查看民情,二來也收集當地傳說,來譜寫縣誌。這五年來,我已將太少室山七十二峰,已全部走遍,還畫了地形圖。你問這個,可當真是問對人了。”說著讓人去取地形圖來。
等圖取來,眾人飯已吃完,龍兒等人聽說呂知縣要為張大哥他們講當地曲故,也一同過來細聽。
呂常感激張道陵救治之情,當下打起十分精神,為眾人說起這裏的名山典故。他本就愛好此事,如今說起來,當真是如數家珍。
隻聽他先從上古說起,對眾人道:“此地名勝,多與聖賢帝王有關。最早到這裏的帝王,便是黃帝。聽當地的師父說,嵩山太室最高峰峻極峰也叫華蓋峰。華蓋,傳說是居住在那個峰上的一個能人。因為他經常觀測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著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對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有很大幫助,所以遠近聞名。黃帝打敗蚩尤以後,他親自率領大臣登上嵩山拜訪華蓋。來了數次,才找到了華蓋老人,從他這裏學到了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和天氣變化,萬物生長之間的聯係。黃帝後來還按華蓋老人所教,製訂了曆法。自此世間仍有序可查。”
說完黃帝,呂常又介紹道:“諸位,嵩陽這裏自除了黃帝來過外,當年帝堯巡狩陽城,以百歲之高齡駕崩於嵩山腳下的登封城。對了,你們知道大禹不,這裏還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呢!”
呂常一口氣說到這裏,見眾人聽的都是津津有味,更是談興大發,起身打開他畫的地形圖,指著裏麵的一座山峰道:“這就是太室山中的最高峰,峻極峰,在此峰西一裏地遠的地方,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石頭,高有三丈,圍近二十丈,像一尊雕像站立在那兒,你們可知道這塊巨石的來曆嗎?”
“不知道。”眾人齊聲迴道。
呂常鄭重地迴道:“據傳這就是“啟母石”。”
“啟母石?”張道陵聽了,大感意外,問道,“指的是大禹之子,啟的母親嗎?”
“正是。據我們本地老人講,相傳古時嵩山一帶洪水滔天,土地淹沒,許多生命被奪走,大禹繼承父業治理洪水,采用疏導之法,在太室、少室兩山之間的軒轅山穀,開了一條疏泄洪水的通道。大禹之妻塗山氏為支持大禹治水,也一同來到嵩山,住在太室山半山腰,塗山氏每天給大禹縫衣做飯。大禹對塗山氏說:‘當你聽到擊鼓聲,就去給我送飯。’
大禹為了盡快鑿開山間通道,在沒有人的時候,就變成一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忙碌不停。有一次,一不小心,把一石頭踢落懸崖,恰好擊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以為丈夫餓了,急忙把準備好的飯食送到軒轅山穀,可她東張西望,根本找不到丈夫的身影,隻有一隻大熊在山間跳躍,看到了她,就向她跑來,塗山氏心中一驚,隻道是大熊要來害她,好驚恐之下,便向東跑去。
大禹一著急竟忘了恢複成人形,隻知道追塗山氏。就在他快要追上的時候,塗山氏見自己走投無路之時,便一橫心,將自己變成了一塊巨石。
等大禹追上這塊大石,已是大錯鑄成,無法挽迴。隻能現出人形,抱著大石哭泣。這時塗山氏才自己誤會了大禹,於是奮起最後的力氣,隻聽一聲巨響,石頭裂開,一個男孩出生了,這個孩子就是夏朝的開國君主夏啟。在這塊巨石的北方,裂下一塊,相傳為石破啟生之處,這塊石頭也就被後人稱之為‘啟母石’。”
聽到這裏,玉蘭和金蟬麵上都露出了不忍之色,小黑在暗中聽著,想出言相問,卻又不能。正著急之際,隻聽龍兒不解地問道:“呂大人,那塗山氏她既然發現自己是誤會了大禹,再變迴來不就成了。”
“唔,傳說就是這樣子的,或許是那個,那個塗山氏變成的是,是一塊無法變迴來的石頭。所以就如同人死了一樣,不能再活過來了。嗬嗬,龍姑娘,這是傳說,我也是這麽聽人說的,你可別當真啊!”
