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刑部尚書喬允升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臣看來,陛下當持中正平和之態,唯才是舉,不必過度糾纏於官員背後身份,隻管大膽用人。久而久之,好結黨營私的奸佞之徒,見黨爭無利可圖,又無法左右陛下想法,自會銷聲匿跡,朝野重歸平靜。”
然韓曠未言之事,乃黨爭亦為陛下有意為之。曆代君王,皆不希望下麵的臣子們是鐵板一塊。
崇禎冷靜下來,也是點點頭,繼續說道。
“眾愛卿所言甚是,朕失言了。然今日之事,朕實難咽下這口氣,亦如鯁在喉。罷了,此事便交由刑部與其他相關部門聯合查辦。刑部尚書喬允升何在?”
“臣在。”
崇禎的話音未落,隻見一位發絲如雪般潔白、但精神矍鑠的官員挺身而出。
此人正是喬允升,曾於天啟年間擔任刑部尚書一職,以正直清廉著稱於世。
當年,他因不堪忍受閹黨迫害而憤然辭官歸隱,但其心中始終堅守正義之道,乃是東林黨中的傑出人物。
如今時過境遷,崇禎皇帝即位之後,對喬允升委以重任,再度任命他為刑部尚書。
自那時起,喬允升就上緊了發條,一天天連軸轉,比之那年輕官員還要敬業。
尤其是當崇禎將民間刑事案件以及處決案犯的大權下放到刑部之後,這位老者更是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激情,仿佛歲月倒流,重迴青春年少之時。
由此觀之,權力猶如一劑神奇的良藥,能讓男人重獲生機與活力,甚至產生如春天到了,萬物複蘇,又到了動物繁衍生息的感覺。
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喬允升愈發堅定地投身於刑部繁瑣的刑名案件工作之中,不遺餘力地扞衛著大明法律的尊嚴與權威。也是在保衛著崇禎這位皇帝對任何刑法的最終解釋權。
“朕讓你負責調查這起宮廷刺殺案件,包括朕在內,你都可以問詢。
朕想通了,刺客都讓朕殺完了。破案子肯定有難度,朕也不限你時間,慢慢查就是。”
聞崇禎所言,喬允升心生疑慮,不禁側目望向一旁的畢自嚴。畢自嚴亦是滿麵困惑,而內閣的幾位輔臣更是茫然不解。
想那小皇帝此前喊打喊殺,即便如今聽從勸告,也斷不可能將查案之事全權交與刑部。
那不是全部交給外麵的文臣們了,崇禎能被這些文臣和稀泥糊弄了。
果不其然,崇禎話還沒有說完,他還有下文。
“這樣吧,朕決定了。
刑部作為明線,需循序漸進調查。
朕之廠衛為暗線,也不再大張旗鼓抄查,朕將命其徐徐圖之。
明線暗線共同推進,每日雙方需召開碰頭會議,交流辦案進展,不得有任何隱瞞。
朕有一推斷,可供參考。此賊人共有七個,且均為力大無窮的傻子。
如此之人,即便是在人口稠密的順天府亦是罕見。
爾等隻需仔細排查,此為細活,朕並不急切。
即便爾等打草驚蛇,查到某處使賊人丟卒保車、舍棄棋子,於朕而言亦是好事。似這等隻敢藏匿於暗處的鼠輩,就是因為實力不濟,人數不多,才會行此險招。
若賊人們不斷棄卒保車,隻要爾等一直持續保持高壓追查之勢,終有一日,這群老鼠窮途末路,必將丟車保帥,屆時幕後黑手究竟是誰,自會水落石出。”
“陛下所言甚是,此等卑鄙小人,正麵無計可施,便行如此卑劣險毒之計。
陛下安然無恙,實乃其等亂臣賊子之末日。微臣即刻去安排部署。”
喬允升雖然覺得崇禎皇帝剛才的話就是廢話,可是對自己有利,幹刑部審案的,誰不希望有一個不限定期限破案的上司。
因此喬允升就要對小皇帝不吝誇獎。
“喬愛卿再等會,朕還有一句話要贈與你和廠衛的人。
算作你們辦案的方針政策。
咳咳咳,喬愛卿剛迴京,可能不習慣朕的說話方式。
這時候你應該拿出小本本來記下,朕要說的話。”
看到喬允升手忙腳亂,從袖口抽出一個小黃本本,開始記的時候。
崇禎這才滿意的點點頭,接著說道。
“通過此次陰險狡詐、卑鄙無恥且影響極其惡劣的刺殺案件,朕輕而易舉便可察覺到其中端倪。
這群幕後黑手不僅心狠手辣而且詭計多端。
當你們順藤摸瓜展開調查之際,他們必定會像朕先前所言那般,不斷地采取殘忍手段來滅口以求自保。
既然如此,那麽對於這些惡徒,朕自然也有應對之策,並且方法十分直接有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可!
