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見太後,太後依舊安好,臣甚是欣慰……”
七月底,齊安平君田單入邯鄲,八月初一,田單先拜見了趙王,遞交兩國置相、結盟的國書。次日又來到趙王宮鳳台,覲見趙國當下真正的執政者,趙太後。
因為趙太後是齊閔王之女,齊國的公主,田單也不必自稱“外臣”,而是畢恭畢敬地行了臣見後的大禮。
趙太後卻不領情,不冷不熱地說道:“安平君無須說這些場麵話,老婦的身體,遠不能以安好來形容,這幾個月裏,思念著我那去臨淄做人質的少子,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的確,在撤去屏風後,田單赫然看到,趙惠文王三十年他來邯鄲造訪時,那位美麗端莊的趙國王後,如今已老去不少,雖然還不到五十歲,但頭上已經多了不少銀絲,麵頰所呈現光彩與母儀,全是重脂厚粉的功勞。
歲月不饒人啊,齊王和趙太後,這對兄妹都不經老,而且趙太後看上去心情不太好,說話也很尖酸:“好在安平君及時將吾兒送迴來了,隻是受了些皮肉傷……”
田單見趙太後欲動怒,試圖解釋,卻被她一揮手給打斷了。
她冷笑道:“老婦從齊國嫁到臨淄二三十年,趙人照顧得當,連寒毛都未少一根。吾兒去臨淄四個月,卻遭到刺殺,差點不活,安平君,難道是老婦記錯了?我離開齊國時,齊國的待客之道,可不是這樣的罷!”
這下田單有些語塞了,素聞趙太後溺愛長安君,果然名不虛傳,如今太後竟當著他的麵,開始氣惱齊國照顧不周了!
一旁的宦者令繆賢眼觀鼻鼻觀心,在他看來,趙太後當然會生氣,她的寶貝兒子竟然遭到刺殺,當聽說這件事時,她直接被嚇得暈厥過去,好不容易才轉醒過來,六神無主之下,嚷嚷著要親去臨淄看兒子……
對趙太後而言,丈夫已經不再,要是最疼愛的小兒子也去了,她白發人送黑發人,那還要不要活了!?
好在最後有驚無險,等明月迴到邯鄲,趙太後二話不說,先讓趙王宮幾十名禦醫排著隊給他診脈,在驗明的確隻是皮肉傷,沒有中毒也沒有後遺症後,才鬆了口氣,在明月好言哄勸下放下心來。
可她又對齊國,對齊王生出了許多不滿來。
也是田單運氣不好,正巧來覲見,便成了趙太後的出氣筒。
田單即將出任趙相,同時也是齊王放在邯鄲的喉舌和眼睛,眼見趙太後麵上難掩慍色,他暗道不妙,便高高舉起帛書道:“太後,寡君的國書已呈交趙王,此乃寡君家信,還望太後親啟……”
繆賢接過帛書轉交趙太後,捧著這輕飄飄的絹絲“家書”,趙太後的心情百感交集,她離開齊國時年紀還小,如今一晃近三十年沒見到過兄長了,甚至連往來書信也極少。
他已經不是那個沒太多心思,會牽著馬帶姐妹們在苑囿裏遊玩的好哥哥,覆國之難,讓他變得功利多疑,已經是一位心事重重的王了,他的刻薄和無情,讓趙太後咬牙切齒,卻又能理解。
因為,她也已經不是那個嬌小的齊國公主,而是母儀趙國的太後,有疼愛的子嗣,還有需要她替已死丈夫照料好的趙國萬民……
不過對於齊國的一切,她依舊暗暗關心,這次明月迴來,也沒少給她帶齊地特產。比如齊國的鹽,這麽多年了,趙太後用饗時一直堅持用齊國的海鹽,她總覺得,這海鹽比趙國、魏國的鹽更有滋味,她們齊國人,就好一口重鹽……
或許,這就是故鄉的滋味吧。
想到這裏,她不由露出了一絲笑,但轉瞬即逝,也沒有拆開帛書,卻先問田單道:“敢問安平君,齊國今年收成可好?齊地百姓可好?老婦的王兄可好?”
