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教書育人,科教興邦!
帝國崛起:我為大明續命七百年! 作者:住在南極的小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821年6月7日,大明帝國教育部部長文樵帶著教育領域的大使、官員親自到全國各地的學校進行為期2個月的基層考察。
6月7日,代表團一行人來到了粵西省的複興鎮進行調研考察。
對基層的考察一方麵是教育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麵是看看下麵的人有沒有落實他們教育部發布的規章製度,有沒有把錢用到刀刃上。
“文樵部長!這位是李愛光先生,是複興小學的校長!”
領頭的鄉鎮官員給文樵介紹著前麵那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校長。
“李愛光先生?你看起來很年輕啊!”
文樵打量了一下這位書生校長,伸出右手和其握了握手。
“您過獎了,我1816年就從江城師範大學畢業了,參加了當時深耕鄉鎮的活動,跟隨著大部隊來到複興鄉鎮教書,或許是長官們看我教書育人的理念比較先進,把我舉薦成了先進模範。”
“1819年我升任了複興小學的副校長,去年才剛剛接替已經退休的老校長!”
李愛光十分謙虛的和文樵等人打了招唿,他那不卑不亢的模樣博得了眾人的好感。
“是位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啊!不錯!你是很有精神氣,有為人師表的擔當!”
“前麵就是你們複興小學了吧?看起來比複興鎮辦公廳要豪華的多!”
文樵左手提著公文包緩緩的向前邁步,這個鄉鎮小學建設的非常好看,要比當地鄉鎮辦公廳還要大氣,擁有一種複古的美學。
“承蒙我們粵西省議員的厚愛,我們粵西省有一條規矩,不允許各地辦公廳的門麵比學校豪華,我們的地方官也都默契了遵守了這個規矩!”
“複興鄉鎮有4成的錢財都用在了建設學校,提升學生們生活水平上了!”
“我們學校的學生也都享受到了朝廷頒布的各種利好政策,兩免一補也都落實了,還有營養餐也都優先的供應學生!”
李愛光麵帶微笑的給眾人解釋了他們當地的規矩,知道教育重要性的官員們寧願先苦苦基層吏員,也要把地方教育建設起來。
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官員腦子裏很清楚的知道未來一個省份的發展不僅是要靠地理優勢,還得靠人才。
因為當初他們粵西省和安南接壤,那些安南人經常在法蘭西人的縱容下劫掠粵西,這也導致粵西省常年處在戰備狀態,省內的資源優先供應邊軍,這也導致他們粵西省教育比較落後。
直到法蘭西人被打跑,整個中南半島收歸大明後,粵西省才逐漸的把資源投入到教育方麵。
當地的父母官也不希望粵西省的經濟發展落後於其他的兄弟省份,畢竟蛋糕就那麽大,你得有硬實力才能夠吃上蛋糕。
現在大家都是一家人,指望著武力搶奪蛋糕根本不可能,各地的議員也隻能把目光放在了科技和教育上,誰讓這玩意真是第一生產力。
“嗯!現在國家對教育投入這麽大,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學費都得自己掏錢,我記得那時童年的玩伴有好多上不起學校。”
“國立學校的數量太少,像我也是運氣好父母當初做鞋匠賺了點錢,能夠把我送到私塾去念書識字,恰逢我們家的親戚在美麗國當時搞了個農場給我們寄迴來一些錢來支持我的學業!”
“我十七歲從粵東國立第4中學畢業後跟隨著我的鞋匠父親前往美麗國西海岸投奔親戚。”
“我當初剛到舊金山的時候非常的羨慕那裏的人,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那些商人的衣服比我們老家山村的地主還好。”
“我的父親看到我留戀於洋人世界的繁華中,便耐心的教育我要在洋人的學校好好的學習,將來迴來建設我們的祖國,洋人的東西再好也不是我們大明人的。”
“父親的話讓我很震驚,我當時在想這個年過50的老農怎麽會說出來這種話,我以為他會和我的大哥留在美麗國好好的享受生活,可沒有想到他在第二年就想迴到大明,去迴到那個小山村!”
