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我魏忠賢又迴來了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忙完了這些,也在不知不覺中麻痹了魏忠賢。
崇禎帝用了兩個月時間,不動聲色靠著禦史言官貢生的多方彈劾,造足了輿論壓力。最後他隻是輕飄飄幾句話,就解除了九千歲的權柄。
鏟除了閹黨,將所有閹黨骨幹下獄,客氏被攆出皇宮,魏忠賢被趕到鳳陽守皇陵。
就在京城的東林黨和老百姓們,為了這個新皇帝的雷霆行動感到高興,等待下一步三堂會審,定案論罪的吃瓜環節的時候,突然皇帝沒了下文。
是的,沒了下文。
崇禎帝把所有人都晾在了那裏,就像是高高舉起的巨靈神之掌,所有人都等待著落下的那一刻,可就是等不來。
三堂會審沒有了,所有彈劾閹黨的奏折也如泥牛入海,一去不迴。
正在京城中某些人心焦如焚,等待著坐上閹黨下台,然後空下來的位置時,宮裏傳來了不好的消息。
登基以來,每天堅持上早朝,開日講,勵精圖治,做個中興之主的崇禎帝,突然不上早朝了。
文華殿,又和太和殿一樣,叫皇極殿也行,成了擺設。
很快宮中下來天子的口諭,那口諭真是口諭,相當口語化。
“以後早朝不必天天上,純屬浪費朕和各位重臣的時間,很多大臣年齡大了,起太早影響身體健康。
以後每隔七天上一次早朝,早朝的時間定在辰時末,方便那些離皇宮遠的大臣。
這樣既節省時間,還提高效率。
事情就這樣定下了,誰也不要亂噴亂反駁。
惹惱了朕,朕就向萬曆皇爺爺和天啟皇兄看齊,一天早朝也不上,你們急得跳腳也沒用。”
這是皇帝的原話,據一個品階低的小文官透露,真的是崇禎的原話。
天地良心,他一字沒改。
傳皇上口諭的小太監,迴憶當時傳口諭的場景,至今還是心有餘悸。
當時在內閣幾個閣老的怒目圓睜,幾個閣老雖然是閹黨的,天然對太監親近,可那也是對魏忠賢這類的大太監親近,傳旨的小太監算老幾?
閣臣身上散發的氣勢,也不是一個小太監能承受得住的。
小太監差點嚇得對著蠟燭發誓,“幾位閣老啊,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些話絕對是皇爺的原話,一個語氣詞,雜家都不敢改啊。”
誰也沒有想到,這位上位以來,給大臣們一個冷酷嚴峻,勤政愛民帝王形象的崇禎,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了自己的畫風,迴到了老朱家正常的做派,這讓很多人都懵了。
不過現在懵的有點早,新鮮出爐的崇禎帝,後續還會帶給他們不少驚喜。
果然沒過幾天,閣老們發現崇禎帝奏折批閱得快了,和剛登位時的手忙腳亂,指手畫腳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首先,那些滿篇歌功頌德,溜須拍馬,沒有一點實物的奏折,之前的崇禎還會在奏折上來個互動,描個紅點個讚什麽的,現在統統留中不發,奏折寫得再天花亂墜,也別想得到皇上一個字的迴複。
這讓那些諂媚之臣摸不清頭緒,做什麽都講究互動的,一直拋媚眼給瞎子看,誰也不能持久,漸漸他們就不敢亂寫此類奏折了。
他們擔心拍馬屁沒拍好,拍到馬腿上,把崇禎惹惱了,把自己蹬個半死。
接著宮中又傳來了崇禎帝的口諭。
“那些滿篇之乎者也,跟朕炫耀自己文采好的折子,朕都給描黑了,就是畫個大大的黑圈。
狗屁不是的東西,朕直接看《四書五經》不行?
浪費朕的寶貴時間看他們拽文,以後的奏折,朕隻要求語句通順簡潔,最好先寫出一個大綱,有些事情朕隻看大綱,明白就行。
你們這些閣老把這些折子,原路打迴,讓其重寫,給他們一個模板,就不要告訴他們哪裏不對,讓他自己悟,
悟不出來的人,他的本職工作也不要幹了,由佐貳副官接替。
給朕專心寫折子,什麽時候寫好了,再說其他的。
還有朕把批紅改一下,以後朕的禦筆分三種顏色,紅、籃、黑,分別是滿意、再議、不準的意思。
朕要有什麽別的意思,會在折子上寫出來。
還有一件事情,以後平民百姓的命案勾絕,一律下放到刑部,朕隻負責文武百官和宗室勳戚的命案。
大明億兆子民,每年要有多少命案?