田單有些奇怪,善意地提醒道:“太後,臣是奉齊王之命前來拜見太後,按照常理,難道不是應該先問大王,你卻先問年成和百姓,豈非先卑賤後尊貴乎?”
趙太後卻笑道:“不然,如若年成不好,百姓何以為生?如若沒有百姓,國君又何以立國?若是反過來先問王兄,這才是舍本逐末,至於尊卑……”
這話沒毛病,田單隻好道:“太後此言有理。”
本以為趙太後對他,對齊王這略帶報複性的“教訓”已經完了,不成想,這才是開始。
接下來,趙太後像是刻意刁難似的,又詢問起了齊國的一些人物近況。
“老婦記得臨淄有兩位賢士鍾離子、葉陽子,其為人慷慨,愛鰥寡之人,養孤獨之人,救窮困之人,補不足之人。這是輔助國君養活百姓,老婦曾讓長安君去拜訪,卻發現他二人依然白身,至今仍未未委以重任,齊國負責訪賢舉薦的官吏幹什麽去了?”
“還有那位北宮家之女,因為是獨女,為了照料雙目失明的父母,年老也不出嫁,此乃婦德表率,教導百姓遵行孝道的典範。為何至今還不封她為命婦?兩位賢士尚未委任,一位孝女不加封賞,安平君,這些年你是如何輔佐王兄治齊的?”
田單愕然,苦笑地認錯:“這……臣有失察之罪。”
趙太後以齊國公主身份接二連三地發問,同時還向田單責問起齊王的過失來,這鑿鑿之言,說得是連綿不斷、滴水不漏、有理有據,皆讓倒黴的田單啞口無言,他暗暗想道,難怪長安君在臨淄口若懸河,原來這份刁鑽和犀利,是從他母親這學到的啊!
說趙太後無禮吧,她是在關心自己的娘家事;說趙太後霸道吧,她又是站在為齊國著想的角度。最可怕的是,她為什麽連這些小人物的事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是長安君尋訪到的,還是她一直在關心著齊國?
說完這些後,趙太後才不慌不忙地打開了齊王寫給她的“家書”,果然上麵基本都是場麵話,甚至連筆跡都不似齊王所寫,據上麵說,是齊國太子代筆,難道她的王兄的身體,已經連寫字都困難了麽?
看著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齊國篆字,趙太後長歎一口氣,對齊王沒照顧好她兒子的那點怨氣,也漸漸消了,語重心長地說道:
“我記得當初孟子入臨淄齊王宮講學,公然聲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引發眾人嘩然,祖父宣王也大為驚恐,但我卻覺得有道理。”
“得到民心的人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人做諸侯,得到諸侯應允的做大夫。諸侯不盡職危害到社稷,百姓便會反對他,改立國君。”
說完這些孟子當年說過的話後,趙太後歎道:“當年老婦還不理解此言深意,來到趙國後,才驚覺當年田氏取代呂氏,趙魏韓瓜分晉國,我父閔王倒行逆施被百姓摒棄,都出不了這句話。老婦之所以會對安平君抱怨如此之多,隻因還將齊國視為母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隻希望王兄……還有齊國太子能夠謹記啊……”
“若臣能迴臨淄,一定代太後轉達。”田單深受觸動,難怪趙國能在惠文王死後很快穩定下來,看來離不開太後這種重民的治國之道,他是忠於齊國的,隻希望齊王百年之後,君王後也能做的如趙太後一般好。
想到齊國的利益,他心思急轉,眼見趙太後不再耍小脾氣,便再拜道:“此番長安君遇刺,雖然齊國有照應不周之處,但歸根結底,還是刺客太過陰險毒辣……”
田單不提還好,一提刺殺之事,趙太後就氣不打一處來。
如今最讓趙太後惱火的,就是那些天殺的刺客,還有自己的好女婿燕王。
當年燕惠王被權臣公孫操所弑殺,如今的燕王作為燕惠王的弟弟,被公孫操扶持著登位,諸侯不服,秦與韓、魏、楚一同興師問罪。那時候的燕國為了讓趙國擋住這四國的兵鋒,在國書裏卑躬屈膝,以子侄自居,燕王還請求趙國嫁公主去做燕後。趙惠文王考慮到自己與燕昭王的舊誼,才出麵擋住了韓、魏之兵,平息了此事……
誰料,這燕王卻是個白眼狼,如今一晃七年過去了,他非但不想著燕趙姻親之好,也忘了當年趙國對他的恩情,一心一意與秦連橫,還大舉進攻趙國中山,更派人刺殺她愛子!妄圖離間齊趙關係!