呂常被龍兒這麽一問,也覺得這傳說有些不符事實。但他聽時也隻是當個傳說聽,也沒仔細想過這事,現在龍兒發問,他也隻得笑著解釋道。
“是這樣啊!張大哥,那今晚咱們就去看看那塊石頭,就能分辨這傳說真假了。”龍兒聽了,迫不及待地道。
“哎,龍姑娘,不急。等明天天亮了,我帶大家去,盡一下地主之誼。我們這裏不光有這個“啟母石”,還有諸多典故呢!等我一一帶你們去。現在我接著說,好帶你們看去。”
呂常又指著圖道:“這南麵這座山叫萬歲峰,傳說當年黃帝過此山時,聽到有萬歲之聲,故名此山。後來漢武帝來到此山時,正當率群臣禮登崇高山,也在山穀中有三唿萬歲之聲,武帝大喜,稱此山峰名為萬歲峰果不名不虛傳,於是在山頂敕建萬歲亭,在山下敕建萬歲觀。當然這還有個說法,說是隨行的人為了討漢武帝歡心,特意讓人藏在這裏,待武帝來了,大唿萬歲的。”
眾人聽了,均是笑了起來。龍兒更是道:“那這麽說來,武帝真來過這萬歲峰,也未知啊!”
“來是肯定來過,這山上長有三棵大柏樹,是漢武帝漢武帝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還有這是最南邊的黃蓋峰,漢武帝遊嵩嶽時黃雲蓋其上,故叫這個名字。”呂常忙又補充道。
他今日忽見眾人極愛聽他介紹這裏的山峰,大有遇知音之感,當下又指著圖,接著說道:“東邊這山峰叫春震峰,因它在太室山正東,為春龍乘陽之意,該方向為震。往下有龍潭,雷乃發,聲自此峰始,故以春震命名。這山叫太白峰,在太室山最西,峰上多白玉,故得此名。這山叫玉人峰,據說當年武帝於峰上得玉人,高五寸,色甚光潤,隻可惜後再無此遇。這山叫遇聖峰,據說是因武帝登此山時遇仙人,高約一丈二尺,兩耳垂肩,說:‘吾九嶷山人,聽說嵩山上有石菖蒲,一寸九節,吃了可以長生不此老,特來采食。’說罷忽然不見仙人。後命此峰為遇聖峰。”
“石菖蒲是什麽東西呀?”龍兒奇道。
“菖蒲是一種草藥,但是這個石菖蒲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是沒見到過。”呂常哈哈笑道。
“那一定也是安排好人,來迷惑武帝的。”龍兒一本正經的道。
“是嗎?”呂常撓了撓頭,繼續說道:“那這裏還有兩座山峰,你們看,這山叫青童峰,也是因為武帝遊此山時,遇二青衣童子捧書迎駕,欲問忽不見人影,故叫此名。這山叫會仙峰,因武帝登此山時見有八仙圍棋於此,故叫此名。想來若是有人成心安排,那這麽多地方都有仙人出現,應會被武帝發覺有假的。哎!不過這些都是我們本地的傳說,大家聽聽就是了,管他是真是假,就當故事聽罷了。”
“可是,這裏的山,怎麽都是因為什麽武帝來了才叫的名字啊?”龍兒聽了,有些不滿地道。
呂常聽了,笑了笑,指著一山道:“姑娘莫急,也不全是。比如這山叫玉女峰,因峰北石如玉女而得名。這就和武帝無關了。還有這座山,叫子晉峰,據說是當年周靈王太子晉跟隨浮丘公學道三十餘年,此為其所居之地。上有飲鶴池,下有太子溝、太子池等遺跡呢。”
“太子。”龍兒聽了,望了金蟬一眼,見他臉色正常,又轉過頭來,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裏有這麽多的名勝古跡,等咱們抓住那胖禿子了,還得好好帶著金蟬他們走走玩玩。”
“這個,我看還是幫玉蘭姑娘處理完家事後,再說吧。”
“張大哥,我的事不要緊的。我聽金蟬小師父說了,咱們此行,不是還是拜祭鯀聖嗎?如今咱們來到鯀聖的封地,這裏又有大禹和他妻子的故事,尤其是那塊啟母石,聽著讓人心生敬意。我也想親自去拜拜。”
