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目中無人楊嗣昌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此刻的孫承宗已然獲得了崇禎皇帝的充分信任與高度器重,正所謂高處不勝寒,處在這個位置上,很多事情便由不得他自主選擇了。麵對楊嗣昌的咄咄逼人之勢,他不得不開始計較起其中的利害關係來。
隻見孫承宗緩緩轉過頭去,目光如炬地凝視著楊嗣昌,開口發問道:“那麽,按照文弱(楊嗣昌字)你的看法,如果有親王在京城不幸薨逝,咱們軍機處應當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方才能切實維護好陛下的無上聖譽呢?”
楊嗣昌自然也聽出來孫承宗這位曆經四代朝堂的元老重臣有著考驗自己應變能力的意圖,但他卻表現得鎮定自若、毫無懼色,甚至都沒有經過片刻思考便脫口而出:
“假如福王殿下不幸薨逝,那麽我們應當立刻向陛下稟報請示。如果陛下因為某些原因難以直接下達中旨,那就可以讓軍機處與內閣中書共同擬定一份緊急諮文,並迅速傳送給京城內的各個衙門,特別是宣傳部衙門更是重中之重。
務必要保證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統一對外口徑,切實做好輿論監督管控工作,堅決杜絕那些心懷不軌之徒借機散布謠言,以免擾亂軍心和民心。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在親王的殯葬期間,各個衙門的堂官們必須從當日起全部留在衙門裏夜間住宿值班,絕對不允許私自返迴家中。倘若有人膽敢違抗這一命令,不管其身份地位如何,一概予以罷官免職處理!
第二點,當親王殯殮之時,朝廷各個衙門的大小官員皆需更換穿戴。他們須頭戴黑色紗帽、身著青圓領服飾,並係以黑角帶,腳蹬皂靴。即便如此,這些官員仍應如往常一般進入衙門處理政務。與此同時,還需誠心誠意地為其他尚健在的親王們祈禱祝福整整三日。
陛下盡可放心,雖然要求官員們做出這番舉動,但這也僅僅隻是一些表麵形式而已。畢竟,麵對天下百姓那眾多悠悠眾口,總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封堵才好。否則,一旦輿論四起,恐怕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與混亂。
至於第三點,則明確規定所有官員絕對不可肆意談論已故親王所患疾病的任何情況,更不能對其死因進行無端猜測或散布所謂的陰謀論調。但凡有違抗此命令之人,不但會被立刻罷免官職、削除職務,甚至其整個家族都將受到嚴懲——被流放到遙遠的海外之地。這樣嚴厲的懲罰旨在警示眾人,務必謹言慎行,以免禍從口出。
而第四點尤為重要,在此親王喪葬期間,各個衙門切不可借為國喪之名,故意玩忽職守、消極怠工。如今正值南北京察的關鍵時期,辦公時必須比以往更加勤奮努力才行。對於那些內部事務存在爭議無法定奪的問題,又或是各衙門本身並無權限處置的重大事項,一概需上報至內閣,由內閣進行統一處理,嚴禁任何衙門擅自作主作出決定。然而,涉及到軍政方麵的重大事宜以及有關海外商務等重要事務的,則一律直接呈報給軍機處……”
楊嗣昌麵色凝重而堅毅,他的話語如連珠炮般傾瀉而出,中間竟然沒有絲毫停頓和換氣的跡象。隻見他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地一口氣說出了七八條指示,每一條都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不已。
崇禎皇帝坐在禦榻之上,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楊嗣昌的陳述。隨著對方一條條精妙絕倫的指示傳入耳中,崇禎皇帝不禁頻頻點頭,表示讚許。
他心中暗自思忖:如此才能出眾之人,實乃政務上不可多得的王佐之才啊!也正因如此,自己才這般依賴楊嗣昌,不願輕易與之分開。此人對於各種事務的歸納總結能力堪稱一絕,總能迅速抓住關鍵要點,並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崇禎皇帝轉頭看向身旁侍立的王承恩,開口問道:“王大伴,方才楊愛卿所言,你可曾一一記下了?”