“對於故鄉的思念讓他迴到了大明,又過起了那耕田的生活。”
“在臨走的時候我的父親囑咐了我一定要迴國,不要加入洋人的國家,他叮囑我說人窮不可無誌,希望我學成歸來後能夠成為一個教書育人的老師,把那些洋人的東西帶迴來改善我們鄉村的教育。”
“幼小的我並不知道該怎麽迴答我的父親,我的內心其實更想留在大洋彼岸,花花草草的世界更令人向往,而我的父親希望我有出息當個老師就好。”
“不過在洋人世界的我很快就感到了跟他們格格不入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我們這些海外的僑民居住在他們的國家,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我們。”
“1788年,我們和沙俄開戰,在海外的僑民都向朝廷捐款捐物,相應朝廷的號召,我們這些在舊金山的學生也是在唐人街組織活動,不過那些美麗國人並不允許我們舉辦聲援活動,他們拿著步槍驅散了我們,而那些沙俄人卻能耀武揚威的罵著我們!”
“那時候我們知道大明還不強大,各方都打壓我們!我們這些海外的遊子心中都有一口氣,將來一定要讓大明狠狠的揍這些洋鬼子。”
“洋人的歧視也讓我們這些僑民備受冷眼,這樣沒有尊嚴的生活令我沒法接受,我在洋人國家讀了3年書後就迴國創建了學社,也下過基層做一名老師。”
“在我迴國第2年,我的父親生了病在那個他心心念念的小山村去世了。”
“我那個農民的父親沒有想過他的兒子會成為教師,一名教育部長,他也沒有想到30年後我們大明帝國也站在了世界之巔,那些嘲笑過我們的人早已經俯首稱臣。”
文樵步入了校園中,看到那些參加校園親子活動的家長也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和當初自己的求學經曆,不由的感慨時間過的真快,現在大明教育也是崛起了。
“眾人耐心的聽著文樵自述著自己的經曆,他們同樣深有感悟,像他們這代人的奮鬥不就是為了以後讓子孫後代不用再苦日子嗎?
“文樵部長說的對,那些洋人的歧視就是我們的動力,他們歧視我們落後,我們用40年的時間打了他們的臉,他們嘲笑我們大明帝國的文化已經落後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現在我們再次打了他們的臉。”
“他們想要融入我們的社會,融入這個世界就得學習我們的文化!”
“我們這代人已經替後代掃除了他們學習、生活上的障礙,他們可以好好的享受幸福,好好的熱愛我們的祖國!”
李愛光有感而發的說道。
“李愛光校長,像你們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來到鄉鎮教學的也是燃燒自己照亮未來。”
“大明朝廷感謝你們這些願意紮根基層的教師!”
站在後麵的周豫山拍了拍李愛光的肩膀表示對其非常看好。
一說到求學經曆,周豫山也想到了自己一路的坎坷,也想到了自己的玩伴閏土,如果當初大明帝國有錢普及教育的話,那麽那個開朗愛笑的閏土哥也能有機會上學。
不過好在朝廷現在對農民的待遇很好,以前吃不飽飯的閏土也是前往安南種地分了130畝土地。
最讓周豫山高興的是以前見到自己直唿自己是老爺的閏土,現在也開始給他叫先生了,民權理念深入底層了。
“我看校門外麵的牌子上寫著今天是你們學校的運動會?”
“嗯!今天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夏季運動會,那不是再過三年就要舉辦世界運動會了嗎?相應教育部的號召加強學生的鍛煉。”
李愛光帶著一行人來到了學校的操場上,此時的學生們正在舉行升旗儀式,全校的600名師生都在一邊唱著國歌一邊看著大明的日月旗緩緩的從旗杆底部升到頂端。
文樵帶著眾人站在教學樓後麵安靜的看著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學生,他們不想因為自己的出現打斷運動會的安排。
因為是隨機考察,文樵一行人的到來沒有多少人知道,複興小學內也沒有什麽歡迎標語,越是這樣文樵等人越是感覺真實,刻意的討好隻會讓他們感覺到虛假。
趁著學生們在操場上參加各種比賽活動,文樵帶著一行人隨便選了個教室推門而入。
文樵掃視著整個教室的麵積,又看了一眼講台上麵的花名冊滿意的點了點頭。
雖然這個教室有些老舊,但整潔的環境和明亮的陽光讓他感覺很溫馨,教室前後都有一張大黑板和一張小黑板,學生們可以在小黑板上拿著粉筆作畫。
整個教室擺放著50張課桌,這些桃木、楊木做成的課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求學夢想,課桌和椅子上的痕跡,都是每一代學子的見證。
文樵隨手拿起了一本課桌上的書籍,小心翼翼的翻閱了起來,他的目光放在了這本國文課本的目錄章節。
隻見目錄的第一章就用大大的標題書寫著——我們是什麽樣的文明,開篇第一章就詳細的介紹了東方這片古老土地上的農耕文明輝煌的曆史。
第二章就是弘揚文化,確保學生們能夠接受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傳統的六藝更是被放在了前麵,複興傳統的文化也是大明帝國朝廷的倡導的。
第三章是愛國篇章,上麵有屈原、孟浩然、陸遊等人的詩歌文章,歌頌這片土地上過去的那些愛國者。
在這第三篇的末尾是用了八個字來結尾的——親愛精誠,以血撒花!
