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祖吳兩家的家丁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待到祖大壽心驚膽戰地退出去後,押簽房裏其他的文臣武將們也都察覺到了中丞大人心情不佳,誰也不敢輕易去招惹這個黴運,更別提討論如何從日後發放的軍餉中謀取私利之事了。
他們一個個像鬥敗的公雞似的,垂頭喪氣地離開了房間。
\"等等!\"袁崇煥忽然喊道,\"一會兒全都跟本官一同前往鍾鼓樓觀刑。好好看看那些掉腦袋的場景,也好治治一下你們內心的貪欲。
往日是本官過於放縱了你們,覺得在這遼東鎮,隨時掉腦袋的地方,領這麽點俸祿實在是不近人情。
這批軍餉上頭京城那邊的人可是一分未動啊,你們這些家夥手伸得未免也太長了吧!
不僅如此,連朝廷兵部和戶部應得的份額你們居然也敢私吞……\"
袁崇煥越說越氣憤,而底下的那群文武官員則隻能唯命是從地點頭稱是,但他們究竟在私下裏嘀咕些什麽就無人知曉了。
當房間內最終恢複寧靜時,隻剩下謝尚政、徐敷奏和張斌良三個人靜靜地守在袁崇煥的身邊。
徐敷奏緩緩走到袁崇煥跟前,隻見袁崇煥手中仍緊握著那枚閃爍著亮閃閃光芒的銀幣。
袁崇煥似乎察覺到了徐敷奏的目光正停留在銀幣之上,於是微微彎曲大拇指,隨意地輕輕一彈,那枚銀幣便聽話般準確無誤地落入了徐敷奏的掌心之中。
這種別具一格的投送銀幣的行為,簡直就是生來就會,金銀財寶,誰人不愛?
\"徐先生,你可曾發現此銀幣與朝廷先前所使用的銀兩相比,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袁崇煥微笑著問道。
徐敷奏小心翼翼地撫摸著手中的銀幣,注意到邊緣處有著一圈齒輪狀的波紋。
他心想,這必定是為了防範有人蓄意磨損銀幣以謀取私利而設計的巧妙設計。
接著,他將銀幣放入口中輕咬一口,取出後仔細觀察,果不其然,並無任何齒痕留下。
這個發現證實了他內心的猜想。
\"東翁,學生學識淺薄,但也能明白有了這樣的銀幣,以往所謂的''火耗漂沒''現象應該會不複存在了吧。
大明的文臣武將們,恐怕得費盡心思另尋其他方法來搜刮了。\" 徐敷奏感慨道。
當徐敷奏說出這番話時,仿佛忘記了他的主公袁崇煥同樣也是火耗漂沒的受益者之一。
然而,袁崇煥對此毫不在意,臉上帶著笑容迴應道:“這也是今日王德化王公公如此通情達理、樂意維護本官的緣由之一啊。
他放出這般驚人之舉,猶如一記重錘,將遼東的文臣武將們打得暈頭轉向,如果沒有本官這位遼東巡撫從中協助,恐怕局麵也難以收拾。”
徐敷奏將銀幣交還給袁崇煥,對於銀幣改革一事,再深入探究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影響,以他所接受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而言,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畢竟,作為一名深受傳統觀念熏陶的幕僚,他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受到一定限製,難以洞悉這種涉及經濟變革的複雜問題。
徐敷奏現在要說的是另一件事情,深吸一口氣後他緩緩說道。
“東翁啊!今日之事可謂是與遼東的文官們徹底決裂了呀。
您看這張世榮和蘇涵淳皆屬東林黨派係之人,今天東翁殺此二人如殺雞耳,那些府衙的文官,也是看出了東翁的態度。
此番過後,恐怕東翁再難得到他們的援手相助咯。
不僅如此呐,東翁反倒是可能會遭到朝中那些東林黨人士的群起而攻之呢。
早些時候便從京城傳過來一些消息,聽聞天啟年間曾任次輔一職、名副其實的東林黨領袖人物——韓曠已然重出江湖,並再度踏入內閣成為次輔!