想到這裏,趙太後就恨不得立刻下令大軍伐燕,可惜趙國的將軍們都建議先讓邊境守一守,等秋收完畢再派一位將軍,帥邯鄲之師北上配合齊軍伐燕。
田單入趙為相,也與此事息息相關,在長安君的斡旋謀劃下,齊趙協同出兵,但細節方麵,還需待兩邊慢慢扯皮。
接下來,氣氛沒剛開始時那麽緊張了,趙太後與田單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起齊地的舊聞近況,在覲見將結束時,田單見趙太後心情不錯,便提出了他的懇求。
“太後,臣與燕國也有深仇,此番齊趙協同出兵,聲勢倒是足夠,但用兵之事,最忌令出多門,齊趙兩方大將若心存猜忌,難免會延誤戰機,甚至導致戰敗。故臣有一不情之請,讓我以趙相身份統領趙軍,齊趙合一,燕國何愁不破!”
趙太後不由愕然,有些難以置信:“安平君……欲為趙將,北伐燕國?”
“臣是有些老了。”田單有些慚愧一笑,指著自己冠帶下的頭發:“發已微白,齊王也念我體衰,讓我呆在邯鄲,勿要親臨前線,但臣卻希望能在死之前,再破燕國,至於臣的心意真偽,長安君應當知曉!”
七月底,齊安平君田單入邯鄲,八月初一,田單先拜見了趙王,遞交兩國置相、結盟的國書。次日又來到趙王宮鳳台,覲見趙國當下真正的執政者,趙太後。
因為趙太後是齊閔王之女,齊國的公主,田單也不必自稱“外臣”,而是畢恭畢敬地行了臣見後的大禮。
趙太後卻不領情,不冷不熱地說道:“安平君無須說這些場麵話,老婦的身體,遠不能以安好來形容,這幾個月裏,思念著我那去臨淄做人質的少子,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的確,在撤去屏風後,田單赫然看到,趙惠文王三十年他來邯鄲造訪時,那位美麗端莊的趙國王後,如今已老去不少,雖然還不到五十歲,但頭上已經多了不少銀絲,麵頰所呈現光彩與母儀,全是重脂厚粉的功勞。
歲月不饒人啊,齊王和趙太後,這對兄妹都不經老,而且趙太後看上去心情不太好,說話也很尖酸:“好在安平君及時將吾兒送迴來了,隻是受了些皮肉傷……”
田單見趙太後欲動怒,試圖解釋,卻被她一揮手給打斷了。
她冷笑道:“老婦從齊國嫁到臨淄二三十年,趙人照顧得當,連寒毛都未少一根。吾兒去臨淄四個月,卻遭到刺殺,差點不活,安平君,難道是老婦記錯了?我離開齊國時,齊國的待客之道,可不是這樣的罷!”
這下田單有些語塞了,素聞趙太後溺愛長安君,果然名不虛傳,如今太後竟當著他的麵,開始氣惱齊國照顧不周了!
一旁的宦者令繆賢眼觀鼻鼻觀心,在他看來,趙太後當然會生氣,她的寶貝兒子竟然遭到刺殺,當聽說這件事時,她直接被嚇得暈厥過去,好不容易才轉醒過來,六神無主之下,嚷嚷著要親去臨淄看兒子……
對趙太後而言,丈夫已經不再,要是最疼愛的小兒子也去了,她白發人送黑發人,那還要不要活了!?
