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爺們已經沒錢了,你們外麵這些當官的,不當官的地主士紳們,也統統都不能好過。
爺們是貪汙腐化了,你們文官和勳戚,還有後麵無數個鄉紳地主,就一個個是聖人蛋。
裏外都光,一文錢不貪,一點也不魚肉百姓,兜比臉都幹淨?
爺們要是信了這個,那還不如相信風月庵裏的尼姑,紅塵寺裏的和尚。
都不拉皮條,專心念經禮佛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大家一起破財才是真的快樂。
這些人現在就看崇禎皇帝,下一步有沒有這個魄力?
更看看他有沒有,這個方法和技巧?
可注定今天會讓他們失望。
崇禎下一步會談如何掙錢,矛頭卻不會對準外麵那些待宰的羔羊。
羔羊們也有角,也會頂人,而且雙眼邪惡,四肢有力。
成群的羔羊造起反來,也是能頂死人的。
崇禎現在沒有太祖爺的實力,他就先不用太祖爺的宰羊術。
掙錢的方法有的是,何必找最難的方法。
……
京城之事說盡,暫且一歇,說說那四位新鮮出爐的加強版巡撫,接到聖旨後的反應。
他們四人,也許要經受史書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聖旨。
接受從來沒有的帝王對臣下的禮遇。
未來進京述職的時候,也許會遇到令他們瞠目結舌的崇禎。
他們現在乃至未來的反應,一定很有趣,不是嗎?
崇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慢慢地影響著大明的中樞機構,和委派各地的精英督撫。
也通過他們影響這個老大的帝國,改變著她滑向深淵的運行軌跡。
自古以來,在這片偉大的中原大地上,自上而下的改革,統治者必須對改革矢誌不移而且要長壽,具體的施政者就會心無旁騖地去實施改革措施。
這樣才能讓這個老大帝國,跳出兩千多年的窠臼,追上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晚宴。
這樣的改革,才是最有效果和深入人心的。
……
陝西西安城鍾樓附近的南院門,是陝西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
六朝古都西安城,洗盡繁華後,在明朝已經隻剩落寞和滄桑。
唯有古老堅固的城牆,在訴說著往日的輝煌。
西安城現在隻是,明廷的西北軍事重鎮,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
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別的好提的了。
午時,鍾樓的銅鍾被人敲響,洪亮沉悶的鍾聲響徹整個西安城上空。
冬天的西安城,永遠少不了唿嘯北風的陪伴。
嗚嗚嗚嗚嗚嗚的風聲,永遠是老秦人刻在骨子裏的旋律。
北風卷地白草折,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
這裏的沙塵暴比之京城更甚。
京畿地區今年瑞雪兆豐年,而陝西全境多年幹旱,莊稼不收年年種,秧苗幹枯在地裏,滿臉刻滿皺紋的老農們,還是想盡辦法去補種。
為了種子,為了水源,去變賣家產,去賣兒賣女賣妻,隻為了保存來年,那一點能接著活下去的指望。
等一切都賣完了,老農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流民,或者無聲無息消失在逃荒的路上,或者被賊寇裹挾,成為炮灰的流寇。
總之家園已毀,人命似草賤。
而住在縣城,府城或者堡寨的地主老爺們,頂多哀歎兩聲,年景不好,收的租子不多。
他們不會關心佃租,他們田地的老百姓的死活。
至於那些自耕農破產了才好,這樣他們可以低價收買他們的土地房屋和牲口。
賤民就像荒地裏的野草,佃戶去了舊的,就會有新的補上來。
一切都不會影響大局。
隻是他們沒想到,一個王朝的輪迴,就在他們一點點兼並土地的節奏中,慢慢推進。
而兩三百年一個大輪迴,他們太安逸了,沒計算好時間差,注定要成為端上桌的羔羊。
陝西全境會在未來,重新大洗牌,他們這些地主士紳會跌落塵埃,成為賤民的糧草。
······
今年的老天爺,對陝西還是格外垂青,天天刮風不下雨。
似乎要將,整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吹下來,填平渭河穀地。
在大自然的淫威下,明朝百姓的苦難又何足道哉,簡直渺小如塵埃。
布政使司衙門,後麵一個不知名的四合院子中,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天啟七年臘月初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
克期赴任。
欽此。
崇禎皇帝朱由檢。”
這是一個稍顯稚嫩的年輕人的聲音,聖旨也是書,說是朗朗的讀書聲並不為過。
少年的聲音高亢愉悅,還帶著變聲期少男特有的沙啞和低沉,煙熏嗓是矣。
換個說法,就是公鴨子在嘎嘎叫。
那聲音透著高興狂喜和不可置信,還有一種即將誕生的膨脹,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氣勢。
“再念。”
許久,另一個沉穩的聲音響起,語調平緩,不急不躁。
“天啟七年,臘月初六。……
擢升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加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升為延綏巡撫,候補軍機大臣。……
欽此。”
第二遍念完,少年有點氣鼓鼓,也有點懷疑。
大哥當上這從四品督糧參政已經兩年多,天天聽算盤珠子啪啪響。
是不是聽力受損,輕微耳聾了?
