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錦衣衛外事機構盛京分站,代號漁翁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事實上,你們之所以能逃過一劫,絕非偶然。
你們所擁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才是關鍵所在。
作為額駙之子的你,因為為父的關係,與老汗之間存在親緣關係。
這種血脈相連的紐帶讓你在老汗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那劉興祚與你更有不同,不僅是親戚,還是一位為大金南征北戰二十多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漢人將領。
在老汗眼中,你們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臣民,也不再是低賤的尼堪,你們是他可以信賴並依賴的至親至信之人。
對於老汗來說,他內心深處實在不願相信你們會背叛他。
但理智卻不斷提醒著他,這種可能性並非完全不存在。在情感與現實之間,老汗陷入了深深的掙紮之中……
你們二人能夠安然無恙,本應是件值得慶幸之事,但老汗心中卻著實感到無比憋屈。
那一日起,你失去所有官銜,賦閑在家。
而那劉興祚雖遭貶謫降職,但仍得以留任蓋州,戴罪立功。
這無疑是老汗所做出的一個錯誤決定啊!
然而事已至此,追悔莫及。
皆因受到你的牽連,為父如今也隻能頂著副將之名,暗中從事用間活動罷了。”
李延庚現在有三十六歲,已經被老汗閑置了五年不用,如今的他剛剛被皇太極起複為漢軍旗正藍旗的牛錄章京。
聽到父親的話,這個擁有著兩道濃眉,顧盼時閃閃發亮眼睛的李延庚隻是平視著自己的父親,他不發一言。
該說的話,五年前身為人子的李延庚已經說得一清二楚,道不同不相為謀。現在聽著李永芳一口一個老汗的叫著,已經沒有了漢人的風骨,他李延庚更是無話可說。
李永芳深深地歎息一聲,然後繼續說道。
“李延庚啊!你可知道,爹可是負責大金國內部所有情報收集工作的人呐!
難道你真覺得爹爹對這些事一無所知嗎?
現在大汗才剛剛讓你官複原職不久,劉興祚就立刻率領著兩萬多人去投奔了大明朝廷。
即使大汗不會懷疑你是否也牽涉其中,但其他那些貝勒和旗主們會怎麽想呢?”
“爹呀,您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這又能怎樣呢?
說直白難聽點,兒子現在所作所為已經和您老人家毫無瓜葛。
兒子我很早之前就已經跟您分了家啦!
畢竟女真人的風俗習慣和咱們漢人還是有所差別的嘛。
父母在世時,子女可以選擇分家單過。
既然都已經分開過日子了,那麽兒子我自己的事情當然就是由我自己來處理咯。
再說您就放寬心吧。
爹,兒子我絕對沒幹任何對不起大汗、對不起咱大金國的事兒。
而且我這不才剛剛被大汗重新啟用嘛,哪有那個能耐和機會去折騰出這麽大動靜來喲!”
李延庚還是那副平靜的表情,說著不平靜的話。
他的辯白在他的語氣麵前多少顯得敷衍和蒼白無力。
李永芳知道自己的這個大兒子主意正,反正該點的話,李永芳已經點明,這個大兒子想要一條道走到黑,他這個當爹的也是攔不住的。
這時候馬車停下來了,這裏是李延庚的家。
李延庚作別父親,來到了自己家門口。
他的府邸規模適中,與皇太極那座並不算寬敞宏偉的皇宮相比,並無太大差異。
府內建築布局合理,北房共有五間,南屋則有三間,柴房和廚房緊緊挨著大門。
廚房外還有一口水井,井口邊緣布滿青苔,井水清澈見底。盡管關外地處嚴寒,但仍能看到幾抹翠綠點綴其間。
此時,一名年邁忠誠的家仆迎上前,小心翼翼地接過他頭上的官帽,然後彎腰仔細撫平官服直綴上的皺褶。
\"老爺,夫人她們已經迴娘家探望親人去了。沈先生此刻正在後院垂釣呢。\"
李延庚微微點頭,表示已知曉此事,並未多言。
他甚至懶得換上一身舒適的便裝,徑直沿著一條幽靜的小徑走向後院。
這裏仿佛是另一個世界,別有洞天。
三座精致小巧的木廳坐落於此,周圍環繞著一個寬敞的院落。
令人驚歎的是,院內竟然布置有精美的假山和珍貴的太湖石。這座宅院原本屬於沈陽的一位明國官員所有,時隔境遷,現在已歸屬李永芳所有,並將其賜予了自己的長子李延庚。
而這位父親的住所與兒子的宅邸僅有一牆之隔。
此處乃是一座偏僻的宅院,原本設有一道月亮形狀的小門相通。
然而自分家之後,李延庚便鎖住了這道月門,從此兩家各自通過正門出入,仿佛形成了一種分庭抗禮的局麵。
李延庚繞過假山,步入左側的一條狹窄小巷。
經過幾番曲折輾轉,終於來到了一片小巧玲瓏的園林之中。
園內亦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魚池,此時正有一名頭戴瓜皮帽、身著商人裝扮之人全神貫注地在此垂釣,顯得興致盎然。
李延庚並未上前打攪,隻是默默地走上前去,同樣拿起一根釣竿。
甚至連魚餌都未裝設,便直接將魚竿甩出。魚鉤入水的刹那間,激起了層層漣漪,向四周蕩漾開來。
商人隨意地瞥了一眼,不禁啞然失笑。
\"子仁兄啊,你這不是開玩笑嘛!
