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時間1941年6月25日20時,距離太陽落山還有最後的不到2個小時。
在“凱恩”和他領導的大頭們,終於以把薯條通信當成帝皇講話器的方式加入了薯條旅作戰序列的同時,蘇軍向巴拉諾維奇的退卻行動的進度條也已經走到了最後幾格閃爍紅光的地步。
名為機械化第17軍實際是尚未完成改製的步兵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像曆史中一樣進駐了巴拉諾維奇。
並立即和下午空降到此處的空降第8旅與第214旅,以及當地組織起來的各類民兵組織一起,開始瘋狂的修築防線。
而在西邊的斯洛尼姆,德軍第4集團軍拉平戰線的行動,在最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包抄斯洛尼姆防線的局麵。
雖然當前防線的穩固性依然值得信任,但在更多德軍步兵運動到夏拉河一線之後。
對於實際兵力完全無法保障南北加起來有近70公裏長的河流防線不會被德軍突破的守軍來說,盡早從這裏撤離幾乎成了唯一明智的選擇。
而更靠南一些的byc村到dabromysl村的臨時防線,則是已經被迫開始後撤。
雖然在薯條旅兵人填充了關鍵節點之後,這種不斷後撤的過程還不至於立即演變成一場崩潰。
但是考慮到德軍已經逐步占領了幾個最為有力的防守節點,這裏全麵轉入跑路狀態也隻能是時間問題。
再往東,由空降第7旅和步兵第55師維持的側翼防線,也麵臨了相近的問題。
甚至更為嚴重的是在更多德軍裝甲部隊得以脫離灘塗地形之後,這裏的防線幾乎隨時都有可能成為導致整場防禦戰役徹底失敗的第二導火索。
至於為何已經進入最後防線爭奪的米拉維迪戰場隻能排到第二導火索。
則是因為,再往東一些,抗開了薯條君一行幹擾的德軍部隊,雖然未能直接將鋒頭指向當前陣地建設還不完善的巴拉諾維奇,將薯條旅已經努力了數天的明斯克南線防禦戰,徹底導向曆史的慣性軌跡。
但他們也獲得了向西北方向當前蘇軍根本無力派出部隊防守的位置直插的機會。
而如果德軍這一行動完成,即使巴拉諾維奇防線的情況會比曆史中好一點,蘇軍邊境集團軍在斯洛尼姆一線支離破碎的結局也會不可避免的出現。
於是成了當前唯一機動力量,有可能規避這種結果的“凱恩”小隊一進入薯條旅作戰序列。
不僅僅是“狙擊手”的局部戰術破局行動需要他們,規劃了巴拉諾維奇防線的“圖司機”、正在拚湊明斯克外圍防線的“葉戈羅夫”,甚至是正在統籌整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戰略防禦縱深的蘇軍總參謀部都在各種程度上注意到了他們。
於是“凱恩”得到了足以讓其對於薯條通信講話器中的“帝皇”深信不疑的“投資”——不止是薯條旅的小金庫,還包括被大胡子或者說整個蘇聯政府控製的那部分——都將“大量”的積分注入了其中。
而這些用來將蘇軍一個預備役師提升到高達師水平可能完全不夠,用來將一家工廠從頓巴斯搬到烏拉爾山脈可能也差不止一點意思的投資。
在砸到了加起來一共13個人的“凱恩”小隊,並經過“凱恩”認識中的人類帝國後勤補給分配邏輯後,便鑄就了“凱恩”開始進擊的底氣——一台達到了“凱恩”有限想象力極限的改裝版奇美拉裝甲車。
而有了這台“神賜”裝甲車,外帶係統提供的遠比“凱恩”見過的低級別鳥仆儀更加精確的路線引導。
原本隻能和德軍獨立偵搜連繞圈圈的“凱恩”小隊,開啟了作為其傳奇開始的第一次遠征行動——襲擊德第46裝甲軍在薯條君一行牽製,和急行軍壓力雙重幹涉下已經變成了一個長條的行軍隊列。
曆史中會被大量甩在身後的蘇軍“散兵遊勇”搞的不勝其煩的德軍,這波見識到了更加無法防禦的襲擾戰術。
無法被阻擋的不知名俄國坦克,會從他們始料未及的地方衝出來,用威力離譜的火炮,擊毀所有沒有來得及隱藏自己的移動物體。
而負責行軍安全的側翼掩護摩托化部隊往往隻能慢半拍趕到,並在有些時候還會被突然冒出來的“英國佬”暴揍。
當然僅僅依靠一輛裝甲車無論其出擊頻率多麽頻繁,襲擊路線多麽精密,在其需要避免陷入包圍並被德國佬隔離出行軍路線的情況下。
對德軍包抄部隊的影響,也不會大到超過薯條君一行數倍。
顯然不足以完全阻止,在同樣認識到勝敗在此一舉的古德裏安嚴令下,幾乎不顧一切執行包抄命令的第46裝甲軍。
那是什麽讓該軍最終未能及時關上包圍圈的大門呢?