“再念。”洪承疇的聲音依舊平穩有力。
這迴洪承畯明白了。
他有點無奈,他不傻,已經看出來大哥是在磨礪他。
沒說的,肯定是怪他念聖旨的時候,得誌便猖狂。
長兄如父,父親死得早,洪家家道中落。
大兄一邊讀書,一邊幫助母親傅氏做豆幹賣豆幹。
無奈還是家境艱難,被迫輟學。
幸而遇到洪家長房幫助,洪承疇才得以繼續進學,於二十三歲考中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從此開啟了官宦之路,一直到今年三十七歲。
洪承疇已經當了十三年的官 ,從刑部主事到地方參議,學政主官僉事。
始終是不溫不火,原地踏步,在中下層官員徘徊。
洪承畯打記事起,洪家家境已漸好。
他沒有父親的印象,隻有大兄那一板一眼的行事規範,和大兄那一張死板至極,嚇死人不償命的臉。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府建牙·····任意處置······以慰朕望·····”
爺們是貪汙腐化了,你們文官和勳戚,還有後麵無數個鄉紳地主,就一個個是聖人蛋。
裏外都光,一文錢不貪,一點也不魚肉百姓,兜比臉都幹淨?
爺們要是信了這個,那還不如相信風月庵裏的尼姑,紅塵寺裏的和尚。
都不拉皮條,專心念經禮佛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大家一起破財才是真的快樂。
這些人現在就看崇禎皇帝,下一步有沒有這個魄力?
更看看他有沒有,這個方法和技巧?
可注定今天會讓他們失望。
崇禎下一步會談如何掙錢,矛頭卻不會對準外麵那些待宰的羔羊。
羔羊們也有角,也會頂人,而且雙眼邪惡,四肢有力。
成群的羔羊造起反來,也是能頂死人的。
崇禎現在沒有太祖爺的實力,他就先不用太祖爺的宰羊術。
掙錢的方法有的是,何必找最難的方法。
……
京城之事說盡,暫且一歇,說說那四位新鮮出爐的加強版巡撫,接到聖旨後的反應。
他們四人,也許要經受史書上,從來沒有遇到過的聖旨。
接受從來沒有的帝王對臣下的禮遇。
未來進京述職的時候,也許會遇到令他們瞠目結舌的崇禎。
他們現在乃至未來的反應,一定很有趣,不是嗎?