雖說那黃立極為首輔,但他終究還是難以製衡像韓曠這般門生舊部遍及天下的重臣元老啊。
如此一來,東翁日後怕是處境不妙啊,頗有些腹背受敵的意味兒呢……”
“無妨。本官在遼東鎮,現在不是一些言官就能動的了的。
此地之遼東鎮已被本官治理得猶如銅牆鐵壁般堅固。
即便有敵來犯,亦難撼其分毫。畢竟,我軍擁有祖大壽、何可綱及趙率教三位勇猛善戰之大將鎮守,遼東定當安然無虞。
本官身負重任,無暇顧及個人得失。
至於那些所謂的黨派之爭,如東林黨等,世人皆誤認本官乃屬其中一員。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想當年,本官尚於寧遠之時,曾為魏忠賢建造生祠,並撰寫賀詞祝其長命千歲。本官所追求的無非是左右逢源,不偏不倚,不得罪任何一方。
如今承蒙聖上厚愛與信賴,將遼東事務全權交予本官負責。
本官自當全力以赴,心無旁騖地專注於經營遼東局勢,力圖收複舊日失地,殲滅賊寇建奴。
若能僥天之幸,獲封伏波侯之爵位,則此生心願足矣!”
“可是東翁啊!您對遼東將門是否過於寬厚寵溺了些呢?
那些個武夫莽漢,若一味縱容姑息,恐怕並非好事。
今日這樁公案,蘇氏兄弟與張氏二人所貪之數尚不及祖家一半呐!
可兩人卻是死於非命,被東翁拿出來頂缸,而祖家絲毫無損。
今日在場的官員,哪個沒有看出來東翁的意思,那些武人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學生擔心以後的事情。”
“唔,此事本官心中有數。
他祖家之所以膽敢貪汙巨額軍餉,無非是為了供養其麾下那支近兩千人規模的家丁罷了。
還有他那個妹婿吳襄,亦坐擁著一支七百餘人的家丁勁旅。
要知道,如此精銳之師,人人皆配備雙馬,身披三重重甲,不僅擅長騎射,對於火器運用更是得心應手。
若無充足的軍餉供應,他祖、吳二家斷然難以維持這樣龐大的私兵陣容。
軍餉從何而來,隻能喝兵血、吃空餉。祖吳兩家這樣做也是為了大明,為了遼東鎮,總好過京營中那幫勳貴。
想當年,本官得以取得寧遠、寧錦兩場大捷,實仰仗於祖吳和其餘遼西將門的家丁多矣。”
他們一個個像鬥敗的公雞似的,垂頭喪氣地離開了房間。
\"等等!\"袁崇煥忽然喊道,\"一會兒全都跟本官一同前往鍾鼓樓觀刑。好好看看那些掉腦袋的場景,也好治治一下你們內心的貪欲。
往日是本官過於放縱了你們,覺得在這遼東鎮,隨時掉腦袋的地方,領這麽點俸祿實在是不近人情。
這批軍餉上頭京城那邊的人可是一分未動啊,你們這些家夥手伸得未免也太長了吧!
不僅如此,連朝廷兵部和戶部應得的份額你們居然也敢私吞……\"
袁崇煥越說越氣憤,而底下的那群文武官員則隻能唯命是從地點頭稱是,但他們究竟在私下裏嘀咕些什麽就無人知曉了。
當房間內最終恢複寧靜時,隻剩下謝尚政、徐敷奏和張斌良三個人靜靜地守在袁崇煥的身邊。
徐敷奏緩緩走到袁崇煥跟前,隻見袁崇煥手中仍緊握著那枚閃爍著亮閃閃光芒的銀幣。
袁崇煥似乎察覺到了徐敷奏的目光正停留在銀幣之上,於是微微彎曲大拇指,隨意地輕輕一彈,那枚銀幣便聽話般準確無誤地落入了徐敷奏的掌心之中。
這種別具一格的投送銀幣的行為,簡直就是生來就會,金銀財寶,誰人不愛?