哪有魚兒會去咬沒有魚餌的魚鉤呢?
你就算在這兒坐上一整天,估計也難釣到一條魚呀。\"
麵對商人的質疑,李延庚並未急於辯駁,而是不緊不慢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然後將身軀挺直如鬆,坐得穩穩當當。
若是此時有一位李永芳府中服侍的老人,恰巧經過此處,定然無法認出眼前之人便是自家的大少爺。畢竟,他們印象中的李延庚向來對經商之事毫無興致。
然而此刻的李延庚卻與這位商人相處自然,宛如久別重逢的摯友般親密無間、恬淡自然。
李延庚緊緊盯著眼前一動不動的浮漂,仿佛時間都已經凝固。
過了許久,他才緩緩開口:“想當年,薑太公也是這般用直鉤垂釣啊。我用的可是彎鉤,這就足矣。
可他真的隻是為了釣到河中的魚兒嗎?”
你們所擁有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才是關鍵所在。
作為額駙之子的你,因為為父的關係,與老汗之間存在親緣關係。
這種血脈相連的紐帶讓你在老汗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那劉興祚與你更有不同,不僅是親戚,還是一位為大金南征北戰二十多年,立下赫赫戰功的漢人將領。
在老汗眼中,你們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臣民,也不再是低賤的尼堪,你們是他可以信賴並依賴的至親至信之人。
對於老汗來說,他內心深處實在不願相信你們會背叛他。
但理智卻不斷提醒著他,這種可能性並非完全不存在。在情感與現實之間,老汗陷入了深深的掙紮之中……
你們二人能夠安然無恙,本應是件值得慶幸之事,但老汗心中卻著實感到無比憋屈。
那一日起,你失去所有官銜,賦閑在家。
而那劉興祚雖遭貶謫降職,但仍得以留任蓋州,戴罪立功。
這無疑是老汗所做出的一個錯誤決定啊!
然而事已至此,追悔莫及。
皆因受到你的牽連,為父如今也隻能頂著副將之名,暗中從事用間活動罷了。”
李延庚現在有三十六歲,已經被老汗閑置了五年不用,如今的他剛剛被皇太極起複為漢軍旗正藍旗的牛錄章京。
聽到父親的話,這個擁有著兩道濃眉,顧盼時閃閃發亮眼睛的李延庚隻是平視著自己的父親,他不發一言。
該說的話,五年前身為人子的李延庚已經說得一清二楚,道不同不相為謀。現在聽著李永芳一口一個老汗的叫著,已經沒有了漢人的風骨,他李延庚更是無話可說。
李永芳深深地歎息一聲,然後繼續說道。
“李延庚啊!你可知道,爹可是負責大金國內部所有情報收集工作的人呐!
難道你真覺得爹爹對這些事一無所知嗎?
現在大汗才剛剛讓你官複原職不久,劉興祚就立刻率領著兩萬多人去投奔了大明朝廷。
即使大汗不會懷疑你是否也牽涉其中,但其他那些貝勒和旗主們會怎麽想呢?”