呂常聽了,笑道:“玉蘭姑娘,我剛才說的是太室山,這山得名是因為大禹的妻子塗山嬌。這太室山西,這片山,叫少室山,傳說是塗山嬌化石之後,她的妹子塗山姚又嫁與大禹,為他撫養啟,住在這裏,所以又叫少室山。”
“啊!還有這麽多典故,我看應好好在此拜祭一下先聖們再走不遲。”玉蘭聽了,對張道陵道。
“玉蘭姑娘說的對。張大哥,明日我們也和你們一同入山去吧。”金蟬一直沒說話,此時卻忽然附和道。
張道陵主要是怕山上有危險,所以不敢帶玉蘭她們去。但是見到玉蘭一臉期盼的樣子,隻得道:“那好吧,等抓到胖禿子,我再帶你們去。”
剛說到這裏,呂府一名家丁沒敲門就跑了進來。呂知縣見他臉色不善,忙起身相問。隻聽那家丁道:“老爺,小姐忽然犯病了,滿屋亂跑,口中大嚷大叫,也聽不清說的是什麽。”
“什麽。”呂常聽了大驚。
“走,我們趕緊去看看。”張道陵聽了,也是吃驚,當下帶著龍兒,隨呂常迴到縣衙宅中。
(本章完)
呂常領著張道陵,進了縣衙後的住宅,便連聲喚道:“夫人,夫人,張道長來了。”
呂夫人聞聽,忙出來,見到張道陵,便倒身下拜。
張道陵忙將她拉起,說道:“夫人不必客氣,且容貧道看看令千金狀況。”
呂夫人聽了,一臉憂鬱的臉上,閃過一絲喜色。忙帶著張道陵,進了女兒的閨房當中。
張道陵見呂常家中物品簡樸,一看此人為官清廉,心中更添好感。
他和龍兒進了小姐閨房,隻見一張木床上,一名十二三歲的少女正擁被躺在床上,閉目而睡。隻見她容貌消瘦,臉上顴骨高突,兩頰深陷,一雙大大的眼睛也深陷到眼窩當中,一看就是因病導致的。
夫人這時上前,輕聲喚道:“女兒,女兒。今來了位仙長,給你看病來了。你醒醒,仙長看了,你的病就好了。”
那女孩子聽了,慢慢地張開了眼睛。望了她娘一眼,嘴角微微開啟了一下,卻沒有發出聲音,唿吸卻一下子急促地來。看樣子是她想說話,卻又沒有一絲力氣,最後,隻是又動了一下嘴唇,從喉嚨發出一聲咳嗽似的聲音,便又閉上了眼睛,再不理會眾人。
張道陵見了,問道:“令愛病了多少天了。”
一旁的呂常答道:“應該是在二年前開始就有些不舒服了。一開始的時候隻是茶飯不思,精神不振,話也不愛與我們說。我們以為是中了風寒,也沒在意,找了先生看過,吃過了藥,也就有所好轉。但自此以後,她神情卻是變了,不是胡言亂語,就是唿唿大睡,對我們也全不理睬。我多次請名醫看過,也都是說身子骨弱,體虛陰虧,但吃了多少藥,也不見好。今年以來,病情更加重了,話也不說了,經常是夜間不睡,渾身抽搐,到了白天,卻又昏昏沉沉的。到這幾天,是連一口飯都吃不進去了,都是我們用米湯給她硬灌下去的。”
張道陵聽了,點點頭,由龍兒上來,抬出女孩子的瘦骨嶙峋的右手,由張道陵在上麵號起脈來。等他號完脈後,又查看了女孩子的舌苔,這才對呂常點點頭,示意要到外麵說話。
呂常忙將張道陵讓到自己的書房,請張道陵上座後,這才顫聲問道:“張道長,小女的病,是什麽病,用什麽方子?下官這就準備去。”
張道陵搖了搖頭道:“不急。”說著從懷中取出一個小瓷瓶,對龍兒笑道:“這是上次我用千年老虎參,為太後調製的丸藥。但是多做了些,我考慮太後之病,已經全好,這丸藥吃的太多,反而讓她對此藥產生依賴,便沒有都給玉蘭了,剩下了這些。沒想到今日竟然用上派場了。來,借你的體氣,取些溫水,助小姑娘服下去。記住,她身子太弱,你隻給她服一粒就行。”
“嗯。”龍兒聽了,取了小瓷瓶,按張道陵說的行事去了。
呂常夫婦聽了,雖然不敢出聲,但心中已是大喜若狂。等龍兒一出去,夫婦二人便上前給張道陵跪倒。張道陵忙上前扶起,說道:“二位莫急,這藥隻是先助小姐穩住心神,這病因還未查明,我還要再診斷一下。”
呂常夫婦聽了,臉上又現出緊張神色,隻聽呂常問道:“張道長,小女的病,當真是難症不成?”