\"徐先生,你可曾發現此銀幣與朝廷先前所使用的銀兩相比,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袁崇煥微笑著問道。
徐敷奏小心翼翼地撫摸著手中的銀幣,注意到邊緣處有著一圈齒輪狀的波紋。
他心想,這必定是為了防範有人蓄意磨損銀幣以謀取私利而設計的巧妙設計。
接著,他將銀幣放入口中輕咬一口,取出後仔細觀察,果不其然,並無任何齒痕留下。
這個發現證實了他內心的猜想。
\"東翁,學生學識淺薄,但也能明白有了這樣的銀幣,以往所謂的''火耗漂沒''現象應該會不複存在了吧。
大明的文臣武將們,恐怕得費盡心思另尋其他方法來搜刮了。\" 徐敷奏感慨道。
當徐敷奏說出這番話時,仿佛忘記了他的主公袁崇煥同樣也是火耗漂沒的受益者之一。
然而,袁崇煥對此毫不在意,臉上帶著笑容迴應道:“這也是今日王德化王公公如此通情達理、樂意維護本官的緣由之一啊。
他放出這般驚人之舉,猶如一記重錘,將遼東的文臣武將們打得暈頭轉向,如果沒有本官這位遼東巡撫從中協助,恐怕局麵也難以收拾。”
徐敷奏將銀幣交還給袁崇煥,對於銀幣改革一事,再深入探究其中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影響,以他所接受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而言,已經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畢竟,作為一名深受傳統觀念熏陶的幕僚,他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受到一定限製,難以洞悉這種涉及經濟變革的複雜問題。
徐敷奏現在要說的是另一件事情,深吸一口氣後他緩緩說道。
“東翁啊!今日之事可謂是與遼東的文官們徹底決裂了呀。
您看這張世榮和蘇涵淳皆屬東林黨派係之人,今天東翁殺此二人如殺雞耳,那些府衙的文官,也是看出了東翁的態度。
此番過後,恐怕東翁再難得到他們的援手相助咯。
不僅如此呐,東翁反倒是可能會遭到朝中那些東林黨人士的群起而攻之呢。
早些時候便從京城傳過來一些消息,聽聞天啟年間曾任次輔一職、名副其實的東林黨領袖人物——韓曠已然重出江湖,並再度踏入內閣成為次輔!
雖說那黃立極為首輔,但他終究還是難以製衡像韓曠這般門生舊部遍及天下的重臣元老啊。
如此一來,東翁日後怕是處境不妙啊,頗有些腹背受敵的意味兒呢……”
“無妨。本官在遼東鎮,現在不是一些言官就能動的了的。
此地之遼東鎮已被本官治理得猶如銅牆鐵壁般堅固。
即便有敵來犯,亦難撼其分毫。畢竟,我軍擁有祖大壽、何可綱及趙率教三位勇猛善戰之大將鎮守,遼東定當安然無虞。
本官身負重任,無暇顧及個人得失。
至於那些所謂的黨派之爭,如東林黨等,世人皆誤認本官乃屬其中一員。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想當年,本官尚於寧遠之時,曾為魏忠賢建造生祠,並撰寫賀詞祝其長命千歲。本官所追求的無非是左右逢源,不偏不倚,不得罪任何一方。
如今承蒙聖上厚愛與信賴,將遼東事務全權交予本官負責。
本官自當全力以赴,心無旁騖地專注於經營遼東局勢,力圖收複舊日失地,殲滅賊寇建奴。
若能僥天之幸,獲封伏波侯之爵位,則此生心願足矣!”
“可是東翁啊!您對遼東將門是否過於寬厚寵溺了些呢?
那些個武夫莽漢,若一味縱容姑息,恐怕並非好事。
今日這樁公案,蘇氏兄弟與張氏二人所貪之數尚不及祖家一半呐!
可兩人卻是死於非命,被東翁拿出來頂缸,而祖家絲毫無損。
今日在場的官員,哪個沒有看出來東翁的意思,那些武人以後會更加肆無忌憚,學生擔心以後的事情。”
“唔,此事本官心中有數。
他祖家之所以膽敢貪汙巨額軍餉,無非是為了供養其麾下那支近兩千人規模的家丁罷了。
還有他那個妹婿吳襄,亦坐擁著一支七百餘人的家丁勁旅。
要知道,如此精銳之師,人人皆配備雙馬,身披三重重甲,不僅擅長騎射,對於火器運用更是得心應手。
若無充足的軍餉供應,他祖、吳二家斷然難以維持這樣龐大的私兵陣容。
軍餉從何而來,隻能喝兵血、吃空餉。祖吳兩家這樣做也是為了大明,為了遼東鎮,總好過京營中那幫勳貴。
想當年,本官得以取得寧遠、寧錦兩場大捷,實仰仗於祖吳和其餘遼西將門的家丁多矣。”