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崇禎假想中藩王的理想生活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站在皇帝兩側的大太監們麵麵相覷,卻不敢說話。
他們知道皇上此刻正在氣頭上,任何言語都可能成為導火索。
於是,他們隻能默默地低下頭,等待著皇帝的怒火平息。
過了一會兒,崇禎皇帝的情緒漸漸平複下來,但臉上依然帶著一絲怒容。他重新坐直身子,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
“朕並無心貪圖藩王的財產,隻是認為他們不善經營,白白浪費了如此寶貴的資源。朕隻想幫助他們擴大產業,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他們隻需安坐京城王府,便能輕鬆數錢,這樣的好事,他們還有何不滿呢?
朕的這片心意,你們司禮監要聯合外麵的廠衛,抓緊宣傳給各地的藩王宗親知道,必要的時候,要讓阮大铖的宣傳部幫幫你們。
廠衛可以用,但是太暴力了也不好,還是要讓宗親們知道朕的良苦用心才好。”
兩旁的大太監見皇帝情緒穩定後,紛紛附和道:“陛下所言極是!陛下一片好心,藩王們卻不知感恩戴德,實在是辜負了陛下的期望。”
崇禎皇帝微微頷首,繼續說道:“朕聽聞朕那最小的皇叔瑞王,得知自己無法前往漢中就藩,且成為朕樹立的典範,以後也不可能出外就藩,隻能待在京城之後,竟在京城的瑞王府大鬧脾氣,甚至打死了兩名奴婢。
真是豈有此理!立刻派一名小太監傳旨給他,責令他乖乖交出錢財,妥善安葬兩名奴婢,並安撫其家屬。”
“告訴瑞王,讓他消停兩天,到時候京城裏都是和他作伴的藩王。
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封地,自然要比那些得到了封地,傳承好幾代再失去的藩王們更好受些。
有時候選擇躺平了,就沒有那麽多煩惱了。”
崇禎皇帝現在有事沒事,都要把這個唯一在京城的藩王瑞王,拿出來鞭屍。
鞭屍也不對,瑞王畢竟還活著。
隻是瑞王這個萬曆皇帝的小兒子,算是倒了大黴,攤上這麽一個六親不認,不尊長輩的皇帝侄兒。
孫可望在一旁聽著,聽得是冷汗直冒,渾身哆嗦。
他心眼多,腦子轉得快,自然明白了崇禎皇帝和那位叫高宇順太監,以及其他太監說的話是什麽含義。
這意思是,皇帝要收拾全天下所有的藩王,將他們全都趕到京城來!
藩王的存在一直是個問題,朱元璋分封藩王,本意是想讓這些藩王成為國家的屏障,但隨著時間推移,藩王逐漸成了朝廷的負擔。
而如今,這位年輕的皇帝似乎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手段強硬。
這不就是削藩嗎?
建文永樂時期削藩,是因為朝廷害怕藩王手握重兵威脅皇權;
而如今崇禎皇帝削藩,則是由於藩王們過於富有,令朝廷感到不安,皇帝感到不平。
然而,這些事情與他們四個孩子又有何關係呢?
要知道,就在兩個月前,他們四人還跟隨義父張獻忠在毛烏素沙漠中艱難生存,甚至還要與蒙古韃子拚命,天天連個窩窩頭菜餅子都吃不上的。
現在,他們了解到如此眾多的宗親秘事,是不是要主動迴避一下?
相比之下,喜歡胡思亂想的孫可望顯得有些多慮,而李定國等三人則更為單純,更具軍人氣質。
當得知當今皇帝陛下、軍事學院校長——他們的衣食父母召見時,他們便決定聽從安排,不多加思考。
當然,這並不完全正確,年齡最小的劉文秀一直緊盯著他正前方茶幾上的果盤和點心。
盡管現在已經能夠吃飽,但劉文秀依然改不了隨時隨地都想著找點東西吃的毛病。
他才不會關心什麽福王,瑞王什麽的。
等崇禎皇帝發泄完心中的怨氣後,他終於確定了明年(即崇禎二年)司禮監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必須將天下半數以上的藩王及其全家老小遷至京城。
藩王在當地的王府資產、田地和店鋪將統一交由大明皇家公司代管,並為每位藩王在大明皇家銀行開設一個戶頭,定期將他們產業的收益打入賬戶。
這樣一來,藩王們每人都會擁有一張存折,裏麵躺著世間絕大多數人需要仰望的一大串數字。
有了這些存折上的數字,他們可以自由地揮金如土。
可以整天在京城的八大胡同、東交米巷、鼓樓鍾樓正陽門下遛鳥、駕犬,一家大小還可以去春遊、看戲,生活真是愜意極了!