好在最後有驚無險,等明月迴到邯鄲,趙太後二話不說,先讓趙王宮幾十名禦醫排著隊給他診脈,在驗明的確隻是皮肉傷,沒有中毒也沒有後遺症後,才鬆了口氣,在明月好言哄勸下放下心來。
可她又對齊國,對齊王生出了許多不滿來。
也是田單運氣不好,正巧來覲見,便成了趙太後的出氣筒。
田單即將出任趙相,同時也是齊王放在邯鄲的喉舌和眼睛,眼見趙太後麵上難掩慍色,他暗道不妙,便高高舉起帛書道:“太後,寡君的國書已呈交趙王,此乃寡君家信,還望太後親啟……”
繆賢接過帛書轉交趙太後,捧著這輕飄飄的絹絲“家書”,趙太後的心情百感交集,她離開齊國時年紀還小,如今一晃近三十年沒見到過兄長了,甚至連往來書信也極少。
他已經不是那個沒太多心思,會牽著馬帶姐妹們在苑囿裏遊玩的好哥哥,覆國之難,讓他變得功利多疑,已經是一位心事重重的王了,他的刻薄和無情,讓趙太後咬牙切齒,卻又能理解。
因為,她也已經不是那個嬌小的齊國公主,而是母儀趙國的太後,有疼愛的子嗣,還有需要她替已死丈夫照料好的趙國萬民……
不過對於齊國的一切,她依舊暗暗關心,這次明月迴來,也沒少給她帶齊地特產。比如齊國的鹽,這麽多年了,趙太後用饗時一直堅持用齊國的海鹽,她總覺得,這海鹽比趙國、魏國的鹽更有滋味,她們齊國人,就好一口重鹽……
或許,這就是故鄉的滋味吧。
想到這裏,她不由露出了一絲笑,但轉瞬即逝,也沒有拆開帛書,卻先問田單道:“敢問安平君,齊國今年收成可好?齊地百姓可好?老婦的王兄可好?”
田單有些奇怪,善意地提醒道:“太後,臣是奉齊王之命前來拜見太後,按照常理,難道不是應該先問大王,你卻先問年成和百姓,豈非先卑賤後尊貴乎?”
趙太後卻笑道:“不然,如若年成不好,百姓何以為生?如若沒有百姓,國君又何以立國?若是反過來先問王兄,這才是舍本逐末,至於尊卑……”
這話沒毛病,田單隻好道:“太後此言有理。”
本以為趙太後對他,對齊王這略帶報複性的“教訓”已經完了,不成想,這才是開始。
接下來,趙太後像是刻意刁難似的,又詢問起了齊國的一些人物近況。
“老婦記得臨淄有兩位賢士鍾離子、葉陽子,其為人慷慨,愛鰥寡之人,養孤獨之人,救窮困之人,補不足之人。這是輔助國君養活百姓,老婦曾讓長安君去拜訪,卻發現他二人依然白身,至今仍未未委以重任,齊國負責訪賢舉薦的官吏幹什麽去了?”
“還有那位北宮家之女,因為是獨女,為了照料雙目失明的父母,年老也不出嫁,此乃婦德表率,教導百姓遵行孝道的典範。為何至今還不封她為命婦?兩位賢士尚未委任,一位孝女不加封賞,安平君,這些年你是如何輔佐王兄治齊的?”
田單愕然,苦笑地認錯:“這……臣有失察之罪。”
趙太後以齊國公主身份接二連三地發問,同時還向田單責問起齊王的過失來,這鑿鑿之言,說得是連綿不斷、滴水不漏、有理有據,皆讓倒黴的田單啞口無言,他暗暗想道,難怪長安君在臨淄口若懸河,原來這份刁鑽和犀利,是從他母親這學到的啊!
說趙太後無禮吧,她是在關心自己的娘家事;說趙太後霸道吧,她又是站在為齊國著想的角度。最可怕的是,她為什麽連這些小人物的事都知道的清清楚楚,是長安君尋訪到的,還是她一直在關心著齊國?