王承恩連忙恭敬地點頭應道:“迴皇爺,老奴皆已牢記在心。”
崇禎皇帝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吩咐道:“那便甚好。待司禮監將這些指示詳細抄錄妥當後,妥善保存起來。若哪天朕的福王親叔叔不幸薨逝,無論是內廷還是外廷,都需嚴格按照這份記錄行事,不得有誤。如此一來,凡事皆能有章可循,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理。”
當崇禎皇帝說出這番話時,其語氣竟是那般冰冷無情,毫無半點人情味可言。仿佛福王將死對他而言,不僅不是一件悲痛之事,反而令他頗為欣喜。
“喏。”王承恩恭敬地應道,然後迅速轉身走出了軍機處。他腳步匆匆,目的地正是司禮監和內閣所在之處。
王承恩要向兩個關鍵部門轉達楊嗣昌所精心製定的關於親王薨逝後,京城各個衙門應當如何應對處理的詳細方案。這項規定將會被確立為既定慣例,畢竟如今京城之中的親王與郡王數量眾多,誰也無法保證不會再出現像福王那般因水土不服而不幸離世的情況。
與此同時,楊嗣昌目送著王承恩漸行漸遠直至消失不見的身影。當確認對方已經離開之後,他心中不禁湧起一陣難以抑製的得意之情。
能夠讓崇禎皇帝對自己所說之話毫無保留、全盤接受並且一字不改地依從執行,這種成就感無疑令他倍感自豪。
然而,盡管內心欣喜若狂,但楊嗣昌深知在表麵上仍需保持一份矜持和謙遜。於是,他強壓下心頭的喜悅,緩緩將目光從門口收迴,重新落迴到屋內正端坐著的另外兩位軍機大臣身上。
直到此刻,楊嗣昌方才突然意識到,就在自己身邊還坐著這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雖說崇禎皇帝在這件事情上完全信任並采納了自己的建議,甚至連詢問一下他們二人意見的環節都省略掉了;但作為首先提出此倡議之人,於情於理自己都應該向這兩位同仁略作解釋或者示意一番才行。
隻見孫承宗緩緩轉過頭去,目光如炬地凝視著楊嗣昌,開口發問道:“那麽,按照文弱(楊嗣昌字)你的看法,如果有親王在京城不幸薨逝,咱們軍機處應當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方才能切實維護好陛下的無上聖譽呢?”
楊嗣昌自然也聽出來孫承宗這位曆經四代朝堂的元老重臣有著考驗自己應變能力的意圖,但他卻表現得鎮定自若、毫無懼色,甚至都沒有經過片刻思考便脫口而出:
“假如福王殿下不幸薨逝,那麽我們應當立刻向陛下稟報請示。如果陛下因為某些原因難以直接下達中旨,那就可以讓軍機處與內閣中書共同擬定一份緊急諮文,並迅速傳送給京城內的各個衙門,特別是宣傳部衙門更是重中之重。
務必要保證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統一對外口徑,切實做好輿論監督管控工作,堅決杜絕那些心懷不軌之徒借機散布謠言,以免擾亂軍心和民心。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在親王的殯葬期間,各個衙門的堂官們必須從當日起全部留在衙門裏夜間住宿值班,絕對不允許私自返迴家中。倘若有人膽敢違抗這一命令,不管其身份地位如何,一概予以罷官免職處理!