朕又不能詳細了解案情,隻是當個橡皮印章。
那還不如全部下放到刑部,此事就這樣,誰要敢有意見,給朕上折子,朕一直給他描黑駁迴重寫,寫到他死為止。”
崇禎皇帝關於上早朝和奏折批紅權的改革,讓一直因循守舊的內閣和部堂高官們適應了很多天。
等他們適應了以後,覺得皇上的改革挺好,對他們也挺好。
至於下放平民死刑案件的判決,皇上不再親自審理,這一點刑部官員是拍手叫好的。
曆來把成堆的死刑犯案卷,堆積如山到皇帝禦前,是一門來錢的買賣。
罪犯家裏有錢,可以買通司禮監的太監,把自己那份卷宗放到最下麵。
秋決行刑前,皇帝一個個翻卷宗,往往翻不到最後就厭倦不批了,剩餘罪犯就延後,躲過一劫。
這樣就成了事實上的死緩,罪犯家富可敵國,完全可以做到罪犯無期徒刑,這一任皇帝死了,他都沒事。
保證生命安全後,再買通審理案件的官員,買個大白鵝,李代桃僵,這樣出去,就是保外就醫了。
崇禎皇帝的這一舉動,斬斷了司禮監很大一塊灰色收入。
就在官員們消停一段時間後,崇禎皇帝又開始出幺蛾子了。
其實這幾天,京城就發生了很大的事情,一時間謠言四起。
隻不過被皇帝的廠衛壓了下去。
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
傳聞有人親眼看見,曾經的九千歲在一個深夜裏,悄無聲息地迴京了。
說話的人說的有鼻子有眼睛,還不止一個人說過,魏忠賢走的是德勝門,還和當今聖上的親信太監王承恩並排而行,兩人相談甚歡,絲毫不避諱人。
邊上有一書生意氣風發,見狀並指如刀,指著兩個太監大罵亂臣賊子。
崇禎帝用了兩個月時間,不動聲色靠著禦史言官貢生的多方彈劾,造足了輿論壓力。最後他隻是輕飄飄幾句話,就解除了九千歲的權柄。
鏟除了閹黨,將所有閹黨骨幹下獄,客氏被攆出皇宮,魏忠賢被趕到鳳陽守皇陵。
就在京城的東林黨和老百姓們,為了這個新皇帝的雷霆行動感到高興,等待下一步三堂會審,定案論罪的吃瓜環節的時候,突然皇帝沒了下文。
是的,沒了下文。
崇禎帝把所有人都晾在了那裏,就像是高高舉起的巨靈神之掌,所有人都等待著落下的那一刻,可就是等不來。
三堂會審沒有了,所有彈劾閹黨的奏折也如泥牛入海,一去不迴。
正在京城中某些人心焦如焚,等待著坐上閹黨下台,然後空下來的位置時,宮裏傳來了不好的消息。
登基以來,每天堅持上早朝,開日講,勵精圖治,做個中興之主的崇禎帝,突然不上早朝了。
文華殿,又和太和殿一樣,叫皇極殿也行,成了擺設。
很快宮中下來天子的口諭,那口諭真是口諭,相當口語化。
“以後早朝不必天天上,純屬浪費朕和各位重臣的時間,很多大臣年齡大了,起太早影響身體健康。
以後每隔七天上一次早朝,早朝的時間定在辰時末,方便那些離皇宮遠的大臣。
這樣既節省時間,還提高效率。
事情就這樣定下了,誰也不要亂噴亂反駁。
惹惱了朕,朕就向萬曆皇爺爺和天啟皇兄看齊,一天早朝也不上,你們急得跳腳也沒用。”
這是皇帝的原話,據一個品階低的小文官透露,真的是崇禎的原話。
天地良心,他一字沒改。
傳皇上口諭的小太監,迴憶當時傳口諭的場景,至今還是心有餘悸。
當時在內閣幾個閣老的怒目圓睜,幾個閣老雖然是閹黨的,天然對太監親近,可那也是對魏忠賢這類的大太監親近,傳旨的小太監算老幾?