說完這些後,趙太後才不慌不忙地打開了齊王寫給她的“家書”,果然上麵基本都是場麵話,甚至連筆跡都不似齊王所寫,據上麵說,是齊國太子代筆,難道她的王兄的身體,已經連寫字都困難了麽?
看著那些熟悉又陌生的齊國篆字,趙太後長歎一口氣,對齊王沒照顧好她兒子的那點怨氣,也漸漸消了,語重心長地說道:
“我記得當初孟子入臨淄齊王宮講學,公然聲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引發眾人嘩然,祖父宣王也大為驚恐,但我卻覺得有道理。”
“得到民心的人做天子,得到天子應允的人做諸侯,得到諸侯應允的做大夫。諸侯不盡職危害到社稷,百姓便會反對他,改立國君。”
說完這些孟子當年說過的話後,趙太後歎道:“當年老婦還不理解此言深意,來到趙國後,才驚覺當年田氏取代呂氏,趙魏韓瓜分晉國,我父閔王倒行逆施被百姓摒棄,都出不了這句話。老婦之所以會對安平君抱怨如此之多,隻因還將齊國視為母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隻希望王兄……還有齊國太子能夠謹記啊……”
“若臣能迴臨淄,一定代太後轉達。”田單深受觸動,難怪趙國能在惠文王死後很快穩定下來,看來離不開太後這種重民的治國之道,他是忠於齊國的,隻希望齊王百年之後,君王後也能做的如趙太後一般好。
想到齊國的利益,他心思急轉,眼見趙太後不再耍小脾氣,便再拜道:“此番長安君遇刺,雖然齊國有照應不周之處,但歸根結底,還是刺客太過陰險毒辣……”
田單不提還好,一提刺殺之事,趙太後就氣不打一處來。
如今最讓趙太後惱火的,就是那些天殺的刺客,還有自己的好女婿燕王。
當年燕惠王被權臣公孫操所弑殺,如今的燕王作為燕惠王的弟弟,被公孫操扶持著登位,諸侯不服,秦與韓、魏、楚一同興師問罪。那時候的燕國為了讓趙國擋住這四國的兵鋒,在國書裏卑躬屈膝,以子侄自居,燕王還請求趙國嫁公主去做燕後。趙惠文王考慮到自己與燕昭王的舊誼,才出麵擋住了韓、魏之兵,平息了此事……
誰料,這燕王卻是個白眼狼,如今一晃七年過去了,他非但不想著燕趙姻親之好,也忘了當年趙國對他的恩情,一心一意與秦連橫,還大舉進攻趙國中山,更派人刺殺她愛子!妄圖離間齊趙關係!
想到這裏,趙太後就恨不得立刻下令大軍伐燕,可惜趙國的將軍們都建議先讓邊境守一守,等秋收完畢再派一位將軍,帥邯鄲之師北上配合齊軍伐燕。
田單入趙為相,也與此事息息相關,在長安君的斡旋謀劃下,齊趙協同出兵,但細節方麵,還需待兩邊慢慢扯皮。
接下來,氣氛沒剛開始時那麽緊張了,趙太後與田單有一句沒一句地說起齊地的舊聞近況,在覲見將結束時,田單見趙太後心情不錯,便提出了他的懇求。
“太後,臣與燕國也有深仇,此番齊趙協同出兵,聲勢倒是足夠,但用兵之事,最忌令出多門,齊趙兩方大將若心存猜忌,難免會延誤戰機,甚至導致戰敗。故臣有一不情之請,讓我以趙相身份統領趙軍,齊趙合一,燕國何愁不破!”
趙太後不由愕然,有些難以置信:“安平君……欲為趙將,北伐燕國?”
“臣是有些老了。”田單有些慚愧一笑,指著自己冠帶下的頭發:“發已微白,齊王也念我體衰,讓我呆在邯鄲,勿要親臨前線,但臣卻希望能在死之前,再破燕國,至於臣的心意真偽,長安君應當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