答案便是幾乎親眼見證了一台明顯不屬於蘇聯人製造水平的裝甲車虛空出現之後,魔怔程度加三的德軍特殊機構了。
這些緊追在原本充其量算是一根針,最多隻能將德軍紮成半身不遂的“凱恩”小隊之後的魔怔人部隊,成功將“凱恩”小隊對德軍快速行軍的幹擾放大了數倍。
一些可以快速恢複通行的地方,往往被他們瘋狂的試圖追上並奪取這輛“聖器”的行動搞的一團糟。
而這種出現了數次的“內訌”,讓古德裏安除了連續質問接替上一個讓古德裏安窩火的雅各,來到其指揮部的聖殿騎士團騎士指揮官腓力外毫無辦法。
自布列斯特要塞就未能實質達成諒解關係的雙方,在又添波折的情況下,已經到了不得不擱置一切戰場問題,專門來處理的地步了。
而蘇軍也因此獲得了足夠的窗口時間,完成薯條旅進入西方麵軍戰區後就定下的將邊境蘇軍部隊盡量撤到巴拉諾維奇並建立一道新防線的戰略構想。
(一些解釋:
1、名為機械化第17軍實際是尚未完成改製的步兵軍的增援部隊
機械化第17軍在戰前僅僅擁有36輛訓練坦克,是正經的尚未組建完成的機械化軍。
2、近70公裏長
指從涅曼河到南邊暫編第1師駐守位置的夏拉河長度。
而這種長度即使讓1943年的蘇軍來防守,也是需要一個集團軍(防禦寬度40-70公裏)來做的,遠遠不是此時加起來勉強算一個步兵軍(4個師,而一個集團軍通常有12個師)的斯洛尼姆防線蘇軍可以完成的任務。
而且1943年的蘇軍在這樣的防線上通常會有30-40公裏的縱深,這對於當前在斯洛尼姆正麵防守20公裏左右寬度防線都有些捉襟見肘的蘇軍來說更是無法完成的。
3、徹底導向曆史的慣性軌跡
曆史中,由於被巴甫洛夫緊急調動到巴拉諾維奇掘壕固守的機械化第17軍實力嚴重不足,德軍很輕易的就用裝甲部隊完成了對此處的突破。
而這處明斯克西南屏障的陷落,則直接意味著西方麵軍的總崩潰進入倒計時。
當然曆史在這裏留下的巨大慣性,不僅在於戰爭初期,更在於整個衛國戰爭中。
因為,巴拉諾維奇,是德軍中央集團軍衝進白俄羅斯,乃至衝向莫斯科道路上,第一個在蘇軍建立了防線的情況下——與位於立陶宛境內幾乎沒有防守的維爾紐斯(6月24日陷落)相比,由德軍裝甲部隊單獨以極為輕鬆的方式攻破的城市。
再加上後續發生了類似劇情的明斯克和奧廖爾,這些都讓德國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即莫斯科和後來的斯大林格勒這樣位於蘇聯更深縱深,規模也更大的城市也可以運用大膽的裝甲部隊突襲直接奪取。
4、薯條旅的小金庫與蘇聯政府控製的部分
自克裏姆林宮神秘房間成為係統節點,大胡子與其代表的蘇聯政府在玄學層麵上已經成為了薯條旅的一部分。
因此其不僅僅獲得了借用係統撈人等一係列權利,也同時負擔起了向薯條旅公賬注資的義務。
隻是考慮到當前情況在各種角度的複雜性,前方局部戰場大部分時候都是薯條旅的小金庫在維持積分——一般信念力量等價物——的收支平衡。
而後方正在進行改製的軍隊,搬遷的工業,所有需要薯條旅裝備部投入額外成本解決問題的部分,則在由蘇聯本身承擔。
5、人類帝國後勤補給分配邏輯
戰錘40k帝國衛隊戰鬥力的巨大差距,有很大一部分是其能獲得裝備水平差距也同樣巨大導致的。
在一些大頭可能隻有一把n手激光槍,外加一副拚湊版防彈護具的時候,諸如文崔裏亞貴族軍或沃斯托尼亞長子團的星際軍卻可以武裝到,和代表凡人軍隊巔峰的大遠征時期的太陽輔助軍(理論上一個五人小隊即可抗衡一名星際戰士)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有所超越的地步。