“有此,家國興盛足矣!”
文樵在翻看完課本後滿意的將其放在課桌上,臉上浮現出了溫暖的笑容。
“我們大明複興文化先行,教育部的專家們可是知道科教興邦,我們大明未來的100年可是交給了下一代,他們就是我們的基石。”
“編纂我們課本的專家都是文化大師,選材也是慎重,他們也不會害了我們的下一代!”
李愛光校長又拿起一本曆史書翻開示意眾人來看看新時代學生們的教材是多麽的好。
大明帝國的文化大師可以害死洋人的學生,但是這些大師也是有良知的,他們不會昧著良心坑自己的學生。
洋人的曆史和教材他們可以胡亂的編寫,可自己的教材那叫一個嚴格,一本教材從編寫到發行都是兩年以上的時間。
上百位大師得交替審稿,不符合大明教育理念的文章根本不會入選。
哪怕是周豫山這樣的文學大師給國文教材組編寫一篇文章也得經過層層的篩選,光是稿子他都寫了上百篇。
“教育體係必然要脫離於官場的勾心鬥角,要讓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陽光下!”
“我們大明朝廷現在興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更多有獨立思考的學生,要讓學生們有個性有愛好,真正的認識到人文的重要性。”
“學生們的成績是次要的,身體健康和品德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要跟上,體育教育要跟上,興趣教育要追上!”
“切勿為了一些考試而壓抑學生們的天性,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最沒有壓力的時代,我們要把這些時光還給學生,多舉辦一些興趣教育,讓學生們多方麵的發展!”
“教書育人才是本質,我始終認為我們這些教育者不能脫離這個範疇!”
文樵語重心長的叮囑著在場的所有人,他非常的讚同朱銘軒為教育提出的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在其四年的教育任期裏,文樵也是踐行了當初入職的宣誓,帶領著教育屆的官員們四處考察改進大明帝國的教育製度。
當複興小學的夏季運動會結束後,文樵也被李愛光帶到了大教室中,請他站在講台給學生和家長們講些話。
走上講台的文樵沒有發言,他隻是拿起粉筆在身後的那張黑板上寫下了幾行字,在寫完字後的文樵扭頭看著可愛的學生們。
“諸君,這是我們第一次的見麵!”
“我承蒙李愛光校長的囑托來給大家講幾句話!”
沒有一點官員架子的文樵向著台下的那些學生和家長們鞠躬示意,他的舉動迎來了雷鳴般的掌聲。
文樵目光所到之處都是鼓掌的學生和家長,他能看得出這些人都是真誠的,沒有一絲的表演。
“我們大家都是大明人!”
“我們都知道我們東方文明幾千年以來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我們的文明不斷的進步,我們的國家不斷的發展。”
“我們數代人通過努力讓我們的文明,讓我們的國家再次屹立在世界之巔,實現了千國進貢,萬國來朝的偉大局麵!”
“我們的民族是仁愛的,我們的國家從以前到未來都是一等的!”
“你們這些學生就是我們東方文明的接班人,我們大明的未來是屬於你們的,當我們這輩人老了,你們就是我們的脊梁,我們的頂梁柱!”
“趁著我們還沒有老,我們這代人會把阻擋你們的障礙全部清除,讓你們接管一個新的大明,新的世界,新的秩序!”
“請諸君為東方文明的繁榮昌盛,為我們國家長盛不衰而讀書!”
...........
1821年6月10日,大明帝國西苑皇宮,陪同自己兒子玩耍的朱銘軒看到了刊登文樵發言的報紙。
“嗯!講的真不錯,不得不說文樵先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在鐵路部的時候就把我們大明的鐵路裏程翻了一倍,現在到教育部任職後又開始深入基層抓教育了!”