第二點,當親王殯殮之時,朝廷各個衙門的大小官員皆需更換穿戴。他們須頭戴黑色紗帽、身著青圓領服飾,並係以黑角帶,腳蹬皂靴。即便如此,這些官員仍應如往常一般進入衙門處理政務。與此同時,還需誠心誠意地為其他尚健在的親王們祈禱祝福整整三日。
陛下盡可放心,雖然要求官員們做出這番舉動,但這也僅僅隻是一些表麵形式而已。畢竟,麵對天下百姓那眾多悠悠眾口,總要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封堵才好。否則,一旦輿論四起,恐怕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與混亂。
至於第三點,則明確規定所有官員絕對不可肆意談論已故親王所患疾病的任何情況,更不能對其死因進行無端猜測或散布所謂的陰謀論調。但凡有違抗此命令之人,不但會被立刻罷免官職、削除職務,甚至其整個家族都將受到嚴懲——被流放到遙遠的海外之地。這樣嚴厲的懲罰旨在警示眾人,務必謹言慎行,以免禍從口出。
而第四點尤為重要,在此親王喪葬期間,各個衙門切不可借為國喪之名,故意玩忽職守、消極怠工。如今正值南北京察的關鍵時期,辦公時必須比以往更加勤奮努力才行。對於那些內部事務存在爭議無法定奪的問題,又或是各衙門本身並無權限處置的重大事項,一概需上報至內閣,由內閣進行統一處理,嚴禁任何衙門擅自作主作出決定。然而,涉及到軍政方麵的重大事宜以及有關海外商務等重要事務的,則一律直接呈報給軍機處……”
楊嗣昌麵色凝重而堅毅,他的話語如連珠炮般傾瀉而出,中間竟然沒有絲毫停頓和換氣的跡象。隻見他條理清晰、有條不紊地一口氣說出了七八條指示,每一條都說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不已。
崇禎皇帝坐在禦榻之上,聚精會神地聆聽著楊嗣昌的陳述。隨著對方一條條精妙絕倫的指示傳入耳中,崇禎皇帝不禁頻頻點頭,表示讚許。
他心中暗自思忖:如此才能出眾之人,實乃政務上不可多得的王佐之才啊!也正因如此,自己才這般依賴楊嗣昌,不願輕易與之分開。此人對於各種事務的歸納總結能力堪稱一絕,總能迅速抓住關鍵要點,並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崇禎皇帝轉頭看向身旁侍立的王承恩,開口問道:“王大伴,方才楊愛卿所言,你可曾一一記下了?”
王承恩連忙恭敬地點頭應道:“迴皇爺,老奴皆已牢記在心。”
崇禎皇帝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吩咐道:“那便甚好。待司禮監將這些指示詳細抄錄妥當後,妥善保存起來。若哪天朕的福王親叔叔不幸薨逝,無論是內廷還是外廷,都需嚴格按照這份記錄行事,不得有誤。如此一來,凡事皆能有章可循,有條不紊地進行處理。”
當崇禎皇帝說出這番話時,其語氣竟是那般冰冷無情,毫無半點人情味可言。仿佛福王將死對他而言,不僅不是一件悲痛之事,反而令他頗為欣喜。
“喏。”王承恩恭敬地應道,然後迅速轉身走出了軍機處。他腳步匆匆,目的地正是司禮監和內閣所在之處。
王承恩要向兩個關鍵部門轉達楊嗣昌所精心製定的關於親王薨逝後,京城各個衙門應當如何應對處理的詳細方案。這項規定將會被確立為既定慣例,畢竟如今京城之中的親王與郡王數量眾多,誰也無法保證不會再出現像福王那般因水土不服而不幸離世的情況。
與此同時,楊嗣昌目送著王承恩漸行漸遠直至消失不見的身影。當確認對方已經離開之後,他心中不禁湧起一陣難以抑製的得意之情。
能夠讓崇禎皇帝對自己所說之話毫無保留、全盤接受並且一字不改地依從執行,這種成就感無疑令他倍感自豪。
然而,盡管內心欣喜若狂,但楊嗣昌深知在表麵上仍需保持一份矜持和謙遜。於是,他強壓下心頭的喜悅,緩緩將目光從門口收迴,重新落迴到屋內正端坐著的另外兩位軍機大臣身上。
直到此刻,楊嗣昌方才突然意識到,就在自己身邊還坐著這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雖說崇禎皇帝在這件事情上完全信任並采納了自己的建議,甚至連詢問一下他們二人意見的環節都省略掉了;但作為首先提出此倡議之人,於情於理自己都應該向這兩位同仁略作解釋或者示意一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