閣臣身上散發的氣勢,也不是一個小太監能承受得住的。
小太監差點嚇得對著蠟燭發誓,“幾位閣老啊,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些話絕對是皇爺的原話,一個語氣詞,雜家都不敢改啊。”
誰也沒有想到,這位上位以來,給大臣們一個冷酷嚴峻,勤政愛民帝王形象的崇禎,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了自己的畫風,迴到了老朱家正常的做派,這讓很多人都懵了。
不過現在懵的有點早,新鮮出爐的崇禎帝,後續還會帶給他們不少驚喜。
果然沒過幾天,閣老們發現崇禎帝奏折批閱得快了,和剛登位時的手忙腳亂,指手畫腳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首先,那些滿篇歌功頌德,溜須拍馬,沒有一點實物的奏折,之前的崇禎還會在奏折上來個互動,描個紅點個讚什麽的,現在統統留中不發,奏折寫得再天花亂墜,也別想得到皇上一個字的迴複。
這讓那些諂媚之臣摸不清頭緒,做什麽都講究互動的,一直拋媚眼給瞎子看,誰也不能持久,漸漸他們就不敢亂寫此類奏折了。
他們擔心拍馬屁沒拍好,拍到馬腿上,把崇禎惹惱了,把自己蹬個半死。
接著宮中又傳來了崇禎帝的口諭。
“那些滿篇之乎者也,跟朕炫耀自己文采好的折子,朕都給描黑了,就是畫個大大的黑圈。
狗屁不是的東西,朕直接看《四書五經》不行?
浪費朕的寶貴時間看他們拽文,以後的奏折,朕隻要求語句通順簡潔,最好先寫出一個大綱,有些事情朕隻看大綱,明白就行。
你們這些閣老把這些折子,原路打迴,讓其重寫,給他們一個模板,就不要告訴他們哪裏不對,讓他自己悟,
悟不出來的人,他的本職工作也不要幹了,由佐貳副官接替。
給朕專心寫折子,什麽時候寫好了,再說其他的。
還有朕把批紅改一下,以後朕的禦筆分三種顏色,紅、籃、黑,分別是滿意、再議、不準的意思。
朕要有什麽別的意思,會在折子上寫出來。
還有一件事情,以後平民百姓的命案勾絕,一律下放到刑部,朕隻負責文武百官和宗室勳戚的命案。
大明億兆子民,每年要有多少命案?
朕又不能詳細了解案情,隻是當個橡皮印章。
那還不如全部下放到刑部,此事就這樣,誰要敢有意見,給朕上折子,朕一直給他描黑駁迴重寫,寫到他死為止。”
崇禎皇帝關於上早朝和奏折批紅權的改革,讓一直因循守舊的內閣和部堂高官們適應了很多天。
等他們適應了以後,覺得皇上的改革挺好,對他們也挺好。
至於下放平民死刑案件的判決,皇上不再親自審理,這一點刑部官員是拍手叫好的。
曆來把成堆的死刑犯案卷,堆積如山到皇帝禦前,是一門來錢的買賣。
罪犯家裏有錢,可以買通司禮監的太監,把自己那份卷宗放到最下麵。
秋決行刑前,皇帝一個個翻卷宗,往往翻不到最後就厭倦不批了,剩餘罪犯就延後,躲過一劫。
這樣就成了事實上的死緩,罪犯家富可敵國,完全可以做到罪犯無期徒刑,這一任皇帝死了,他都沒事。
保證生命安全後,再買通審理案件的官員,買個大白鵝,李代桃僵,這樣出去,就是保外就醫了。
崇禎皇帝的這一舉動,斬斷了司禮監很大一塊灰色收入。
就在官員們消停一段時間後,崇禎皇帝又開始出幺蛾子了。
其實這幾天,京城就發生了很大的事情,一時間謠言四起。
隻不過被皇帝的廠衛壓了下去。
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
傳聞有人親眼看見,曾經的九千歲在一個深夜裏,悄無聲息地迴京了。
說話的人說的有鼻子有眼睛,還不止一個人說過,魏忠賢走的是德勝門,還和當今聖上的親信太監王承恩並排而行,兩人相談甚歡,絲毫不避諱人。
邊上有一書生意氣風發,見狀並指如刀,指著兩個太監大罵亂臣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