朱銘軒看著報紙自言自語道。
或許是自己選好了臣子,在這十多年以來他過的都很輕鬆。
無論是當時的漢王府還是到現在的大明朝廷裏麵都有一群能臣。
能臣辦事不用他操心,還能體貼百姓們生活,讓大明朝廷在民間的形象更上一層樓。
“子卿!你看看,這最新的報紙,可讓文樵在南方風光了,十幾家報紙都報道了他在學校的發言!”
朱銘軒將手中一打報紙遞給了正在溜著狼狗的楊子卿。
將狼狗拴在樹上的楊子卿接過報紙看了起來。
“誒呦!還真是!”
“陛下您要到南方考察嗎?我聽說首相也開始去北方考察教育了!”
“您也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沒有在公眾麵前露過臉了,不如到給您喊來幾家報社,您也發表一些演講?”
楊子卿嘿嘿的看著躺在草坪上享受陽光的朱銘軒,聽到這話的朱銘軒忍不住把放在嘴邊的狗尾巴草給吐了出來。
“不了不了,不搶他倆的風頭,朕到民間就得低點,太高調的話沒法知道底下到底什麽情況!”
“演講也不至於,朕前幾年發表過不少講話了,最近也沒有事情需要朕提振國民士氣!”
“不過朕也有意再去基層逛逛,在這皇宮裏待的都發黴了,天天得教導皇子的學業。”
“你說上了小學的孩子怎麽會那麽調皮?快要把朕氣暈了!”
朱銘軒看著正和狗子打鬧的兒子,忍不住的跟楊子卿吐槽道。
現在他的兒子朱欽仁有6歲了,已經變的非常調皮。
整天纏著他和妻子李詩雅,問問這個問問那個。
“誒!陛下,皇子調皮活潑可是好事,證明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以後可以把皇子送到軍隊中曆練曆練,讓他穩重一些!”
楊子卿笑嗬嗬的跟朱銘軒說道。
“得,別安慰朕了!你家是女兒,是淑女,自然不知道兒子的調皮!”
“說點正事,朕問你現在我們大明帝國農業部和農協會給農民們種地的補貼是多少,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朱銘軒話鋒一轉,詢問起大明帝國農業補助的問題。
即使現在大明帝國在大力發展工業,農業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心係廣大農民的朱銘軒知道,大明的根子還是農民。
“農業補貼?陛下容臣想想,我記得前幾天秘書處還收到了農業部的報表,他們最近組織在農民們收割麥子呢!”
猛然被問農業補貼的楊子卿有些迴答不上來,他最近的重心都放在工業問題上了。
“你去找找報表,朕想聽聽農業數據!”
“是!”
得到命令的楊子卿順著皇宮裏的小路到達了停車場,他的公文包就放在汽車裏,裏麵有農業數據的報表。
在拿到報表後,楊子卿先是看了幾眼,隨後就一路小跑到後花園。
“陛下,臣迴來了!”
“我看了一下農業報表,農業部的匯報說是農業補貼大概是10%,也就是農民年靠種地年收入的10%。”
“如果一家農戶一年通過農業種植得到了200塊錢,那麽農業部和當地財政將會給農民補貼20塊。”
楊子卿雙手捧著農業報表給朱銘軒匯報道。
“嗯!一年10%的農業補貼金會不會有點太少?”
“我們農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但是跟時代發展相比,他們的生活和收入還是不太行的!”
朱銘軒感覺農業部對農民們的資金補貼還是有點少。
根據他上輩子的了解,一般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金大概是占農民收入的25%以上,最多的是34%。
靠著農業補貼,農民的收入能和藍領工人持平。
“10%的農業補貼其實不算是太少了,世界上還沒有那個國家的農民能夠享受這樣的補貼!”
“如果陛下感覺到有點少的話,我們可以逐年提高農業補貼金,等到明年春耕的時候向百姓們宣布上調農業補貼金!”
“隻要我們經濟發展一直向前,我們就能有更多的錢補貼農業發展!”
楊子卿看出來了朱銘軒感覺農民生活過的還是有些苦,想要上調農業補貼金的心思。
“嗯!朕感覺我們大明的農民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我們從前沒有好好的對待他們!”
“趁著現在我們大明朝廷有錢,能彌補一些是一些吧!”
“朕相信農民也是將心比心的,他們也會知道和我們大明朝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
朱銘軒點點頭沒有否認楊子卿的想法,要提高農業補償金也是得慢慢來的。
.......