有抱負的藩王宗親,也可以去海外投資船隊和種植園,成為真正的藩王。
“自永樂以來都是天子守國門,宗親藩王們跟在朕身後,由朕為他們遮風擋雨。
但如今情況不同了,朕希望他們能與朕一同經曆風雨,共同承擔責任。”
崇禎皇帝用這句話對藩王進京定居以及資產評估代管做出了最終定論。
這件事確實好辦,外廷那幫人肯定不會反對,畢竟地方上少了那些藩王,對當地的官民來說簡直是大快人心。
如今流寇逐漸增多,當地官府要麽無力鎮壓,要麽裝傻充愣,把流寇當成普通的土匪對待。
陝西雖然有了孫傳庭和洪承疇鎮著,可他倆下麵的文官,不一定各個都是能員幹吏。
一旦流寇鬧起來,攻進城池,藩王肯定是第一個被搶的對象。
雖然崇禎皇帝說了,失陷親藩不追究責任,但真要是失陷了哪位親藩,還是要有人出來擔責的,這黑鍋誰想背啊?
說不定藩王們哭哭啼啼地迴京城時,身後還跟著一群敲鑼打鼓歡送的老百姓呢!
其次,藩王們根本沒能力鬧騰,手下連一衛的兵馬都湊不齊,隻能聽皇上安排。
楊嗣昌一直沒說話,他才不在乎藩王的死活呢,他心裏正琢磨著要不要把懷裏的那份奏折遞上去。
這個奏折肯定會惹崇禎皇帝不高興,畢竟誰也不願意聽別人說自己的不是。
但是,楊嗣昌作為一個文臣,一個飽讀詩書的士大夫,自然知道有些話該說,有些話不該說。
他們知道皇上此刻正在氣頭上,任何言語都可能成為導火索。
於是,他們隻能默默地低下頭,等待著皇帝的怒火平息。
過了一會兒,崇禎皇帝的情緒漸漸平複下來,但臉上依然帶著一絲怒容。他重新坐直身子,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
“朕並無心貪圖藩王的財產,隻是認為他們不善經營,白白浪費了如此寶貴的資源。朕隻想幫助他們擴大產業,為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他們隻需安坐京城王府,便能輕鬆數錢,這樣的好事,他們還有何不滿呢?
朕的這片心意,你們司禮監要聯合外麵的廠衛,抓緊宣傳給各地的藩王宗親知道,必要的時候,要讓阮大铖的宣傳部幫幫你們。
廠衛可以用,但是太暴力了也不好,還是要讓宗親們知道朕的良苦用心才好。”
兩旁的大太監見皇帝情緒穩定後,紛紛附和道:“陛下所言極是!陛下一片好心,藩王們卻不知感恩戴德,實在是辜負了陛下的期望。”
崇禎皇帝微微頷首,繼續說道:“朕聽聞朕那最小的皇叔瑞王,得知自己無法前往漢中就藩,且成為朕樹立的典範,以後也不可能出外就藩,隻能待在京城之後,竟在京城的瑞王府大鬧脾氣,甚至打死了兩名奴婢。
真是豈有此理!立刻派一名小太監傳旨給他,責令他乖乖交出錢財,妥善安葬兩名奴婢,並安撫其家屬。”
“告訴瑞王,讓他消停兩天,到時候京城裏都是和他作伴的藩王。
他從來沒有得到過封地,自然要比那些得到了封地,傳承好幾代再失去的藩王們更好受些。
有時候選擇躺平了,就沒有那麽多煩惱了。”
崇禎皇帝現在有事沒事,都要把這個唯一在京城的藩王瑞王,拿出來鞭屍。
鞭屍也不對,瑞王畢竟還活著。
隻是瑞王這個萬曆皇帝的小兒子,算是倒了大黴,攤上這麽一個六親不認,不尊長輩的皇帝侄兒。
孫可望在一旁聽著,聽得是冷汗直冒,渾身哆嗦。
他心眼多,腦子轉得快,自然明白了崇禎皇帝和那位叫高宇順太監,以及其他太監說的話是什麽含義。
這意思是,皇帝要收拾全天下所有的藩王,將他們全都趕到京城來!
