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徐光啟,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些都是久遠時代的中國科學家。
他們在正史中不顯山露水,是因為世人的偏見,不是因為他們的貢獻不夠。
當然,同時代的西方也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朕就不一一介紹了。
其實在現在的大明,就有一些活著的科學家。
他們在此之前,也是依然不受重視,甚至遭受一定程度的排擠和誤解。
現在這種情況,在朕這裏會得到徹底的改變。
朕要重視他們,重用他們。
你們更要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老師。
朕再重申一遍。
整個世界因為航海技術的發展,漸漸變小了。
曆史要進入,日新月異的快車道。
大明如何抓住機遇,順利變軌走上快車道?
這些科學家是關鍵。
他們是朕未來最重視的一群人。
嗬嗬嗬,他們都還健在,還沒有到能上牆的時候。
現在朕就為,你們隆重介紹一下他們。
來,大家先來一波最熱烈的掌聲歡迎。”
此時的崇禎早已經,在教室內看到了外麵的幾個人。
一個個長得挺符合,崇禎對於科學家的設想。
崇禎雖然沒有見過他們,卻是對他們的名聲如雷貫耳。
這麽說其實也不準確。
這些人中,湯若望,崇禎是見過一次的。
隻是那一次見麵,純粹是崇禎的好奇心作祟。
他想看看十七世紀的洋鬼子,和舊時空二十一世紀的洋鬼子有何區別。
那一次會麵,乏善可陳。
崇禎就沒怎麽聽,那位虔誠的傳教士說了什麽話。
隻是到了最後,訛了湯若望傳教士一塊銀懷表。
當然也不算訛,崇禎的好感就是湯若望最大的收獲。
湯若望不會擔心,傳教事業再有南京教案,那樣慘痛被驅離的教訓了。
說迴現在,當崇禎,這個中古時代的帝王,違背了千年的封建原則。
將舊愛將相,文官和武將擱置到後麵。
轉而熱烈擁抱,新生代所謂的科學家。
崇禎皇帝的下場會是什麽樣?
以後的史書會,怎麽記載這一幕呢?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崇禎有信心做勝利者。
此時的崇禎從容自若。
在自己的紫禁城裏。
他做的事情再離經叛道,也都是可以的。
隻要不是暴君如尼采,桀紂,把人命過於視作兒戲,崇禎怎麽做都行。
王承恩快步來到崇禎身邊,耳語告訴他門口幾人誰是誰。
崇禎一邊點頭,一邊就如對待老友一樣,把正要下跪的徐光啟拉進教室裏。
“第一位就是,朕的禮部右侍郎徐光啟。
其實朕很快就要給他,安排一個新的職位。
這禮部右侍郎隻是一個虛銜。
徐愛卿是大明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為朝廷引進了佛郎機人,也就是葡萄牙人的紅衣大炮。
並在此基礎上,對紅衣大炮進行了升級改造。
徐愛卿才是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幕後英雄。
沒有徐愛卿改進的紅衣大炮,就沒有現在固若金湯的寧錦防線。”
崇禎笑容可掬地擺擺手,製止了徐光啟可能要說的謙虛之詞。
接著介紹徐光啟身邊的孫元化,那綠色的官袍穿在身上確實不合適,該換個紅色的了。
此時的孫元化已經是,諂媚到極點的樣子,要不是恩師就在邊上,他早早就成一灘爛泥趴在地上起不來了。
崇禎心中倒是喜歡,這樣沒有一點棱角的科學技術人才。
喜歡當官,雖然官當得不咋樣。
無疑這些人中,孫元化是最聽崇禎話的一個。
隻要崇禎能讓他當官,當大官。
就是現在讓他立刻造蒸汽機,重機槍,甚至飛機大炮,他都是二話不說,埋頭就幹。
對於這樣的臣子,崇禎真的很欣賞。
不過以後絕不會放他,出去當封疆大吏就是了。
“第二位就是徐光啟的徒弟,兵部司務孫元化。
這官說實在的,有點小了。
朕準備等會就提拔他。