6月7日,代表團一行人來到了粵西省的複興鎮進行調研考察。
對基層的考察一方麵是教育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麵是看看下麵的人有沒有落實他們教育部發布的規章製度,有沒有把錢用到刀刃上。
“文樵部長!這位是李愛光先生,是複興小學的校長!”
領頭的鄉鎮官員給文樵介紹著前麵那個文質彬彬的書生校長。
“李愛光先生?你看起來很年輕啊!”
文樵打量了一下這位書生校長,伸出右手和其握了握手。
“您過獎了,我1816年就從江城師範大學畢業了,參加了當時深耕鄉鎮的活動,跟隨著大部隊來到複興鄉鎮教書,或許是長官們看我教書育人的理念比較先進,把我舉薦成了先進模範。”
“1819年我升任了複興小學的副校長,去年才剛剛接替已經退休的老校長!”
李愛光十分謙虛的和文樵等人打了招唿,他那不卑不亢的模樣博得了眾人的好感。
“是位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啊!不錯!你是很有精神氣,有為人師表的擔當!”
“前麵就是你們複興小學了吧?看起來比複興鎮辦公廳要豪華的多!”
文樵左手提著公文包緩緩的向前邁步,這個鄉鎮小學建設的非常好看,要比當地鄉鎮辦公廳還要大氣,擁有一種複古的美學。
“承蒙我們粵西省議員的厚愛,我們粵西省有一條規矩,不允許各地辦公廳的門麵比學校豪華,我們的地方官也都默契了遵守了這個規矩!”
“複興鄉鎮有4成的錢財都用在了建設學校,提升學生們生活水平上了!”
“我們學校的學生也都享受到了朝廷頒布的各種利好政策,兩免一補也都落實了,還有營養餐也都優先的供應學生!”
李愛光麵帶微笑的給眾人解釋了他們當地的規矩,知道教育重要性的官員們寧願先苦苦基層吏員,也要把地方教育建設起來。
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官員腦子裏很清楚的知道未來一個省份的發展不僅是要靠地理優勢,還得靠人才。
因為當初他們粵西省和安南接壤,那些安南人經常在法蘭西人的縱容下劫掠粵西,這也導致粵西省常年處在戰備狀態,省內的資源優先供應邊軍,這也導致他們粵西省教育比較落後。
直到法蘭西人被打跑,整個中南半島收歸大明後,粵西省才逐漸的把資源投入到教育方麵。
當地的父母官也不希望粵西省的經濟發展落後於其他的兄弟省份,畢竟蛋糕就那麽大,你得有硬實力才能夠吃上蛋糕。
現在大家都是一家人,指望著武力搶奪蛋糕根本不可能,各地的議員也隻能把目光放在了科技和教育上,誰讓這玩意真是第一生產力。
“嗯!現在國家對教育投入這麽大,我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學費都得自己掏錢,我記得那時童年的玩伴有好多上不起學校。”
“國立學校的數量太少,像我也是運氣好父母當初做鞋匠賺了點錢,能夠把我送到私塾去念書識字,恰逢我們家的親戚在美麗國當時搞了個農場給我們寄迴來一些錢來支持我的學業!”
“我十七歲從粵東國立第4中學畢業後跟隨著我的鞋匠父親前往美麗國西海岸投奔親戚。”
“我當初剛到舊金山的時候非常的羨慕那裏的人,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那些商人的衣服比我們老家山村的地主還好。”
“我的父親看到我留戀於洋人世界的繁華中,便耐心的教育我要在洋人的學校好好的學習,將來迴來建設我們的祖國,洋人的東西再好也不是我們大明人的。”
“父親的話讓我很震驚,我當時在想這個年過50的老農怎麽會說出來這種話,我以為他會和我的大哥留在美麗國好好的享受生活,可沒有想到他在第二年就想迴到大明,去迴到那個小山村!”