“這個。”張道陵沉吟一下,才繼續道,“從表麵上看,令愛是消化不良啦,體虛上火。細推則可能是因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這才導致心神失養、心血不足、心陰虧虛。”
夫人聽了,忍不住道:“張道長,有位都城來的名醫,也是這樣子說的,說我女兒是肝鬱氣滯,開的方子為逍遙散,裏麵有柴胡、茯苓、薄荷、生薑、當歸、白芍、白術、和甘草等,可是吃了後,也並未見效。”
張道陵聽了點點頭道:“此為外症,不可由此斷定。我問你們,令愛初得病時,可有一聽到關門、敲桌子得聲音就嚇一跳的樣子。”
“有啊!有啊!”呂常夫婦聽了同時應道。
“那麽,到了後來病情嚴重的時候,她是不是在白天也要關窗,掛窗簾,鎖門,害怕光、討厭跟別人接觸。”
“是啊!張道長,你是神仙吧,怎麽這些事情,就如你親眼所見呢。”呂常夫人見張道陵分析一點錯都沒有,大為折服,心中更是充滿了希望。
張道陵迴想自己在仙穀中所習的《黃帝內經》裏,說到“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就是脾胃已經大傷,而怕光獨處,則叫“獨閉戶塞牖而處”病因為腎病精不足。如此可見,這女孩子體內五髒已是全部失調,才會起不同情緒反應。而尋常大夫隻關注肝、脾、心三個髒腑,則難以調治好。想到這裏,他對呂常夫婦道:“二位放心,令愛之病我雖是初次遇到這種病情,但應能找出治療之法。”
呂常夫婦聽了,個個喜形於色,不住地連聲感謝。這時龍兒進來,報告說小女孩吃了丸藥後,精神大好,吵著要吃飯。
呂夫人聽了大喜,忙按張道陵的吩咐,準備小米粥去了。張道陵又去探視了一番,見小女孩除了眼光渙散,不愛看人外,別的狀況基本上正常。
他當下按醫書上寫了個方子,讓呂常派人去按方抓藥。並與呂常道:“若是三日內,服了這方子人沒別的異狀,則再按方子連服十天,病就可愈了。”
呂常聽了大喜,連聲道謝。張道陵見事情辦好,便婉辭了呂常的謝禮,與龍兒一同迴傳舍。
呂常過意不去,但他見張道陵不愛財物,便親自追到傳舍,著意侍奉眾人。張道陵多次勸他迴府看自己女兒,可他執意不肯,命人做了一桌上等素席,由他親自陪著眾人用餐。
到了中午,呂常陪著眾人邊吃邊談。當張道陵問起當地有關嵩山的曲故,呂常不無得意地道:“張道長,不是下官誇口,我自到這裏就任五年來,無事之餘,便到處走走,一來查看民情,二來也收集當地傳說,來譜寫縣誌。這五年來,我已將太少室山七十二峰,已全部走遍,還畫了地形圖。你問這個,可當真是問對人了。”說著讓人去取地形圖來。
等圖取來,眾人飯已吃完,龍兒等人聽說呂知縣要為張大哥他們講當地曲故,也一同過來細聽。
呂常感激張道陵救治之情,當下打起十分精神,為眾人說起這裏的名山典故。他本就愛好此事,如今說起來,當真是如數家珍。
隻聽他先從上古說起,對眾人道:“此地名勝,多與聖賢帝王有關。最早到這裏的帝王,便是黃帝。聽當地的師父說,嵩山太室最高峰峻極峰也叫華蓋峰。華蓋,傳說是居住在那個峰上的一個能人。因為他經常觀測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運轉規律,著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對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有很大幫助,所以遠近聞名。黃帝打敗蚩尤以後,他親自率領大臣登上嵩山拜訪華蓋。來了數次,才找到了華蓋老人,從他這裏學到了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和天氣變化,萬物生長之間的聯係。黃帝後來還按華蓋老人所教,製訂了曆法。自此世間仍有序可查。”
說完黃帝,呂常又介紹道:“諸位,嵩陽這裏自除了黃帝來過外,當年帝堯巡狩陽城,以百歲之高齡駕崩於嵩山腳下的登封城。對了,你們知道大禹不,這裏還是大禹之父鯀的封地呢!”