而帝國這種分配邏輯的產生,除了裝備產量永遠不夠之外,更多的還是基於英國佬同款的好用就往死裏用的原則,越是精銳或者有光榮曆史的部隊越會得到優先補給,並被派往最危險的戰場。
因此大頭們評價一位政委能力的最重要標準——其能從軍務部扣出來多少補給,和泰拉之星作為一名士兵在活著的時候所能的得到的最高榮耀的關鍵價值——憑此榮耀你可以從大部分地區的軍務部獲得最優先的補給權,就可以理解了。
於是在這種背景影響下的“凱恩”,在其還隻是一名見習政委時的想象力極限,也就是一台裝備了雙聯重爆彈的奇美拉裝甲車了。
當然如果他想要“更多”,考慮到積分不依靠各種抵扣方式,直接虛空造物的消耗會隨其造物難度指數上升的情況,把薯條旅和蘇聯全填進去可能也是不夠的。
6、英國佬
作為基因不知道變了多少代的人類,“凱恩”和他的大頭們經過身體修複後,外貌更接近西歐人種(gw在不搞種族映射時的審美),因此一些不明真相的普通德軍士兵,在近距離看到大頭們的長相後,會產生一種見到了西線戰場被他們打爆的英法聯軍的錯覺。)
在“凱恩”和他領導的大頭們,終於以把薯條通信當成帝皇講話器的方式加入了薯條旅作戰序列的同時,蘇軍向巴拉諾維奇的退卻行動的進度條也已經走到了最後幾格閃爍紅光的地步。
名為機械化第17軍實際是尚未完成改製的步兵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像曆史中一樣進駐了巴拉諾維奇。
並立即和下午空降到此處的空降第8旅與第214旅,以及當地組織起來的各類民兵組織一起,開始瘋狂的修築防線。
而在西邊的斯洛尼姆,德軍第4集團軍拉平戰線的行動,在最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包抄斯洛尼姆防線的局麵。
雖然當前防線的穩固性依然值得信任,但在更多德軍步兵運動到夏拉河一線之後。
對於實際兵力完全無法保障南北加起來有近70公裏長的河流防線不會被德軍突破的守軍來說,盡早從這裏撤離幾乎成了唯一明智的選擇。
而更靠南一些的byc村到dabromysl村的臨時防線,則是已經被迫開始後撤。
雖然在薯條旅兵人填充了關鍵節點之後,這種不斷後撤的過程還不至於立即演變成一場崩潰。
但是考慮到德軍已經逐步占領了幾個最為有力的防守節點,這裏全麵轉入跑路狀態也隻能是時間問題。
再往東,由空降第7旅和步兵第55師維持的側翼防線,也麵臨了相近的問題。
甚至更為嚴重的是在更多德軍裝甲部隊得以脫離灘塗地形之後,這裏的防線幾乎隨時都有可能成為導致整場防禦戰役徹底失敗的第二導火索。
至於為何已經進入最後防線爭奪的米拉維迪戰場隻能排到第二導火索。
則是因為,再往東一些,抗開了薯條君一行幹擾的德軍部隊,雖然未能直接將鋒頭指向當前陣地建設還不完善的巴拉諾維奇,將薯條旅已經努力了數天的明斯克南線防禦戰,徹底導向曆史的慣性軌跡。
但他們也獲得了向西北方向當前蘇軍根本無力派出部隊防守的位置直插的機會。
而如果德軍這一行動完成,即使巴拉諾維奇防線的情況會比曆史中好一點,蘇軍邊境集團軍在斯洛尼姆一線支離破碎的結局也會不可避免的出現。
於是成了當前唯一機動力量,有可能規避這種結果的“凱恩”小隊一進入薯條旅作戰序列。