“對於故鄉的思念讓他迴到了大明,又過起了那耕田的生活。”
“在臨走的時候我的父親囑咐了我一定要迴國,不要加入洋人的國家,他叮囑我說人窮不可無誌,希望我學成歸來後能夠成為一個教書育人的老師,把那些洋人的東西帶迴來改善我們鄉村的教育。”
“幼小的我並不知道該怎麽迴答我的父親,我的內心其實更想留在大洋彼岸,花花草草的世界更令人向往,而我的父親希望我有出息當個老師就好。”
“不過在洋人世界的我很快就感到了跟他們格格不入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我們這些海外的僑民居住在他們的國家,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我們。”
“1788年,我們和沙俄開戰,在海外的僑民都向朝廷捐款捐物,相應朝廷的號召,我們這些在舊金山的學生也是在唐人街組織活動,不過那些美麗國人並不允許我們舉辦聲援活動,他們拿著步槍驅散了我們,而那些沙俄人卻能耀武揚威的罵著我們!”
“那時候我們知道大明還不強大,各方都打壓我們!我們這些海外的遊子心中都有一口氣,將來一定要讓大明狠狠的揍這些洋鬼子。”
“洋人的歧視也讓我們這些僑民備受冷眼,這樣沒有尊嚴的生活令我沒法接受,我在洋人國家讀了3年書後就迴國創建了學社,也下過基層做一名老師。”
“在我迴國第2年,我的父親生了病在那個他心心念念的小山村去世了。”
“我那個農民的父親沒有想過他的兒子會成為教師,一名教育部長,他也沒有想到30年後我們大明帝國也站在了世界之巔,那些嘲笑過我們的人早已經俯首稱臣。”
文樵步入了校園中,看到那些參加校園親子活動的家長也是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和當初自己的求學經曆,不由的感慨時間過的真快,現在大明教育也是崛起了。
“眾人耐心的聽著文樵自述著自己的經曆,他們同樣深有感悟,像他們這代人的奮鬥不就是為了以後讓子孫後代不用再苦日子嗎?
“文樵部長說的對,那些洋人的歧視就是我們的動力,他們歧視我們落後,我們用40年的時間打了他們的臉,他們嘲笑我們大明帝國的文化已經落後了,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現在我們再次打了他們的臉。”
“他們想要融入我們的社會,融入這個世界就得學習我們的文化!”
“我們這代人已經替後代掃除了他們學習、生活上的障礙,他們可以好好的享受幸福,好好的熱愛我們的祖國!”
李愛光有感而發的說道。
“李愛光校長,像你們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來到鄉鎮教學的也是燃燒自己照亮未來。”
“大明朝廷感謝你們這些願意紮根基層的教師!”
站在後麵的周豫山拍了拍李愛光的肩膀表示對其非常看好。
一說到求學經曆,周豫山也想到了自己一路的坎坷,也想到了自己的玩伴閏土,如果當初大明帝國有錢普及教育的話,那麽那個開朗愛笑的閏土哥也能有機會上學。
不過好在朝廷現在對農民的待遇很好,以前吃不飽飯的閏土也是前往安南種地分了130畝土地。
最讓周豫山高興的是以前見到自己直唿自己是老爺的閏土,現在也開始給他叫先生了,民權理念深入底層了。
“我看校門外麵的牌子上寫著今天是你們學校的運動會?”
“嗯!今天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夏季運動會,那不是再過三年就要舉辦世界運動會了嗎?相應教育部的號召加強學生的鍛煉。”
李愛光帶著一行人來到了學校的操場上,此時的學生們正在舉行升旗儀式,全校的600名師生都在一邊唱著國歌一邊看著大明的日月旗緩緩的從旗杆底部升到頂端。
文樵帶著眾人站在教學樓後麵安靜的看著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學生,他們不想因為自己的出現打斷運動會的安排。
因為是隨機考察,文樵一行人的到來沒有多少人知道,複興小學內也沒有什麽歡迎標語,越是這樣文樵等人越是感覺真實,刻意的討好隻會讓他們感覺到虛假。
趁著學生們在操場上參加各種比賽活動,文樵帶著一行人隨便選了個教室推門而入。
文樵掃視著整個教室的麵積,又看了一眼講台上麵的花名冊滿意的點了點頭。
雖然這個教室有些老舊,但整潔的環境和明亮的陽光讓他感覺很溫馨,教室前後都有一張大黑板和一張小黑板,學生們可以在小黑板上拿著粉筆作畫。
整個教室擺放著50張課桌,這些桃木、楊木做成的課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求學夢想,課桌和椅子上的痕跡,都是每一代學子的見證。
文樵隨手拿起了一本課桌上的書籍,小心翼翼的翻閱了起來,他的目光放在了這本國文課本的目錄章節。
隻見目錄的第一章就用大大的標題書寫著——我們是什麽樣的文明,開篇第一章就詳細的介紹了東方這片古老土地上的農耕文明輝煌的曆史。
第二章就是弘揚文化,確保學生們能夠接受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傳統的六藝更是被放在了前麵,複興傳統的文化也是大明帝國朝廷的倡導的。
第三章是愛國篇章,上麵有屈原、孟浩然、陸遊等人的詩歌文章,歌頌這片土地上過去的那些愛國者。
在這第三篇的末尾是用了八個字來結尾的——親愛精誠,以血撒花!