崇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慢慢地影響著大明的中樞機構,和委派各地的精英督撫。
也通過他們影響這個老大的帝國,改變著她滑向深淵的運行軌跡。
自古以來,在這片偉大的中原大地上,自上而下的改革,統治者必須對改革矢誌不移而且要長壽,具體的施政者就會心無旁騖地去實施改革措施。
這樣才能讓這個老大帝國,跳出兩千多年的窠臼,追上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晚宴。
這樣的改革,才是最有效果和深入人心的。
……
陝西西安城鍾樓附近的南院門,是陝西布政使司衙門所在地。
六朝古都西安城,洗盡繁華後,在明朝已經隻剩落寞和滄桑。
唯有古老堅固的城牆,在訴說著往日的輝煌。
西安城現在隻是,明廷的西北軍事重鎮,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
除此之外,似乎沒有別的好提的了。
午時,鍾樓的銅鍾被人敲響,洪亮沉悶的鍾聲響徹整個西安城上空。
冬天的西安城,永遠少不了唿嘯北風的陪伴。
嗚嗚嗚嗚嗚嗚的風聲,永遠是老秦人刻在骨子裏的旋律。
北風卷地白草折,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
這裏的沙塵暴比之京城更甚。
京畿地區今年瑞雪兆豐年,而陝西全境多年幹旱,莊稼不收年年種,秧苗幹枯在地裏,滿臉刻滿皺紋的老農們,還是想盡辦法去補種。
為了種子,為了水源,去變賣家產,去賣兒賣女賣妻,隻為了保存來年,那一點能接著活下去的指望。
等一切都賣完了,老農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流民,或者無聲無息消失在逃荒的路上,或者被賊寇裹挾,成為炮灰的流寇。
總之家園已毀,人命似草賤。
而住在縣城,府城或者堡寨的地主老爺們,頂多哀歎兩聲,年景不好,收的租子不多。
他們不會關心佃租,他們田地的老百姓的死活。
至於那些自耕農破產了才好,這樣他們可以低價收買他們的土地房屋和牲口。
賤民就像荒地裏的野草,佃戶去了舊的,就會有新的補上來。
一切都不會影響大局。
隻是他們沒想到,一個王朝的輪迴,就在他們一點點兼並土地的節奏中,慢慢推進。
而兩三百年一個大輪迴,他們太安逸了,沒計算好時間差,注定要成為端上桌的羔羊。
陝西全境會在未來,重新大洗牌,他們這些地主士紳會跌落塵埃,成為賤民的糧草。
······
今年的老天爺,對陝西還是格外垂青,天天刮風不下雨。
似乎要將,整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吹下來,填平渭河穀地。
在大自然的淫威下,明朝百姓的苦難又何足道哉,簡直渺小如塵埃。
布政使司衙門,後麵一個不知名的四合院子中,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天啟七年臘月初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
克期赴任。
欽此。
崇禎皇帝朱由檢。”
這是一個稍顯稚嫩的年輕人的聲音,聖旨也是書,說是朗朗的讀書聲並不為過。
少年的聲音高亢愉悅,還帶著變聲期少男特有的沙啞和低沉,煙熏嗓是矣。
換個說法,就是公鴨子在嘎嘎叫。
那聲音透著高興狂喜和不可置信,還有一種即將誕生的膨脹,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氣勢。
“再念。”
許久,另一個沉穩的聲音響起,語調平緩,不急不躁。
“天啟七年,臘月初六。……
擢升陝西督糧參政洪承疇,加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升為延綏巡撫,候補軍機大臣。……
欽此。”
第二遍念完,少年有點氣鼓鼓,也有點懷疑。
大哥當上這從四品督糧參政已經兩年多,天天聽算盤珠子啪啪響。
是不是聽力受損,輕微耳聾了?
“再念。”洪承疇的聲音依舊平穩有力。
這迴洪承畯明白了。
他有點無奈,他不傻,已經看出來大哥是在磨礪他。
沒說的,肯定是怪他念聖旨的時候,得誌便猖狂。
長兄如父,父親死得早,洪家家道中落。
大兄一邊讀書,一邊幫助母親傅氏做豆幹賣豆幹。
無奈還是家境艱難,被迫輟學。
幸而遇到洪家長房幫助,洪承疇才得以繼續進學,於二十三歲考中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從此開啟了官宦之路,一直到今年三十七歲。
洪承疇已經當了十三年的官 ,從刑部主事到地方參議,學政主官僉事。
始終是不溫不火,原地踏步,在中下層官員徘徊。
洪承畯打記事起,洪家家境已漸好。
他沒有父親的印象,隻有大兄那一板一眼的行事規範,和大兄那一張死板至極,嚇死人不償命的臉。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開府建牙·····任意處置······以慰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