相信隻要將與此案有所牽連之人統統處決掉,不愁揪不出真正的元兇首惡來!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
隻要人殺得夠多,就不愁找不到真兇。
這便是朕對審理這起案子保持的態度,愛卿要是破案子,找不到方向或者進入了困局,不妨就想想朕說的這句話。
言盡於此,喬愛卿若無其他事便退下吧。”
喬允升聽到最後這句“隻要人殺得夠多,就不愁找不到真兇。”就感覺渾身發冷不得勁,這不就是洪武年間太祖爺的做派。
空印案、胡唯庸案、藍玉案,哪個需要審理,統統都是殺頭,殺得人頭滾滾,真兇自然是喪命在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屠殺之中。
可是現在的喬允升不能這樣做,崇禎也是不能這樣做的。
不過喬允升還是應下崇禎的話,反正案子是刑部審理,自己按照流程查案就是。
至於崇禎皇帝說的,廠衛繼續暗地裏查案,他倒是不介意的。
廠衛是廠衛,刑部是刑部,本來就不可能尿在一個壺裏的。
要是廠衛願意和刑部分享案件線索,他喬允升也會投桃報李的。
看著喬允升躬身退下。
畢自嚴還想張嘴說些什麽,他很想說皇帝既然讓刑部審案,就不要讓廠衛橫插一杠子。卻被一旁的兵部尚書王之臣拉住了。
王之臣也是個好好先生,看出來畢自嚴又要出口頂撞皇帝。
皇帝已經退讓了,他們文臣也要見好就收才是。
然韓曠未言之事,乃黨爭亦為陛下有意為之。曆代君王,皆不希望下麵的臣子們是鐵板一塊。
崇禎冷靜下來,也是點點頭,繼續說道。
“眾愛卿所言甚是,朕失言了。然今日之事,朕實難咽下這口氣,亦如鯁在喉。罷了,此事便交由刑部與其他相關部門聯合查辦。刑部尚書喬允升何在?”
“臣在。”
崇禎的話音未落,隻見一位發絲如雪般潔白、但精神矍鑠的官員挺身而出。
此人正是喬允升,曾於天啟年間擔任刑部尚書一職,以正直清廉著稱於世。
當年,他因不堪忍受閹黨迫害而憤然辭官歸隱,但其心中始終堅守正義之道,乃是東林黨中的傑出人物。
如今時過境遷,崇禎皇帝即位之後,對喬允升委以重任,再度任命他為刑部尚書。
自那時起,喬允升就上緊了發條,一天天連軸轉,比之那年輕官員還要敬業。
尤其是當崇禎將民間刑事案件以及處決案犯的大權下放到刑部之後,這位老者更是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激情,仿佛歲月倒流,重迴青春年少之時。
由此觀之,權力猶如一劑神奇的良藥,能讓男人重獲生機與活力,甚至產生如春天到了,萬物複蘇,又到了動物繁衍生息的感覺。
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喬允升愈發堅定地投身於刑部繁瑣的刑名案件工作之中,不遺餘力地扞衛著大明法律的尊嚴與權威。也是在保衛著崇禎這位皇帝對任何刑法的最終解釋權。
“朕讓你負責調查這起宮廷刺殺案件,包括朕在內,你都可以問詢。
朕想通了,刺客都讓朕殺完了。破案子肯定有難度,朕也不限你時間,慢慢查就是。”
聞崇禎所言,喬允升心生疑慮,不禁側目望向一旁的畢自嚴。畢自嚴亦是滿麵困惑,而內閣的幾位輔臣更是茫然不解。
想那小皇帝此前喊打喊殺,即便如今聽從勸告,也斷不可能將查案之事全權交與刑部。
那不是全部交給外麵的文臣們了,崇禎能被這些文臣和稀泥糊弄了。