孫元化孫愛卿年富力強,在火器革新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朕希望你可以繼承你老師的衣缽。
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師徒兩位進場。”
教室裏,雷鳴般的掌聲隨即響起,經久不衰。
顯然內書堂的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崇禎的行為習慣。
崇禎一派現代化會場禮儀的作風,做了一個合格的主持人。
這種別開生麵的君臣對話,徹底偏離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君臣之間的關係。
崇禎皇帝的騷操作,驚呆了已經步入教室的徐光啟師徒倆。
也讓後麵的三個傳教士,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傳教士們沒有想到,東方大帝國的新皇帝,會是一個這樣平和,樂於讚揚手下臣子的年輕人。
這在戰爭頻繁的歐洲列國中,可是看不到這樣的君王存在。
而且皇帝陛下本人身上,還充滿了西方的博愛自由的氣息。
好吧,這是傳教士在給他們西方人,臉上貼金。
這樣的年輕,充滿性格魅力的皇帝,在他們跨越歐亞的,長達一兩年的航海旅途中,是見不到的。
他們見到的更多的是野蠻,未開化的部落首領。
像非洲大陸的酋長,波斯高原上的蘇丹,印度次大陸上的,數目眾多的領主。
還有馬六甲海峽附近,那些還沒進化完全的野猴子。
當然西方人本身,就是強盜,也沒好到哪去。
隻是這群強盜有了,能遠洋的商船和火槍大炮的武裝
強盜遇到野蠻部落首領,遇到野猴子,算得上應當其分的。
還是說迴到,在王承恩的示意下,走進大殿的徐光啟師徒倆。
徐光啟,這位久經官場鍛煉,一步步爬上來的三品朝廷大員。
此刻也已經是懵了,確切的說,比他弟子孫元化懵的程度還要深。
作為一個萬曆年間,考中進士的官場老油條。
嗯,不對,是一個珍貴的三朝老臣來說。
現在的場麵,現在的崇禎,對他的衝擊力實在太大,一時之間,有點接受不了。
在覲見崇禎皇帝之前,徐光啟已經設想好了,無數個君臣對的場麵。
這裏麵有不少經典的君臣對。
比如吳王闔閭問計孫武,秦孝公問計商鞅,劉備三顧茅廬。
他們在正史中不顯山露水,是因為世人的偏見,不是因為他們的貢獻不夠。
當然,同時代的西方也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朕就不一一介紹了。
其實在現在的大明,就有一些活著的科學家。
他們在此之前,也是依然不受重視,甚至遭受一定程度的排擠和誤解。
現在這種情況,在朕這裏會得到徹底的改變。
朕要重視他們,重用他們。
你們更要尊重他們,視他們為老師。
朕再重申一遍。
整個世界因為航海技術的發展,漸漸變小了。
曆史要進入,日新月異的快車道。
大明如何抓住機遇,順利變軌走上快車道?
這些科學家是關鍵。
他們是朕未來最重視的一群人。
嗬嗬嗬,他們都還健在,還沒有到能上牆的時候。
現在朕就為,你們隆重介紹一下他們。
來,大家先來一波最熱烈的掌聲歡迎。”
此時的崇禎早已經,在教室內看到了外麵的幾個人。
一個個長得挺符合,崇禎對於科學家的設想。
崇禎雖然沒有見過他們,卻是對他們的名聲如雷貫耳。
這麽說其實也不準確。
這些人中,湯若望,崇禎是見過一次的。
隻是那一次見麵,純粹是崇禎的好奇心作祟。
他想看看十七世紀的洋鬼子,和舊時空二十一世紀的洋鬼子有何區別。
那一次會麵,乏善可陳。
崇禎就沒怎麽聽,那位虔誠的傳教士說了什麽話。
隻是到了最後,訛了湯若望傳教士一塊銀懷表。
當然也不算訛,崇禎的好感就是湯若望最大的收獲。
湯若望不會擔心,傳教事業再有南京教案,那樣慘痛被驅離的教訓了。
說迴現在,當崇禎,這個中古時代的帝王,違背了千年的封建原則。
將舊愛將相,文官和武將擱置到後麵。
轉而熱烈擁抱,新生代所謂的科學家。
崇禎皇帝的下場會是什麽樣?
以後的史書會,怎麽記載這一幕呢?