呂常一口氣說到這裏,見眾人聽的都是津津有味,更是談興大發,起身打開他畫的地形圖,指著裏麵的一座山峰道:“這就是太室山中的最高峰,峻極峰,在此峰西一裏地遠的地方,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石頭,高有三丈,圍近二十丈,像一尊雕像站立在那兒,你們可知道這塊巨石的來曆嗎?”
“不知道。”眾人齊聲迴道。
呂常鄭重地迴道:“據傳這就是“啟母石”。”
“啟母石?”張道陵聽了,大感意外,問道,“指的是大禹之子,啟的母親嗎?”
“正是。據我們本地老人講,相傳古時嵩山一帶洪水滔天,土地淹沒,許多生命被奪走,大禹繼承父業治理洪水,采用疏導之法,在太室、少室兩山之間的軒轅山穀,開了一條疏泄洪水的通道。大禹之妻塗山氏為支持大禹治水,也一同來到嵩山,住在太室山半山腰,塗山氏每天給大禹縫衣做飯。大禹對塗山氏說:‘當你聽到擊鼓聲,就去給我送飯。’
大禹為了盡快鑿開山間通道,在沒有人的時候,就變成一隻大熊,在山間來來往往,忙碌不停。有一次,一不小心,把一石頭踢落懸崖,恰好擊在鼓上,塗山氏聽到鼓聲,以為丈夫餓了,急忙把準備好的飯食送到軒轅山穀,可她東張西望,根本找不到丈夫的身影,隻有一隻大熊在山間跳躍,看到了她,就向她跑來,塗山氏心中一驚,隻道是大熊要來害她,好驚恐之下,便向東跑去。
大禹一著急竟忘了恢複成人形,隻知道追塗山氏。就在他快要追上的時候,塗山氏見自己走投無路之時,便一橫心,將自己變成了一塊巨石。
等大禹追上這塊大石,已是大錯鑄成,無法挽迴。隻能現出人形,抱著大石哭泣。這時塗山氏才自己誤會了大禹,於是奮起最後的力氣,隻聽一聲巨響,石頭裂開,一個男孩出生了,這個孩子就是夏朝的開國君主夏啟。在這塊巨石的北方,裂下一塊,相傳為石破啟生之處,這塊石頭也就被後人稱之為‘啟母石’。”
聽到這裏,玉蘭和金蟬麵上都露出了不忍之色,小黑在暗中聽著,想出言相問,卻又不能。正著急之際,隻聽龍兒不解地問道:“呂大人,那塗山氏她既然發現自己是誤會了大禹,再變迴來不就成了。”
“唔,傳說就是這樣子的,或許是那個,那個塗山氏變成的是,是一塊無法變迴來的石頭。所以就如同人死了一樣,不能再活過來了。嗬嗬,龍姑娘,這是傳說,我也是這麽聽人說的,你可別當真啊!”
呂常被龍兒這麽一問,也覺得這傳說有些不符事實。但他聽時也隻是當個傳說聽,也沒仔細想過這事,現在龍兒發問,他也隻得笑著解釋道。
“是這樣啊!張大哥,那今晚咱們就去看看那塊石頭,就能分辨這傳說真假了。”龍兒聽了,迫不及待地道。
“哎,龍姑娘,不急。等明天天亮了,我帶大家去,盡一下地主之誼。我們這裏不光有這個“啟母石”,還有諸多典故呢!等我一一帶你們去。現在我接著說,好帶你們看去。”
呂常又指著圖道:“這南麵這座山叫萬歲峰,傳說當年黃帝過此山時,聽到有萬歲之聲,故名此山。後來漢武帝來到此山時,正當率群臣禮登崇高山,也在山穀中有三唿萬歲之聲,武帝大喜,稱此山峰名為萬歲峰果不名不虛傳,於是在山頂敕建萬歲亭,在山下敕建萬歲觀。當然這還有個說法,說是隨行的人為了討漢武帝歡心,特意讓人藏在這裏,待武帝來了,大唿萬歲的。”
眾人聽了,均是笑了起來。龍兒更是道:“那這麽說來,武帝真來過這萬歲峰,也未知啊!”