“有此,家國興盛足矣!”
文樵在翻看完課本後滿意的將其放在課桌上,臉上浮現出了溫暖的笑容。
“我們大明複興文化先行,教育部的專家們可是知道科教興邦,我們大明未來的100年可是交給了下一代,他們就是我們的基石。”
“編纂我們課本的專家都是文化大師,選材也是慎重,他們也不會害了我們的下一代!”
李愛光校長又拿起一本曆史書翻開示意眾人來看看新時代學生們的教材是多麽的好。
大明帝國的文化大師可以害死洋人的學生,但是這些大師也是有良知的,他們不會昧著良心坑自己的學生。
洋人的曆史和教材他們可以胡亂的編寫,可自己的教材那叫一個嚴格,一本教材從編寫到發行都是兩年以上的時間。
上百位大師得交替審稿,不符合大明教育理念的文章根本不會入選。
哪怕是周豫山這樣的文學大師給國文教材組編寫一篇文章也得經過層層的篩選,光是稿子他都寫了上百篇。
“教育體係必然要脫離於官場的勾心鬥角,要讓我們的學生生活在陽光下!”
“我們大明朝廷現在興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更多有獨立思考的學生,要讓學生們有個性有愛好,真正的認識到人文的重要性。”
“學生們的成績是次要的,身體健康和品德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要跟上,體育教育要跟上,興趣教育要追上!”
“切勿為了一些考試而壓抑學生們的天性,學生時代是人一生中最沒有壓力的時代,我們要把這些時光還給學生,多舉辦一些興趣教育,讓學生們多方麵的發展!”
“教書育人才是本質,我始終認為我們這些教育者不能脫離這個範疇!”
文樵語重心長的叮囑著在場的所有人,他非常的讚同朱銘軒為教育提出的口號——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在其四年的教育任期裏,文樵也是踐行了當初入職的宣誓,帶領著教育屆的官員們四處考察改進大明帝國的教育製度。
當複興小學的夏季運動會結束後,文樵也被李愛光帶到了大教室中,請他站在講台給學生和家長們講些話。
走上講台的文樵沒有發言,他隻是拿起粉筆在身後的那張黑板上寫下了幾行字,在寫完字後的文樵扭頭看著可愛的學生們。
“諸君,這是我們第一次的見麵!”
“我承蒙李愛光校長的囑托來給大家講幾句話!”
沒有一點官員架子的文樵向著台下的那些學生和家長們鞠躬示意,他的舉動迎來了雷鳴般的掌聲。
文樵目光所到之處都是鼓掌的學生和家長,他能看得出這些人都是真誠的,沒有一絲的表演。
“我們大家都是大明人!”
“我們都知道我們東方文明幾千年以來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我們的文明不斷的進步,我們的國家不斷的發展。”
“我們數代人通過努力讓我們的文明,讓我們的國家再次屹立在世界之巔,實現了千國進貢,萬國來朝的偉大局麵!”
“我們的民族是仁愛的,我們的國家從以前到未來都是一等的!”
“你們這些學生就是我們東方文明的接班人,我們大明的未來是屬於你們的,當我們這輩人老了,你們就是我們的脊梁,我們的頂梁柱!”
“趁著我們還沒有老,我們這代人會把阻擋你們的障礙全部清除,讓你們接管一個新的大明,新的世界,新的秩序!”
“請諸君為東方文明的繁榮昌盛,為我們國家長盛不衰而讀書!”
...........
1821年6月10日,大明帝國西苑皇宮,陪同自己兒子玩耍的朱銘軒看到了刊登文樵發言的報紙。
“嗯!講的真不錯,不得不說文樵先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在鐵路部的時候就把我們大明的鐵路裏程翻了一倍,現在到教育部任職後又開始深入基層抓教育了!”