曆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崇禎有信心做勝利者。
此時的崇禎從容自若。
在自己的紫禁城裏。
他做的事情再離經叛道,也都是可以的。
隻要不是暴君如尼采,桀紂,把人命過於視作兒戲,崇禎怎麽做都行。
王承恩快步來到崇禎身邊,耳語告訴他門口幾人誰是誰。
崇禎一邊點頭,一邊就如對待老友一樣,把正要下跪的徐光啟拉進教室裏。
“第一位就是,朕的禮部右侍郎徐光啟。
其實朕很快就要給他,安排一個新的職位。
這禮部右侍郎隻是一個虛銜。
徐愛卿是大明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為朝廷引進了佛郎機人,也就是葡萄牙人的紅衣大炮。
並在此基礎上,對紅衣大炮進行了升級改造。
徐愛卿才是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幕後英雄。
沒有徐愛卿改進的紅衣大炮,就沒有現在固若金湯的寧錦防線。”
崇禎笑容可掬地擺擺手,製止了徐光啟可能要說的謙虛之詞。
接著介紹徐光啟身邊的孫元化,那綠色的官袍穿在身上確實不合適,該換個紅色的了。
此時的孫元化已經是,諂媚到極點的樣子,要不是恩師就在邊上,他早早就成一灘爛泥趴在地上起不來了。
崇禎心中倒是喜歡,這樣沒有一點棱角的科學技術人才。
喜歡當官,雖然官當得不咋樣。
無疑這些人中,孫元化是最聽崇禎話的一個。
隻要崇禎能讓他當官,當大官。
就是現在讓他立刻造蒸汽機,重機槍,甚至飛機大炮,他都是二話不說,埋頭就幹。
對於這樣的臣子,崇禎真的很欣賞。
不過以後絕不會放他,出去當封疆大吏就是了。
“第二位就是徐光啟的徒弟,兵部司務孫元化。
這官說實在的,有點小了。
朕準備等會就提拔他。
孫元化孫愛卿年富力強,在火器革新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朕希望你可以繼承你老師的衣缽。
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師徒兩位進場。”
教室裏,雷鳴般的掌聲隨即響起,經久不衰。
顯然內書堂的學生們,已經習慣了崇禎的行為習慣。
崇禎一派現代化會場禮儀的作風,做了一個合格的主持人。
這種別開生麵的君臣對話,徹底偏離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君臣之間的關係。
崇禎皇帝的騷操作,驚呆了已經步入教室的徐光啟師徒倆。
也讓後麵的三個傳教士,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傳教士們沒有想到,東方大帝國的新皇帝,會是一個這樣平和,樂於讚揚手下臣子的年輕人。
這在戰爭頻繁的歐洲列國中,可是看不到這樣的君王存在。
而且皇帝陛下本人身上,還充滿了西方的博愛自由的氣息。
好吧,這是傳教士在給他們西方人,臉上貼金。
這樣的年輕,充滿性格魅力的皇帝,在他們跨越歐亞的,長達一兩年的航海旅途中,是見不到的。
他們見到的更多的是野蠻,未開化的部落首領。
像非洲大陸的酋長,波斯高原上的蘇丹,印度次大陸上的,數目眾多的領主。
還有馬六甲海峽附近,那些還沒進化完全的野猴子。
當然西方人本身,就是強盜,也沒好到哪去。
隻是這群強盜有了,能遠洋的商船和火槍大炮的武裝
強盜遇到野蠻部落首領,遇到野猴子,算得上應當其分的。
還是說迴到,在王承恩的示意下,走進大殿的徐光啟師徒倆。
徐光啟,這位久經官場鍛煉,一步步爬上來的三品朝廷大員。
此刻也已經是懵了,確切的說,比他弟子孫元化懵的程度還要深。
作為一個萬曆年間,考中進士的官場老油條。
嗯,不對,是一個珍貴的三朝老臣來說。
現在的場麵,現在的崇禎,對他的衝擊力實在太大,一時之間,有點接受不了。
在覲見崇禎皇帝之前,徐光啟已經設想好了,無數個君臣對的場麵。
這裏麵有不少經典的君臣對。
比如吳王闔閭問計孫武,秦孝公問計商鞅,劉備三顧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