果不其然,崇禎話還沒有說完,他還有下文。
“這樣吧,朕決定了。
刑部作為明線,需循序漸進調查。
朕之廠衛為暗線,也不再大張旗鼓抄查,朕將命其徐徐圖之。
明線暗線共同推進,每日雙方需召開碰頭會議,交流辦案進展,不得有任何隱瞞。
朕有一推斷,可供參考。此賊人共有七個,且均為力大無窮的傻子。
如此之人,即便是在人口稠密的順天府亦是罕見。
爾等隻需仔細排查,此為細活,朕並不急切。
即便爾等打草驚蛇,查到某處使賊人丟卒保車、舍棄棋子,於朕而言亦是好事。似這等隻敢藏匿於暗處的鼠輩,就是因為實力不濟,人數不多,才會行此險招。
若賊人們不斷棄卒保車,隻要爾等一直持續保持高壓追查之勢,終有一日,這群老鼠窮途末路,必將丟車保帥,屆時幕後黑手究竟是誰,自會水落石出。”
“陛下所言甚是,此等卑鄙小人,正麵無計可施,便行如此卑劣險毒之計。
陛下安然無恙,實乃其等亂臣賊子之末日。微臣即刻去安排部署。”
喬允升雖然覺得崇禎皇帝剛才的話就是廢話,可是對自己有利,幹刑部審案的,誰不希望有一個不限定期限破案的上司。
因此喬允升就要對小皇帝不吝誇獎。
“喬愛卿再等會,朕還有一句話要贈與你和廠衛的人。
算作你們辦案的方針政策。
咳咳咳,喬愛卿剛迴京,可能不習慣朕的說話方式。
這時候你應該拿出小本本來記下,朕要說的話。”
看到喬允升手忙腳亂,從袖口抽出一個小黃本本,開始記的時候。
崇禎這才滿意的點點頭,接著說道。
“通過此次陰險狡詐、卑鄙無恥且影響極其惡劣的刺殺案件,朕輕而易舉便可察覺到其中端倪。
這群幕後黑手不僅心狠手辣而且詭計多端。
當你們順藤摸瓜展開調查之際,他們必定會像朕先前所言那般,不斷地采取殘忍手段來滅口以求自保。
既然如此,那麽對於這些惡徒,朕自然也有應對之策,並且方法十分直接有效——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即可!
相信隻要將與此案有所牽連之人統統處決掉,不愁揪不出真正的元兇首惡來!
說白了,就是一句話。
隻要人殺得夠多,就不愁找不到真兇。
這便是朕對審理這起案子保持的態度,愛卿要是破案子,找不到方向或者進入了困局,不妨就想想朕說的這句話。
言盡於此,喬愛卿若無其他事便退下吧。”
喬允升聽到最後這句“隻要人殺得夠多,就不愁找不到真兇。”就感覺渾身發冷不得勁,這不就是洪武年間太祖爺的做派。
空印案、胡唯庸案、藍玉案,哪個需要審理,統統都是殺頭,殺得人頭滾滾,真兇自然是喪命在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亂屠殺之中。
可是現在的喬允升不能這樣做,崇禎也是不能這樣做的。
不過喬允升還是應下崇禎的話,反正案子是刑部審理,自己按照流程查案就是。
至於崇禎皇帝說的,廠衛繼續暗地裏查案,他倒是不介意的。
廠衛是廠衛,刑部是刑部,本來就不可能尿在一個壺裏的。
要是廠衛願意和刑部分享案件線索,他喬允升也會投桃報李的。
看著喬允升躬身退下。
畢自嚴還想張嘴說些什麽,他很想說皇帝既然讓刑部審案,就不要讓廠衛橫插一杠子。卻被一旁的兵部尚書王之臣拉住了。
王之臣也是個好好先生,看出來畢自嚴又要出口頂撞皇帝。
皇帝已經退讓了,他們文臣也要見好就收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