“爹呀,您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這又能怎樣呢?
說直白難聽點,兒子現在所作所為已經和您老人家毫無瓜葛。
兒子我很早之前就已經跟您分了家啦!
畢竟女真人的風俗習慣和咱們漢人還是有所差別的嘛。
父母在世時,子女可以選擇分家單過。
既然都已經分開過日子了,那麽兒子我自己的事情當然就是由我自己來處理咯。
再說您就放寬心吧。
爹,兒子我絕對沒幹任何對不起大汗、對不起咱大金國的事兒。
而且我這不才剛剛被大汗重新啟用嘛,哪有那個能耐和機會去折騰出這麽大動靜來喲!”
李延庚還是那副平靜的表情,說著不平靜的話。
他的辯白在他的語氣麵前多少顯得敷衍和蒼白無力。
李永芳知道自己的這個大兒子主意正,反正該點的話,李永芳已經點明,這個大兒子想要一條道走到黑,他這個當爹的也是攔不住的。
這時候馬車停下來了,這裏是李延庚的家。
李延庚作別父親,來到了自己家門口。
他的府邸規模適中,與皇太極那座並不算寬敞宏偉的皇宮相比,並無太大差異。
府內建築布局合理,北房共有五間,南屋則有三間,柴房和廚房緊緊挨著大門。
廚房外還有一口水井,井口邊緣布滿青苔,井水清澈見底。盡管關外地處嚴寒,但仍能看到幾抹翠綠點綴其間。
此時,一名年邁忠誠的家仆迎上前,小心翼翼地接過他頭上的官帽,然後彎腰仔細撫平官服直綴上的皺褶。
\"老爺,夫人她們已經迴娘家探望親人去了。沈先生此刻正在後院垂釣呢。\"
李延庚微微點頭,表示已知曉此事,並未多言。
他甚至懶得換上一身舒適的便裝,徑直沿著一條幽靜的小徑走向後院。
這裏仿佛是另一個世界,別有洞天。
三座精致小巧的木廳坐落於此,周圍環繞著一個寬敞的院落。
令人驚歎的是,院內竟然布置有精美的假山和珍貴的太湖石。這座宅院原本屬於沈陽的一位明國官員所有,時隔境遷,現在已歸屬李永芳所有,並將其賜予了自己的長子李延庚。
而這位父親的住所與兒子的宅邸僅有一牆之隔。
此處乃是一座偏僻的宅院,原本設有一道月亮形狀的小門相通。
然而自分家之後,李延庚便鎖住了這道月門,從此兩家各自通過正門出入,仿佛形成了一種分庭抗禮的局麵。
李延庚繞過假山,步入左側的一條狹窄小巷。
經過幾番曲折輾轉,終於來到了一片小巧玲瓏的園林之中。
園內亦建有一座規模宏大的魚池,此時正有一名頭戴瓜皮帽、身著商人裝扮之人全神貫注地在此垂釣,顯得興致盎然。
李延庚並未上前打攪,隻是默默地走上前去,同樣拿起一根釣竿。
甚至連魚餌都未裝設,便直接將魚竿甩出。魚鉤入水的刹那間,激起了層層漣漪,向四周蕩漾開來。
商人隨意地瞥了一眼,不禁啞然失笑。
\"子仁兄啊,你這不是開玩笑嘛!
哪有魚兒會去咬沒有魚餌的魚鉤呢?
你就算在這兒坐上一整天,估計也難釣到一條魚呀。\"
麵對商人的質疑,李延庚並未急於辯駁,而是不緊不慢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然後將身軀挺直如鬆,坐得穩穩當當。
若是此時有一位李永芳府中服侍的老人,恰巧經過此處,定然無法認出眼前之人便是自家的大少爺。畢竟,他們印象中的李延庚向來對經商之事毫無興致。
然而此刻的李延庚卻與這位商人相處自然,宛如久別重逢的摯友般親密無間、恬淡自然。
李延庚緊緊盯著眼前一動不動的浮漂,仿佛時間都已經凝固。
過了許久,他才緩緩開口:“想當年,薑太公也是這般用直鉤垂釣啊。我用的可是彎鉤,這就足矣。
可他真的隻是為了釣到河中的魚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