不僅僅是“狙擊手”的局部戰術破局行動需要他們,規劃了巴拉諾維奇防線的“圖司機”、正在拚湊明斯克外圍防線的“葉戈羅夫”,甚至是正在統籌整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戰略防禦縱深的蘇軍總參謀部都在各種程度上注意到了他們。
於是“凱恩”得到了足以讓其對於薯條通信講話器中的“帝皇”深信不疑的“投資”——不止是薯條旅的小金庫,還包括被大胡子或者說整個蘇聯政府控製的那部分——都將“大量”的積分注入了其中。
而這些用來將蘇軍一個預備役師提升到高達師水平可能完全不夠,用來將一家工廠從頓巴斯搬到烏拉爾山脈可能也差不止一點意思的投資。
在砸到了加起來一共13個人的“凱恩”小隊,並經過“凱恩”認識中的人類帝國後勤補給分配邏輯後,便鑄就了“凱恩”開始進擊的底氣——一台達到了“凱恩”有限想象力極限的改裝版奇美拉裝甲車。
而有了這台“神賜”裝甲車,外帶係統提供的遠比“凱恩”見過的低級別鳥仆儀更加精確的路線引導。
原本隻能和德軍獨立偵搜連繞圈圈的“凱恩”小隊,開啟了作為其傳奇開始的第一次遠征行動——襲擊德第46裝甲軍在薯條君一行牽製,和急行軍壓力雙重幹涉下已經變成了一個長條的行軍隊列。
曆史中會被大量甩在身後的蘇軍“散兵遊勇”搞的不勝其煩的德軍,這波見識到了更加無法防禦的襲擾戰術。
無法被阻擋的不知名俄國坦克,會從他們始料未及的地方衝出來,用威力離譜的火炮,擊毀所有沒有來得及隱藏自己的移動物體。
而負責行軍安全的側翼掩護摩托化部隊往往隻能慢半拍趕到,並在有些時候還會被突然冒出來的“英國佬”暴揍。
當然僅僅依靠一輛裝甲車無論其出擊頻率多麽頻繁,襲擊路線多麽精密,在其需要避免陷入包圍並被德國佬隔離出行軍路線的情況下。
對德軍包抄部隊的影響,也不會大到超過薯條君一行數倍。
顯然不足以完全阻止,在同樣認識到勝敗在此一舉的古德裏安嚴令下,幾乎不顧一切執行包抄命令的第46裝甲軍。
那是什麽讓該軍最終未能及時關上包圍圈的大門呢?
答案便是幾乎親眼見證了一台明顯不屬於蘇聯人製造水平的裝甲車虛空出現之後,魔怔程度加三的德軍特殊機構了。
這些緊追在原本充其量算是一根針,最多隻能將德軍紮成半身不遂的“凱恩”小隊之後的魔怔人部隊,成功將“凱恩”小隊對德軍快速行軍的幹擾放大了數倍。
一些可以快速恢複通行的地方,往往被他們瘋狂的試圖追上並奪取這輛“聖器”的行動搞的一團糟。
而這種出現了數次的“內訌”,讓古德裏安除了連續質問接替上一個讓古德裏安窩火的雅各,來到其指揮部的聖殿騎士團騎士指揮官腓力外毫無辦法。
自布列斯特要塞就未能實質達成諒解關係的雙方,在又添波折的情況下,已經到了不得不擱置一切戰場問題,專門來處理的地步了。
而蘇軍也因此獲得了足夠的窗口時間,完成薯條旅進入西方麵軍戰區後就定下的將邊境蘇軍部隊盡量撤到巴拉諾維奇並建立一道新防線的戰略構想。
(一些解釋:
1、名為機械化第17軍實際是尚未完成改製的步兵軍的增援部隊
機械化第17軍在戰前僅僅擁有36輛訓練坦克,是正經的尚未組建完成的機械化軍。
2、近70公裏長
指從涅曼河到南邊暫編第1師駐守位置的夏拉河長度。
而這種長度即使讓1943年的蘇軍來防守,也是需要一個集團軍(防禦寬度40-70公裏)來做的,遠遠不是此時加起來勉強算一個步兵軍(4個師,而一個集團軍通常有12個師)的斯洛尼姆防線蘇軍可以完成的任務。