藩王的存在一直是個問題,朱元璋分封藩王,本意是想讓這些藩王成為國家的屏障,但隨著時間推移,藩王逐漸成了朝廷的負擔。
而如今,這位年輕的皇帝似乎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手段強硬。
這不就是削藩嗎?
建文永樂時期削藩,是因為朝廷害怕藩王手握重兵威脅皇權;
而如今崇禎皇帝削藩,則是由於藩王們過於富有,令朝廷感到不安,皇帝感到不平。
然而,這些事情與他們四個孩子又有何關係呢?
要知道,就在兩個月前,他們四人還跟隨義父張獻忠在毛烏素沙漠中艱難生存,甚至還要與蒙古韃子拚命,天天連個窩窩頭菜餅子都吃不上的。
現在,他們了解到如此眾多的宗親秘事,是不是要主動迴避一下?
相比之下,喜歡胡思亂想的孫可望顯得有些多慮,而李定國等三人則更為單純,更具軍人氣質。
當得知當今皇帝陛下、軍事學院校長——他們的衣食父母召見時,他們便決定聽從安排,不多加思考。
當然,這並不完全正確,年齡最小的劉文秀一直緊盯著他正前方茶幾上的果盤和點心。
盡管現在已經能夠吃飽,但劉文秀依然改不了隨時隨地都想著找點東西吃的毛病。
他才不會關心什麽福王,瑞王什麽的。
等崇禎皇帝發泄完心中的怨氣後,他終於確定了明年(即崇禎二年)司禮監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必須將天下半數以上的藩王及其全家老小遷至京城。
藩王在當地的王府資產、田地和店鋪將統一交由大明皇家公司代管,並為每位藩王在大明皇家銀行開設一個戶頭,定期將他們產業的收益打入賬戶。
這樣一來,藩王們每人都會擁有一張存折,裏麵躺著世間絕大多數人需要仰望的一大串數字。
有了這些存折上的數字,他們可以自由地揮金如土。
可以整天在京城的八大胡同、東交米巷、鼓樓鍾樓正陽門下遛鳥、駕犬,一家大小還可以去春遊、看戲,生活真是愜意極了!
有抱負的藩王宗親,也可以去海外投資船隊和種植園,成為真正的藩王。
“自永樂以來都是天子守國門,宗親藩王們跟在朕身後,由朕為他們遮風擋雨。
但如今情況不同了,朕希望他們能與朕一同經曆風雨,共同承擔責任。”
崇禎皇帝用這句話對藩王進京定居以及資產評估代管做出了最終定論。
這件事確實好辦,外廷那幫人肯定不會反對,畢竟地方上少了那些藩王,對當地的官民來說簡直是大快人心。
如今流寇逐漸增多,當地官府要麽無力鎮壓,要麽裝傻充愣,把流寇當成普通的土匪對待。
陝西雖然有了孫傳庭和洪承疇鎮著,可他倆下麵的文官,不一定各個都是能員幹吏。
一旦流寇鬧起來,攻進城池,藩王肯定是第一個被搶的對象。
雖然崇禎皇帝說了,失陷親藩不追究責任,但真要是失陷了哪位親藩,還是要有人出來擔責的,這黑鍋誰想背啊?
說不定藩王們哭哭啼啼地迴京城時,身後還跟著一群敲鑼打鼓歡送的老百姓呢!
其次,藩王們根本沒能力鬧騰,手下連一衛的兵馬都湊不齊,隻能聽皇上安排。
楊嗣昌一直沒說話,他才不在乎藩王的死活呢,他心裏正琢磨著要不要把懷裏的那份奏折遞上去。
這個奏折肯定會惹崇禎皇帝不高興,畢竟誰也不願意聽別人說自己的不是。
但是,楊嗣昌作為一個文臣,一個飽讀詩書的士大夫,自然知道有些話該說,有些話不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