“來是肯定來過,這山上長有三棵大柏樹,是漢武帝漢武帝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還有這是最南邊的黃蓋峰,漢武帝遊嵩嶽時黃雲蓋其上,故叫這個名字。”呂常忙又補充道。
他今日忽見眾人極愛聽他介紹這裏的山峰,大有遇知音之感,當下又指著圖,接著說道:“東邊這山峰叫春震峰,因它在太室山正東,為春龍乘陽之意,該方向為震。往下有龍潭,雷乃發,聲自此峰始,故以春震命名。這山叫太白峰,在太室山最西,峰上多白玉,故得此名。這山叫玉人峰,據說當年武帝於峰上得玉人,高五寸,色甚光潤,隻可惜後再無此遇。這山叫遇聖峰,據說是因武帝登此山時遇仙人,高約一丈二尺,兩耳垂肩,說:‘吾九嶷山人,聽說嵩山上有石菖蒲,一寸九節,吃了可以長生不此老,特來采食。’說罷忽然不見仙人。後命此峰為遇聖峰。”
“石菖蒲是什麽東西呀?”龍兒奇道。
“菖蒲是一種草藥,但是這個石菖蒲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是沒見到過。”呂常哈哈笑道。
“那一定也是安排好人,來迷惑武帝的。”龍兒一本正經的道。
“是嗎?”呂常撓了撓頭,繼續說道:“那這裏還有兩座山峰,你們看,這山叫青童峰,也是因為武帝遊此山時,遇二青衣童子捧書迎駕,欲問忽不見人影,故叫此名。這山叫會仙峰,因武帝登此山時見有八仙圍棋於此,故叫此名。想來若是有人成心安排,那這麽多地方都有仙人出現,應會被武帝發覺有假的。哎!不過這些都是我們本地的傳說,大家聽聽就是了,管他是真是假,就當故事聽罷了。”
“可是,這裏的山,怎麽都是因為什麽武帝來了才叫的名字啊?”龍兒聽了,有些不滿地道。
呂常聽了,笑了笑,指著一山道:“姑娘莫急,也不全是。比如這山叫玉女峰,因峰北石如玉女而得名。這就和武帝無關了。還有這座山,叫子晉峰,據說是當年周靈王太子晉跟隨浮丘公學道三十餘年,此為其所居之地。上有飲鶴池,下有太子溝、太子池等遺跡呢。”
“太子。”龍兒聽了,望了金蟬一眼,見他臉色正常,又轉過頭來,對張道陵道:“張大哥,這裏有這麽多的名勝古跡,等咱們抓住那胖禿子了,還得好好帶著金蟬他們走走玩玩。”
“這個,我看還是幫玉蘭姑娘處理完家事後,再說吧。”
“張大哥,我的事不要緊的。我聽金蟬小師父說了,咱們此行,不是還是拜祭鯀聖嗎?如今咱們來到鯀聖的封地,這裏又有大禹和他妻子的故事,尤其是那塊啟母石,聽著讓人心生敬意。我也想親自去拜拜。”
呂常聽了,笑道:“玉蘭姑娘,我剛才說的是太室山,這山得名是因為大禹的妻子塗山嬌。這太室山西,這片山,叫少室山,傳說是塗山嬌化石之後,她的妹子塗山姚又嫁與大禹,為他撫養啟,住在這裏,所以又叫少室山。”
“啊!還有這麽多典故,我看應好好在此拜祭一下先聖們再走不遲。”玉蘭聽了,對張道陵道。
“玉蘭姑娘說的對。張大哥,明日我們也和你們一同入山去吧。”金蟬一直沒說話,此時卻忽然附和道。
張道陵主要是怕山上有危險,所以不敢帶玉蘭她們去。但是見到玉蘭一臉期盼的樣子,隻得道:“那好吧,等抓到胖禿子,我再帶你們去。”
剛說到這裏,呂府一名家丁沒敲門就跑了進來。呂知縣見他臉色不善,忙起身相問。隻聽那家丁道:“老爺,小姐忽然犯病了,滿屋亂跑,口中大嚷大叫,也聽不清說的是什麽。”
“什麽。”呂常聽了大驚。
“走,我們趕緊去看看。”張道陵聽了,也是吃驚,當下帶著龍兒,隨呂常迴到縣衙宅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