而且1943年的蘇軍在這樣的防線上通常會有30-40公裏的縱深,這對於當前在斯洛尼姆正麵防守20公裏左右寬度防線都有些捉襟見肘的蘇軍來說更是無法完成的。
3、徹底導向曆史的慣性軌跡
曆史中,由於被巴甫洛夫緊急調動到巴拉諾維奇掘壕固守的機械化第17軍實力嚴重不足,德軍很輕易的就用裝甲部隊完成了對此處的突破。
而這處明斯克西南屏障的陷落,則直接意味著西方麵軍的總崩潰進入倒計時。
當然曆史在這裏留下的巨大慣性,不僅在於戰爭初期,更在於整個衛國戰爭中。
因為,巴拉諾維奇,是德軍中央集團軍衝進白俄羅斯,乃至衝向莫斯科道路上,第一個在蘇軍建立了防線的情況下——與位於立陶宛境內幾乎沒有防守的維爾紐斯(6月24日陷落)相比,由德軍裝甲部隊單獨以極為輕鬆的方式攻破的城市。
再加上後續發生了類似劇情的明斯克和奧廖爾,這些都讓德國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即莫斯科和後來的斯大林格勒這樣位於蘇聯更深縱深,規模也更大的城市也可以運用大膽的裝甲部隊突襲直接奪取。
4、薯條旅的小金庫與蘇聯政府控製的部分
自克裏姆林宮神秘房間成為係統節點,大胡子與其代表的蘇聯政府在玄學層麵上已經成為了薯條旅的一部分。
因此其不僅僅獲得了借用係統撈人等一係列權利,也同時負擔起了向薯條旅公賬注資的義務。
隻是考慮到當前情況在各種角度的複雜性,前方局部戰場大部分時候都是薯條旅的小金庫在維持積分——一般信念力量等價物——的收支平衡。
而後方正在進行改製的軍隊,搬遷的工業,所有需要薯條旅裝備部投入額外成本解決問題的部分,則在由蘇聯本身承擔。
5、人類帝國後勤補給分配邏輯
戰錘40k帝國衛隊戰鬥力的巨大差距,有很大一部分是其能獲得裝備水平差距也同樣巨大導致的。
在一些大頭可能隻有一把n手激光槍,外加一副拚湊版防彈護具的時候,諸如文崔裏亞貴族軍或沃斯托尼亞長子團的星際軍卻可以武裝到,和代表凡人軍隊巔峰的大遠征時期的太陽輔助軍(理論上一個五人小隊即可抗衡一名星際戰士)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有所超越的地步。
而帝國這種分配邏輯的產生,除了裝備產量永遠不夠之外,更多的還是基於英國佬同款的好用就往死裏用的原則,越是精銳或者有光榮曆史的部隊越會得到優先補給,並被派往最危險的戰場。
因此大頭們評價一位政委能力的最重要標準——其能從軍務部扣出來多少補給,和泰拉之星作為一名士兵在活著的時候所能的得到的最高榮耀的關鍵價值——憑此榮耀你可以從大部分地區的軍務部獲得最優先的補給權,就可以理解了。
於是在這種背景影響下的“凱恩”,在其還隻是一名見習政委時的想象力極限,也就是一台裝備了雙聯重爆彈的奇美拉裝甲車了。
當然如果他想要“更多”,考慮到積分不依靠各種抵扣方式,直接虛空造物的消耗會隨其造物難度指數上升的情況,把薯條旅和蘇聯全填進去可能也是不夠的。
6、英國佬
作為基因不知道變了多少代的人類,“凱恩”和他的大頭們經過身體修複後,外貌更接近西歐人種(gw在不搞種族映射時的審美),因此一些不明真相的普通德軍士兵,在近距離看到大頭們的長相後,會產生一種見到了西線戰場被他們打爆的英法聯軍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