朱銘軒看著報紙自言自語道。
或許是自己選好了臣子,在這十多年以來他過的都很輕鬆。
無論是當時的漢王府還是到現在的大明朝廷裏麵都有一群能臣。
能臣辦事不用他操心,還能體貼百姓們生活,讓大明朝廷在民間的形象更上一層樓。
“子卿!你看看,這最新的報紙,可讓文樵在南方風光了,十幾家報紙都報道了他在學校的發言!”
朱銘軒將手中一打報紙遞給了正在溜著狼狗的楊子卿。
將狼狗拴在樹上的楊子卿接過報紙看了起來。
“誒呦!還真是!”
“陛下您要到南方考察嗎?我聽說首相也開始去北方考察教育了!”
“您也有兩三個月的時間沒有在公眾麵前露過臉了,不如到給您喊來幾家報社,您也發表一些演講?”
楊子卿嘿嘿的看著躺在草坪上享受陽光的朱銘軒,聽到這話的朱銘軒忍不住把放在嘴邊的狗尾巴草給吐了出來。
“不了不了,不搶他倆的風頭,朕到民間就得低點,太高調的話沒法知道底下到底什麽情況!”
“演講也不至於,朕前幾年發表過不少講話了,最近也沒有事情需要朕提振國民士氣!”
“不過朕也有意再去基層逛逛,在這皇宮裏待的都發黴了,天天得教導皇子的學業。”
“你說上了小學的孩子怎麽會那麽調皮?快要把朕氣暈了!”
朱銘軒看著正和狗子打鬧的兒子,忍不住的跟楊子卿吐槽道。
現在他的兒子朱欽仁有6歲了,已經變的非常調皮。
整天纏著他和妻子李詩雅,問問這個問問那個。
“誒!陛下,皇子調皮活潑可是好事,證明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以後可以把皇子送到軍隊中曆練曆練,讓他穩重一些!”
楊子卿笑嗬嗬的跟朱銘軒說道。
“得,別安慰朕了!你家是女兒,是淑女,自然不知道兒子的調皮!”
“說點正事,朕問你現在我們大明帝國農業部和農協會給農民們種地的補貼是多少,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朱銘軒話鋒一轉,詢問起大明帝國農業補助的問題。
即使現在大明帝國在大力發展工業,農業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但心係廣大農民的朱銘軒知道,大明的根子還是農民。
“農業補貼?陛下容臣想想,我記得前幾天秘書處還收到了農業部的報表,他們最近組織在農民們收割麥子呢!”
猛然被問農業補貼的楊子卿有些迴答不上來,他最近的重心都放在工業問題上了。
“你去找找報表,朕想聽聽農業數據!”
“是!”
得到命令的楊子卿順著皇宮裏的小路到達了停車場,他的公文包就放在汽車裏,裏麵有農業數據的報表。
在拿到報表後,楊子卿先是看了幾眼,隨後就一路小跑到後花園。
“陛下,臣迴來了!”
“我看了一下農業報表,農業部的匯報說是農業補貼大概是10%,也就是農民年靠種地年收入的10%。”
“如果一家農戶一年通過農業種植得到了200塊錢,那麽農業部和當地財政將會給農民補貼20塊。”
楊子卿雙手捧著農業報表給朱銘軒匯報道。
“嗯!一年10%的農業補貼金會不會有點太少?”
“我們農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但是跟時代發展相比,他們的生活和收入還是不太行的!”
朱銘軒感覺農業部對農民們的資金補貼還是有點少。
根據他上輩子的了解,一般發達國家對農業的補貼金大概是占農民收入的25%以上,最多的是34%。
靠著農業補貼,農民的收入能和藍領工人持平。
“10%的農業補貼其實不算是太少了,世界上還沒有那個國家的農民能夠享受這樣的補貼!”
“如果陛下感覺到有點少的話,我們可以逐年提高農業補貼金,等到明年春耕的時候向百姓們宣布上調農業補貼金!”
“隻要我們經濟發展一直向前,我們就能有更多的錢補貼農業發展!”
楊子卿看出來了朱銘軒感覺農民生活過的還是有些苦,想要上調農業補貼金的心思。
“嗯!朕感覺我們大明的農民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我們從前沒有好好的對待他們!”
“趁著現在我們大明朝廷有錢,能彌補一些是一些吧!”
“朕相信農民也是將心比心的,他們也會知道和我們大明朝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
朱銘軒點點頭沒有否認楊子卿的想法,要提高農業補償金也是得慢慢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